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心理偏差
农村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我校地处农村,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大部分农民对心理教育知识更是缺乏,通过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和研究发现,约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由于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同时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提高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进步是摆在农村学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农村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
由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而且又处于青春发育时期。
所以中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很多,诸如狂想心理、害羞心理、性心理等,主要表现在缺乏信仰、压抑自卑、性格孤僻、多疑嫉妒、残酷自私、破罐破摔、耐挫能力差、学习方式不适应、人际交往不适应等方面。
二、农村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1.自卑和抑郁心理。
个别学生自卑或抑郁,寡言而心烦意乱,学习吃力,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为此而感到自卑,对未来感到茫然而无信心,忧心忡忡,人际关系很差,不想与人说话,久了产生抑郁。
经过调查发现,产生这种心理状态都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引起的。
其中以家庭变故和教育不当两种情况最为典型。
2.逆反和逃避心理。
极少数学生由于家长或教师对其要求过分严厉,使其感到精神上受到伤害,一种情绪上变得烦躁、狂燥,经常与家长、老师发生激烈冲突,进而表现出逆反的状态;另一种情况是逃避,逃避学习,诸如离家出走等。
这种心理状态产生,主要是学生与家长,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同时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
3.焦虑和恐惧心理。
紧张的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等因素引起这种状态。
因为学习成绩的起伏,或是升学压力的逼迫,在初中生中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对学习成绩担心的焦虑,对考试的恐惧,这种心理现象在初中生中为数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要加大实施素质教育力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城乡中学生心理差异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摘要:通过对农村中学生人际关系中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分析,探究其面对挫折、学习兴趣、爱情问题、职业选择等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成因及对策進入21世纪,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
了解广大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科学实施心理教育和素质培养,为研究中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依据。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1.社会因素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过渡时期。
这也是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多元化的过渡阶段,当心理健康尚未成熟时,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情绪易损,甚至存在情绪极端和心理障碍等问题。
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变化,以及竞争制度的参与,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面对挑战,一旦他们感到沮丧,就会有消极的逃避情绪;面对社会的残酷生存竞争,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面对物质欲望,享乐主义和自身利益将会增长和扩散。
2.学校与家庭因素学校课程与学生爱好之间的矛盾。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抽象或无聊的课程,学校或教师的不合理教学现象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倦学习。
许多学生在英语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在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学校忽视了社会实践中的中学生教育。
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得中学生依赖自己的生活,也使他们形成了自私的性格,在情感上容易受到伤害。
家庭的非科学教育导致一些中学生失去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学生家长在外地工作,没有时间管理或监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这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处于自由放任的状态,因此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也导致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身因素这包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对一切的高度期望,缺乏基本技能,强烈的依赖性和弱独立性。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1. 引言1.1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十分复杂,表现在学生的行为和情绪上。
许多农村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由于家庭环境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常常感到自己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少农村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情绪。
他们面临着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困扰。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表现在思想意识上的偏差。
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行为和决策。
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违法犯罪行为引诱,潜在的风险和危害性较大。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十分严峻,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只有深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帮助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
1.2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大、家庭贫困等困境,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闭、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极端事件。
这不仅会给学生本人带来伤害,也会给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带来困扰和危险。
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一环。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还在于培养未来的人才。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农村学生将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让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注和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1.3 现有解决策略存在的问题目前,针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改进。
浅谈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纠治
浅谈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纠治当前,有好几个地方出现了中学生心理偏差的事故,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
有关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及社会舆论导向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心理偏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心理健康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所以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偏差的纠治显得十分重要,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下面谈谈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纠治。
一、思想教育法。
1、强化理想教育。
首先,传统上的理想教育有许多合理之处,但从现在的社会情况及学生情况看,必须强调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明确自己的未来,后确立远大的理想。
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一样,家庭经济实力有差别,家庭相关背景不一样,将来对学生个人教育的支持、就业的提携也就完全不同。
如某一学生家庭贫困,而确立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就不够现实。
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就不致于使理想和现实产生矛盾,产生心理障碍。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并不少见。
其次,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
每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以现实为出发点,从现在做起,必须为可能的将来奋发攻读。
我们要教育学生千万不可在努力的问题上徘徊,不可为前途产生无端的忧虑,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实现每个人的既定目标。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1在诸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强迫高居榜首。
张聪沛分析:强迫的根源是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追求完美。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
