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一、研究背景在家长的搀扶下一瘸一拐的走来,近观,嘴有点歪,眼有点斜,这是谁呢?她就是我们班的贾超同学。

一位随班就读的残疾智障儿童。

我的工作除了要让贾超被正常学生接受外,还要让他们之间互动,形成一种友爱的氛围,同时培养正常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考虑到我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将贾超同学放到我班和普通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给残障儿童贾超提供了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同时我在班中为贾超同学提供了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为一体,从而使残障儿童具有更多的康复和行为校正机会。

二、案例描述(一)个案简介姓名:贾超性别:女出生年月:2001年1月25日个人状况:贾超同学属于一级脑瘫,是早产儿,双胞胎,妹妹出生一个星期后缺氧死去,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眼睛斜视、散光、弱视。

膝关节过深,两腿弯曲,不能伸直,右侧较重,不能自己走路,需要大人帮助才能艰难行走。

右手不灵活,经过康复训练后,能握笔写字了,左手力量大。

性格孤僻,喜欢上学,但课堂上胆小,不爱发言,学习能力较差,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没有,需要老师给予不断的鼓励,提示。

家庭状况:有一个完整的家,父母疼爱她,母亲为了照顾贾超,对其实施康复训练,没有出外参加工作。

父亲一人工作养活全家。

(二)问题行为表现性格胆小。

在学校从来不主动与老师同学说话玩耍。

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也不吭一声。

即使学习用具丢失也不敢给老师或同学提出获得帮助。

(三)行为原因剖析因为贾超爸爸妈妈获得贾超时年龄较大,又因为贾超是独生子女,天生残疾,贾超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宠爱。

在家里,爸爸妈妈出于补偿的心理,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她所有的要求。

在饮食起居方面,爸爸妈妈都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小贾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全家人对她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而在学习方面,爸爸是高中毕业,妈妈是初中毕业,都有文化,希望贾超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在贾超学习生活各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听障儿童在随班就读教学中的特殊教育需要与教学法

听障儿童在随班就读教学中的特殊教育需要与教学法

随班就读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激励和帮助听障儿童。 随班就读教师对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关爱应一视同仁
课堂小结
1、 2、 3、 4、
通常听障儿童的座位安排在教室课桌第一排的中部
对听力损失较重的聋童,又没佩戴助听器,安排在距 老师讲课最近的位置。
佩戴盒式或耳背式助听器儿童的座位距老师讲课的位 置应在两米以内。
对配有自动调频系统个体助听器儿童的座位能满足其 视觉需要就可以了。
助听器是放大声音强度来改善听障 儿童听力的专门装置。
• 随班就读教师要了解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的策 略和方法
• 家长与教师要经常联系和沟通,熟悉孩子的表现 和学习情况。
• 家长根据学校指导落实孩子的个别教育和训练计 划,力求实现家长与学校的同步教育。
• 家长与医疗机构也要联系,掌握孩子的听力损失 情况。
• 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的学校,应当具有利于听障儿
童成长的环境,建立听障儿童需要的资源教室或 语训室; • 在各科教学中能满足听障儿童的特殊需要等。
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的学校周围环境要安静 班级环境要安静、干净整洁
座位安置的基本条件应满足听障儿童在课堂上最大限 度地听得见、听得懂老师的语言,看得清老师的板书, 方便老师的辅导和助学伙伴的交流。
助听器主要由传声器、放大器、音 量控制、音调控制、电池和耳机组 成。
1、佩戴助听器越早越好。
尽早为五六岁以下聋童确定耳聋并选配助听器,佩戴
和训练越早,效果越好。
2、对于新近发生的耳聋,由于病变还没稳定, 不适宜佩戴助听器。
3、配置耳膜,将助听器固定在耳部,防止耳机中产生尖 叫声。
五六岁以下聋童的耳廓和外耳道尚在生长,所以5岁前应每 3—6个月更换一次耳膜,5岁以后每年更换一次。

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以一名听障学生为研究案例

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以一名听障学生为研究案例

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以一名听障学生为研究案例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灵岩小学 王永敏【摘 要】 基于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帮扶工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并结合本校一名听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从学习目标的确定、操作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几个方面,对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帮助随班就读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合作学习;策略在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可以解决一些由于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出现的问题,使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课堂教学中接受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教育。

