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正统(白话文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和译文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和译文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文言文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和译文不分版本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和译文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假设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客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那么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假设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沉着以容度其顺。

我那么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此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假设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

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

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

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

正统

正统

正统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中正统观念发展的鼎盛时期和转折时期。

说它是鼎盛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论正统成为一时风尚,关于正统问题的讨论更热烈,理论色彩更浓重。

梁启超曾认为正统之辨“盛于宋”[1](《论正统》),盖指此也。

说它是转折时期,是因为宋代学者不仅对前代正统问题进行了批判总结,而且“由最初的政治神话逐渐演变到史学的讨论”[2],从历史学的角度开辟了正统理论的新天地,元、明、清三朝讨论正统问题,或多或少都受到这一时期正统思想的影响。

正统之论,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考其理论之主要根据,饶宗颐认为约有两端,一为战国时期“邹衍之五德运转说”,二为《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论[3](P74-75)。

这两种理论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学者的不断丰富和调整,到两宋时期,发生了重要变化,其表现至少有四,一是人们高举《春秋》尊王大一统的旗帜,严厉批判了以五德终始作为理论基础的带有神学政治色彩和天命观的正统论,扬弃了五德承运说。

二是提出了“居天下之正”与“合天下于一”的正统标准,为解释历代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三是北宋和南宋在正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微妙的差异,北宋学者多重视“一统功业”,南宋学者多重视“王道仁德”。

四是宋代正统论受理学思潮中天理、人心的影响,在王道和霸道之间、道德和功业之间纠缠,反映了历史发展内在法则的深刻矛盾。

可以说,宋代社会中所存在的社会秩序与人心安置之间、政治伦理与道德约束之间、历史进步与文化价值之间、得失成败与善恶是非之间的矛盾都在正统之辨中彰显了出来。

宋初,天命正闰之说仍很流行,以五德承运解释王朝正闰者不乏其人。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太宗、真宗年间,不断有人以五德终始为根据,上言大宋继统,或以火德,或以金德,或以土德。

所议虽异,但都不出五运之说。

这种观念在史学领域里表现也很明显,宋真宗时修《册府元龟》,其正统思想便是以五运之说立论,所谓“五精之运,以相生为德,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乘时迭王,以昭统绪。

梁启超与新史学 (2)

梁启超与新史学 (2)

综上所述,20世纪初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不仅产 生了“新史学”的理论,而且撰成多种依据新史学 理念的通史著述,一个理论和实践皆获突出成果的 新史学思潮汹涌澎湃,得到广泛的赞许和追随,使 中国史界的面貌大为改观,具有重大的史学意义和 社会意义。
1918年底至1920年3月,梁启超游历欧洲诸国。 回国后,他对自己曾深信不疑的进化史观产 生了怀疑。此外,由于梁启超退出政坛之后, 其主要精力主要集中于学术研究这一阶段, 梁启超的史学研究获得了极大的丰收,其主 要史学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 史研究法补编》等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梁启超晚年还十分关注中国近代新兴学科考 古学的进展。
第二, 注意对时代思潮的研究。 抓住各个时代的思潮来认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发展演化,这是 梁启超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项重要方法。 第三, 注意对中西哲学和文明差异的比较、研究。 梁启超从二十世纪初即注意比较中西哲学、文明的差异, 进而探讨 中国传统思想、传统哲学的特点.
在猛烈的批判封建旧史学的同时, 梁启超大力鼓吹要建立资产阶级的 “新史学”,要“为史界辟一新天 地”。 梁启超的“新史学”以进化论史 观为指导,把传统经史学放在审判的 位置上并努力摧毁之。其史学理论体 系尽管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但其批判 旧史学的真正矛头是指向当时已严重 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社会制度、 旧的专制政体,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爱 国心,保种保国,救亡图强。.因此, “新史学”强烈的批判意识,其政治 意义大于学术意义,现实意义大于历 史意义。
第五,以新的体例,编撰新式史学著作。其中以曾鲲化 的《中国历史》、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刘师培《中 国历史教科书》为其中代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革命重要贡献
他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方法, 对中国古代的思想遗产作了比较系统的 整理, 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 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第一, 对孔子和儒家思想重新作了评价, 初步打破了儒家独占中国 思想史、哲学史的局面。

梁启超文集

梁启超文集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过渡时代论
灭国新法论(节录)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节录)
论公德
论自由
论进步
论私德(节录)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中国之旧史
史学之界说
论正统
论立法权
保教非所以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
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政治学学理摭言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新民议
《饮冰室文集》原序
释革
拟讨专制政体檄
致康有为书(节录)
致孙逸仙书
致康有为书
致罗惇曧书
致康有为书
致袁世凯书
上袁大总统书
与蔡锷第四书
给孩子们书(节录)
与令娴女士等书(节录)
诗词
去国行
纪事二十四首
读陆放翁集四首
壮别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 二首
东归感怀
刘荆州
志未酬
广诗中八贤歌
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
澳亚归舟杂兴
自厉二首
自题新中国未来记 一首
爱国歌四章
赋示校员及诸生
台湾竹枝词
拆屋行
寄赵尧生侍御以诗代书
水调歌头
满江红 赠魏二
浪淘沙
贺新郎
[附录]梁启超年表
无产阶级与无业阶级
传记
戊戍六君子传
随感
西学书目表后序
倡设女学堂启
湖南时务学堂札记批(节录)
成败
英雄与时势
文野三界之别
养心语录
国权与民权
破坏主义
善变之豪杰
豪杰之公脑
答客难
忧国与爱国
傀儡说
惟心
慧观
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题及答案(2015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题及答案(2015版)
A、
严格执法
B、
科学立法
C、
公正司法
D、
全民守法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8()是救济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1.0分)0.0 分
A、
立法救济
B、
行政救济
C、
社会救济
D、
司法救济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C
49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调整为多少元?()(1.0分)1.0 分
A、
周国平
B、
刘墉
C、
韦政通
D、
胡适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6阿玛蒂亚·森是哪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0分)1.0 分
A、
2003
B、
1997
C、
2001
D、
1998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7()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1.0分)1.0 分
27哪位学者描述了西方现代社会在宗教祛魅之后的现状?()(1.0分)1.0 分
A、
恩格斯
B、
笛卡尔
C、
福山
D、
韦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8梁启超先生在哪篇文章中写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外事”?()(1.0分)1.0 分
A、
《论正统》
B、
《论学会》
A、
季羡林
B、
钱穆
C、
冯友兰
D、
辜鸿铭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8以下哪本著作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宣布了它的必然灭亡,也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意义世界?()(1.0分)1.0 分

中山大学史学概论课程纲要

中山大学史学概论课程纲要

中山大学史学概论课程纲要总目录本课程基本情况 (1)导论 (2)历史与史学 (6)史学认识 (8)史学方法 (13)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20)本课程基本情况一、开课系所:历史系二、开课年级:大二上三、开课教师:温春来(hsswcl@)四、修别:必修五、课程名称:(中文):史学概论(英文):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六、学分数:3学分八、教学目标:《史学概论》是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培养现代学术意识。

课程内容以史学认识和史学方法为核心,主要论述历史学的性质及其成立条件,探讨实践史学宗旨的各种方法及其有效性问题。

九、教材基本教材1、《中山大学史学概论课程纲要》2、《中山大学史学概论教学参考资料》扩展教材3、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4、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严耕望《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十、课程进行方式1.专题讲授教师讲授,教师、学生相互提问、讨论2.典籍研读学生课前熟读文献,教师课堂引导、讨论3.问题讨论学生分组、报告、相互讨论,教师点评、总结4.史料解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解读史料学习、体会历史研究的方法5.论文分析师生一起分析具体的史学论文,加深对史学方法与学术批评的理解6.影视分析通过影视加深对史学性质、史学价值的认识7.学生自学鉴于时间有限以及学生的任务繁重,课程纲要中的个别内容由教师课堂指导,学生课外自学,不作考试要求十一、课室要求:多媒体课室十二、考试:平时成绩(期中论文)30分,期末考试70分。

