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电能公司案
国际商法案例及解析
国际商法案例及解析案例一 1986年7月27日我国某公司应荷兰A商号的请求,报出某初级产品100吨,每吨鹿特丹到岸价格(CIF)人民币3900元即期装运的实盘。
对方接收到我方报盘后,没作承诺表示,而是再三请求我方增加数量,降低价格一并延长要约有效期。
我方曾将数量增至300吨,价格每吨鹿特丹GIF减至人民币3800元,并两次延长了要约的有效期,最后延至8月30日。
荷兰于8月26日来电接受该盘。
我方公司在接到对方承诺电报时,发现巴西因受旱灾而影响到该产品的产量,国际市场价格暴涨,从而我方拒绝成交,并复电称:《由于世界市场价格变化,货物在接到承诺电报前已售出。
“但荷方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承诺是在要约有效期内作出,因而是有效的,坚持要求我方按要约的条件履行合同,并提出,要么执行合同,要么赔偿对方差价损失40余万元人民币,否则将提起诉讼。
” [问题](1)如果A商号对我国的这家公司提起诉讼,有无正当理由,(2)双方间的买卖合同是否成立,[参考答案](1)A商号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因为我国的公司违约在先,A商号可以通过起诉的方式进行救济。
(2)双方间的买卖合同已经成立。
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认识合同订立的程序。
一般说来,订立合同必须经过两个程序,即要约和承诺。
要约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其内容必须十分确定,并且表明对方一旦接受,要约人就愿受其约束。
因此,一项要约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应清楚表明愿意按要约所列条件与对方订立合同的目的,并表明一旦对方接受,要约人就愿受其约束。
2.原则上应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凡不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人提出的建议,仅视为要约邀请。
3.内容必须十分确定。
所谓十分确定,即所标明货物的名称、明示或默示地规定货物数量或价格,或者规定如何确定数量和价格。
承诺即受要约人作出声明或以其他行为对要约表示同意。
构成一项承诺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4.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以声明或其他行为作出。
公司犯罪案例分析:内幕交易
公司犯罪案例分析:内幕交易引言:华尔街历来是金融界的重镇,然而,这座金融巨头的辉煌背后,曾隐藏着一系列罪恶的内幕交易案例。
本文将深入分析一起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的内幕交易案件,包括案件的具体时间、事件细节,以及律师的点评。
这些案例被选定为2010年之前的案例,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
案例一:Galleon内幕交易案(2009年)事件细节:时任Galleon Group基金经理拉吉·拉特纳(Raj Rajaratnam)被控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公司内部消息,实施内幕交易,其中包括网络侵入和行贿相关人员。
美国警方在2009年10月清晨突袭了Galleon 集团的办公室,逮捕了拉特纳和其他相关人员。
此案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案之一,揭示了整个华尔街存在的问题。
拉特纳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通过与业内高管、公司律师和高级分析师等人合作,获取了一系列敏感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股票交易。
他将内幕消息与Galleon基金的交易策略相结合,获取了数千万美元的非法收益。
律师点评:罪犯利用Galleon基金进行内幕交易,给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重大损失。
本案启发了监管机构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并强调了内幕交易违法行为的严重性。
案例二:Martha Stewart内幕交易案(2004年)事件细节:时尚设计师和电视名嘴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被控在2001年使用内幕信息出售ImClone Systems股票。
斯图尔特是ImClone公司的股东之一,她在接到一份内部邮件称该公司股票将暴跌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了其持有的股票。
斯图尔特持续否认自己有内幕消息,并声称这次交易只是基于自己的分析和未来市场走势的判断。
然而,她的财务顾问也同时出售了ImClone系统股票,此举引起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怀疑。
斯图尔特最终被控触犯证券欺诈罪和阻碍司法公正罪。
律师点评:Martha Stewart案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内幕交易案之一。
特吕茨勒集团各板块同台展示
@
江 纺  ̄N S 苏 织d G U肾 A
务
