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球瘤和颈静脉高位的鉴别
颈静脉球瘤和颈静脉高位的鉴别
左侧颈静脉窝高位女,43岁,反复鼻出血四月,耳部检查未见异常,听力无下降;平扫示:左侧颈静脉窝扩大,内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骨性外耳道后壁不完整;增强扫描示:左侧颈静脉、乙状窦、横窦异常粗大;请于cl0260病例比较。
高位颈静脉球颈静脉窝内容纳颈静脉球,颈静脉球向上隆起与鼓室下壁毗邻。
正常情况下二者之间有一层骨板相隔。
颈静脉球有内移、外移、高位等解剖变异。
ct上正常颈静脉窝最多不超过蜗窗水平。
超过不一定有症状,但提示高位,在手术时应注意。
高位颈静脉球突入中耳腔可使鼓膜呈暗蓝色,容易误诊为颈静脉体瘤。
在中耳手术时容易误伤畸形的静脉球而引起不易控制的出血一:颈静脉球瘤1:颈静脉球瘤是起源于中耳和颈静脉孔区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由上皮样化学感受器细胞组成,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三型:鼓室型、颈静脉孔型和混合型;2: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搏动性耳鸣、听力下降, 当肿瘤长入鼓室影响或破坏听骨链时, 则可引起传导性耳聋若鼓膜也被破坏并侵入外耳道, 可出现耳流血脓, 产生有出血性的肉芽组织,兰色鼓膜;由于本病常有颈静脉孔周围及颅底骨质破坏, 因此该区的后组颅神经常被侵犯, 而产生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等受损害的症状;3:颈静脉球瘤分三型: 颈静脉孔型的ct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 其中有软组织密度肿物, 周围的骨质粗糙不平, 有不规则的破坏区, 范围大者, 相邻颅底骨质也有不同程度破坏;鼓室型的ct表现为中耳鼓室内有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 部分可突入外耳道内;混合型的ct表现为肿瘤同时累及颈静脉孔和中耳鼓室, 又称颈静脉鼓室球瘤。
增强扫描各型颈静脉球瘤的软组织肿块均呈明显强化;4:在诊断颈静脉球瘤时还应注意: 正常的右侧颈静脉孔大于左侧的颈静脉孔, 原因是右侧颈静脉和乙状窦较大, 所以应分清正常或异常的颈静脉孔,只有当颈静脉孔边缘骨质有虫蚀状破坏时才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二:高位颈静脉球:是一种先天性变异;可表现为如本例:颈静脉窝扩大,内见软组织密度影(血管影),颈静脉窝边缘骨质光滑, 无破坏表现采用动态ct增强扫描或行颈静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颈静脉孔综合征颈静脉孔综合征常由后颅窝肿瘤导致(例如脉络膜瘤)。
颈静脉球高位
颈静脉球高位什么是颈静脉球高位?影像怎么鉴别?搏动性耳鸣是一种有节律的耳鸣,患者头颈部血管或肌肉产生,并通过骨骼/血管和血流传导至耳蜗而感知的,患者自述耳内同心脏或血管脉搏跳动频率一致的耳鸣声。
搏动性耳鸣的病因较多,多与血管相关,临床以颈静脉球高位较为常见。
颈静脉球高位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解剖异常,它的发生率约25%,大多数没有临床症状也无需特殊处理。
颈静脉球高位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我们认为颈静脉球应达到或超过耳蜗的耳蜗基底转下缘即可称之为颈静脉球高位。
图1 颈静脉球高位患者,可见颈静脉球超过耳蜗的基底部水平,该患者无耳鸣症状单纯的颈静脉球高位并不能引发搏动性耳鸣,只有颈静脉球窝的骨质出现缺损,尤其是颈静脉球疝入中耳才会导致耳鸣的出现。
颈静脉球与中耳之间的骨质称为乙状板(Sigmoid plate),该结构较薄,判断其完整性多需通过高分辨CT,而MRI无法显示。
图2 高分辨CT显示颈静脉球(jugular bulb)和中耳道(middle ear cavity)之间的乙状板(Sigmoid plate)图3 搏动性耳鸣患者,高分辨CT显示颈静脉球和中耳道之间的骨质乙状板缺损,颈静脉球开裂图4 男,45岁,左耳搏动性耳鸣11年,高分辨CT和MRI横断位均显示颈静脉球达耳蜗底周层面,CT显示左侧颈静脉球窝后外侧骨壁局限性缺损(白色箭头所指);MRI图像还显示颈静脉球形态不规则,局部向外凸起(黑色箭头所指)图5 颈静脉球高位患者颈静脉球高位与颈静脉球瘤的区别?1、高位颈静脉球一般没有后组颅神经症状,颈静脉孔肿瘤通常有后组颅神经受累的症状。
2、增强MRI高位颈静脉球均匀一致强化,颈静脉孔肿瘤通常不均匀强化或内部有流空征象。
3、MRV或血管造影,高位颈静脉球显示静脉管道完整通畅,如为肿瘤往往有静脉回流中断。
总结:搏动性耳鸣患者要想到到颈静脉球高位的可能,通过CT或MRI 可以判断是否符合颈静脉球高位的诊断,利用高分辨CT判断颈静脉球与中耳道之间的骨板是否完整来进一步确定耳鸣的原因。
[深度学习]颈静脉球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颈静脉球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颈静脉球瘤病理与临床特点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由颞骨岩部的颈静脉切迹与枕骨的同名切迹围成,由颈静脉突分为前内侧的神经部和外后方的血管部;神经部走行岩下窦及舌咽神经,血管部走形迷走及副神经、颈内静脉及咽升动脉脑膜支。
双侧通常不对称,右侧大于左侧。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又称颈静脉体瘤或颈静脉球体瘤,与鼓室球瘤均属于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或血管球瘤。
颈静脉球瘤相对较鼓室球瘤多见,肿瘤起源于颈静脉球部迷走神经耳支(Arnold),局限于颈静脉孔,或向周围呈侵袭性生长,通常不累及中耳腔。
