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
《巴别塔》:多角度解读与人类文明的态度
巴别塔:多角度解读与人类文明的态度1. 引言巴别塔是一座神秘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出现在《圣经·创世纪》中。
这个故事以其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巴别塔的含义,并探讨其中体现的人类文明态度。
2. 文化与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将回顾巴别塔故事所处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那里有着大量宗教和文化传统。
了解当时社会的特点及人们对于建筑、宇宙观念等方面的认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巴别塔故事。
3. 建筑与科技角度解读巴别塔作为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自然引发了人们对其结构、建造技术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猜测。
我们将从建筑学和科技角度探讨巴别塔的可能性、技术限制和可能的用途,以及这些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4. 宗教与神秘主义解读巴别塔也是一个与宗教有关的象征。
它在《圣经·创世纪》中被描绘为人类对上帝的挑战,引发了上帝的愤怒,并导致人类语言的分裂。
我们将从宗教和神秘主义角度解读巴别塔,并分析其中可能包含的寓意和哲学思考。
5. 文化多样性与交流巴别塔故事中,由于语言分裂,人类无法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引申出对文化多样性、语言障碍以及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等问题的思考。
我们将探讨巴别塔如何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并思考现代社会中如何应对和促进文化多样性。
6. 人类自傲与功利主义巴别塔故事还涉及到人类自傲和功利主义等方面。
人们试图通过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来达到通天沟通上帝之目的,体现了人类的自傲和渴望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我们将思考这种自傲和功利主义态度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观点。
7. 结论通过多角度解读巴别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故事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巴别塔不仅是一个建筑物,也是对于人类文明、社会互动以及宗教哲学等方面的一种探讨与思考。
通过学习与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并反思并推动当代社会关注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
巴别塔读后感人类文明与沟通的困境
巴别塔读后感人类文明与沟通的困境巴别塔读后感:人类文明与沟通的困境在读完《巴别塔》这部小说后,我深深被人类文明与沟通的困境所触动。
这部小说以巴别塔的故事为背景,探讨了人类在语言和沟通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引发了我对人类文明和沟通的深思。
在小说中,巴别塔是人类相互沟通的象征。
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时,沟通是自然而然的,人与人之间能够理解和交流。
然而,在巴别塔的故事中,上帝通过使人类的语言多样化而阻碍了他们的相互理解。
在这个巴别塔中,人们变得互相孤立,无法用彼此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这引发了我对人类沟通的困境的思考。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然而,即使现代人类拥有更先进的翻译工具和技术,语言仍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即使我们能够翻译单词和句子,但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仍然是我们难以理解和传达的。
除了语言障碍外,文化差异也是人类沟通的另一个复杂问题。
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导致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得尤为明显。
例如,某些动作、表情或言谈方式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礼貌和尊重,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被解读为无礼或冒犯。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产生误解和冲突。
在面对人类文明和沟通的困境时,我不禁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认为教育是关键。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人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
其次,技术的发展也为沟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翻译工具和语言学习应用的普及,这种障碍将会逐渐减少。
然而,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沟通还需要人类之间的理解和共鸣。
总结起来,《巴别塔》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对人类文明与沟通困境的反思。
我们面临着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培养跨文化意识。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和谐和包容的人类社会,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念阐释翻译学的实践维度——“道德”一词英汉互译的语料库分析
阐 释 学 的 词 源 可 追 溯 到 希 腊 神 话 中 众 神 的 信 使 赫 耳 德 让 ( 2 0 1 0 :6 6 ~7 2 )本 人 提 出 的翻 译 会 通 观 虽 然 结 合 中 墨斯 ( H e r m e s ) ,从 阐释 学后 来 所 获 得 的本 体 论 解 释 意 义 国 古代 的 翻 译 理 论 展 开 论 述 ,但 与 李 河 的 “ 居 间 存 在 ”理 来 看 , 翻 译 和 阐释 实 为 一 体 。翻 译 可 以理 解 为 一 种 跨 语 言 论 也 是一 脉 相 承 的 。 文化的传通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传 通 涉 及 语 内 翻 译 ( 解 实 际上 , 蔡 新 乐 ( 2 0 0 1 :5 2  ̄5 4 )早 在“ 体 系化 ”经验 ,通过译 者的主体 选择 ,使 阐释翻译 学摆脱单 纯的理论研 究 困境 ,从 而建立可 实际操