通 常 棉 花 中会 混 有 包装 中残 留 的不 透 明 白 色 异物 , 肉眼 和彩 色相 机很 难从 棉 簇 中辨 认并 分 离 。不 过 , 充使 用 u 光 线 后 , 补 V 白色异 物 即可 被 相机 捕 捉 。此模 式 的原理 是利 用荧 光效 果 , u 在 V 光 的照 射下 , 白色异 物会 显示淡 蓝 色 。
部分。
特 吕茨勒新 型梳棉 机 T 1 C 1 巴塞罗那夺 目
呈 现
特 吕茨 勒 纺纱 板块 将 在 巴塞 罗 那 推 出 最 新
研 发 的梳 棉 机T C1 。特 吕茨 勒在 梳 棉 机 领 域 的 1
研 发 从未 中断 , 的成果 和 理念 都会 立 即在 当前 新 产 品 中应 用 。通 常 在 欧洲 的 IMA 览会 我 们 会 T 展 推 出产量 和 质量 参数 有 明显 提 高 的新 型梳 棉机 , 以见 证 我 们 技 术 的 进 步 。此 次 巴塞 罗 那 展 览 会
消耗 。
透 明及 半 透 明 异物 , 薄 膜 残 留 , 另 一 类 如 是 问题 。 检测彩 色 异物 而设 计 的感应 器无 法识 别 为 透 明异 物 。 吕茨勒 P 式利 用偏 振光 原 理工作 , 特 模 采用 特殊 的照 明单元 , 额 外增 加 带有 偏振 光 滤 并 镜 的相 机 , 即使 是 细小 的薄 膜残 留也 能够 可靠 地
和 非织 造 区 的过渡 位置 , 占地 1 O m。 O 。特 吕茨 勒 l
旗 下 三 大业 务 板 块 纺 纱 , 布 和非 织 造 f 埃 高 针 原 和 福来 司拿) 同台展示 全新 的设 备 与工 艺 ,尤其 是 提高效 率 和节省 能耗 方 面的创 新技 术 。
十六起触电事故案例分析
十六起触电事故案例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电器和电力设施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作场所,我们都依赖于电力来进行生活和工作。
尽管电力技术和安全标准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电流依然会对人类造成致命的损伤或者伤害,从而带来生命危险或者身体伤害。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16个触电事故案例及其分析,以此提高大家对电力安全的认识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事件1:电气工人工作时触电身亡这是一个极其悲惨的事件。
2017年12月9日,在美国纽约市,一名电器维修工人在工作时触电身亡。
死者名叫彼得·佩尔蒂耶,当时他正在一个大楼的电气室工作,准备重新恢复供电。
据报道,佩尔蒂耶在较高电压下工作,并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这项事件显示出了电气工人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注意安全标准。
另外,该事件也强调了地质和其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工人在工作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是非常关键的。
否则,他们会面临生命威胁。
事件2:电梯电击事故导致22人中毒在中国,电梯电击事故已经越来越常见。
2018年12月,一家万达广场就出现了一起电梯触电事故。
当时,22人进入该电梯,发现电梯已经停电,他们试图打开电梯门寻求救援。
当电梯门被推开时,22人同时触电,并且因为电击而失去意识。
接到报警后,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将这些人送往附近的医院。
随后,消息爆出,这些人中有13人因触电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其中5人受伤较重。
事实上,许多电梯电击事件都是由于不合格的电气设备或不合规的维护而导致的。
在这个案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比如应该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
此外,电梯的安全标识和说明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以确保用户能够正确操作电梯和进行相应的安全措施。
事件3:校园变电站触电导致一名中学生死亡2019年3月29日,在中国广西,一名中学生因触电身亡。
该学生被发现被卡在位于其所在学校的变电站中,其身体已经变形,经过检查确诊为触电身亡。
全球反垄断典型案例
全球反垄断典型案例一、引言垄断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它会导致市场失衡,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扭曲整个产业链。
因此,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反垄断政策来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本文将介绍全球反垄断典型案例。
二、美国反垄断典型案例1. 微软案微软公司在90年代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的绝对霸主,但其行为被认为违反了反垄断法。
1998年,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指控微软滥用其操作系统的市场优势地位,限制了其他公司的竞争力。
最终,在2001年3月26日,微软被判违反反垄断法,并被判处分拆成两家公司。
