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方式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政治教育的准备工作。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分配方式之一,它是以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基础,按其所提供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份额来分配个人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作为主体分配方式,其与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整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需要全面把握其内涵和特点,同时还需要对政治教育的准备工作有一定的认识。
从理论角度来看,按劳分配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它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和效益原则,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加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不同的分配主体和分配对象,每种分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只有相互补充,才能够体现整个经济体制的协调运行。
从实践角度来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在充分调研和掌握群众心理和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
由于各个行业和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因此需要通过制定不同的分配政策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统筹兼顾、加强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各种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从教育角度来看,政治教育的准备工作也十分重要。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人可能会产生对按劳分配的怀疑和误解,甚至抵触的情绪。
因此,政治教育需要强化宣传和解释,加强组织领导和基层教育,以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自觉性。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问题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只有在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践探索、加强教育宣传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股利分配案例分析
股利分配案例分析股利分配是上市公司向股东分配利润的一种方式,对于投资者来说,股利收益是投资回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公司来说,股利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需求以及股东的利益。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行股利分配的分析。
某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公布了其股利分配方案,公司决定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0元。
首先,我们来看看公司的盈利情况。
根据年度报告,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
这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较强,有能力向股东分配丰厚的股利。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公司的发展需求。
在年度报告中,公司披露了未来一年的投资计划,计划投入5亿元用于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此外,公司还计划进行一项重大资产重组,预计需要投入3亿元。
这些投资计划显示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重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再者,我们要考虑股东的利益。
公司的大股东包括一些机构投资者和个人股东,他们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利收益都有较高的期待。
如果公司能够稳定并且适当地向股东分配股利,将有利于提升股东的满意度,增强投资者信心。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对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进行分析。
首先,公司盈利能力强,有能力向股东分配股利。
其次,公司的发展需求较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此可以适当地保留一部分利润用于公司的发展。
最后,考虑到股东的利益,公司可以适度提高股利分配比例,满足股东的预期收益。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公司在股利分配方案中适当提高现金股利的分配比例,比如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2元,这样既能满足股东的预期收益,又能够保证公司未来的发展需求。
当然,具体的股利分配方案还需要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决策。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股利分配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盈利情况进行分配,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需求和股东的利益,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方式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要分配方式之一、按劳分配的核心原则是根据个人劳动的贡献来决定收入的多少,倡导“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按劳分配并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往往会与其他形式的分配方式相结合,共同构建完善的社会分配制度。
下面将从不同层面介绍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协调关系。
首先,在生产要素配置上,按劳分配与按资本分配是两种典型的分配方式。
按资本分配是根据资本投入的多少来决定收入的大小,与按劳分配的核心原则相对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被认为是更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分配方式,因此,按资本分配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个人往往依靠资本实力获得较大的收益,这就需要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按资本分配的元素,以保证社会财富的分配公平。
其次,在收入再分配上,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两种典型的分配方式。
按需分配是根据个体的需求来分配社会资源,重视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按劳分配强调个人的贡献和个体奋斗的价值,对收入进行分配,因此在收入再分配中需要兼顾按需分配的原则,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
这意味着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在社会分配中的角色是互补的,需要相互结合,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再次,在社会福利分配上,按劳分配与福利分配是两种关键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强调个人贡献和个体奋斗的价值,而福利分配则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通过国家提供社会福利来调节社会不平等。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福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按劳分配往往无法满足个体的全部需求,需要通过福利分配来弥补分配不均。
最后,在收入差距调节上,按劳分配还需要与调节机制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个体收入差距可能会扩大,贫富差距也会逐渐加大。