我们以本校一名听障儿童为研究案例,阐述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L是我校一名二年级学生,该生属于先天性听力障碍,后期做了耳廓再造手术,听力靠戴助听器维持。

该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能说的只有自己的名字,嘴型张不大,发音不到位,口齿不清。

父母宠爱加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缺失,造成她性格强势。

她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也没有辅导孩子的能力。

我们针对L进行了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经过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针对L的情况,我们在确定她的学习目标时主要是矫正她的发音问题,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和句子。

对她进行品德教育,帮助她更好地融入集体,参与小组、班级生活,与同学们和谐友好相处。

基于此,我们为L设定以下三个学习目标:一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积累语言,表达自己,掌握基本的对话能力;二是能够尽量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与同龄学生接近,从而加强她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三是进行语言的积累训练,能够通过课文朗读,达到熟读、领会、运用语言,并积累一定的语句,逐渐培养她与人交流的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正确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并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

二、操作流程的实施1.了解随班就读学生情况布鲁纳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因此必须做好这两个方面的调查。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探究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探究

由表3看出,老师对于大部分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能 采取接纳的态度,老师普遍认为随班就读对于听障儿 童是有益的;绝大多数老师能给与听障儿童特殊的照 顾;绝大多数老师对于听力康复知识匮乏,部分老师希 望能有机会学习相关知识。
三、昕障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
国家对特教发展的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原来 以特殊学校为骨干,以在普通学校举办特教班和大面 积开展随班就读为主的特殊教育格局改为以在普通学 校举办特教班和大面积开展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 学校为骨干的特教新格局。由此可以看到听障儿童进 入普通学校与健全学生融合一体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 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虽然“随班就读”得到了一定发 展,但由于各地管理不统一,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 家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二是教育9币资和特殊教育服 务还有待加强,随班就读的质量还难以保证,基本是 “随班混读”“随班就坐”的现象;三是舆论的宣传不充 分,对于随班就读的政策,社会各界包括老师、家长都 知之甚少。
一、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意义 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在普通的教育机构中和普 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有的形式。1986年,我 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以保障每个儿童接受义务教 育的权利,开始尝试将部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 接受教育。相关法律确立了随班就读的法律地位。随 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初阶阶段的一种形式,它顺应
63.2l
课堂上能听懂全部或大部分内容
58.49
由表2看出,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能进入 普通学校和健听孩子一起学习;家长们也对自己家孩 子的课业有所忧虑,希望学校或社会能够为孩子针对 问题提供辅导和帮助;随班就读的实践,可以帮助听 障儿童家长逐渐正确认识正常与差异之间的关系,积 极与老师沟通,正确对待孩子的差异,保持平和的心 态,配合学校老9币的工作,促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

课题3-6岁听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中社会性发展的干预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3-6岁听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中社会性发展的干预指导策略研究

3—6岁听力障碍儿童1在随班就读中社会性发展的干预指导策略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杭州市小伶儿幼儿园隶属于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自1999年成立至今,为了给听障儿童提供良好的有声语言环境,帮助其回归社会主流,一直尝试开展全纳性教学——聋健合一教育,其中随班就读2是主要的全纳性教育形式之一。

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听障儿童都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主要一些表现行为如下:1、喜欢独处或听障儿童一起玩,不太合群,不太主动与老师、健听幼儿交往。

2、不愿意参加游戏或不遵守游戏规则,经常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3、大多数孩子比较自卑,自尊心强,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

4、在对已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等的听障幼儿进行调查、回访发现:多数听障儿童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和调节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朋友很少,比较孤立,有些幼儿甚至已转入聋校学习。

以上等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社会性发展即儿童的社会化,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是交往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及与其它人的社会交往等,二是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年龄角色、性别角色、社会角色、交往规则、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三是自我意识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尊、自信及自我能力等。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习得的关键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习得与内化的过程,无论是发展问题的、一般的或是超常的,所有的儿童都必须学习这些技能。

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其中包含相互的反应或所说的给予——得到,在人生最初年月,社会互动取决于儿童输出和接收社会信息的能力,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可能不能对社会性信号作出反应,或者只能输出极少量恰当的信号。

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以及社会适应

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以及社会适应

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以及社会适应发表时间:2016-04-11T10:55:45.173Z 来源:《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5期作者:康玉和[导读] 为了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1988年特殊教育理论界提出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主张。

