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复习
• 回答问题: • 1.秦朝治国理念是什么?“焚书坑儒”的实
质是什么? • 2.汉初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那样
的理念? • 3.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当
时国家面临哪些问题?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手段如何?
鲁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汉初汉武帝时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 (焚书坑儒)想
2、汉初的“无为”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与 民 宽松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顾颉刚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
、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汉 代 教 育 状 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和文化传 承的困难。在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时,应该看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 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种思想流派互相争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因此,推 崇儒家思想并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总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我们应该在评价这一政策时考虑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和问题所在。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推动中国文 化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在政治层面上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对中国的教育、学术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意 味着,所有想要进入官场或成为士人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这种教育制度一直持续 到清朝末期,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想自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学术方面,"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导 致了中国学术界的一 元化。学者们主要研 究儒家经典,而对于 其他学派和学科的研 究则相对较少。这种 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和创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思想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被边缘化或消失。这 导致了中国思想的单一性和缺乏多样性。虽然儒家思想有其优点和价值,但这种局面也限 制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xxxxxxxxxxxxxxxxxx
汇报人:XXXXX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秩序的稳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强化 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使社会更加
有序和和谐。
家庭伦理的强化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孝道,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强化了家庭 伦理观念,提高了家庭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
教育普及与提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教育的普 及和提高,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 育,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 教育水平。
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传承与创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儒学思想得 以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学术研究更加注重实用和政治价值,推动了 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变。
文学艺术的儒家化
儒家思想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文学艺术作品更 加注重道德教化和人文精神。
汉武帝还任用精通儒家学说的人为官,推行“举贤良文学”的政策,选 拔优秀人才。
同时,汉武帝还禁止传播儒家学说以外的学说,禁止私人讲学,禁止私 自传授经书。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历 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罢黜百家的含义
罢黜百家的“罢黜”指的是废除、禁止,“百家”指的是各 种学术流派,“罢黜百家”就是指废除、禁止各种学术流派 。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的封建统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的政策,禁止传播儒家学说以外的学说,这一政策对中国的 文化传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0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知识结构】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1.汉初:无为而治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根本原因)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④兴办太学;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史记》读书报告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

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

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系狱。

儒家势力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实早在汉代开国六十年实行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

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且推行非常成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当时背景迫使当时西汉政府不得不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初70年,一直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这在汉初十分必要。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史载“汉兴,接秦之蔽,诸侯四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1]( P159)。

面对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西汉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

