杨燕绥的立场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称今年实施65岁退休85年才能补养老金缺口
目前中国男女退休年龄的时间分别是60岁、55岁(女工50岁),如果从今年起实施65岁的退休年龄,社保基金就可少支付5年的养老金,同时又多收5年的养老保险,一来一去就有10年养老保险基金的差距。

这样算来,至少需要85年才能填补上1.76万亿的巨大缺口。

9月10日,法国马赛,民众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养老保险(行情专区)改革.
这边厢,临近花甲的官员意气风发:真的还想再多干几年!那边厢,50多岁的劳动者义愤填膺:真的不想再干了!近来,“是否应该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从清华女教授的“男耕女织”,到国务院即将试点的“以房养老”,都在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到底为何要延迟退休,这让几人欢喜几人忧?
多收5年,少付5年,可多出2000亿养老保险金
中国目前已进入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之列,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到2050年将达3.32亿人,超过总人口的23%。

同时,预期寿命稳步上升,在30年里,平均每5年上升约1岁。

退休后的余寿不断增加,人均养老金支付的总额自然也增加。

由于现行养老金支付采用“现收现支”的方式,即由年轻的在职人员支付的养老保险被直接用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期的消退,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

据报道,截止到2010年,国家养老金个人账户本应有资产19596亿元人民币,但实际上却只有2039亿元人民币,导致17557亿元人民币的缺口。

据世界银行(行情专区)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对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估算,最乐观的也认为缺口将达到3万亿人民币。

专家认为,在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里,替代率、缴费率和退休年龄这三个可变量中,延长退休年龄是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最佳办法。

据测算,如果延迟退休,本该拿养老金的人不仅不拿钱,还要继续缴纳养老金,这样一来,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目前中国男女退休年龄的时间分别是60岁、55岁(女工50岁),如果从今年起实施65岁的退休年龄,社保基金就可少支付5年的养老金,同时又多收5年的养老保险,一来一去就有10年养老保险基金的差距。

这样算来,至少需要85年才能填补上1.76万亿的巨大缺口。

因此,“晚退”可以说是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压力的一剂“猛药”。

对于填补社保基金缺口来说,延迟退休这一算盘打得不错。

但是对于劳动者而言,要多交5年的养老金才能享受到本该在5年前就享受到的待遇,人们乐意吗?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新闻客户端,对25311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对延迟退休持什么态度”的调查显示,9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延迟退休,仅3.2%的受访者表示支持,2.3%的受访者
表示中立或未表明态度。

延迟退休动了谁的利益?
任何一种经济决策,都会以牺牲另一种决策的成果为代价——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养老压力,但会造成就业岗位无法腾出,制造更多啃老族。

尽管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老龄化并不等于中国劳动力不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假设我国平均退休年龄延长5年,每年可能会涉及上千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未来五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2013年已经被称为“最难就业年”,一旦这种形势持续数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前所未有。

年轻劳动力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意味着今后养老金积累的困难,其结果是当年轻的劳动力人口进入老年后,其养老问题将会成为更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由于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已经搁置延迟退休的思路,仅仅从研究着手,进行学术探讨。

社科院、人大、清华、武大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定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

2013年8月中旬,清华大学的方案率先在网上公开,其中“延迟到65岁领取养老金”的提法,被许多媒体解读为“延迟到65岁退休”,引起轩然大波。

随后,清华大学方案起草者之一、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解释,延迟领养老金非延迟退休,也可提前退休再领养老金。

然而,对大多数将养老金作为退休后主要经济来源的普通劳动者而言,领取养老金和退休其实就是一回事。

还有专家直言,延迟领取养老金就如普通劳动者迟领工资一样不合理。

除就业因素外,对于那些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职工而言,延迟退休实际是加重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更大的体力付出。

还有为数不少的下岗职工,他们都四五十岁,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再就业,就盼着能够到法定退休年龄可以拿退休金,政策一旦调整,他们无疑将会遭到巨大的打击。