2. 谷歌案谷歌公司在搜索引擎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并被指控滥用其市场地位来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2017年6月27日,欧盟委员会对谷歌公司开出了22.4亿欧元的罚单,并要求其停止滥用其在搜索引擎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三、欧洲反垄断典型案例1. 苹果案2016年8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苹果公司必须向爱尔兰政府支付130亿欧元的税款。
欧盟认为,苹果公司在爱尔兰享有特殊的税收优惠,这违反了欧盟反垄断法。
2. 德国大众案2016年9月,德国联邦卡特尔署指控大众汽车公司滥用其市场地位来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大众被指控在排放测试中使用了作弊软件,并因此被罚款10亿欧元。
四、中国反垄断典型案例1. 联想案联想公司在2003年被中国反垄断机构指控滥用其市场地位来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联想最终同意支付1.25亿元人民币的罚款,并同意改变其营销策略。
2. 阿里巴巴案2015年1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反垄断调查,并要求其停止将商家限制在自己的电商平台上销售商品。
阿里巴巴最终同意支付14.4亿元人民币的罚款,并承诺改变其商业行为。
五、结论以上案例表明,全球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反垄断政策,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企业应该遵守反垄断法规,保持公平竞争,促进市场发展。
世通事件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世通事件(Enron scandal)是20世纪最大的企业财务丑闻之一,涉及美国能源巨头世通公司(Enron Corporation)的欺诈行为。
2001年,世通公司因财务造假被曝光,导致公司破产,数千名员工失业,投资者损失惨重。
本文将通过对世通事件的法律分析,探讨企业财务欺诈的法律责任、监管体系以及防范措施。
二、世通事件背景1. 世通公司简介世通公司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是一家全球性的能源公司,业务涵盖能源、金融、通信等多个领域。
在2000年之前,世通公司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市值一度高达6000亿美元。
2. 世通事件爆发2001年12月2日,世通公司公布了一项涉及数十亿美元资产的重组计划,随后股价暴跌。
12月14日,世通公司承认存在大规模的财务造假行为,并宣布破产。
三、世通事件法律分析1. 企业财务欺诈的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根据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世通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因财务造假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
主要责任人包括:① 世通公司前CEO杰弗里·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和前CFO安德鲁·法斯托(Andrew Fastow):被判处24年和6年监禁,分别罚款4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
② 世通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被罚款并处以有期徒刑。
(2)民事责任世通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因财务造假行为被追究民事责任,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 投资者诉讼:世通公司被投资者起诉,要求赔偿损失。
法院判决世通公司支付投资者约70亿美元赔偿金。
② 证券欺诈诉讼:世通公司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被罚款1.5亿美元。
2. 监管体系(1)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是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交易活动。
在世通事件中,SEC对世通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调查,并追究了其法律责任。
公司治理案例精选
公司治理案例精选
1. Enron公司的破产案:Enron公司是一家美国能源公司,在2001年因为会计丑闻和财务不透明性而宣布破产。
该案例揭
示了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不诚信和违法行为,导致投资者和员工的利益受损。
2. 高盛公司的证券诈骗案:高盛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投资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被指控销售具有高风险的证券产品,并在背后押注其价格下跌。
该案例揭示了公司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和道德规范的忽视,导致巨额的损失和财务不稳定。
3. 大众汽车的尾气排放丑闻:大众汽车被揭露在柴油车型的尾气排放测试中使用了作弊软件,以满足环保标准要求。