为了避免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不稳定,需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调节机制来对高收入者进行适当的调节和纠偏,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费用分配方式
费用分配方式费用分配方式是指将公司或组织内部产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进行分摊和分配的方式和方法。
合理的费用分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确保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费用分配方式,并分析其特点及适用场景。
1. 直接分摊法直接分摊法是指将费用直接按照各项业务的直接用量或指标进行分摊。
例如,对于一家酒店来说,电费可以按照各个房间的用电量进行分摊,餐饮费用可以按照各个餐厅的销售额进行分摊。
直接分摊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透明度较高,以及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各项业务的实际费用支出。
然而,直接分摊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无法考虑到部门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以及无法适应某些间接费用的分配。
2. 间接分摊法间接分摊法是指将费用按照各个部门的规模、职能或资源占用比例进行分摊。
常见的间接分摊法包括按照人数、面积、人工成本、设备数量等进行分摊。
例如,对于一家制造业公司来说,管理人员的工资可以按照生产车间的人数进行分摊,办公用房的租金可以按照各个部门的面积比例进行分摊。
间接分摊法的优点是可以考虑到部门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以及适用于无法直接分摊的间接费用。
然而,间接分摊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无法准确反映各项业务的实际费用支出,以及可能引发部门间的不公平感。
3. 混合分摊法混合分摊法是指将直接分摊法和间接分摊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各项业务的实际费用支出和部门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具体而言,可以先使用直接分摊法将直接费用分摊给各个业务,然后再使用间接分摊法将间接费用分摊给各个部门。
混合分摊法的优点是兼顾了直接分摊法和间接分摊法的优势,减少了不公平感,且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各项业务的费用支出和部门间的相互关联。
然而,混合分摊法也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和调整,且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4. 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进行费用分摊。
标准成本通常以过去的经验和实际数据为基础,结合行业标准和管理目标进行确定。
盈利分配方式
盈利分配方式一、引言在商业活动中,盈利分配方式是企业管理和运营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盈利分配方式能够激发企业内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是吸引股东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盈利分配方式,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二、现金分红现金分红是指企业通过现金方式将盈利分配给股东的行为。
现金分红的优势在于直接、可控,能够让股东快速地分享企业的收益。
同时,现金分红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股价,增加股东的财富。
然而,现金分红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金分红会导致企业的流动性下降,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其次,现金分红会加大股东之间的财富差距,可能引发利益冲突。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权衡利弊,灵活运用现金分红方式。
三、股票分红股票分红是指企业以股票形式将盈利分配给股东的方式。
股票分红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股本结构,提高股票的流动性。
对于股东而言,股票分红可以实现资本增值。
此外,股票分红还有助于激励长期投资者,增加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然而,股票分红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股票分红可能导致股价的下跌,影响股东的财富。
其次,股票分红无法直接为股东提供现金回报,可能影响股东的日常生活。
因此,在选择股票分红方式时,企业需要考虑股东的需求和市场的情况。
四、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是指企业将部分盈利留在公司内部用于发展和投资的行为。
留存收益的优势在于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规模、创新产品和技术。
同时,留存收益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能力。
然而,留存收益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留存收益可能导致股东的投资回报率下降,降低其对企业的满意度。
其次,留存收益需要企业管理层有较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否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错误决策。
因此,在决策留存收益时,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保持透明度和沟通。
五、综合分配方式综合分配方式是指采取多种盈利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最大化效益。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现金分红、股票分红和留存收益之间进行灵活调配。
顺序分配法的应用分析[会计实务-会计实操]
顺序分配法的应用分析[会计实务,会计实操]顺序分配法是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费用按照受益多少进行排序后交互分配的方法。
其应用有三个特点:一是各辅助车间的排序原则和受益金额;二是各辅助车间按受益金额排序后交互分配;三是交互分配后对外一次直接分配。
本文以虹彩公司2012年8月份的辅助车间产品、劳务供应及费用为例说明顺序分配法的应用。
例:虹彩公司有供电、供水、机修三个辅助生产车间,2012年8月份各辅助生产车间产品、劳务供应情况和发生的费用情况如表1所示。
一、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排序原则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要遵循受益金额由少至多的排序原则,从少向多排列。
计算虹彩公司2012年8月份辅助生产车间的相互受益得出:供电辅助车间受益=(8 000÷14 000)×1 400+(33 000÷10 000)×1 000=4 100(元)供水辅助车间受益=(26 800÷50 000)×4 400+(33 000÷10 000)×600=4 338(元)机修辅助车间受益=(26 800÷50 000)×8 000+(8 000÷14 000)×1 600=5 202(元)三个辅助生产车间按受益金额由少至多的顺序为:供电车间为供水车间、机修车间。
对三个辅助生产车间的受益金额进行排序,是顺序分配法核算的前提,也为顺序分配法分配的精确性奠定了基础。
列表排序和计算的数据见表2左边一列自上而下顺序及供电车间对应的横列数据。
因为供电车间受益金额最少,所以分配顺序排在第一位,先把该车间提供的劳务分配出去,而不再接受其他车间的交互分配转入,如表2所示;对于供水和机修车间则既需要对外分配转出,也需要接受其他车间的分配转入。
由此看来,供电车间对外分配具有交互直接分配的双重特点,一方面体现为对辅助生产车间的一次交互分配法,另一方面体现为对各产品车间、单位在内的对外一次直接分配法。
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调查分析
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调查分析近年来,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日益丰富多样,他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参加社团活动、发展兴趣爱好或者进行社会实践等。
为了了解大学生如何分配课余时间,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几种方式分配课余时间是:学习(占比40%),娱乐活动(占比25%),社团活动(占比20%),锻炼身体(占比10%),其他(占比5%)。
这些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因为大学生们在校园外的时间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其次,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部分。
