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
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
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姓名:闻一多别名:闻家骅,亦多、字友三、友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出生日期:1899年11月24日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职业:文学家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出版有《闻一多全集》。
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闻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英勇闪亮而又坎坷的一生。
台湾学者陈永发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
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
”。
闻一多被暗杀后,举世震惊,当时在庐山的蒋中正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唐纵彻查,暗杀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
昆明警察局长龚少侠也因此被撤职。
事实上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凶早已逍遥法外。
陈永发表示,整个暗杀事件前后浮现出特务严重的问题,蒋中正已无法精准的掌控整个特务情报系统。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主张写诗有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名字由来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绰号。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
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著名诗人、学者。
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
1925年回国,任职、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
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
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
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
次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中文名闻家骅
别名闻一多亦多、多
字友三、友山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
出生日期1899(己亥年)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
职业文学家、现代诗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七子之歌》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
身份诗人、学者、爱国和民主主义者
性别男。
闻一多
• • • • • • • • • • • • • • • • • • • •
太阳啊, 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 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 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 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 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精神,是大家所共知的。这不 仅说明他个性的刚烈、刚强,也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代的献身精 神。 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 敝的社会现实,心中的梦幻破灭了,但诗人还有爱国热情、正义感和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 勇气。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对祖国也并非心如死灰槁木,而是从痛恨走向愤激。 诗人当时的确对未来有某种不可知、未能知的憧憬,但为了希望,它让“丑恶”去开垦, 而“丑恶”并不一定就暗示着希望。因为这希望太神圣、太艰难了,它藏得很深很深。 当时的闻一多对人民革命还缺乏理解,在政治立场上还接近国家主义,至少他不在 “五四”以来人民革命的主流之中,但是他心中爱国的火焰始终在跳跃。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烧得很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 出光和热来。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 来。”“死水里藏着火”,于绝望中去寻求希望,是爱国激愤之情的一种表现。这种于绝 望处写希望的诗情,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几乎是同一时期在《野草》里的名言: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这句话是整个“野草”精神的象征。一方面是失望,觉 得希望很虚妄,但没有希望地走下去,是不是就要走向绝望呢?反过来诗人又没办法相信 绝望是一种实际,绝望也是虚妄的,所以这种情绪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正是心中的这一把火,让闻一多先生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心爱的祖国。抗战八年中,他 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解放战争时期, 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赞美闻一多的诗句
赞美闻一多的诗句摘要:一、闻一多简介1.闻一多背景介绍2.闻一多在诗歌领域的贡献二、赞美闻一多的诗句1.对闻一多诗歌风格的评价2.具体诗句赏析2.1《春夜喜雨》2.2《登高》2.3《临安春雨初暖时》三、闻一多诗歌的意义1.对现代诗歌的影响2.社会历史意义四、结论1.总结闻一多诗歌的特点和价值2.表达对闻一多的敬意和怀念正文: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
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赞美他的诗句层出不穷。
闻一多的诗歌风格独特,融合了古典诗词的优美和现代诗歌的创新。
他的诗歌既有婉约柔美的意境,又有激昂慷慨的斗志。
在对闻一多的诗句进行赞美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春夜喜雨》是闻一多广为人知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春夜雨后的宁静和生机。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赞美了春雨的适时,带给大地生机,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登高》一诗中,闻一多抒发了登高远眺的豪情壮志。
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念。
这种豪迈的气概和对生活的热爱,令人感叹不已。
再次,《临安春雨初暖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展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独特感悟。
这种清新的诗意,让人陶醉其中。
闻一多的诗歌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历史意义。
通过赞美闻一多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总之,闻一多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闻一多简介简介
闻一多简介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闻一多简介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闻一多简介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
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生平(1899-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我的先生闻一多
闻一多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红烛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死水与活水相对应,指无法流动的水。
闻一多先生曾用《死水》作诗,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
一句话是闻一多先生的诗作。
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
臧克家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1]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
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人物简介: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字号: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生卒: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年代:民国籍贯: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评价: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闻一多个人资料
闻一多个人资料寄语: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并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个人资料送给读者,欢迎阅读。
姓名: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性别:男出生年月:1899年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籍贯:湖北浠水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闻一多
1、衰微: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2、迭起高标: 迭,屡次。超群,出众。 3、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 苦的样 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4、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5、沥尽心血: 滴尽心血,形容辛辛苦苦地劳碌工作。 沥,滴。 6、潜心贯注: (精神、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7、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8、一反既往: 完全改变以前的情况。 9、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 星宿名, 泛指天空 10、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他 有 他 有 臧 还 的 已 的 克 活 人 经 人 家 着 死 死 活 《 了 了 着 有 的 人 大师笔下的大师 》 巨人心中的巨人 —
