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_丑妇赋_与丑妇文学
敦煌文学举例作品
敦煌文学举例作品敦煌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敦煌莫高窟中所发现的文献为基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我为您列举的10个以敦煌文学为题的作品:1. 《敦煌之夜》故事发生在敦煌的一个夜晚,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文人。
他在夜晚游览敦煌莫高窟,欣赏着壁画中的神奇世界,感受着文化的千年积淀。
在夜晚的寂静中,他的心灵也得到了洗涤和启迪。
2. 《沙漠之歌》这是一首描写敦煌沙漠的诗歌,通过描绘沙漠的广袤和荒凉,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融入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形象,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3. 《敦煌的故事》这是一本以敦煌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女子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敦煌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小说中充满了浪漫和悲壮,使人们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敦煌笔记》这是一本以敦煌莫高窟为题材的游记,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在敦煌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游记中穿插了对敦煌文化的解读和感悟,让读者更加亲近敦煌,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5. 《敦煌春晓》这是一首描写敦煌春天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中融入了敦煌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意象,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文化内涵。
6. 《敦煌之梦》这是一个关于敦煌的梦境故事,主人公在梦中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与壁画中的人物展开了对话和互动。
通过梦境的形式,故事传达了对敦煌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7. 《敦煌的微笑》这是一本描写敦煌壁画中微笑的书籍,作者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微笑形象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故事和传说,使读者更加了解敦煌壁画的魅力所在。
8. 《敦煌的音乐》这是一本关于敦煌音乐的研究著作,作者通过对敦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演奏技巧的解析,展示了敦煌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义。
书中还附有一些敦煌音乐的乐谱和演奏示范,供读者学习和欣赏。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敦煌文学是指流传于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学作品,经过历史的沉淀,现存于敦煌石窟中。
敦煌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朝,盛行于唐、五代、西夏和元朝时期,涉及诗歌、故事、佛经、官方文件等多种文体和内容,代表着当时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态。
敦煌文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宗教性强,融合了佛教、道教、汉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元素,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信仰和宗教生活。
2.文本出现膨胀、多层次、形式多样化,有长诗、短诗、钞、记、轶闻等文学形式,文化多元,内容涉及广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日常生活,都有所涉及。
3.语言古朴、朴实,以古韵雅致、简约明快的表述方式为主,多采用变文和双关的修辞手法。
4.以求解脱生死和恢复人性和谐为宗旨,强调追求心灵和情感的自由和解脱,让读者通过阅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启迪。
敦煌文学可按照其内容和文体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佛经类:包括“涅槃经”、“弥勒问菩萨经”、“阿弥陀经”等,内容主要涉及佛教的教义和故事,寓意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希冀。
2.传说类:包括“红拂传说”、“孔雀王菩萨传说”、“鹰和鸽的故事”等,叙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语言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3.历史类:包括“东夷列传”、“西域记”、“高昌传”等,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风貌。
