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研究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3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中医的中风是指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轻者可无昏仆及不醒人事而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卒中。
根据疾病的性质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分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死和脑出血。
本指导原则主要是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总结中需要考虑的一般性原则。
虽然用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总结中的一般要求和原则相近,但由于两者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有所不同,因此两者的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与观察,试验结果应分别统计和总结。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缺血性中风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也简要介绍了出血性中风临床试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指导原则的内容只是技术审评部门对该问题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除了引用或在相关的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已经规定的内容外,不是法规意义上要求必须强制执行的内容,具体实践中如果有与本指导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只要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说明其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同时,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的发展,疾病诊断、治疗的手段会不断改进,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评价方法也会随之更新,因而,本指导原则的观点为阶段性的,如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科学合理和公认的方法,应该及时采用,该指导原则也会及时修订。
本指导原则中未讨论临床试验设计或统计分析中的一般原则问题,这些内容的相关要求参见相关法规性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药物作用特点和试验目的的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的特点和临床试验目的,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并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实施。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特点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
0 1)
阴 类 证 患 者 中证 候 组 合 出 现 频 率 最 高 的 为 风 + 痰 + 血 瘀 + 气 虚 组 合 和 风 + 痰 + 气 虚 组
。
合
阳 类 证 患 者 中证 候 组 合 出现 频 率 最 高 的 为 风 + 火 + 痰 + 气 虚 组 合 和 风 + 火 + 痰 组 合
,
、 、
维普资讯
346
中西 医 结 合 学 报
20 08
年
4
月第
6
卷第
4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in
e s e
In
t e g
r a
t
iv
e
M
e
d ic i n
e
A p r il 2 0 0 8
,
V
0
1 6
.
,
N
o
.
4
缺血 性中风 急性期患者阴阳类证 中医证 候特点的多中心 临床研 究
is
n
he d
ic
t ro k e
o
f y in
t
.
ya
s
n
g
s
ynd
by
w
in v
e s
t ig
t in g
te
o
f TCM
in
t he
d
th
n
ro m e s
o
t d if f e r e t ho u
.
t pe
ds
fte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大 科 研 和 医务 人 员 致 力 于 寻 找 更 为有 效 、 简 便 及 针 对性 较 强 的治 法 ,取 得 了 可 喜 的 成 绩 。 其 中 以 醒 脑
之 一 ,其 中急 性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占脑 血 管 病 的 4 3—
6 % ,病 死 率 为 l 5 5—2 % … 。 因 此 ,对 缺 血 性 中 风 5 的防 治 已 成 为 当 今 社 会 关 注 的 重 要 课 题 。 近 年 来 ,
随着 现代 医 学 技 术 的进 步 :在 缺 血 性 中风 发 病 机 理 、 流行 病 学 、预 防 及 诊 断 等 方 面 有 了 不 少 进 展 ,但 在
例 ,1 日为 1个 疗 程 ,总 有 效 率 9 . % 。杨 任 民 5 33
分 为 以 气 虚 血 瘀 型 ;风 痰 上 扰 型 肝 阳 上 亢 型 ; 痰 热 腑 实 型 ;阴 虚 风 动 型 等 ;痰 浊 上 泛 型 等 。
12 治 则 治 法 .