病理表现为由血管纤维间质包绕的瘤细胞巢或腺泡样结构;免疫组化显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是副神经节瘤最敏感的标记物。
临床常以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为首发症状;大多数为良性,病程较长,一般在3~7年。
CT与MRI特点①部位:颈静脉孔区,较大时可侵入下鼓室,破坏鼓室下壁,向下蔓延可破坏舌下神经管,也可累及外耳道、岩尖,甚至整个骨迷路均被破坏;②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边缘骨质不规则破坏,伴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③MRI平扫: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其内可见点状、迂曲条状血管流空影,T2WI呈高信号,与低信号的血管流空影相间,表现为特征性的“盐-胡椒”征(salt-and-pepper sign);④增强后CT和MRI:肿块中度至明显强化,病变较小时强化均匀,较大时MRI亦表现为特征性的“盐-胡椒”征,流空血管不强化;⑤DSA:肿瘤明显染色,为富血供肿瘤,由颈外动脉分支咽升动脉、耳后动脉或枕动脉供血,术前对肿瘤责任血管进行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简要病史ABCD例1,女,47岁。
右耳搏动性耳鸣进行性加重1年,右耳听力下降、疼痛及流脓3个月。
ABCD例2,男,51岁。
左耳搏动性耳鸣进行性加重半年。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壹颈动脉体瘤概述副神经位于椎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链内,沿着副神经节的胚胎迁移途径,从颅底延伸到骨盆底。
副神经节在组织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作为化学感受器或在应激反应中分泌儿茶酚胺;颈动脉体副神经通过舌咽神经直接连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而其他头颈副神经的功能尚不清楚。
概述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嵴源性肿瘤,头颈部的副神经节瘤占头颈部肿瘤约0.5%,占副神经节瘤的3%。
副神经节瘤在头颈部最常见的为颈动脉体瘤(60-67% ),颈静脉球瘤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较少见。
副神经节瘤与多种全身疾病有关,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副神经节瘤综合征。
琥珀酸脱氢酶突变。
林道综合征(vHL)。
颈动脉体起源于第三鳃弓中胚层和外胚层衍生神经嵴谱系。
颈动脉体数目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部的动脉外膜或附件疏松的蜂窝组织内,每只颈动脉体重约12mg,平均体积约6mm×4mm×2mm,由纤维囊包裹而成,主要由球形或不规则的细胞团组成,团块被隔膜隔开。
颈动脉体由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产生的一条或多条血管供应;这些动脉会产生复杂的小血管团。
从舌咽神经到血管复合体存在大量传入神经。
概述颈动脉体瘤(CBTs)是由颈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细胞产生的罕见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肿瘤是富血供的,它的血液供是每克肿瘤中最丰富的。
病因不明(高海拔地区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为单侧,大约10%的病例为双侧发病(与琥珀酸脱氢酶亚基基因的突变有关),散发(90%)、家族性(10%),30%的家族性患者为双侧发病,而散发患者中仅5%为双侧发病。
发病率低,多为良性肿瘤,恶变率为2%-9%。
好发于成人,40-50岁多见,平均年龄45岁,儿童很少见,女性稍多。
临床特征通常是缓慢生长的圆形颈部肿块,它通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靠近下颌骨角,舌骨的水平。
颈静脉球瘤手术的风险与并发症
并发症。
术后风险
添加 标题
出血: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可能发生出血
添加 标题
感染:手术后可能发生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添加 标题
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神经,导致相应部位的功能障碍
添加 标题
复发:手术后颈静脉球瘤可能复发,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或放疗等治疗
并发症风险
出血:手术过 程中或手术后 可能发生出血
神经损伤:手 术可能损伤颈
部神经
感染:手术后 可能发生感染
血栓形成:手 术后可能形成
血栓
03.
颈静脉球瘤手术的并 发症
出血和血肿
出血和血肿:手术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出血和血肿的 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止
血措施和术后护理。
感染:手术后可能出现感 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
颈静脉球瘤手术的风险与并发 症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02.