作 的开放理论体 系
关 键 词 : 阐释 翻译 学 实践 维度
“ 道德 ” 语 料 库
一
、
引 言
并 没 有 跳 出翻 译 本 身 就 是 沟 通 这 一 传 统 的 阐 释 学 命 题 。 张
经 历 了辉 煌 后 的 挫 折 , 究 其 原 因 , 一方 面 与 新 的理 论和 研 通 天 塔 的观 念 。 长 期 以来 , 阐 释 翻 译 学 无 法 突 破 其 自身 ,
究 范 式 的 崛 起 有 关 , 另 一 方 面 与 其 自身 理 论 的发 展 不 足 密 洪 汉 鼎 在 向迦 达 默 尔 要 求翻 译 其 巨著 《 真 理 与 方 法 》 时 遭
历 时线 索 上 主 要 关 注 由 施 赖 尔 马 赫 一 狄 尔 泰 一 伽 达 默 尔 一 利科 等 所代 表 的诠 释学 传统 ,在主 题上 主 要关注 对 “ 理
不忠的美人_--论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不忠的美人"--论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作者:张德让, Zhang Derang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刊名:山东外语教学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JOURNAL年,卷(期):2001(3)被引用次数:1次1.Dolye Conan The Complet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19812.Hardy Thomas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19843.Holz-Manttari J Translatiorische Handeln , Theorie and Methode 19844.Lefever And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19925.Nord 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19916.Ping Ke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19997.Yoshikawa,Muneo Some Japa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19788.曹雪芹红楼梦 19949.程小青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 191610.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 199911.刘靖之翻译--文化的多维交融 2000(01)12.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 19801.张德让.ZHANG De-rang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期刊论文]-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6)2.王涛.WANG Tao跨文化历史演进中的语言、文化与话语权力[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2005(4)3.高嵩.陈朝霞.GAO Song.CHEN Zhao-xia介词在名词化过程中的体现[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2007(2)4.董力从英汉词法差异看英译汉[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2002(2)5.李丹.LI Dan跨文化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过滤与文学变异[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6)6.石定栩理论语法与汉语教学--从"是"的句法功能谈起[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2003(2)7.包通法.朱芫.BAO Tong-fa.ZHU Yuan文化、修辞与翻译[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2002(6)8.楼中平.LOU Zhong-ping跨文化交际框架下的动态语言教学[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2007(4)9.石杨从阐释学视角看《唐诗三百首》中文化词语的翻译[学位论文]20091.钟毅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期刊论文]-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4)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wyjx200103013.aspx。
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 1 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阐释 学”( “hermeneutics”) 一词的起源与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赫尔默 斯( Hermes) 有关。赫尔默斯是来往于人神之间的信使,负责将 神的旨意传递 到 人 间。 由 于 神 和 人 说 的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语 言,所 以,在传递的时候 要 进 行 翻 译,将 神 的 语 言 转 换 成 人 的 语 言,同 时,由于神的旨意晦暗不明,在转换的时候又要进行解释,将其中 的微言大义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阐释 学,则是在 19 世纪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密切的关系,阐释学一 般都要处理翻译问题。
( 李倩( 1986 - ) 女,汉族,四川省泸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硕 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 蓬勃( 1984 - ) 男,汉族,四 川省广安市人,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外国 语科学方法重 建 当 时 的 历 史 环 境,才 能 把 隐 没 的 意 义 再 现 出 来。从本质上说,他的阐释学是一种重建的阐释学,它把文本的 语言看作代表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东西的密码,比如创造性的个性 或者作者的世界观。阐释学不仅在语法成面上是理解的艺术,而 且它还是一种心理的艺术。是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思想的艺术和 从作者本身的视角理解其思想的艺术。
阐释学与翻译
李倩,蓬勃
(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54)