用人单位对“延迟退休”也有担忧。

据了解,现在企业每个月给在职职工交的养老保险等各项保险费用,几乎占职工工资的40%至50%。

职工每推迟一年退休,这笔费用企业就得多背一年。

另外,中国养老金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社会保障待遇的差距很大,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

目前我国养老金覆盖仅25%,农民工参保率仅占总数1/6,流动的农民工参加社保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多干五年让本来没交的更不想参保,这样就会减少养老保险收入,背离了延迟退休的初衷。

因此,有专家认为,延迟退休不如扩大参保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曾表示:“只要实现全国统筹制度全覆盖,未来30年左右完全能够实现制度自身的收支平衡,有能力避
免养老金支付危机。


人们担心的问题还有,社保政府支出总量少腐败多,延迟退休利益无法均分到个人头上。

在“十二五”之前,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多年持续低于10%,同期的行政经费却高达20%。

与日本、加拿大这样同期社保支出超过公共财政30%的国家相比,明显过低。

再加上早期国有企业普遍以“低工资无社保”为代价,国家承诺的政府养老没有兑现,现在一古脑儿要社保基金承担养老支付,必然使得社保基金压力持续增大。

再加上各地养老保险挪用案层出不穷,也使得公共权力不断受到质疑。

谁乐见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多数人反对,但也有一部分人欢迎。

调查发现,一些在垄断企业就职的职工以及在事业单位身居要职的人士,绝大多数对延长退休年龄持肯定态度。

首先,这些人主要从事技术管理等脑力劳动,即使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在岗和退休的待遇差距很大,一旦退休,收入就严重“打折”,因此,他们希望能晚一点退休。

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人士也坦承:“在事业单位就职的,特别是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位的人,最不愿意按现行规定退休,因为在职的收入远远高于退休金。

”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金双轨制”,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支付的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整个工龄以总的工资的20%比例来缴纳。

退休福利巨大的不平等导致了民众普遍不满,认为延迟退休为特权职工以及其他有背景者提供了“恋官”、“恋职”的绝佳理由。

很多网友指出,公务员在退休后拿的退休金也是普通企业工人的3倍甚至更多。

但是,他们是不用缴纳养老金的,他们的养老金由专门的财政来拨付,跟养老统筹基金没有关系。

体制内没有缴费的个人账户本身没有积累,却要按照有积累的形式来发放养老金,没有人来买单,本身就是一个缺口。

所以,要延迟退休,首先要消除养老双轨制。

还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高层管理人士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普遍认为,现在的退休年龄正是他们在岗位上出成绩的年龄,也是知识储备最丰富的时期,此时退休是一种人才浪费。

教授、医生等高级专业人员在退休后,被屡屡返聘,也正体现了“老龄人口仍然具备一定生产力”。

杨燕绥教授就表示,自己30岁念完博士,仅工作了25年,自己的人力资本就要结束了。

“我觉得55岁的女副教授要求她们退休是非常不公平的。

”她建议让这些有条件的人先弹性退休,然后逐渐打破刚性以后,逐渐提高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问题应理性探讨,谨慎选择
到底要不要延迟退休,什么时候实行?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研究这一问题既是尊重劳动者的选择权,也是为减轻我国今后养老压力作未雨绸缪的努力。

在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之前,应当允许各种意见表达和讨论。

毕竟要实现制度上的公平,离不开社会各方、各种利
益群体的充分参与。

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延长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考虑到高龄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毕竟有限,延迟退休要慎重实施,且必须考虑行业的差异和个体的差异。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认为,未来退休年龄可先实现统一,即男的女的、干部和工人都一样,都60岁退休,“这个问题十年之内能解决就不错”。

同时,延迟退休也应该有过渡期,过渡期间可以实行弹性的办法,55岁到60岁可以退休,也可以不退休,自己选择。

社科院专家蔡昉认为,退休制度不能一刀切,对于那些有一部分高技能、高素质人员可延长退休年龄。

老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从各国经验看,延迟退休不失为缓解老龄化问题的一剂良方,而且延长职工工作年限,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劳动、知识和人才,实现人尽其用,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但一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要充分考虑国情民意,平衡在业者的工作权利、年轻人的就业权利和退休者的休息权利,在推出和落实的最佳时机上谨慎选择。