颈静脉球瘤手术的风 险
术中风险
术中大出血:手术过程中 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 血,需输血或紧急止血。
周围神经损伤:手术可能 损伤颈部的重要神经,导 致术后感觉或运动障碍。
术中肿瘤破裂:手术操作 可能导致肿瘤破裂,增加
针对肿瘤复发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04.
颈静脉球瘤手术的风 险与并发症的预防与 控制
术前评估和准备
手术过程:详细介绍手术的 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 如何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
术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的身 体状况、病情等进行全面评估, 制定手术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
颈静脉球瘤
IV级 肿瘤范围超过岩尖到达斜坡或颞下窝,可能有颅内侵犯。
精选PPT
19
颈静脉球瘤
临床表现
(1) 中耳型: 肿瘤位于鼓室,侵犯外、内耳道及面神经管,主要表现为搏动性 耳鸣、听力下降,且往往为首发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传导性耳聋;晚期 可见外耳道出血及肿物,耳镜检查鼓膜下方可见红色团块,亦可有头晕、 混合性耳聋及患侧面瘫等症状。
团状或腺泡状上皮样细胞是肿瘤的主要细胞,具有或潜在 有内分泌功能
精选PPT
14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ur:化学感受器瘤,血管纤维组织包 裹的瘤细胞形成球形结节。肿瘤来自于颈静脉球外膜的血管球细胞。
精选PPT
15
副神经节瘤 paraganglioma:左图示肿瘤细胞nse阳性。 右图为梭形的支持细胞及纤维网架s-100染色阳性。
CT检查有利于早期判断骨质的变化,在显示骨质破坏的细节上优于MRI, 但对周围血管受侵及回流情况显示欠佳。当肿瘤较小或累及中耳底板时也难以 分辨。
CT示左侧中耳溶骨性破坏
精肿选物PP占T据左颈静脉孔,周围骨质被吸收破坏 21
精选PPT
22
精选PPT
23
精选PPT
24
精选PPT
25
颈静脉球瘤
影像学检查
MRI
T1WI序列病灶呈等、略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在相对高信号 的肿瘤背景内间有扭曲的条索状低信号区,即“椒~盐”征,此为颈静脉球瘤的特征 性表现,为瘤内扩张血管流空所致。增强后明显强化,可显示直径仅数毫米的颈静脉 球瘤,强化高峰约在150s时出现,10 ~ 15min内缓慢下降,此特点有助于与该区其 他肿瘤或瘤样病变相鉴别。
1951年Guild将其命名为“颈静脉球瘤”并沿用至今
颈静脉球瘤CT、MRI诊断1例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38 194投稿邮箱:sjzxyx88@ 颈静脉球瘤CT、MRI诊断1例石珍,王立群,齐景林(解放军第148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山东 淄博)摘要:目的增强对颈静脉球瘤(GJT)CT、MRI影像的认识。
方法复习1例经CT、MRI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GJT的MRI影像资料。
结果右颈静脉孔区见大小约2.3cm×2.5cm×4.9cm T1WI低等混杂信号,T2WI等高低混杂信号,右颈内动脉部分被包绕、受压前移,颈静脉孔扩大,边缘不规则。
结论 CT、MRI相结合对GJT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颈静脉球瘤;MRI;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8.137本文引用格式:石珍,王立群,齐景林.颈静脉球瘤CT、MRI诊断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8):194.0 引言颈静脉球瘤(GJT)是发生在颅底颈静脉孔区及附近的肿瘤,临床少见,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0.03%,在头颈部肿瘤中占0.6%[1-2]。
病变常沿颅底孔裂生长,破坏邻近骨质,累及神经、大血管。
MRI无骨伪影,颅底结构、病变大小、形态、范围显示清楚,定性诊断有明显优势。
CT可显示病灶周围骨质破坏情况。
现分析1例GJT的CT、MRI表现并复习文献。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听力降低、博动性耳鸣、头痛、眩晕,右面部麻木半年来诊。
实验室检查:血、大小便常规,肝功能无异常。
无声嘶、吞咽及味觉异常等后组颅神经受累症状,无淋巴结肿大,体温、脉搏、呼吸正常。
CT示右侧咽旁间隙可见软组织肿块,大小约2.3cm×2.5cm×4.9cm,边缘尚清,沿颈静脉孔向颅内延伸,密度不均,平扫CT值26~54HU,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25~67HU,周围结构受压移位,颈静脉孔骨壁不规则破坏,其他部位检查示有多发甲状腺瘤、食道裂孔疝等。
医学影像-颈静脉球瘤
颈静脉球瘤
病理特点:病理上是良性,临床上是恶性。
n 绝大多数属于良性无分泌性(非功能性)副交感神经节瘤, 而分泌型则更少见,临床上约有1%~4%的颈静脉球瘤为功能 性。可分泌以儿茶酚胺为主的多种神经肽类激素
n 肿瘤一般为良性,生长缓慢,故易漏诊及误诊 n 瘤体间质血管丰富,为扩张的薄壁血窦,甚至呈血管瘤样
病理命名: 鼓室球瘤
颈静脉球体瘤 副神经节瘤 非嗜铬细胞瘤 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化学感受器瘤 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球瘤和 类颈动脉体瘤 由于习惯,颈静脉球体瘤这一名称仍再沿 用。
颈静脉球瘤
流行病学