摘要: 阐释学是翻译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将对阐释 学的缘起,阐释学与翻译之联系以及主要阐释学家的观点做一个 整体的梳理,以期对阐释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 阐释学、翻译、翻译哲学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0) 05 - 0212 - 01
修建巴别塔的书
修建巴别塔的书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巴别塔的故事背景
2.阐述修建巴别塔的意义
3.分析巴别塔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4.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5.总结修建巴别塔的经验和启示
正文
巴别塔,又称巴贝尔塔,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
据《创世记》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想要修建一座通天高塔,以传扬自己的名,免得分散在各地。
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后,认为人类的行为狂妄自大,于是让人类的语言混杂起来,使得相互沟通变得困难,最终放弃了修建巴别塔的计划。
尽管巴别塔最终未能建成,但这个故事仍然具有深刻的寓意。
修建巴别塔代表着人类对团结、进步和创新的渴望。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修建巴别塔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各国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
如同修建巴别塔一样,人类需要克服语言、文化和地域等方面的障碍,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其次,修建巴别塔的过程也反映出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而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巴别塔故事所传达的另一个重要信息:人类需要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巴别塔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
例如,在国际合作中,各国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努力消除沟通障碍,共同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此外,我们还应该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追求卓越。
总之,修建巴别塔的书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人类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巴别塔》: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的探讨
巴别塔: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的探讨概述巴别塔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传说,它涉及到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
根据圣经记载,在人类语言还是单一的时候,人们决定建造一座巨大的塔楼来接近上帝。
然而,上帝觉得人们过于傲慢,并对他们施加诅咒,使他们的语言变得不可理解,并使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
这个传说成为了对于多样性和沟通障碍等问题的象征。
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指不同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语言、信仰、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对于世界发展至关重要。
每个文化都拥有独特的视角和贡献,扩展了我们对世界认知和理解方式。
它促进了艺术、音乐、风俗等领域的丰富和交流。
语言多样性语言多样性指地球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语言系统。
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内部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语言多样性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互动和理解,丰富了人类思考和沟通的方式。
巴别塔对语言多样性的影响巴别塔传说中,上帝惩罚人类并使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通过改变他们的语言来阻碍他们相互交流。
这个传说强调了语言在连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作用。
语言障碍与交流困境巴别塔的传说象征着各种形式的沟通障碍,包括语言障碍。
当个体或社会群体使用不同的语言时,可能会导致无法有效沟通和理解。
这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并增加了误解、偏见和冲突等问题。
文化认同与包容巴别塔也提醒我们重视并尊重其他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不同语言系统。
通过接受并尊重他人的文化认同,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
跨越巴别塔:促进多样性共融语言学习与教育通过培养个人的多语能力,可以消除语言障碍并促进跨文化交流。
此外,教育系统应该重视教授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对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多语种翻译与技术创新随着全球化的推动,多语种翻译和技术创新成为跨越巴别塔的关键。
通过机器翻译、即时翻译工具和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准确地沟通并建立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
跨文化交流与共享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共享经验是消除巴别塔带来的分隔感的有效途径。
浅析阐释学视角下的外语翻译教学
默尔 在答 《 诠释 学和意 识形 态批判 》 一文 中指 出 :“ 意 义 的理 解 既
阐释学 是一 种研 究 理 解 、解 释文 本 的 哲 学 理论 。它 把解 释本 不局 限于作 者 的意 思 ,又 不 能局 限于 行 为者 的意 图 ,这是 我最 本 体视 为 ‘ 文本 ’意义 的 审美 生 成过 程 ,将 读 者 的解 读 作 为 寻求 理 质 的观点 。当然这 并 不 是说 ,理解 的最 高 峰在 于 阐明 无 意识 的动
