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2016)教案:第1课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难点】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教学过程】1、本学期需准备:小笔记本一个,主要是梳理笔记,定期检查。
没有其他练习册。
2、出示朝代歌,回顾朝代更替的基本知识点。
本学期我们就要学习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先来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了哪些事情呢?(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隋建立的过程。
(可结合地图,发问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进一步引领学生回顾南北朝政权更替)生: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强调需要整理的笔记: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古今地名对照)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uchijio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隋唐时期新课件教育
三: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 权,他们分别是哪几个?与此同时,各地也 先后出现了哪十个地方割据政权?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吴、南唐、吴越、前蜀、楚、闽、 南汉、南平、北汉。
五代十国的影响
•P28
唐朝历史的发展情况
治宏贞观 政启开元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唐玄宗 武则天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唐朝建立 唐太宗
618年唐高祖
唐灭亡
907年
后梁
五代十国有哪五后代晋 ,哪十国?
后唐
后汉
后周
课堂巩固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
拓展性小结: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 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A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3.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 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白之” 。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 评论赵翼这一观点。
二、唐朝衰亡
1、藩镇割据
阅读教材26页的内容回答:
唐朝藩镇割据的由来,势力如何发展,对唐朝的 统治产生怎样的影响?
安史之乱—节度使—割据地方—削弱中 央集权
589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教
• 教材图 片点拨
图片点拨
点拨
• 含嘉仓,隋代国家粮 仓,位于河南省洛阳 市老城北,含嘉仓的 修建,在一定程度上 表明隋朝年社会经 济的繁荣。
位于洛阳老城区北侧的含 嘉仓粮窖遗址
图片点拨
点拨
• 阅读示意图,我们可以了解隋朝大 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从 北向南分为四段,依次是永济渠、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五 大水系,即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以及钱塘江。通过示意图,我们 可以了解隋朝都城长安的位置,以 及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南北端点余 杭和涿郡的位置。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篇1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
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
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
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
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次,时序性原则。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2.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一、预习检测检查假期作业,提出新学年要求。
二、导入新课古诗主要叙述了什么?炀帝陵罗隐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炀帝陵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
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
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隋唐时期新课件
唐的建立
背景:隋朝土崩瓦解之际,太原留守李渊 乘机起兵反隋,攻入隋朝。
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 安。随后,李渊父子陆续削平各地的割据 势力,再次实现全国统一。
课堂小结: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隋朝建立、统一:581年,杨坚建立;589年统一全 国
科举制 选官依据:考试成绩 影响:扩大政治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大运河 目的: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便利南粮北运 作用:沟通南北交通,促进运河沿线经济的发展 灭亡:由于隋炀帝的暴政,618年,隋朝灭亡 唐朝: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第一课 统一国家
二、隋朝的覆灭:(暴君隋炀帝,江都) 618年
的重建 三、唐朝的建立:618年 李渊 定都长安
四、隋唐政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治新格局: (都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
统治时间 统一意义
政治制度
伟大工程 灭亡原因
对后期影 响
秦朝
隋朝
15年
37年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 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 期分立混战的局面,第 期分裂格局状态,重 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新实现大一统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O5)的进 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 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 而深远的影响。
了解历史
了解历史
“民国总统科举试卷拍卖会抢手,字体非 常漂亮”
在中国书店海王村大众收藏拍卖会上,民 国大总统徐世昌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一册试卷 成为最抢手、竞价最激烈的一件拍品。最终, 该试卷以8800元被上海一家专门研究科举制度 的博物馆拍走。
十四年”(即公元618年),并有“帝崩于扬州” 等文字。他可以印证( )。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二)分析重点难点,巧设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是每一节课的筋骨,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则,对于教材子目的调整都是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的,而每一节课教学重难点是在分析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的。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课标的指导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隋的统一、科举制度,教学难点定为科举制度。为了突破重难点,必须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隋炀帝的正确评价。
五.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音频,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1、复习旧知:南北朝的朝代更迭。
2、视频播报考古新闻:《扬州疑发现隋炀帝杨广真陵墓》,结合课前导读,导入新课。
3、或者歌谣导入: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将隋朝进一步推向强盛。但同时,隋炀帝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唐朝诗人吴融的《隋堤》和罗隐的《炀帝陵》都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做了或偏颇、或客观的评价。从简短的几句诗歌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象,隋炀帝的陵墓只有几亩田那么大,完全不符合其好大喜功的个性,最终落得了如此凄凉的下场。两首古诗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对于学生客观评价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华师大版七下 第1课 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汴河通淮利最多, 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 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芳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三、隋的覆灭和唐的建立
1、隋灭亡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暴君) (穷兵黩武、骄奢淫逸、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营建洛阳 开凿运河 具体表现: 三游江都(今江苏扬州) 三次远征高丽(今朝鲜半岛)
二、科举制与大运河
1、科举制 (1)创立时间: 隋朝 (2)含 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3)背景: 秦汉—— 推举 隋以后,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和录用官员的 主要途径 (4)科举制的作用
①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②选任官员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 ③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科举制度延续1300多 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 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 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 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蒙学课本
三点: 中心: 北达: 南至: 四段: 五河:
(中国 南北经 济 的大 动脉。
后果: 农民大起义 618 年 2、灭亡时间:____
算一算:隋朝统治了多少年?隋朝这么短时间灭亡, 仅仅是修建大运河的原因吗?
