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中的形合意合——以张培基所译朱自清《背影》为例

合集下载

英汉翻译动静态比较以背影为例

英汉翻译动静态比较以背影为例

Stativeness and Dynamicit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A case study of zhang Peizhi's English version of Figure.Generally speaking,a stative language,like English,in order to stress concepts or states ,must rely heavily on nouns and nominal expressions,Such as nouns, prepositions, adjectives, etc.whereas a dynamic language ,like Chinese,which emphasizes motions or actions,would find more expressions in verbs and verbal patterns.This paper will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t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figure and zhang Peizhi's English version of Figure.1. Nominalization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static languageEnglish, especially written language, is highly static and has its own unique pre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parts of speech. Nouns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written language. If you us e a verb in a Chinese sentence, use a noun in English1.1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背影》汉英对照版

《背影》汉英对照版

朱自清的《背影》中英对照版——张培基译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了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回家(1)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了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的赋闲(2)。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朱自清《背影》的英译为例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朱自清《背影》的英译为例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朱自清《背影》的英译为例唐军;王燕【摘要】依据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运作过程,评估和分析张培基对朱自清《背影》的英译,进行可以丰富、补充对这一模式认识的实证研究,并对译文质量作出评价。

通过分析和评估,认为《背影》的英译是显性翻译,包含了少量的显性和隐性错误,这些错误不影响文本的主要功能。

总体来说,原文和译文相符程度高,译文的质量很高。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 model" of Juliane House and its procedure of operation,this paper applies this process in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Zhang Peiji's translation of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by Zhu Ziqing.This application can supplement the demonstration of this model.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it is pointe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Zhang Peiji is overt translation with a few overt and covert inappropriateness which have no influence on the entire function of this text.As a whole,the transl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source text to a great extent so that the quality of this translation is very high.【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5)006【总页数】7页(P129-135)【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模式运作过程;分析;评估【作者】唐军;王燕【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理论研究在20世纪后期突飞猛进,成果斐然。

《背影》中英文张培基译版

《背影》中英文张培基译版

背影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作者:朱自清 | 翻译:张培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mɪsˈfɔːtʃənz]厄运;不幸)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ˈheɪsnɪŋ]急忙进行;加速)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ˈtrɪklɪŋ]滴;淌)down my cheeks. 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聂海娅崔琰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散文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其译著《背影》为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技巧的影响,从而多角度介绍散文英译基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译者主体性;《背影》一、调查背景翻译是接触外国文化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翻译中,译者长期处于隐匿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作者和源文本,声称将源文本视为最高的权威,并寻求与源文本的最大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提升到文化层面,将源文本研究提升到目标文本研究。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者也经历了从隐形角色到主体的漫长过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对译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关于翻译内容的决定涉及译者的兴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而译者的这种初步选择或决定将适当地决定最终的翻译产品,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

张培基教授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

他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即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翻译。

他的选择坚持以下特点:译文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中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今中国人有现实意义;如果可能,他希望他的译文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

译者有自己的翻译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对他选择的原文产生影响。

张培基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

张教授认为,译者应努力忠于原文的形象,译文中过多的转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这样,译者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背影英译比较

背影英译比较
3. 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 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张译: To think that he should now be so downcast in old age! The discouraging state of affairs filled him with an uncontrollable feelin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f deep sorrow, and his pent-up emotion had to find a vent. That is why even mere domestic trivialities would often make him angry. 译笔拘谨,基本按照原文语序译出。就性质言,译文以意合句为主,意合转化为形合的 意识在译文中得不到足够反映,connective 使用不到位,洋洋洒洒,三句共计用了 47 个 英语单词。 杨译: No one could have foreseen such a comedown in his old age! The thought of this naturally depressed him, and as he had to vent his irritation somehow, he often lost his temper over trifles. 如用“牵丝攀藤”写张译,那么,杨译则明快爽洁。诵读前者,恰如艰难举步于灌木丛 中,而浏览后者,则是赤足奔跑在海边沙地上。 如此反差,也许可追溯到译文中的 as。一个 as,看似轻巧,实则不然。As 折射了原文中 的“因果”逻辑关系,使行文脉络朗现,逻辑突出,表达也就自然明澈。一个 as 就轻易 替代了张译中的 That is why…等众多累赘字眼。可以设想,没有这个表示逻辑关系的 as ,译文就得“绕道而行”,自然就得花费更多的笔墨。 汉译英,许多意合句改变为形合句,增加了 connective,但句子却更精炼,遣词也减少 的现象并非偶然。 但是,connective 的使用,甚至多使用 connectives,译文是否就一定趋简呢?未必!请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对比分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对比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对比分析李昕 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通过系统功能理论进行语篇分析已经非常常见,我国很早有人在翻译研究中应用了语言分析,特别是注重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语篇。