4.诗歌类:包括“敦煌高僧颂”、“贺新郎诗”、“归去来兮辞”等,以其哀婉、婉约、含蓄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总之,敦煌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以其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和优美、古韵雅致的语言,传承着文化和历史的精华,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论徐祯卿《丑女赋》的美丑主题
论徐祯卿《丑女赋》的美丑主题杨红【摘要】被称为"吴中诗冠"的徐祯卿留下了大约八百多篇文作,包括诗、赋、文、笔记、杂著、传记志文等.徐祯卿的大多作品中都表露了自己对于美丑的态度,其中《丑女赋》是对美丑主题阐述较为鲜明之作.《丑女赋》是一篇以丑女为主体的讽刺性作品,其中提出了美丑的指代性,美代表的是徒有其表之人,丑代表的是有才华却不被赏识的人.正因遭遇社会的不公,作者便以丑女自喻,通过美与丑的鲜明对比的艺术手法来传达"德重于貌"的主题.【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0)004【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徐祯卿;《丑女赋》;美丑;主题【作者】杨红【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4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徐祯卿为“吴中诗人之冠”,吴中四大才子之一,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并称“前七子”。
其一生以弘治十八年中进士为界,分为吴中时期和仕宦时期两个阶段。
王世贞的《文先生传》:“吴中人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伯虎……文先生(徵明)盖兼之也。
”[1]文徵明《祭徐祯卿文》中提道:“呜呼昌谷,濯濯淑灵。
英英异姿,伊时之秀,维邦之奇。
昔在髫年,颖拔而出。
……著书满家,金铿玉温。
孰其非之,吾道攸存。
”[2]且在《徐昌国墓志》中提到徐祯卿死之后,“士大夫闻而哭之者皆曰:‘呜呼!是何促也?’”[3]李梦阳在《迪功集序》中说:“予观李唐人李杜坎坷、勃贺则夭,未始不怜才流涕也。
然犹异代足宽解。
孰谓亲遘见之如迪功者!”[4]845便知徐祯卿才华横溢且受士人敬仰。
徐祯卿受人敬仰不仅在于自身的才华,还在于他的独特的文学思想,徐祯卿的文学思想有过前后的变化,但其中始终不变的文学思想就是重情、贵实、尚异,最主要的是重情。
写人丑的古诗句
写人丑的古诗句《丑女歌》年代:宋:宋伯仁梳风杨柳笑,沐雨杏花羞.看看三十余,不敢不妆楼.待媒媒不来,对娘娘共哭.何时王右军,来坦东床腹.君不见西施绝色天下白,能使麋鹿走吴宫.玉环一笑百媚生,能使渔阳鞞鼓惊玄宗.无盐无盐形貌恶,当时一段议论千古生清风.美妇未必美,所美貌徒美.丑妇未必丑,所丑行不丑.丑妻恶妾寿乃翁,何须能劝羊羔酒.《丑妇谣》年代:宋:胡仲弓人知丑妇丑,不知丑妇妍.丑妇安乎丑,妇德或可全.荆钗与布裙.,常坐纺织边.妍妇巧於人,玉貌长娟娟.妩媚及依阿,万态随方圆.丑者妍之实,妍者丑之端.丑者妍之德,妍者丑之贼.人皆恶其丑,我以丑为则,人皆爱其妍,我以妍为惑.丁宁丑妇人,莫效妍妇颦.欲保丑妇德,莫学妍妇色.人鉴不可欺,妍丑自明白.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古风其三十五》年代:唐:李白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玉壶吟》年代:唐:李白貌丑况古妆,臂短非善缘.——《警斋侍郎和放翁与茶山五言寄余次韵一首》年代:宋:刘克庄貌丑不妩媚,坐稳无颠覆.——《脚婆》年代:宋:王炎丑妇竞簪花,花多映愈丑.——《效陈拾遗子昂》年代:唐:司空图。
2.形容人外貌丑的诗句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
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
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貌似潘安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才高八斗貌似潘安,号称一朵梨花压海棠,人送绰号玉面小飞龙表堂堂、西装革履、高大魁梧、眉清目秀、相貌堂堂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英姿飒爽《陌上桑》: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布,冉冉府中趋。
3.描写“人丑得可爱”的诗句有哪些1、人知丑妇丑,不知丑妇妍。
2、丑妇安乎丑,妇德或可全。
荆钗与布裙。
3、常坐纺织边。
妍妇巧於人,玉貌长娟娟。
4、妩媚及依阿,万态随方圆。
5、丑者妍之实,妍者丑之端。
最新-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精品
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敦煌文学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文学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敦煌文学也一样,所以要从内涵和外延上给它划分一个明晰的界限,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所说的敦煌文学作品,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的是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第二层次既包括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中的文学作品;第三层次则指敦煌遗书中具有文学性的文献,包括上面一二层所说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一些有文学性的应用性文章,如世俗应用文和宗教应用文等。
而敦煌的文学思想,主要指敦煌遗书对有关文学的看法和论述以及从敦煌文学作品中发掘出来的文学观念。
