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合集下载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说引言老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第二章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和合作学习理念。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为每个知识点准备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并形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老师则从旁指引,协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1)说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完了第一章《行星地球》这个宏观世界之后,来到相对微观的地球,学习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大气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具有比较大的空间跳跃性。

本节分为三个次级知识点,分别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一章的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基础上的,也是学习后面章节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程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从标准可以看出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是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运用图表,说明了人教版的课本更注重学生智力发展,而不是灌输知识给学生。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阐述温室效应及其作用;运用图表说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过程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绘图并描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方法的优点;通过对比分析地理过程图,形成对比、分析地图的一般方法。

高中地理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_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_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第二章的是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目标本节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热力作用;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②过程与方法: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意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1)重点和难点: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2)确定依据: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②本节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③热力环流涉及等温线、等压面难度大,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④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大气的运动不易理解。

二、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高三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实地调查,学会观测、比较、分析、总结(2)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尽量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比如热力环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课堂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2)依据:本节内容多,原理性强;涉及等压面、等温线内复杂难度大,同时要运用物理运动和受力分析的知识,比较抽象,要求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知识。

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了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只是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

(3)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讨使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保温作用,运用图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绘画方法。

2、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为什么会冷热不均呢?这就跟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一)学生读图2.1,完成练习:1、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教师指导读图,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如右图)练习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B.云层C.地面D.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流程板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引言本次说课主题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本说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环境和生活经验,通过示意图、实例解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该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的兴趣,关注环境变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 1. 教学重点: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原理。

四、教学过程4.1 绪论(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天气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说明学习地球大气运动的重要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4.2 知识讲解(15分钟)4.2.1 大气运动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并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

•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如宏观层面上的东、西风带分布,垂直层面上的对流运动等。

4.2.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如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空气的密度差异。

•解释温压作用原理,即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与结果。

4.3 实例分析(20分钟)•分析实例一:阳光照射地表的过程–解释太阳辐射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现象,以及地气的相互作用。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数字,展示阳光照射不同地区时地表温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分析实例二: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作用和风的产生。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高山区和山谷地区的气温、气压差异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1一、课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更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1的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本节内容既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本课时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第二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第三是大气的热力作用。

3、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教学目标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衡量本节课程,具体可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①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册图表说明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②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各组成及大气的垂直分层;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大气情况及天气状况;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表的作用以及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并结合实际解释自然界中的生活现象对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做相关的讲解。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方面的内容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3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等力的合成决 定风的方向。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 作水平运动,形成了风。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 的直接原因。 1000
学习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 意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确定依据:
1课表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打 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本节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3热力环流涉及等温线、等压面难度大,和日常生活联系 紧密 4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大气的运动不易理解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近地面空气膨 胀上升,在高空 聚积,空气密度 变大,形成高压, 等压面凸向高处 高空 高空空气冷却 收缩下沉,密度 减小,形成低压, 等压面凹向低处
高空空气扩散方向
低空空气向上流出, 使近地面形成低压, 等压面凹向低处
近地面 近地面空气扩散方向
空气的收缩下 沉造成近地面 气压增大,形 成高气压,等 压面凸向高处
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
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 法等
2、依据:
本节内容多,原理性强;设计等压面、等温线内 容复杂难度大,同时要运用物理运动和受力分析 的知识,比较抽象,要求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并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我们平常长聊天气,经常谈到气温多少度,这个气温说明大骑士 有温度的,那么大气的温度是从何而来呢?(设置疑问,激发学 生求知欲望)

(word完整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word完整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实验及电教媒体设置情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求、大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的目标。

知识上有一点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热力环流形成中的“高压”与“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由此也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在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认可本课的社会文化价值,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的目的。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各种气象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深入理解冷热不均引 起的大气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发的大气运动
1
热力学性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简要说明
了解气体的扩张和收缩如何导致气压的变化,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2
冷热不均造成的大尺度环流运动
探讨赤道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气压带等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形成及其对气 候的影响。
3
局地风系统的形成与作用
解释局地地形、海陆风、季风和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等因素如何引发局地风系统。
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全球气候 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增加对大气 运动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 升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引发更频繁和 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并导致 海平面上升。
大规模天气现象:厄尔尼 诺和拉尼娜事件
深入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如何影响全球大气运动和气候变 化。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稿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运动现象及其与冷热不均的关系。了解大气 层的构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对于理解这一现象至关重要。
大气运动概述
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
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以及各层的特性和功能。
太阳辐射和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深入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能量 平衡如何调节大气层中的温度分布。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课前学生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复杂度。