性 ,多元 性 以及 翻译 者主体 性 的三个 特征 。 关 键词 :阐释 学 ;外语 翻译 教 学 ;理 解 ;文 本 中图分 类号 :H 0 5 9 1 阐释 学的 基本 含义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8— 0 0 4 5— 0 1
解 和 自我 理解 的 活动 ,既建构 ‘ 文本 ’意义 又建 构 自我世 界 。“ 阐 机 ,相反 ,理解乃 是 越 出个 体 的视 域 ,勾 勒 出 各种 意 义 路 线 ,从 释学 是一 种 理解 世 界 的方 法 ,通 过 阐 释学 原 理 的 应用 ,在 解 释 者 而使历 史传 承物说 话 。 ” 即是说 ,阐释学 的逻 辑 是一 种对 话 式 的逻 对 世界所 熟 知的 意义 和世 界 拥有 的某 种未 知 意 义 ( 文本 )之 间架 辑 ,文 本 的意义不 只是 作 者 的解 释 ,也 不 只是 读 者 的 解 释 ,而 是 构 起 一 道 理 解 的 桥 梁 ,缩 短 二 者 之 间 隔 阂 的 距 离 ( S t e i n e r , 双方平 等 的对话 ,是双 方各 自视域 的 超越 ,从 而达 到 视域 的融合 。 1 9 9 8 ) 。 ” 在外语 翻译 教学 活动 中 ,对话 指 的是 以外语 翻 译 教学 文 本为 中介 , 师生 通过对 话调 动 双 方 的前 见 ,包 括 已有 的知 识 和生 活 经 验 ,对 2 阐释 学视 角下 的母语 与外 语翻 译教 学的 关系 在外 语 翻译 教 学 中 ,无 论 是 教 师还 是学 生都 关 注 一 个 问题 , 外语 翻译教 学文 字及影 像符 号所表 征 的 内在价 值 和意 蕴 给予 诠 释 , 那就 是如 何将 源语 文本 中 的 内容 正 确 理 解 ,正 确 理 解 作者 本 人 的 在此基 础上 ,师生 双 方 生成 个 人 意 义 的过 程 ,对 话成 为学 生 与 文 真 正意 图 ,换 句话说 就 是如何 正确 理解 作 者及 其 作 品 的真 实 意思 。 本之 间 、现 实与 历史 之 间 联 系 的纽 带 。在 此过 程 中 ,学 生 与 教 师 虽然 阐释 学 的理论 研 究不 是 专 门针 对 翻译 而 论 的 ,但 “ 一切 翻译 通过倾 听 、观 察 、检 验 自身 的 前 见 ,达 到 拓 展 自 己视 野 的 目的 , 就 已经是 解 释 ,我们 甚 至可 以说 ,翻 译 始终 是 解 释 的过程 ( G a d a — 使学 生能够 借鉴他 人 的行为 ,也使 教师 在他 人 的评 述 中 得到 启发 , i f l e r ,1 9 9 9 ) 。 ” 翻译就 是解 释 的观念是 指 文本 意 义 的阐释 最 终取 决 最终使 双方 找到历 史视域 和 现 实 视 域 的关 联 ,达成 双 方 的 视 域 融 于译 者 ,这就 暗示 了文本 理解 翻译 开放 、多元 的可 能。 合 。在 这一过 程 中 ,充 分 体 现 了 阐释 学在 外 语 翻 译教 学 过 程 中 翻 我们 该如何 把握 母 语 与 外 语 的关 联 ,是 准 确认 识 外 语 翻 译 教 译 者 的主体 能动性 作用 。 学不 可忽 视 的问题 。伽 达默 尔认 为 , “ 语 言能 力只 有在 自己的母 语 翻译不是 语言 的 训 练 ,而是 一 种创 造 性 的活 动 。外语 翻译 教 中才 能达 到 ,亦 即在 人们 生 长和 生 活 的地 方所 说 的语 言 中才 能 达 学其 实是 一种 唤 醒 ,也是 一种 超 越 。从 阐 释 学 角 度 对 文 本真 实 到 。这就说 明 ,我们 是 用 母语 的 眼光 学 会 看世 界 ,反 过 来 则 可 以 意义 的理 解 ,要 通 过 对 它 所 产 生 的 历 史 情 境 或 生 活 环 境 的 重 建 说 ,我 们语 言 能力 的第 一次 扩 展 是 在 观 看 周 围 世界 的时 候 开 始 得 才 能 被 人 们 理 解 ,实 现 过 去 到 现 在 的 传 递 。 同 时 ,理 解 的 过 以表 现的 ” 。然而 ,语 言与思 维是 不 可分 割 的 ,在 外语 翻 译教 学 的 程 ,也 是 读 者 在 文 本 的 推 动 下 让 前 见 去 冒 险 的 过 程 ,这 种 前 整 个过 程 中 ,思 维从来 不会 消失 。学 习外 语 就是 两 种语 言 的转换 , 见 ,也 是 一种 创 造 性 的 力 量 。 因 此 ,过 去 和 前 见 ,都 是 意 义 的 即使是 同步 翻译 ,这 种 转 换 也是 存 在 的。学 习 第二 语 言 不 可 能 离 源 泉 。 阐 释学 追 求 的 不 是 原 意 ,使 用 的方 法 不 是 解 释 的循 环 , 开 母语 独立 进行 ,利 用 母 语 是人 类 学 习外 语 的通 则 。离 开 母语 学 理 解 的 出 发点 不 是 文 本 意 义 的 唯 一 性 。 阐 释 学 视 角 下 外 语 翻译 习外语 是难 以 想 象 的 ,母 语 是 最 先 接 受 和加 工 外 部 世 界 的信 息 , 教 学 的 目的不 是 帮 助 学 生 追 求 文 本 原 意 或 者 所 谓 的 作 者 原 意 , 然 后形 成 概 念 ,成 为 思 维 与 交 际 的第 一 工 具 。 因为 母 语 的原 因 , 而 是 更 强调 外 语 翻 译 过 程 中 的 文 化 性 ,让 学 生 站 在 自 己 的文 化 我们 在 面对 翻译 文 本 的 时候 ,难 免 会 带 入 思维 定 式 ,然 而 阐 释学 视 野 中通 过 想 象 重 新 构 造作 者 当 时所 建 构 的 意 义 时 所 形 成 的 既 的加 入 ,对正 确认 识母 语在外 语 翻译 教 学 中的 作 用 在 理 论层 面上 融入 外 语 国家 文 化 ,又 融人 中 国文 化 的 第 三 种 意义 。 因此 。对 提供 了新 的视 角 和有力 的支 持 。 语 言 的理 解 不 是 一 次 完 成 的 ,而 是 不 断 琢 磨 ,不 断 回 归 文 本 , 3 阐释学 在外 语翻 译教 学 中的特征 不断 和 文 本 作 者 “ 相遇 ” 、 “ 对 话 ” 的 过 程 。对 文 本 的理 解 也 在外 语 翻译 教 学 中 ,教师 很容 易把 翻译 当成 是 一种 语 言训 练 。 不是 一 次 性 完 成 的 ,而 是 一 个 对 文 本 并 存 的 多 种 意 义 进 行 选 很多 人都会 说 ,翻 译 归根 结 底 还 是 一 门语 言 的 过程 ,但是 如 果 把 择 、评 析 的 过 程 ,最 后 达 到 融 会 贯 通 的水 平 。 语言 仅仅 当成是 一种 符号 ,那 么翻 译最 终 也只 能 停 留在 语 言层 面 。 也 就是 说 ,语言 本身所 指 的世 界之 间传 递思 想 的 功 能就 被忽 略 了 。 参考文 献 : 德 国哲 学家施 莱 尔马赫 认 为 ,对 文 本 的 理 解 和解 释不 仅 仅 是 一 个 [ 1 ] G a d a m e r ,H a n s—G e o r g .G e s a m m e l t e We r k e .S t u t t g a r t : UT B ,1 9 9 9. 语 言 的过 程 ,而 且 是 一个 创 造 性 的 心 理 过 程 ( 孙 伯 揆 等 ,1 9 9 7 : 1 1 4— 1 1 6 ) 。这样 的理 解就把 翻译 文本 从 纯粹 的语 言符 号 中解 放 出 [ 2 ] S t e i n e r , G e o r g e . A f t e r B g e a n d T r a n s l a — 来 ,使 翻译文 本呈 现 出更开 放 的状 态 ,进 而 就 有 了更 多元 的 理解 。 t i o n [M ] . S h a n g h a i :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 也 就是 说 ,在 外语 翻译 教学 过程 中 ,教 师不 能 强制 灌 输学 生 知识 , Pr e s s,1 9 9 8. 更不 能要 求学 生完 全按 照 教 师对 翻译 文 本 的理 解 去 理 解 ,而 是 要 [ 3 ] 李和 庆 ,《 西方翻译 研 究方法论 》 ,北 京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5 。 让 学生 带着 自己 的 “ 偏 见 ” 去 与 文本 展 开 对 话 ,与 文本 作 者 进 行 [ 4 ] 李 河 ,《 巴别 塔 的重建 与解构 》 ,云 南大 学 出版社 ,2 0 0 5 。 情感 上 的交流 ,从 而 构 建 自己独 特 的 知识 体 系和 感 情 世界 ,实 现 [ 5 ] 单继 刚 ,《 翻 译 的哲学 方面》 , 中国社 会科 学 出版 社 ,2 0 0 7 。 学生 精神 世界 的拓 展和人 生经 验 的增长 。 [ 6 ] 廖七 一 ,《 当代英 国翻译 理论》 ,湖北 教育 出版