n1945年Rosenwasser首先描述并阐明这一肿瘤的性质 n1951年Guild将其命名为“颈静脉球瘤”并沿用至今 n发生率约为1/130万,占全身肿瘤的0.03%.头颈部肿 瘤的0.60%,在化学感受器瘤中居第2位 n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60~1:10,发病年龄多 在41~53岁
副神经节瘤 paraganglioma:左图示肿瘤细胞nse阳 性。右图为梭形的支持细胞及纤维网架s-100染色阳 性。
肿瘤分型
颈静脉球瘤
A型(小型) 肿瘤单纯局限于鼓室内
B型(中型) 肿瘤限于鼓室~乳突区,迷路下无骨质受累。
C型(大型)
C1型 C2型 C3型 水平段
肿瘤破坏骨迷路或颞骨岩尖部。 肿瘤侵及颈静脉孔、颈静脉球及颈动脉管垂直段 肿瘤破坏骨迷路并侵入颈动脉管垂直段 肿瘤破坏骨迷路和颞骨岩尖部,同时侵入颈动脉管
MRI因其清晰的软组织分辨力、无伪影、可多方位成像等在区别颈静脉球瘤与软 组织、评价肿瘤对颅后窝及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侵犯方面比CT更具优势,定位诊断也 更准确,但在显示听小骨、骨迷路及骨质破坏细节上不如CT。
颈静脉球瘤
Glomus Jugulare Tumor (GJT)
颈静脉球瘤(Glomus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 tumor GJT)发生在颅底颈静脉孔内及其附近的 GJT)发生在颅底颈静脉孔内及其附近的 副神经节瘤,亦可见于中耳鼓室、颈动 副神经节瘤,亦可见于中耳鼓室、颈动 脉间隙和颈动脉分叉等处。 本病临床罕见,其发生率占全身肿瘤的 0.03%,占头颈部肿瘤的0.6%。此瘤 0.03%,占头颈部肿瘤的0.6%。此瘤 性质为良性,但生长方式类似恶性,颅 内外广泛生长,颅神经常受侵犯,偶有 报道恶性病变。
Glomus jugulare tumor.
Top, An axial thin-sect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shows the base of the brain. Compare the bony structures medial to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s. Bottom, A coronal scan is taken at the same level. A left carotid arteriogram shows a densely vascular mass (arrows) in the left petrous bone with a typical appearance of a glomus jugulare tumor.
临床
神经内分泌症状:临床上约有1 %GJT具有内分泌功能。 神经内分泌症状:临床上约有1 %GJT具有内分泌功能。 功能性GJT血浆中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其原理是肿瘤细 功能性GJT血浆中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其原理是肿瘤细 胞缺乏甲基转移酶,使肾上腺素不能转化成去甲肾上腺 素,肾上腺素代谢后以香草扁桃酸(VMA)和 素,肾上腺素代谢后以香草扁桃酸(VMA)和17 -KS和 KS和 17-OH形式从尿中排出,故检测尿中VMA可鉴别功能性 17-OH形式从尿中排出,故检测尿中VMA可鉴别功能性 和非功能性GJT。 和非功能性GJT。 因分泌儿茶酚胺,血中肾上腺素水平改变可出现全身症 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及血压波动, 高血压危象和低血压休克交替,及高血压之后的继发性 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肾功能损害、高血容量综合征、心 衰、肝淤血、胸腔腹腔积液、血液稀释,凝血异常等。 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如同时伴有颅 神经损害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颈静脉球高位》课件
避免颈部外伤
如突然回头、扭头等动作,以免加重病情。
定期进行颈部按摩
适当的颈部按摩有助于缓解颈部疲劳和不适 感。
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如鱼、瘦肉、豆类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控制盐的摄入
减少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风险,从而降低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病风险。
02
颈静脉球高位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头痛
颈静脉球高位患者通常会出现 头痛,通常表现为单侧, 通常为持续性或间断性的高调
音。
听力下降
颈静脉球高位可能影响听力,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听力下降。
眩晕
颈静脉球高位可能导致眩晕, 尤其是在头位变动时。
02
03
脑出血
颈静脉球高位可能导致脑 出血,通常表现为突然的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 偏瘫。
脑梗塞
颈静脉球高位可能导致脑 梗塞,通常表现为突然的 单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 和失语。
脑积水
颈静脉球高位可能导致脑 积水,通常表现为颅内压 增高、头痛、呕吐和视乳 头水肿。
03
颈静脉球高位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病机制
总结词
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遗传、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
VS
详细描述