康玉和甘肃省和政县杜家崖学校731200一、随班就读是听力障碍儿童融入社会的重要前提为了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1988年特殊教育理论界提出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主张。

1.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必要性随班就读,即听力障碍学生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就读。

这种安置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就近入学,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2.随班就读需要注意的问题(1)安排在普通班级中的听力残疾儿童的人数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3人。

(2)普通学校应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的听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不得拒绝,并提供相关服务,以满足随读生的教育需要。

(3)随班就读的听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3.随班就读重要性的体现社会性发展即儿童的社会化,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二、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听力障碍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1.听力障碍学生融入社会存在的问题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还是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大到对人的认识、时间概念的掌握及运用,小到完成各种家务劳动、自我料理日常生活,都受到听力的影响。

2.如何帮助听力残疾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1)语言康复训练奠定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基础,使得听力障碍学生在接受语言康复训练时就有一个雄厚的文字基础和看话能力,从而为其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进行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为其融入普通小学发展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奠定了基础。

(2)学校环境的支持系统塑造社会适应能力。

(3)同伴交往过程实践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社会人,与其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是融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课程与教学调整策略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课程与教学调整策略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课程与教学调整策略●陈金友随着听障儿童少年听力语言早期康复效果的提高和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推进,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对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的支持与保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听障学生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由于听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融合教育之路也必然充满困难与挑战。

如何满足听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给他们提供适合的课程与教学是实现“按需施教”和“适合的教育”的基础。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或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特教教师)和听障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是其中的主要工作人员。

本文从学生入学诊断评估、课程与教学调整、新技术应用、教育评价等方面谈谈对随班就读听障学生课程与教学调整的策略。

一、多方协调开展入学诊断评估听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听觉差异上。

作为接收听障学生入学学校的资源教师,应该在区域特殊教育指导(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有听障教育专业知识基础)的帮助并征得听障学生家长同意和配合下,对听障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诊断与评估,至少要涉及以下方面:听障学生家庭情况(包含父母听觉情况);听障学生接受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情况及其效果;听障学生的听力状况(裸耳听力、佩戴助听器后听力);听障学生佩戴助听器后对有声语言感知(听到声音、听清楚声音、听懂语言)的情况;听障学生对助听器使用的感知和管理情况;入学时听障学生的口语能力(如果是中途入学或是升学,还应该评估书面语情况);听障学生已有教育背景(如果是中途入学或升学,还应该了解以往学习情况,包含具体学科学习情况);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意识与能力(此项可以通过师生交流或一段时间的教育观察获得)等。

在诊断评估基础上确定对听障学生的座位安排、听力辅具的使用与听能管理的策略、各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教学【摘要】课程承载着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承担着学生培养的重任,在听障学生已经被更多的普通学校接纳的今天,如何“按需施教”,满足听障学生特殊教育需要,已成为听障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

浅议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策略

浅议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策略

探索篇•课改论坛一、人们对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目前,对于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还有许多的争论,有些人并不赞成他们随班就读。

第一点原因就是普通学校可能无法达到听障儿童对于教育所需的特殊要求。

由于听障儿童是随班就读,普通班级可能无法提供特殊要求,只有专门的特教学校才能针对听障儿童提供特殊要求。

所以听障儿童对于学习肯定会觉得有些许的困难。

第二点原因则是听障儿童可能在就读的班级不能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

由于就读的班级是进行正常的课程教学,无法为就读的听障儿童提供非常适合他们的课程教学和教育资源,但是特教学校却能做到这些。

第三点原因就是听障儿童可能无法适应学校和班级的生活。

首先,听障儿童所就读的班级的人数应该比较大,老师没有办法对听障儿童进行过多的照顾,并且有些听障儿童可能会存在自卑心理,或者有些普通儿童较为顽劣,会对听障儿童造成伤害,所以听障儿童的班级生活是一个问题。

最后一点原因就是普通班级的老师并没有接触过听障儿童的教育培训,对于听障儿童的教育和身心需求并不了解,无法完美地达到听障儿童的需求。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班就读这一公共教育政策也从最初的旨在提高特殊儿童入学率转向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从追求教育起点的公平转向追求教育结果的公平[1]。

