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1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问题导学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隋唐五代史》(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3)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并探究其有何影响?二、客观评价唐太宗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1)依据材料探究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一)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1.劝说李渊反隋;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3. 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二)如何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学思之窗】1.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

2. 玄武门之变就是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

但是玄武门之变使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的李世民登上帝位,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一)总体表现(含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二)总体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2.唐太宗的个人作用(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三)具体表现即具体原因:1.治国思想上: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2. 政治方面:⑴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人物: )⑵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⑶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⑷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权。

3. 经济方面: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⑵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⑶提倡节俭戒奢。

4.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⑴唐朝初年的民族形势: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因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⑵表现: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武力征服(史实?)②设立机构,加强管理:对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官,可以世袭对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④对吐蕃的和亲政策⑶作用:①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揭开了民族关系的新篇章;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③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问题1】唐太宗在位共23年,政绩突出,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试分析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本问题结合唐太宗的重要活动、“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说明,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他的反省能力及自我批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问题2】“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著名的治世之一。

试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提示: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

本问题在归纳要点时,借鉴了必修部分的部分内容。

把握本问题,有助于形成对封建治世局面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①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5: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5: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自主学习】1、唐朝“贞观之治”的表现:(依据教材内容归纳)(1)治国思想上:(2)用人策略上:(3)政治:(4)经济:(5)文化:(6)民族关系:(7)对外政策:▲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出现了“”的局面。

2、评价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在位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促使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阶段;(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特别是其晚年的自我反省,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和典范,对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唐太宗的统治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我检测】1、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3、“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西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③④4、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5、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入·目标与要求了解唐太宗在用人、纳谏、轻徭薄赋、慎用刑法、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举措。

理解“贞观之治”。

认识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材·梳理与拓展知识点一登上政治舞台1.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并为其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战争胜利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3.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除掉政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为太子,626年,登上皇位。

知识点拨:判断“叛乱”或者“政变”的实质,关键是把握“叛乱”者或者“政变”者的阶级属性,同时也要考虑“叛乱”或者“政变”的背景和目的。

“玄武门之变”应当属于政变,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斗争。

但其进步作用却是使深谙治国之道的李世民被立为太子,这为唐初“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前提。

知识点二“贞观之治”1.实行清明的政治统治(1)措施:①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②“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④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结果:经过唐太宗的治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措施:①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

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630年,西北各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④与吐蕃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

(2)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加强对外交流(1)鼓励对外交往:①政府在六部下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清单一唐朝建立过程的功绩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夫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击败薛举集团,消退了来自背后的威逼。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战胜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清单二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击破东、西突厥1.李世民登基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

2.击破东、西突厥(1)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等分路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2)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进攻吐谷浑;642年,唐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3.开明的民族政策(1)表现:①安置东突厥: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

②和吐蕃和亲: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①稳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幅员,使中西交通快速开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

②唐太宗妥当处理少数民族关系,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深化认知](1)唐太宗的主要事活动:东征西讨,为建立封建统一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绩;击破东、西突厥,稳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

(2)李世民对东突厥将领实行封官晋爵的措施,这些措施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拟妥当,政策比拟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清单三治理国家的成果贞观之治1.消失缘由(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其中,又以他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同时探究唐太宗的性格、治理才能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探究唐太宗的性格、治理才能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发掘历史人物的人性和人格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过程(一)预习任务1.查看课本相关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2课);2.阅读相关文章,了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治理成就;3.自行思考和探究唐太宗的性格特征,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的贡献;4.完成课前思考题和作业,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二)课堂探究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能否改变历史;3.提问:“唐太宗是如何改变历史的?和他的治理有哪些关键因素?”2. 导学环节1.阅读《唐太宗与李世民传》等相关资料,探究唐太宗的生平和治理成就;2.引导学生探究唐太宗的性格特点,如仁爱、宽厚、谦虚等;3.分组讨论唐太宗治理的“开元盛世”的命名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关系;4.分析唐太宗的改革成果和不足,评价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凝练环节1.总结唐太宗的治理特色和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2.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的思想和行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查漏补缺,加深认知;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远见、有情怀的“奠基人”。

(三)课后延伸1.了解唐太宗的后继者唐高宗、唐玄宗等,比较其治理成果和风格,探究唐代发展的历史轨迹;2.拓展唐太宗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和推广,了解唐代文学、音乐、戏剧等领域的繁荣;3.设计相关活动或任务,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唐代盛世的文化和生活。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有趣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话题;2.阅读理解法:深入学习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3.分组讨论法:通过小组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评价互动法: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合作分享,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梳理】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1)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2)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3)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4)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5)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6)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1)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2)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原因(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③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进步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举措:(1)政治:①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②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③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的原则。

(2)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1(人教版选修4)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1(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1)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2)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3)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4)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5)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6)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1)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2)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原因(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③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进步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举措:(1)政治:①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②)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③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的原则。