目前对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 清楚,但研究表明这可能与遗传、发育等 多种因素有关。一些研究表明,颈静脉球 高位的发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而另一 些研究则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 中出现了异常。此外,一些外部因素如创 伤或感染也可能导致颈静脉球位置异常升 高。
颈静脉高位诊断标准
颈静脉高位诊断标准
颈静脉高位是指颈静脉在锁骨下静脉汇入部位以上的异常位置。
颈静脉高位的诊断对于颈部手术和中心静脉置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准确诊断颈静脉高位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颈静脉高位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肿胀、压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体检时可触及颈部静脉明显肿胀。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可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警惕,提示可能存在颈静脉高位的情况。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颈静脉高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颈部血管的位置和走向,对于诊断颈静脉高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CT和MRI检查也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信息,对于颈静脉高位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最后,临床医生在进行颈静脉高位的诊断时,还需要注意与其他颈部血管异常进行鉴别。
颈部深静脉血栓、颈部肿瘤压迫等疾病也可能引起颈静脉肿胀和高位,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综上所述,颈静脉高位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判断。
临床医生在诊断颈静脉高位时需要谨慎对待,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只有准确诊断颈静脉高位,才能为患者后续的治疗和手术提供正确的指导,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颈静脉高位ct诊断标准
颈静脉高位ct诊断标准
颈静脉高位CT诊断标准。
颈静脉高位是一种罕见的异常解剖结构,它可能导致手术等医疗操作时的并发症。
因此,对颈静脉高位进行准确的诊断十分重要。
CT技术在颈静脉高位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介绍颈静脉高位CT诊断的标准。
首先,颈静脉高位的诊断需要明确其解剖位置。
在CT图像中,颈静脉高位通常表现为颈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前方或内侧。
此外,颈静脉高位还可能伴随其他异常解剖结构,如颈部淋巴管、颈动脉等,因此在进行CT诊断时需要全面考虑颈部血管和组织的位置关系。
其次,颈静脉高位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颈静脉高位可能导致颈部肿块、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因此在进行CT诊断时需要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确认颈静脉高位的可能性。
此外,颈静脉高位的诊断还需要注意其与其他颈部异常结构的鉴别。
在CT图像中,颈静脉高位可能与颈部淋巴管、颈动脉、颈部神经等结构相重叠,因此需要仔细观察其位置、形态等特征,以避免诊断错误。
最后,颈静脉高位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影像学表现。
除了CT图像外,还可以结合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进一步确认颈静脉高位的诊断。
综上所述,颈静脉高位的CT诊断需要全面考虑其解剖位置、临床症状、与其他异常结构的鉴别以及多种影像学表现,以确保准确诊断。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在颈静脉高位的诊断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颈静脉高位ct诊断标准
颈静脉高位ct诊断标准颈静脉高位CT诊断标准。
颈静脉高位(CSVS)是指颈静脉在锁骨下静脉切迹以上的高位开口,这种异常开口通常与锁骨上窝综合征相关。
颈静脉高位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颈部肿块、头颈部水肿、面部静脉充盈、锁骨下静脉压迫征等。
CT检查在颈静脉高位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颈静脉高位CT诊断标准展开讨论。
首先,CT扫描应选择合适的层厚和层距,通常建议层厚为5mm,层距为5mm,以获得清晰的影像。
在扫描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并要求患者保持头部自然伸直,以确保颈静脉高位的准确显示。
其次,在CT影像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颈静脉高位的位置和形态。
正常情况下,颈静脉应该在锁骨下静脉切迹以下,如果在锁骨上方出现颈静脉高位的情况,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锁骨上窝综合征。
此外,还需要观察颈静脉高位的直径和通畅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受到压迫或受到其他结构的影响。
