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合集下载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H.施蒂勒曾提出地槽发展的单旋回观点,多年来一直为各国地质学者所接受。

其要点是任何地槽从下降沉积开始,伴有基性岩浆喷发活动;然后地槽上升、岩层褶皱,伴有大规模花岗岩侵入;造山后期有安山岩喷发和各种小型侵入体;最后地槽褶皱形成褶皱带,并由玄武岩喷发活动,转化为地台。

这就是一个构造旋回。

地槽的孕育、发展和封闭,是通过一个构造旋回完成的。

黄汲清在长期研究并总结我国地质构造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于1945 年指出:地槽的发展不是单旋回的,而是多旋回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大量地质资料的积累,黄汲清不断阐述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观点,并初步建立起多旋回模式。

即一个褶皱带的形成,往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即前期旋回、主旋回及后期旋回。

每个旋回都可以出现施蒂勒所说的各种岩浆活动,而沉积建造、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规律等也都是多旋回的。

以天山优地槽为例,它的发展共经历了许多旋回,华力西旋回是主旋回,前期旋回是加里东旋回,后期旋回是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山旋回。

每一旋回都有基性岩出现、强烈的褶皱运动、花岗岩侵入和安山岩喷发;更重要的是每一旋回都具有它独特的内生矿床组合,如哈萨克斯坦地槽,早期以金矿为主,中期金矿减少,晚期则钨锡矿特别重要。

这种地槽多旋回发展的规律也适用于世界其他一些著名的地槽。

50 年代黄汲清在深入研究深断裂后,初步提出了中国深断裂类型。

近年来,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把深断裂进行了分类:断到地壳上层的硅铝层深断裂;断到地壳下层的硅镁层深断裂;切过岩石圈的岩石圈深断裂和达到软流圈的超岩石圈深断裂。

他强调超岩石圈断裂即板块构造说的贝尼奥夫带(即俯冲带),并认为。

中国地质构造学研究历史

中国地质构造学研究历史

地洼学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 区,而“稳定”区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过程, 并非如地槽—地台说认为的那样,直线地仅由地槽阶段发展到地 台阶段,而是多阶段、螺旋式的升进。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 之间的互相转化递叠,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向前发展,这叫 “动、定转化递进律”。它的力源机制在于上地幔软流层的物质 运动,叫散聚交替光在研究中国和东亚 构造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种构造地质 学说。它主要是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现象, 研究地壳各部分构造形变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过 程,用来揭示不同构造形变间的内在联系。地质力 学注重构造体系的分析,特别是活动构造的活动规 律和动力来源,以及断层、褶皱等构造形迹形成的 力学机理的分析,也注重研究地应力和地质因素对 岩土工程的力学分析的影响,地质力学对矿产资源 的普查勘探、对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研究有积极 意义。
地质界传统的理论是大陆地壳大发展过程只有两个 阶段:先出现活动区—地槽区,后来变为“稳定” 区—地台区。1956年,陈国达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 的基础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 阶段,经受断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狭长形 或长圆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构造性质既非地台 区,也与地槽区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大 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因它是地台区向活动区转 化的产物,故取名为活化区;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征 是区内出现地洼盆地,故称地洼区。
地质力学既研究地壳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变现象的规律,也 研究由地壳运动产生的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及两者的相互 联系。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是它考察研究的对象, 包括构造体系的规律、海洋运动的遗迹、岩浆活动的现象、 变质岩带的发生和矿产的形成等。
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构造体系的深入调查研究; 2、全球大地构造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一、地 槽 — 地台学说 二、多旋回构造与地洼学 三、地 质 力 学 学 说 四、板 块 构 造 学 说


地壳运动学说(又称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 科学的重要理论。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 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 模,以及地完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 各种问题,因而各家提出的多还是一些假说。有 关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假说很多,主要有: 收缩说、膨胀说、均衡说、对流说、波动说、 大陆漂移说等等。 下面简介四个重要的地壳运动学说
多旋回学说的形成和我国构造域
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年黄汲清教授写成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一文,从地槽一地台 角度区分了稳定区和活动带并比较了它们与欧美 的地槽-地台的异同。1959完成“中国大地构造 图”,正式提出多旋回构造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基 本特征,不象欧美的地槽那样只经过一次造山就 回返了。 70年代,提出世界上一切著名的地槽都具有 多旋回发展的特点,地槽多旋回发育是一个普遍 规律,甚至板块活动也是多旋回的。