从“巴别塔”的建构到文化的互鉴
塔吉克斯坦留学生:愿做塔中文化交流的使者(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俗的侦探凶杀和社会言情小说。
对此,鲁迅先生在书前的《辨言》中明确指出:“科学小说,乃如麟角。
智识荒隘,此实一端。
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其翻译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此后,他1904年译《北极探险记》,1905年译《造人术》,1907年译《科学史教篇》,1927年写《小约翰动植物译名》,1930年译《药用植物》,等等。
对于科学翻译的意义,鲁迅先生早已阐述得十分清楚。
王小波在《青铜时代》的前言里着重提到了译者,他认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
也许今天的我们过度追求原创性,却依旧轻视了翻译家的工作。
优秀的翻译者应该越来越多,可是往往在翻译出现争议时译者才会登场,这绝不是良好的文化生态。
傅雷、李文俊、王道乾等昔日的经典译者总是在翻译作品的山巅被作出比较,可是现在人们常常会更熟悉那些山脚下的名字,社会热点比作品本身似乎要更加重要。
看上去更多优秀的人在从事翻译,但是真正出色的翻译家却日益隐而不彰。
在文化不断向民间铺展,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的局面下,翻译的功能反而被遮蔽在迷雾之中。
当我们看一部网络剧集或者畅销小说时,翻译成为了一个辅助性的任务以至于人们常常不知道翻译者究竟是谁。
在这个过程里,家的主体逐渐退场的时候,们看到的是作品品质本身正在退化的事实。
分的,换,管“文化翻译”超越了翻译研究的范畴,具有跨学科性质、和后殖民理论中也被频繁使用的术语,然主要局限于翻译学领域,层面如何通过翻译表征另一种文化、协调文化差异,归化还是异化达到文化输出与共享的目的。
担起了沟通的桥梁作用。
有助于消除因种族、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偏见,系统意义的之间的共通之处。
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相对的,化,认同和接纳。
化的认同。
指向行为方式的认同和趋同,使源得以共享。
在。
《巴别塔》简评
《巴别塔》简评1《巴别塔》传说据《圣经》记载,远古人类希望能建立一座通天的巴别塔,上帝担心人类到达天庭后威胁到其权利,便扰乱人类的口音并把他们分散在地球各个不同的地方。
万能的上帝给人类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肤色,但是他却留给人类人性的爱。
这种人性的爱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种子,可以超过语言、超越信仰、超越肤色而存在。
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总是被遗忘、被丢弃的黑暗深处从而成为一切悲剧、罪恶的源泉。
那么,当人类因为通天塔而遭到上帝的惩罚,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之间的人来能靠什么来交流、沟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就像巴别塔的建造一般,在这个过程中,自负的人类似乎已经忘记祖先们的经历及教训。
太多的人迷失在现代文明之中,他们往往通过肤色把人类划分为不同等级并把所谓的异类拒之门外。
他们似乎已经忘记,除了语言,人类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交流,那就是爱。
2 影片简介《巴别塔》是其导演亚利桑德罗继《爱情是狗娘》《21克》后的又一力作,延续了叙事点不断进行空间位移和剪切的结构风格。
这种结构强调的是故事在断裂中的耦合性,影片中各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场域中的人物和故事被奇妙地耦合在一起。
影片讲述了分别发生在摩纳哥、墨西哥以及日本的三个不同的故事:一对美国夫妻(理查德和苏珊)因为婚姻危机去摩洛哥旅行,苏珊在旅行车里遭遇枪击。
为了医治苏珊,一车美国游客不得不在摩洛哥的一个小村庄滞留,而当地警方也将此次事件上升为恐怖袭击并展开调查,而事实真相却惊人的简单;当这对美国夫妻滞留在摩洛哥时,他们家的墨西哥保姆为了参加儿子的婚礼,让她的侄子开车带着她和这对夫妻的孩子们一起去参加婚礼。
但是,从墨西哥返回美国经过边境处时,警方怀疑她绑架美国小孩,事情由此开始不受控制。
日本的一位聋哑少女千惠子孤寂地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母亲的自杀使她和父亲的沟通越发困难。
由于自身的残疾,她也得不到异性的关注,性格越发叛逆。
于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沟通交流。
1.翻译简介及翻译史 4课时[1]
3) 熟悉翻译理论和常用技巧,善于灵活运用各 种翻译技巧。 We are enemies of all wars, but above all of dynastic wars.
我们反对一切战争,特别是反对王朝战争。(名 词转换成动词) We believe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prove worthy of our trust. 我们相信,青年一代将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0% 平时作业 20% 作业1 10% 作业2 10% 期末考试 60%
An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Chuzhou University
巴别塔典故
据《圣经· 创世纪》,创世之初,普天之下 人类同操一种语言。出于骄傲,人们想建 一座通天之塔。耶和华对人类的骄傲感到 恼怒,于是使人们的语言变得互不相通,从而在造塔的人们中 间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好放弃了造通天塔的狂妄打算。而那个 建通天塔(Babel)的地方后来就被称为巴比伦城(Babylon)。 巴别,希伯来文是“变乱”的意思,巴比伦文则是“神的门” 的意思。由于“巴别塔”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内涵,使人们常常 以此作为某种解释性的典故来利用。一方面作为试图通往天堂 的路径,逼近上帝,因此可以用来表示一种对权威的挑战,无 所畏惧的勇气;另外,由于故事中上帝对人类语言的变乱,则可 用以体现人类语言之间的理解偏差,因此许多人就把翻译比喻 为一种建造巴别塔般的英雄事业,人类为寻求共同理解而不断 追求的路途。
Examples: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2:His irritation could not withstand the silent beauty of the night. 3:Friendship will last only if it is based on a common goal.