说明:本课程纲要中所列举的书目,以黑体字突出者为必读。

导论从传统史学到唯物史观:中国人历史认知方式的巨变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历史认知方式一、强烈的历史意识1、源远流长的历史意识与史学传统(1)何谓历史意识觉得过去重要,有必要保存下来的意识历史意识+计年方法+文字→史学产生(2)史学传统A、从《史记〃殷本纪》谈起B、‚史‛的最初含义C、源远流长且不间断的史学传统2、帝王的时间正统观念(君)正朔:正,一年的第一天,朔,一月的第一天。

梁启超 论正统

梁启超 论正统

论正统梁启超--------------------------------------------------------------------------------(1902年7月5日)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也。

言正统者,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于是乎有统;又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于是乎有正统。

统之云者,殆谓天所立而民所宗也;正之云者,殆谓一为真而余为伪也。

千余年来,陋儒龂断于此事,攘臂张目,笔斗舌战,支离蔓衍,不可穷诘。

一言蔽之曰,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

是不可以不辩。

“统”字之名词何自起乎?殆滥觞于《春秋》。

《春秋公羊传》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此即后儒论正统者所援为依据也。

庸讵知《春秋》所谓大一统者,对于三统而言,《春秋》之大义非一,而通三统实为其要端。

通三统者,正以明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姓之所得私有,与后儒所谓统者,其本义既适相反对矣。

故夫统之云者,始于霸者之私天下,而又惧民之不吾认也,乃为是说以钳制之曰: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吾生而有特别之权利,非他人所能几也。

因文其说曰:“亶聪明,作父母。

”曰:“辨上下,定民志。

”统之既立,然后任其作威作福,恣睢蛮野,而不得谓之不义;而人民之稍强立不挠者,乃得坐之以不忠不敬、大逆无道诸恶名,以锄之摧之。

此统之名所由立也。

《记》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若是乎,无统则已,苟其有统,则创垂之而继续之者,舍斯民而奚属哉!故泰西之良史,皆以叙述一国国民系统之所由来,及其发达进步、盛衰兴亡之原因结果为主,诚以民有统而君无统也。