本文以朱自清散文《背影》为例,站在语法隐喻的角度作出深入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两个英译文,在及物性隐喻、名词化和语气隐喻三个角度进行了探究,旨在分析其在散文翻译中的可行性与解释力。

关键词:散文;背影;英译文对比作者简介:李昕(1994.2-),女,汉,甘肃定西人,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50-02在《背影》中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朱自清的爱子情深,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动人的情感。

但是全文的文字质朴而又朴实,记录着真实的故事与场景,这为翻译带来了一定难度。

通过对两个英译文的翻译分析可知,也运用了隐喻的方法,不仅能传达出丰富情感,也兼有文字质朴的特点。

对此我们可以从隐喻理论的角度出发,合理选用翻译方法,达到提升翻译效果与质量的目的。

一、及物性隐喻及物性隐喻是散文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将作者表达的情感翻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背影》中两个版本的翻译都注重对及物性隐喻的运用,及物性隐喻为各过程的相互转化,包括物质、心理、言语、行为和存在等过程[1]。

在朱自清散文《背影》里面,根据两个翻译版本分析可知,经常用到及物性隐喻,由物质过程逐步朝着关系与心理等过程转换。

如此一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需要频繁使用动词和小句,让译文更加精炼,也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以下面一句话的翻译为例: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第一个版本翻译为:I caught sight of several vendors waiting for customers outside the railings beyond a platform.第二个版本翻译为:Just outside the station were some vendors.从第一个版本的翻译来看,对存在过程“有”进行了隐喻,转变为心理过程,而从第二个版本的翻译来看,主要采取了关系过程的处理方法。

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赏析朱自清《背影》的两个英译本

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赏析朱自清《背影》的两个英译本

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赏析朱自清《背影》的两个英译本作者:刘珍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选取张培基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物称与人称以及静态与动态三个方面的区别,力求寻找两个不同英译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以期为翻译比较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背影;译本比较1 引言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背影》是他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作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留下的背影。

作者用质朴的文字,把父亲对子女的爱表达得细腻深刻,真挚感动,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爱护和关怀。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写作方式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

冯庆华谈道:“散文的最基本语言特点就是‘散’,但形散而神不散,散而不乱。

”对于散文的翻译,译者不仅需要再现原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还要再现原文的风格美,从而达到形式、内容及风格三者之间的统一,而译文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是评判译文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选取张培基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分别指出了张译及杨、戴译两个译本对形合与意合、物称与人称以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考虑,对于改善译文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2 对比分析2.1 形合与意合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也是两种语言在组织手段上的重要区别。

英语重形合,通过形式来表达语言的意义,属于语法型语言,多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句子的连接,比如用and表示并列关系,用so表示因果关系,用but表示转折关系等。

因此,在英语中,通常广泛使用连接词。

而汉语重意合,注重词汇意义和彼此间的语义联系,属语义型语言,多借助词语和句子内在隐含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连贯。

背影 朱自清(英文翻译两版对照)

背影 朱自清(英文翻译两版对照)

背影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作者:朱自清 | 翻译:张培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朱自清《背影》两种英译