与槽台说针锋相对的另一派,是“活动论”。 活动论实际主要是从空间研究地壳构造的分布规 律,其作用力主要是水平作用力,认为地壳运动 使大陆发生了漂移,因此.这一学说又称为“水 平论”或“漂移说”。活动论者认为过去大陆是 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开来了,所以才有这种现 象。这种观点很容易为人所接受。 实际上,活动论与固定论,隆起说与漂移说, 历史学派与力学学派,都是指两个对立的学派而 言,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本世纪中期固定论占优 势,目前活动论占有重要地位。 这两派从本世纪开始争论,根据许多事实来 看,活动论日益得到人们的承认。
第二阶段:强烈上升为主的阶段(回返阶 段)。当地楷下降达到极限时,就开始上升。 上升也是不平衡发展的。一般从最活动的—— 地向斜开始,由于地向斜上升隆起,叫做“中 央隆起”,在中央隆起的两侧相对发生拗 陷.称“边缘拗陷”,在两个相邻的中央隆起 中间,形成“山间拗陷”。 伴随地槽的上升而发生海退,陆地渐增。 沉积物由碳酸盐类沉积变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理 的碎屑沉积。

地质构造详解

地质构造详解

地质构造定义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

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 或tectonic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地质构造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无关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无关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无关(图)关键词:黄汲清大庆油田地质力学松辽盆地陆相沉积曾几何时,以讹传讹,大庆油田的发现,归功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但事实上,是根据黄汲清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因为这“两大理论”,新中国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大发现。

湮没在尘埃中的历史,终归会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事隔多年后,大庆油田的发现真相终于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他大学三年级时的论文处女作,纠正了英国地质学家的错误■“两大理论”的确立,推翻了国际上喧嚣一时的“中国贫油论”■大庆油田发现真相公布后,整个科技界为之震动黄汲清(1904-1995),世界著名地质学家。

1928年,黄汲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

1948年,他当选为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建立后的1955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名誉院长。

他提出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在国际地质界引起轰动。

1957年,他领导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的石油勘探工作,发现了大庆油田。

1985年他被美洲地质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8年被苏联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4年被俄罗斯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1994年,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科学家设立的“何梁何利奖”,颁发给了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4人,除黄外,另3人都是研制“两弹一星”的元勋。

论文处女作获奖励1904年,黄汲清诞生在四川仁寿县青岗场一个书香之家。

在新旧两种文化的熏陶下,黄汲清一路读书上成都,过武汉,到天津,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7年,他刚读大学三年级,就用英文发表了处女作《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纠正了开滦煤矿英国地质学家马休的错误,得到中国地质学会等颁发的140块银元的奖金。

1928年秋,黄汲清被派往辽东、辽西调查煤田地质,后来又“转战”西安、四川、云贵等地进行地质调查,陆续发表了《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中国南部之二叠纪地层》等6部专著,引起地质界的广泛注意。

地质年代来源汇总

地质年代来源汇总
扳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也有海洋,板块之间,以洋中脊、大陆裂谷、海沟岛弧以及转换断层等地壳构造特征为界,板块的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区域,而板块间相互结合的边界地带却是活动的区域,具有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岩浆侵入和造山运动等特征
燕山运动 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今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一)地槽-地台说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文章编号: (#$$() $#(! & ))*( $’ & $$+% & ’%
摘要: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 晚泥 (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 , 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 ! 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 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晚泥盆世到三叠纪 (古特提斯洋阶段) , 塔西南边缘经历了 陆内裂谷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侏罗纪到第四纪 (新特提斯洋阶段) , 盆地经历了陆 内裂谷 (坳陷) (坳陷) &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 &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 ! 个次级旋回。伸展期 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 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 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 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原型盆地; 构造体制;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0
。原型盆地分析首先需要合
理划分盆地的演化阶段, 然后对每一阶段盆地的 周缘构造环境、 深部构造背景、 构造沉降、 沉积充 填、 古地理古气候与古生态、 岩浆活动特点及其反 映的构造背景、 构造变形及热体制等进行分析, 合 理恢复该时期盆地的构造与沉积面貌, 即盆地原 型的实体。由于随时间的演变, 原型盆地将被叠 加、 保存或改造, 因此, 需要深入剖析原型盆地的 叠加过程, 逐渐 “剔除” 叠加效应, 对原型盆地予以 “复原” 。通过这一 “反演” 方法的系列应用, 就可 以 “正演” 或再现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也可以具 体刻画盆地叠加的动力学过程。 本文以 “世” 为单位, 采取原型盆地分析的思 路与方法, 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多旋回叠加 演化过程。

