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及答案)(1)解析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及答案)(1)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园法庭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1)分析材料一中庄园法庭的档案记录,你能得出哪些关于庄园法庭的信息?材料二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建立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叫什么?反映此时出现了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材料三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所发生的事情,尽管进程缓慢,但权力逐渐由封建城堡向城市转移。
……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城市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封建领主们却越来越贫穷。
后者总是需要借钱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于是只好不断地出让行政权力来换取现金。
城市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愿意收留那些逃难的农奴,这些人只要在当地住满几年就可以获得自由的身份。
——摘编自(美)房龙《人类的故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并谈谈中世纪“城市不断成长壮大”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表现。
材料四 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手工工场有比较精细的分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能更好的满足社会上日益扩大的对商品的需求。
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经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化经营,它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含答案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材料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改编自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1)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工业革命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全球化的表现。
2.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创新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灵魂。
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用的词语有指出、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比较、
评价等。 △指出下列问题中的提示词: 1、根据材料一、二、三, 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提示词
中心词
求答词
公式:根据提示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1、概括:(归纳、概括、指出、解读) 2、分析:(分析、有哪些原因或影响) 3、比较:(比较、有哪些异同、变化) 4、说明:(原因、内容、影响、特点) 5、评析:(你认为、有何认识启发等) 6、列举:(列举、举出、哪些<史实>)
往往位于问题的最后, 它具体规定了应回答哪些方面的 内容, 通常包括原因、表现、措施、结果、影响、异同、 特点、性质、意义等。 △指出下列问题中的求答词: 1、根据材料一、二、三, 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求答词
一、审清题意——把握问题的基本结构: 求答词 中心词 提示词 限定词
中心词又称主干语,是题干的中心内容(也称主
怎样解答材料解析题
一、审清题意——把握问题的基本结构 二、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把握正确途径: 三、回答问题——简明、完整、准确、规范 1、简明:简单明了 2、完整:该回答的,一个也不要漏掉 3、准确:答案的文字完全表达了答案的应有之意 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①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②作用: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1 、根据材料一、二、三 , 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再仔细看看上面归纳出的那些主要措施,以便从中概括
出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三, 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①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 高 度 ②把法律知识列入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 重 视 ③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 利用民众(特点二) ( ④允许民众赴京上告贪官 特 点 ⑤将贪官严惩示众 ——惩治严厉(特点三) 一 高度重视 )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利用民众 惩治严厉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朝宣德以来 “贪污成了官场积习”的具体原因
七年级历史下材料解析题附答案.doc
七年级历史下期末专题复习——材料解析题(附答案)1.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
茶叶以及历法。
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皇帝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2)材料二中“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当时负责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什么?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3)清朝初期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理,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册封之外,康熙帝时,清军入藏平定分裂势力,并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封号是什么?(4)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5)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2.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
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请回答:(1)与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2)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4)材料三中“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终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是历史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史实的解读和分析,来还原出当时的历史真相和背后的历史内涵。
解析题则是考试或学术论文中常出现的一类题目,要求基于所给的历史材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介绍如何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例题:通过以下这段历史材料,解析和分析清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康熙朝,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首先是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发展水利和治理黄河,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种植业和畜牧业等。
其次是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与康熙帝的治理理念和政策有关。
康熙帝提倡奖励商人创业和发展商业,积极推动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第三是加强了财政管理和税收制度,收入大增,满足了国家的开支需求。
康熙朝的经济发展稳步上升,为后来乾隆朝的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
康熙朝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稳步上升的。
通过改革农业生产、发展工商业、加强财政管理等措施,康熙朝为后来乾隆朝的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康熙朝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一系列经济繁荣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历史材料解析题——认识、启示类题型解题方法指导配套练习
历史材料解析题——认识、启示类题型解题方法指导配套练习140920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
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
“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
”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
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胡要价格等等,伪字随处可见。
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的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摘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扉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倒也热闹齐整。
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