朱自清《背影》两种英译

朱自清《背影》英译2种(张培基杨宪益)背影(张)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杨)My Father’s Back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张)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杨)Though it is over two years since I saw my father, I can never forget my last view of his back. That winter my grandmother died, and my father’s official appointment was terminated, for troubles never come singly. I went from Beijing to Xuzhou, to go back with him for the funeral. When I joined him in Xuzhou I found the courtyard strewn with things and could not help shedding tears at the thought of granny. “What’s past is gone,” said my father. “It’s no use grieving. Heaven always leaves us some way out.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以“信、达、雅”三原则分析探究《背影》英译本——以张培基《背

以“信、达、雅”三原则分析探究《背影》英译本——以张培基《背
这样的句式转换在张的翻译中并不少见,又 如“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若直接翻译,则会译成“those were dismal days for our family, thanks to/because of the funeral and father’s unemployment.” 词 句 翻 译语序同原文一致,但 thanks to 难免有多亏了的 意思,because of 也显得十分生硬和刻意。而张将 其 译 成“Between grandma’s funeral and father’s unemployment, our family was then in reduced circumstances.” 将两句合并,且调换前后句位置 之后,保留了散文的风格,表达自然而地道。可见 张培基的译文兼顾了“信”和“达”两种原则。
“信”在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中的体现可
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其父朱鸿钧的 以从题目说起。对于这篇散文题目,张培基将其翻
深情和丝丝的怀念,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因而 译为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而其他英译本曾有
也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翻译,其中最有 将其译成 Father’s Back. 从词汇的选择方面来看,
代表性的英译本来自张培基和杨宪益等人。张培基 张的翻译略胜一筹,因为 sight 一次更体现出“背影”
的译本,忠实原文、文辞畅达,又不乏文采在其中。 二字中的“影”,这样的翻译方式更加贴切和具体。
以往也有多位学者对《背影》的英译本从多种角度
另外,“信”同样体现在张在对原文中生僻
进行研究,如:赵茵的《朱自清的 < 背影 > 及其 词语的理解方面。如原文中“父亲因为事忙,本已

