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阐释学派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将关注译者的心理过程和认 知机制,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和解释原文。
阐释学派将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在翻译 中的作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碰撞,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传递文化 内涵。
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
译者的认知过程
阐释学派将深入探究译者的认知过程 ,包括译者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 情感体验等对翻译的影响。
02 03
文化冲突与融合
阐释学派将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实 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播与推广
阐释学派将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传播和推广本土文化,使译 文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义阐释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阐释是基础 ,它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对于 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
语义阐释的方法
包括词汇分析、短语分析、句子 分析等,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 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
语法阐释
语法阐释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 析,理解其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 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要点三
译者的道德责任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道德责 任,要求译者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确 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然而,在 实践中,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可能会受 到挑战,例如在处理敏感话题或争议 性内容时。
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文化背景的差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处理具有不同文 化背景的文本时,可能会忽视文化差 异对文本意义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译 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文化内涵。
对原文本理解的局限性
语言与文化差异
文本意义的模糊性
翻译的阐释学派及其启示
一
、
施莱 尔马赫 的 阐释学 理论
施莱尔马赫的《 论翻译 的方法》 论文从理论上
阐述 了翻译 的原则 和 方法 问题 , 阐释 学 的角 度 阐 从 述 了翻译 和理 解之 问 密不 可分 的关 系 , 提 出 了两 并 种不 同的 翻译途 径 。一是译 者 可 以“ 打 扰原 作者 不
・
教育理论探讨 ・
翻译 的I 阑释学派及其 启示
田 琼
( 山两 财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 0 ) 3 0 6
摘
要 : 莱 尔 马 赫 在题 为 《 翻译 的方 法 》 文 中从 阐 释学 的 角 度 阐述 了 翻译 和理 解 之 问密 不 可 分 的关 系 , 施 论 一 并
施 氏 的语 法 释 义必 须 以 对 文本 的共 时 的共 识
来 达 意 ” 它本 身 就具 有 动态 意识 , , 即用 清 晰 的话 语 表 达 尚不 清 晰 的意 义 。它 的 词根 H re— — “ en s 赫尔 墨 斯 ” 古 希 腊 神 话 中奥林 波 斯 诸 神 的使 者 , 斯 是 宙 的 传 旨者 , 因此 他 又是 使 节 和传令 官 的庇 护者 。他 主 管商业 、 通 、 牧 、 技 、 交 畜 竞 演说 等 , 为众 神 传 递 在
译 : e B in , raO y i( N w e igG et l c 金惠康 ,0 4P3 j mp . 2 0 ,. )
长城 t ra Wa 。 h G et l e l
龙井
施 莱尔 马赫 提 出 了检 验语 义 的 阐释学 主张 , 其
释 义理 论包 括 两个 方 面 : 语法 释 义 和心 理 释 义 。施 莱 尔 马赫 在 解 释理 解 过 程 时 讲 到 : 话 语 如 果 不 被 “ 理 解为 一种 语 言 的关 系 , 么它 就不 被 理解 为精 神 那
阐释学翻译理论
①全文是以伽达默尔理论为核心,标题
为“阐释学的文本解读” ② 违背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精神中的 共同决定关系,译者成为了万能的阐 释者,而剥夺了读者的参与。
2)对西方阐释学翻译理论译介不够 全面。如忽略了利科的思想。
②“存在”并不能通过“此在”这一途径到达。 存在的意义必须通过文化、宗教、历史以 及科学无尽的阐释过程得以传递。因此阐 释学的任务是揭示存在如何得以展示和反 思。--- “the shortest route from self to self is through the other”.
