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答案: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学、表彰儒家经典,做了很多推行儒学的工作.是汉代的统治需要所促使的:首先是汉代的历史背景:因为汉朝是在秦朝之后,而秦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并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汉朝统治者便不得不采用相对柔和的方法治理国家.儒家政治体系正适合了这种需要.其次,汉代刘邦引入儒家礼制、汉武帝正式采纳董仲舒的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使儒家思想走上了正统位置。
扩展: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2、糅合了儒、法等多家学说的思想。
3、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4、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
5、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西汉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5、儒学的繁盛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其历史的、政治的、文化教育政策的及其思想自身的诸多原因。
1、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受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随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它具备了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可能性。
2、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汉武帝遂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和文化传 承的困难。在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时,应该看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 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种思想流派互相争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因此,推 崇儒家思想并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总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我们应该在评价这一政策时考虑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和问题所在。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推动中国文 化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在政治层面上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对中国的教育、学术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意 味着,所有想要进入官场或成为士人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这种教育制度一直持续 到清朝末期,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想自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学术方面,"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导 致了中国学术界的一 元化。学者们主要研 究儒家经典,而对于 其他学派和学科的研 究则相对较少。这种 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和创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思想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被边缘化或消失。这 导致了中国思想的单一性和缺乏多样性。虽然儒家思想有其优点和价值,但这种局面也限 制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xxxxxxxxxxxxxxxxxx
汇报人:XXXXX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来龙去脉
348文|改若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来龙去脉摘要: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朝的国家政权得以巩固,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但随着国力的强盛,皇权的权威下降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严重,再加上匈奴的虎视眈眈,汉武帝迫切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统治思想来改变这种现状,实施积极有为的政治手段,巩固皇权统治,因此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从而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王权的正统思想。
关键词: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作为历史上强盛而重要的封建王朝,上承秦朝的大一统时代,下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秦朝强盛而短暂,实现的大一统局面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汉高祖刘邦谋略过人,能忍善战,最终击败了项羽的江东集团,复归实现国家大一统,并最终稳固了下来。
在文化、政治体制方面,汉朝都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与文化认同,而为人们所诟病的文化专制也由此开始,封建社会自始稳固下来,此后几千年,虽略有变动,但始终难逃汉朝所架构的体系。
汉朝建国之初,百业凋敝,刚经历过战火的社会颓废不堪,人口由于战争急剧减少,社会争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汉初实行黄老治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日渐强盛,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政策骤然转变,弃黄老之学,转向积极治世的儒家学派,并实行文化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远征匈奴,凿空西域,国威远扬,使汉朝走向了空前的强盛时期。
这期间的政治思想的转变,文化政策的变更,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春秋战国时期朝局动荡,鱼龙混杂,形成了滋百家嚣杂议论的温床。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贵族相继发动起义,旨在恢复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的局面,在长期的战争争夺中,刘邦项羽脱颖而出,成为两大最强盛的军事集团。
项羽意在建立割据为王,恢复战国时期的战略格局,自封为西楚霸王,但刘邦技高一筹,在长期的隐忍之后,对项羽发动进攻,最后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秦始皇与秦二世统治时期,大兴土木,《阿房宫赋》写到“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人民赋税徭役沉重,生活困苦。
秦朝灭亡后,全国陷入长时间的混战,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死于饥荒。
因此,西汉建立之初,国库空虚,如《汉书食货志》描述“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因此,汉初统治者都采用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文景时期,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并获得了很大发展,国家富足,人民安乐,《后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财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儒家思想的专制本质有利于加强君权,维护统一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爱人,其中爱自己的亲人是最重要的)。
除“亲亲为大”外,孔子主张“泛爱众”,主张“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泛爱”并不是平等、博爱,而是“笃于亲”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关系向外依次递减的爱。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原则之上的有远近、有等级的爱。
儒家这种建立在血缘之上的有等级的爱,塑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意识。
为了维护、巩固这种不平等的仁爱,儒家发明了等级礼制。
刘邦初得天下,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状很不开心。