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

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

㊀㊀收稿日期:2019G11G10㊀㊀作者简介:王冰霜(1978 ),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第18卷㊀第6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18N o .62019年12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D e c .2019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王冰霜(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商丘㊀476000)摘要:语言属于文化的载体,在社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习惯及特点,其中有交融,也有矛盾.在实现两种语言相互转变的过程中,要能够满足各自语种表达习惯及行文特点需求.基于此,以张培之的«背影»英译本为例,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动态和静态的处理㊁连接词衔接关系转化和翻译处理㊁英汉互译策略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关键词:张培之;«背影»;英译本;语言异同中图分类号:H 05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8275(2019)06G0072G03㊀㊀«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朱自清当时还是在求学阶段,因为祖母去世,朱自清从北京到徐州协助父亲料理丧事.丧事处理完之后,父亲就要到南京谋工作,父子俩同行到南京,然后儿子从南京回北京念书.当时儿子已经二十岁,而父亲仍然将其当做小孩,为他买橘子,父亲拖着胖胖的身体爬过月台和铁道,步履蹒跚,只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儿子望着父亲臃肿的背影,被父亲的舐犊之情所感动.在作者的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爱的伟大.«背影»作为描写亲情的作品,语言朴实,情真意切,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张培之的«背影»英译本就是根据此特点进行翻译的,所以,也成了英译本中的经典.英语和汉语都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语言的特点各有春秋,语法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英语语法的特点是侧重为形合,汉语语法则更重视意合.张培之在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进行翻译过程中,就是通过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对文中的父子之情进行全面展现的.[1]一㊁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基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语言在表达方面的主要差别是语句的不同.英语句子句法完善㊁逻辑严谨,主从分明㊁层次清晰,表达意思明确;句子和句子之间重视形式方面的连接,利用形式方面的连接词进行全面的展现,因为西方人的思维逻辑具有分析㊁逻辑及线性的特点,也就是无领域依附性的思维活动,对于语境的依附性比较小,所以,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是利用连接词进行展现的,比如介词.汉语在几千年中都重视神㊁意㊁风骨历史文化㊁性格特点及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全面影响,从而形成中国人委婉㊁含蓄的特点.其中还隐藏了语言表达的含义,句子缺少形式上的标志,结构不严密,词句间的关系需从意思上推敲判断.«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汉语散文特点 形散神不散 ,形式自由,中心明确.而英语方面则要求行文紧凑严密.在英语翻译中要对语言进行重新整合,忠实于原文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因此,在英语中,一般的连词都具有实质性的内容.[2]例1: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A f t e r s o m ew a v e r i n g ,h e f i n a l l y de c i d e dt h a t h eh i m e s e l fw o u l d a c c o m p a n y m e t o t h e s t a t i o n .例2: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H e t o l dm e t ob ew a t c h f u l o n t h ew a y an db e c a r e f u l n o t t o c a t c ha t n i g h t .例3: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W e e n t e r e d t h e r a i l w a y s t a t i o na f t e r c r o s s i n g27t h e r i v e r.W h i l e Iw a s a t t h e b o o k i n g o f f i c e b u y i n g a t i c k e t,f a t h e r s a wt om y l u g g a g e.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来,汉语句子较为独立,并且结构比较松散,没有出现其他连接方式和手段,句子和句子的逻辑关系从形式方面并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要求读者能够自己对其理解和体会.但是英文翻译使用大量连接方式词语,比如a n d,a f t e r,w h i l e等,这些连接词将原本松散且逻辑关系较为模糊的中文句子连接成逻辑关系较为清楚并且意义较为清晰的句子.总体来说,英语的句子要重视形合,通过形显文,属于较为严谨的语言.汉语句子的结构较为松散,重视功能及意义,所以较为简洁.[3]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全面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行文风格,才能够在两种语言转变的过程中运筹帷幄.二㊁英语中的静态和汉语中的动态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静态和动态的不同是英语和汉语的显著差别之一.[4]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同一个动作能够使用不同动词实现表达,在语句方面充分展现了充足的画面感.由于汉语动词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也不存在严格的时态㊁语态㊁语气的变化,有时动词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动词使用频率相当高.英语少用动词,常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重视语法的逻辑性,一大段话语中并没有出现连续性的动词,所以,比较静态.例1:在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到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W h e nIm e tm y f a t h e r i nX u z h o u,t h es i g h t o ft h ed i s o r d e r l y m e s si nh i sc o u r t y a r da n dt h e t h o u g h to f g r a n d m as t a r t e dt e a r st r i c k l i n g d o w n m y c h e e k s.以上句子中出现了见到㊁看到㊁想到和流泪等动词,这些动词还具有连贯性,也是触景生情之后的想象,但是没有充分表达联想的含义.张培之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将此动词进行省略,直接表现出了联想的本意,眼泪汩汩涌出,真实地再现了情不自禁流泪的情景,传神地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例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I,h o w e v e r,d i dn o t g ob a c kt o m y s e a tu n t i l h i s f i g u r ew a s l o s t a m o n g c r o w d so f p e o p l eh u r rGy i n g t oa n df r oa n dn ol o n g e rv i s i b l e.M y t e a r s w e r e a g a i nw e tw i t h t e a r s.以上句子也是动词连续使用,其中的混入㊁找㊁坐㊁来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张培之在对此句话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文中并没有出现同等的动词,却将作者的原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三㊁英汉连接词衔接关系转化和翻译处理在对相应篇章语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语言表层的结构都是利用连接词或者对应句法连接结构,但是英汉连接词的用法不同,除了英汉连接词用法相同,省略意合㊁形合翻译处理,其中的衔接关系具有不同或者相反用法.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连接词表层的结构具有深层衔接的关系和含义要进行转化处理,转化之后成为相对应英汉语言表层连接词及连接结构,以此有效传达意义.