巴别塔读后感语言与沟通的重要性
巴别塔读后感语言与沟通的重要性巴别塔读后感:语言与沟通的重要性人类自古以来便不断倾向于建立高耸入云的建筑,而巴别塔则成为了这一追求的象征。
在读完《巴别塔》这个寓言故事后,我深深地思考到了语言与沟通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社会间的互动中,语言沟通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它的良好运用与有效表达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
通过阅读《巴别塔》,我被故事中表达的信息所震撼,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地合作与沟通。
而这种无法沟通的状态导致了人类无法共同进步、共同实现自己的愿景与目标。
巴别塔的塌陷使我重新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同时也思考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足够重视并善于运用语言。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它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工具。
具备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能够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体现在我们语言的运用上,更包括我们的倾听和理解能力。
通过倾听他人的讲述和理解他们的观点,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在解决问题和达成共识时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个人发展中,语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学习者来说,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我们能够打开更多的交流渠道,拓宽我们的视野并促进个人的成长。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只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单词和语法规则,更是为了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交流和了解彼此的想法和价值观。
同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成为了成功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关键。
在商务谈判中,流畅的语言和准确的表达能力能够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合作机会。
从社会角度来看,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和谐稳定地发展,与其成员是否使用有效的语言进行交流密切相关。
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社会活动,分享知识和信息,并且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更具体而言,政府和组织在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时,需要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以便更好地获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介绍--《元代文学编年史》
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介绍--《元代
文学编年史》
无
【期刊名称】《学术动态(北京)》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编者按: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于近期揭晓。
考古研究所白云翔著《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哲学研究所李河著《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主编《当代基督宗教研究丛书(6册)》、法学研究所杨一凡、
【总页数】6页(P2-7)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2
【相关文献】
1.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介绍——《美国政府与清朝的覆灭》 [J], 崔志海
2.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介绍——《河南邓州“台湾村”研究》 [J], 无
3.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介绍——《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
方法论》 [J], 黄群慧
4.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介绍《古代两河琉域的创世种话与历史》 [J], 国洪更
5.第六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别塔》的文化冲突与沟通困境
巴别塔的文化冲突与沟通困境引言《巴别塔》是一部著名的圣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类试图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来达到上天,并得到了上帝的惩罚。
然而,除了宗教解读之外,《巴别塔》也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性的表达,揭示出在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冲突和沟通困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巴别塔》所呈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背后的沟通问题。
语言和交流巴别塔中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合作建造塔楼。
然而,当上帝惩罚他们后,他们被迫学习不同的语言,无法相互理解和沟通。
这揭示了不同语言所带来的障碍和误解。
文化认同与多元性在巴别塔工程中,人们齐心协力建造并表达着对自我价值、成就感和团队凝聚力的认同。
然而,在上帝让他们说不同语言后,他们开始分道扬镳,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群体。
这种分离代表了文化多元性的出现,但也带来了互相之间的冲突和隔阂。
观念和信仰差异在《巴别塔》中,人们试图通过建造塔楼来超越人类的能力限制,并与上帝平起平坐。
然而,上帝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己的天意。
这体现了观念和信仰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和定义存在的分歧。
解决文化交流难题要解决文化冲突和沟通困境,需要采取一些措施:1.跨文化培训:通过为参与者提供跨文化意识培训和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对其他文化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的理解。
2.社区对话: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开放、尊重和包容性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在接触中消除误解。
3.增加共同经历:通过举办跨文化活动、合作项目或旅行等方式,增加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共同经历,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结论《巴别塔》所呈现的文化冲突与沟通困境既是古老而有启示性的故事,也反映了现实中不同文化间的障碍和问题。
通过增加跨文化意识、培养沟通技巧以及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我们能够不断改善文化间的理解和相互关系,打破“巴别塔”的隔阂。
《巴别塔》读后感
《巴别塔》读后感《巴别塔》是匡灵秀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设定、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对各种主题的探讨而受到关注。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产生了一些复杂的感受。
小说的设定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
有关语言学习、翻译和魔法刻银的设定尤其吸引我。
魔法刻银的设定巧妙地结合了欧洲传统神秘学中的魔咒与翻译学知识,同时融入了中国古文字,这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我对书中关于语言学习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主角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成长和挑战。