另外,CT影像的密度测量也是诊断颈静脉高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测量颈静脉高位处的CT值,可以了解其内部的组织成分,如脂肪、血液、肌肉等,从而进一步判断颈静脉高位的性质和可能的病因。
最后,在进行颈静脉高位CT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颈静脉高位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颈静脉高位CT诊断标准是通过CT影像的观察、密度测量和临床综合分析,来判断颈静脉高位的位置、形态、性质和可能的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进行颈静脉高位CT诊断时,需要注意影像的质量和解剖结构的观察,以及与其他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从而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深度学习]颈静脉球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颈静脉球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鉴别诊断(建议收藏)~~~颈静脉球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 tumor,GJT)是指起源于颈静脉球体外膜以及沿迷⾛神经⽿⽀和⾆咽神经⿎室⽀等部位分布的副神经节肿瘤,⼜被称为化学感受器瘤、⾮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根据肿瘤⽣长的部位,通常将发⽣于颅底颈静脉孔及其附近者称为颈静脉球体瘤,发⽣于中⽿⿎室者称为⿎室球瘤,但因临床经常难以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故常将⼆者统称为颈静脉球瘤。
该病属于良性肿瘤,但因其位置特殊、⾎供丰富,瘤体较⼤时可侵犯周围结构,故可表现出恶性潜能。
1【病因病理】⽬前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与后天基因突变有关,多为散发,有家族发病倾向。
颈静脉球瘤绝⼤多数属于良性⽆分泌性(⾮功能性)副交感神经节瘤,⽽分泌型则少见,临床上约有1%~4%的颈静脉球瘤为功能性,可分泌以⼉茶酚胺为主的多种神经肽类激素。
瘤体间质⾎管丰富,为扩张的薄壁⾎窦,甚⾄呈⾎管瘤样改变,可不断增⼤,故表现为恶性⽣长⽅式,易沿⾎管、神经蔓延并向颅内⽣长,侵蚀邻近⾻质,侵及脑神经和压迫周围脑组织。
团状或腺泡状上⽪样细胞是肿瘤的主要细胞,具有或潜在有内分泌功能。
2【临床表现】本病以中年⼥性多见,多为单发且多单侧发病,⽣长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年。
早期局限于⿎室者可有与脉搏⼀致的搏动性⽿鸣、进⾏性⽿聋和⽿内胀满感,压迫同侧颈静脉可使⽿鸣短暂减弱或消失,此为颈静脉球瘤的典型症状。
随后可有外⽿道反复出⾎、⽿鸣、进⾏性⽿聋,后期有⽿部疼痛、⾯瘫、⾯部⿇⽊、复视等。
肿瘤位于颈静脉孔附近,可出现后组脑神经损害症状,如声⾳嘶哑、饮⽔呛咳、患侧软腭⿇痹、咽反射消失等。
肿瘤累及颅中窝和颅后窝时,部分病⼈可有颞叶、⼩脑和脑⼲受损症状,可出现共济失调和⾛路不稳。
晚期肿瘤侵⼊颅内⼴泛,则出现颅内压增⾼症状,甚⾄脑疝⽽亡。
部分肿瘤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可出现⼼动过速,⾎压升⾼,头疼、多汗、⼼悸、代谢紊乱等表现。
颈静脉球高位ct诊断标准
颈静脉球高位ct诊断标准
颈静脉球高位是指颈静脉球位于胸锁乳突肌上方且高于第一肋的异常解剖位置。
颈静脉球高位的诊断需要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其中包括CT检查。
在CT检查中,颈静脉球高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颈静脉球高位的位置:颈静脉球位于胸锁乳突肌上方且高于第一肋,可以通过CT图像进行测量和确认。
2. 颈静脉球与其他重要结构的关系:颈静脉球高位可能会影响到颈动脉、锁骨下静脉等重要结构,需要通过CT图像进行评估。
3. 颈静脉球周围的解剖结构:颈静脉球高位常常伴随着其他异常解剖结构,如胸锁乳突肌异常、颈部淋巴结肥大等,需要通过CT图像进行综合评估。
4. 病因分析:颈静脉球高位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于肿瘤、结缔组织病、感染等引起的,需要通过CT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颈静脉球高位,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颈静脉球高位患者来说,需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避免出现相关的并发症。
【word】MSCT3D技术诊断颈静脉球裸露、颈静脉球高位
MSCT3D技术诊断颈静脉球裸露、颈静脉球高位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3O卷第10期JChinaHealthMonth&2011.V o130.No.10MSCT3D技术诊断颈静脉球裸露,颈静脉球高位周裕晓张孟荣牛冬菊赵春梅赵晓辉(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450006)【摘要】目的通过MSCT3D技术诊断分析颈静脉球裸露,高位变异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我院颞骨检查正常组(116耳)和病变组(44耳)颞骨横断面及冠状面MSCT资料,统计颈静脉球裸露,颈静脉球高住发生情况.结果左,右侧颈静脉球裸露的发生率分别2/89,4/92.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生率分别23/89,38/92.病变组,正常组颈静脉球裸露的发生率均为3/181;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生率分别20/181,43/181.