三、说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1.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2.课余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

我已经理解了冷热不均引起大 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我能够掌握热力环流和大气环 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我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 测天气和气候现象。
我对大气运动的探究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希望进一步深入了
解。
拓展延伸:探究其他类型的大气运动
探究高空大气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如 急流、高空风等。
了解海洋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海洋 性气候、海洋环流等。
• 特点:山谷风的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 坡,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同时,山谷风的风力一般较弱,多在2-4级之间 。
城市热岛效应对局地气候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等大量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 属性,使得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乡村地区,形成城市热 岛效应。
研究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山谷 风、城市热岛效应等。
深入探究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 本原因,导致大气中的压 力差异和风向变化。
02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 基本形式,包括垂直运 动和水平运动。
03
大气环流是地球上大规模 的大气运动现象,包括三 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04
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 有重要影响,如引起降 水、温度变化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04
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地区的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风速 降低等气候变化。同时,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加剧城市大气污 染物的聚集和扩散,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不良 影响。
05 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 影响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1的第二章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

所以第一节是起到一个铺路石的作用,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同时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因此需要教师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逐步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a大气受热过程:(依据: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b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依据: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此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它形式的热力环流例如海陆间,城市郊区间。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第二章的是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本节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热力作用;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大气热力环流的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能联系实际解释风的形成。

②过程与方法: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意识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2)确定依据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②本节内容:从大气冷热方面来探索大气的运动。

③教学要求:让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有较高的认识。

④学生的期待:想了解大气冷热及运动的奥秘,理解风的形成,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培养地理探究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1)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风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的确定。

(2)确定依据: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②本节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③热力环流涉及等温线、等压面难度大,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④风的形成对三圈环流、季风等知识的学习有引导作用。

⑤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大气的运动不易理解。

4、对教材的建议课标版教材,加强了整体性和综合性,但知识点上出现了断层。

应适当增加一些阅读材料比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热力作用等知识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欲望。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2课时)◆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内容: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探索◆教学思想方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出发,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理论联系实际等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过程,亨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愿望,更好地学习对自己、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内容却是极其重要的。

重点介绍了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自然地理过程之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发展——演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完成从地理现象到地理成因的探索,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

◆从第一单元对学生地球观的感知培养到从第二单元开始的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分析,再到第五单元(§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整体综合,本节内容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又作为大气运动的开篇,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

◆通过学生对活动的自主探究,完成对地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结果——原因,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分析、整理材料——解决问题——地理语言表达)。

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同时又是理解众多大气运动理论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考虑,结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热力过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亲生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中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成分的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

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

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第二章 气压带和风带
LOGO
重点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地面时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热力环流的过程
• 热力环流的过程 •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 向
难点
LOGO
教学方法
设疑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 归纳总结法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法
LOGO
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方法的优点 • 通过对比分析地理过程图,形成对比、分析地图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LOGO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太阳辐射对 地球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OGO
•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 的热源,阐述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过 程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 绘图并描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 运动的影响 •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LOGO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LOGO
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LOGO
以学生为主理念 合作学习理念
LOGO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太阳辐射对 地球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 气压带和风带
2 80
课程导入
LOGO
利用月球昼夜温差巨大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自主学习
LOGO
对于陈述性知识,展示材料,或者阅读课文。找出 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提出以下问题—— ①大气层的热量来源有哪些? 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会有哪些损失? ③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重难点突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OGO
思考题: ①点A、B两点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 ②点A(小碗)和点B(大碗)哪个装的是冷水、哪个装的热水?
迁移应用
LOGO
海陆风的形成——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归纳总结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LOGO
课堂练兵 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LOGO
LOGO
学情分析 探索能力:对自然奥秘、生活环境的探索 认知能力:对自然现象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 知识水平:缺乏对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 对比分析 归纳总结
LOGO
导入新课(2min)
六 课大 时教 共学 环 分节 钟
自主学习(5min) 重难点突破(35min) 迁移应用(25min) 归纳总结(8min) 课堂练兵(5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