一半是骗外路的客料,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
——摘自《豆棚闲话》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三说明明朝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积累率是24.2%;1958年到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
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
工业内部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解读和评论。
这种题型考察了考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是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意义的把握和掌握。
本文将从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和解题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历史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在历史学科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较多:历史材料解析题在给定材料的数量上往往较多,要求考生从多个历史材料中进行筛选、提炼和总结,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2. 考察综合能力:历史材料解析题通常涉及到多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要求考生在因果关系、时空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考察了考生的综合能力。
3. 注重观点表达: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是围绕一个历史事件或主题展开的,要求考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见解,考察了考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解析历史材料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些解题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解析历史材料题的技巧:1. 理清思路: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首先要理清自己的分析思路,对所给材料进行分类、梳理和分析,从整体和细节入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 注意背景信息: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要注重材料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信息,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材料。
3. 多角度分析: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要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比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历史材料进行解读和评论,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和分析历史事件。
4. 注重论据支持: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要注重用历史事实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样更有说服力。
5. 突出重点: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要注意突出材料中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对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在解题过程中需理清思路,注重背景信息,多角度分析,注重论据支持,并突出重点。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材料解析题1.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请回答:1)以上两则材料反应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如何?2)光武帝还有哪些措施?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人口众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请回答:1)《天朝田亩制度》是哪一年由谁颁布的?2)它反映了哪些人在土地问题上的什么要求?中国历史上类似此等要求有过吗?3)这些规定能行得通吗?为什么?3.“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习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同,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下去。
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
”————————毛泽东《论人民主专政》请回答:(1)“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同,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这是指中国近代发生的那些事?为什么都“行不通”?4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
”对中国人来讲,受到“震动”最大的是什么?4.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元色。
万物元也,宜改姓为元氏。
谓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1)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3分3)这一改革意义如何?3分5.李鸿章在奏折中曾说:“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请回答:1)李鸿章等洋务派“自强”主张是在“审时度势”后提出的,当时的形式是怎样的?2)为了实现“制器为先”,李鸿章等洋务派创办了哪些影响较大的军火工业?3)这些洋务派除了办“练兵”、“制器”外,还做了哪些事?结果怎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6.材料一:“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我们应当以这种利益为指针。
历史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全附答案)
岳麓版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一)材料分析部分1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参考答案: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
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参考答案:(1)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3、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
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一、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 先读设问,后读材料。
2.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
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
②读懂、读透材料。
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
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是解题的关键:1. 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 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答——是解题的落脚点,要做到“五个注意”:1. 审准设问。
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做出限制要求,如:“不得照抄材料原句”,“依据材料概括提炼”等等。
2. 答好第一问。
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材料题一般有多个设问,设问之间常常互相联系,第一问的回答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下一问题的回答。
3. 解答要完整而有层次。
解答的完整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
4. 答题要简明。
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
语言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
5. 注意分值。
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含答案)(1)解析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含答案)(1)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材料三)哥伦布自小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特别向往到东方寻找财富。
为了获得航海所需的财力支持,他曾向多国王室游说,后得到西班牙国王的支持。
同时,在15世纪末,帆船的改进、罗盘针的运用和“地圆说”的传播,都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改编自百度百科(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字母对应的航海家姓名。
并请对“发现了新大陆”和“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做简要注解(如:字母——人名,发现了新大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阅读下面一组不同时期有关英国“狮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狮子”漫画(1)漫画①中,英国狮子面对象征四个国家的动物形象是:犬代表西班牙、狗代表荷兰、鸡代表法国、蛇代表北美。
“狮子”此时(1782年)面对“蛇”的挑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果如何?(2)漫画②中,头戴罗马头盔的“不列颠娜”,正在水晶宫热情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展示英国的工业发明成果,狮子则面带微笑伴其身侧。