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希望能帮到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对董仲舒个人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是他升官发财的主要工具,也是他讨得皇帝欢心的工具,而对于汉武帝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迎合了他大一统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必须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综合来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天赋神权,里面认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人民,而是来自于上天,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代言人,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理论方面为皇帝继位提供了正统的保证,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也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打牢,所以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目的,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对于董仲舒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升官发财的一个工具,因为董仲舒非常了解汉武帝,认为汉武帝在如今的大一统形势下,必须要采用一个不同于黄老之学的积极学说,由此董仲舒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理论来迎合皇帝的心理需要。
所以总的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其实非常复杂,对于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来说,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让他们升官发财,也可以让他们的学说成为当时的显学,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施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同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史记》读书报告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
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
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系狱。
儒家势力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实早在汉代开国六十年实行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
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且推行非常成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当时背景迫使当时西汉政府不得不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初70年,一直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这在汉初十分必要。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史载“汉兴,接秦之蔽,诸侯四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1]( P159)。
面对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西汉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
《史记·曹相国世家》载: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导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
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
为什么汉武帝要独尊儒术
为什么汉武帝要独尊儒术?儒家是春秋百家中的重要一家,也可以说是一门显学,虽然孔孟等人周游列国,竭力弘扬,以求可以用于治国安邦,但在汉朝之前的几百年中,一直未能登堂入室,成为国学。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儒家是一门适用于和平时代的治国之学,而不是乱世之时的强国或御敌之术;是一门化民治国的长治久安之道,而不是能够迅速克敌制胜发家致富之术。
而春秋至秦,中国一直处于争霸战乱之中,列国需要的是强国之术,克敌之技,而非治国安民之道。
始皇一统天下后,在表层的治国安邦上创造性地推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等,而在深层次长效益的思想、教育、礼仪等方面则未能顾及。
汉高祖出身底层,能登上大位已经史上罕见,文景二代忙于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只有到了武帝才有能力考虑更深层的思想、教育和礼仪等问题。
如果说法家长于律人强国,那么儒家志在育人化人,创万世太平。
汉朝经过三世积累,立国已稳,基业已固,已经到了为千秋万代建立主流思想,培养子孙后代,以及注重礼义廉耻培养的时候。
当然有了前提条件,还需要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雄才大略,志在千秋万代的帝王,一个是有识有势有话语权的大学者。
幸运的是在武帝登基之后,这两个不可或缺的历史人物就风云际会了。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赞许。
董仲舒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及其以后两千年的主流思想,为之后两千年的思想统一、社会稳定和培育人才等建立了稳定的模式和架构。
而同期的欧洲,虽然基督教在统一思想等方面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但缺少一个类似的俗世主流思想,因此在过去两千年的绝大多数时间中,欧洲要么处于整体愚昧的中世纪,要么处于四分五裂的纷乱和战争中。
以此而论,董仲舒应该是三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尤其是中华帝国思想史上,最为关键的两个人之一。
高考总复习:汉代-儒学的兴起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知识点拔
思想主张
1、“儒学独尊”
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3、发挥儒家 仁政思想 4、“三纲五常”
作用 思想统一、国家 安宁,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服从 统治;爱护百姓
减轻负担,缓和 矛盾,改善生活 为人处事标准
君权
中央 集权
1)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用人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个人发挥: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用人政策: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 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
小结:
儒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 ——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 ——正统思想;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 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1、原因:
1)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文化成为了……
2)一些儒生和游生引用儒学经典, 借用……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 之争。
巩固: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 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 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C.①③
B.①②④
D.①②③
(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与孙景坛同志商榷原作:管怀伦《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发表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下称孙文)一文,一扫学界陈言,令人耳目一新,且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我祝贺孙景坛同志取得的成果,但对其主要的论点实难苟同。
我认为,孙文之所以得出“子虚乌有”、“学术谎言”的结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关键史料释读有误;二是没有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把握;三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未予充考察。
有鉴于此,我不揣浅陋,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请孙景坛同志指教。
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理论概括和历史概念,基本得到史学界的公认。
孙文把它称之为“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其最主要的证据是汉武帝在建元六年根本没有采纳过董仲舒的建议。