黄汲清生平与主要科学贡献

黄汲清生平与主要科学贡献

黄汲清生平与主要科学贡献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下面是正文导言黄汲清(19040330-19950322),四川仁寿,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

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当选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黄汲清系统划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进而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建立板块多旋回开合手风琴式运动模式,开拓了大地构造研究新途径。

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黄汲清国籍:中国出生地点:四川省仁寿县出生日期:1904年(甲辰年)3月30日逝世日期:1995年(乙亥年)3月22日职业:大地构造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毕业院校:中国北京大学地质系;瑞士伯尔尼大学地质系,后转入瑞士浓霞台大学一、生平1904年3月30日,黄汲清生于四川省仁寿县。

1921-1924年,在北洋大学预科学习。

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8-1940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布置并亲自参加四川省的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普查。

1941-1943年,带队调查甘肃、新疆的石油地质。

1928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1928-1929年,先后从辽东到辽西,从西安到宝鸡,越秦岭入四川,由滇进黔,跋山涉水,步行万余里,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科学果实。

1930-1932年,陆续发表了《秦岭山脉及四川地质研究》、《中国南部二迭纪珊瑚化石》等6部专著。

我国五大地质流派及代表人物

我国五大地质流派及代表人物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来源:李胜斌的日志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二、地质力学——李四光三、多旋回构造运动说——黄汲清四、断块构造学说——张文佑五、地洼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张伯声院士是我校已故的中国乃至全世界著名地质科学家之一,为我国的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因此“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 学说(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 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 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与复合含油气系统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与复合含油气系统
Ab t a t T e mu i y l co i v l t n o a m r tn c n r l ef r t n 0 u e i o e eT r B — sr c : h h c c et t n c e ou i fT r c ao o t st ma i ±s p rmp s d t a i e o i o h o o h m a
c r o it b t n a d r s u c sp t n ili h a i . mi ae y t e e o u in o a e — i n tc o i d — ab n d sr u i n e o r e o e t n t e b s Do n td b v l t f lo As e tn c o i o a n h o P a
Z a gG a ga Z a nh , n o g n,i o gu , i L i hn u ny ,h oWe ziWagH n j L n h iLu e u H
( eerhl i  ̄o e o u xlrt n& D vl m n, e o hn , ei 00 3 C ia Rsac t fP t  ̄ m Epoai mtu r o e o etP t C ia B On 10 8 ,hn ) ep r g
sn, to e m— e l g o d to s we la h e tr s o o o i er l u s se ,h s d tr i e y r — i per lu g oo y c n iins a l s t e f a u e fc mp st p toe m y tm t u e e n s h d o e m
维普资讯
沽-天热气化 5
第2 8卷 第 5期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

第十章大地构造学说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称为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现代和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板块构造说、地槽—地台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说、地质力学。

第一节地槽——地台说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

1859年美国的霍尔在对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研究中,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

1873年丹纳把这种拗陷地带叫做地向斜(又译为地槽)。

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认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地区。

1900年法国E·奥格在他的《地槽和大陆块》一书中,才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槽台论认为,地槽是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

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

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

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

一、地槽区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

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举例: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脉、横贯欧亚大陆呈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两大阶段:第一,下降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上升运动;第二,以上升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下降运动。

1.下降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主要是接受沉积,并时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2.上升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应用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应用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应用陈航华(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四〇队,广东 清远 511520)摘 要:在我国新发展形式下,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尤其是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现已经被广泛应用。

将化学地球与构造地质理论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找矿工作中,理论结合实践,解决了以往矿产勘查中的种种困难,使找矿工作更加高效、准确。

本文从构造地球化学找矿工作原理着手,阐述利用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最后,对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应用,以具体案例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实践应用;预测隐伏矿体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4-0070-2Structural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CHEN Hang-hua(No.940 Branch of Nonferrous Metals Geological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Qingyuan 511520,China)Abstrac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form of China,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 especially the tectonic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method,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The combination of chemical earth and tectonic geology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actual prospecting work. The theory combined with practice solve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ast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makes the prospecting work more efficient and accurate.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principle of tectonic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and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ignificance of using the method of tectonic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ectonic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method is analyzed in detail with specific cases.Keywords: tectonic geochemistry; prospecting method;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ediction of concealed ore bodies构造地球化学法是一种将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相结合的找矿新方法,同时研究地质构造组成和地质化学元素活化迁移及其运动内在规律。