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 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 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 (1905-2004) ,诗人,从 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 歌 。 1932 年 开 始 写 新 诗 , 以 一 篇 《老马》成名, 1933 年出版了第一 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 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 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 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 命的零度》等十多部。被誉为“农 民诗人”。 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
写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 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 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 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 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十二 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屠杀殴打罢课师 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 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 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 个国民党统治区。 一二·一运动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生运动一样,不是一 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国民 党反动派一手制造的一二一惨案,以血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群众, 推动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士走上坚决斗争 的道路。“一二·一”运动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争取和平 民主运动的第一声,这一斗争有力地打击和孤立了反动派,推 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闻一多概述
——闻一多
生平 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 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
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癿
爱国主义者,坚定癿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 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癿挚友,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
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生平 简介
我癿家乡丌在地下乃在天上!
名句 结尾 尽可能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 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在闻一多先生癿名句中,我最喜欢这句所表达癿生活态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观赏 THE END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事月庐漫记》 1919年五四运劢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劢,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癿学生》
1921年11月不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事部诗集《死水》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送到警察局扣押。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
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 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 一面找校长评理。在闻一多呾学生们癿强烈抗议
当时国立山东大学校门
下,警方丌得丌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 店呾山东地方势力癿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 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丌少
诗歌 欣赏
节 选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 忘 掉 她 》
—— 那朝霞在花瓣上, 那花心癿一缕香 ——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象春风里一出梦, 象梦里癿一声钟,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
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或多或少都了解过一些名人故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物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
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
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闻一多课文
闻一多课文
摘要:
一、闻一多简介
1.闻一多背景
2.闻一多的重要成就
二、闻一多的爱国情怀
1.对国家民族的关注
2.投身民主运动
3.呼吁抗日救国
三、闻一多的文化贡献
1.文学创作
2.学术研究
3.教育事业
四、闻一多对社会的影响
1.激发民众爱国情感
2.引领文化风气
3.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
正文: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一多,中国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教育家。
他出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一生致力于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
闻一多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如《七子之歌》、《死水》等,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尽的忧患意识。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涉猎广泛,对《楚辞》、《文心雕龙》等古籍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闻一多还热衷于教育事业,曾担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的教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闻一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投身于民主运动,参与发起“五四”运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呼吁抗日救国,为民族的生存和尊严而奋斗。
闻一多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精神,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敬意。
闻一多的一生,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引领了文化风气,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闻一多生平历述
闻一多生平历述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后又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
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著名诗人、学者。
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
1925年回国,任职、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
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
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
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
次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绩满了蝙蝠的翅膀。 ……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格律就是节奏,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 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 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
“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讲: (一)属于 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二)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 有平仄,有韵脚。”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听觉 上,和谐,流畅而不拗口),绘画的美 (视觉上,词藻应尽力去表现颜色),并 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 齐)。”
孤雁
不幸的失群的孤雁! 谁教你抛弃了旧侣, 拆散了阵字, 流落到这水国底绝塞, 拼着寸磔(zhé)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楚? ……
流落的孤禽啊! 到底飞往那里去呢? 那太平洋底彼岸, 可知道究竟有些什么?
归来吧,失落的游魂! 归来参加你的伴侣, 补足他们的阵列! 他们正引着颈望着你呢。 ……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4、美学风格:沉郁 、焦灼。
“戴着脚镣跳舞”
传统与现代、热情与节制、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型 人格的外在表现。 东方美学形式的和谐和匀称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生 命意志和偏执个性的矛盾与张力。 一冲一压,一放一收。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
※ 艺术特点:
①实践自己的“三美”主张; ②想象丰富而意象繁复; ③情感强烈而深沉。
发 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的心里!