③文本阐释三个基本阶段: 1)客观分析文本自身。这是一种对文本内容 与形式进行结构及语言分析的定位,即对 文本语言代替谈话话语之后,语境、声音、 气氛等现场因素失却后的文本的认识。
A 贝蒂:Teoria Della Interpretatione
非本体论角度 语言及文本都是人类意图的客观表现。 解释文本意义就是复活通过象征手段表达 出的意图。复活的关键在于再现原文文本 创作的过程 ,其目的不在于抵达原作者的 心理状态或内容,而在于把握原文真实唯 一的意义。
B 赫施:《解释的有效性》(1967) ①驳斥伽达默尔视域共融观点 如果缺失有效性这一概念,不同解释之间 就无合理度的区分。人文科学所赖以存在、 以解释为基础的知识和客观性将在阐释学 中不复存在。 ② 区分“含义”(Sinn)和“意 义”(Bedeutung) 含义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表达的事 务中。意义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 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伽达默尔所言理解
D 理论运用 2001 张德让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 与翻译研究》,探讨历史误读、文 化过滤、重译
E 批判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一、阐释学派翻译观: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二、施莱尔马赫:1、翻译的两个途径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
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三、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1、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2、主要观点:理解即是翻译3、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翻译的结构学派♦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幵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等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之上。
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c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
(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
《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L’ epreuve de l’e 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1984)——以“异的考验”为主 线,对路德以来的德国译事、译论进行了考古式的挖掘和 梳理
阐释学的发展史经历了两次重要突破。
第一次是在18~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家施莱 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在融合不 同领域的阐释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的解释和心理 学的解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 特征的阐释学(general Hermeneutics)。德国生命哲学家狄 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从“历史理性批判” 纲领出发,使阐释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的道路上又 跨了一大步。这一时期的阐释学基本上还是一种作为方 法论和认识论的客观主义的解释学。这个时期的阐释学 都是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架构下发展,都把重建文本和
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语言是理解本身 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式就是解释,翻 译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周旋,因此可以看作阐释学 最具代表性的范例。
1813年,施莱尔马赫的论文,“论翻译与方法” (U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bersetzens),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翻译的原则和途径,指出 翻译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 靠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使作者靠近读者。 论文对笔译与口译活动、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都加以 区分并进行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语义分析与语境重构
语义分析
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理解其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
语境重构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
文化因素的处理
文化保留
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转换
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进行适当的转换或解释,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和接受习惯。
阐释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 艺术,需要译者在理解和 表达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 和技能。
阐释学派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的 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会对 翻译产生影响。
02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 文的忠实,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 文的意义和风格,尽可能保留原 文的意象和修辞。
译者创造性阐释
阐释学派鼓励译者发挥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阐释,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责任与素养
阐释学派认为译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
03
阐释学派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
直译
保留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尽量传 达原文的直接意义。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精神,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
0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强调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 解释,同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艺术性。
01
诗歌翻译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学派 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注重传达原诗的 意象、情感和语言风格。
02
03
小说翻译
在小说翻译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注 重对人物性格、情节和背景的准确传 达,以呈现原作的整体风貌。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知识讲稿
02 03
阐释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 观点,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阐释;安托瓦纳·贝尔曼 (Antoine Berman)则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主张在 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异质性。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 ,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不同,从而对翻译产生重要 影响。阐释学派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翻译策略的选择
针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阐释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异化、归化、杂合等。异化策略强 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归化策略则强调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杂 合策略则主张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归化处理。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进一步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论渊源、实践应用等方面,完善和发展该