家长总会抢先安排好本应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安排无疑是完美的。
如此,家长不在身边时,孩子就会显现出缺少主见、优柔寡断。
青少年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渐成熟。
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人际关系非常敏感。
张聪沛最近接手了对一名高一学生的心理治疗。
由于老师在课堂上当众读了这名学生的作文,使得他被同学嘲笑。
当天回到家,他就显得很郁闷,之后开始又哭又闹。
张聪沛诊断他得了癔症,经过治疗,病情逐渐减轻。
最后,他终于决定回校上课,可只上了一节就回家了,因为他感觉班里所有学生都在看自己。
现在,这名学生已经一个月没有上课了。
张聪沛认为,这些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训练缓解的,最好的训练方法之一,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户外集体活动。
该课题组曾组织一次集体登山活动,登山队员是高一和高二的学生,队员被分为3个组,每组5人,每人发10元活动费用。
登山前,队员要花掉10元购买登山必备物品。
进山之后,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之差显露无遗。
其中一组登山队员把钱全部用在买牛肉粒、爆米花等零食上,甚至都不知道买水。
结果,登山不到一半,这组队员就口渴难耐,都放弃了。
张聪沛认为,父母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瓶颈。
父母经常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甚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父母是青少年最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青少年内心最渴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对象。
和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感觉到自己被父母所了解和理解,这会使青少年感到松弛和自信。
反之,青少年易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其心理及人格问题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2一、调查概况我于2009年4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镇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村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问题等。
这些问题对农村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解决策略,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1. 适应问题由于农村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城市中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一些农村中学生在进入学校环境后可能出现适应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焦虑、不适应学校的教学方式和人际交往,甚至出现逃学等行为。
2. 人际关系问题农村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由于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使得他们在面对外来同学时可能会出现交流不畅,交往困难等问题。
3. 学习压力问题尽管农村中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较为宽松,但是他们仍然会受到来自家长、老师以及同学的学习压力。
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有些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导致学习压力过大。
1. 心理辅导对于适应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农村中学生加快适应学校生活和改善人际关系。
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2. 增加交流机会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体育运动、文艺表演等,增加农村中学生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发展。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增加社会经验,拓宽视野。
3. 提供学习帮助对于学习压力问题,学校可以提供学习帮助,比如辅导课程、学习指导等。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4. 关注家庭教育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提供家长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可以建立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踪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1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对于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者们在调查中发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习能力较差、人际交往困难、个性发展缺陷、情绪状态消极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
[ 1]面对各方压力和冲击,他们中不少人开始出现消沉、颓废、沮丧、偏激、困惑、任性、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并且没有途径及时排解,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但也有学者指出,农村中小学生在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心理上有求知欲强、善于交际、兴趣广泛、社会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点,而问题则是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矛盾、抗挫折能力差。
上面的两种观点和结论是由于两者对于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等外界因素的作用评价不同而产生的结论上的不一致。
根据众多调查问卷及通过科学的量表分析发现,前者的观点更接近事实,且后者所提出的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矛盾与抗挫折能力差与其自身之前观点存在相悖之处。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留守学生作为农村中小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问题,如性格缺陷与行为偏差、人生观与价值观偏移,包括自卑、性格内向、怨恨父母、逆反心理强、情绪消极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 2]究其主要原因,留守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来自父母的养育和关爱。
实际上,这不仅是农村教育中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领域去思考和解决,还需要国家、社会、政府通力合作去改善。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研究者们认为是来自社会、个体、家庭和学校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各种传闻信息、考试成绩、父母期望、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学习负担等。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反思及成因分析关于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结构、家长的观念及教养方式是学生心理的直接影响因素。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市评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论文摘要]通过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探索,发现农村中学生存在的一些学习心理问题:一、坚强的学习意志缺乏。
二、学习情绪不良、学习情感不积极。
三、学习动机不明确。
四、学习习惯不良。
五、学习兴趣索然。
并就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及解决问题的的对策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看法。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通过对十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我觉得作为一位中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更重要是要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探究。
学习心理是指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研究与事实表明,中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与其学习心理有关。
学习心里和心态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
农村中学的工作经验和对所教的部分学生的调查结论,告诉我: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对待学习的心理有很大的差别。
通过对学习心里的探索,发现:当前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存在更多的问题。
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说,有四方面,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与教师的指导。
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现的不良学习心理问题,多由于非智力因素发挥不良引起。
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近几年对学生学习心里探讨的经验,就农村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看法。
一、坚强的学习意志缺乏,不勤学(一)表现: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意志就是学习意志。
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近70.9%的学生缺乏恒心,学习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坚持性差,遇到困难就退缩,屈服于面临的困难,以致学习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由于意志力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失败多于成功,造成恶性循环,越学不好越没毅力去学,对某些知识的学习不能坚持到底,结果学习效果不佳。
(二)形成原因:1、当前的农村中学生与过去相比,不大能吃苦。
2、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不持久,容易很快转移注意力。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村中学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中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
我们有必要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施。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1. 学习压力过大。