随 着 对 缺 血 性 中 风 研 究 的深 人 ,广
开 窍 法 、 活 血 化 瘀 法 、益 气 活 血 法 、通 腑 化 痰 泻 热 法 、平肝 潜 阳法 、 祛 瘀 通 络 法 及 补 肾活 血 通 络 法 较
缺 血 性 中风 具 有 发 病 率 高 、 病 死 率 高 、 致 残 率
高 等 特 点 。有 报 道 脑 血 管 病 是 老 年 人 三 大 主要 死 因
以 具 有 活 血 化 瘀 作 用 的 大 蒜 提 取 物 治 疗 急 性 脑 梗 塞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缺 血 性 中风 病 急 性期 中医证 候 规 律 探 讨
李水 芹 , 李 平 , 王 飞 , 王永 炎。 ( 1成 都 中 医药大 学 , 成都 6 1 0 0 7 5 ; 2北 京 中 医药大 学第三 附属 医院 ; 3中国 中 医科 学 院 中药研 究所 )
Thi r t y p a t i e n t s wi t h i s c h e mi c s t r o k e w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t h e s y n dr o me di s t ibu r t i o n a t di f f e r en t a g e s o f a c u t e a nd r e mi s s i o n
摘要 : 目的
探讨缺血性 中风病 急性期 中医证候规律 。方法
选择 3 0例缺血性 中风病 患者 , 分析其急 性期 和
缓解期 、 急性期不 同年龄段证候分 布 , 以及急性期各证 候组 合情况 。结果 急性期 风证 2 5例 、 火热 证 2 3例 、 痰证 2 2例 、 血瘀证 1 4例 、 气虚证 1 6例 、 阴虚 阳亢 证 1 4例 , 缓解期 分别为 1 8、 1 6 、 1 5 、 1 3、 1 7、 1 5例。急性期 风证 、 火 热 证、 痰证所 占比例均高 于缓解期 , 但仅风证具有 统计 学意义 。急性期年龄 ≤6 0岁者火热证 、 痰证 、 血瘀 证 、 阴虚 阳亢 证所 占比例高于 > 6 0岁者 ( P均 < 0 . 0 5 ) 。急性期 同时存在 4个 证候 1 6例 , 3个证候 4例 , 2个证候 8例 , 单一证 候 2例 。其 中, 两证组合以风痰证 、 风火证 、 火痰证 的组合为主 , i证组 合以风火阳亢证 、 风痰瘀 阻证的组合 为主 , 四证 组合 以风火痰瘀 证 、 气 虚血瘀 风火证 、 气虚 血瘀 风痰证组 合为 主。结论 关键 词 : 缺血性 中风病 ; 中医基本证侯 ; 分布规律
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等 笈现华佗再造丸对 于早期轻 中麈映血性 中甄病 八的血 液流变学各 指标均 有改善 作用 , 可增 强血 浆 s OD活性 , 降 低血清~氧化 氯( NO) 雨二 醛 ( A) 及 MD 水平 . 救果 与金 其
汪 哉 宁
中风恢 复期 气虚为本 t 痰磷互结 、 痹阻经脉 为发生发展
的 关 键 昕 在 , 需 痰 嶷 共 治 , 用具 商 活 血 化 癞 、 痰 降 I 故 采 接 虫
医药对于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临庳疗效 本文将近 5年有 关中药治疗缺 血性 中风的报道进行 综述如 下。
1 活 血 化 赛 法
绞 股 蓝 总甙 片对 照 组 培森 等 采 用 臣有 活血 他磷 、 褒 秦 一 接
通络 、 行气 止痛功效 的华佗再造 丸( 当归 、 川芎 、 花、 红 天南 星、 县荣萸 、 马钱子 、 冰片等j 治疗 6 , 0例缺血世中风恢复期 病 人, 总有 效率 为 9 . 血流变学 指 标和经 颅多普勒 血 5 且
李鸿 泓
关键词 ; 缺血性 中风{ 中医药疗法 ; 综述 中朗分娄号 : 7 3 3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0 7 (0 2' — 020 R 4. 2 A 10 1 62 0 )10 5 3 5 , 1
缺 血性 中 风是 严 重 威 胁 人类 健 康 的 常 病 、 多发 病 , 中
钠 多 f l 照组 无 显著 差 异
3 行气活血法 顾宁“ 认 为中风病机 主要 是各种原因所致 的“ 气血并 行于 上” 故在治疗上 应强调 行气活血 之法 , 采用协定方
四种饮 f 重用黄芪 6 补气 , 咄 川芎活血行气 , 丹参活血 挂瘀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R7 4 3 R 2 5 5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3 ) 0 2— 0 2 0 7 — 0 3 有效治疗时 间窗。