借曰君而有统也,则不过一家之谱牒,一人之传记,而非可以冒全史之名,而安劳史家之哓哓争论也。

然则以国之统而属诸君,则固已举全国之人民视同无物,而国民之资格所以永坠九渊而不克自拔,皆此一义之为误也。

故不扫君统之谬见,而欲以作史,史虽充栋,徒为生民毒耳。

统之义已谬,而正与不正,更何足云。

虽然,亦既有是说矣,其说且深中于人心矣,则辞而辟之,固非得已。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正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正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3期第47卷ɴ 3,2021Vol 47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正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王文光,文卫霞①摘㊀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㊂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㊂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㊂大一统思想中包含着正统观念,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㊂在多民族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正统观念的实践是十分丰富的㊂正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凝聚力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㊁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㊂关键词: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正统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K28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778X(2021)03-0063-0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这个内容时指出: 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㊂ ①大一统作为多民族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思想,孕育于春秋时期,开始实践于秦汉时期,随着秦汉时期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维护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思想成为主题,大一统思想要求国家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边疆㊁民族等基本要素都必须保持大一统㊂②大一统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实践,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其中已经孕育着自在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㊂从国家发展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否真正实现中国的大一统,把边疆各民族真正纳入大一统中国,就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㊂从这个意义来讲,多民族大一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历代政治家对边疆民族进行治理并且不断巩固的历史过程㊂④大一统思想中包含着正统观念,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㊂故凡是能够建立大一统政权,并且能够一脉相承的王朝,一般都会被历史学家或者政治家视为 正统 或者称为 正朔 ㊂因此,正统具有法理学特征,核心是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是用来表明建立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政权更替是否具有合理性的观念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经这样说过: 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㊁时㊁月㊁日以识事之先后㊂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㊃36㊃①①②③④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民族思想史研究 阶段性成果(18ZDA158)作者简介:王文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文卫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91)㊂‘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㊂王文光:‘多民族大一统中国发展历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 多元一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4期㊂自在是一种潜在的㊁不外显的状态,中国古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一种自在的状态㊂王文光:‘多民族大一统中国发展历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 多元一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4期㊂不得不取魏㊁宋㊁齐㊁梁㊁陈㊁后梁㊁后唐㊁后晋㊁后汉㊁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㊂ ①在这里,司马光是从汉朝一直梳理到宋朝谁是正统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正统的认识㊂对司马光关于正统的看法,梁启超认为其标准是: 以后代所承者所自出者为正,而其余为伪也㊂如因唐而正隋,因宋而正周等是㊂ ②梁启超又说: 夷狄不可以为统,则胡元及沙陀三小族在所必摈,而后魏㊁北齐㊁北周㊁契丹㊁女真更无论矣㊂ ③这句话的 胡元 ,当指鲜卑建立的北魏㊁北齐㊁北周,而 沙陀三小族 则指沙陀突厥建立的后唐㊁后晋㊁后汉,至于契丹㊁女真,则是指辽朝和金朝的建立者㊂显然,梁启超在讨论 正统 观念时,明显带有 华夷之辨 的色彩,这是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㊂欧阳修作为宋朝的官员,面对诸多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到底哪一个政权是正统,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政治命题,为此欧阳修写了一篇‘正统论“㊂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说: 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尧㊁舜㊁夏㊁商㊁周㊁秦㊁汉㊁唐是也㊂始虽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于一,夫一天下而居正,则是天下之君矣,斯谓之正统可矣,晋隋是也㊂ ④可见,欧阳修正统论的核心观点是能否 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 ㊂这其中出现了两个关键概念:法统上的 居正 以及能否统一国家的 合一 ,欧阳修认为,只有做到 居正 和 合一 才能够算是正统㊂上述关于 正统 的讨论者,都是带有 华夷之辨 的色彩,并没有反映出历史上政治家和学者关于正统观念的认识和实践㊂到了现代,正统观念开始作为一个史学史问题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㊂例如王东1987年在‘学术界“第5期发表的‘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这是从史学史的角度讨论正统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是饶宗颐的著作‘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饶宗颐在书中说: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其理论之主要根据有二:一为采用邹衍之五德运转说,计其年次,以定正闰;唐人自王勃以后,‘五行应运历“‘正闰位历“等书,以至宋初宋庠之‘纪元通谱“,皆属此一系统 另一为依据‘公羊传“加以推衍,皇甫湜揭 大一统所以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㊂ ⑤显然,饶宗颐论正统是以大一统思想作为正统论的思想来源,论域集中在史学史,主要是讨论唐以后诸家的正统理论㊂其他现代学者则以研究欧阳修的‘正统论“为主㊂例如王记录㊁闫明恕1996年在‘贵州社会科学“第1期发表的‘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史“,蒋莉2012年在‘金山“第7期发表的‘试论欧阳修的正统论“,金鑫㊁曹家齐2018年在‘史学史研究“第3期发表的‘说欧阳修的正统思想“等等㊂总的来说,对中国历史上多个政权同时并立时期的正统观念及其实践的研究是不够深入的,还有很大空间㊂实际上,在多民族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恢复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格局是各民族政治家的共同理想,因此正统观念的实践是十分丰富的㊂从多民族中国发展的时间维度来看,关于正统观念的讨论及其实践,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和辽㊁宋㊁夏㊁金这两个历史时期,因此,本文将从中国民族思想史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讨正统观念及其实践问题,以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有所裨益㊂一秦汉两朝是大一统的时期,虽然不存在谁是正统的问题,但是关于正统观念的理论却是丰富的㊂汉朝建立之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于是有了大一统思想,其中包含着㊃46㊃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3期第47卷ɴ 3,2021Vol 47①②③④⑤‘资治通鉴㊃魏纪“卷69,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187 2188页㊂梁启超:‘论正统“,‘梁启超文选“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529页㊂梁启超:‘论正统“,‘梁启超文选“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529页㊂欧阳修:‘正统论“,载李㊀敖‘欧阳修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50页㊂饶宗颐:‘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74 75页㊂正统观念㊂由于正统观念涉及的核心问题是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而中国历史上是把封禅作为让 天 承认政权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即可以通过封禅来获得政权更替的合法性㊂‘史记㊃封禅书“开篇就解释为什么要举行封禅: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㊂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㊂ 这是解释封禅的基本含义,又注引‘五经通义“云: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㊂ ①‘五经通义“明确解释了封禅的政治意义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众多的边疆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建立了多个同时并立的政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谁是 正统 就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㊂从理论上讲,正统观念的实质是关乎一个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是要论证某个政权是否得到了 天 的支持,是否有 天道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正统观念是民众对政权是否认可的问题,或者是几个政权中谁是正统的问题㊂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都把能够重新建立大一统政权作为政治目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就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确自己是 正朔 ,其他政权都是 僭伪 ㊂在汉字中, 僭 的基本含义是超越本分,在古代特殊的语境下表达的含义是,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或者礼仪㊁器物的行为都叫做 僭 ㊂例如,北魏为了表达自己就是正统,在‘魏书“中对相关的政权或者其他政权的皇帝都使用 僭 字㊂‘魏书㊃海夷桓玄传“说: 岛夷桓玄 僭晋大司马温之子,温爱之,临终命以为后㊂ ②‘魏书㊃海夷冯跋传“说: 海夷冯跋 慕容永僭号长子,以跋父安为将㊂ ③‘魏书㊃岛夷刘裕传“说: 岛夷刘裕 天兴二年(399年),僭晋司马德宗遣其辅国将军刘牢之东讨孙恩,裕应募,始为牢之参军㊂ ④此外,在历史文本书写体例上也可以看出北魏自认为自己就是正统的记述㊂一般而言,在正史中记载帝王事迹的体例是用 本纪 ,但是南朝的皇帝在‘魏书“当中都没有记载到本纪中,而是被放在列传中,而且还被称为 海夷 或者 岛夷 ,‘魏书“作者的目的,是要说明北魏才是正统㊂可见,在北魏通过对南方政权正统地位的否定,突出北魏才是正统的民族思想㊂在魏收写的‘魏书“中多了一种体例 序纪 ㊂‘魏书㊃序纪“中魏收通过对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记述与构建,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寻找民族源流上的根据: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㊂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㊁猃狁㊁山戎㊁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㊂⑤‘魏书㊃序纪“中的记述,把鲜卑的民族源流追溯到了黄帝,比较完整地建构了鲜卑与汉族 同源共祖 的历史叙事,即鲜卑族也是黄帝的后代,这就成为了拓跋鲜卑继承正统的历史依据㊂所以‘魏书㊃序纪“又说: 帝王之兴也,必有积德,累功博利,道协幽显,方契神祇之心,有魏奄迹幽方,世居君长,淳化育民,与时无竞,神元生自天女,桓㊁穆勤于晋室,灵心人事,夫岂徒然,昭成以雄杰之姿,包君子之量,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号改都,恢隆大业,㊃56㊃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正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王文光,文卫霞①②③④⑤‘史记㊃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55页㊂‘魏书㊃岛夷桓玄“,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17页㊂‘魏书㊃岛夷冯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26页㊂‘魏书㊃岛夷刘裕“,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29页㊂‘魏书㊃序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页㊂终于百六十载,光宅区中,其原固有由矣㊂ ①对上述关于鲜卑与汉族共祖的记载,姚大力认为,‘魏书㊃序纪“关于拓跋鲜卑起源的记述结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修史者将拓跋部的先世史与中原古史连接起来,这一重构具有明显的汉化色彩㊂②但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认为,‘魏书㊃序纪“中 华夷共祖 的思想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㊂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关于 华夷之辨 民族思想的智慧处理㊂氐人苻坚建立政权之后首先碰到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 正统 问题㊂当时苻坚准备进攻东晋,苻融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 国家本夷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㊂ ③对此,苻坚进行了反驳㊂苻坚说: 帝王历数,岂有常邪,惟德之所在耳!