农村中学生在学业上经常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受家庭、社会的期望较重,课业繁重,教育资源匮乏,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
2. 自我认知不足。
农村中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对于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难以准确把握。
这种认知不足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焦虑和自卑等不良情绪。
3. 人际关系不健康。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较封闭,学生们缺乏良好的社交渠道,甚至经常出现欺凌和冲突等不良现象。
4. 家庭环境不稳定。
农村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大多不够稳定,一些学生存在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等问题,这会给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中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够获得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2. 增加教育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3. 强化师生沟通。
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关心和帮助,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4. 加强家庭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让家长能够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5. 发展文体活动。
学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意识。
6. 加强心理疏导。
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是一项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
然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城乡差异和契合性问题。
受地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研究氛围、信息研究资料来源和心理沟通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自卑、怯懦、神经质倾向、品德不良和孤僻等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许多学生存在紧张、担忧、孤独等问题,其中有32.6%的学生研究目的不明确。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这些问题将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法估量的威胁,严重影响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
因此,农村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的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干预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
为了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课题采用了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查,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心理干预”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则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资料等形式,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及时总结运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经验。
定期进行论文交流、案例分析与讨论系列研讨活动,申请鉴定,实践推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
中小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定义在国内外存在差异,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而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XXX和XXX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偏差表现形式及纠错策略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偏差表现形式及纠错策略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偏差以及教育策略,需要考虑两点:第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到底在哪里;第二,面对学生的心理偏差应如何给予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矫正。
一、心理偏差的表现形式(一)学习偏差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二)交往偏差表现为孤僻、狭隘、早恋、自高自大、不能正常与人交往等。
(三)情绪偏差表现为易激动、多疑、抑郁、孤独、自我控制力差、负面情绪不能合理宣泄等。
(四)行为偏差在生活方面表现为理染怪异头发、早恋、追求怪异穿戴、讲究玩乐、自私自利等;处世方面表现为说谎、攻击、逃学、不守纪律、逆反、打架、赌博、偷窃、沉迷网吧、盲目追星、玩世不恭等。
二、心理偏差的纠错策略(一)让学生时常保持心理平衡。
目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
学校要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对公民基本素质的需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初中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
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一是创建和谐的班级环境。
一般说来,一种环境如果能满足或符合个体的需要,便会产生好感与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每一种心理状态的产生都来源于现实的刺激。
因此,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将可能出现的心理偏差减小到最低程度。
二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学生的感情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高于父母。
这就需要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尤其是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首先,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其次,教师在同学生的平时交往中要投入真诚的感情;再次,还要尽力使自己具备一颗学生的心态,以学生同龄人的心态来与学生交往交流并予以引导。
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研究
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研究作者:曹荣来源:《成才》 2015年第7期曹荣农村学困生是一个较大的群体,中学时期又是青少年人格形成和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受制于地域、家庭和个体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在当代的农村教育中,有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干预的意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换。
一、学困生的界定摆正对学困生的认识是正确选择研究目标的前提。
笔者通过归纳得知大部分的学者把学困生定义为智力正常.但由于自身内部各因素和外部环境各因素,导致学业长期失败,但这种学业失败,是可逆的,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可使其潜能充分发挥的学生。
在笔者看来,学困生的表现不仅有成绩上的明显劣势,还存在自身行为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体现”,“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行为心理学认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从外在来看是指独特而稳定的行为模式,从内在来看是独特而稳定态度、思想、认知等。
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
”所以对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1.学习心理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的突出表现就是有强烈的自卑情绪,面对困难无从下手,现今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并通过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量化。
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单一的考察方式,需要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业中极易产生的不良情绪。
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学习方法失当等各种因素,长期考试失利的负面情绪累积,导致这类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强的自卑感。
心理学家A.阿德勒对自卑有这样的解释,他认为自卑情结有两种,“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
其次,自卑情结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
”自卑情绪的累积,容易滋生学困生的畏难情绪。
学习的自卑情绪,是一部分学困生不努力奋斗的托词。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XXX,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
那么,当前XXX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本文通过对在校农村中学生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面对挫折、研究兴趣、研究态度、心理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原因对策农村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心理、生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扰。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从各方面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XXX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和困扰变成了妨碍注意力的因素,则势必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和研究,就有必要帮助他们认清问题的严重性并帮助他们学会自行解决的办法了。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
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