他们通常在课余时间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阅读、写作、完成作业等学习活动。
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和提升竞争力。
此外,大学生们也非常重视娱乐活动,例如观看电影、追剧、游戏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学业压力。
第三,大学生们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在校园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艺和结交朋友的机会。
社团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发展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巧。
同时,一些大学生也喜欢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拓宽社会视野,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锻炼身体也是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的一部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
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跑步、打篮球、健身等锻炼身体的活动,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总之,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分配上表现出了较高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他们兼顾学习、娱乐、社团活动和身体锻炼等方面,不仅注重个人发展,还注重社交和健康。
然而,我们也应该指出,大学生在选择课余活动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确保学业为重,充分发展自己的同时不影响学习效果。
继续写相关内容:1. 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的影响因素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学术压力,大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时,往往会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成绩和竞争力。
费用分配方法
费用分配方法费用分配方法是指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和成本中心,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将各项费用分配到相关的成本对象或成本中心,以便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费用分配方法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费用分配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
首先,直接费用分配是指将能够直接与特定成本对象相关联的费用,按照其发生的实际数量直接分配给成本对象。
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够明确界定成本对象的情况,例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分配。
直接费用分配的优点是简单直观,成本分配相对准确,但也存在着无法完全避免的误差。
其次,间接费用分配是指将不能直接与特定成本对象相关联的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基础和分配率分配给成本对象。
常见的分配基础包括人工工时、机器小时、产量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直接追踪到成本对象的间接费用,如生产设备折旧、厂房租金等。
间接费用分配的难点在于确定合理的分配基础和分配率,以及避免出现过度或不足分配的情况。
另外,双重分配方法是指将间接费用先分配到若干个辅助成本中心,然后再由辅助成本中心按照一定的分配基础和分配率分配给最终的主要成本对象。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内部存在多个层次的成本中心,通过双重分配可以更加准确地将间接费用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避免了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的不足之处。
最后,活动基础成本分配方法是指根据不同的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将间接费用分配给成本对象。
这种方法适用于现代企业中,通过对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可以更精确地了解各项活动对成本的影响,从而实现成本的精细管理和控制。
综上所述,费用分配方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费用分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准确地了解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为成本控制和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因此,企业在选择费用分配方法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合理运用各种费用分配方法,以实现成本的合理分配和精细管理。
岗位职责分配方法
岗位职责分配方法岗位职责分配是一个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涉及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作流程和任务的优化以及岗位的激励和发展等方面。
正确地进行岗位职责分配,可以帮助组织实现高效的工作流程和团队协作,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进而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常用的岗位职责分配方法:1. 任务分析法任务分析法是最常用的岗位职责分配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并将这些任务分配给相应的岗位或个人。
任务分析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工作任务: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明确每个岗位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
(2)分解任务:将每个工作任务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子任务,明确每个子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标准。
(3)评估任务:对每个子任务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它们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以及完成它们所需的时间、技能和资源等。
(4)分配任务: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以及员工的能力和资源,将任务分配给相应的岗位或个人。
通过任务分析法,可以确保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责任,同时也可以合理地分配工作负荷,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2. 能力匹配法能力匹配法强调将任务分配给最适合完成任务的员工。
它通过对岗位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明确岗位所需的能力和技能,并将具备相应能力和技能的员工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
能力匹配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分析岗位需求:对岗位所需的能力和技能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明确每个岗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技能。
(2)评估员工能力:评估每个员工的能力和技能,明确每个员工擅长的领域和可以胜任的岗位。
(3)匹配能力和岗位:根据岗位的要求和员工的能力,将员工分配到最适合其能力的岗位上,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培训。
通过能力匹配法,可以确保每个岗位都由具备相应能力和技能的员工来完成,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也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3. 轮岗制度轮岗制度是一种通过轮换员工的岗位来实现职责分配的方法。