在本次展览展中,“狮子”有可能看到的新发明是什么(纺织业、动力、交通运输业中各举一例)?(3)漫画③中的“英国狮”威风凛凛,站在高处俯瞰自己的“孩子们”(一群名为“加拿大”“印度”的小狮子)。
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我觉得做材料题,首先得立足于考卷上提供的材料,认真阅读。
例如,第二单元随堂练中的第一题材料题:(1)英美德法的经济,1913年与1870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一、认真阅读时间的范围、国家及占世界经济的百分比可以很容易看出:1870年:美、德所占比率比较低;英法较高;而1913年时美德后来居上,超过了英法,迅速的崛起,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第一个结论:美德在1870年-1913年之间经济发展快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1870年-1913年这一段时间刚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美德两国走在世界电力技术发展的前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谁能把握住机会,引领科技,谁就将是世界的巨头,这样第一、二问的答案就得出了。
二、课内外联系,解决综合的难题仍以这一题为例。
第三小题就要联系到第二组数据:所占殖民地面积。
切记材料题中不可能给你没有用的材料。
从前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德在经济上已领跑世界,但它们的殖民地面积却少于经济实力低于自己的英法,当然不会甘心。
一个百万富翁不可能穿草鞋,除非是偶尔的活动。
经济实力总是和权力在一起。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再联系书上的知识:得出由于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矛盾的加剧,矛盾的激化进而爆发战争。
总的来说我觉得做材料题得立足于材料,再联系课本中讲到的知识,在脑海之中联想一下,再组织文字表述。
文字务必简要、概括大意。
联系自己的知识和课外的知识,多思考。
注意在材料给你的时间内搜索发生的大事,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联系自己的知识,不要从单个角度看问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看事情,思考问题,力求多元化。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
”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
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
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缺陷剖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
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
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
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
九年级历史材料题解析
九年级历史期末复习材料题解析一.阅读以下材料(9分):材料:近年来,由于电力资源紧张,我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为此,某中学成立了能源研究兴趣小组,研究能源发展的历史,探讨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现邀请你参与这一活动,回答相关问题。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有什么重大发明? 这一发明推动了哪种能源工业的发展?(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哪两种新能源得到开发和利用?(3)第二次科技革命在什么时候兴起? 这次科技革命在能源开发利用上又有何新突破?(4)针对当前我市电力紧张问题,请你提出具体解决方案?(5)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能源问题的解决上,你认为可以发展哪些替代能源?二.阅读以下材料(9分):材料一:为了获取劳动力,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掠夺黑人作奴隶。
早在1562年英国著名海盗霍金斯,曾组织第一批抢劫奴隶的海盗船队。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不仅批准贩卖奴隶为合法,而且还投资于这项肮脏的贸易……从1709年以后,利物浦便成了奴隶贸易的中心。
——刘淑兰《英国产业革命史》材料二:十八世纪的奴隶贸易是有利的行当,……当奴隶是西部非洲唯一的重要出口货时,人们没有企图侵入内地。
他们武装了沿海许多部落,并且鼓励这些部落向内地掳掠,把俘虏送到那些为数约半打左右的通商港口出卖和运往他处。
……在奴隶贸易期间,大约有八百万非洲人被卖到美洲去。
——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材料三:“猪仔”是指近代史上被西方殖民者骗卖和掳掠的华工。
出洋华工处境十分悲惨,在出洋途中,在条件恶劣的矿场及种植园被虐待、迫害和劳累致死的不计其数。
“猪仔”贸易持续了五六十年,使潮汕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
①材料一反映进行奴隶贸易的是哪个国家?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国家?②为什么说奴隶贸易是有利的行当?③奴隶贸易给非洲造成了哪些影响?④请你假设自己是一名被拐的“猪仔”,描述一下你及你同伴们的遭遇。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
【初中历史】浅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
【初中历史】浅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
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因此,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
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无从下手失分严重,那么,怎样才能作好这一题型呢?我认为应掌握三个环节,即读、找、答。
一、读——解题的基础1、写作教材正文和复述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文课分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
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
第二遍,融合复述重点念。
这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复述的实质就是并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
复述的定向促进作用整体表现在:①确认信息提取方向,协助学生抽取有效率信息,一拖再拖其余信息。
如1995年中考第39题所惹来《南海县志》和《捷报》的两条材料,信息量相当大,但复述只建议学生从中抽取与继昌隆缫丝厂创业与经营有关的信息。
②确认与有关科学知识联系的方向。
如1996年第45题存有一反问就是“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定意义?”这实际上就是规定学生必须用有关抗日战争僵持阶段陕甘宁边区碰到的困难的科学知识去解析材料。
③确认能力考查的方向。
如1996年第45题第②问建议学生“比较1941年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比较”二字就确认此反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正因为复述为解析材料确认了方向,所以念材料时,一定必须深入细致审阅复述,明晰复述的建议,然后带着复述再回过头来存有重点地念材料,从中以获取有效率信息。
2、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
举例解说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技巧
举例解说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技巧山东成武二中盛昌华一、前后颠倒,节省时间。
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
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使答案找到。
甚至有些材料解析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
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做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说欧洲封建制度是漫长的黑夜?这个“漫长的黑夜”是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又是怎样驱散这“漫长的黑夜”的?(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应该怎样评价?(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4)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在本题中,有四个小题,为了提高做题效果,就应先看设计的问题。
第(1)问甚至不看材料就可看出出答案。
二、融会贯通,寻找提示。
一个材料解析题的几则材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事件而设计的。
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上下材料之间,常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和解释的作用。
甚至材料的出处,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依据材料三设计的题目不会做,但读到材料四时,疑团就豁然开朗。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附答案)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材料一:1688年,英国从海外请来一位荷兰人做自己的国王。
至此,历时近半个世纪的政治风暴才得以止息。
国王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多次选择中被保留下来,英国最终选择了君主立宪制。
这是一种既克制专制的国王,又能保持一般的王权,从而避免社会动荡的最好的解决方法。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保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又承继悠久的传统,照顾了人民的心理承受力,因此可以说,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英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汪效驷《论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建立及影响》材料二: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
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