该案例凸显了公司管理层对于环保和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和巨额的罚款。
4. Facebook的用户数据泄露案:Facebook被曝光将用户数据
提供给第三方公司,用于政治宣传和个人信息滥用。
该案例揭示了公司对于用户数据保护的不负责任和缺乏透明度,引发了用户和监管机构的强烈不满。
5. 银行业的利率操纵案:多家全球银行被指控在利率计算过程中操纵数据,以获得不公正的利益。
该案例揭示了银行业的不道德行为和缺乏监管的问题,导致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受损。
这些案例展示了公司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管理层的不诚信行为、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忽视、对利益相关方权益的漠视等。
这些案例都给予了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更多对于公司治理的关注和要求,促使公司管理层重视并改善公司治理机制。
巴塞罗那电车、电灯和电力有限公司案
巴塞罗那电车、电灯和电力有限公司案2011年9月25日18:20(一)案件事实巴塞罗那电车、电灯和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塞罗那公司)是一个于1911年在加拿大多伦多成立的公司,其总部设在多伦多。
为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建立和发展一套电力生产和输送系统,该公司分别在加拿大和西班牙设立了一些附属公司,其中三个附属公司根据加拿大法成立,其注册地也在加拿大;其他公司则是根据西班牙法律成立,注册地为西班牙。
这些附属公司在西班牙内战爆发时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电力需求的主要供应商。
根据比利时政府的说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巴塞罗那电车公司的股份大部分由比利时国民所持有,但西班牙政府则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一点无法证明。
巴塞罗那公司发行了一系列债券,其中主要是英镑债券。
这些英镑债券从位于西班牙的附属公司向巴塞罗那公司的支付中进行偿付。
偿付工作在1936年由于西班牙内战而中断。
战后西班牙外汇管制当局拒绝批准附属公司向巴塞罗那公司支付偿付英镑债券所必需的外汇。
许多公司和个人在西班牙法院提起的诉讼程序均告失败。
按照西班牙政府的说法,在该案件被提交给国际法院之前,西班牙法院就该案已发布了2763个命令,低级别的法院做出了494个判决,高级法院则做出了37个判决。
巴塞罗那公司开始在西班牙国内对破产程序寻求救济措施。
在破产宣告做出后,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比利时政府均向西班牙政府提出了请求。
比利时政府于1948年2月23日就巴塞罗那公司破产问题向西班牙政府提出了请求,认为其居住在英国的股东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西班牙政府在1949年9月26日的照会中提到,埃布罗公司没有提供关于债券来源和真实性的证据,这使得政府阻止外汇转移的行为具有了正当性。
1951年,西班牙加入联合国。
比利时政府再次向西班牙建议双方就争议达成特殊协议,在建议遭到拒绝的情况下,比利时根据1927年比利时和西班牙签订的《和解、司法解决和仲裁条约》第17条以及《国际法院规约》第37条的规定将争议提交给国际法院。
牵引变电所基础知识PPT课件
文字符号:TM(新) B(旧)。 (注意本文图形均可见于各设计图纸 ,并不 完全符 合标准 )
第20页/共105页
一次设备主要图形:
文字符号:QF(新) DL(旧)
断路器:(常称为:开关)
用途: 在正常或故障状态下,接通或断开高 压电路 的专用 电器。 断路器 的触头 装有特 殊的灭 弧装置 ,能迅 速的断 开短路 电流, 切断故 障电路 。 图形及文字符号表示:
牵引变电所和牵引网构成牵引供电系统 。 专用高压输电线路和牵引供电系统称为电气化铁路供电系 统。
第5页/共105页
巴塞罗那电车案件外交保护分析
浅析巴塞罗那公司案中对股东的外交保护问题赵耀斌1970年国际法院审理的巴塞罗那电车、电灯和电力有限公司(The Barcelona Traction,Light and Power Company,Limited,以下简称“巴塞罗那公司)案是国际法上著名的案例。
本案虽发生于30年前,但其所涉及的一国能否对本国股东行使外交保护权的问题在现在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体,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一背景下,对外交保护这一古老的国际法课题进行认真思考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有关案情,继而概括和阐明国际法院判决的立场和依据,然后就其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行评述与分析。
一、基本案情巴塞罗那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1911年于加拿大多伦多成立,其总部、帐户和股份登记册均设在该市。
为在西班牙发展一套电力生产和输送系统,该公司分别在加拿大和西班牙设立了许多附属公司。
一战之后,该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逐渐落入比利时国民手中,并一直为其控制。
巴塞罗那公司发行了几笔比塞塔债券和英镑债券。
1936年西班牙发生内战后,两种债券都停止了支付。