敦煌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具有相对独立性。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敦煌及整个河西地区被吐蕃人占领,与中原王朝基本上处于文化隔绝状态。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敦煌人张议潮率众推翻了吐蕃的统治,收复了瓜、沙诸州,建立了以敦煌为中心,长达180多年的归义军政权。
归义军政权一开始虽则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原王朝的政令并未真正影响敦煌地区,敦煌地区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
在这个独立的文化圈内,由于受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敦煌文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汉文化圈的组成部分,敦煌文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免不了的问题。
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除了比较通行的魏晋说外,还有先秦说、汉代说和六朝说等。
各家都能摆出很多文学史实,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
我们认为,文学自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学体裁自觉的时代并不相同,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创造者和接受者对文学的自觉也不相同;对于中国最下层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对文学的自觉更是一个慢长而懵懂的过程。
研究敦煌文学,应当清楚这么一种情况对唐五代敦煌民众来说,他们对文学并不是像一般文人那样的自觉;对他们来说,文学仅是某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组成部分。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
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
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敦煌变文中的代表作有哪些
敦煌变文中的代表作有哪些?敦煌遗书中的“变文”,又简称“变”,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
敦煌遗书中保留的变文作品较多,现知明确标名“变文”或“变”的有八种:《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又题《舜子至孝变文》)、《前汉刘家太子变一卷》(又题《前汉刘家太子传》)。
此外,《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目连变文》等篇虽仅有题目残篇,其体制也应属于变文一类。
敦煌变文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题材;一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
第一类如《八变相》、《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等。
这些作品讲唱佛经故事,旨在宣扬佛教的教义。
与讲经文不同的是,它们不直接援引经文,而是选取佛经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加以发挥渲染,以生动的情节吸引听众,不太受佛经内容的限制。
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叙述目连到地狱中救母的故事,其中描绘地狱的阴森凄惨,刑罚的残酷,如来的佛法无边,其曲折的情节、离奇的构思,读来扣人心弦。
又如《降魔变文》描写舍利佛与六师外道斗法,六师的六种变化,都被舍利佛一一击败。
这类变文中奇幻的想象,挥洒的描写,对后世《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显然多有影响。
另一类是涉及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的变文,主要包括取材于历史的《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汉将王陵变》,以及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张议潮变文》和《张淮深变文》。
历史题材的变文大多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大事,吸收民间传说,增以逸闻趣事,通过虚构和想象,加以渲染,鲁迅先生谓之“大抵史上大事,即无发明,一涉细故,便多增饰,状以骈俪,证以诗歌,又杂诨词,以博笑噱”。
代表作品《伍子胥变文》现存四个残卷,拼合后尚有一万六七千字。
神女-美女-丑女
神女\美女\丑女摘要:赋体作品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宋玉就是先秦赋体作品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宋玉的赋作丰富且多样化,但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类独特的人物形象——先秦时期的女性。
这些女性通过幻梦或者夸张的方式,出现在他的笔下,让人印象深刻。
她们或者是容若秋华的神女,或者是清新娇羞的邻家姑娘,或者是丑陋不堪的登徒子之妻,各有各的特点。
本文探讨的就是宋玉赋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身后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宋玉赋;神女;美女;丑女;原型及影响作者简介:原煜媛 (1987—),女,陕西省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文体研究方向赋,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文体,一直呈现着有别于诗文的独特风采。