他根据有三:一、《史记》未记仲舒对策;二、《汉书》虽书,但自相矛盾;三、《资治通鉴》载之不实。
现在我们就来对这三点根据分别作出辩证,其余则后文论及。
第一,《史记》未记,需要分析。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著作,荜路蓝缕,功不可没;但我们对它也不应搞新版“凡是”,特别是在论证这样重大历史课题时尤其不应忽视其下列不足:其一,其言秦汉之事虽详,但“采经抵捂(牾)”。
其二,“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1)其三,“编次同类,不求年月。
”(2)其四,特别关健的是内容有缺失。
刘知己指出,《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十篇未成,有录而已”,至元成、间,褚(少孙)先生曾更补其缺,作《武帝纪》等,但“辞多鄙陋,非迁本意。
”(3)因此,史学界一直对《史记·孝武本纪》颇有微词,只是人们通常把它视为司马迁“遭彼腐刑,怨剌孝武,故书违其例,志存激切”(4)的一种情结罢了,现在看来,不独如此。
第二,《汉书》所书,并无抵牾。
孙文指责班固是“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的“始作俑者”,主要根据《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键入文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1。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导语:目的: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通过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以求达到政治上的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推
目的: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通过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以求达到政治上的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推行的政策。
当时他击败了窦太后为外戚势力且南征北战打退了匈奴等外部势力的侵略,需要一个能够安定国家、统一全国的信仰理念,孔孟的儒家思想便成了他的首选。
因为强调孝道、忠君等思想,汉武帝认为是非常适合安邦治国的。
从此,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主流达2000多年;
在汉朝以前的秦朝,是以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秦始皇羸政更是法家的拥趸,主张严刑苛典治世。
他的“焚书坑儒”也是为了打击当时反对他的儒家势力,并采纳和重用了当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然而,秦朝15年便亡国,秦始皇更是被冠以“暴君“之骂名,标志着法家思想统治的失败。
因此,汉武帝早年却尚武,且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志,可痛定思痛后认为要真正使国家稳定发展,暴力治国绝非上上选。
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儒家理论的原因,晚年的他更是颁下”罪己诏“以思己过,终成一代名君。
此后,历代汉朝帝王的谥号中均有了一个“孝”字,如“汉孝武帝”。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和提倡孝道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推进新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思考:自秦至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演变
1、秦——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2、汉初——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 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进新课
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秦原末因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原坏因严重。
措原施因面::对为汉①了初汉恢如朝复此经生形济产势实和,力安刘的定邦恢人吸复心取和,秦增统暴强治亡;者的吸②教取社训教会,训潜西,采伏取着 与危目民机的汉休::初“息王加年无政国强统为策问中治而。题央者治如、集在”减土权治租地,国、兼适思免并应想奴、国上为匈家走庶奴统向“人为一另有,患的一为士等发个”兵。展极复趋端员势。回。乡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 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合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 同学作术流派的董做仲法是舒不的可新取儒的学,应思当想鼓哪励些各是种学积术极思可想取的得争鸣?。哪些是今 ②“探究天人天合应一当”和扬“弃天的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
予田宅,免其赋役等。
措施
目的
从“无为”到“有为”
①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合作土地兼汉并武、帝阶为级什矛么盾接激受化了,“这罢些黜要百求家加,强独中尊央儒集术权”的建议 探②儒并学实的施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 究思想 (根本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由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转变为官方学说,深远地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历史,以及人们的思想、伦理和行为方式。
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从当时的现实政治需要和儒学发展两方面来理解。
一、神化皇权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日益削弱,先后有11个诸侯相继称王,齐、秦甚至一度称帝(此前,“帝”只能用来称呼天神),周朝最后也被秦国灭亡。
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
又登泰山封禅,表示自己顺应天命来统治天下。
但是,皇权至上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项羽在浙江看到秦始皇巡游,就喊出“彼可取而代也”。
大泽乡起义时,陈涉向众人宣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汉初,七国公开反叛朝廷,一度严重威胁了皇权。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初,采取黄老思想,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无为”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
同时,又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到皇权,表现为:1、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使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
汉武帝初年,丞相无视皇权,自行推荐和任命高职官吏。
2、郡守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权力,中央对郡守控制较弱。
王国问题严重。
中央把大部分地方权力授予王国,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
随着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诸侯王“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最后发生了七国之乱。
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要求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
三、调整统治思想的需要。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导致“秦二世而亡”。
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黄老思想,又导致相权和地方权力过重,威胁皇权和中央权力,社会动荡不安,这说明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统治需要了。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新儒学,主要内容有:1、“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提倡君权神授。
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
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联,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
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
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
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时期推动了许多改革和发展。
然而,他
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备受争议。
那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什么
呢?