这种对语言的深入探索以及其与魔法的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阅读体验。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后半段的情节发展让我感到有些失望。
尽管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恢弘的设定,但在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上显得有些仓促和模糊。
例如,银条发生机制的设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这使得读者在理解故事的逻辑和发展时感到困惑。
此外,主角团除罗宾之外三位朋友的形象刻画较为平面和脸谱化,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复杂性。
这使得读者难以真正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也影响了他们在故事中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在情节方面,小说的开头介绍了巴别塔的设定,使得读者很容易猜到最终巴别塔陨落的方式。
这使得后续的情节发展缺乏足够的惊喜和悬念,读者能够预见到主角团的行动和结局。
罗宾和小伙伴们摧毁巴别塔的“革命行动”,给人一种潦草和极速的感觉,缺乏对革命的深入思考和描绘。
这让我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产生了一些疑问,革命是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行动,而缺乏对社会问题的真正解决?小说在表达反歧视、反霸权、反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方面的意图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其中的一些表达和宣扬过于直接和重复,给人一种广告标语的堆砌感。
我认为,这些价值观可以通过更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发展来自然地展现,而不是通过过于直白的口号和冲突来推动。
在人物方面,除了罗宾的父亲,其他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
主角罗宾的形象塑造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会让人感到角色的行为和决策不够合理。
《巴别塔》:现代都市生活与个体困境的冲突
巴别塔:现代都市生活与个体困境的冲突引言《巴别塔》是一部探讨现代都市生活和个体困境冲突的小说。
通过描述主人公在纽约高楼大厦中的彷徨和挣扎,作者传达了对现代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的思考。
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些主题以及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现代都市生活:机会与挑战现代都市生活充满着机遇和选择,在巴别塔般的高楼大厦中,每个人都追逐着成功、名利和财富。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势力斗争、竞争压力和追求完美导致的焦虑。
城市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也成为了产生困境和焦虑感的源泉。
个体困境:迷失与超越小说中描绘了主人公在巴别塔般的高楼大厦中感到迷失无措。
他被困于一个繁忙、分散注意力且缺乏意义的环境中。
个体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常会遭受孤独感、无助感以及逐渐失去自我认同的困境。
然而,这些困境也激发了个体超越自我的力量,促使他们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社会背景:城市化与现代文明《巴别塔》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城市化加速了交流和互动,但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如社会分化、人际关系疏离和环境污染等。
解决方案:平衡与舒适面对现代都市生活和个体困境的冲突,寻求平衡是关键。
个体需要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追求内在满足感和外在成功,并提升自我认知、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此外,营造舒适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也是缓解困境的重要途径。
结论《巴别塔》通过描绘现代都市生活和个体困境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文明和城市化带来问题的深思。
面对这些挑战,寻求平衡、超越个体困境是关键。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角色,并努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在的支持和意义。
《巴别塔》阅读感想
《巴别塔》阅读感想《巴别塔》这本书以语言为媒介,描绘了政治上对于他者的态度分野。
在书中,巴别塔不仅是一个象征人类合力的建筑,更是一个区分我与他者的场所。
它是区分学者和农民、白人和有色人、会英语的人和不会英语的人、压迫者与受害者的地方。
语言并非一种价值中立的工具,而是文化和历史的介质。
因此,翻译并非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背叛”。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翻译即背叛”,汉字“古”与英文“old”,由于翻译时丢失了“坚固”的意思,成为了启动魔法的钥匙。
对于外来者来说,他们的母语永远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元语言,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白人世界的一部分。
巴别塔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乌托邦,但它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在塔内,学者们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沉醉于词与物的魔术,忽略了何为现实与幻象。
他们与现实的联系薄弱,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而在塔外,不公不义的现象依然存在,银条驱动的纺织机导致工人们流离失所,巴别塔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给普通人带来实际的好处。
当语言-身份分歧和塔内塔外这两条线交汇到一起时,主角四人渐行渐远。
身为白人原住民的莱蒂,将成为嚼舌人视作自己的自我成就理想,而被从世界边缘掳来欧洲的罗宾、拉米和维克图瓦,他们在巴别塔中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立场。
在面对赫尔墨斯社的暴力破坏时,莱蒂选择了站在巴别塔一边,而罗宾和其他人则选择了反抗。
语言和身份是导致他们分道扬镳的根源,而面对暴力和破坏时的选择,则成为了导火索。
罗兰巴特曾说:“相比起一名政治奠基人,毛更像是一位语言奠基者。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语言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区分自己和他者的标杆。
我们试图跨越所有身份,建造巴别塔的尝试,每一次都在遭到上帝的嘲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言和身份的差异,尊重他人的文化和身份,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
《巴别塔》中的文化多元融合
巴别塔中的文化多元融合巴别塔是《圣经·创世纪》中一个寓言故事,被视为文化多元融合的象征。
故事讲述了人类曾在同一个地表语言下生活,并想要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以显示他们的团结和强大。
然而,上帝见到人类的行动后,混淆他们的语言,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彼此,最终导致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
这个故事引发了关于文化多元融合与分歧之间关系的深思。
以下是巴别塔中体现文化多元融合的几个方面:1. 共同目标与团结在巴别塔故事中,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建造一座高楼。
这个共同目标代表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和习俗之间相互影响和整合的可能性。
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某个目标,不同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理解和尊重彼此。