从多旋回说到开合构造

从多旋回说到开合构造
以及相关的岩浆岩和矿产。至此,天山地槽先后转化为不同时期褶皱 带。这些褶皱带,先后镶嵌在一起,最终形成统一的天山褶皱系整体。 • 晚华力西期,是天山地槽褶皱的主旋回。它之前的加里东期和早华力 西期,则是早期旋回。加里东期之前的元古宙构造旋回,已不属于这 一地槽期,故为前期旋回。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又使天山地槽褶 皱系产生新的建造和改造,则为后期旋回。
1、多旋回说的创立和发展
• 多旋回说认为,构造运动是由组成地壳的物质及其变化反 映出来,探讨地壳演化必须从其组成物质及其变化人手。
• 地球岩石圈的各部分,其组成物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 不同之点。据此,可以分出不同类型地质体,如陆壳、洋 壳、地台、地槽等。组成地壳的各类物质,是地壳演化历 程的最真实记录,因而多旋回说将组成地壳的物质联系起 来统一考虑,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成分、时 代、空间展布、变质、变形等,以便查明它们的形成环境 和演化历程,进而判定构造运动所起的作用和探讨地球动 力学机制。
• 前苏联学者所谓的大洋化,实质是地壳转化为地 幔的过程。
1、多旋回说的创立和发展
• 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也是在相互转化的,垂直运动有上升与下 降之分,水平运动有扩张(拉张、伸展、拉伸)与压缩(挤压、收 缩)之别。上升与下降相互转化,扩张与压缩也在相互转化。陆 壳开裂转化成洋壳,是扩张运动的表现;洋壳闭合转化成陆壳, 则是压缩运动的表现。
1、多旋回说的创立和发展
• 1940年代,著名德国地质学家H.Stille教授 的单旋回说在国际上颇为流行,影响甚广。
• 黄汲清教授分析中国实际资料后,在其名著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提出多旋回 构造运动及多旋回造山的概念,后发展成为 多旋回说。
• 多旋回说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发生、发展到 结束,不止经历一个、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 即多旋回,才逐步转化成褶皱系的。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

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多旋回构造说

多旋回构造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多旋回构造说多旋回构造说【多旋回说】Theory of polycycle全称多旋回构造说、多旋回造山运动说(theory of orogenic polycycle)。

黄汲清(1945)提出,一个褶皱带(造山带)的形成往往经历了多旋回造山运动,即多旋回的发展。

后来发现这是地槽,特别是优地槽带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地槽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不仅构造运动是多旋回的,而且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也是多旋回的,此即地槽发展的多旋回观点。

一般说来,每一旋回先出现基性超基性岩,之后地槽部分褶皱并有花岗岩侵入,随后碱性或偏碱性岩浆出现,形成一个构造岩浆旋回。

这样的旋回可出现若干次,然后地槽系才全部褶皱封闭。

世界上许多地槽系都是多旋回发展的,典型实例有中国的秦岭地槽系和天山地槽系,澳大利亚的塔斯曼地槽系等。

之后,黄汲清于1979年结合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北美科迪勒拉地槽、西南日本地槽、南美安底斯地槽的研究,提出了地槽发展的多旋回板块构造模式,认为板块构造运动是长期的、多阶段发展的,也就是多旋回发展的。

它包括多旋回板块碰撞、多旋回板块俯冲、多旋回板块消失带、多旋回深海沟和多旋回优地槽向洋迁移、多旋回大陆向洋增长。

正是板块构造的多旋回运动导致了地槽的多旋回发展。

板块说和多旋回说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互相补充。

【主旋回】principal cycle结束地槽发展阶段的质变旋回。

研究和确定地槽发展的主旋回是划分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基础。

【次旋回】secondary cycle地槽发展过程中只是部分质变的其他的各个构造旋回。

【前期旋回】preceding cycle地槽转化为地台的主旋回之前,地槽阶段的其他各个构造旋回。

【后期旋回】succeeding cycle地槽转化为地台之后的各个构造旋回。

【阜平旋回】Fupingian cycle中国太古宙末的一个构造旋回。

以五台群与阜平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阜平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26亿~25亿年,标准地点在山西五台山。