很多人还是赞同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

因为不论是让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还是在特教学校进行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进而能够独立地生活。

为此如果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就可以更加完美地锻炼他们,使他们的语言能力有个更好的提升。

据调查,北京西城区玉桃园小学之前有16位听障儿童在此随班就读,其中有8人甚至达到了重度聋儿,他们在入学前曾去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进行过康复训练,后来入学之后,经过良好的教育,不但成绩十分优秀,还担任了少先队的小队长,并且性格开朗,发展了体美方面的特长。

由此可以看出,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还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策略学校支持是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的核心,是随班就读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2]。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赵娜(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阳泉045000)[摘要]为有效提升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践行公平教育与社会公正的理想,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主要以轻度听障儿童为例,简要分析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问题;解决策略[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9-0138-02“听障儿童”即由一定原因导致听不见或者听不清的听力残疾儿童,其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也无法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听力辅助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佩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之后,一部分听障儿童(不存在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其听力和语言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从而也成为融合教育理念下随班就读教育中收效最佳的一类特殊教育儿童。

但是在现阶段,小学融合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也就此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供各位同仁参考、交流。

一、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听障儿童自身能力不佳并不是所有的听障儿童都能够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即使他们智力正常,也是需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借助听力辅助工具进行语言和听力康复训练的,恢复得好,才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

即使进入普通小学,随着小学知识难度的不断加大,后期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不到位,在加之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和听力都不足,容易使其渐渐跟不上正常小学的学习进度,跟不上正常儿童各方面的发育速度,从而使听障儿童产生自卑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的厌学问题,也就逐渐导致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流”至特殊学校的现象。

(二)教师缺乏听障教育经验教师在任何教育阶段都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航者”,但是,目前普通小学的师资配备还是不容乐观,教师对听障儿童更多的时候还是“束手无策”,他们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也没有手语表达经验,所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他们都不擅长甚至不会与听障儿童进行交流。

融合教育背景下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融合教育背景下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融合教育背景下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摘要:随班就读是保证听障儿童能够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重要表现。

特别是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于随班就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本文从融合教育背景出发,针对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提升,以供参考。

关键词:融合教育;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提升在融合教育思潮的推动下,我国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人数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其本身的身体条件等原因,使其在随班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加强组织宣传,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家校交流等措施可以提高听觉障碍学生随班就读的质量。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存在问题1、听障儿童自身能力不佳并非每个听障儿童都可以上普通小学,即便他们的智商是健全的,也要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听力辅助设备,对听障儿童进行言语和听力的康复,经过良好的康复后,才能上普通小学与其他孩子一同上学。

但是随着他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足够的康复训练,再加上他们的语言和听力较差,会让他们慢慢地落后于一般孩子,出现了自卑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随班就读的孩子会“回流”到特别学校的原因[1]。

2、教师缺乏听障教育经验老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航者”,然而,现在的普通小学,老师的配置并不尽如人意,针对听障儿童的老师几乎没有,老师对于听障儿童往往是“束手无策”,他们既没有经过特殊的训练,也没有学习使用手语的经历。

因此,他们在与听障儿童的沟通中,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难与听障孩子非常顺畅的沟通。

另外,为了不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老师们往往做不到对听障儿童的时刻关注,很多时候听障儿童在课堂上就不能完全听清听懂,这就造成了听障儿童对学习没有兴趣,从而导致聋人们“不听”“不说”“不学”的恶性循环。