【作者信息拓展】历史名人闻一多
【作者信息拓展】历史名人闻一多闻一多,字友三,本名家骅。
湖北浠水人。
生于1899年11月24日,194 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仅四十七岁。
闻一多的一生,以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著称于世。
1913年,闻一多读完小学考入清华学校,在校九年余,初露才华。
主编过《清华学报》。
热心文艺活动,着意于诗歌创作与研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922年7月赴美留学,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和珂罗拉多大学美术系,专攻美术,后转攻文学。
1925年回国。
回国后主要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
先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文学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诗歌及古典文学方面造诣颇深。
他的新诗集《红烛》、《死水》等曾蜚声诗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随清华师生南下,到长沙后步行三千五百余里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
在昆明的八年,是他一生中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他目睹国民党官僚的贪污腐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到非民主不能救中国,非取消专制独裁不能实现民主。
他从与共产党人的接触中,从对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国统区的对比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希望。
在鲁迅逝世八周年纪念会上,他沉痛地说:“鲁迅对,我们错了”。
因此,他毅然从书斋生活中走出来,以诗人的激情投入了争取民主反对专制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3年后,他加入了中国民主政策团同盟昆明支部,参加了共产党人周新民、华岗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委员会的活动。
1944年11月,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正式组成时,闻一多当选为支部委员兼《民主周刊》编委。
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时,又当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支部宣委和《民主周刊》社社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统一,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大规模内战,并镇压人民的和平民主运动。
闻一多异常气愤,积极支持和参加学生的爱国民主斗争。
闻一多课文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课文作品:
1. 《死水》:这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潭死水的形象,深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腐败和沉闷,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2. 《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早期的作品,以红烛为象征,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烈情感以及为理想献身的决心。
3. 《发现》:这首诗是闻一多在西方留学期间创作的,表现了他对祖国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反思。
4. 《七子之歌》:这是一组包括《澳门》、《香港》等七首诗的组诗,表达了闻一多对被列强侵占的中国领土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5. 《一句话》: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出中国人民对于自由、民主的渴望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决心。
以上这些作品都被广泛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诗歌和理解近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
闻一多的事迹要详细的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要详细的闻一多的事迹话题:闻一多的事迹读书笔记古典诗词文化遗产红烛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要详细的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 是(5分) •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 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 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 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 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 胜。 •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 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 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 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 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 生死。 •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 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
• (3)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 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 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 歌战斗精神的鼓舞。(每点2分,共 6分。)
(4)请解释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 含义,并谈谈你的看法。(8分)
• 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 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 化到全身心投入争民主的运动;②由对 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 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 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 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 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 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
(4)要点:①孙犁一代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 学遗产(精神财富);②给我们留下了纯洁的文风与高 尚人格,净化了文坛与我们的心灵;③为我们研究具 有民族特色(传统)的文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答出 1点得2分。联系现实2分。)
• • • • • • •
登楼感怀①
于谦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 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 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 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⑶文章中说,‚但我理解先生,他把这些都 视为仪式,在他内心深处有着真正的严肃‛, 请简述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6分) • 在启功先生看来,形式上的庄重严肃, 并不能等同于内心深处的重视,一个人内 心真正重视一件事,并不一定非得讲究过 于严格的形式。这实际上是启功先生重内 容不重形式的一种洒脱。