统计上差别无显着性(P>0.05)结论HRcT可以准确显示颞骨颈静脉球的解剖变异,对临床及科研工作有重要价值.【关键词】颞骨解剖变异三维重建颈静脉球MSCT中图分类号:R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f2011)10—348一O1颞骨岩锥内有重要的中耳和内耳,位置深在,常规检查手段常难满意表1正常组侧右(58耳)和左侧(58耳)颞骨解剖变异发生情况统计表地显示其结构和病变,而MSCT能显示颞骨的精细解剖结构Ⅲ,MSCT的j维重建技术对颞骨变异的诊断更具优势,回顾分析我院颞骨检查正常组(1】6耳)和病变组(44耳)颞骨横断面及冠状面MSCT资料,计颈静脉球裸露,颈静脉球高位发生情况,在无创伤情况下为临床医生提供个体颞骨解剖变异情况,提示注意事项,避免术后并发症,并指导手术治疗途径.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8年7月~2010年5月间,本院收集正常受试者58例(116耳),男36例,女22例,年龄l5—72岁;收集临床证实颈静脉球裸露,颈静脉球高位39例(44耳),男29例,女1O例,年龄l2—66岁.所有病例均做MSCT检查并三维重建.1.2方法SCT扫描采用东芝ToshibaAquilion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全部病例行HRCT颞骨横断面,冠状面检查.轴位:上眶耳线3O.以避开晶体,冠状位:距外耳道前后缘lOmm;靶扫描,层厚,层距均为lmm,骨算法重建,重建间隔lmm,窗宽:4000Hu,窗位:700Hu,FOV:21Ommx210mm.后处理技术采用:①表面遮盖法(sso);②多平面重建(MPR);③最大密度投影法fMIP1.1-3颈静脉球裸露,高位MSCT诊断标准颈静脉球裸露指颈静脉窝顶壁(鼓室下壁)骨质缺损,颈静肺球突入鼓室内.颈静脉球高位指颈静脉球上缘位于下鼓室平面以上.图示颈静脉球高位,颈静脉裸露一一图一颈静脉球高位图二颈静脉裸露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颞骨横断面和冠状面HRCT上观察常见颞骨变异的发生情况,正常组(116耳)和病变组(44 耳)颞骨横断面及冠状面HRCT,统计正常组和病变组不同侧别颈静脉球裸露,颈静脉球高位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别有显着眭.2结果左,右侧颈静脉球裸露的发生率分别2/89,4/92,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生率分别23/89,38/92.病变组,正常组颈静脉球裸露的发生率均为3/181;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生率分别20/181,43/181.注:标”的变异在两组组内比较差别有显着性(x2检验,P<0.05)表2病变组右侧(34耳)和左侧(31耳)颞骨解剖变异发生情况统计表注:标”的变异在两组组内比较差别有显着性(x检验,P<O.05)将表1,2中组内统计学差别无特异性的数据组间合并后行两组间比较,病变组颈静脉球裸露,统计上差别无显着性(P>O.05).组间颈静脉球高位在相同侧别统计上差别无显着性(P>0.05).3讨论颈静脉球裸露,颈静脉球高位颞骨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主要有:正常情况下,颈静脉球上缘通常位于下鼓室平面以下.颈静脉球高位发生率约7%~20.3%tzl.发生率与中耳病变和乳突气化程度无显着性关系.术中如损伤高位的颈静脉球,导致出血或空气栓塞而危及生命.MSCT能清楚显示高位颈静脉球和邻近重要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明确手术范围,指导医生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好颈内静脉.鼓室下壁发育不全或缺如时,颈内静脉可突入鼓室呈血管性肿块,即颈静脉球裸露,临床上常将颈静脉球裸露误诊为颈静脉球瘤.颈静脉球裸露与侧别,乳突气化程度及中耳病变无关[41.MSCT3D重建的使用可清晰显示颞骨内复杂,细微的解剖结构,明确颈静脉球裸露,颈静脉球高位的存在,使耳显微外科医生在术前能够了解个体的颞骨具体解剖特点制定针对具体病人的定位方法,警惕术中可能出现的,潜在的危险,指导制定术式,选择合适术式,降低手术危险性,从而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参考文献[1]杨戈,王小博,颞骨研究的未来展望.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学分册,1998,22(o4),219—220.[2】刘兆会,王振常,解军舫,等,颞骨解剖变异的高分辨cT研究,中国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2006,13(02),97—101.[3]戴朴,石丽亚,刘阳,等,颞骨立体解剖图谱的研制和应用,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05),292—295.f4]戴朴,邹艺辉,姜泗长,等,颞骨病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应用,中华耳科学杂志,2004,3(03),224—226.饮用天然矿泉水中铜最低检测浓度有效数值探讨赵廷华马德坤姚崇林(辽宁省营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营口115004)【关健词】铜最低检测浓度有效数值中图分类号:R1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48—02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饮用天然矿泉水中铜,简便快捷,是第一法,能满足国家标准限量指标(铜<1.0mg/L)~1的要求.备单位对现使用的GB/T8538—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最低检测浓度应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值,还是保留小数点后二位有效数值有不同的理解.致使检测结果报告值不同,有差异.1问题的提出348?最低检出质量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的最低质量,相当于校准曲线直线部分最低点的质量,或减去空白后吸光度为0.02时所相当的质量(色谱分析等另行规定).最低检测浓度最低检测质量所对应的浓度.物质未检出时,检验报告应写成”小于。