2.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巴别塔中的建筑过程必然需要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人们必须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协作。
这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文化碰撞与融合由于巴别塔上升被阻止,人类被迫分散到世界各地。
不同的族群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化,并开始发展各自独有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这种分散使得不同文化在接触中产生碰撞与融合,促进了新思想、新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文化创新的涌现。
4. 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发展巴别塔故事提醒我们,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尊重并欣赏他人的文化背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全球互联。
总结起来,《巴别塔》中的文化多元融合具有共同目标与团结、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碰撞与融合以及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这个故事不仅提醒我们珍视并尊重不同文化,也鼓励我们在交流中寻找共同点,促进全球社会的和谐发展。
《巴别塔》阅读感想
《巴别塔》阅读感想小说描绘了一个平行的 19 世纪世界,科学与魔法共存。
在这个世界中,蒸汽机和刻银术并驾齐驱,支撑着大英帝国的霸权。
作者作为华裔移民,拥有多语言背景,她巧妙地创造了刻银术这一奇幻元素,作为小说奇幻世界的支撑。
那么,什么是刻银术呢?在小说的世界观中,刻银术既是一种魔法,又超越了简单的魔法概念。
简单来说,语言之间的翻译并不能完全对应,词语在不同语言中的翻译既有重合,也有扩展,既有丢失,也有扭曲。
而刻银术就是捕捉翻译过程中丢失、扭曲的部分,并通过白银呈现出神奇的魔法效果。
大英帝国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刻银术可以被视为“现代科学”的象征。
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要深刻理解刻银术,就必须理解为什么需要外籍学生。
在作者设计的世界观中,由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语言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可供刻银术利用的空间也在逐渐消失。
因此,巴别塔将目光转向中国、印度、海地等在西方视角下相对落后的殖民地国家,这些地方拥有全新的语言。
巴别塔里的英国人通过研究这些新语言,在新语言的启发下,继续挖掘刻银术的魔力。
刻银术似乎可以被视为抽象“文化”概念的具象化。
在不同文明的交融中,会产生巨大而不可思议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被称为“魔法”。
小说通过对主角团 4 人组的塑造,深入探讨了殖民主义、种族歧视、女性地位等深刻的议题。
罗宾是中国裔,是第一男主角。
他的成长过程是逐渐觉醒的过程,既有沉迷于“象牙塔”的单纯,也有压抑沉沦后的爆发。
拉米是印度裔,他的外在是耿直善良、热情乐观,但他内在的底色是父亲传授给他的“欺骗英国人、隐藏自己”的生存哲学,而更深层次则是渴望反抗殖民的“怒火”。
莱蒂是海军上将的女儿,她拥有多重身份,既是女性,又是白人,还是被歧视的对象。
维克图瓦是海地裔,是逃亡女仆的女儿,她是主角团中受到社会环境歧视和压迫最严重的一个,但她的反抗意识也最强烈,个性更加勇敢和隐忍。
洛弗尔教授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教授,但同时也是一位殖民主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n ’ a d“ r i a id v d a r a o i g . I i r e c o s d s i l a y i t g a in o r n l t n s u is i s’ n o i n l n i iu l e s n n ” t s a t u r s — icp i r n e r t ft a s a i t d e o g n o o wih h r n u is t e e s r o it o u e i wi o t e me e t . ' n c s a y t n r d c t c mme tf ra b te n e s a d n f t e co e r l — c Is t h n o e t r u d r t n ig o h l s e a
学、 翻译 学 与诠 释 学的 跨 学 科研 究 。 中图 分 类 号 : 0 9 20 — 4 5 20 )6— 66— 6 0 1 2 3 (0 90 0 6 0
AnI tg ain o r n lto t r n uis OnLi 'Reo sr cin a d Deo sr cino h a e ne rt fT a sainwihHeme etc- o s c ntu t n c n tu t fteB bl He o o
mo e n we t r a g a e o in a in i h n e l g a e ti t rl w e we n t e we ta d Ch n .Th s h d r s e n ln u g re t t n t ei t ri u l x n e f o n t o b t e h s n i a u e
f r h rpu sf w a d t e it ri gu lt a sato r e u i sb s d on t o e u t e t or r h n e ln a r n l in he m ne tc a e hec nc ptof“ n e — e s ” Re o itr se. c n— s r c in an c s r c i h be r fe t heau hor s r ng awa e e s o “r ii c de i e — t u to d De on t u ton oft e Ba l e lc s t t ' t o s r n s f asng a a m c qu s
“ 本 中心 论 ”翻 译 的逻 各 斯 真 理 以 及 中西 文本 流 通 中 的西 方 语 言 中心 论 等 问题 , 出 以 “ 间 存 在 ” 基 原 、 提 居 为
础 的语 际翻 译 解 释 学 。《 巴别塔 的 重 建 与 解构 》 示 了作 者 学 术 “ 问 ” 展 提 意识 和 “ 白” 识 , 会 通 语 言 哲 独 意 是
Ke r s y wo d :Re o s r c i n a d De 0 s r c in o h a e ;ta sa in;h r n u is n e — e s ;i t - c n t u t n c n t u t ft e B b l r n lto 0 o e me e t ;i t r c se n e
李河运用激进诠释学论述了翻译的语词世界解释学真理及差异的撒播批驳了传统翻译原本中心论翻译的逻各斯真理以及中西文本流通中的西方语言中心论等问题提出以居闻存在为基础的语际翻译解释学
第3 7卷 第 6 期
Vo . 7 N . 13 o 6
安 徽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版 ) 人
f ndl ho e ta ton ln ins s c ou c e t —ore e ta lton. 1 gial r h a d t e rv lg d ou y t s r dii a oto u h as s r e t x — int d r nsa i o c tut n h p iie e
Z HANG De—r n I tr ain lC l g f h n s u e ,EatC n r lUn v riy・S a g a a g( n en to a ol eo C ieeStdis e s hia No ma ie st h nh i 20 6 0 0 2,Chn ia;S h o f o eg tdis c o l F ri n S u e .An u r lUn v ri o hi No ma iest y,Wu u An u 4 0 3, h h i2 1 0 ia n)
gr ton ai
Ab t a t He e ly h sr c :Ii mp o s t e“ a ia h r n u is t e eo 。 y t ma i e p o a i n o t e wo l f r d c l e me e t ” o d v l p a s s e t x l r t f“ h r o c c o d wo d ”.h r n u i tu h a d “ h is mi a in o i e e c s i r n lt n r ii n e p y a d p o rs e me e t r t n t e d s e n t fd f r n e ” n ta sa i .c i cz g d e l n r — c o f o t i
张 德 让
( 华东 师 范 大 学 对 外 汉 语 学 院 ,上 海 2 0 6 ; 徽 师 范 大学 外 国 语 学 院 , 徽 芜 湖 2 1 0 ) 002安 安 4 0 3
关 键 词 :巴别 塔 的 重 建 与 解 构 ; 译 ; 释 学 ; 间存 在 ; 通 翻 诠 居 会
摘
要 :李 河 运 用“ 进 诠 释 学 ” 述 了翻 译 的“ 词 世 界 ” 解 释 学 真 理 及 “ 异 的撒 播 ” 批 驳 了传 统 翻 译 激 论 语 、 差 ,
J u n l fAnh iNo ma ie st ( u . S c Se. o r a o u r lUnv riy H m & o . i)
2 09年 l 0 1月
NO .2 0 V 0 9
翻 译 与 诠 释 学 的 会 通
评 李 河 的《 巴别塔 的 重 建 与 解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