1940年,比塞塔债券恢复支付利息,但由于西班牙外汇管制当局拒绝批准本国境内的公司向巴塞罗那公司汇兑必需的外汇,使英镑债券未能得到偿付。
1948年2月,向西班牙地方法院应新近取得巴塞罗那英镑债券的三个西班牙公司的请求,宣布巴塞罗那公司破产,同时没收了巴塞罗那公司及其两个附属公司的资产。
此后,破产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消了附属公司在西班牙境外的所有股份,又通过拍卖将附属公司的全部资本卖给了一家新成立的西班牙公司,此公司就完全控制了巴塞罗那公司在西班牙的整个企业。
1958年9月,比利时向国际法院提出请求书,指控西班牙国家机关的行为违反国际法,侵害了巴塞罗那公司的权利,要求国际法院责成西班牙政府负赔偿责任。
1970年国际法院对本案作出了终审判决。
二、国际法院的立场和依据一国能否为外国公司中的本国股东行使外交保护权?国际法院在本案判决中的立场可以概括为以下具有内在联系的几点:(一)承认国家对其国民的外交保护权国际法院认为:“国家允许外国或外国国民在其领土上投资,就必须给他们提供法律保护和有义务给他们提供某种待遇。
电气火灾典型事故案例电气火灾事故案例
电气火灾典型事故案例电气火灾事故案例
以下是一些电气火灾典型事故案例:
1. 1988年,中国北方电力突降重雾,导致哈尔滨电厂的10台电厂短路,引发大火,造成101人死亡和97人受伤。
2. 2000年,美国曼哈顿一家电器商店发生火灾,火灾原因是电线短路,导致一名消防员丧生。
3. 2013年,印度印塔帕尔火灾,一家电子设备制造厂发生火灾,75人死亡,原因是电气线路短路。
4. 2017年,伦敦格伦费尔塔火灾,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之一,造成至少72人死亡。
火灾原因是导线老化和不合规范的装修工程。
5. 2020年,巴基斯坦卡拉奇火灾,一家旧电器商店发生火灾,导致至少13人死亡。
火灾原因是电线短路和不合规范的用电。
这些案例突显了电气火灾对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也提醒我们在使用电器和进行电气设施维护时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巴塞罗那电车、电灯和电力有限公司案
Subsequently(其后,随后, Subsequently(其后,随后,接着 ), when the Belgian , Government complained of this, the Spanish Government stated that the transfers could not be 表明) authorized unless it were shown (表明)that the 外汇) foreign currency (外汇)was to be used to repay genuine(真的;非伪造的; debts arising from the genuine(真的;非伪造的;名 副其实) 副其实)的 import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nto Spain and that this had not been established.
3、外交保护领域国际法 、 的新发展
• 公司国籍国的保护与股东的国籍国的保护。 公司国籍国的保护与股东的国籍国的保护。 • 在公司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除非例外情况, 在公司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除非例外情况, 公司股东的国籍国无权为这些股东行使外 交保护。 交保护。但在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对股东 本人的合法利益造成直接损害的情况 下, 这些股东的国籍国均有权为他们行使外交 保护。 保护。
比利时1962 1962年 19日向国际法院提出的要 ( 1) 比利时1962年6月19日向国际法院提出的要 求系因在加拿大注册组成的一家公司——巴塞罗 求系因在加拿大注册组成的一家公司 巴塞罗 那电车公司在西班牙宣告破产而引起。 那电车公司在西班牙宣告破产而引起。其目的是 要求赔偿损失要求赔偿损失-比利时声称西班牙国家机关对该公 司犯下了据说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致使比利时国 该公司的股东——蒙受了损失. 蒙受了损失. 民——该公司的股东 该公司的股东 蒙受了损失 2)国际法院认定 国际法院认定; ( 2)国际法院认定;比利时不具有对一家加拿大 公司的股东就在西班牙采取的针对该公司的措施 行使外交保护的起诉权. 行使外交保护的起诉权.
巴塞罗那电车、电灯和电力有限公司案模板
2、外交保护权的条件
第一,只有在本国国民的损害系另一国的国 际不法行为所致,即本国国民受损害的事 实与另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存在因果联系 的情况下,受损害国民的国籍国才能行使 外交保护。 第二,有权行使外交保护的国家是国籍国。 第三,寻求外交保护的个人应具有保护国的 持续国籍。 第四,“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3、外交保护领域国际法 的新发展
• 公司国籍国的保护与股东的国籍国的保护。 • 在公司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除非例外情况, 公司股东的国籍国无权为这些股东行使外 交保护。但在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对股东 本人的合法利益造成直接损害的情况 下, 这些股东的国籍国均有权为他们行使外交 保护。
比利时是否有权对作为加拿大法人的巴塞 罗那公司中的本国股东因公司所在国西班牙 针对该公司本身的有关措施而遭受的损害进 行外交保护?