3、学校整体缺乏接纳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然而,因为听力的原因,听障儿童会导致语言功能障碍,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可能会导致表达不清楚,也可能会让其他同学听不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校中普通学生的歧视。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策略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策略
听能训练和视觉代偿是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 不可忽视的教育康复内容,是在语言交往实践的过程 中与语言同步发展起来的。
(4)语言和言语缺陷补救 听障儿童语言和言语缺陷是指有声语言尚未形 成或极度贫乏、构语不清,语音语调、言语节奏异常, 与同龄正常孩子差距较大,在交往中许多话听不懂、 不会说或说不清,难以接受课堂教学和与他人交往。 言语和语言缺陷的补救是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 核心内容,也是其随班就读教育不可逾越的主轴工 程。通过听觉渠道和视觉渠道培建有声语言和实现言 语矫治,积累词汇、扩展语言、增进对话,帮助听障儿 童培建并发展语言上,通过对话教学和语言交往,诱导 听障儿童利用听觉和视觉参与语言活动。言语矫治是 为了克服构音不清,调节构语器官的协调功能,帮助 孩子活动发音器官,掌握发音要领。其主要作用是诱 导发音、言语功能训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动觉和 手的示意,帮助孩子掌握发音要领、调节声调和语速。 这个过程也是培建和提高听障儿童看话能力的过程。 言语和语言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说话,说清 楚话,具备有声语言(含书面语言)的交往能力。 言语和语言障碍补救是通过语言教学和语言活 动实现。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各个学科 共同的教学任务。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没有语言何谈 知识。各科教学都应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交往实践的 场所;语言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 是儿童经常自然使用语言的实践场所。 (5)听障儿童心理障碍的补救 心理障碍是听觉障碍导致语言障碍派生出来的 次生障碍,是社会生态学的一种现象。心理作用是人们 行为和从事活动的内驱力。良好的心理可以形成听障 儿童上进的动力,自强奋斗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良好 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听障儿童接受教育、习得语言,学 好文化科学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情操。不 良心理——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将导致随班就 读的失败。不良的环境刺激会导致听障儿童心理障碍 的恶性循环,是随班就读教育易被忽视而又不可忽视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与对策分析(五篇模版)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与对策分析(五篇模版)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与对策分析(五篇模版)第一篇: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与对策分析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与对策分析刘建会(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11110041024)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法,对我国近二十年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目前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现状与问题建议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ly Handicapped and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LIU JIANHUI(College of Education,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111110041024)Abstract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article synthesized studi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ly handicapp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On the basis of this, we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ly handicapped in China at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aim at the existing problem solution.Key wordsmentally handicapped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advice前言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 是指普通学校招收能够跟班的残疾学生, 如肢残、轻度智障、弱视、重听等学生, 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策略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策略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策略研究摘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听障学生到普通学校学习,有利于听障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对于健听学生而言也有很大的好处,他们将会以更宽阔的胸怀接纳差异、尊重不同。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听障学生随班就读一、小学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的理由融合教育强调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相似性,主张在相同的环境下运用特殊的教育方法,让不同特质、不同能力的所有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听障孩子送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他们认为在与健听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听障孩子能够更好的发展语言,也有利于完整人格的建立。

听障学生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需要怎样的支持?如何创造出更适合他们发展的,使听障学生在随班就读过程中既能够实现物理性的融合,又能实现社会性融合的方法?"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通过互联网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启发,进行思维的引领。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对听障学生来说,在互联网世界中既能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也能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还能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

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听障学生手中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听障学生学习才能有更高效的学习成果。

二、小学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意义目前,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班就读这一公共教育政策从追求教育起点的公平转向追求教育结果的公平。

听障儿童的随班就读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能更好的为孩子提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独立生活的能力。

也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视频等更加完美的锻炼他们,使他们的语言以及动手能力有更好的提升。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融合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其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听学生共同学习。

融合教育促进学前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策略

融合教育促进学前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策略

融合教育促进学前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策略摘要:融合教育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首先阐述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分析了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然后探讨了融合教育促进学前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略,为听障儿童能够顺利融入普幼、普小打好过渡基础。

关键词: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社会性发展;策略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全民化和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共识,融合教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隔离现象的发生,让所有儿童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并让听障儿童融入到普通教育中来。

听障儿童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阻碍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介入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就是为了减少其接受公共教育的阻碍,使其尽快的融入普通教育,实现听障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融合教育的早期开展可以促使特殊需求儿童可以与其他正常发展同伴一同接受相关教育。

融合教育本质上并不是学校教育中随班就读模式的一种下延,更像是一种早期筛查、及时干预与早期教育。

听障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属于听障儿童进入到普通学校机构与健听儿童一同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其教学重点在于打破了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封闭性问题,可以促使听障儿童更快且在更小限制的普通幼儿园的普通班级和健听儿童一同参与游戏、学习与活动,并形成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享受平等与优质的受教育机会。

目前来看,听障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儿童安置的相关问题,还应当充分考虑听障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之下健康成长,满足听障儿童教育需求的同时更好的保障儿童可以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享受同等、公平以及优质的融合学习机会。

二、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融入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

随着听力辅具技术的发展,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并经过专业康复训练后听觉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为其融合教育提供了基础。