刘禅其非汉之苗裔邪?终为魏所灭,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不达变通耳! 苻坚的认识是有道理的,他认为所谓正统应该是以德来衡量的,而不是以 华夷 的民族身份来衡量㊂苻坚曾经说: 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为一家,同有形于赤子㊂ ④这是氐人苻坚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 混六合为一家 ,是苻坚把辖境内的所有 华夷 都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对于苻坚而言,所有的 华夷 都是一家人㊂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政权都有对正统观念的实践, 当时的人的正统观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出奴入主,为不同民族统治者争夺天下正统地位;二是颂扬大一统,力图使天下在理论和事实上都归属于其政治统治之下 ㊂⑤所以‘魏书“中就将南朝政权归入 四裔传 ,因为这个时期南朝政权仅仅是存在于局部地区,没有实现国家的大一统㊂‘魏书“从卷九十五就开始记述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⑥以北魏为正统㊂对此,‘魏书“曾经记载过诸多儒家学者对于正统问题的讨论㊂529年,南朝梁武帝的使者陈庆之到了洛阳,北魏车骑将军张景仁设宴招待,在宴会上出现了许多儒家人士,陈庆之便趁着酒兴说道: 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秦朝玉玺,今在梁朝㊂ ⑦陈庆之刚刚说完,北魏中大夫杨元慎马上进行反驳,说道: 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㊂ 经过辩论,陈庆之的民族思想发生了变化,陈庆之从北魏出使归来后,就从文化的角度对正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之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㊂ 显然,建立北魏的鲜卑经过民族融合已经彬彬汉化,已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中已经具有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㊂在中华文化中,国号是表示正统的重要文化符号㊂魏太祖就曾经让大臣讨论国号问题: 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国有家,及王天下,即承为号㊂自汉以来,罢侯置守,时无世继,其应运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资㊂今国家万世相承,启基云代㊂臣等以为若取长远,应以代为号㊂ ⑧之后又下诏说: 昔朕远祖,总御幽都,控制遐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㊂逮于朕躬,处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诸华乏主㊂民俗虽殊,抚之在德,故躬率六军,扫平中土,凶逆荡除,㊃66㊃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3期第47卷ɴ 3,2021Vol 47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魏书㊃序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 17页㊂姚大力:‘论拓跋鲜卑部的早期历史 读 魏书㊃序纪⓪“,‘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㊂以下皆见‘资治通鉴㊃晋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304页㊂‘晋书㊃苻坚载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96页㊂李㊀珍:‘民族融合与民族史观“,‘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㊂‘魏书“卷95记述了匈奴刘聪㊁羯胡石勒㊁铁弗刘虎㊁临渭氐苻健㊁羌姚苌㊁洛阳氐吕光;卷96记述了僭晋司马叡賨李雄;卷97记述了岛夷桓玄㊁海夷冯跋㊁岛夷刘裕;卷98记述了岛夷萧道成㊁岛夷萧衍,等等㊂以下皆见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7 119页㊂‘魏书㊃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 33页㊂遐迩率服㊂宜仍先号,以为魏焉㊂布告天下,咸知朕意㊂ ①在订立了国号之后,北魏便 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起天文殿 诏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吕,协音乐;仪曹郎中董谧撰郊庙㊁社稷㊁朝觐㊁飨宴之仪;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太史令晁崇造浑仪,考天象;吏部尚书崔玄伯总而裁之㊂ ②上述所有的制度建设,都是为了强调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㊂魏太祖在制度设计好之后,立即进入实际的实施阶段, 十有二月己丑,帝临天文殿,太尉㊁司徒进玺绶,百官咸称万岁㊂大赦,改年㊂追尊成帝已下及后号谥㊂乐用‘皇始“之舞㊂诏百司议定行次㊂尚书崔玄伯等奏从土德,服色尚黄,数用五;未祖辰腊,牺牲用白㊂五郊立气,宣赞时令,敬授民时,行夏之正 ㊂③魏太祖道武帝所颁布的礼仪,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也是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来表达自己的正统㊂魏太祖道武帝也以大一统思想为据,以汉朝的建立为例来论述正统:十有二月乙未,诏曰: ‘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㊂自非继圣载德,天人合会,帝王之业,夫岂虚应㊂历观古今,不义而求非望者,徒丧其保家之道,而伏刀锯之诛㊂有国有家者,诚能推废兴之有期,审天命之不易,察征应之潜授,杜竞逐之邪言,绝奸雄之僭肆,思多福于止足,则几于神智矣㊂ ④道武帝这番话的核心是认为,凡没有建立大一统国家政权的,都应该加以 诛绝 ;而能够建立大一统国家政权的,都是有 天命 的㊂北魏还一直关注北魏继承哪一个王朝的统绪问题,这在‘魏书㊃礼志“中叙述得比较具体,表明了拓跋统治集团争取自身统治合法性的过程㊂太和十四年(490年),北魏孝文帝下诏令群臣议北魏德运,中书监高闾上疏说道:臣闻居尊据极,允应名命者,莫不以中原为正统,神州为帝宅 故以魏承秦,魏为土德,又五纬表验,黄星耀彩,考氏定实,合德轩辕,承土祖未,事为著矣 非若龌龊边方,僭拟之属,远如孙权㊁刘备,近若刘裕㊁道成,事系蛮夷,非关中夏,伏惟圣朝,德配天地,道被四海,承乾统历,功侔百王 正位中境,奄有万方,今若并弃三家,远承晋氏,则蔑中原正次之实 臣愚以为宜从尚黄,定为土德㊂⑤我们从这段论述当中可以看到一个基本事实,高闾在文中反复提到 中原 神州 中夏 ,而且还特别强调 正位中境 尚黄, 定为土德 与黄帝有关,因此,谁在中原建立政权,谁就是正统,北魏就是在中原建立政权,所以应该是正统,北魏是继承了秦的统绪㊂‘魏书“的撰写者还强调,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边疆地区的 夷 是有贡献的, 华夷 是一个民族共同体㊂‘魏书㊃地形志二上“记载: ‘夏书㊃禹贡“㊁周氏‘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摹也㊂战国分并,秦吞海内,割裂都邑,混一华夷㊂ ⑥文中充分肯定了秦朝的 混一华夷 ㊂ 混一华夷 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 混一华夷 还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目标㊂而南朝的各个政权则认为自己才是正统,所以在涉及北朝的几部正史中都有把匈奴㊁鲜卑㊁羯㊁氐㊁羌称为 虏 ㊂‘宋书㊃索虏列传“中就表达了明确的 华夏 正统论,沈约认为:元康以后,风雅雕丧,五胡递袭,翦覆诸华㊂ ⑦但值得注意的是,沈约对北魏建立者鲜卑虽然称之为 索虏 ,可是又认为鲜卑当中包含着汉族的成分,与汉代的李陵有关㊂李陵是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兵败投降㊂尽管沈约贬拓跋为 索虏 ,只承㊃76㊃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正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王文光,文卫霞①②③④⑤⑥⑦‘魏书㊃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 33页㊂‘魏书㊃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页㊂‘魏书㊃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4页㊂‘魏书㊃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7页㊂‘魏书㊃礼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4 2745页㊂‘魏书㊃地形志二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55页㊂‘宋书㊃索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58页㊂认拓跋氏为中原李陵之后,但他仍然承认北魏拓跋氏与中原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㊂①这样的民族历史叙事,同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其中已经蕴含着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㊂与之相反,匈奴㊁鲜卑㊁羯㊁氐㊁羌等民族建立的政权,则通过历史文本的书写来表达 华夷共祖 的民族思想,希望通过 华夷共祖 的民族思想来表达自己政权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㊂三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两朝,基本是不存在正统问题的,但是之后多民族中国又进入了辽㊁宋㊁夏㊁金等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㊂宋朝的诸多人士都强调 华夷之辨 ,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当中曾经这样看待当时的民族思想,司马光说: 朱氏代唐,四方幅裂,朱邪入汴,比之穷㊁新,运历纪年,皆弃而不数,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也㊂ ②显然司马光认为当时流行的民族思想都有局限性,甚至是片面的,故又说: 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若以自上相接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受?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㊁石㊁慕容㊁苻㊁姚㊁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以有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㊂ ③司马光的理论是可以成立的,他首先认为,北方民族进入并且建立政权的地方是 五帝三王之旧都 ,因此司马光认为谁是正统的问题,主要是要看统治者怎么进行统治,应该要以 有道德者 为正统㊂因为当时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就如同 古之列国 ,所以不存在 独尊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 事实㊂总的来说,宋朝是坚持 贵华夏 的传统,以宋朝为正统㊂‘太平寰宇记“记载: 自是以降,唐史所书,推其土域所存,记其名号之变,载于国史之末,以备华夏之文㊂ ④‘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的民族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在历史文献当中, 四夷 的历史是应该记载于 国史之末 的,乐史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是受到班固的影响㊂因为从班固的‘汉书“开始,就是把边疆民族列传放在最后㊂这也是一种 华夷之辨 的民族思想,不利于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㊂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具有了更加强烈的 华夷之辨 思想,如果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民族思想是具有消极意义的㊂南宋的历史学家郑思肖认为: 四裔之外,素有一种孽气,生为夷狄,如毛人国㊁猩猩国㊁狗国㊁女人国等,其类极异,决非中国,人之种类,开辟以后即有之,谓黄帝之后㊁夏后氏之后则非也㊂ ⑤这是十分明显的大汉族主义,而且还特别提出对 华夷共祖 民族思想的否定㊂在此思想指导下,郑思肖接着评论‘南史“和‘北史“在民族政权正统方面的问题㊂他说: 其曰‘北史“,是与中国抗衡之称,宜黜曰‘胡史“仍修改其书,夺其僭用天子制度等语㊂其曰‘南史“,实以偏方小之,然中国一脉系焉,宜崇曰‘四朝正史“㊂ ⑥郑思肖认为,‘北史“只能叫做‘胡史“,而且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者使用 天子 等词语是一种僭越;而‘南史“则要称为‘四朝正史“㊂郑思肖进一步指出: 得天下者,未可以言中国,得中国者,未可以言正统,得正统者,未可以言圣人,唯圣人始可以合天下㊁中国㊁正统而一之㊂ ⑦这样的民族思想,也是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与发展的㊂㊃86㊃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3期第47卷ɴ 3,2021Vol 47①②③④⑤⑥⑦史金波,关志国:‘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78页㊂‘资治通鉴㊃魏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186页㊂‘资治通鉴㊃魏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187页㊂乐㊀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㊃四夷㊃四夷总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296页㊂郑思肖撰,陈福康点校:‘郑思肖集㊃古今正统大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3页㊂郑思肖撰,陈福康点校:‘郑思肖集㊃古今正统大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5页㊂郑思肖撰,陈福康点校:‘郑思肖集㊃久久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3 104页㊂。