(3)The Barcelona Traction, Light and Power Company, Limited, was incorporated in 1911 in Toronto(多伦多 ) (Canada), where it has its head office. For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and developing an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in Catalonia(加泰隆尼亚 )(Spain) it formed a number of subsidiary(辅助的,附带的;次要的 ) companies, of which some had their registered offices in Canada and the others in Spain. In 1936 the subsidiary companies supplied the major part of Catalonia ‘s Belgian (比利时)electricity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Belgian Government, some years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Barcelona Traction share capital came to be very largely held by Belgian nationals, but the Spanish Government contends that the Belgian nationality(国籍) of the shareholders (股东)is not proven.
巴塞罗那电能公司案
一、巴塞罗那电能公司案案情:巴塞罗那电能公司于1911年设立于加拿大多伦多市,总部也设在多伦多。
为在西班牙卡塔罗尼亚地区开发电力并建立电力输送系统,该公司设立了很多子公司,其中有些在加拿大登记,有的则在西班牙登记。
到1936年,该公司的一些子公司成为西班牙卡塔罗尼亚地区电力的主要提供者。
根据比利时政府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该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为比利时国民所持有。
该公司发行了一系列的英镑债券。
由于西班牙子公司的影响,该公司的债券也销售到西班牙。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证券销售工作停止。
战后,西班牙外汇管理机构拒绝因为赔偿英镑债券而转移外汇。
比利时政府为此提出抗议,但是西班牙政府则认为,政府不能同意外汇的转移,除非能够证明外汇是用于偿还外国真正流向西班牙的资本,但是在本案中并非如此。
1948年,三名后来购买该公司债券的西班牙人以其购买的英镑债券得不到偿还而向西班牙法院起诉,主张宣告该公司破产。
法院于同年判决该公司破产并下令对该公司设在西班牙的两家子公司进行财产保全。
根据该判决,这两家子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被撤换,西班牙人被任命为公司的董事。
不久,法院对该公司在西班牙的其他子公司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1952年,法院经过评估之后,以西班牙货币发行这些公司的股份并全部被西班牙的一家电力公司买走。
到此,西班牙公司完全地取得了该公司在西班牙的子公司的控制权。
上述的案件引发了连锁效应。
根据西班牙政府提供的数据,法院共发布了2736项命令,下级法院共作出了494个判决,上级法院则作出了37份判决。
最终该案件上升为国际争端。
比利时政府于1958年向国际法院对西班牙政府提起诉讼,后来通过协商而撤诉。
1962年,比利时政府再次向国际法院提交诉讼申请。
1963年,西班牙政府提出了4项反驳请求。
1964年,国际法院驳回了西班牙政府的第1和2项请求,仅针对其第3和4项请求作出判决。
比利时政府在诉讼中代表的是其国民,即该公司的股东,理由是西班牙法院的做法损害了其利益,也违背了国际法。
透明光伏玻璃板实例
透明光伏玻璃板实例
透明光伏玻璃板在多个实例中得到应用。
1. 可口可乐FEMSA总部:立面上安装了Onyx Solar光伏玻璃板,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口可乐装瓶厂公司(墨西哥蒙特雷)。
从建筑物内部看不到支撑光伏玻璃板衬里的结构。
该建筑安装了370个透明度为20%(L视觉)的大尺寸灰色非晶硅玻璃模块,形成与建筑立面分隔的衬里。
立面上的光伏玻璃板产生大约17%的能源效率。
2. 德国国会大厦: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屋顶上,安装了透明光伏玻璃板,其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物提供可再生能源。
3.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一个建筑中,也使用了透明光伏玻璃板。
这些玻璃板不仅提供了可再生能源,而且其透明度允许自然光进入建筑物内部,减少了对人工照明的需求。
4. 丹麦哥本哈根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在其办公大楼的外立面上安装了透明光伏玻璃板,不仅为建筑物提供了可再生能源,而且由于其透明度,使得建筑物的外观更加现代化和时尚。
