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解析题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含答案)(1)解析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含答案)(1)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改变不过是四十年代英国革命的完成。
显然,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是他们之间尖锐斗争的产物。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图采用和平的手段和合法的形式把王权改造成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改变后,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下来,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一百年间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庄建镶《评英国1688年政变中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材料二: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
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
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因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纺织工业、采矿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堞和矿石。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有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1688年政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2)材料二中“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与哪位人物进行技术革新有关?“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指的是什么时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指出标志着铁路时代开始的历史事件。
2.九(3)班开展了一次以“帝国(英国)的兴衰”为主题的活动探究课,请你参与。
材料一“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我只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运动的核心思潮?请写出这一运动中英国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一个即可)。
材料二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英国有什么影响?材料三英国商船从英国的港口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美洲,卖给当地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历史材料解析题特点
材料二、2006年第100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
类别
私营企业 国营企业 三资企业
参展企业数 5561家 4055家 2709家
百分比
39.12% 28.96% 19.35%
其他企业 1305家 9.32%
媒体企业 371家 2.65%
精品ppt课件
8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交 会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新变 化的原因。(7分)
(3)①干预:制定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提供 信息和政策,知道经济发展(2分) ②缺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调 整资本主义市场自身矛盾。(2分)优点: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分)
精品ppt课件
6
(二)数据型材料解析
数据图表
(1)注意数据图表和具体事项的名称 (2)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格注意横纵栏间
整体把握材料: (1)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抓住中心问题。 (2)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寻找切题角度。
精品ppt课件
2
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
选取材料
文字型(文言文 现代文 外文翻译)
文字理解
数据型(数字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数据变化
图片型(文物图 漫画 地图)
隐含信息
混合型
设问结构
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
变化: ①规模越来越大(或答出口交易额逐年增长, 1分) ②中国出口商品的层次越来越高(或答机电等 高新技术产品成交比重越来越高,1分)③非公有制 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1分)
原因: ①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发展②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③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和完善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每点1分,得分 不超过4分)
初中历史复习材料及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复习材料及答案解析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1.1 夏商西周- 夏朝的建立时间是什么时候?- 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谁?- 西周的分封制是什么?1.2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哪些?-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国家?1.3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是什么?1.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局面是什么?-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2.1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2.2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是谁?2.3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4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是哪里?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年份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是什么?3.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我国何时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我国何时进行了“三大改造”?3.3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3.4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起步时间是哪一年?-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解析(此处列出每个问题的答案及解析)通过以上复材料及答案解析,相信同学们对初中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不断巩固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祝大家历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历史题型分析812分题材料解析题
题型8 12分题材料解析题1.(2018·山东泰安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
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再结合近代中国国共两党的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这一主题可以确立的主题是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然后再结合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论述时一定围绕着所立的主题进行阐述。
答案: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阐述:(1)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
2.(2018·云南保山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认为,英国征服者在印度完成了双重使命:一是破坏了亚洲式的旧社会;一是为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材料解析题附答案.doc
七年级历史下期末专题复习——材料解析题(附答案)1.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
茶叶以及历法。
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皇帝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2)材料二中“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当时负责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什么?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3)清朝初期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理,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册封之外,康熙帝时,清军入藏平定分裂势力,并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封号是什么?(4)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5)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2.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
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请回答:(1)与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2)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4)材料三中“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终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是历史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史实的解读和分析,来还原出当时的历史真相和背后的历史内涵。
解析题则是考试或学术论文中常出现的一类题目,要求基于所给的历史材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介绍如何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例题:通过以下这段历史材料,解析和分析清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康熙朝,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首先是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发展水利和治理黄河,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种植业和畜牧业等。
其次是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与康熙帝的治理理念和政策有关。
康熙帝提倡奖励商人创业和发展商业,积极推动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第三是加强了财政管理和税收制度,收入大增,满足了国家的开支需求。
康熙朝的经济发展稳步上升,为后来乾隆朝的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
康熙朝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稳步上升的。
通过改革农业生产、发展工商业、加强财政管理等措施,康熙朝为后来乾隆朝的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康熙朝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一系列经济繁荣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历史材料解析题——认识、启示类题型解题方法指导配套练习
历史材料解析题——认识、启示类题型解题方法指导配套练习140920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
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
“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
”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
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胡要价格等等,伪字随处可见。