费用分配方法
费用分配方法费用分配方法是指企业对各项费用进行合理分摊和分配的方法,通过费用分配,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各项费用的发生和使用情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费用分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常见的费用分配方法包括直接分配法、间接分配法和双重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指将费用直接分配到相关的成本对象上,适用于能够明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情况。
间接分配法则是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基数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上,常用的分配基数包括人工工时、机器小时等。
而双重分配法则是将间接费用先分配到各个部门,再由各个部门按照一定的分配基数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上。
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企业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其次,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成本的可控性和可变性。
对于可控性较强的费用,可以采用直接分配法,将费用直接分配到相关的成本对象上,以便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费用的发生和使用情况。
而对于可控性较弱的费用,可以采用间接分配法或双重分配法,通过合理的分配基数将费用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上,以反映费用的实际使用情况。
另外,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到成本的可变性。
对于固定成本较高的企业,可以采用直接分配法或间接分配法,以便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固定成本的发生和使用情况;而对于可变成本较高的企业,则可以采用双重分配法,通过部门间的相互分配,更准确地反映可变成本的使用情况。
最后,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到企业的管理需求和信息系统的支持能力。
对于管理需求较高的企业,可以采用双重分配法,以更好地满足管理需求;而对于信息系统支持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采用间接分配法,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实现费用的自动分配和管理。
综上所述,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到成本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又要考虑到管理需求和信息系统的支持能力。
只有选择合适的费用分配方法,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各项费用的发生和使用情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财务报告利润分配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利润分配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对财务报告中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分红政策,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将以某企业为例,对其财务报告中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
二、企业概况某企业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制造业,产品销售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逐年提高。
本文以该企业2019年度的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对其利润分配进行分析。
三、利润分配概述1. 总体情况2019年,某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2.5亿元,同比增长20%。
在利润分配方面,企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公司章程进行。
2. 分配政策根据公司章程,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应按以下顺序进行分配:(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四、利润分配分析1. 盈利能力分析(1)营业收入增长率2019年,某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说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盈利能力较强。
(2)净利润增长率2019年,某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20%,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2. 偿债能力分析(1)资产负债率2019年,某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0%,处于合理水平,说明企业负债风险可控。
(2)流动比率2019年,某企业流动比率为1.5,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3. 发展能力分析(1)总资产增长率2019年,某企业总资产同比增长10%,说明企业在扩大规模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2)净资产收益率2019年,某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5%,表明企业利用自有资金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强。
4. 利润分配分析(1)法定盈余公积金2019年,某企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1000万元,占净利润的40%,符合国家规定。
(2)任意盈余公积金2019年,某企业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500万元,占净利润的20%,表明企业注重长期发展。
实验研究中的随机与非随机分配的对比分析
实验研究中的随机与非随机分配的对比分析随机分配与非随机分配都是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分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它们在实验研究中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一、随机分配随机分配是指将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中,以消除实验变量与个体特性之间的潜在关联性。
随机分配的优点有:1. 有效消除个体差异:随机分配可以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观察前具有相似的个体特征,从而避免因个体差异而引入的偏差。
2. 提高内部效度:随机分配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可靠性。
3. 随机性:随机分配使得实验研究具有随机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推理出因果关系。
然而,随机分配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可能出现抽样偏差:随机分配并不能保证每个处理组中的样本大小和特征都完全相同,可能导致抽样偏差。
2. 实施困难:在实际操作中,随机分配可能受到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导致实施困难。
3. 外部效度问题:随机分配得到的结论可能难以推广到实际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外部效度问题。
二、非随机分配非随机分配是指根据研究者的判断或意愿将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中。
非随机分配在一些实验研究中也是常用的设计方法,它的优点包括:1. 灵活性:非随机分配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分组,适用范围广。
2. 适用于特定场景:在某些情况下,随机分配可能不切实际或不符合伦理要求,非随机分配则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非随机分配的缺点主要有:1. 存在偏差:由于非随机分配没有消除个体特征与处理组之间的关联性,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
2. 前后因果关系难以确定:非随机分配难以确认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其他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性。