影响溶栓适应证选 择的 主要 因素是治疗 时 间窗过 于狭窄 。 目前 对 时 间窗 争 议 较 大 ] , 一 些 学 者 提 出 不 同 患 者 缺 血 程 度 不
没 有 一 种 理 论 能完 全 阐 明脑 缺血 的损 伤 机 制 。 近年来研究表 明, 脑 缺 血 损 伤 的病 理 机 制 是 一 种 损 伤 级 联 反应 , 涉 及 4个 阶 段 , 即兴奋性 氨基酸毒性 释放 , 梗 死 区周 围 去
极化 , 炎 症 和程 序性 细 胞 死 亡 [ 6 ]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 0 1 3年 2月第 1 1 卷 第 2期
・ 2 O 7・
急性缺血性 中风的 中西 医治疗研 究进展
刘 泰。 钟 沽
摘要 : 缺 血 性 中风是 严 重 威 胁 人 类 健 康 的 常 见 病 、 多发 病 , 近年 来 中西 医对 于 治 疗该 病 都 加 大 了研 究 力 度 , 并 取 得 了一 定 成 绩 , 本 文 就 有 关 急 性 缺 血 性 中风 的 中 西 医 治 疗近 况进 行 综 述 。
中 风 现 已 成 为 我 国城 市 和 农 村 人 K 1 的第 一 位 致 残 和死 亡 原 因, 随 着 人 口老 龄 化 和 经 济 水 平 的快 速 发 展 及 生 活 方 式 的 变 化 ,
中风发病率有 逐年增 多的趋势_ 】 ] , 其高发 病率 、 高致残率 、 高致 死率 、 高复 发率 , 严重威胁 人民生命 和健康生活 质量 , 同 时 给 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5例
・
临 床 研 究
・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急 性 缺 血 性 中风 3 5例
贾 满 仓
( 州市 中心 医院 , 南 郑 州 4 0 0 ) 郑 河 507
摘 要 目的 : 察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急性 缺 血 性 中 风 气 虚 血 瘀 观 型 的 临床 疗 效 。 方 法 : 6 将 9例 急 性 缺 血 性 中风 气 虚 血 瘀 型 患 者 采 用 随机 数 字表 法 随机 分 为 2组 , 照 组 采 用 维 脑 路 通 对 注 射 液 及 其 他 西 医 常 规 疗 法 治 疗 ; 疗 组 在 对 照 组 治 疗 基 础 治 上 加 服 益 气 活 血 汤 治 疗 。 结 果 : 疗 组 痊 愈 5 例 , 效 治 显
采 用 S S 3 0统 计分 析 软件 处 理 。计 量 资料 P S1 .
数 据 以均 数 ( )土标 准 差 ( ) 示 , 间 比较 采 用 s表 组
t 检验 ; 级 资料 组 间 比较 采 用 Rdt 析 。以 P< 等 ii分
0 0 为 差别有 统计 学 意义 。 .5
8 结 果 8 1 2组 疗 效 对 比 .
中 医研 究
21 0 2年 第 2 5卷 第 1期
T M R sJnay2 1 o.5N . C e.au r 0 2V 12 o1
・2 。 9
停、 胃气 不 降 , 脘 闷不 食 、 吐 清水 痰 涎 。小 半 夏 则 呕 汤 源 自《 匮要 略》, 方 药 味 少 , 力 专 一 。原 方 金 组 药 中半夏 1升 , 姜半 斤 , 煮浓 煎 , 生 久 功用 散寒化 饮 , 降 逆 止呕 , 誉 为 治 呕 之祖 方 。《 匮 要 略 ・呕 吐 哕 被 金 下 利病 》 : 诸 呕吐 , 日 “ 谷不 得 下者 , 半 夏 汤 主 之 。 小 ”
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2证组合发生频率同 历代 中医对 中风病 机 的论 述 , 概 毒损脑络等方面阐述缺血性 中风病机 证发生频率最高 ,
言之 不外乎风 、 、 、 、 火 痰 瘀 虚。韩萍
作者简介 : 黄干初 ( 9 3 ) 男 , 16 一 , 主治 中医 2 辨证 分 型 研 究 师, 学士 。从 事 中医 内科临 床工 作。研 究 方向: 心脑血管疾病 。
特征 的临床研究 , 揭示证候 分布规律 ,
1 为了便于缺血 性 中风治 疗及评价 18例患者在缺血性 中风急性期以痰
[3 张宪忠 , 1] 杨峰, 吕国庆 , 灵蒲合剂 等. 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 合并斑块 的临 志 , 0 , ( )l 2. 2 71 1 : 0 4 7— O [4 王琴 , , 1] 朱浩 王璇 , 半 夏 白术天麻 等.
汤治疗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疗效观 [9 王政 琨. 坚清脉 法联合 他汀类 药 1] 软
1 (3 : 6 1 )
15 15 72 7 3
一
.
.