赋源于先秦,兴于两汉,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硕的创作成果。
其文学地位与诗、词并重。
赋用靡丽繁复的文采书写事物,体态典雅、气度雍容。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开篇这样写到:“《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
”赋作的名家名篇不胜枚举,而先秦楚国宋玉是赋作家中十分独特的存在,他塑造了赋作中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我们就曾读到过描写庄姜的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可算是描写女性美最有名的篇章。
其后屈原在《九歌》中塑造了湘夫人、少司命、山鬼一系列的女神形象。
湘夫人多情又哀怨的期待着湘君的到来,少司命倏忽来去仙气飘渺,山鬼披花戴草含睇宜笑纯真又充满了寂寞之情。
《诗经》描的是凡间女子,屈原绘的是天界女神,而宋玉却在赋作中创造了从神到人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并且花费了大量笔墨细致的描写了巫山神女与采桑女、东邻子、登徒子之妻的形象,开创了文学先河。
一、美女文学的典范“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敦煌文学研究的力作——读《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增订本)》
《 敦煌 文学 文献丛 稿 》 就 是对 这些 文献 研究 的
结 晶。
《 敦煌 文学文献丛 稿》 先 由中华书局于 2 0 0 4
出版 ,其 增订 本 刊于 2 0 1 1年 出版 ,在 2 0 0 4年
值主要体现在 四个方 面 ,下文我们 分 四类对本
书 中论文进行介绍 ,兼作评论 。
文 献 、 汉语 语 音 史研 究 。
・
3 2・
史淑琴 :敦 煌文学研 究的力作
——读《 敦煌文 学文献 丛稿 ( 增订本 ) 》
本 书有 l 2篇文章是 对 1 9 9 4年 出版 的《 敦煌赋校 注》 ① 的补正 ,除此之外 ,还 集 中讨 论 了敦 煌俗
赋的价值 。中 国文 学作 品 中女 性形 象 ,多 是如
诗歌及其它文学 文献 的整 理研究 。有单 篇文献 的校理 ,也有某一 文体研究 的综述 ,有 文献作 者的考证 ,也有历 史人物 事迹 的梳理 。本文用
这些文学文献材 料显示 敦煌文学 产生 、流传 的 迹象 ,再证之 以传 世文献 ,说 明唐 五代时期敦 煌社会的文学 活动 和文学现象 。本 书 的学术价
的共同特 点概括 为 主题 无关政 治教化 、题 材大
多琐细卑 俗 、语 言大量用 口语 、句式 多用 民间 歌诀形式 ,文体特 征为故 事性 、对话 体 和语 言
通俗 ,且 大体押韵 。俗 赋 的发现在 文学史 上有 着重大意义 ,它使 我们认识 到文人 赋只是 赋 的
一
《 丑妇赋》 极 尽诙谐 ,给人 一种新 奇 的有 趣感 ,
摘 要 :敦煌发现 的文 学作品数 量 大、种 类 多,从 先秦 到唐代 的都有 。研 究敦 煌 文学文献 , 有助 于了解唐代 文学之原貌 ,还 可为俗赋 、变文等寻根溯源。伏俊琏先 生 2 0 0 4年 出版的 《 敦煌 文
敦煌文献的历史价值
浅论敦煌文献的历史价值摘要:被誉为“百科全书”的敦煌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敦煌文献 文化 历史 价值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
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
《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
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启功旧藏敦煌俗文学资料综述
启功旧藏敦煌俗文学资料综述刘波 王姿怡2008年9月,经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先生的牵线,承蒙启功先生内侄章景怀先生的厚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征集入藏启功先生珍藏敦煌学资料,总计二百一十五种,千余叶,其中大多为启功先生手稿。
启功先生早年已将资料大致分为十三类,分装在十三个纸袋中,上贴纸签,亲书所装手稿内容:燉 各资料、燉 佛变、燉 俗变、燉 维摩、燉 话本、燉 目连、燉 录 清稿、印刷品 稿件、燉 押座文、校阅变文信札意见、燉 降魔 破魔、燉 杂文 俗赋、燉 歌曲 纯韵语。
柴先生清理启功先生该批资料时,以更大型的牛皮纸袋,将其合装成六大袋。
我们清点发现,这批手稿在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一为整理、校勘敦煌变文等俗文学作品的校稿、清稿、浮签;二为敦煌俗文学作品相关论文、著作与其他资料,以及部分俗文学作品叙录;三为校勘敦煌变文过程中的往来信件、会议记录。
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为国学与西域中古史研究提供了一大批新资料,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形成“敦煌学”这一世界性的显学。
敦煌文献内容涵盖面极广,人文学科的几乎任何一个学术门类都能在其中获得研究资料。
其中也保留了不少文学性比较强的作品,变文即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变文是俗文学讲唱故事类作品体裁之一,约产生于初唐时期。
唐代末年,变文流入民间。
十一世纪初年,因宋真宗明令禁止僧人讲唱变文而趋于湮没。
变文对宋代话本、白话小说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对宝卷(明清民间说唱曲艺宣卷的底本)更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史料。