Hale Waihona Puke •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孙犁的作品被人们热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感动 人,本文用细腻的笔触,自然流畅的语言与行文结构,形 成与之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的艺术风格。 • B.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 的文字,正是源于孙犁骨气支持。 • C.作者撷取孙犁养雨花石这一细节,主要表现孙犁高洁坚 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 • D.孙犁的‚寂寞‛和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寂寞不一样,这反 映出他安静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不媚流俗、恬淡高洁的伟大 人格。 • E.冯骥才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文人形象, 既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孙犁先生的文学成就,又略写了他的 文人操守。 • (1)(5分)A(3分)B(2分)D(1分)(C项中雨花石细节主要是为 了引出下文对孙犁沉静性格的介绍;E项中‚浓墨重彩‛有 误。D ‚孙犁的‘寂寞’和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寂寞不一 样‛,说法过于绝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 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 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 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 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 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 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 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 了实现民主的希望。 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知 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⑴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启功先生是清朝皇族后裔,同时也是书法家、古 代书画碑帖鉴定和古文学研究专家,更是一个具有 幽默感的老人。 • B.启功先生和鬼搞笑的那首诗,表现了先生对鬼神 的质疑与反对,表现了其不信鬼神的坚定的唯物主 义立场。 • C.启功先生用树上的鸟的例子,委婉地表达了他并 不赞同吸引某教授进入党组织的意见,可见启功先 生的‚搞笑‛也是有原则性的。 • D.启功先生并不看重权势地位,同时他也曾用‚金 瓶掣签‛的例子语重心长地劝诫过一些有情绪的同 事,最后同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 大成就,更有其对世、对事、对己、对人的种种态 度,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更加值得我们珍惜。
• 孙犁的活法:①在日常生活方面:喜欢简 朴清宁的生活不喜热闹,不善应酬,追求 安静。②在文学创作方面:生活在任何圈 外,离开文坛却不离开文学③精神生活方 面:追求高洁、脱俗的生活,黑白分明, 刚正不阿。(每点两分) •
(4)‚孙犁的一代‛留给了我们哪些有特殊意 义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 看法。(8分)
(2)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 民党一边。这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6分)
• ①反感激进思想,参加反苏反 共大会; ②反对爱国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 积极分子;③认为西安事变是军人称兵 叛乱。(每点2分,共6分。)
(3)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分)
•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 事?请简要概括。 (6分)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 能力。 • 【参考答案】(1)E 3分, A 2分, D 1分。 • 【解析】B将钱玄同和刘半农扮演的角色说反了。 C‚学术上不严谨‛理解不当,这些都是他恃才 傲物的表现。D是他与朋友们一起准备挽联等。
• .“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 妙,妙在何处?(4分)
• ‚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解释该 字意) • 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子中描述景象) ‚漫‛字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 无可排遣的心情(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什么情感)
•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 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 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这类题答题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 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2)【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 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 主的相关事迹。每点2分。 • ①成功劝说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 使周树人成为新文化的主将; • ②提倡白话文,打到孔家店,在作文、 标点、数字、纪年、书写方式方面提出 新见解,是中国文化改革的首倡者; • ③与刘半农上演双簧戏引起关注,标志 着改革派的大胜仗。
• (2)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清气‛具体含义。(6分) • 要点:①孙犁其文:文风真诚,清纯, 文字练达;(3分)②孙犁其人:个性清彻, 沉静(1分);有坚硬的骨气,一身正气(1分); 淡泊高洁(1分)。
•
•
(3)文章中孙犁‚选择了一种活法‛,请联系全 文概括这种‚活法‛ 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 在天地宇宙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 小; • 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隐约流露出壮 志难酬的忧愁; • 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 隐不得之愁。
• (4)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 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 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8分) • ①爱国思想,民族责任感(思想上)。他留日 归来,认为新的思想文化才是拯救民族的根本, 从而担任《新青年》编辑,找周树人等人约稿, 并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文化重 大改革。 • ②看淡生死(性格上)。钱玄同体弱多病,早 把生死置之度外,40岁就做好离世的准备,因 而他有足够的的勇气与顽固派作斗争。 • ③喜好读书严谨治学(行为上)。他最大的 爱好便是逛旧书肆,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 他对自己所写的讲义反复修改仍不满意。他的 这种读书治学的态度使他成为时代的先驱。
• (3)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 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 简要分析。 (6分) •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作 用的理解能力。 • ①这样写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文章主要 表现钱玄同刚猛的性格,在这里又表现了 他柔弱的一面,刚柔集于一身,体现了人 的性格的丰富性。②这样写更富有情趣。 钱玄同在大事上刚猛,而在日常生活中却 又这般柔弱,读来令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