物治疗颈动脉硬化疗 效观察 [ ] 实 J. 2. O
2 , ( ) 9一 吴晨 , 益 气活血 等. 用 中医 内科杂志,0 8 2 : [4 陈咸川 , 吟灵 , 0 2 6 l 2] 谢
21 0 0年 1月第 3 2卷第 1 期
H b i C Jn ay 0 0 V l 2 N . e e J M。 u r 2 1 , o 3 , o I T a
1 45
缺 血 性 中风 中医辨 证 分 型 的研 究 进 展
黄 干初
( 广西壮族 自治 区贵 港市第 二人 民医 院 中医 内科 , 西 贵 港 广
痰湿蒙神 、 气虚血瘀 及阴虚风 动 者总数 达 6 0万。据统 计 , 市 中脑 中风 的 程度 , 致病 情 缠 绵 , 以治 瘀阻 、 0 城 导 难 J 体 血管疾病死亡居各种死亡首 位… 。有 愈。血浊是缺血性 中风发病 的初 始病 证 。临床上 根据症 状 、 征具 体辨 可 报道 , 血性 中风 占全部 急性脑 血管 理产物 , 上袭 脑神 , 及 五脏 , 形 证 , 为 单 证 或 多 证 组 合。 祝 美 珍 缺 易 伤 其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c NE E J ) Hl s ( URNAL(F l EGRAT vE ME c NE( N cAR ( 一 C ) NT I Dl I ) DI) / ERE RovAs B cULAR Dl E E Apr 2 0 Vo 7 N0 4 s As I 0 9 i 1 .
2 2 疏 血 通 注射 液 . 疏 血 通 注 射 液 是 以水 蛭 、 龙 等 中药 为组 地
承 气 汤 合羚 羊 角 汤 加 减 ; 湿 阻 络 或 蒙 闭 心 神 证 方 用 温 脾 汤 合 痰
涤 痰 汤 加减 , 效 显 著 。 疗 杨 任 民 l 将 缺 血 性 中风 急 性 期 分 为 6型 : 虚 血 瘀 型 用 补 _ 2 气 阳 还 五 汤加 减 治 疗 ; 痰 上 扰 型 用 大 秦 艽 汤 、 正 散 等 加 减 治 风 牵
急 性 期 治 疗 的 现 状及 存 在 问题 综 述 如 下 。 1 中药 汤 剂 治 法
黄 选 华 _ 将 缺 血性 中 风 急 性 期 分 为 5证 : 阳暴 亢 证 给 调 J 肝
成 分 三七 皂 甙精 制 而 成 。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表 明 : 七 皂 甙 能 够 抑 三
脑 中 风 的 4 ~ 6 。 中 医药 治疗 本 病 具 有 广 阔 的前 景 , 挥 3 5 发 了 一 定 作 用 , 本 病 的 临 床 报 道 很 多 , 就 中 医 药 对 缺 血性 中 风 对 现
2 中药 制 剂 治 疗
近 年来 随着 中 药 药 理 研 究 的 不 断 深 入 和 制 剂 工 艺 不 断 提 高, 中药 有 效 成 分 被 提 取 , 制 成 复 方 制 剂 , 泛 应 用 于 中风 的 或 广 治疗 和 预 防 , 得 了 一 定 的效 果 。 取 2 1 血 塞 通 注射 液 . 血 塞 通 注 射 液 是 由 中 药 三 七 提 取 的 有 效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探究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探究【摘要】脑中风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医疗进展情况。
【关键词】中医药;脑中风;脑梗死【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0-02脑中风后软瘫期指中风患者已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障碍,生命体征稳定,但肢体肌张力消失或低下,这是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使肌肉牵张反射被抑制而出现软瘫,即锥体束休克,临床称为软瘫期。
此期如不经正规综合康复治疗,病情将停滞不前或此期延长,而一定的肌张力是神经康复的基础,因此根据此期患者患肢弛缓、无随意运动的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为此期主要目标。
1 治疗背景及意义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既强调辨证论治,又强调辨病论治。
王永炎等[7]依据临床表现的差异,将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风痰上扰、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证型进行辨证施治,显效率达80 %。
杨任民[8]分为气虚血瘀型、风痰上扰型、肝阳上亢型、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痰浊上泛型等。
随着对缺血性中风研究的深入,广大科研和医务人员致力于寻找更为有效、简便及针对性较强的治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因此临床多数医家仍采用辨证施治的法则来预防脑梗死。