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所有劳动者都需缴纳
在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中国,养老金改革、延迟退休的任何信息都会被广泛传播,而中国目前实行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区别化养老的双轨制则被视为社会不公的典型。

因此,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大盘子里,养老双轨制改革被认为是具有全局性、急迫性的问题。

早在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就表示事关养老双规制改革的“综合(行情专区)性研究和顶层设计”已经在进行中,此后有消息称“养老金并轨方案”8月底会完成,即双轨制怎么改,养老还有没有差别,都会见分晓。

但《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从参与改革研究的人士处了解到,目前意见汇总进展顺利,但最早也要年底公布。

记者同时了解到,未来养老金并轨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养老金进行合理、逐步的上提,缩小与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距,重新分出养老金层次,并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覆盖率。

很显然,外界期盼的无差别化养老暂时还无法实现。

与此同时,随着养老金覆盖面的扩大和缴纳标准的提高,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负担。

提高覆盖率
由于延迟退休和养老金双轨制改革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因此人社部一直都处于言论旋涡中。

近期曾经参与相关问题讨论的专家,也转变态度开始低调表达观点。

据了解,清华大学和社科院专家都曾经向人社部递交自己的设计方案。

今年3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透露,针对养老金双轨制,“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课题进
行综合性的研究和顶层设计。

有的已经做出了决策原则和方向,有的还在深入研究”。

由于社会舆论对此十分关注,因此人社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一方面是听取社会意见,另一方面,希望相关人士不要参与太多的媒体炒作。

曾经有消息称关于养老金双轨制的顶层设计方案于8月底便已经递交完成,但是短期内对外公布的可能性并不大,“最早也要到年底。

”参与讨论的人士透露,“顶层设计的方案制订需要谨慎。


目前,相关专家透露出来的总体思路是,“未来社会的所有劳动者都需要缴纳养老金。

”知情人士向记者介绍。

年初,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介绍2013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时表示,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6亿人,1.33亿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

与之相比,中国的医保覆盖率则远远高出这一水平,为95%以上。

据了解,顶层设计还将包括养老金统筹和运营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曾经向记者勾勒养老金运营的难题,“医保基金和社保基金有很大的不同。

”刘国恩向记者表示,“社保基金存在亏空,但是医保基金不会。

”其中原因是,“医保基金的覆盖率比较高,但是不超过10%的人有大病对医保产生需求。

而社保基金则是每个人退休之后都要享用的。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养老金改革将会有较长的时间跨度。

逐步缩小差距
据了解在此次养老金顶层设计中,外界最关心的内容是养老金并轨后,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后能否平等地享受养老待遇?
知情人士透露,一次改革难以消除所有的差别,“将企业养老金进行合理、逐步上提,缩小与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距,重新分出养老金层次。


而目前,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较大,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甚至存在70%~80%的差距。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性质,企业职工是“单位人”,在职时的工资、退休后的养老,完全由单位负责。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

企业职工养老从“单位保障”迈向了“社会保障”。

在这个阶段,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也进行了研究探索,但改革进程相对滞后,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

改革的不同步,两种制度在筹资方式、待遇计发调整和管理方式上均不同,形成了所谓的养老“双轨制”。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向记者介绍,“单独进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改革的难度非常大,所以要有全局、总体的一揽子设计。

”郑秉文也参与了部分政策的讨论和制定。

郑秉文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必须一起进行,单独进行改革是行不通的。

“只有事业单位的改革,就很容易遭遇不愿改的情况。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也曾强调,所谓“并轨”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进,最终取消“双轨制”。

或加重企业负担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显示,近4成人认为养老金过少,甚至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最低200元,最高10000元,高低最多相差近50倍。