——乔治•勒菲佛尔《拿破仑时代》材料三: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得以建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对近代欧洲发展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革命中第一部伸张“人权”所颁布的法律文献。
这三场革命体现了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英国——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曾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
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的统治。
如何解析历史材料题
如何解析历史材料题材料解析题是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试题,是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教材题型。
教学中发现,学生认为最难的题便是历史解析题。
他们往往找不到思路、无从下手,导致考试中失分严重,自身能力也无明显提高。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我认为要想解答好材料题应抓住“读”、“找”、“析”、“答”四个字。
一读,这是解析材料的基础和前提,是解题的第一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解答材料题也是如此。
建议要读上三遍。
第一遍粗读,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反映的观点,获取与材料有关的有效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并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由此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切忌凭直觉、感觉答题。
例如我们阅读下面几段材料: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通过粗读、经读、重点读概括出二个政治派别的观点和主张,并与客观史实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作者的正确观点。
二找,这是解答材料题的一个捷径,也是解答材料题的一个关键。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找出材料中含有的关键词语、人物、时间、历史名词、主要地点等。
如下面一段材料: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首都北京30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按动电纽,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中冉冉升起。
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后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庆典,人民以无限的喜悦,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此中有关键时间“1949年10月1日”,关键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关键人物“毛泽东”。
找到这些,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二是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读材料时要时时想着问题,把问题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问题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问题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映。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以达到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进行全面理解和深入分析的目的。
这种题型不仅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需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历史文化的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历史材料往往是一些历史事件的记录、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或一些历史思想的表述。
如果考生对这些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所处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和历史文化脉络不了解,就很难对历史材料进行准确的解读。
考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要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对历史人物和思想的综合分析,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为解读历史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读历史材料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非常多样化,如史料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历史比较法、历史综合法、历史继承法、历史综合阐述法等。
考生在解读历史材料时,要根据不同的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技巧,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解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驳士精辟,说得有理有据,使自己的观点具有说服力。
解读历史材料要注意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次含义。
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之间往往有着内在的联系和深层次的含义,这种联系和含义不仅是表面的现象,更多的是从历史发展和历史规律的角度来把握。
考生在解读历史材料时,要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善于挖掘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次含义,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和全面分析。
解读历史材料要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启示。
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历史材料解析题在历史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取得好成绩呢?本文将从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解题技巧和备考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 材料较长、内容繁杂。
历史材料解析题往往由数段文字材料组成,而且这些材料往往是复杂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记载,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这些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2. 知识面广、考查综合能力。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来源多样,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成就等多方面内容,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3. 要求清晰逻辑、严密论证。
在解析历史材料时,考生需要对材料进行逻辑梳理,合理分析并得出结论,而这一过程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
1. 通读全文,把握材料大意。
在解析历史材料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材料的大致内容和主题,了解材料的背景、事件和人物,确保对材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 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对比。
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往往会给出多个材料,考生需要在分析每一份材料的基础上,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对比,找出彼此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
4. 善用历史逻辑,进行推理和论证。
在解析历史材料时,考生需要善用历史逻辑,通过推理和论证,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和观点。
5. 注意论述方法和表达技巧。
在解析历史材料时,考生需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论述方法和表达技巧,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保持逻辑严谨和语言流畅。
1. 多做历年真题。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因此考生可以多做历年的历史材料解析题,提高自己的解析能力。
2. 广泛阅读历史文献资料。
广泛阅读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帮助考生对历史材料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方法。
3. 注重历史思维训练。
历史材料解析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考生可以通过参加历史学科的讨论、辩论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水平。
4. 勤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法。
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时,考生要及时总结解题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并尝试改进方法,不断提高解析能力和水平。
通过以上的解析,相信大家对于历史材料解析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考生能够根据这些解析方法,认真备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历史材料解析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