防治措施:(1)、中药治疗成方及成方加减中医药发展延续了上千年,从《黄帝内经》开始记载,留下了大量而宝贵的方剂文献,许多卓有成效的方剂在临床上反复被应用而得到验证。
今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应用古方(成方)进行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临床治疗①设立对照组的例如:高宝海等[9]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先兆78例,20天为1疗程,对照组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盐酸培他啶、脉络宁、维脑路通、肠溶性阿斯匹林等,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 大黄通腑泻热,活血通瘀;胆南星清热化痰,熄风定惊;丹参、红花活血祛瘀,养血安神;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乌梢蛇、蜈蚣祛风通络。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而其症各 别。 虚 为 中风 之 根也 , 中 具体应用 。 ” 惟
风病 由于虚久下虚上实 , 阴不制阳 , 阳
化 , 出 现 半 身 不 遂 、 语 謇 涩 或 不 洋等 认 为痰瘀是缺 血性 中风重要 的 1 , 而 言 5g赤芍药 2 , 0g 大黄 1 , 5g水蛭 1 , 5g
语、 口舌喁斜 及偏 身麻木 等 临床表 现 , 病理环节 。杨 晓颖 等 认为痰 热腑实 胆 南 星 1 , 4 5g 全瓜 蒌 1 , 5g 钩藤 1 , 5g 葛
前景广 阔 , 将 近几 年 中 医药 治疗 缺 濡 , 现 脑髓 、 肢体失去 濡养 而 出现 一系列 全瓜 蒌各 3 ) 水 煎服 , 1剂 , 、 0g , 日 早
血性 中风的现状综述如下 。 1 病 因 病 机
பைடு நூலகம்
痴呆 、 半身不遂 等症状 。因此 , 肾虚气 晚分 服 ; 虚 血 瘀 型 , 宜 滋 阴 活 血 , 阴 治 弱 、 血阻 络 当是 缺血 性 中 风 的重要 方用 滋 阴 活血 法 方 ( 物 组 成 : 首 乌 瘀 药 何
1 , 参 1 , 参 1 , 膝 l , 5g玄 0g 丹 5g 牛 5g 当
缺血性中风 多是在 内伤积损 的基 病机 。 础上 , 因劳逸 失 度 、 志 不遂 、 酒 2 辨 证 论 治 复 情 饮 饱食 或外 邪侵 袭 等触 发 , 引起 脏腑 阴
归 1 , 花 1 , Og红 0g 郁金 1 , 0g 石菖蒲 1 5
现代 医学 缺血 性 脑血 管 病范 畴 , 括 多为年老体衰 , 包 肾精 不足 , 精血 日趋 亏 早 、 分 服 ; 热 腑 实 型 , 宜 化 痰 通 晚 痰 治
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陈文昌, 八珍散治疗重症肺结核 33 例疗效观察 中医函授杂志,
1991,3) :46. (
夏发墉, 勇. 血府逐癖汤加减治疗悬饮 52 例总结. 湖南中医杂 胡良
志, 1991,1) :17. ( 吴乐文. 加味等桂术甘汤合抗痊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 上海中医
药杂志, ( 1) :18 一 1999, 19. 丛艳芹. 中 西医结合治疗涂阳 肺结核 112 例疗效观察. 吉林中医药,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虽然缺血性 中风的病死率低于出血性中风, 但其发病率明显高于 出血性中风, 约占中风的70 一 80% , 20% 的幸存 并且 者1 一 年内会出现再次中风, 2 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 下降。目 前我国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普遍采用中西医 结合治疗形式。在急性期, 西药以溶栓、 抗凝、 降纤、 抗 血小板聚集以及脑保护剂的应用为主; 中药方剂的应 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分为活血化疲法、 通腑泻 热法、 养阴活血法等。针灸与康复也较多地应用于中 风的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有利于中风患者的恢 复。现将近年来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概况综述
2002,22(2) :48.
1 许申, 中 6 张雷, 西药联用治疗肺结核咯血 180 例 安徽中医 学院学 报, 18(3) :16 一 1999, 17. 17 周怀道. 附子泻心汤加味治疗肺结核咯血. 湖北中医杂志, 2001, 23
(2 ) :43.
18 邓红霞, 罗文辉, 刘建和. 田 七止血汤治疗肺结核咯血 68 例 疗效观
姚丹. 间接治肺法在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1,18(2) ;29 一 30.