[5]首先,汉语非结构性衔接对英语结构性衔接进行转变.汉语句子使用非结构性衔接连接词实现小句的连接,但是英语句子使用结构性衔接并列的短语结构,比如主位-述位㊁平行对称结构和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其中的非结构性衔接主要包括有机关系及成分关系的衔接,连接属于成分关系的衔接.例1: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I n c r o s s i n g t h e r a i l w a y t r a c k,h e f i r s t p u t t h e t a n g e r i n e so nt h e g r o u n d,c l i m b e d d o w ns l o w l y a n d t h e n p i c k e d t h e mu p a g a i n.其中的小句是省略主句,使用增补连续词 再实现小句的连接,表达了父亲买回橘子过铁道时的情景,并且对动作的描述层层递进,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使用非结构性衔接连接的类型,使用了连接词 a n d .另外,汉语翻译的中多使用名词,虽然汉语具有代词,但是因为结构较松散,句子较短,汉语中的代词比较多,使用名词一般能够使语义更加清晰.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代词的频率比较高,虽然汉语也使用代词,但是使用的频率比较低.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知道代词指代的情况是不行的,所以,不了解主语是什么,也无法有效确定谓语动词的意思,因此,其中的代词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上句中反复使用 橘子 一词,而在英文中第二次出现时则翻译为代词 t h e m .四㊁汉英互译处理的策略因为英汉增补的衔接关系具有个性及共性,不仅具有共同点,还具有不同点,在实现汉英互译的过程中,要对连接词中的逻辑语义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使用相同用法的过程中,英汉衔接关系的内涵㊁连接词含义都是一样的,以各自的意义,在进3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直译的方法,在译入语选择匹配连接词的过程中,直接使英汉增补衔接关系实现对等翻译,将衔接关系充分表达出来,并且将原语言的风格进行保留.[6]在使用不同语法的时候,如果汉语属意合为主语言,那么语言的句法㊁结构关系都是通过流水句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含义充分表达,将其中的衔接关系进行隐含.在实现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增词意的方法,将汉语隐性衔接关系朝着英语显性衔接关系充分的表达,以此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稳定.反之,也是如此.假如英汉连接词中的承载及语言衔接关系在另种语言中用法不同的时候,就要使用转换译法充分表达衔接关系,从而避免语言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7]通过对张培之英译本«背景»进行分析,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在英汉连接词用法中具有异同点,英语语篇连接词使用的频率比汉语要多,但是并不是英语连接词衔接的手段使用频率要高于汉语的语篇.即便是语言表层具有对等连接词衔接关系差别,英语也存在省略连接词意合结构,汉英衔接的关系具有转换等不同的用法.那么,汉英连接词衔接关系㊁连接词翻译过程中要使用转化㊁直译等处理方式,从而降低因为英汉语言结构和连接词使用差异的影响,促进英汉语言对比的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㊀李敏.从张培之英译本«背影»比较英汉语言的异同[J].语文建设,2017(29):63G64.[2]㊀姚倩.小说«围城»中汉语连动式谓语英译策略探析[J].现代交际,2017(13):74G75.[3]㊀周丽娟.英汉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研究:以«养花»及其英译本为个案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3):71G72.[4]㊀孙方燕,郑国锋.情绪虚构运动的英汉语言表征对比分析:以«红高粱»及其英译本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5):37G44.[5]㊀李琴.补偿策略下的译本再现:以«阿Q正传»英译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7):36G37.[6]㊀斯笑彩.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 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149G150.[7]㊀王岩.«红楼梦»英译本对原著语言的创造性叛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6):132G135.责任编辑:方㊀雅O n t h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E n g l i s ha n dC h i n e s ef r o mZ h a ng P e i zh i'sE n g l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 S i g h t o f F a t h e r'sB a c kWA N GB i n g s h u a n gA b s t r a c t:L a n g u a g eb e l o n g s t o t h ec a r r i e ro f c u l t u r e.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r e f o r m, E n g l i s ha n dC h i n e s eh a v e f o r m e d t h e i ro w n l a n g u a g eh a b i t s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c l u d i n g b l e n d i n g a n d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r e a l i z i n g t h em u t u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t w ok i n d s o f l a n g u a g e s,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m e e t t h en e e d so f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h a b i t sa n d w r i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r e s p e c t i v e l a nGg u a g e.B a s e do n t h i s,t h i s p a p e rm a k e s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p r o c e s s e s o f d y n a m i c a n d s t a t i c s t a t e s o f t h e t w o l a n g u a g e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c o n j u n c t i o n s c o h e s i v e r e l a t i o n s,E n g l i s hGC 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Gt i o n s,e t c.b y t a k i n g Z h a n g P e i z h i's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 S i g h t o f F a t h e r'sB a c ka s a n e x a m p l e.K e y w o r d s:Z h a n g P e i z h i;T h e S i g h t o f F a t h e r'sB a c k;t h e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l a n g u a g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 f e r e n c e s47王冰霜/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比较研究——以《背影》及其英译的对比分析为例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比较研究——以《背影》及其英译的对比分析为例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比较研究―以《背影》及其英译的对比分析为例口张咪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对比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加深,人们对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背影》作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抒情散文,被不少译者译成了英文,尤其是外籍译者David Pollard对这部作品的英译本,更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本文以《背影》及其英译的对比分析为例,对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提高译者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特征的了解与掌握。