养老金在数量上的不公平已经影响和带来生活满意度差距。

中国社科院在河南、福建、陕西、内蒙古、重庆五省市的2000份调查问卷显示,在领取了养老金的人中,近40%的人都认为养老金过少,甚至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而立即提高企业养老金和降低事业单位养老金都是不现实的,知情人士透露“通过起点和过程管理,重新分出公平的养老金层次,最终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将被融入到广义的收入分配改革中,与收入分配改革制度结合起来。


提高养老金覆盖率对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负担,目前,养老保险个人为8%,单位承担20%。

而最近推行的新《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劳务派遣人员与正式员工需要同工同酬。

记者获悉,8月中旬,有关劳务派遣的民间讨论会议在北戴河举行,其中,“民企和国企都来参加了,民企主要认为实行同工同酬的成本非常高,尤其是上缴社会保险的成本太高。


“总而言之,企业对用人成本问题考虑得非常多。

”参加此次会议的学者向记者表示。

(中国经营报)教授:整合养老金双轨制不可能不如让国企承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今天在做客人民网(行情股吧买卖点)强国论坛时称目前大口径地整合养老金双轨制不太可能,可行性的选择是“调低就高”,在这一过程中把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整合成一个制度。

领养老金前退休人员可以继续工作
杨燕绥介绍,老龄社会是指由10个劳动人口赡养1个老人,深度老龄社会则是5个劳动人口赡养一个老人,现在OECD国家基本都是深度老龄社会。

而当两个劳动人口赡养一个老人时,就进入了超级老龄社会。

她认为,国家要避免未备先老,做好发展老年服务业的
准备。

对延迟领取养老金问题,杨燕绥说,养老金制度只规定缴费年限和领取时间,并没有规定退休年龄。

现在老龄化国家的基本缴费年限在35-40年,当劳动者缴费时间满足35年,要不要继续工作,是他自己的事情。

“满足缴费年限后,距离领取养老金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怎么办?”杨燕绥解释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足够收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二是需要去工作,像在新加坡、纽约机场上都可以看到70岁老人在推行李车;三是由于健康等原因实在没能力就业,这时需要国家政策兜底,可以领取一段时间的失业保险或低保,甚至可以提前领取养老金。

至于推迟领取养老金对新增就业的影响,杨燕绥认为,从国际经验看,把领取年龄由60岁推到65岁,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从65岁推迟到66岁、67岁效果就不太明显。

补养老金缺口不一定靠推迟领养老金
杨燕绥认为,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不一定就能完全填补养老金缺口。

有人希望由财政来补,有人建议剥离国有资产解决,但都没有实施。

她指出,如果单纯依靠财政解决,政府过多印钞票会造成通货膨胀,还是会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成本。

“至于卖国企来解决,有人讲过与其让国企分红利,不如让国企承担现在的缴费费率,”杨燕绥说,“我不同意卖掉国企,一个民族要是到了卖国企发养老金的程度,老百姓一点儿士气都没有了,而且没有价值的企业的人工成本和负担比想象要多得多。


对养老金入市问题,杨燕绥指出,养老金结构首先要调整,第一要打破身份限制,总理和农民有差不多的国民基础养老金,这一块不存在投资问题,是以支定存,测算明年60岁或65岁有多少人要支付,人社部做预算报给财政,最后人大通过。

第二部分是个人账户,政府鼓励个人存养老金,但要在税收减免、服务系统投资保值上介入。

双轨制大口径整合目前不太可能
杨燕绥说,所谓养老金双轨制也有口径问题。

“小双轨”存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现在只是让事业单位改革,机关没有改,所以事业单位不愿意;“中双轨”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大双轨”是有工作的人和居民之间以及城乡之间。

“我们的方案是大口径地解决双轨制问题。

”杨燕绥表示,养老金改革第一要打破身份搞基础养老金,人人都到60岁或者65岁领取一份基础养老金,差异就在于纳税人可以拿到上一年度的50%、60%,而不纳税的人政府会让你吃饱饭。

杨燕绥同时表示,现在看来大口径地整合双轨制不太可能,因为这涉及政府愿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

但她希望提出来借此推动全社会参与讨论。

当前可能进行的选择是“调低就高”,在这一过程中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整合成一个制度。

(财经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