翠 荣[4]以 川芍嗓600 一 g静 疗急 800m 滴治 性脑梗 死94
急性缺血中风中医阴阳辨证与责任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T D可检测缺 血 中风急性期各 中医证型责任脑血 管的血流动力学的不 同改变 : C 阳类证 主干狭 窄率更 高, 窄程度 狭 更重 ; 阴类证 则以分支病 变为主 , 阳类证发病有 左右分侧 的偏向性。这为 中医的辨证论 治提供 了客观依据 。 阴、
【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缺血中风; 辨证 ; 责任血管; 脑血流动力学 目前 已有关于脑梗死 中医证候与脑血 流改变关 系 纳入 我院脑 血管病 中心 2 0 09年 5月 至 2 1 年 9月收 01
血 流状态改变 。所 以 , 单纯从 总体或均 数上 研究 很难 准确 把握缺血 中风脑血流动力 的改变规 律 。经颅 多普 勒超声 ( C 作为无 创评 估脑 血管 的检 查手段 , T D) 以其 准 确性 高及价格 低廉 的特点 , 已成为缺 血性脑 血管病 病因、 发病 机 制 、 疗 观 察 和预 后判 断 不 可缺 少 的工 治
△通信作者
广 东医学
21 0 2年 9月 第 3 3卷第 1 8期
Gu n d n dcl o r a Sp 2 1 ,V 1 3 o 8 a g o gMe ia J u n l e . 0 2 o.3 .N .1
脉及椎 动脉彩超检查 。 14 统 计 学 方 法 . 数 据 结 果 进 行 盲 法分 析 。采 用 收缩期血 流速度 ( s 及 血管搏 动指 数 ( I 和大脑后 V) P) 动脉( C ) P 比较 , PA 的 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P< . 5 。 与 C组 比较 , A组 M A、 C C A A的 V 升 高 , s B组 MC A、 A A的 P 及 M A的 V 升高 , B两组 P A 的 P 升 C I C s A、 C I 高。A组 MC A的 V 较 B组较快 , s B组 血管阻力较高 。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医证候五脏归属的初步研究
急性 缺血 性 中风 病 患者 中医证 候 五脏 归 属 的初 步研 究
臧运 华 , 晓岚 李春 红 , 曹 , 任 丽
( .青 岛市海 慈 医疗 集 团, 东 青 岛 2 6 3 ; . 1 山 6 0 3 2 山东省 中 医药大 学附属 医院 , 东 济 南 2 0 1 ; 山 5 0 1
个薄 层板 上样 品含量 , 算异 板精 密度 。结 果表 明 : 汁
回 收 率 符 合 规 定 。 见 表 6 。
表6
样 品 含龉 序 ( g )
f 2 3 4 5 6 0 0 0 1 4 0 0 0 l 4 0 0 0 1 4 0 0 0 . l 4 0 0 0 1 4 0 0 0 1 4
3 济 南 市 中医医院 , 东 济 南 2 0 1 ;. 南市 第五人 民 医院 , 东 济 南 2 0 2 ) . 山 5 024 济 山 5 0 2
关 键 词 : 风 (中 医 ) 中 /联 系 。 因此 我 们 认 为 通 过 观 察 外 在 征 象一证
3 重 现 性 试 验 8
干扰 或主斑点不 明显 。黄芪 系方 中君药 , 黄苠 甲苷是 黄芪 中活性成分 之 ~ , 以此成 分 为指 标 , 用 薄层 扫 采 描法 测定该制 剂 中黄 芪甲苷 的含量 。在薄 层 条件选 择上 曾选 用氯仿 一甲醇 一水 一丙酮 ( 3 11 , 8: :: ) 氯仿
刘‘ 品溶 液 ( . / I 2 L 4 L 交 叉 点 于 同 一 照 0 5mg m 、 , ) 硅 胶 G 薄层 板 上 , 含 睦 测 定 方 法 项 下 薄 层 扫 描 方 按
[ ] 丽娜 , 5王 张斌 , 伟 然 等 .薄 层 扫 描 法 测 定 血 栓 康 中黄 芪 郑 甲苷 的 含 量 [ ] 巾 成药 ,0 32 ( )7 7 J. 2 0 ,5 9 :6 .