4第3讲多旋回说

4第3讲多旋回说

古生代地槽褶皱和迁移 的结果是大陆增生与拼 合,导致晚古生代联合 古陆(Pangaea)的形成, 联合古陆是由早古生代 的五个大陆拼合形成的 单一大陆(年轻地台), 周围被古生代、中生代 地槽包围。
全球古生代地台和地槽系
(Seyfert & Sirkin,1979)
★ 晚古生代末以来,Pangaea解体
武陵旋回(18-10亿年):主幕以湘西武陵山冷家溪群与板 溪群间的角度不整合为代表,年龄为14亿年(早期旋回);
扬子旋回(晋宁旋回)(10-8.5亿年):元古宙晚期造山旋 回,标准地点在云南东部。主褶皱幕为晋宁运动,同位素年 龄约为8.5亿年(主旋回) ;晋宁运动导致扬子地台最终形 成。塔里木地台也是经扬子旋回才最终形成的。
4.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三大固结期和三大转折期
固结期:地槽封闭,地台形成,地壳相对稳 定的时期。
转折期:地台破坏、地槽形成、地壳相对活 动的时期。
第一固结期:早元古代末(1.7Ga) ——形成中朝准地台
华北地区中元古代 构造轮廓,中朝准 地台开始形成。
第二固结期:晚元古代末(0.7Ga)-形成古中国地台
第二转折期(晚三叠世起) ——形成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
东部:印支运 动起,东亚构 造岩浆活动带 开始形成。
西部:印支地槽封闭 (T3: 瑞特阶/诺利阶不整合)
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 (中、晚三叠世之间)
江西萍乡:T3/T2角度不整合
华南东部和西部印支运动波及范围的比较
第三转折期(晚白垩世以后) ——形成中国现代构造地貌格局
5 地壳演化的多旋回
基本认识:地壳发展到地台后,还可以再
次转化为地槽,即地台和地槽可以互相转化, 活动带与稳定区可以互相转化。

[构造旋回]构造旋回:构造旋回

[构造旋回]构造旋回:构造旋回

[构造旋回]构造旋回:构造旋回篇一: 构造旋回:构造旋回-构造旋回,构造旋回-正文构造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简称旋回。

1909年美国T.C.张伯伦首次提出构造旋回概念。

威尔逊旋回_构造旋回-构造旋回[)涉及与地壳大构造形态和总地壳运动以及在这些构造形态的不同发育阶段里形成的各类岩石相联系的旋回;相当于造山旋回。

指3个阶段的地槽旋回,即准平原阶段,指在1个相当稳定的平原上发生广泛沉积作用;地槽阶段,指沉降中的沉积作用;造山阶段,指后地槽期隆起,其特征是,地槽在褶皱作用和岩浆岩侵入作用之后常有断层作用发生。

威尔逊旋回_构造旋回-正文其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根据对褶皱带内岩层间角度不整合的研究发现,造成地壳岩层褶皱的强烈运动只出现在几个不太长的地质时期内。

地壳构造发展历史就是由相对平静时期到激烈运动周期性交替出现的历史,每次更迭便构成1个旋回,称为构造旋回。

在地壳激烈运动期间,岩层强烈褶皱并上升成为造山带,故也称褶皱旋回或造山旋回。

在一段平静时期之后,地壳发生的短促而强烈的构造运动时期,称为构造幕或造山幕、褶皱幕。

1个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构造旋回中会出现多次构造幕。

1887年法国学者M.A.贝特朗首先划分出休伦、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四个褶皱期。

②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德国学者W.H.施蒂勒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发展了构造旋回的概念,用其来表述地槽从下沉起至造山隆起止的构造演化全过程。

地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程序。

并认为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幕在时间上具有全球性的对比意义。

据此,施蒂勒制订出全球统一的构造旋回,即休伦旋回、加里东旋回、海西旋回、阿尔卑斯旋回,进而将这四个旋回概称为新地巨旋回。

至此,构造旋回成为反映全球地表发展阶段的概念,又叫为大地构造旋回。

1962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旋回进1步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次一级的构造旋回。

③板块构造学认为,全球岩石圈板块以大致均匀的速率持续不断地运动,造山带的历史因板块运动特点和汇聚边界的性质不同而变化,并无一成不变的地槽造山过程。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学术繁荣人们就会想到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在这个时期,不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才波峰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道与自豪的人才高地。

同时,代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他诸子思想和流派也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在20世纪中叶,在中国地质学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次学术繁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的五大学说或学派。