理论。
拓展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将阐释 学派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商务、科技等不 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中,检验其适用性和有效
性,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关 联与差异: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语言学派 、文化学派等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促进翻译理论 的多元化发展。
翻译的本质与目的
翻译的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本质是将一种语 言中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同时保持原文的意 义、风格和文化内涵。
当代西方主要翻译流派及其理论家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西方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构造主义语言 学旳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旳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旳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别不变旳认知原因与可变旳 语用原因;后者是奈达学说旳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奈达理论旳关键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 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旳死板相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旳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为使源语和目旳语旳之间旳转换有一种原则,降低差别,尤 金·A·奈达从语言学旳角度出发,根据翻译旳本质,提出了著名 旳“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旳语言从语义到文 体再现源语旳信息”(郭建中,2023 , P65) 。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围引入翻译批评,将 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络,发展了 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旳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旳雏形。她以为理想 旳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么旳翻译称为综合性 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但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旳,所以应该优先考 虑译本旳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到了中世纪,阐释学成为《圣经》研究旳一种分支,经 过对宗教典籍旳注释、阐明向人们澄清上帝旳意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阐释学旳研究领域不再拘泥 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整个古代文化经典旳阐释。 这一时期能够被看做古典阐释课时期。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5、安托瓦纳·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 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 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以其一贯的哲学立场而 闻名译学界。
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 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 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的 基础上。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 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not word for word, literally)。
阐释学翻译观的几点启示: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 认识更加丰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导致学科界 限的消失,并最终威胁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 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体性导致翻 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 在相互之间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的正轨。
四、意义及影响
创造性地将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题 对客体的认识的理解过程,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此外,阐释学派通过探讨理解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 阐明了翻译的文化内涵,开创了翻译学向文化转向的 先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要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阐释学的四个翻译步骤: ①信赖trust: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aggression: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 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incorporation: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 文注入新的活力。 ④补偿restitution: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把 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这样 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 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 造。并且重视通过词源的研究来解释作品,同时将历时与共时 的概念引入语言研究中,这样翻译便始终贯穿于历时与共时的 语言现象中,而语言交流正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人类的交流 都等同于翻译。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 阐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翻译理论流派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2、翻译性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 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
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意义。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 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 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 础。
◆ 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 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 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10
翻译的语言学派
主要代表 ◆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美国结构学派和奎因 ◆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27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一、勒弗维尔 1、把翻译看作“重写”,重写就是“操纵”。 2、提出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问题,即翻译研究不应局
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 研究。 3、探讨翻译与意识形态、诗学等的关系,提出“翻译实际上 是文化融合”。
28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 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 的四步模式。
奈达翻译思想概括: • 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
语言形式。
19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O. Kade)为代表的莱 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 的萨尔派(Saarbrü 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语用因素; 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推选]阐释学派翻译理论PPT文档