三、随机与非随机分配的适用情况随机分配和非随机分配各有其适用的情况和优势。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限制条件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决定。
一般而言:1. 当研究对象相对较少且特殊性较高时,非随机分配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实验研究中的随机与非随机分配的对比分析
实验研究中的随机与非随机分配的对比分析实验研究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科学假设和推断。
在实验设计中,随机分配和非随机分配是两种常见的分配方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分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一、随机分配随机分配是指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不同的组别,以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是随机的。
随机分配可以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数生成器或随机化抽签等方法实现。
1. 优点(1)减少偏倚:随机分配可以有效减少实验中的偏倚,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是由机会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其他外界因素。
(2)内部有效性高:随机分配可以保证实验内部的有效性,即实验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 缺点(1)资源成本高:随机分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特别是对于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来说,随机分配的时间和成本相对较高。
(2)不适用于某些场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随机分配可能并不适用,比如对某些特定人群、特殊环境或稀有事件的研究。
二、非随机分配非随机分配是指按照研究者的意愿或其他依据将研究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组别。
非随机分配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定分配规则,比如按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特征进行分组。
1. 优点(1)适用性广:非随机分配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非随机分配可能更适合一些研究,比如对特定疾病的研究或特定人群的干预。
(2)资源成本低:相比于随机分配,非随机分配的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实施和管理。
2. 缺点(1)易产生偏倚:非随机分配容易受到研究者主观意愿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由机会因素引起的,可能存在其他混淆因素产生的偏倚。
(2)内部有效性低:非随机分配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内部有效性不高,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可能不够可靠和具有普遍性。
三、随机与非随机分配的对比1. 设计要求随机分配的设计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保证随机性和无偏性,以确保结果的可信度。
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方法
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方法
1.实际分配法:实际分配法是将实际发生的直接人工费用全部分配给
产品成本。
具体操作方式是根据实际的工时、工资等数据,按照一定的比
例将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给每个产品。
2.标准分配法:标准分配法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工时和标准工资率,计算出标准直接人工费用,然后将其分配给产品。
标准分配法的优点是可
以避免实际工时和工资波动对成本的影响,但缺点是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
偏差。
3.作业订单法:作业订单法是根据特定的作业订单,在生产过程中发
生的直接人工费用按照订单的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配。
这种方法适用于生
产过程中不同订单之间直接人工费用的差异较大的情况。
4.过程成本法:过程成本法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或过程,然后将每个阶段或过程中的直接人工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费用的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5.敏感度分析法:敏感度分析法是通过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敏感性测试,确定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比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因素对成
本的影响程度,从而进行合理的费用分配。
以上是直接人工费用的几种常见分配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
生产情况和需求。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配方法,以
便更准确地计算产品的成本,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内存连续分配方式实验
内存连续分配方式实验内存连续分配是操作系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计算机系统中,内存分配是指将进程所需的内存空间分配给其使用,同时也需要满足内存管理的要求。
内存连续分配方式是指将进程所需的内存空间连续地划分并分配给进程。
下面将介绍内存连续分配的几种方式及实验。
1.固定分区分配方式:固定分区分配方式是将整个内存空间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分区,并为每个分区分配一个进程。
这种分配方式适用于进程数固定或进程大小相对稳定的场景。
固定分区分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缺点是可能会造成内存空间浪费,同时,当进程数或进程大小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划分分区,性能较差。
2.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分配内存空间。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分区,每个分区都可以独立地分配给进程使用。
当有新进程需要内存空间时,系统会根据分区空闲情况找到合适的分区进行分配。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优点是充分利用内存空间,缺点是可能会出现内存碎片问题。
3.伙伴系统分配方式:伙伴系统分配方式是一种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改进版本。
它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块,每个块大小都是2的幂。
当有新进程需要内存空间时,系统会找到与其大小最接近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如果找到的块大于所需大小,则将其划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块,其中一个分配给进程,另一个留作备用;如果找到的块小于所需大小,则会继续查找更大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伙伴系统分配方式的优点是减少了内存碎片问题,缺点是实现较为复杂。
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试和比较不同的内存连续分配方式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和效果。
2.实验环境:使用一台具备内存管理功能的计算机,并在上面运行操作系统。
3.实验步骤:a.首先,选择一种内存连续分配方式,如固定分区分配方式。
b.根据选择的分配方式,设置相应的分区大小和数量。
c.运行一些需要内存空间的进程,并观察它们的分配情况。
d.记录每个进程所分配到的内存空间大小和位置,以及未分配的内存空间大小和位置。
企业利润分配分析报告
企业利润分配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企业的利润分配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管理层了解企业利润的来源和分配情况。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利润分配的重要结论。