首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因为他想要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在位期间,积
极推行的一项政策是加强中央集权。
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种思想流派进行限制是必然的,
以确保维持皇权的稳定和固定。
尽管在官方的演讲中,汉武帝声称自己只是要限制百家思想,维护儒家思想,但实际上,这种限制措施对于其他思想学派也是同样的。
其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与汉武帝对百家思想的不满有关。
在汉武帝时代,许多百家思想家开始谈论弘扬个人权利和民主的理论,并提出自由和平等的概念。
然而,
这种思想在当时被认为是威胁中央政权的,因此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以限制这些思想的传播。
综上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对百
家思想的不满,以及统治集团的自身利益考虑。
这种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限制了思想的
发展,但也造成了在后来的历史上思想文化的贫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目标: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汉武 帝推广儒学的措施,认识儒家思想在顺应了封建 专制统治的需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 从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一、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 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 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人们的思 想
教育状况 :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并有专事研究、 传播儒经的教官“博士”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 学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鼓励私家儒学教育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社会基础
太学:
(1)性质: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 理人才的官立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
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2)意义: 太学的建立体现了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有 利于人才培养和官员素质的提高,标志着儒学教 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 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 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 依据。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汉武帝要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要独尊儒术的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各国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针,以法家为盛。
各国纷纷启用法家人物变法改革。
至秦朝时,儒家思想逐渐进入朝廷决策,秦始皇时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说法。
汉朝建立后,原战国各学派思想逐渐恢复,尤以儒家及道家两派为盛。
汉武帝即位后,权臣卫绾、田鼢和窦婴等主张尊崇儒术,贬抑法家。
汉武帝要独尊儒术的原因: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承皇位,他开疆拓土,建立了不朽功勋,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后人将他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为“汉武雄风” 。
汉武帝为了巩固君主独裁统治,加强学术思想的统一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
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政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它把战国以来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的文化氛围彻底破坏了,这就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后来,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又不断发展儒家学说,使它更适合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
意义:
1.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型需要的重要举措。
2.经学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此成为后世的正统思想。
3.民族思维的桎梏,让学术自由成为后人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是董仲舒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于汉武帝年间。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这一政策几乎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所遵循。