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的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摘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扉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倒也热闹齐整。
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
一半是骗外路的客料,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
——摘自《豆棚闲话》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三说明明朝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积累率是24.2%;1958年到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
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
工业内部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历史材料解析题每课一练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他日必以工业立国。
”“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
凡欲加力使之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人食。
”“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简而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
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
……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还是我们的革命任务。
——《毛泽东书信集》材料三据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GDP首次突破1.1万亿美元,并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回答:(1)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2)材料一的实践结果如何?材料二的主张在20世纪50年代的实践结果如何?(3)出现材料三所反映情况的基本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1)请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主张。
(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经历了哪些变化?3.(9分)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
请你参加以“美国的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材料回放】材料1《独立宣言》宣告北荚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国家,即荚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
材料21861~1865年,美国发生了一场关乎荚利坚民族命运的战争,这场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经过这场战争,荚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材料3从1929年开始;美国股市暴跌,银行倒闭,工商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和饥饿人数激增。
3-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
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1.“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绎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分)材料一: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
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各类时隔体制之完善齐备,皆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
明清时期文学是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其内容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是通俗文学著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材料二:材料三: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已经形成。
儒家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高峰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摆出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家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引佛教和道教学是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代、宋代、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科技在当时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1分)(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1分)2.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核心的皇帝制度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但国家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若干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分)材料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自以为功德无且,令群臣商议国君的称号。
臣下李斯等认为,秦王的功业超过古代三皇五帝。
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
九年级历史上册重要材料题解析
九年级历史上册重要材料题解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
材料一17世纪40年代王权与自由的斗争中,当王权因冲破传统而否定自由之后,自由也冲破传统而否定王权,王权与自由在战争的激烈冲突中各自走向最极端,这就是革命。
——摘编自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一书材料二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迅猛提高,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上册材料三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
——《独立宣言》(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1分)1688年发生的哪一事件,最终推翻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1分)革命后逐渐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何意义?(1分)(2)材料二中“没有硝烟的革命”指的是什么?(1分)此事件给英国带来了什么影响?(1分)(3)材料三中的法律文献是在哪场反英殖民斗争中颁布的?(1分)19世纪50年代,亚洲爆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是什么?(1分)1997年我国哪地区的回归,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洗雪了百年国耻?(1分)(4)从上述史实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1分)1.(1)1640年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分);光荣革命(1分);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或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或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巨大影响等。
(答出方面即可。
1分)(2)工业革命(1分);蒸汽时代,或铁路时代,或现代工厂制度确立,或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等。
九年级历史材料题含解析解析
九年级历史材料题含解析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发展的时代,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成功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个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有效限制……英国之所以能在群雄林立的欧洲脱颖而出并顺利实现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领先于它那个时代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政治体制。
——摘自张国君著《大国是怎样崛起的》材料二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材料三拿破仑出身于小贵族家庭,在大革命中,他获得提升,并逐渐展示出杰出的军事天才他还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打败了反法联盟军,维护了革命成果,扩大了革命影响,然而,他对被占领地区的奴役和夺,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1815年,帝国覆灭。
(1)材料一中的“法案”指的是英国历史上的哪部文献?说说它有什么重要特点?(2)材料一中提到的领先于“它那个时代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政治体制”指的是什么?(3)依据材料二,指出“他们”有追求哪些权力的诉求?为保障这些权利进行了怎样的斗争?领导斗争的人物是谁?(4)材料三中的“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三概括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是什么?(5)试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影响?2.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地们的经济独立日渐形成。
下图为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
——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因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材料解析题1.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请回答:1)以上两则材料反应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如何?2)光武帝还有哪些措施?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人口众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请回答:1)《天朝田亩制度》是哪一年由谁颁布的?2)它反映了哪些人在土地问题上的什么要求?中国历史上类似此等要求有过吗?3)这些规定能行得通吗?为什么?3.“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习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同,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下去。
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
”————————毛泽东《论人民主专政》请回答:(1)“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同,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这是指中国近代发生的那些事?为什么都“行不通”?4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
”对中国人来讲,受到“震动”最大的是什么?4.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元色。
万物元也,宜改姓为元氏。
谓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1)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3分3)这一改革意义如何?3分5.李鸿章在奏折中曾说:“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请回答:1)李鸿章等洋务派“自强”主张是在“审时度势”后提出的,当时的形式是怎样的?2)为了实现“制器为先”,李鸿章等洋务派创办了哪些影响较大的军火工业?3)这些洋务派除了办“练兵”、“制器”外,还做了哪些事?结果怎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6.材料一:“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我们应当以这种利益为指针。
历史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全附答案)
岳麓版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一)材料分析部分1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参考答案: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