梁启超与柳诒徵的正统观比议

梁启超与柳诒徵的正统观比议

第17卷第6期2019年6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 17 No. 6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e 2019DOI : 10.3969力.issn.2095-333X.2019.06.022梁启超与柳诒徵的正统观比议高月宝(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 要:20世纪前半期,梁启超与柳诒徵二人分别对中国历更上“正统”问题进行探讨。

梁启超立足于西方“文明更论”对中国传统正统观进行批驳,旨在以“民统”代替“君统”宣传民主;柳诒徵为传 统更学辩护,指出正统是中国历史特有且关系重大,对不分良莠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不以为然。

虽然梁、柳二人正统观泾渭分明,但两者正统论的现代化转向存在着一致性。

关键词:梁启超;柳诒徵;正统观;共通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9)06-0081-04这期间梁启超破坏的矛头指向以儒教和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梁启超 尤其重视史学,对传统史学的破坏不可避免。

在《论正统》中,梁启超厉斥历代史家言正统极为荒谬,是 “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 已”⑵讪。

梁启超认为正统说一旦确立,据有“天下”则成为帝王家的特别权力,而视民为“无物”,斥责“君统”而阐述“民统”,阐发“公天下”而驳斥“君天 下”。

其“曰统也者,在国非在君,在众人非在一人” 的结论,是其宣传的民主权利、天下为公观念的具体展现。

由上可知,梁启超对正统观的驳斥意在借史学来宣传政治民主革新。

柳诒徵在他的著作《国史要义》中,其“史统”篇 就正统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名为“史统”,纵观全篇即讨论历代正统问题。

《国史要义》写作之时,我 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柳诒徵在《史统》篇疾呼“然 民族主义及政权统一,皆今之所最重,亦即吾史相承 之义有以启之吩]68。

反正统论思想探究:以司马光、王夫之和梁启超为中心[指南]

反正统论思想探究:以司马光、王夫之和梁启超为中心[指南]

反正统论思想探究:以司马光、王夫之和梁启超为中心摘要:正统论是影响中国史学最重要的一个史学观念,有关正统论的争辩几乎贯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整个历程。

在此过程中,一些史家产生了否定正统论的思想。

本文通过剖析司马光、王夫之和梁启超三位传统史家的反正统观念,得知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也潜藏着正统论的观念,史家对正统论的否定程度随着时代的递进而逐渐深入,其对正统论的关注点也有着因时而异的特点。

关键词:司马光;王夫之;梁启超;正统论The Study of the Negative Thoughts about Orthodox: Si Maguang, Wang Fuzhi and Liang Qichao are the Study CentreAbstract: Orthodox is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y concept that influences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debates about orthodox almost run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y. In this process, some historians have negative thoughts of it. The main study of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egative thoughts of Si Maguang,Wang Fuzhi and Liang Qichao, the three traditional historians.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learn that there are orthodox concepts in their mind. The negative degree of historians about orthodox gradually deepen with the era progress, and the concerns change according to time.Key Words: Si Maguang; Wang Fuzhi; Liang Qichao; Orthodox正统论对中国史学发展历程影响至深,“它在演进过程中,既有着一般的规律性的内容,又有着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时代性的、个别性的特征。

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92、正统论

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92、正统论

92、正统论(原文)欧阳修《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

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

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

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

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

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

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

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

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

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

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

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

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

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

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

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

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

然而论者众矣,其是非予夺,所持者各异,使后世莫知夫所从者,何哉?盖于其可疑之际,又挟自私之心,而溺于非圣之学也。

自西晋之灭,而南为东晋、宋、齐、梁、陈,北为后魏、北齐、后周、隋。

私东晋者曰:隋得陈,然后天下一。

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陈、隋。

私后魏者曰:统必有所受。

则推其统曰:唐受之隋,隋受之后周,后周受之后魏。

至其甚相戾也,则为《南史》者,诋北曰虏;为《北史》者,诋南曰夷。

此自私之偏说也。

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至于汤、武之起,所以救弊拯民,盖有不得已者,而曰五行之运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胜,此历官、术家之事。

方孝孺《后正统论》

方孝孺《后正统论》

方孝孺《后正统论》明初儒者方孝孺《后正统论》论正统严正且备, 又有光明俊伟之气, 丘睿承之著《世史正纲》, 可谓论正统之范也。

其中严华夷之辨, 予特抄其全文, 曰:正统之名, 何所本也?曰: 本于《春秋》。

何以知其然也?《春秋》之旨虽微, 而其大要不过辨君臣之等, 严华夷之分, 扶天理, 遏人欲而已。

春秋之世, 周室衰, 诸侯盛, 以地不及齐、晋、吴、楚, 以兵以栗则不远于鲁、卫、曹、郑, 然而必曰天王天王。

齐、晋虽大国, 一有逾分奸礼, 则必贬之。

楚与吴固已称王, 与周无异矣, 而斥之曰子曰人, 岂非君臣之等, 华夷之分不可废乎?《传》曰: 春秋“大居正”, 又曰“王者大一统”, 此正统之名所由本也。

呜呼!后世言正统者, 其可戾《春秋》以为说乎?由周以来, 秦、汉、晋、隋、唐、宋, 皆尝一天下, 主中国而朝四夷矣, 正统必归焉。

秦起始皇二十六年, 而止于二世之三年。

隋起开皇九年, 而尽大业十三年。

唐起武德元年, 而尽天祐四年。

汉始高祖五年, 晋始太康元年, 宋始太平兴国四年。

然汉自建安而分为三, 晋自惠帝以后, 夷狄横炽, 而中原沦没, 宋自高宗播迁江表。

是三代者, 或与篡贼势同地丑, 或为夷狄所虏辱, 甚者, 屈而臣之, 其微甚矣。

然君臣之等, 华夷之分之不可废, 犹周也;故汉必至于炎兴元年而止, 晋必至于元兴三年而止, 宋必至于祥兴元年而后天命绝。

此百世不易之道, 《春秋》之大法也。

而或者见其微, 欲断自剖分之岁, 废统而俱主之。

呜呼!其亦不察乎《春秋》之义, 而甘为篡贼之归也。

夫中国之为贵者, 以有君臣之等, 礼义之教, 异乎夷狄也。

无君臣则入夷狄, 入夷狄则与禽兽几矣。

当周之衰, 诸侯或射王中肩, 或天子出狩, 圣人岂不知周之无异于齐、晋、吴、楚之属哉?然而常抑彼尊此者, 为天下后世虑也。

苟以其迹则周当与鲁卫同列矣, 何有于王乎?如此则何以为圣人之《春秋》乎?夫汉、晋、宋之事, 奚异于此?而今之横议者, 犹啜啜不置。

君主专制之诬白话文

君主专制之诬白话文

君主专制之诬白话文
“君主专制之诬”的白话文为:对君主专制的污蔑。

这句话出自梁启超的《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原文为“君主专制之诬,非自今日始也,而今日之尤甚”。

意思是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污蔑并非从今天才开始,但现在却尤为严重。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对君主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坏处。

他列举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种种弊端,如权力过于集中、决策容易失误、容易导致腐败等。

他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被废除。

梁启超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观点也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论正统(白话文版)