虽然这次百家争鸣局面持续的时间很短,其意义也不能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或许能使我们得到新的启迪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现将中国地学界公认的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或学派简介如下一、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科学。

它是由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研究中国及东亚地质构造的基础上,总结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长期实践经验而创立的地质学与力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0世纪20年代,关于大陆运动起源问题有许多不同的学派,但是其主要争论在于活动论与固定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之争。

1926年,李四光先生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1929年,发表《亚东一些典型构造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1933年,发表《东亚构造格架》;1939年,出版《中国地质学》。

20世纪40年代,他正式提出地质力学一词,并以构造体系为指导,继续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1945年,他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从而使地质力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中国和世界地质科学之林。

在地质力学中,地壳岩层、岩块中的褶皱、节理和断层等地质现象,称为构造形迹。

构造形迹的规模大小不一;可以大到展布于地球上的山脉,也可以小到由矿物晶格位移和矿物定向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等。

使用月年甚至世纪作为时间尺度来衡量地球漫长的历史是-Eduwest

使用月年甚至世纪作为时间尺度来衡量地球漫长的历史是-Eduwest

大地构造学说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的岩石圈,特别是地壳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发展,并进一步阐明它们的规律和成因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为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培养同学们独立分析地球科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并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大地构造理论。

本次课程将扼要介绍主要关于大地构造学派的理论,希望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对我们的地球母亲形成发展过程的认识。

大地构造学一门研究地壳及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分析法与动力分析法相结合。

由于不同作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不同的大地构造学派。

如收缩说、重力均衡说、对流说、脉动说、膨胀说、重力分异说、放射性热融化说等,这一事实反应了大地构造学说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但每一新的大地构造学说的提出,常标出地质学进入一个更高水平阶段。

大地构造学说的争论焦点之一是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还是以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论又称固定论,主张大陆自形成以来,其位置不变,从未经过水平运移,所以又称大陆固定论或大洋永恒论。

与此相反的是水平论,又称活动论,主张在地壳历史演变过程中,大陆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发生过比较显著的水平移动。

固定论的重要代表是槽台说,水平论的重要代表是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槽-------地台说地槽-地台学说是19 世纪中叶在欧美建立起来的大地构造学说。

是最早的有关地史的传统学说,它曾为大地构造学说奠定过基础。

槽台学说的学术思想差不多在整整的一个世纪内在国际地质学界占据着统治地位,对地质学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地槽-地台说主要从地壳运动的历史观点出发,按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建造及其表现形式划分大地构造单元(主要是大陆部分),故又称为地史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一种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学说。

简称多旋回说。

该学说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发生﹑发展到结束﹐不只经历一个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即多
旋回﹐才逐步转化成褶皱系的。

创立
20世纪4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施蒂勒﹐W.H.认为﹐一个地槽系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产生一次变质及变形﹐出现一套由超基性﹑基性到酸性的岩浆活动﹐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对应的一次成矿作用﹐从而转化成褶皱系。

即一个地槽系只经历一个构造旋回就结束了地槽发展史。

黄汲清分析中国实际资料後发现﹐不仅地槽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转化成褶皱系﹐就是在地槽形成褶皱系後地壳仍有剧烈活动﹐使褶皱系产生新的沉积﹑新的变质和变形﹐以及新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1954年黄汲清在其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正式提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基本内容
①构造旋回的划分。

由呈周期出现的造山运动及其相伴随的一系列地质作用(沉积﹑岩浆活动﹑变质﹑变形及成矿)所划分开的地质历史阶段称为构造旋回﹐简称旋回。

世界各地大量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表明﹐地球每隔8~10亿年便出现一次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高峰﹐构成地质历史的分界线。

这种由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高峰所划分开的历史阶段称为巨旋回﹐8亿年前的地质历史﹐因年代久远﹑变动较大﹐难以分出旋回﹔8亿年以来的地质历史阶段称为新地巨旋回
﹐可分为休伦旋回﹑加里东旋回﹑华力西旋回和阿尔卑斯旋回﹐时间跨度在
2亿年左右。