但听障儿童在普通班级就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儿童自身的听力语言问题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探讨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策略

探讨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策略

探讨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策略背景特殊儿童是指在身体、智力、情感或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或异常的儿童。

他们需要额外的支持和关注,以便融入正常的教育环境中。

然而,随班就读问题成为了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策略。

策略一:提供个性化支持特殊儿童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是解决随班就读问题的关键。

学校应该通过评估特殊儿童的能力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和支持方案。

这可能包括提供专门的教育资源、辅助技术工具和个别指导等。

个性化支持有助于特殊儿童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获得适当的研究体验。

策略二:培训教师和同学教师和同学在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应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特殊儿童的需求。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同学之间的友善和尊重,增加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和支持。

培训教师和同学可以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研究环境,促进特殊儿童的融入感和研究成效。

策略三: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对于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问题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长应该建立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关注特殊儿童的研究和发展。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会议,了解特殊儿童在学校中的表现和需求,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孩子。

策略四:提供心理支持特殊儿童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和自尊问题。

因此,提供心理支持是解决随班就读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为特殊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特殊儿童间的互助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支持。

结论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教育挑战。

通过提供个性化支持、培训教师和同学、加强家校合作以及提供心理支持等策略,我们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的融入和发展。

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以确保特殊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并实现他们的潜力。

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难题:策略与实践

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难题:策略与实践

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难题:策略与实践引言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身体或情感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在接受教育时面临许多困难。

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如何让特殊儿童能够顺利地随班就读。

本文将提出一些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难题的策略,并探讨这些策略的实践效果。

策略一:个性化教学计划针对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是解决随班就读难题的重要策略。

该计划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需求和能力,包括提供适当的研究材料、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通过个性化教学计划,可以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研究需求,提高他们的研究成绩和自信心。

策略二:师资培训与支持为了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计划,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提供师资培训与支持是解决随班就读难题的另一个重要策略。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特殊儿童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和管理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专业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将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效果。

策略三:家校合作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应仅仅依靠学校,家庭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是解决随班就读难题的又一重要策略。

学校应积极与特殊儿童的家长沟通,并与他们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孩子的研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研究进展和需求。

实践效果评估为了评估上述策略的实践效果,可以采用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通过定期对特殊儿童的研究成绩、研究动力和社交适应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了解策略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论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难题需要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提供师资培训与支持,以及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满足特殊儿童的研究需求,促进他们在随班就读中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这些策略时应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措施,以确保最佳的教育效果。

探讨小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挑战

探讨小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挑战

探讨小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挑战随班就读是指残疾学生能够在普通班级中与其他非残疾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促进残疾和非残疾学生之间的融合,提高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然而,随班就读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将从教育、心理、社会等方面对这些挑战进行探讨。

一、教育挑战1.1 课程适应性残疾学生的研究需求与非残疾学生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师需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他们的研究需求。

这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

1.2 教学资源配备随班就读需要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助设备和资源,如特殊桌椅、助听器、盲文书籍等。

学校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来保障这些资源的配备和更新。

1.3 教师培训随班就读的教师需要具备特殊教育背景和技能,以应对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残疾学生教育的认识和能力。

二、心理挑战2.1 自我认同残疾学生在学校中可能会面临来自同伴的歧视和排斥,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教师和家长需要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2.2 社交融合残疾学生在与非残疾学生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沟通障碍和社交困难。

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和支持残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交活动,促进他们与非残疾学生的融合。

三、社会挑战3.1 社会认知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需要面对社会对残疾群体的认知和态度。

社会应当加强对残疾群体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们对残疾学生的接纳程度。

3.2 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提供支持和保障。

这包括对学校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对残疾学生家庭的援助等。

总之,小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要克服这些挑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残疾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包容和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

听力障碍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方案

听力障碍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方案

听力障碍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方案1. 引言本方案旨在为听力障碍儿童少年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使他们能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参与研究和发展。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听力障碍儿童少年应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有权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本方案将提供具体的实施策略和相关支持措施。

2.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促进听力障碍儿童少年的研究和发展,通过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达到同等教育标准。

具体目标包括:- 确保听力障碍儿童少年能够随班就读普通教育学校;- 提供个性化的听力支持和教育辅助工具;- 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研究和发展;- 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满足听力障碍儿童少年的研究需求。