梁启超:论正统(白话文版)
而言之,都是为了当时头顶上君王的利益,贡献才智。清王朝在偏远异域崛起,入主中国
,跟辽帝国、金帝国、元王朝,完全雷同。所以,一六四五年,清政府讨论历代帝王祭祀
问题时,教育部(礼部)上书说:“宋王朝曾向辽帝国进贡,宋帝国皇帝曾向金帝国皇帝
称侄,对辽、金君王的祭祀,似不应遗漏。”几几乎认为辽、金是正统,宋是僭伪。由此
成为僭伪。而明王朝的李槃,更认为北周帝国的藩属萧岿(南梁帝国八任帝)是篡贼。一
六六一年,清王朝入主中国已十八年,明王朝残余政权皇帝朱由崧(十八任)、朱聿键(
十九任)、朱由榔(二十任),尚在人间,而且仍使用他们的年号(弘光、隆武、永历)
,这种情形下,谁是正统?谁是僭伪?如果以前代旧都来决定,则汉赵、后赵、前燕、前
取代唐王朝,中国四分五裂。李存勖进入汴京,把朱全忠比做后羿、王莽,把后梁当权的
年代和年号,全部抹杀。这都是偏激的自私心理,不是公正的通论。”诚是真理。自古以
来,关于正统的争执,莫过于曹魏跟蜀汉。坚持“首都说”的,认为曹魏帝国是正统,坚
持“血缘说”的,认为蜀汉是正统。陈寿坚持曹魏是正统,习凿齿坚持蜀汉是正统。因为
)、南宋帝国、南齐帝国、南梁帝国、陈帝国、隋王朝、唐王朝、后梁帝国、后唐帝国、
后晋帝国、后汉帝国、后周帝国。清王朝十八世纪,弘历(清王朝六任帝)的《御批通鉴
》,接续下去,于是:宋王朝、元王朝、明王朝、清王朝,所谓“正统”,不过如此如此
,这般这般。所根据的理论,作为衡量“正统”不“正统”的标准,大概有六项:
叙述一国国民的起源,以及发达、进步、盛衰、兴亡的原因和结果。因为,人民有“统”
,君王无“统”。所谓君王的“统”,不过是一家的家谱,一人的传记,不可以假冒国家
历史,更不必劳动史学家哓哓争论。把国家正统隶属于君王,等于把全国人民视同无物。

读梁启超的〈论正统〉

读梁启超的〈论正统〉

读梁启超的〈论正统〉读梁启超的〈论正统〉作者:政右经左 2010-01-21 22:39 星期四晴胡平政权合法性即正当性问题是现代政治与政治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9世纪德国思想家马克斯。

韦伯对此阐发最力。

兹不赘述。

中国古代缺少政权合法性这一概念。

不过,“正统”这个词的意思倒比较接近。

我们可以把“正统”解释成“正当统治(权)”。

梁启超在《论正统》一文里,把中国传统的正统观批评得体无完肤。

梁启超说:“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也。

言正统者,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于是乎有统;又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于是乎有正统。

统之云者,殆谓天所立而民所宗也;正之云者,殆谓一为真而余为伪也。

”正统不正统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梁启超归纳出六条标准:“一曰,以得地之多寡而定其正不正也。

凡混一宇内者,无论其为何等人,而皆奉之以正,如晋、元等是。

二曰,以据位之久暂而定其正不正也。

虽混一宇内,而享之不久者,皆谓之不正,如项羽、王莽等是。

三曰,以前代之血胤为正而其余皆为伪也。

如蜀汉、东晋、南宋等是。

四曰,以前代之旧都所在为正而其余皆为伪也。

如因汉而正魏,因唐而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是。

五曰,以后代之所承者所自出者为正而其余为伪也。

如因唐而正隋,因宋而正周等是。

六曰,以中国种族为正而其余为伪也。

如宋、齐、梁、陈等是。

“但问题是,“此六者互相矛盾,通于此则窒于彼,通于彼则窒于此。

而据《朱子纲目》及《通鉴辑览》等所定,则前后互歧,进退失据,无一而可焉。

”上述六条标准,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看你的权力是怎么得来的,一类是看你的权力有多大效力。

这两点就可能发生矛盾,到头来肯定是后一点占上风。

不管你的权力是怎么得来的,也不管你的权力是怎么行使的,只要你镇得住,管得宽,坐得久,于是你就算正统。

这是地地道道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标准。

所以梁启超要感慨说:“若是乎,史也者,赌博耳,儿戏耳,鬼域之府耳,势利之林耳。

清代学术概论_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_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一、论时代思潮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

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各不相知。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所采之手段亦互异。

于同一运动之下,往往分无数小支派,甚且相嫉视相排击。

虽然,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

此种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

此观念者,在其时代中,俨然现“宗教之色彩”。

一部分人,以宣传捍卫为己任,常以极纯洁之牺牲的精神赴之。

及其权威渐立,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共公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今之译语,谓之“流行”,古之成语,则曰“风气”。

风气者,一时的信仰也,人鲜敢婴之,亦不乐婴之,其性质几比宗教矣。

一思潮播为风气,则其成熟之时也。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

曰生、住、异、灭。

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

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

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

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

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

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坏,而建设盖有所未遑。

欧阳修之《正统论》

欧阳修之《正统论》

欧阳修之《正统论》历史背景:梁启超说:“正统之辨,昉于晋而盛于宋”,所言极是,宋代史学领域论正统成为一时风尚,很多学者都对正统问题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然而纵观这些正统之论,都有两种鲜明的特点:五德始终以及自私之论。

针对这些问题,文坛大家欧阳修以北宋“《春秋》学”尊王大一统观念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正统理论,影响极深。

具体内容:欧阳修首先批判了讨论正统问题时出现的“昧者之论”与“自私之论”。

所谓“昧者之论”,是指用五德终始作为理论基础的带有神秘主义和天命观的正统论。

这种理论自秦汉以后成为人们解说王朝更迭、历史变迁的重要理论依据,一直到北宋年间,这种观点仍相当流行。

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史学领域,北宋中前期一大批士大夫都是信奉五运终始的正统理论的。

就连欧阳修的至交、并曾参与《新五代史》编撰的尹洙,以及张方平也是信奉伍德之说的。

对此,欧阳修进行了无情批判,“谓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谬妄之说也。

”以五德学说作为理论依据的正统论者,均“溺于非圣之学”。

秦在中国历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人们既不据其功业,也不据其道德,只依据三统五运就把它黜为闰位,汉朝本是“以至公大义而起”,五运论者不究其道德功业,只是认为“以火德当天统”,甚而至于“引蛇龙之妖以为左验”,在欧阳修看来,这些都是“昧者之言”,是不足以说明王朝治乱兴衰、历史发展变化的。

欧阳修在此批判了神学迷信的正统观,破除了作为王朝更迭之政治神话的基础,不能不说是正统论在史学上的一大进步。

此后讨论正统,已很少有人再用五运之说立论。

所谓“自私之论”,指史家在作史时为本朝争正统,偏私本朝。

如撰写南北朝史,“私东晋者,曰隋得陈,然后天下一,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陈隋。

私后魏者,曰统必有所授,则正其统曰:唐授之隋,隋受之后周,后周授之后魏”,更为严重的是,“为南史者诋北曰‘虏’,为北史者诋南曰‘夷’”。

欧阳修认为这些都是“挟自私之心而溺于非圣之学”。

对于这种在做史时不顾事实,任意树立正统,而无是非予夺之标准的做法,欧阳修十分鄙弃。

梁启超:论自尊

梁启超:论自尊

梁启超:论自尊日本大教育家福泽谕吉之训学者也,标提“独立自尊”一语,以为德育最大纲领。

夫自尊何以谓之德?自也者,国民之一分子也。

自尊所以尊国民故。

自也者,人道之一阿屯也,自尊所以尊人道故。

西哲有言:“人各立于自所欲立之地。

”吉田松阴曰:“士生今日,欲为蒲柳,斯蒲柳矣。

欲为松柏,斯松柏矣。

”吾以为欲为松柏者,果能为松柏与否,吾不敢言。

若夫欲为蒲柳者,而能进于松柏,吾未之闻也。

孟子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又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以有为也。