关于“变文”的含义,学术界始终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一般认为,变文是配合一种故事性图画(变相)演出的讲唱文学底本。
而学术界在使用“变文”这一术语时,往往将其用作讲唱体文学作品的总称。
启功先生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词条“变文”中则对其有这样的界定:“唐代俗讲底本。
……变文、变相的‘变’,是对‘经’而言的。
在普通语义中,‘经’指正常,‘变’指变异。
敦煌俗赋《丑妇赋》字词校读
敦煌俗赋《丑妇赋》字词校读
《丑妇赋》是敦煌俗赋中的一篇,其中有许多字词需要校读。
"瑞"字的读音应为"ruì",意为"吉祥"。
"蒙"字的读音应为"méng",意为"覆盖"。
"赋"字的读音应为"fù",意为"作文"。
"妇"字的读音应为"fù",意为"妇女"。
"丑"字的读音应为"chǒu",意为"丑恶"。
"君"字的读音应为"jūn",意为"君王"。
"谷"字的读音应为"gǔ",意为"谷仓"。
"穀"字的读音应为"gǔ",意为"谷物"。
"良"字的读音应为"liáng",意为"良好"。
敦煌文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敦煌文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作者:伏俊琏来源:《敦煌研究》2023年第05期内容摘要:近十余年,敦煌文学研究进入一个瓶颈阶段,研究队伍萎缩,研究成果也较少。
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对敦煌文学的内涵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过去的研究强调文学作品,而忽视了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的开拓和研究。
文学活动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敦煌遗书和图像中有关婚丧嫁娶、祈福驱傩、结社订约、讲唱娱乐、俗讲化缘等各种世俗仪式和宗教仪式记录,都与文学的生成有密切关系。
文学思想研究以写本文学和文学活动为中心,探讨作者和写本制作者的经历和心理、作品的体制、写本的制作等,挖掘其思想与审美的融合,呈现“写本时期”中国文学传播的生态。
关键词:敦煌文学活动;敦煌文学思想;敦煌文学生态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3)05-0066-08The Predicament and Future of Dunhuang Literary ResearchFU Junlian(School of Liberal Art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Sichuan)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or so years,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of Dunhuang has reached a bottleneck that ha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smaller research teams and noticeably fewer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predicament,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consider the meaning and extent of Dunhuang literature. Previous research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alyzing literary works and negl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other activities rich with literary content, as well as the thinking reflected in these texts. Literary activ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field of research, and Dunhuang documents and visual images contain many records relating to both secular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whose content is fertile ground for the techniques of literary research, including marriage, funerals, prayers for blessings, exorcism, the founding of associations, creating contracts, public performances and entertainment, writing and delivering sermons and asking for alm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ultiple angles of study that would benefit research on the thinking reflected in literary work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a focus on transcript documents and other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experiences and psychology of ancient authors, and the style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used to