《史记·曹相国世家》载: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 代 教 育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 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 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 治经济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 皆由木、火、土、金、 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 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起源和变化。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 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 下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 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儒学成为正统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生平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பைடு நூலகம்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与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 繁荣。 消极影响: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 兼并,匈奴为患。
2.武帝时期得社会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问题
匈奴为患
边境问题
从“无为”到“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发展得需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提出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统地位起了直接得作用(
)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
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得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4、汉武帝得“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得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 5、秦始皇“焚书坑儒”得目得就是①崇法 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 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巩固练习
一、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形成了具有时代
特色得新儒学体系。请回答:
1、董仲舒得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
理论基础。其主要就是因为董仲舒提出(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2、汉武帝得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
术”,虽然确立得统治思想不同,但都就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
权得需要请。都回属于答思想:文您化专认制得为需要上。 述观点就 是否有道理? 结合秦汉史实指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时期,北方与南方边境不宁、王国 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儒学得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得要求—— 吸收大一统得思想 (根本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 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新儒学 “新” 在何处?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面临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 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
解决之道
新儒学
春秋大一统、 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君主专制 天人感应 限制兼并 限田、薄敛、省役 “三纲五常”
1、积极: 维护统一,稳定社会,弘扬美德,促进教育。 2、消极: 思想专制,阻碍科学文化进步,迷信,唯 心。。。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拙百家,独尊 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 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参考答案
• 有道理。 •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 是为了适应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目的相同),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性质相同)。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国力日盛;
割据势力,土地兼并,匈奴威胁 ②目的: 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 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8.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 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LOGO
9.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LOGO 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10.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LOGO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 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杜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LOGO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经济: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权神授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人感应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
LOGO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LOGO
LOGO
1、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的新内容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C、君权神授
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书·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仅 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 是那些新来对策得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 以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 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 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 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新儒学 在西汉
重视 推崇
发展成为 正统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 汉初的“无为而治” ➢ 2. 转向有为及其原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 “大一统”的思想➢——中央集权 2.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3. 三纲五常➢——为人处事标准
3、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参考答案: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 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爲先言“王”而後 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 一統也。
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董仲舒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理解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理解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所以,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缺乏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
(2)思想方面:
(3)教育方面: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增强君权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
课题
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巩固练习】
校本作业、配套练习
【教后反思】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人教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人教版
2.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培养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的能力。
3.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其在汉朝中央集权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4.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利弊,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历史》第二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子目“大一统的汉朝”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基本概念。这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它是指……(详细解释概念)。这一政策对于汉朝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汉武帝实现中央集权。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在线互动Leabharlann 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讨论、测试等学习功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统一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基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奥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 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 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
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
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
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政治)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6/21/2024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政治上:
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思想文化上: ③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推动了汉代的教育发展 ⑤抑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 的多样化发展;助长迷信色彩,为了维护专 制统治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教育方面: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2.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 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 统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2.转向有为的原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2.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3.“三纲五常”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措施
①政治方面:用儒学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2.转向有为的原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2.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3.“三纲五常”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评价新儒学
积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 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 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天地之物,其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 谓之灾……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乃灾异之本,尽生 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 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 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内容: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目的:为了加强君权。
材料三: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 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 理道德的规范。 材料四: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 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 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内容: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目的: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1)汉朝国力日盛,但是社会潜伏着危机。 (2)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 趋势 。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实行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思想 必修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儒学教育; 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 思想控制。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①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以 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 ②前者强调以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后者 强调教化和灌输。 ③前者主张依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三、儒学成为正统 (二)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秦 汉 初 汉 武 帝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依法治国(轻儒) 用“道”治国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用“儒”治国(正统)
课堂练习
材料一:丞相臣斯进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 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 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 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的言论要点。(不得摘抄材 料原文) ①私学兴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建议“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意思是指统治者遵循自然地法则而不妄为,从 而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主要措施: 1.减轻田租。 2.释放奴婢为庶人等。 3.复员士兵,给予田宅,减轻其赋税和徭役。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都鄙廪庾尽满,而 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 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推广,儒家在民间 处于独尊地位。
《诗》、《书》、《礼》、 《易》、《春秋》
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 经元、明、清三代,现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国子监又称“太 学”)。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汉代儒学为 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 恢复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2.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适应了加强中 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的发展,思想上全面肯定新 儒学思想,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上兴办太学,令儒家经典成为法定的教材,并 在各郡县推广儒学,将儒学与教育、考试、选官结 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儒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二、董仲舒新儒学 3.本质:
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借助神权强化皇权, 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 政治上的大一统。
4.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 他统治思想中又接受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受到了 汉武帝的赏识。 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统治,因此,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 想文化他也都会吸取。
重法轻儒,焚书坑儒。 统治残暴,暴政而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一)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长期战乱造成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 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2、表现: 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 休息的政策。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 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 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 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 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 教育被儒 儒学地位 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家垄断 大大提高 3.教育: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兴办太学,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弟子也可凭太 学资格做官。 (3)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 儒学在各郡县得到 教育系统。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 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言论要点。(不得摘 抄材料原文)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 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 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 同点是 A.主张君轻民贵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 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乎他
董仲舒(前179-前104)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 政治家、教育家。他把 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二、董仲舒新儒学 1.新儒学的“新”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 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二、董仲舒新儒学 2.新儒学的内容与目的: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 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 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 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 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到统一 C.商 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