本报告首先介绍了企业的整体利润情况,然后分析了利润的来源和分配方式。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优化企业的利润分配。
1. 引言企业的利润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员工的福利。
因此,深入了解企业的利润分配情况对于管理层来说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了解企业利润的来源和分配方式,进而提出一些建议,以优化利润分配。
2. 利润来源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经营活动的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利润来源,它反映了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年度的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可以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
- 投资收益:企业还可以通过投资获得额外的利润。
投资收益通常来自于股息、股权投资和投资物业。
- 其他收益:除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利润。
这包括出售资产、获得政府补贴等。
3. 利润分配方式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利润留存、股东分红和员工激励。
以下是对各种利润分配方式的分析:- 利润留存:企业可以选择将一部分利润留存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或投资其他项目。
这样做可以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并促进长期发展。
- 股东分红:股东分红是指将利润以现金形式返还给股东。
这可以提高股东的回报率,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但是,如果过多地分红将会削弱企业的资本实力,限制了企业的资源投入。
- 员工激励:员工激励是指通过给予员工股权、奖金或其他形式的福利来激励员工。
这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4. 优化利润分配的建议基于对企业利润分配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灵活的利润分配策略:企业在利润分配上应该采取灵活的策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决策。
如何分配教学问题?
如何分配教学问题?所谓分配教学问题,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问题分配给哪些同学去回答或去操作的环节。
科学地运用分配教学问题的技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全员分配法。
全员分配法是教师把教学问题无差别地分配给全体学生,而后由学生自主回答。
对于课堂掌控能力强的老师而言,这种方法是要求全体同学全员自主参与;反之,就会变成部分自律性强的同学的自主参与,自律性差的同学不会参与。
这种分配教学问题的优点是锻炼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其缺点是课堂教学有盲目性、放羊性。
2.定点分配法。
定点分配法是教师把确定的问题分配给确定的学生。
在运用定点分配法的时候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先提出问题,全员思考后再定点检查;一种是先指定检查对象,而后提出问题。
定点分配法有针对性、特定性,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情,也有利于课堂管控。
其不足在于教师常常习惯于在课堂上检查他喜欢检查的对象,或者只检查在备课时计划要检查的对象,导致对教学生成性检查的不足。
3.一条龙分配法。
一条龙分配法即 One by one的检查方式,逐人参与,全员参与。
一条龙分配法的优点是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全员参与性,民主公平性,它的缺点是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能力未必匹配,学生只关注自己将要回答的问题,而对其它问题与其— 1 —它回答不放在心上。
在课堂教学中要慎用一条龙分配法,不能让它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问题分配方法。
4.分层分配法。
分层分配法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即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分配给不同能力的学生,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提高,都能有成功体验。
分层分配法有更强的教学针对性,其最大的优点是让全体学生都有勇气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体会到成功,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分层的僵化,在不同的学科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知识点上,学生的能力层级都是在变化着的。
5.随机分配法。
随机分配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出示教学问题,然后把教学问题不可预知地分配给学生,比如随机抽签的方式。
100元3个人分的故事
100元3个人分的故事摘要:1.引言:100元3个人分的背景介绍2.分析:不同分配方式的优缺点3.解决方案:提出合理的分配建议4.结论:分享经验和启示正文:【引言】在我国,有这样一道经典的数学题:100元钱要分给3个人,应该如何分配才公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公平、合理、沟通等多方面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100元3个人分的故事。
【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的分配方式。
1.平均分配:每人分到33.33元。
这种方式看似公平,但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成本和消费习惯不同。
2.按需分配: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来分配金额。
这种方式更能满足实际需求,但操作起来较为复杂,需要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
3.协商分配:三人坐下来协商,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这种方式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原则,但容易受到人际关系、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解决方案】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合理的分配建议:1.了解每个人的需求: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了解三个人的生活成本、消费习惯等,为分配提供依据。
2.设定分配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如基本生活费、娱乐支出等。
3.按需分配:根据设定好的标准,按照每个人的需求进行分配。
超出标准的部分,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留作应急备用金。
4.留出一定的机动资金:预留一部分钱作为机动资金,用于应对突发情况或集体活动。
【结论】100元3个人分的故事告诉我们,合理的分配方式是关键。
通过充分沟通、了解需求、设定标准等步骤,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既公平又实用的分配方式。
不仅在金钱分配上,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解决上,我们都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此外,这个故事还启示我们,面对问题时要充分沟通、换位思考,寻求共识。
工作中的任务分配与人员配备策略分析
工作中的任务分配与人员配备策略分析一、任务分配不应一刀切在工作中,任务分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有些组织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简单粗暴地将任务分配给员工,无视他们的个人特长和能力。
这种做法不仅让员工感到失望和挫败,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根据员工的特长和能力合理地分配任务。
二、根据工作性质进行人员配备在决定人员配备策略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工作的性质。
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经验,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人员的配备。