produce manuscripts are all vital areas of Dunhuang literary research. Finally, it is only through an ope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thought and aesthetics that a more nuanced and comprehens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c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documents will become clear.Keywords: Dunhuang literature activities; Dunhuang literary thought; Dunhuang literature ecology(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敦煌文學研究是敦煌学研究中最早开展且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从1920年王国维《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与通俗小说》算起,已经超过一百年了。
关于敦煌的书
关于敦煌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敦煌的书籍推荐:
1. 《敦煌》作者:梁实秋
这本书是敦煌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文学化的语言,讲述了敦煌的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敦煌风》作者:张萍
这本书是一部沉浸在敦煌文化和艺术中的游记,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介绍了敦煌的壁画、雕塑、文学作品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敦煌的视角。
3. 《敦煌: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艺术研究院编著
这本书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敦煌艺术研究书籍,详细介绍了敦煌石窟的类型、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并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
4. 《敦煌壁画》作者:高行健
这本书是一本汇总了敦煌壁画精华的画册,作者通过自己的绘画技巧,将敦煌壁画完美地复制和展示,让读者以图像的方式欣赏到敦煌壁画的美。
这些书籍涵盖了敦煌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完整版)敦煌莫高窟赋(原文对照翻译)附注释
(完整版)敦煌莫高窟赋(原文对照翻译)附注释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
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以壁画和塑像著称。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多、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源。
以下是敦煌莫高窟赋的原文对照翻译,附有相应的注释。
清明上河图风景回眸*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清明时节,天空下着连绵不断的雨,道路上的行人伤心欲绝。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询问酒店的位置,牧童远远指向杏花村。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回头一笑美得令人神魂颠倒,连六宫佳丽也相形见绌。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春寒赐予浴池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净美人脸上的胭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侍从扶起娇弱无力的佳丽,这是她第一次得到皇帝的宠幸。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美女的云鬓、花颜和身着金袍的步摇,茂盛的芙蓉花温暖着春夜。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春宵虽然短暂,但太阳已经升起,从此君王不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享受欢乐的宴会,没有空闲的时间,春天白天尽情游玩,夜晚继续享受。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金殿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金殿打扮得如同娇美的侍女,玉楼宴会过后,醉得神魂颠倒。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姐妹和兄弟都变成了土地,可怜的光彩只残留在门户之内。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于是,天下的父母心中都认为,不重要是生男孩还是生女孩,都一样珍贵。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骊宫高处进入青云之上,仙乐的音飘荡在各个地方。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悠扬的歌声与轻盈的舞蹈凝聚了丝竹之音,君王看了一天也不会觉得心满意足。
*蜀宫泽畔风回疏,回眸一笑百媚生。
*蜀宫位于泽畔,微风轻拂着垂柳,回头一笑妩媚无比。
*六宫粉黛无颜色,世事如棋局局新。