(2)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设境亮标】省教学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自主研读】一、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1、含义2、表现(原因):用人、经济、法制、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三、晚年反省四、对唐太宗评价二、摘疑【精讲释疑】一、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及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1、善于用人与纳谏选官不避亲仇——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2、修养生息、爱惜百姓均田制、租庸调值、轻徭薄赋存百姓——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亦覆舟)3、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减仁义为本,刑法为末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6、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设置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友好接待外国使者;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宗教方面突出。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朝鲜、日本,还有西亚等国。

唐文化对外影响——朝鲜、日本(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3、“贞观之治”的影响:(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二、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探究: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思路引领: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起到什么作用?其统治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有何意义?1、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5.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其具体的治国方略、政பைடு நூலகம்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分享对唐太宗的已有认知,教师总结并补充,简要介绍唐太宗的生平及其在位期间的辉煌成就。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时期盛世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唐朝的繁荣,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军事扩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情节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不少于800字。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但请务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向家长、同学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唐太宗及其时代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治国方略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少于400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1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悉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晚年反省等相关知识。

2、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多角度正确客观评价唐太宗。

3、感受“唐宗”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知识链接】他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秦王李世民;他是开创一代盛世的唐太宗;他是突厥、吐蕃尊敬的“天可汗”;他善射,史载他“箭穿七札,弓贯六钧”;他爱马,有“昭陵六骏”为证;他好书法,《兰亭序》据称因他而亡于世;…….他杀兄杀弟,逼父退位;他好大喜功、虚荣好名;他四处征战,陷百姓于水火;他追求长生,最终死于丹毒;……..李世民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学习本课,将有助于你了解更全面的唐太宗。

【知识梳理】青年闯将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能力提升】1、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时“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材料一: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

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亡隋之辙,殷鉴不远……”太宗曰:“公言是也。

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材料三: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材料四: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2022高二历史复习学案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选修4)

2022高二历史复习学案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指导意见】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外阅读“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知识结构】一、“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1、概况:⑴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⑵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⑴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策略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西突厥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蕃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步辇图)评价①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民族团结,政权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民族融合;③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关系方面(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策中外交往概况影响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表现2.) ①来访人员频繁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③玄奘取经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吸收)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日本:大化改新)四、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人民版选修4

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人民版选修4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2.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3.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举兵反隋隋炀帝的暴政使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617~624年,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军事集团,唐朝统一了全国。

3.夺取帝位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自己当上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玄武门之变(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骨肉相残,增加了政变的血腥;政变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二、击破东、西突厥(民族政策)1.击破东突厥(1)东突厥颉利可汗率10万铁骑兵临长安附近的渭水北岸。

(2)唐太宗采取了多种策略应敌,包括积极备战、和谈及分化敌方的策略。

(3)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责力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

(4)安置东突厥降部,册封突利可汗、颉利可汗及其他各部酋长,巩固了北方边防。

2.击破西突厥(1)为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击败其精锐部队,其主帅自杀,其子投降。

(2)642年,唐军沿天山南麓伸展,不久唐军灭掉西突厥。

3.和亲吐蕃唐太宗和吐蕃建立了密切关系,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唐朝的先进技术、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4.影响(1)唐朝国威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重点精讲]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

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

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

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人民版选修4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东征西讨定基业 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军,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 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打败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击破东、西突厥 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

(2)过程⎩⎪⎨⎪⎧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分路出击东突厥;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 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 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 卫大将军。

(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进军西域(1)举措⎩⎪⎨⎪⎧ 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

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

③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从此,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

(2)意义⎩⎪⎨⎪⎧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 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知识点三 贞观之治 1.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2014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学案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

2014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学案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

• 1.阅读下面材料:
• 材料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 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 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 下无事……
• ——《贞观政要·论政体》
• 请回答:
• 根据材料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 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理由是什么?
殿。
帝范
• 2.功大反过省小与自我评价:撰写《
省过失,评价自己“
”。
》,反
• 名师点拨:唐太宗写《帝范》,表明晚年的唐 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 拓展1 •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天子之位,
他这一做法违背了古代哪一传统?
• 答案 嫡长子继承制。
• 拓展2
• (1)文成公主入藏起到什么作用? • (2)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 作用。
• 答案提示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 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 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
• 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 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 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 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
徭薄赋,存反百姓复强调“
”的思想。
•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唐制律 定《
》,体
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 (5)文德治国:科完举善 地位。
制,提高进士科
• 名师点拨: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贞观之治 出现的根本原因。
•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 1.背景
• (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 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1、概况:
⑴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⑵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问题探究
官吏多自清谨。

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佃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不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
⑴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
关系:开放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楷模,并对以后历朝治国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课后练习: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A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D)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C.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A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D)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C )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6、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B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7、《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D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8、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 A )
A.朝鲜、日本 B. 印度C.东南亚 D. 西亚、中亚
9、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B)
A.天竺 B. 日本 C. 新罗 D. 波斯
10、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 )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唐大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2:上(唐大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

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请回答:(1)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与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怎样的局面?(8分)
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

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8分)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5)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8分)
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1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
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1分)列举其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4分)
思想:“存百姓”思想
史实:①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②法律上:慎用刑法;《唐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