[关键词]英汉语言;形合;意合;《背影》;对比[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1)03-0042-03***************** Tel: ************ 177****4031n研究背景因形合、意合词语对比分析美国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学家Nida曾经指出,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

英汉语言AQ形合和意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形合是借分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句子的连接,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意合是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和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对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据王菊泉、郑立信的统计,仅“1995年到2003年国内这方面的论文就已超过2100篇,专著和论文集有124部之多”。

(王菊泉等,2004)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形合与意合的差异,牢牢把握形合手段与意合特征,做到表达准确,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和特征。

《背影》作为一篇描述父子间深切感情的名篇,其原文及David的英译本在遣词造句、文化思维转换和交际意图传递上,都反映出了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语言现象。

下面,笔者以《背影》及David英译本为例,从词语和句子两个方面,对英汉语言的形合与意合现象作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

基于豪斯模式的汉英翻译质量评估分析——以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为例

基于豪斯模式的汉英翻译质量评估分析——以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为例

基于豪斯模式的汉英翻译质量评估分析——以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为例作者:仲方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仲方方(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摘要:为了验证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信度和效度,从语场、语旨、语式、体裁4个层面对《背影》英译本的质量展开评估,统计译文与原文的“不匹配”数目,数目越多,质量越差。

评估结果证明,豪斯模式在汉英翻译质量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豪斯评估模式;质量评估;《背影》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16-03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当作一个独立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其中,德国著名翻译学家、语言学家朱莉安·豪斯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理论提出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包括1977年的初始模式和1997年的修正模式。

初始模式采用“情景—功能”文本分析法来比较译文与原文,评估译文质量。

主要参数分为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两大层面,前者包括地域、社会阶层、所处时代;后者则包括语言媒介、参与程度、社会角色关系、社会态度和领域。

评估取决于原文和译文在这8个维度的匹配度,匹配度越高,翻译质量就越高。

随着翻译学的发展,1997年豪斯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将其原有模式修正如下:该模式采用了经典的韩礼德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

如图所示,豪斯在修正模式中新增了“体裁”这一参数。

相对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语域而言,体裁是对文本的深层阐释。

语域只涵盖文本和微观语境的关系,而体裁则将文本和宏观语境联系起来。

基于以上维度,评估者分析原文和译文的文本特征,展示具体文本功能,进而做出质量评估。

修正后的豪斯模式既包括语域分析,也包括语篇上的系统比较,是相对科学、系统、有效的评估模式。

朱自清的《背影》及其英译本中的主客观视角切换

朱自清的《背影》及其英译本中的主客观视角切换

朱自清的《背影》及其英译本中的主客观视角切换发表时间:2009-02-18T15:43:46.903Z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9月上供稿作者:赵茵[导读] 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堪称散文界的抒情名篇摘要: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堪称散文界的抒情名篇。

而英译《背影》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更做到了英汉翻译中从中文的主观视角到英文的客观视角的灵活切换。

关键词:背影;主客观视角;切换Abstract:Zhu Ziqing's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ssays in China. Zhang Peiji's English Version not only keeps loyal to the original contents but also realizes the translation target of the proper change from subjective perspective to objective perspective.Key words: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s; change说起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免总要谈到中外民族思维上的差异。

中国人推崇“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与我”,表现在中国人的思维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物我合一,主客观是统一的,而在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中,人是主导的,有强烈的主观(subjective)意识。