阐释学翻译
一、阐释学翻译模式与 George Steiner only emphasizes on compensating for target language.
• 他指出翻译可采取的两种途径:异化VS归化 1)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 为中心(偏向源语)。 2)”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 中心(偏向译语)。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阐 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2.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翻译观
1、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 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 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 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安托瓦纳·贝尔曼 前 (者2)是来指源文:学H作e品rm和en自eu然ti科cs学来的源翻于译He,rm后e者s(指赫的尔是墨实斯用)性,的他翻是译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完美”的翻译就是与原文完全平衡的译作, 即既无不及,又不超越,这应是译者自始自至终追 求的目标。
4)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 贯穿着这样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 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 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4、斯坦纳的贡献:
斯坦纳对翻译与理解的关系,造成理解的困难, 译者应追求的目标以及四个翻译模式的论述不乏新 意,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阐释学的分类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1、阐释学的八大分支:
1)释经学;2)一般语言学方法论;3)理解 语言的科学;4)研究人文科学的基础方法论;5) 存在与存在思维的现象学;6)理解神话、象征和 行动后而隐藏的意义所使用的解释系统;7)关于 解释过程和其有效性的理论;8)研究社会环境中 的人的阐释学经验学派。
④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理解和对交际语言的理解是 不同的;
⑤要正确透彻理解语言,理解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Ⅰ、对词本身及历史因素做尽量详细分析;
Ⅱ、细致揣摸作品的语法特色,分辨作者采用某种 句型或某种语法结构的用意;
Ⅲ、确定原文重要词语中所包含的全部“语气价 值”;
Ⅳ、从共时来理解作者的“个人词汇”,通过广泛 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来了解作者的用词习惯,以及 作者给词汇赋予的个人特色,洞察其潜藏的“语义 流”以及这些词汇背后政治、宗教、文化诸方面已 随历史变迁而改变的语义价值和伦理价值;
3)每一段自发和较严禁的话语,都需要从两方面 来理解:一是构成这话语的精神;二是话语从讲者 的感觉而来,讲者将感觉付诸行动。
2、两种翻译途径
1)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 者”——以作者为中心。
2)”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 译文读者为中心。
三、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 加以阐述的人,他还可能创造了”翻译科学“一 词;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 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 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 证关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 话人的智能和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 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 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 问题。
2、理解是阐释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3、阐释学与翻译的联系: 1)如何解释原语与译语之间纯语言差距之外的 文化和思维差异; 2)如何较恰当地理解原语、表达译语。 4、阐释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阐释是贯穿翻译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阐释学派的翻译观
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 文本的过程。
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 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
1)施莱尔马赫:真正的理解是对语篇作出“创 造性的重新阐释”。
2)斯坦纳:”翻译也是理解“。提出”信任、 攻占、吸纳、补偿“四个具体阐释步骤。
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
一、施莱尔马赫的两种释义理论
1、语法释义 1)必须以对文本的共时的共识作依据,反对武断; 2)必须以语境作参照来确定词语的意义,反对断 章取义。 2、心理释义
Ⅴ、需要特殊的洞察力和推测手段,才能深入地了 解一段文字。
⑥以任何方式进行的语内语际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
⑦无论是语内还是语际,人交往的实质就是翻译研 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
⑧斯坦纳还详尽地分析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障 碍;
Ⅰ、语际翻译的障碍在于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不 同,要经过解释性地移植这一信息才能跨越语言文 化的障碍;
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
一、斯坦纳的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 面观》
1、主要内容: 第一章阐述理解对翻译的作用以及理解和翻译
的种种内在联系; 第二章讨论语言的性质以及有关语言的各种神
秘主义的观点; 第三章阐述语言与物体的关系; 第四章评述西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主要的翻译
理论和语言理论; 第五章用阐释学的眼光,阐述翻译的步骤(创
Ⅱ、语内翻译所涉及的愿语和译语之间的差距是时 间上的。
⑨文学翻译要弄清楚在每一种具体情况下究竟应该 忠实到什么程度,不同种类的翻译之间在忠实方面 容许有多大的差别;
⑩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派:采用阐释学方法,把分 析的矛盾对准语言的相互作用,分析的中心点不是 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行为,而是对语言交流赖以发生 的语言认识意义和感情意义地理解。
主旨在于把握和剖析原作者的精神过程,力求 求得与原作者的共识,以保证理解的准确无误,其 准确度甚至可以“达到超过文本的限制”。
二、《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翻 译途径
1、话语应从两方面来理解
1)人的一切思想意念都是语言的产物。
2)译者必须对原作者本身语言的精神有所认识, 同时还必须领会原作者的独特思想方式与感觉。
新之处); 最后一章讨论有关文化的各种类型学。
2、主要目的:
阐明翻译乃是语言的基本因素,翻译和语言理 解不可分割的观点。
3、主要观点:
1)理解即是翻译
①翻译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②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
③在传统框架中,语言文学或话语行为造成的理解 困难有三个:作品的“节奏”,词汇,“个人语 汇”;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阐释学派
2008年6月
概述
一、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定义及来源
定义: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 方法论学说。
来源:古希腊文,基本意思是“通过说话来达 意”,因此它本身就具有动态意识:用清晰的话语 表达尚不清晰的意义。
二、阐释学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施莱尔马赫:使阐释学成为一种普通的方法论。 狄尔泰:拓展了释义学的领域并将它引入哲学。 海德格尔:本体论转折。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体系。
2)阐释学的翻译步骤:
①信赖: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 肃的作品,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 两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文 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前一个步骤所取得的成果。
④补偿: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 把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