两千年来,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举贤策》中提出一个建议:凡是六艺之外的理论,孔子之术,都要排除在博士官学之外。
汉武帝非常欣赏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汉武帝还采纳了宰相魏婉的建议,废黜了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易之等贤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 于 汉初 大不 相 同 , 过 六 、 十 年 的休 养 生 息 , 破 凋 零 的社 经 七 残 其 次 ,独 尊 儒术 ” 加强 君 权 . 止 分 裂割 据 的 需要 中 央 “ 是 制 会 经 济 已经 慢慢 得 到 恢 复 与发 展 . 异 性 诸 侯 王 被消 灭 以后 . 集权 与 分裂 割据 的矛盾 . 汉初 七 十年 问从 未平 息 过 汉 朝建 国 继 由 在
论 汉 武 帝 时 期 的 “ 黜 百 家 , 尊 儒 术 ” 原 因 罢 独 的
.
崔 文 君
f 西师 范 大 学历 史文 化 与旅 游 学 院 江
江西 南 昌
3 02 3 0 2】
图 1 誊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9 5 (0 20 一 0 5 0 1 0 — 2 X 2 1 )2 刘 邦 到 汉 景 帝刘 启 . 从 朝廷 忌 防 的重 点 是 异姓 诸 侯 王或 同姓诸 侯 王 。等 到汉 武帝 即位 时 . 西汉 王朝 的形势
民财 。 兼并 土 地 , 而 激化 了阶 级矛 盾 。这 使汉 代 统 治者 意 识 到 从 “ 静无 为 ” 治 已不适 应 封建 统 治的 需要 了 清 政
所 谓 一 个 是 为 了建 立 “ 一 统 ” 国 的需 要 . 个 是 出 于 争 夺 学 大 帝 一 首先 , 独尊 儒术 ” 改善 治 民之 术 的需 要 。汉代 统 治 阶级顺 “ 是 术 地 位 的需 要 , 因此 , 三道 策 问 , 拍 即 合 。其 实 , 一 这一 重 大 历 史 应 历史 发 展 的需 要 . 实行 了与 民休 息 的 “ 无为 之 治 ” 因 之带来 了 并 事 件 的发 生 和 其 他重 大 历 史 事 件 的发 生 一 样 .都有 其 深 刻 的 社 社 会经 济 的繁 荣 发展 。 是这 种治 民之术 . 不能 解决 化 民易 俗 , 但 既 会原 因 。 建立 统 一 的封 建伦 常 观念 的 问题 . 不能 使分 散 的小 农经 济 与政 也 西汉 初所 奉 行 的 黄老 思想 已不 能适 应社 会 的 需要 权 凝 聚为 一 体 . 为有 害 的是 这种 放 任 政策 . 更 听凭 富 贾豪 族 掠 夺
取 而 代 之 公 元 前 1 0年 . 彻 即位 , 做 的 第 一件 事 就 是 采 纳 说 汉武 帝加 强 中 央集权 , 4 刘 所 为 打击 地方 割 据势 力提 供 了理 论依 据 。 丞 相卫 绾 提 出 的罢 “ 申 、 、 治 商 韩非 、 秦 、 仪之 言 ” 苏 张 。在 “ 罢黜 百 最 后 .独 尊儒 术 ” “ 是建 立 统一 的 多 民族封 建 帝 国的需 要 汉 清 的 虽 家 ” , 绾 同汉 武帝 的意 见 一致 , 为在 先 秦 诸 子 学 说 中 . 家 初 实行 “ 静无 为 ” 政治 . 然加 强 了汉 王朝 与 各少 数 民族在 文 上 卫 因 儒 的 思想 最 符 合 中央集 权 封 建 大一 统 的需要 化 、 济上 的联 系 . 经 但是 也 助 长 了 西北 地 区 匈奴 贵 族 的贪 婪 性 和 掠夺 性 . 使 “ 害滋甚 ” 这就 要求 统 治者 结束 黄 老道 家 的无 欲 致 暴 改 儒 西 汉 建 立之 初 . 经济 凋 残 。 姓 疲 惫 , 将相 或 乘 牛 车 ” 故 奉 政 治 . 为 多欲 进取 的政 治 。 家一 贯 提倡 积极 有 为的 人生 哲 学 , 百 “ , 行 黄老 清 静 无 为 、 民休 息 之 治 。 特别 是 经 过 “ 与 文景 之 治 ” 仓 禀 董 仲舒 有针 对 当时 的社 会实 际论 证 了实 行 “ , 更化 ” 的需要 吹 君 鼓 丰 实 , 库饶 财 , 府 移风 易 俗 , 民醇 厚 , 汉 社会 从 经 济 到 治安 都 主 “ 黎 西 强勉 ” 道 . 行 这正 符合 西 汉 中期 政治 、 济 的发 展趋 势 , 经 适应 了
位 。 为 了施展 他 的雄 才 大 略 . 须 从 多方 面 转 轨 变型 . 就 需 要 必 这
一
“ 黜 百 家 . 尊 儒 术 ” 我 国 古 代 思 想 发 展 之 路 上 一 个 重 罢 独 是
要 的 里程 碑 , 一 历史 事 件是 在 多 方面 因素 作 用 下发 生 的 它带 这 个 权威 的思想 作 为坚 实 的理 论基 础 . 为其 政 治任 务服 务 于是 着 时 代性 应 运 而生 同时 又深 深 影 响着 自此 以后 的各 个 时代 。它 黜抑 黄 老 , , 以新 的思想 取 而 代 之 就成 为 一 种 必然 所 以 “ 黜 百 罢 的发 生 , 代 史学 家 多 认 为 是汉 武 帝 与 董 仲舒 君 臣撮 合 而 成 的 . 家” 符 合 当时历 史 潮流 的 古 是
于七 国之乱 的失 败 , 同姓 诸侯 王 的 势力 也 大为 削 弱 。统一 的 封建 时 , 封异 姓 功 臣为 诸侯 王 , 行 郡 、 分 实 国并 行 的制 度 , 结果 发 展 了 中央 集 权 国 家 . 已经 不像 西 汉 初 年 那样 受 到地 方 割 据 势力 的严 割据 势力 由于 宗族 权 贵集 团组 成 的分 裂割 据 势力 , 与君 主存 在 重 威 胁 .因 而学 术 思想 的综 合 统 一 工作 便 自然 提 到 议事 日程 上 着 宗 法 血缘 关 系 . 此 . 家关 于 巩 固 和强 化 宗 法制 度 与 宗法 思 因 儒 特 有 来 了 。但 是 , 中央集 权 国家 和 地方 豪 强 的矛 盾依 然 存在 。在这 种 想 的 理论 . 别 是 有关 宗 法 继 嗣制 度 的 理论 . 助于 削 弱 地方 势 情 况 下 . 汉 初年 实 行 的 无 为 而治 的黄 老 思想 , 西 已不 能适 应 地 主 阶级 中 央政 权 的需 要 主 张君 主 集权 . 现 大一 统 的儒 家 思想 便 实 力 , 强 干弱 枝 ” 加 强 君 权 , 立 和 协 调 统 治 阶 级 内部 的 等级 秩 “ , 建 序 . 仲 舒针 对 当 时统 治 阶 级集 团的 尖锐 矛 盾 . 出 了“ 统 一 ” 董 提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