而西方人崇尚理性,人与物保持距离,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观察事物,因此,语言的表达是从客观视角(objective perspective)出发的。

《背影》是我国“五四”时期最出色的散文家之一朱自清的代表作,堪称散文界的抒情名篇。

汉英翻译学期论文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 (1)

汉英翻译学期论文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 (1)

汉英翻译学期论文英本072班王雅芳07090115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对于翻译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其中一种看法就是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

但是翻译转换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中包括结构转换、语义转换、语用转换三种。

本文主要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一文来探讨汉英语篇翻译转换中最基础的一个部分——“结构转换”。

另外,由于Newmark 认为语篇“主要的描写单位可以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并且他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

”根据这一点,翻译过程中篇章和句群充当的是一个宏观导向,而真正关系到具体的翻译操作则是在句子层面。

所以翻译中涉及的结构转换也主要就是“句法结构的转换”,这也就是本文探讨的焦点。

既然说翻译是一种句法结构的转换,那么要纯熟于汉英翻译的世界,首先必须十分清楚地知晓译语和目的语各自的句法结构体系。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句法结构上有着很多显著差异。

汉语结构是一种意念结构,通常是以“话题加评论”的形式展开;而英语结构则是一种形式突出的句法结构。

所以在进行汉英翻译时,主要的思路就是将汉语的信息套入英语的句式或句型中。

大体的过程是:将汉语原文的各种结构进行逻辑分析,以确定英译的主语和谓语、各种并列及修饰成分的从属关系,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形式框架。

以下遂从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一文进行具体的评议与解说。

例一、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原句是个典型的流水句,没有主语,谓语却多达五项,各个分句按时间逻辑铺排,之间除了“又、不禁”没有任何其他连接词。

张培基与杨宪益《背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张培基与杨宪益《背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张培基与杨宪益《背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梁婷瑜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2(10)9
【摘要】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自建语料库比较分析了两个不同译者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翻译本文。

从词汇、句法两个维度对杨宪益与张培基《背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杨与张译本中具有独特的翻译风格特征,1) 从类符/形符比来看,在类符和形符所占比重方面,张译本主要使用解释性成分,而杨译本则使用词语更加灵活;2) 由词频与词汇密度比较得知,在从句运用上,杨译本则较张译本运用频率高,所传递之信息量较张译本稍多,因此这亦将稍微提升其翻译之困难度;3) 由平均词长与平均句长得知,张译本用词较为正规,书面语之特色较强,而张译本之平均句长将较贴近西方作品。

【总页数】10页(P1934-1943)
【作者】梁婷瑜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红楼梦》英译本饮食名称翻译的对比研究——以杨宪益和霍克思的英译本为例
2.基于豪斯模式的汉英翻译质量评估分析--以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为例
3.认知语
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4.杨宪益与戴乃迭《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5.从翻译美学视角看《背影》张培基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翻译“信、达、雅”的实现路径与启迪——以张培基英译《背影》为例

文学翻译“信、达、雅”的实现路径与启迪——以张培基英译《背影》为例

文学翻译“信、达、雅”的实现路径与启迪——以张培基英
译《背影》为例
吴悦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9)006
【摘要】朱自清散文《背影》是抒情名篇,文笔秀丽、细腻缜密、感情真挚,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以张培基英译《背影》“信、达、雅”的实现路径为切入点,认识和把握翻译特点与技巧,并探讨由此带来的启迪.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吴悦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看文学翻译的"信、达、雅" [J], 王岩
2.关于朱自清《匆匆》的英译本中体现的"信、达、雅"的探究——以张培基和朱纯深的《匆匆》英译本为例 [J], 李佩裕
3.关于朱自清《匆匆》的英译本中体现的“信、达、雅”的探究——以张培基和朱纯深的《匆匆》英译本为例 [J], 李佩裕
4.跨文化视角下看“信、达、雅”原则对中国古典外译的指导性作用——以《桃花源记》3个英译本为例 [J], 李家坤;王蓝雨
5.《匆匆》英译本中的“信、达、美”分析探究——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J], 张欣;谌莉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