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参考答案:(1)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3、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
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
高中历史会考材料解析题总汇
会考材料解析题总汇上册1.阅读下列材料: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一一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请回答:(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鸦片的输入有什么严重危害?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
(或问根据材料指出:见划线部分。
)(2)道光帝为什么接受林则徐的主张?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做出了什么决定?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林则徐是怎样领导禁烟运动的?①林则徐到达广州后,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②下令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4)、因此,我们评价林则徐为民族英雄。
★2.阅读下列材料: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太平天国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请回答:(1)《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三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
②平均分配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根据材料指出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根据材料指出平均分配产品的原则。
(3)《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意义是什么?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4)、《天朝田自制度》没有真正实行的主观方面原因是什么?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客观原因是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实施分田方案。
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提升)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1111年)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1208年)图A 图B元朝疆域图(1330年)(1)由图A到图C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趋势;图B中,南宋与金议和划定的西段段边界是(填字母);图A、B出现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其特点是,如教材所描述“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4分)(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北宋定都于何处?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3分)②元朝何时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3分)③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所得到的启示。
(1分)【考点】北宋的建立、辽西夏域北宋的对峙、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的交通和对外贸易(基础)2.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灌溉工程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巨大……唐中期至五代时期,江南水网圩田技术发展很快……于是“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张芳《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三:姜席堰位于钱塘江支流灵山江,由上堰(姜堰)、引水渠、下堰(席堰)及渠首分水闸等部分组成。
(1)说说材料一中“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解析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解析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是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了解世界历史和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下面将通过分析高考历史材料,解析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
1. 材料一:《党的新闻》1978年文章节选这篇文章揭示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经济困境和思想僵化的状态。
目前情况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经济角度看,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奉行计划经济,资金分配过于集中,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
此外,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思想角度看,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创新和活力。
对于个人的发展空间和人权的尊重也存在限制,导致人们的创造力受到压抑,社会发展受到限制。
2. 材料二:外国观察家观点摘要这部分材料引用了外国观察家的观点,提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外部视角。
外国观察家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外国观察家认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经济市场化改革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自主权,激发了创造力和活力。
外国观察家还指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开放政策和外交交流有助于拓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联系,促进了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3. 材料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初衷和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经济和思想上的困境,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社会福利。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改革开放政策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包括探索市场机制和改革国有企业;其次是贸易和外资政策的调整,鼓励经济对外开放;此外还有教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材料解析专项训练)
七年级上册期末材料解析专项训练(一)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材料: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据中国历史朝代歌(1)据中国历史朝代歌和所学知识,填写下列所缺的朝代名。
(5分)(2)截止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哪些?(3分)(3)南北朝之前,都城在洛阳的政权有哪些?(4分)(4)“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请回答:(1) 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1分)(2) 材料三《宋书》里描写的是东晋南朝时的江南,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3) 列举一例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1分)(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说明了什么?(1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二:【八姓入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
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
“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网上下载材料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解题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
(一)读:解题的基础
1.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
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
2.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1)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
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
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2)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3)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
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
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导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的关键
(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
1.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
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
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4.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
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
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97第44题“南唐烈主”题,’98“巴黎和会”题。
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免大的失误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
(1)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
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2)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
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
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误。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
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4)要认真书写。
2.各种类型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1)递进式材料题。
答好第一问是解题的关键。
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
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2)归纳式材料题。
可采用划分段落的办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别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将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3)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
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
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
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
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
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
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
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
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
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