中风病中医研究进展
中风病中医研究进展我国作为中风病高发地区,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具有其特点和优势,历史上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总结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辨证分型研究、基本方加减治疗、针刺疗法等方面总结了近5年来国内中医药对中风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
在基本方加减治疗方面,本文进一步地从益气活血法,滋补肝肾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法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概括。
从研究现状看,中医药在本病的病机探讨和治法方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与技术探求中药治疗本病的机理,并加强专方专药,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先进性。
标签:中风病;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针刺疗法中风是一种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疾病。
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
我国是中风病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多数中风病患者经中西医治疗缓解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挛缩肿胀,神情抑郁甚至疼痛,失语等,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中医药对中风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临床工作者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现就近5年来中医对中风的研究有关文献做一综述。
1辨证分型研究罗家祺分析了中风证候分布规律,对中医证型、血脂水平、心肌酶谱、血糖、C2反应蛋白与脑梗死之间关系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结果是:在275例脑梗死患者中,风痰阻络型占51.2%,阴虚风动型占25.1%,这两个证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气虚血瘀、痰湿蒙窍。
不同证型之间,心肌酶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2反应蛋白、血脂水平(LDL)有一定差异,不同证型间血糖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脑梗死的中风患者以风痰阻络和阴虚风动型为主。
卢明等为适应中风急性期“紧急”的救治特点,将九型辨证标准(简称为“行标”)简化为阴阳类证辨证标准(简称为“简标”),并检测两法的一致性。
中医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概况
1 中医方药治疗研 究
马正宏 等【用益气活血化瘀 的典型成 方补阳还五汤治疗缺 】 血性 中风 4 8例,其 中显效 2 8例 ,好转 1 7例,无效 3例 ,总 有效率 9 . %。 37 5
王 杰
( 西壮族 自治区民族 医院 ,广 西 南宁,5 0 0 ) 广 301 中图分类 号:1 5 . 1 52 2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7 .8 0 ( 0 1 40 1 .2 证 型:G 6 47 6 2 1 )1.1 10 DA
要 】 中风是 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 疾病的统称 ,根据 病理 的不 同可在临床上将其分 为缺血 性 中风和 出血 性 中风 ,本文就
c n b i i e t c e c s k n e rh g cs o e i l ia . h o g er lt dr s a c i g r p r t i ri l d c td t a e a ed v d d i o i h mi po ea d h mo r a i t k c i c 1 T r u h t ea e e e r h n e o t h satce i i ae t n s r n n h , n h t h e e t e o e t po e i f c i ft ai s k TCM s e a t M e wh l,i p e e ta g o e e o i g fe d wh c swo t y o l i a p r a h n d v r ng n i x c. n a i e t r s n o d d v l p n n ih i rh fci c l p o c i g a i n a n
从中药药性学谈缺血性中风病治疗中药的合理使用_于顾然精品文档
实验研究
丹参注射液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血液流变学 指标,减轻脑水肿,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 其促进纤维蛋白原(Fib)溶解,使聚集的红细胞解聚、降 低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等药理作用有关。同时,通过拮 抗Ca++、Na+聚集而发挥其对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损害的治疗 作用。
丹参注射液能促进血肿吸收及血肿周围水肿消退,改 善临床神经功能。
陈伟等.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9,10(3):142
药理研究
血塞通注射液能迅速溶解血栓,恢复缺血部 位再灌注,减轻缺血所致损伤;能降低机体耗氧 量,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能抑制胶原引起 的血小板5-HT释放,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从 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能降低纤维蛋白的含量和血 粘度,改善微循环;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 量,从而改善缺血区血供。
沙建慧等.水蛭注射液对小鼠血栓形成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 抑制物的影响[J]中成药,2019,24(3):198-199
水蛭使血瘀大鼠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由明显增多 转为明显减少,证实水蛭具有稳定血管壁,减轻血管内皮细 胞损伤,而达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李凤文等.水蛭、丹参及其复方对血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9,26(10):703-706
适应证
本药醒脑开窍作用较强,尤其适用于中风 病中脏腑患者。
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醒脑静注射液30-6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34例,并设低分子右旋糖酐 治疗者为对照组,结果醒脑静组疗效明显优于对 照组;同时醒脑静注射液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蔡定芳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00,9(2):45
中风Ⅱ号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风Ⅱ号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风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成因是脑血管的缺血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所致。
缺血性中风是所有中风类型中占大多数的一种,约占中风患者的80%。
由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难度大、疗效差、复发率高,因此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中风Ⅱ号方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瑞珍主任和薛小彤主治医师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研制的一种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而构建的中药复方,其内含山楂、桑叶、红花、蒲公英、葛根、附子等中草药,具有疏风定痛、行气活血、化痰散结的功效。
中风Ⅱ号方自问世以来,已经在数家医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观察效果较为明显。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更加规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中风Ⅱ号方治疗中风的有效性及其临床意义,为中风患者寻求一种更具疗效的治疗方案。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目的:评估中风Ⅱ号方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内容:将患有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中风Ⅱ号方,对照组选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流程如下:1. 研究对象的选择:从本院的中风科病房中选择临床表现符合中风Ⅱ号方治疗要求的患者入选本次研究。
2. 每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同时根据中风病人生活能力评估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以确定抗中风治疗前的病情。
3. 取本院药房提供的中风Ⅱ号方和常规西药治疗药物,并进行单盲随机分组,治疗组使用中风Ⅱ号方,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
4. 安排3天的治疗后进行第一次观察记录,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病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5. 治疗14天后再次进行观察记录,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6. 回访患者了解患者治疗和术后恢复的情况,评估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三、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研究预计通过对中风Ⅱ号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评估中风Ⅱ号方在治疗中风方面的有效性,同时进行中药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称性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中风 ; 医 药 疗 法 ; 述 中 综 .