颈静脉球瘤(非嗜铬性副交感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瘤,类颈动脉体瘤)
颈静脉球瘤(非嗜铬性副交感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瘤,类颈动脉体瘤)【病因】(一)发病原因颈静脉球瘤是富血管性肿瘤,呈球形或结节性生长,供血动脉来自咽升动脉的鼓室下支,并有茎突支后听动脉、枕动脉、颌内动脉、椎动脉、内听动脉的分支。
(二)发病机制肿瘤细胞多呈多形性内皮样细胞、胞质散布嗜酸性细颗粒,细胞核居于中央深染,纤维组织把细胞分割成巢状,其间穿行薄壁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肿瘤浸润性生长、转移少见。
约10%以下可扩散到相邻淋巴结和肺,肿瘤组织扩散与周围组织对其阻碍有关。
有人认为肿瘤扩散途径为:①沿咽鼓管和颅底骨孔分别进鼻咽部和颅底部。
②沿颈内动脉至中颅窝腔。
③沿颈内静脉和舌下神经孔进后颅窝。
④沿鼓室盖至中颅窝底,经迷路圆窗到内听道进桥小脑角。
由此可见肿瘤在颅内多处生长。
Fisch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侵犯的范围分为4型:1.肿瘤局限于耳内。
2.肿瘤在中耳并累及乳突未到下迷路。
3.肿瘤侵犯下迷路到岩尖此型包括:(1)肿瘤虽然累及颈静脉球和颈静脉孔,但未侵入到颈动脉管的垂直部。
(2)肿瘤累及颈内动脉管垂直部。
(3)肿瘤累及颈内动脉管的水平部。
4.肿瘤侵犯硬膜进入颅内其中又分为:(1)肿瘤在颅内直径小于2cm。
(2)肿瘤直径大于2cm,肿瘤颅内部分难以切除。
另有人把肿瘤分为经颈静脉孔直接进入后颅窝和肿瘤将颅骨破坏后长入后颅窝两种。
前者因颈静脉孔缺乏硬脑膜结构,肿瘤与脑组织之间无硬脑膜相隔,而后者肿瘤则在硬脑膜外生长,临床较常见,对手术有指导意义。
【症状】早期病人多有头晕、眩晕等症状,随后可有外耳道反复出血、耳鸣、进行性耳聋,后期有耳部疼痛、面瘫、面部麻木、视物成双等,肿瘤位于颈静脉孔附近,后组脑神经损害症状有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患侧软腭麻痹,咽反射消失。
肿瘤累及中颅窝和后颅窝时,部分病人可有颞叶、小脑和脑干症状。
根据病人后组脑神经损害及耳鸣耳聋为主的症状体征,结合头颅平片和头颅CT所示颈静脉孔区骨质破坏和占位征象,可考虑颈静脉孔区病灶,脑血管造影见动脉早期异常染色有助于颈静脉球瘤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侧颈静脉窝高位
女,43岁,反复鼻出血四月,耳部检查未见异常,听力无下降;
平扫示:左侧颈静脉窝扩大,内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骨性外耳道后壁不完整;增强扫描示:左侧颈静脉、乙状窦、横窦异常粗大;
请于cl0260病例比较。
高位颈静脉球
颈静脉窝内容纳颈静脉球,颈静脉球向上隆起与鼓室下壁毗邻。
正常情况下二者之间有一层骨板相隔。
颈静脉球有内移、外移、高位等解剖变异。
ct上正常颈静脉窝最多不超过蜗窗水平。
超过不一定有症状,但
提示高位,在手术时应注意。
高位颈静脉球突入中耳腔可使鼓膜呈暗蓝色,容易误诊为颈静脉体瘤。
在中耳手术时容易误伤畸形的静脉球而引起不易控制的出血
一:颈静脉球瘤
1:颈静脉球瘤是起源于中耳和颈静脉孔区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由上皮样化学感受器细胞组成,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三型:鼓室型、颈静脉孔型和混合型;
2: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搏动性耳鸣、听力下降, 当肿瘤长入鼓室影响或破坏听骨链时, 则可引起传导性耳聋若鼓膜也被破坏并侵入外耳道, 可出现耳流血脓, 产生有出血性的肉芽组织,兰色鼓膜;由于本病常有颈静脉孔周围及颅底骨质破坏, 因此该区的后组颅神经常被侵犯, 而产生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等受损害的症状;
3:颈静脉球瘤分三型: 颈静脉孔型的ct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 其中有软组织密度肿物, 周围的骨质粗糙不平, 有不规则的破坏区, 范围大者, 相邻颅底骨质也有不同程度破坏;鼓室型的ct表现为中耳鼓室内有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 部分可突入外耳道内;混合型的ct表现为肿瘤同时累及颈静脉孔和中耳鼓室, 又称颈静脉鼓室球瘤。
增强扫描各型颈静脉球瘤的软组织肿块均呈明显强化;
4:在诊断颈静脉球瘤时还应注意: 正常的右侧颈静脉孔大于左侧的颈静脉孔, 原因是右侧颈静脉和乙状窦较大, 所以应分清正常或异常的颈静脉孔,只有当颈静脉孔边缘骨质有虫蚀状破坏时才可提示本病的诊
断。
二:
高位颈静脉球:是一种先天性变异;可表现为如本例:颈静脉窝扩大,内见软组织密度影(血管影),颈静脉窝边缘骨质光滑, 无破坏表现采用动态ct增强扫描或行颈静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颈静脉孔综合征
颈静脉孔综合征常由后颅窝肿瘤导致(例如脉络膜瘤)。
后颅窝肿瘤压迫第IX、X、XI脑神经。
影响的结构和导致的症状包括:
A. 舌咽神经(CN IX)损伤导致:
1. 同侧咽反射消失。
2. 同侧舌的痛温觉和后1/3味觉丧失。
B. 迷走神经(CN X)损伤导致:
1. 同侧软腭及喉麻痹。
2. 同侧咽反射消失。
C. 副神经(CN XI)损伤导致:
1. 胸锁乳突肌麻痹导致头不能转向对侧。
2. 斜方肌麻痹而致不能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