敦煌文学还是文学敦煌?——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的文本启示
敦煌文学还是文学敦煌?蒋应红《敦煌本纪》是作家叶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18年12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隔五年,依然热度不减:不仅曾提名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而且和《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红岩》 《平凡的世界》等13本文学艺术类作品,共同名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70部经典图书。
可以说,像《敦煌本纪》这样过早地进入经典文学的序列并成为一种“现象”的情况,在当今文坛是不多见的。
重读这部作品,我们发现,它不仅讲述了一个让广大读者血脉偾张的“少年”故事,而且提供了一个书写“敦煌”的全新视角。
本文从“何谓敦煌文学”与“敦煌文学何为”的问题的辨析入手,依托长篇小说《敦煌本纪》提供的创作经验和审美追求,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对敦煌文化遗产与艺术精神的继承、创新、发展的路径,以此为此类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一、《敦煌本纪》凸显的问题:何谓敦煌文学与敦煌文学何为?在讨论《敦煌本纪》之前,我们首先要廓清由这部作品重新引起的两个问题:“何谓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何为”?从题目来看,《敦煌本纪》无疑就是关于“敦煌”的书写,属于典型的地域文学。
地域文学是产生于某一特定地域并反映出该地域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审美个性的文学作品,其所涉及的内容、使用的语言,甚至表达的情感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概而言之,作品具有高度的“地域”识别度。
这些作品通常也因为共同的地域性而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学流派,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关中文学、鲁南文学、东北文学等,当一部作品被纳入某一“地域”时,地域性凸显了文学的独特审美性,而文学则完成了“圈地”进而丰富了地域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在书名中就“圈”出了自己的“地盘”——敦煌。
大到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审美情节、语言特色,小到婚丧嫁娶、饮食起居、信仰禁忌、节庆礼俗等民俗文化都具有浓厚的“敦煌”色彩,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会无意识中感受到“敦煌”的存在。
敦煌P.3716 赵冷 丑妇
趙泠《醜婦賦》一首畜眼已來醜數,則有兮(此)一人。
譟飛蓬兮成鬢,塗嫩甚兮為唇。
無兮利之伎量,有姡(huó)毒之精神。
天生面上沒媚,鼻頭足津。
閑則如能窮舌,饞則佯推有娠。
耽眠嗜睡,愛父(釜)增(憎)薪。
有㗛(笑)兮如哭,有戲兮如嗔。
眉間有千般砕皺,項底有百道麁筋。
貯多年之垢污,停累月之重鮍(皸)。
嚴平未卜懸知,許負遙看早道貧。
或人忽然而嘆曰:可羞可恥,難生難死。
甚沒精神,甚沒舉止。
結束則前褰後跢,披掩則藏頭出脣。
以犢速兮為行,以屈焠兮為跪。
五色鬼之小婦①,三家村之大秭。
豪豪橫橫,或恐馬而以驚驢;咋咋鄒鄒,即喧鄰兮栝(聒)里②。
仡脂磨邏之面,惡努胮肛之觜。
尒乃只愛說非③,何曾道是。
聞人行兮撼戰,見客過兮自捶。
打女而槁(高)聲怒氣④,何忍更塗香相貌,罷(擺)故(敷)妝眉。
只是醜上添醜,裏(衰)中道裏(衰)。
告㤪(冤)屈者胡粉,稱苦痛者煙脂。
唯學嫉中出行,當十惡裏矜持。
厭蠱家問法,符書上趁師。
人家有此怪疹,亦寔(實)枉食枉衣。
則須糠火發遣,不得稽遲。
勿客死外,寧可生離。
所有男女總收取,所有資藉任將隨。
好去好往,信住信依。
各自前(皆)得努力,苦兮樂兮焉知。
⑤丑妇赋①之:二本均作“文”。
②聒:S5752作“栝”。
③尒:S5752作“余”。
④高:S5752作“槁”。
⑤伯3716,16行,四界,首尾皆题“赵洽丑妇赋一首”,全篇完整。
有“天成五年庚寅岁五月十五日敦煌伎术院礼生张儒通写”题记。
天成为五代后唐明宗李年号,天成五年是公元930年。
另一个写卷是斯5752号,此卷首尾俱残,赋题、撰者全佚。
存十三行,自“结束则前褰后”至“问法符书上趁”。
该卷的抄写时间,有的学者推测是10世纪二三十年代。
人皆得令室,我命独何咎。
不遇姜任德,正值丑恶妇。
才质陋且俭,姿容剧嫫母。
鹿头猕猴面,椎额复出口。
折頞靥楼鼻,两眼䫜【一交切】如臼。
肤如老桑皮,耳如侧两手。
头如研米槌,发如掘扫帚。
恶观丑仪容,不媚似铺首。
闇钝拙梳髻,刻画又更丑。
2023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
广东省2023届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在传统中国,从道家《庄子》起就十分重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像《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里的申徒嘉,这些丑的形象形貌粗陋怪异,但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
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
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
概括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如《宝玉挨打》,写宝玉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而“茫然不知何往”。