这些实例表明,透明光伏玻璃板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能够提供可再生能源,同时保持建筑物的美观和功能性。
全球智慧城市大奖案例
全球智慧城市大奖案例
那我就给你讲几个全球智慧城市大奖的案例吧。
先来说说新加坡。
新加坡就像一个超级智能的大管家管理着的城市。
它的交通系统那叫一个厉害,到处都有智能传感器。
就好比这些传感器是一个个小侦探,时刻盯着马路上的车流量呢。
一旦哪个路段车多了,马上就调整交通信号灯,让车辆快速通行,很少会出现那种堵得水泄不通的情况。
而且,新加坡的垃圾处理也很智慧。
他们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系统,居民就像按照游戏规则一样,把垃圾分类放好,然后这些垃圾就会被高效地处理掉,整个城市看起来干干净净的。
再看看丹麦的哥本哈根。
这个城市在环保和能源利用方面特别聪明。
它有很多风力发电设施,那些大风车转呀转的,就像城市的能量小卫士一样,把风能变成电能。
而且,哥本哈根还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出行,到处都有方便的自行车道,还有自行车共享系统。
感觉在那个城市里,自行车就是最酷的交通工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减少污染。
还有巴塞罗那,那可是智慧城市的明星。
在巴塞罗那的街道上,有很多智能路灯。
这些路灯可不光是用来照亮的,它们还能收集各种数据呢,比如空气质量、噪音水平之类的。
要是哪个地方噪音太大了,说不定就会有相关部门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而且巴塞罗那在城市规划上也很有智慧,把生活区、商业区、休闲区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市民生活起来特别方便,想去哪儿玩、去哪儿购物,都能轻松到达。
这些城市获得全球智慧城市大奖那可都是实至名归啊,它们就像一个个聪明的小伙伴,用智慧让自己的城市变得更加宜居、环保、高效。
商法经典案例
商法经典案例商法经典案例:Enron丑闻案导言商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法律领域,其案例涉及到商业交易、合同纠纷、公司治理、证券交易等多个方面。
在商法领域中,Enron丑闻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经典案例。
Enron公司曾是美国能源业的巨头,然而其因涉嫌财务造假、会计欺诈而破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Enron丑闻案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商法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一、案件背景Enron公司成立于1985年,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交易公司之一。
该公司以其高超的商业经营能力和创新的交易手段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华尔街的宠儿之一。
2001年,Enron公司却突然宣布破产,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震动。
经过调查,发现Enron公司存在大规模的会计欺诈和财务造假行为。
这一丑闻不仅导致了Enron公司的破产,还对美国金融市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二、案件分析1. 财务造假Enron公司通过各种复杂的会计手段,将大量资产和负债从资产负债表中隐藏起来,虚增了财务业绩,从而使得公司的股价得以持续上涨。
这种财务造假行为直接违反了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和真实性原则,误导了投资者和市场,损害了公众利益。
2. 会计欺诈Enron公司在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时,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Es)来隐瞒负债和亏损,掩盖了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虚增了收入和利润。
这种会计欺诈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允交易原则和真实披露原则,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不公平和失衡。
3. 公司治理缺失在Enron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存在严重的失职行为。
他们未能有效履行其监督和管理职责,未能及时揭露和纠正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导致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失效和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瓦解。
三、案件影响Enron丑闻案的爆发给金融市场和法律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一方面,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金融市场的信任受到了严重损害。