37年
小结: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 (杨坚 ) 建立了隋朝, 并于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统一后,开通了 (大运河)。 但隋第二代皇帝炀帝 (杨广) 南北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终于在618年亡国。与 此同时, (李渊)建立了唐朝,定都 (长安)。 隋唐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新的设置,突出的 是推行(科举制), 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隋唐更替 华东师大版
3、灭亡时间: 618年
4、唐朝的建立:618年 李渊建立 定都长安
隋朝和秦朝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都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统治时间短,都是二世而亡。 都是因为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
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大运河进京
赶考,你不可能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 A)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挑战记忆
夏、商、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秦
(个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西晋的短暂统一;分裂)
第1课 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一、隋朝的统一
隋文帝—杨坚,隋朝建立者。 出身于汉族军事贵族集团, 其女儿是北周皇后。580年,年 仅8岁的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 相的身份辅政,他利用自己 特殊的地位,逼迫静帝退位, 轻易夺取政权。清人赵翼所 言“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 如隋文帝者。”
打击下灭亡的。 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
隋:大运河。 都制定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秦: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创立科举制。
三、科举制与大运河
1、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 初创:
隋朝
2 完善: 唐、宋朝
何谓“明经”? 明经重帖经、墨义。熟读儒家经典就可以。
何谓“进士”? 进士重诗赋、策论。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和治国才能。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唐
太
皇帝
宗
武
唐
则
玄
天
宗
对科 举制 的贡 献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
在隋朝存在的38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发展,特别是隋朝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但很快,它因暴政而灭亡。
2.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对活动有参与的热情。
但同时,他们对知识结构的构建不健全;理性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答题不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易达到。
3.核心素养:时空观念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南北。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中心洛阳、南至余杭,北达涿郡,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
掌握科举制度存续的时间。
史料实证通过指导学生掌握《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学会看图。
历史解释掌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历史理解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掌握科举制创立的过程和影响。
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历史启示的能力。
家国情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复兴中华的情愫。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相传,和秦始皇一样,隋炀帝一生都在巡游着自己的帝国,他曾北巡突厥可汗驻地,向西到达过张掖,还到达过四千米的高原。
当然,他最热衷的还是去江都看江南山水,从京城浩浩荡荡地南下江南,前后游了三次。
为了方便游江南,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这两幅图片描绘的是历史上的隋炀帝下江南的情景,那么,这条运河开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第2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课统一国家的重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两个大一统王朝重建的基本史实。
结合隋大运河示意图,知道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目的、内容及其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知道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通过对比推举制和科举制,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科举制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比秦朝的建立,概括隋重建大一统的条件和基本史实。
让学生分组讨论,大运河的修建与隋亡的关系,正确看待大运河的作用和隋炀帝的功过。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全面看待科举制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大运河,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科举制,体会人才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要点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和科举制。
教学难点:辩证看待大运河和科举制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分组讨论法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在讲新课前,先回忆一下上学期的内容,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原始社会漫长的探索,进入了“上古三代”悠长的奴隶制文明阶段。
在春秋战国的大动荡中历史的脚步迈入一个新的门槛——封建社会,他以秦汉的大一统王朝为开端,随后又陷入将近四百年的大分裂期。
历史的演变正如《三国演义》卷首语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种循环更替中,统一的使命又有哪个王朝来完成呢?1、让学生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对比已学秦朝,勾画出这个重建大一统王朝的基本信息(时间、建立者、国号、都城,大一统完成的标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区分建立和统一,补充“开皇之治”)。
重新统一的隋政权开始并不稳定,陈朝残余势力的反叛,让统治者思考如何进一步控制南方,更好地巩固大一统局面,为此采取哪些措施?引入下一问题“隋朝大运河”。
2、让学生结合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回答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以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为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尽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诗,共禹论功不较多。
”引导学生全面评价大运河的作用,结合教材进一步探讨入隋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
历史教案-隋的统一历史教案-隋的统一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隋的统一》所用教材:北师大版所任年级:七年级教案设计者:青岛试验区第四中学王玉华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地位置:本课将把学生带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灿烂时期。
隋朝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课在整个古代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课时安排:1课时。
3、重点与难点:“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隋统一的条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这主要考虑教材没有明确涉及及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和查阅资料进行学习。
以上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阐明解释与指导。
二、教材简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通过学习隋的建立、隋的统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了解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
一是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持续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二是隋朝空前的繁荣富庶,正如古人云“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三是隋朝创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四是隋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五是隋朝虽然短暂,但他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法与教法:学法: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师:通过上一学期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们已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基本情况,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上学期所学的南北朝时期的各朝代及国家分裂的情况。
生:师: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这就是我们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生:齐读课前提示。
一、隋的统一师:请学生带着自己预习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先看隋的建立与隋的统一的录像屏幕内容结束后,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本标题的内容。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但很快,它因暴政而灭亡。