”夫自贼、自暴、自弃之反面,则自尊是也!是以君子贵自尊。

悲哉!吾中国人无自尊性质也。

簪缨何物,以一钩金塞其帽顶,则脚靴手版,磕头请安,戢戢然矣。

阿堵何物,以一贯铜晃其腰缠,则色肆指动,围绕奔走,喁喁然矣!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

投骨而啮者,畜犬之情也。

人之所以为人者,其资格安在耶?顾乃自侪于猴犬而恬不为怪也。

故夫自尊与不自尊,实天民奴隶之绝大关头也。

且吾见夫今世所谓识时俊杰者矣。

天下之危急,彼非无所闻也。

国民之义务,彼非无所知也。

顾口中有万言之沸腾,肩上无半铢之负荷。

叩其故,则曰:“天下大矣,贤者多矣,某自顾何人,其敢语于此?”推彼辈之意,以为一国四百兆人,其三百九十九兆九亿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中,其德慧术知,无一不优于我;其聪明才力,无一不强于我。

我之一人,岂足轻重云耳?率斯道也以往,其必四百兆人,人人皆除出自己,而以国事望诸其余之三百九十九兆九亿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

统计而互消之,则是四百兆人卒至实无一人也。

夫一二人之自贼、自暴、自弃而不自尊,宜若于天下大局无与焉矣。

然穷其弊乃至若此。

不宁惟是,为国民者而不自尊其一人之资格,则断未有能自尊其一国之资格焉者也。

一国不自尊,而国未有能立焉者也。

吾闻英国人自尊之言曰:“太阳曾无不照我英国国旗之时。

”英人属地遍于五大洲,此地日方没,彼地日已出。

故曰太阳常照英国旗也。

曰:“无论何地,凡我英人有一个足迹踏于其土者,则其土必为吾英之势力范围也。

文言文阅读梁启超

文言文阅读梁启超

文言文阅读梁启超1. 【求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题的答案】11、因果关系.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2、(1)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智识,③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④有根本判断力.(2)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13、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14、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 ,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2. 梁启超的文章《谈时间》希腊哲学家Diogenes经常睡在一只瓦缸里,有一天亚力山大皇帝走去看他,以皇帝的惯用的口吻问他,“你对我有什么请求吗?”这位玩世不恭的哲人翻了翻白眼,答道,“我请求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这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究竟涵义何在,恐怕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通常总是觉得那位哲人视尊荣犹敝屣,富贵如浮云,虽然皇帝驾到,殊无异于等闲之辈,不但对他无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别的假以颜色。

可是约翰逊博士另有一种看法,他认为应该注意的是那阳光,阳光不是皇帝所能赐予的,所以请求他不要把他所不能赐予的夺了去。

这个请求不能算奢,却是用意深刻。

因此约翰逊博士由“光阴”悟到“时间”,时间也者虽然也是极为宝贵,而也是常常被人劫夺的。

“人生不满百”,大致是不错的。

当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没有,不过期颐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数十寒暑当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

苏东坡所谓“睡眠去其半”,稍嫌有一点夸张,大约三分之一左右总是有的。

童蒙一段时期,说它是天真未凿也好,说它是昏昧无知也好,反正是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及至寿登髦耋,老悖聋瞑,比死人多一口气,也没有多少生趣可言。

梁启超全集

梁启超全集

梁启超全集简介《梁启超全集》是收录了梁启超先生的著作、文章和演讲为主的一部完整集成。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革命家,为中国的近代化和民主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著作和演讲涵盖了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内容概述《梁启超全集》共分为多个版次,每个版次都涵盖了梁启超先生不同时期的重要著作和演讲。

其中包括了他的早期著作《新民说》、《中国革命实录》,以及后期的《求是集》、《中国的希望》等作品。

梁启超先生的思想触及了众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

在政治方面,他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想,强调了个人自由、平等和人权的重要性。

他也对中国现代化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积极的改革思路,并对外国文化和制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借鉴。

此外,梁启超先生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现代价值观来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影响和价值《梁启超全集》是了解梁启超先生思想和学术贡献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政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和民主理念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提出的“新民说”,倡导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了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现代政治体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倡导“古为今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梁启超先生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他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关注个体培养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

这对于现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结语《梁启超全集》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著作集。