3. 实施步骤3.1 评估和诊断在听力障碍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他们的听力状况、研究需求和适应能力。

3.2 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根据评估和诊断结果,为每个听力障碍儿童少年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该方案应明确研究目标、支持措施和评估方法,并与班级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

3.3 提供听力支持和辅助工具为听力障碍儿童少年提供适当的听力支持和教育辅助工具,如助听器、手语翻译和字幕设备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研究活动和理解教学内容。

3.4 家校合作和社会支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听力障碍儿童少年的研究和发展。

同时,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如提供听力康复服务、丰富的研究材料和教育技术支持等。

3.5 教育者培训和支持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听力障碍儿童少年的研究需求,提供相关教育支持。

4. 评估和监督定期评估听力障碍儿童少年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并与相关教育部门进行监督和反馈。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个性化教育方案和支持措施,以促进孩子的进步和发展。

5. 结论本方案的实施旨在为听力障碍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帮助他们实现自身潜能。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社交策略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社交策略

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社交策略大家好!今天我们聊个有点特别的话题,那就是听障儿童在普通班级里的社交问题。

听到“听障”这个词,你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佩戴助听器或者手语交流的孩子。

嗯,是的,听障儿童的确有他们独特的挑战,但这个挑战不光是听觉上的。

最让人头疼的,可能是他们在社交方面的困境,尤其是在普通班级里。

要是你是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跟旁边的听障同学打交道,有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开口,又怕自己说错话,搞得大家都尴尬。

其实呢,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社交策略,帮助听障孩子融入集体生活,既让他们自己感到舒适,也让周围的小伙伴们不会那么“手足无措”。

咱们得了解一下,听障儿童的社交困境究竟在哪儿。

你想想,平时大家说话,嘴巴动一动,耳朵一听,话就明白了。

可对于听障孩子来说,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完全听清楚周围人的声音,特别是在吵杂的环境里,像是操场上、教室里,哇,那真是噪音的“天堂”啊。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一个全是陌生人的聚会上,而你又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是不是就有点懵圈?别急,问题解决办法来了!说到社交策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

理解是所有沟通的第一步。

你可能会觉得,“我又不是听障,怎么理解啊?”大家可以从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出发。

比如说,有的听障孩子可能会用手语,或者通过看唇语来理解别人说话。

你在和他们沟通时,记得要面对着他们,慢慢地、清楚地说话。

千万别一边说话一边转身,或者低头翻书,那样他们就完全听不清楚啦。

其实这就像是你和你的朋友聊八卦的时候,大家都是看着对方的,不是吗?除了这个,“耐心”也是一个绝对不能缺的社交武器。

咱们说实话,耐心这东西,不管对谁都重要,尤其是在和听障儿童相处时。

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你的话,或者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跟你不一样。

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急,别说什么“怎么这么慢啊”,“能不能快点”这种话。

要知道,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已经够复杂的了。

咱们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急躁,交流就能顺利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
2019年第9期
小学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
1.专题讲座,主题论坛
工作室邀请在某一领域有独特建树的专家、教师开展专题性的培训讲座,使工作室成员深化对具体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这些活动丰富了成员的学识、开阔了成员的视野、激活了成员的思维,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与促进作用。

2.同课异构,特色交流
我们组织工作室成员参加了各类课上及课后交流活动。

在每次上课后,组织成员认真研讨,请上课教师说课,其他教师评课、议课。

通过对一节课的反复讨论、打磨、试讲,大家进一步认识了优质课的构成要素,提升了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使上课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3.在线研讨,及时解惑
为了方便工作室成员的沟通交流,我们建立了工作室QQ 群,在QQ 群的群文件中设置了“高考真题”“各地模拟考试题”“竞赛培训和试题”“教案与学案”“大学电子教材与论文文献”“视频与动画”等几个文件夹,各成员可以随时上传资料,有专人定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丰富了名师工作室的资源库。

另外,我们利用QQ 群进行在线交流与研讨,每两周举行一次网络研讨活动,提前确定研讨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就某一话题引导全体成员展开研讨活动。