在历史的星空中,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它虽短暂,却光彩夺目,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留下深刻的教训。
豪感。
教后反思亮点: 1.通过《朝代歌》和魏晋时期的政权并立图,很好的将隋朝统一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突破了,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史料的选择内容广泛,既有文献史料,又有图片史料,诗歌,同时选用精选的视频资料,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古代的知识拉近生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记忆。
3.通过众说纷纭议隋朝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知识,并且始终贯彻“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历史严谨的态度。
不足:1.教学设计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渡语言还有待打磨。
为了更好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课后活动(选作)1.如何评价隋炀帝?(史论结合)2、比较秦朝和隋朝在历史上的异同。
培养学生多思多问,历史解释、比较的能力,提升学生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
【作业与板书设计】【1.作业设计】1.(2019·山东菏泽)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下图)。
这一伟大工程()A.中心是①——长安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2.(2019·山东临沂)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隋文帝灭掉陈朝B.隋朝创立科举制C.隋朝统一度量衡D.隋朝开通大运河3.(2019·湖北黄石)与下列提示信息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4.(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
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A.禅让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行省制5.(2019·北京市·5)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的人民生活。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题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隋的统一,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
教学准备PPT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法、合作研讨等教学过程备注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提到了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的治乱兴衰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问题。
新课学习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栏目。
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时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
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由于南北朝后期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而完成统一的人就是后来称为隋文帝的杨坚。
PPT展示图片。
使用PPT演示政权更替情况。
提问:隋朝统一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板书概括: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为后来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3、隋初经济的繁荣展示PPT,让学生归纳、概括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板书进行概括、总结。
1. 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①政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引导学生联系回顾西汉的“文景之治”,归纳出强盛王朝开国前期的共同点。
共同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政;唐朝的建立和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比较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
3.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2.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会用地图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3.分析比较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让学生领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好国家管理人才和重视民众百姓的利益,都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和科举制度
难点:如何理解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极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和巩固全国统一又具有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于那一时期吗?(学生回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了解关于隋朝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统一
提问: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阅读课本第2页小字部分,想一想隋朝的“富”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二、科举制和大运河
1.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兴起的一种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自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从此官员录用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直至清末被废除。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秦汉时期、魏晋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然后,对比一下隋唐的科举制度,找出后者的优点。
优点:与秦汉选拔官员的推举之相比,科举制的标准比较唯一和客观,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方式,有利于许多出身寒微的人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而推举制人为因素太多,容易为少数有权或有势的人把持,后来就发展成按出身门第来选拔官员,这对个人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扩大并巩固帝王的政治统治基础。
作用(提问):
其一,用人之权归中央,并扩大了帝制政治的统治基础。
其二,消解了可能产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
2.大运河
举例探讨:南北朝时,南方陈朝有一个姓王的商人,要运送一批苏州产的优质大米到洛阳贩卖。
他动用了十辆马拉货车,雇佣了二十几个劳力,在八月份上路,辗转颠簸,历经一个多月才到达洛阳。
大家能不能给这位商人想一个更方便快捷的运送大米的运输方法呢?(提醒学生,公路运输在那个时代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所以水运是一种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
阅读课本第二段回答问题:
(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历代统治者都绞尽脑汁去考虑的问题,隋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缩短南北方的距离,更有效地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从六朝开始,南方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经济中心虽在北方,但人口众多,长安、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物资供用,隋朝必须转运江南地区富庶的物产到北方。
(2)看课本第5页<<隋大运河示意图>>,找出大运河沟通了那五大水系及南北起止点、中心。
为什么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呢?
(自六朝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丝织业也渐渐地超过了北方,为了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到北方,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的赋税。
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
看图回答要从余杭运送粮食到长安要经过哪些河段?
学生回答,以利于掌握<<隋大运河示意图>>
(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
)
(3)如何评价隋代大运河?(学生讨论回答)
积极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消极作用: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三、隋的覆亡与唐的建立
1、隋炀帝的暴政
让学生阅读本目,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是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的?(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2)隋炀帝杨广暴政有哪些表现?导致什么后果?
暴政: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
后果:大规模的劳役、兵役,扰得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起义。
2、唐朝的建立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本目内容。
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李渊父子削平了各地分裂势力,再次实现全国统一。
四、课堂小结:
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重建了大一统的局面。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一方面修建宏大的水利工程大运河,另一方面创置新的政治制度科举制,科举制延续了1300多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将隋朝一步步推向灭亡。
这也是值得后世统治者引以为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