其中阿尔卑斯旋回又可分为印支亚旋回﹑燕山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
3个亚旋回。

巨旋回和旋回具有全球性﹐即全球大体具同时性。

亚旋回则是区域性的。

如印支亚旋回﹐在东亚非常重要﹐而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则基本不存在。

②为了区别多旋回之间的先後关系﹐将使地槽最终转化成褶皱系的构造旋回称为主旋回。

在主旋回之前﹐使地槽局部转化成褶皱带的构造旋回﹐称为早期旋回。

主旋回之後的构造旋回﹐称为後期旋回﹔而在地槽期之前的构造旋回﹐称为前期旋回。

前一旋回是後一旋回的基础﹐後一旋回是前一旋回的发展。

即每个旋回都继承了前一旋回的基本特性﹐又产生了某些新的特性。

如天山地槽褶皱系﹐从加里东旋回(早期旋回)开始﹐局部地段因出现造山运动而产生褶皱和变质﹐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和成矿。

早华力西期的造山运\动(早期旋回)又使一部分地槽转化成褶皱带﹐形成与上一旋回相似而又不相同的变形﹑变质﹑岩浆和成矿等。

晚华力西斯的造山运动(主旋回)进一步使尚处于地槽状态的残留海盆产生褶皱和变质﹐以及相应的岩浆和矿产。

至此﹐天山地槽先後转化为不同时期褶皱带﹐结束了地槽发展史。

这些褶皱带先後拼贴在一起﹐最终形成统一的天山地槽褶皱系整体。

加里东期之前的构造旋回﹐已不属于这一地槽期﹐故为前期旋回。

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又使天山地槽褶皱系产生新的建造和改造﹐则为後期旋
回。

各旋回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有相似的沉积建造﹑岩浆岩和矿产等﹐因此形成了多旋回复理石﹑多旋回磨拉石﹑多旋回蛇绿岩﹑多旋回花岗岩﹑多旋回矿产等。

③地质单元或地质事件的相互转化及转化方式。

各种对立的地质单元或地质事件﹐如隆起与坳陷﹑海进与海退﹑地槽与地台﹑大洋与大陆﹑地壳与地幔﹐以及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地壳的开裂与拼合等﹐无不处在相互转化之中。

多旋回说认为地槽与地台的相互转化方式可分为突变式和过渡式两种。

突变式指地槽与地台之间有强烈造山运动发生﹐而具明显界面﹔过渡式指地槽与地台之间未发生强烈造山运\动﹐无明显界面。

过渡式转化﹐槽台间除无不整合界面外﹐主要表现在建造类型的渐变﹐即地槽型建造与地台型建造之间的过渡。

板块构造学问世之後﹐洋陆转化已为人们所重视。

大陆开裂转化成大洋﹐大洋闭合而又转化成大陆﹐构成一个大的构造旋回﹐称为开合旋回(见威尔逊旋回)。

地壳与地幔也在相互转化。

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资料证明﹐莫霍面是一个不连续而时断时续的地壳分界面。

在稳定区﹐莫霍面明显﹔而在活动带﹐则不明显﹐地壳与上地幔之间﹐P波速度为7.2~7.7公里/秒﹐既像地壳物质又像地幔物质﹐构成壳幔过渡层﹐表明地幔运动剧烈﹐壳幔物质在转化。

地壳的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也是在相互转化的。

垂直运\动有上升与下降之分﹐水平运动有扩张与压缩之别。

上升与下降相互转化﹐扩张与压缩也在相互转化。

陆壳开裂转化成洋壳﹐是扩张运\动的表现﹔洋壳闭合转化成陆壳﹐则是压缩运动的表现。

扩张与压缩两种地球动力学机制的相互转化﹐使地壳
时开时合﹐此开彼合。

这种扩张与压缩的交替﹐犹如拉手风琴﹐黄汲清称之为“手风琴式运\动”。

地壳正是在这种不断开裂与拼合的转化中由简单向复杂呈螺旋式演化。

④多旋回构造运动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广义的多旋回﹐在空间上说是全球性的﹐在时间上说包括巨旋回﹑旋回和亚旋回﹔狭义的多旋回﹐在空间上主要指一个地槽系﹐在时间上指一个巨旋回之内的多旋回发展。

多旋回说是在地槽地台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地壳呈多旋回开合向复杂方向演化的规律。

由于构造运动是多旋回的﹐必然导致产生相应的多旋回岩浆活动和多旋回沉积作用等。

多旋回岩浆活动﹐必然导致生成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各种有用矿产。

多旋回沉积作用﹐必然导致生成与沉积作用相关的各种有用矿产。

如“多层生油﹐多层储油”的提出﹐就是多旋回说在石油地质工作中的具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