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和学术成就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政治史贡献了宝贵的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而又恐惧人民不能同意,才宣称:“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我生下来就有这项特权,不
允许别人插手。”“统”既建立,然后他就有理由作威作福,淫虐残暴,人民也就不能说
里,挥动手臂,瞪大眼睛,用笔墨口舌,努力奋战,东拉西扯,杂乱不可收拾。其实,一
句话就可说明,那就是:自己被奴性所束缚,《春秋公羊传》说:“为什么称‘春王正月’?大
一统罢了。”这就是后世儒家强调“正统”的根据。却不知道“大一统”是对“三统”而
以上六项,互相矛盾。这一项合理,那一项就说不通;那一项合理,这一项就说不通
。根据朱熹的《通鉴纲目》《通鉴辑览》等规定,更前后冲突,进退失据,没有一定标准
。试问:如果得地多的是正统,前秦鼎盛之时,比东晋版图大出数倍。而宋金交争时代,
金帝国的疆域占当时中国的三分之二,这种情形,谁是正统?谁是僭伪?如果用政权的久
年代和年号,全部抹杀。这都是偏激的自私心理,不是公正的通论。”诚是真理。自古以
来,关于正统的争执,莫过于曹魏跟蜀汉。坚持“首都说”的,认为曹魏帝国是正统,坚
持“血缘说”的,认为蜀汉是正统。陈寿坚持曹魏是正统,习凿齿坚持蜀汉是正统。因为
陈寿生在晋王朝,而习凿齿生在晋帝国。晋王朝首都是前代王朝首都,假定不采纳“首都
言(“三统”,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元旦的位置】;也有人认为夏王朝崇拜黑色,商王
朝崇拜白色,周王朝崇拜红色,也称“三统”。玄秘难解),《春秋》的主旨很多,而“
通三统”是重要关键。“通三统”的意义,正是说明:天下者,是天下人的天下,不能被
一姓一家据为私人财产。跟后世儒家所谓的“统”恰恰相反。只因野心家想把国家据为己
虏”是“仇”;《金史》则变成了某祖某皇帝,两书都是中国史学家写的,又都列为“正
史”。而“诸葛入寇”“丞相出师”(《三国志》)的矛盾,更不多论。像朱全忠(后梁
帝国一任帝)、朱棣(明王朝三任帝),开始时称他们叛徒盗匪,忽然之间,却成了某祖
某皇帝。而曹丕、司马炎,从称名道姓,一会工夫称“公”,接着称“王”,接着称“帝
十九任)、朱由榔(二十任),尚在人间,而且仍使用他们的年号(弘光、隆武、永历)
,这种情形下,谁是正统?谁是僭伪?如果以前代旧都来决定,则汉赵、后赵、前燕、前
秦、后秦、胡夏、北魏,所拥有的土地,全是五帝三王首都所在。金帝国辖下的人民,都
是汉、唐留下来的人民。这种情形下,谁是正统?谁是僭伪?
如果以后代王朝为主来决定,晋王朝既是正统,晋王朝的母体曹魏,为什么就不是正
梁启超:论正统(白话文版).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梁启超:论正统(白话文版).txt喜欢我这是革命需要,知道不?! 你不会叠衣服一边呆着去!以后我来叠! 我一定要给你幸福,谁也别想拦着。 梁氏本身寫的洋洋灑灑,汪洋恣肆。柏楊在《資治通鑒:三國鼎立》中全文引用,譯得也
言(“三统”,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元旦的位置】;也有人认为夏王朝崇拜黑色,商王
朝崇拜白色,周王朝崇拜红色,也称“三统”。玄秘难解),《春秋》的主旨很多,而“
通三统”是重要关键。“通三统”的意义,正是说明:天下者,是天下人的天下,不能被
一姓一家据为私人财产。跟后世儒家所谓的“统”恰恰相反。只因野心家想把国家据为己
暂来决定,北魏立国的时间远超过南宋、南齐、南梁、陈(北魏一百七十一年;南宋六十
年、南齐二十四年、南梁八十六年、陈三十三年);吴越、南汉立国时间,远超过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越七十二年、南汉五十五年;后梁十七年、后唐十四年、后
晋十一年、后汉三十三年、后周十年);西夏始于九世纪八○年代,终于十三世纪二○年
伪?坚持“正统”理论的学者,不能自圆其说。
正统论所以兴起,原因有二:
其一,当时的臣属,对本国存有私心。司马光所指:“南宋、北魏以来,各国有各国
的史书,互相排斥。南方人诟骂北方人‘索虏’,北方人诟骂南方人‘岛夷’。后梁帝国
取代唐王朝,中国四分五裂。李存勖进入汴京,把朱全忠比做后羿、王莽,把后梁当权的
“统”的话,无论创业或继业,如果抛弃人民,“统”属于谁?西洋各国历史,主要的是
叙述一国国民的起源,以及发达、进步、盛衰、兴亡的原因和结果。因为,人民有“统”
,君王无“统”。所谓君王的“统”,不过是一家的家谱,一人的传记,不可以假冒国家
历史,更不必劳动史学家哓哓争论。把国家正统隶属于君王,等于把全国人民视同无物。
,跟辽帝国、金帝国、元王朝,完全雷同。所以,一六四五年,清政府讨论历代帝王祭祀
问题时,教育部(礼部)上书说:“宋王朝曾向辽帝国进贡,宋帝国皇帝曾向金帝国皇帝
称侄,对辽、金君王的祭祀,似不应遗漏。”几几乎认为辽、金是正统,宋是僭伪。由此
可以说明,数千年来喋喋不休的讨论“正统”“不正统”,“僭伪”“不僭伪”,都是当
狗偷”“仇寇 ”“夷狄”。
最奇异的还是,同一个人,甲史书称他是“匪”,乙史书则称他是“贤”。甚至在同
一书中,今天称他“匪”,明天则称他“贤”。神圣就是神圣,乱贼就是乱贼,匪就是匪
,贤就是贤。何以一人之身,同时并兼两种人格。谚云:“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才
是坚持“正统论”的唯一标准。如完颜亮(金帝国四任帝),《宋史》称他是“贼”是“
,这般这般。所根据的理论,作为衡量“正统”不“正统”的标准,大概有六项:
一、用土地大小判断。凡是统一中国,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都尊奉他是正统,如晋
王朝、元王朝。
二、用政权存在久暂判断。虽然统一中国,但宝座坐的时间太短,都不是正统,如西
楚王朝、新王朝。
三、具有前代君王血缘的是正统,如蜀汉帝国、晋帝国、宋帝国,其他的都是僭伪。
熹生在宋帝国。宋王朝篡夺后周,建都故都汴京,跟晋篡夺曹魏,建都洛阳,同一模式。
司马光采“首都说”,把曹魏当做正统,也正是使宋王朝居于正统。宋王朝南渡后,跟晋
王朝犯了同一毛病,朱熹采“血缘说”,把蜀汉当做正统,也正是使宋帝国成为正统。总
而言之,都是为了当时头顶上君王的利益,贡献才智。清王朝在偏远异域崛起,入主中国
全国人民的人格人权,永远堕入九渊,无法自立,都是这种论调造成的灾害。不扫除君王
就是正统的错误见解,却打算写作历史,史书即令再多,不过增加人民的痛苦。
“统”的意义已够荒谬,“正统”不“正统”,更不知从何说起。当然,它有它的论
据,这论据且深入人心。“正统”之坚持,始于晋王朝,而盛于宋王朝。朱熹《通鉴纲目
有,而又恐惧人民不能同意,才宣称:“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我生下来就有这项特权,不
允许别人插手。”“统”既建立,然后他就有理由作威作福,淫虐残暴,人民也就不能说
他不义。稍微有点思考力,不肯屈辱的人,就立刻罩上“不忠”“不敬”“大逆”“无道
”等凶恶的罪名,加以铲除、摧毁。
《礼记》说:“得到多数人民拥护的,才可以当君王。”所以,没有“统”则罢,有
统?有人认为蜀汉和晋都是正统,可是,晋王朝政权是从曹魏那里夺取,难道变成从蜀汉
那里夺取?唐是正统,唐的前代隋王朝随着也成了正统,可是隋王朝的母体北周,北周帝
国的母体北魏,为什么又不是正统?有人说陈帝国是正统,又说隋王朝是正统,隋岂是因
灭了陈帝国才建立政权的?这种情形,谁是正统?谁是僭伪?如果以汉人为主体来决定,
》所肯定的“正统”是:秦王朝、西汉王朝、东汉王朝、蜀汉帝国、晋王朝(包括晋帝国
)、南宋帝国、南齐帝国、南梁帝国、陈帝国、隋王朝、唐王朝、后梁帝国、后唐帝国、
后晋帝国、后汉帝国、后周帝国。清王朝十八世纪,弘历(清王朝六任帝)的《御批通鉴
》,接续下去,于是:宋王朝、元王朝、明王朝、清王朝,所谓“正统”,不过如此如此
时的主子跟主子的奴才因缘附会,为了保护一个家族的私有财产干出的勾当。想不到时过
境迁之后,作史的人仍在那里慷他人之慨,在鸡虫之间争辩,真不知道哪里来的精神。
其二,由于浅陋的儒家学派知识分子不了解经典的本意,奴性发作,并企图煽动别人
的奴性发作。这批头脑腐败的学者,认为帝王者,至为神圣,一个国家,连一个时辰都不
不錯。
*梁启超《论正统》曰:
中国史学家最大的错误,没有比强调“正统”这件事更为严重。强调“正统”的人,
认为天下不可以一天没有君王,于是乎有“统”。又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于是
乎有“正统”。“统”的意义是:上天建立,人民尊崇;“正”的意义是:只有一家是“
真”,其他的全都是“伪”,千余年来,头脑简单的儒家学派知识分子,钻到这个牛角尖
四、凡是首都建立在前代首都所在地的是正统,如曹魏帝国,其他的全是僭伪。
五、后一个王朝被称为正统,它所继承的王朝也就成为正统,如因唐王朝之故,隋王
朝成了正统;因宋王朝之故,后周帝国成了正统。
六、汉人建立的王朝是正统,如南宋帝国、南齐帝国、南梁帝国、陈帝国,其他民族
建立的王朝全是僭伪。
不錯。
*梁启超《论正统》曰:
中国史学家最大的错误,没有比强调“正统”这件事更为严重。强调“正统”的人,
认为天下不可以一天没有君王,于是乎有“统”。又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于是
乎有“正统”。“统”的意义是:上天建立,人民尊崇;“正”的意义是:只有一家是“
真”,其他的全都是“伪”,千余年来,头脑简单的儒家学派知识分子,钻到这个牛角尖
说”,晋王朝就是僭伪,陈寿所以称曹魏是正统,目的在于证实晋是正统。习凿齿时,晋
王朝南渡,假如不用“血缘说”,而用“首都说”,则汉赵、后赵、前秦、后秦成了正统
,晋帝国反而成了僭伪;习凿齿所以肯定蜀汉是正统,目的在于肯定晋帝国是正统。
之后,司马光主张曹魏是正统,而朱熹主张蜀汉是正统。因为司马光生在宋王朝,朱
”,也不必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