相对于集中研讨而言,在线研讨的形式突破了工作室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研讨效率,节约了研讨成本。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六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应积极发挥区域教研的优势,鼓励开展“高端备课”,通过“名师工作室”和“学科教研基地”多种形式进行教研活动,使每一位教师的化学学科理解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今后,我们将对工作室的建设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时长江,陈仁涛,罗许成.专业学习共同体
与教师合作文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1).[2]刘光余,邵佳明,董振娟.课堂学习共同体
的构建[J ].中国教育学刊,2009(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
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要:小学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其
个性的最终形成。

文章从家长、教师、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效策略,旨在让其形成健全的品格、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有效策略人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个体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形成交往技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等。

听障儿童在沟通上的障碍成为阻碍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表现为社会性发展迟缓、伙伴范围狭窄、欠缺社会交往等。

针对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作为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把握好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恰当处理好社会性发展中的人际关系,有效促进其社会性和谐发展。

一、融洽的亲子关系——社会交往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

听觉障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和个性发展上表现出不同于健听儿童的特点。

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样的孩子却是家中的唯一,家长从内心来说都希望别人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健康的孩子来看待,能够融入到正常儿童的教育成长环境之中。

在进行融合教育活动之初,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有指导性地社会适应性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而温吴桂琴(江苏省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48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
总第315期
暖、融洽的亲子关系,正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只有这
样,家长才可能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

例如,在周末的家庭大采购活动中,可以让听障儿童通过绘制愿望图、列清单等多种形式参与采购计划的制定,再到实体超市进行线路规划,逐一完成采购任务,丰富其日常生活体验;还可以选择每日的家庭户外健身时间,到社区的健身器上锻炼自己的体能,或者是到社区的游泳池学习运动技能,让听障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挑战、去学习,真正做到从单一的家庭封闭环境里走出来。

而在这样的亲子互动活动中,听障儿童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除了家庭之外的其他成员或圈子,拓展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信息储备。

家长温暖的笑容、鼓励的眼神,都会促使孩子勇敢迈出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不断积累更多的社会交往经验。

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会为听障儿童观察世界、探索自然打开一扇窗。

另外,在家庭亲子活动时间里,还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手工活动或者是家务活动比赛,多放手、多支持,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同时在这样愉悦的亲子活动中,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情感。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灵教育的纽带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听障儿童能有机会随班就读,能融入到普通学校的生活中去,其实就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门。

当融合班级的教师主动牵起听障儿童的手,推开教室门的一瞬间,美好的师生关系就如同鲜花般绽放。

在和谐师生效应的作用下,自然会收到愉悦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育活动更像是纽带,直接影响着听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也直接影响着其个性的形成,最终促成其社会性的发展。

维果茨基说过,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缓慢的特点,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两人三足走”“你说我猜”“抢收抢种”“小小演说家”之类的趣味交流活动,拓展听障儿童的伙伴范围,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

这样的平台,能让听障儿童从多层面展示自己,积极、有效的互动,也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形成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融合成为走进听障儿童心灵的教育。

三、暖心的校园氛围——融合教育的载体
作为一所融合学校,要在观念上、思想上、行动上平等对待、主动接纳听障儿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以节日文化为突破口,形成一种暖心、向上、包容的校园氛围,最大限度地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较为丰富的心理和文化基础,保证其社会性良好发展。

从具有班级特色的节日文化的宣讲活动,再推广到学校层面的校园集体文化节日活动,如三月三日的“聆听节”、五月份的“爱心节”、九月份的“国际聋人节”,这些具有融合学校特色的校园节日文化,一方面,尊重了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确立了学校主导的价值取向,在学校形成了一种平等、尊重、包容、接纳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这样特色鲜明又暖心的校园节日文化,得到了师生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凝聚了师生共同的智慧。

活动的开展为每名听障儿童提供了锻炼交往能力的平台,从不会交往到被动交往,再到主动交往,最后上升为积极状态下的自由交往。

丰富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促进了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社会性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创设让听障儿童能够愉快被接纳的良好氛围,让他们能在关爱、支持的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基本礼仪和规则;在丰富、多元的社会角色体验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等。

只有这样,随班就读听障儿童才能全身心融入其中,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自尊、自信、合作、谦让的良好品质,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社会性发展才能既健康,又和谐。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B-b/2016/02/207)。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 ].侯玉波,乐
国安,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葛操,申景玉.与孩子一起成长:亲子关系
中的心理学智慧[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余震
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特殊教育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