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
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
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
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
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认识早于西方近千年。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这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
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想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
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
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
拆书-美与丑,都是女人的错
美与丑,都是女人的错中国上古时代的美女很多,描写她们美丽的外貌和善良的心灵的作品也有不少。
但却罕有描写丑女的经典作品。
在敦煌发掘出的赵洽的《丑妇赋》中,作者赵洽描摹了一位不仅外貌丑陋,而且内心也极为猥琐的妇人,最后连作者也宁愿感慨,要是娶了这样的丈夫,真是白白穿衣吃饭,应该像送瘟神一样把她送走,哪怕带走儿女和财产也心甘情愿。
南朝刘思真也有一则《丑妇赋》,全篇从头到尾撰写这位妇女如何之丑,最后以一句“熟视令人作呕”结尾。
在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提到登徒子的妻子也是几名丑妇,但仅仅是描写了她的体态是如何丑陋,不说这位丑妇的内心是善良还是阴暗。
明代徐祯卿的《丑女赋》,也是写了一名外表丑陋的妇女,但是她的内心却是聪颖善良的。
除徐祯卿对丑女的内心进行称道外,其他的赋不管丑妇的内心的好不好,都在竭力讽刺,挖苦,调侃这些丑妇。
且对她们有厌恶憎恨之意。
而这些丑妇大多不仅外貌外貌奸,心灵更是猥琐不堪。
这些甚至将她们的外貌描写的有些夸张。
而反观历史,美女们不仅外表艳丽,心灵的美好也是吸引人的。
汉乐府诗《陌上桑》里的秦罗敷,是一位勤劳美丽的少年,她拒绝了那位官员的同乘一车的不合理的,向官员解释家庭自己家庭的情况。
让人不仅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更为她的品质所折服。
又如古代四大美女,“一去紫台连朔漠”的王昭君,“越王解破夫差国”的西施,“连环妙计巧周旋”的貂蝉,“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杨玉环。
与政治沾上了关系而成为了有争议的美女。
至于众人所知的褒姒,妲己,更是为后人所不耻。
然而这些美女里面,只有妲己是蛇蝎心肠。
因她发明了炮烙之刑,使殷纣王沉迷于她的美色而误了国。
为后人所批判。
昭君,西施等美女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贡献,文学作品中也对她们作出了赞美。
到后来的美女,则是人们所熟知的“秦淮八艳”了。
然而这“八艳”几乎都与自由民主人物有关,特别是后面的陈圆圆。
陈圆圆并不是一个狠毒的女人,只是因为她的美貌让吴三桂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汉人的连城成了满人的天下,现代人对她都有诟病。
中国古代文史中的容貌描写
xx古代文史中的容貌描写从xx憎丑到以貌取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里的爱美,首先指爱自己之美。
先看男子,《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有如下一段:(列精子高)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丽。
”列精子高因步而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
喟然叹曰:“侍者为吾听行于齐王也,夫何阿哉!又况于所听行乎?万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
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西汉刘向《新序》中田巴回答齐君问政一段和《战国策·齐策一》中那段为人熟知的名文“邹忌讽齐王讷谏”均如出一辙。
这些谏臣均是从自己丑的或至少不怎么漂亮的容貌中获得灵感,领悟了身居高位的孤家寡人身陷谄谀的危险,从而寻找到谏君之道。
但他们起初是在干什么?揽镜自照,顾影自怜也!顾影自怜之外,更多的是怜爱他人之美。
男人一见美色即生非分之想的古不乏例。
《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即为一例。
《左传·桓公元年》的一句更见精彩。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之妻美,宋华父督见之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目逆而送之”五字,简直把其艳羡之情写活了。
女性又何独不然?亦有《诗》为证。
《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耽彼两髦,实维我仪。
”这位女子所爱之人,人品也许很好,学问可能不错,可诗中公然提及的只是“耽彼两髦”一句,所爱的不是外表又是什么?不光爱色,还有更过分的财色兼爱型呢。
汉应劭《风俗通》:“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
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爱美没错,爱别人已爱之美就可能有错。
《左传·昭公元年》记郑徐吾犯之妹美甚,公孙楚与公孙黑争聘之。
徐妹选择了公孙楚,公孙黑一怒之下要杀楚夺妻,结果反被楚所伤。
不知这是不是关于情敌的最早记载,反正后来情敌的故事是屡见不鲜的。
引发较严重后果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