中图分类号 : 7 3 3 2 5 2 R 4 . R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14 (0 8 0 —0 2 —0 17 3 9 2 0 )2 e cneTr a m e or Ic e i r ke s a c o ne eM dii e t ntf s h m cSto
cna eo eo ey ef in yae7 7 % ,5 3 % ,7 . 6 ,6 4 % .I so ta M rame ti f ciee ie t e tg frcv r fi e c r 7. 3 c 9. 4 15 % 5. 9 t h w h t TC tet n sef t vd n l e v Y
维普资讯
中西 医结合心脑 血管病杂志 2 0 0 8年 2 月第 6卷第 2期
・17 ・ 2
论
坛
急性缺血性 中风 中医药研究
倪 青, 于丽红 , 高 演
摘要 : 急性缺血性 中风属 于中医“ 中风” 范畴。根 据近 1 文献资料表 明, 因病 机可概括 为痰 浊阻滞、 年 病 瘀血 、 痰瘀 互结 阴虚 阳
定; 颅脑 C T所见病灶部位 、 大小等情况 , 合现代 生理学 、 结 病理
学等认识 , 以及活血化瘀 中药确 能提 高 中医治疗本 病疗效 的大 量 临床实践证 明 , 而形成 了本 病病 因病机 的瘀 血论 。为活血 从
本病的记载首见 于《 黄帝 内经 》 如 《 问 ・ 经论 》 “ , 素 调 日: 血之 与
t eme ia leau e h ecna eo fii c r sfl ws Dit g ihs n rme i h dc li rtr .tep re tg fef e y aea l : si us y do TCM 5. 5% .tecmbn t n te t n f t cn oo n n i9 5 s h o iai rame t o o
Ni n , u L h n , a a /G a g a re s i l f C Acd myo c n e f hn B in 0 0 3 g Y i g G oY n/ u n ’n n nHopt M a e f i cs0 C ia( e i 1 0 5 ) Qi o a0 T S e jg
脉硬化性脑 血栓 、 栓塞 等。其患病 率 为 4 9 1 , 目前 医 脑 7 /0万 是 学研究 之重 点 、 难点之一 。现就近 l 0年中医对急性缺血性 中风
的认识 及治疗水平作如下探讨 。
1 关 于 病 名
流 。现 代研 究根据本病血液流 变学 异常 , 以稠黏 为特 征 ; 血小板
Ke r s a o lx : M r t n : u y wo d : p p e y TC te me t s mma ie a r z
急性缺血性 中风 , 主要包括 现代 医学的短暂脑缺血发作 、 动
之一 。气 为血之帅 , 为气 之母 , 血 气滞则血瘀 , 气塞不通 , 血塑不
气, 并走 于上 , 则为大厥” 。 为利于医学 科研 和教学 , 对中风病 名较为混乱 、 类不一 针 分 的情况 ,9 3年 中华 全 国中 医学会确 定 了 中风 为统 一病 名 , 18 取
TC n M ad t r e ii ei 7 3 % ,s e i d cn ra me t 89 . 8% .Th t g a i eT(M e t n 7. 9% An } e — e M d cn 3. 1 n s p ca me iie te t n 2 3 l i e i e r t t a me t S8 3 n v r i d t ep r 1
活性亢进 、 聚集 、 黏附功能异常 、 血小板丙二醛生成 的降低 ; 血浆 抗 凝 因 子 蛋 白 C活 性 测 定 、 浆 组 织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血 ( —P 、 t A)纤溶酶原激 状物抑制物 ( A ) P 1活性及 p G含量的测 —T
急性缺血性 中风 是西 医 病名 , 中 医“ 属 中风 ” 等病 症 范 畴。
亢 肝 阳暴亢等 五 个方 面。 文献 显示 , 中医辨证 论 治 、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 方专 药 治疗及 中 医综 合 疗法 总有 效 率分 别为9 . 5 专 5 5 %、
7 . 1 9 8 8 .9 痊愈显效 率分别为 7 .3 5 .4 7 .6 6 .9 , 分表 明 中医药疗法治疗本病有 明显 的优 势。 3 3 %、2 3 %、7 3 %, 7 7 %、9 3 %、 15 %、5 4 % 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