比如,对于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的工作,我们需要配备有统计学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员工;而对于需要进行创意和设计的工作,我们则需要配备有艺术和设计背景的员工。
通过合理的人员配备,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平衡人员数量和工作量在进行人员配备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人员数量与工作量之间的平衡。
过少的人员无法完成大量的工作,会导致工作滞后;而过多的人员则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工作的紧急程度和复杂程度来决定人员的数量。
对于重要的项目或紧急的任务,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备,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团队合作与协作在工作中,团队合作和协作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将各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只有团队紧密合作,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五、定期评估和调整任务的分配和人员的配备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人的工作负荷、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从而更好地调整任务的分配和人员的配备。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工作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激励与奖励激励与奖励是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任务分配和人员配备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动机,适时给予激励和奖励。
通过激励和奖励,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分配方案分析
分配方案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无论是国家的资源分配还是个人的财富分配,都需要制订一套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
然而,如何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分配方案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配方案,并探讨其优劣之处。
首先,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注重公平。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人们对分配感到满意的最基本要求。
然而,公平并不意味着完全平等的分配。
在市场经济中,一部分人因为努力工作和才能出众而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这是一种合理的分配方式。
但同时,也有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取得财富,他们也应该得到一定的帮助。
所以,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在确保个人努力有所回报的同时,也要对弱势群体进行一定的补偿。
其次,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注重效率。
在市场经济中,效率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高效率的分配方案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然而,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在保证经济高效率的前提下,兼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再次,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注重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而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能够为每个人提供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机会。
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正义的核心要素。
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选择,给予他们追求梦想的空间。
最后,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差异。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分配方案。
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需求,促进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分配方案应该在公平、效率、个人尊严和自主权以及地区和行业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当然,制定一份完美无缺的分配方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分配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内容添加到搜藏已解决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情况进行分析悬赏分:20 - 提问时间2008-5-2 18:41提问者:690317780 - 一级其他回答共3 条1、起点差距。
人是三六九等的,从出生,就打上户口的烙印。
2、教育差距。
不同的受教育程序直接影响人的收入。
3、制度差距。
政府的政策、投资倾向影响收入差异。
4、政府、官员腐败。
肯定影响收入。
5、按劳分配、按知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的多样分配影响收入。
6、按劳分配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7、其它原因。
回答者:邹治- 一级2008-5-2 19:11首先,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
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公有制部门的按劳分配水平是由部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
而且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原因是没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工作量核算标准作为保证。
其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
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17大后我们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理念。
最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
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回答者:dengxinrui - 三级2008-5-2 22:16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在理论和对策上作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试对此类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梳理。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学术理论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五等分法;二是基尼系数法。
五等分法是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
五等分法又称收入不良指数。
这种测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方式,目前在欧美国家中比较流行,我国也常采用。
最高档收入占全部国民财富比重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
根据曾国安的统计来观察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分别占居民总收入的47%、22%、15%、10%和6%。
(注: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经济评论》2002年第5期。
)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全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20%的高收入者拥有42.5%的国民财富。