监管机构也意识到了公司治理和会计监管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公司财务报告和交易行为的监管和审计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会计和金融领域的法规和规定。
世界各国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电压大都在DC600
设滨海快速轨道交通时,因站距大(最长达 6 km)、线路长、车速较高,就采用了 DC 1500V 架空接触 网制式。从北京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来看,尽管目前规划中的线路都延续了三轨形式, 但中期规划有些线路是穿越市区到城市边缘区的,线长站大,旅行速度应提高到 45km/h 左右,且地面 线与高架桥为多,采用 DC 1500V 架空接触网形式更为适宜。 3.2 成熟技术与前瞻性技术的关系
牵引供电系统是由电网输入线路、牵引变电站、馈电线、牵引接触网和回流线等构成的供电网络。 接触网分为架空式接触网和第三轨(接触轨,以下简称三轨)式接触网。三轨式接触网仅用于地铁与封闭 的城市铁路和轻轨,架空式接触网除此还可用于铁路干线、城市地面和工矿电机车电力牵引线路。为了 保证对电动车组良好的供电,接触网应顺直平滑,高度一致, 在高速行车中能始终保持正常稳定的接 触授流;接触网应具有足够的耐磨性与良好的导电性,寿命尽量长,并力求结构简单,易于 TRANBBS 施工、维修。 1.1 架空式接触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巴塞罗那电能公司案
案情:巴塞罗那电能公司于1911年设立于加拿大多伦多市,总部也设在多伦多。
为在西班牙卡塔罗尼亚地区开发电力并建立电力输送系统,该公司设立了很多子公司,其中有些在加拿大登记,有的则在西班牙登记。
到1936年,该公司的一些子公司成为西班牙卡塔罗尼亚地区电力的主要提供者。
根据比利时政府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该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为比利时国民所持有。
该公司发行了一系列的英镑债券。
由于西班牙子公司的影响,该公司的债券也销售到西班牙。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证券销售工作停止。
战后,西班牙外汇管理机构拒绝因为赔偿英镑债券而转移外汇。
比利时政府为此提出抗议,但是西班牙政府则认为,政府不能同意外汇的转移,除非能够证明外汇是用于偿还外国真正流向西班牙的资本,但是在本案中并非如此。
1948年,三名后来购买该公司债券的西班牙人以其购买的英镑债券得不到偿还而向西班牙法院起诉,主张宣告该公司破产。
法院于同年判决该公司破产并下令对该公司设在西班牙的两家子公司进行财产保全。
根据该判决,这两家子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被撤换,西班牙人被任命为公司的董事。
不久,法院对该公司在西班牙的其他子公司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1952年,法院经过评估之后,以西班牙货币发行这些公司的股份并全部被西班牙的一家电力公司买走。
到此,西班牙公司完全地取得了该公司在西班牙的子公司的控制权。
上述的案件引发了连锁效应。
根据西班牙政府提供的数据,法院共发布了2736项命令,下级法院共作出了494个判决,上级法院则作出了37份判决。
最终该案件上升为国际争端。
比利时政府于1958年向国际法院对西班牙政府提起诉讼,后来通过协商而撤诉。
1962年,比利时政府再次向国际法院提交诉讼申请。
1963年,西班牙政府提出了4项反驳请求。
1964年,国际法院驳回了西班牙政府的第1和2项请求,仅针对其第3和4项请求作出判决。
比利时政府在诉讼中代表的是其国民,即该公司的股东,理由是西班牙法院的做法损害了其利益,也违背了国际法。
比利时政府请求弥补因此造成的损失。
西班牙政府则提出了两项主张:首先,比利时政府无权起诉西班牙政府,因为本案涉及的是一家加拿大公司,而不是比利时公司。
其次,该案件在西班牙的当地救济措施还没有用尽。
法院最终以比利时政府缺乏对本案的起诉权而驳回了比利时政府的请求。
其理由是根据各国的国内法,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并拥有自身的利益;而本案涉及的是一家在加拿大注册的公司,因此只有加拿大政府有权对该公司行使外交保护权,尽管加拿大政府后来实际上放弃了这种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国家获得了这种保护权。
尽管比利时政府声称该公司的主要股东都是比利时国民,但是股东权益与公司自身的权益应该是不同的。
此外,法院虽然承认股东权益作为连接点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将导致诉讼的滥用。
国际法院因此认为比利时政府不享有代位权。
评价:该案表面上是一桩国际法争端,但实际上涉及的却是公司身份的确立标准问题。
换言之,倘若国际法院以股东国籍作为判断公司身份的标准,那么比利时政府将享有诉权。
不仅如此,这样的标准将会对公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设想各国公司法皆以股东身份为标准作为公司身份的标准,那么设立说和住所说将受到挑战。
案例来源:法律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