(注:易锋杰:《“基尼系数”质疑》,《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另据其他部门统计的五等分结果,我国农村中20%的低收入人口与20%的富裕人口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9倍扩大到1994年的6.6倍,城镇居民则由1983年的2.3倍扩大到1994年的3倍。
如果用城市中20%的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与农村中20%的低收入户平均收入相比较,1992年的贫富差距达11倍,1994年达到了13倍。
由此可见,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以更快的速度拉大。
(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期。
)用基尼系数法来描述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大多数研究者经常采用的方法。
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基尼系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基尼系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
因数据来源或计算方法的差异,学者之间的计算结果也存在着差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
1990、1995、1999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23、0.28、0.295;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309、0.341、0.336和0.336.就全国总体而言,1990、1995、1999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343、0.389和0.397,接近0.4,2000年达到0.417.(注: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1期。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包括各种集体福利和非正常收入的差距在内,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45.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到1988年的0.38,2003年已扩大至0.458,有的地区已经达到0.467.(注: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指出,如果中国任由当前城乡差距和省际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继续不断扩大,到2020年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到0.474.还有学者认为,0.45的基尼系数,仍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收入差距水平。
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往往被高估,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则通常会被低估。
农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用于来年的生产性投入,真正可供消费的收入实际上更低;城市高收入群体的住房等非货币福利收入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且没有被统计到个人收入之内。
(注:董建文:《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综合以上观点,对全国基尼系数的判断,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估计:低估计为0.4左右;中估计为0.45左右;高估计为0.5左右。
虽然存在着差异,但结果差别不是很大。
之所以出现不同的估计,在于计算范围的不同:第一种估计主要考虑货币收入,较少考虑实物收入,特别是补贴收入;第二种估计较多考虑了实物收入;第三种估计不仅考虑了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也考虑了非法收入和非正常收入。
其实,无论是用基尼系数还是用五等分法来衡量,都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居民整体的贫富差距尚属比较合理,但近几年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任由当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急剧扩大。
(二)从分类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基尼系数拉大的问题,主要是由城乡差距拉大引起的。
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值得警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
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1996年为2.51∶1;1997年为2.47∶1;1998年为2.51∶1;1999年2.65∶1;2000年为2.79∶1.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90∶1,2002年更是上升到3.11∶1.(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一倍多,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2002年的城乡收入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
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已不足城镇居民收入的1/3.(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0期第28页。
)其实,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这一结论,即农村居民收入已不足城镇居民收入的1/3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
实际上,这乐观的统计结果和人们在实际中的感受并不一样,很难让人信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在最近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
但这个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
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
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2.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反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
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
(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期。
)从分省的情况看,2003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市(7416元)、北京市(7040元)、浙江省(6945元)、广东省(6499元)和福建省(5257元)。
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看,中部地区达9.9%,超过了东部地区的9.4,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6.1%,其增幅远远落后于全国9.0%的平均速度。
(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0期第28页。
)从地区收入差距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贡献率已从7.5%提升为8.7%,表明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高达58.3%,东部地区为37%。
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
(注:2004年02月25日,中国新闻网.)二、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评价之争学界普遍承认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但是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是否已超过警戒线,是否导致两极分化有着不同的见解,对用基尼系数作评判居民收入差距的标准存在不同的见解。
(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临近警戒线,是否已进入两极分化状态?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用0.4作为警戒线。
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