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不高,使学生缺乏研究的动力研究动力是一个由兴趣、需要、理想、价值观、自信心、研究态度等组成的混合体,它与人的本性息息相关,并能决意一个人的研究与生活的成功和失败,是一个能促进人取得进步的助推器,研究动力是学生努力研究的内涵影响身分。
农村区域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评估及应对研究
农村区域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评估及应对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教育从业者呼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一样重要。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特别是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融入日常教育,应成为所有中学教育者的必修课,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农村地区的中学生是一群非常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性格和发展比同龄人更复杂,这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农村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最后对处理农村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一线教师带来更多灵感。
关键词:农村;区域;中学生;心理问题;评估;研究受各行各业人士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话题,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作为中学教师,根据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科学巧妙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策略,处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农村区域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自卑心理严重农村地区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本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照顾,然而,由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很少有孩子能够留在父母身边,许多中学生基本上很少得到父母的照顾、肯定、鼓励。
这种情绪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毫无用处,深深怀疑自己,造成严重的自卑和缺乏自信,然后失去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盲目冲动现象目前,农村家庭过于宠坏孩子,或忽视纪律,不注意中学生的心理、情绪发展和需要,不及时沟通,使中学生慢慢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易怒,盲目冲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做很多与家长、校长相反的事情。
(三)逆反心理严重许多农村地区的中学生都有严重的叛逆心理。
具体表现为:对其他学生、教师、家长等主体有敌意,不服从教学,对教师、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无视,故意采取相反的做法和行为,甚至违反法律和纪律,迷失方向,对学习和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解决农村区域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策略方法(一)通过沟通了解学生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首先进行沟通,教师要意识到,与学生的沟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及矫正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及矫正一、留守中学生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1.心理方面青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人一生的成长。
而留守学生,由于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
在调查中,有近95%的孩子表示很想父母,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往往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承受现实。
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
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而且对他们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2.行为方面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临时监护人对于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教师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少数教师认为留守学生多数都是一些问题少年,只要能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好了”,其他的就不重要了,要知道今天的教育问题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
而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多数都自暴自弃,认为“反正没人在乎我,我怎样都无所谓”,导致有些孩子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3.学习方面学生的成绩要想提高,需要家长和学校互相配合。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因此他们对留守学生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
“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这样渐渐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了留守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和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
由于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他们身上出现。
二、留守中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分析1.家庭因素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
中学生心理偏差及对策
一.骄傲自负心理。
这种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智力水平不低,成绩拔尖,活泼好动,较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身上,特别是一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竞赛获奖、父母有权力的等尤为明显。
他们对待问题常常浅尝辄止,马虎应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半罐水响叮当”。
这个部分学生一挨批评,就与教师赌气,不听课,不回答问题,不完成作业。
自傲和自卑一样,都源于错误的自我估计,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这类学生心理承受水平往往更差,一但受挫,会感觉“没面子”,变得较为自卑。
应对:对有骄傲自负心理的学生应施以”挫折教育”不要让他们养成凡事总是“一帆风顺”的思想,适当地给他们出一些难题。
同时要引导他们变挫折为动力。
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当学生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
如果学生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协助,以免他们过度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教育他们把挫折与失败看作磨练自己,总结经验与教训,跌到了,爬起来再干。
二.自卑孤僻心理自卑心理是因为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实际上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水准、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
这样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或农村贫困地区。
单亲或家庭不和睦的学生,往往也会在干部、富家子弟、有特长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心理压抑,行为孤僻,自尊心异常强烈,敏感,往往因小事耿耿于怀,影响学习。
自卑孤僻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气质类型属抑郁质和黏液质。
自卑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
自卑心重的学生往往很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不过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农村中学生心理偏差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在城市的中小学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耕耘者甚少。
再加上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教育发展滞后,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量存在,没有得到及时应有的矫正,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研究农村中学生心理偏差的表现及其矫正对策,已属当务之急。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偏差的表现
(一)思想保守,理想缺乏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教育发展还相当缓慢,农村青少年中,文盲和半文盲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致使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整体素质仍然不高,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较慢,思想保守陈旧,视野狭隘短浅,现代科技知识贫乏,理想观念淡泊。
再者由于农村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小农经济意识严重,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容易使青少年养成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等落后社会观念,缺乏勤于探索、勇于竞争、民主参与、拼搏奋进等现代意识。
(二)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广大农村地域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劳动生活独立性较强,与外界与别人联系较少,交际面窄,社会阅历欠博广,因此多数农村中小学生成年以前大都形成“寡言少语,胆小怕事,腼腆害羞,不肯抛头露面,不愿冒尖”的性格特征。
这与时代进步所要求的开拓竞争和善于交往等先进意识不合拍。
(三)兴趣狭隘,需求易足
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生活条件简陋,精神生活设施贫乏,农村中小学生不像城镇青少年那样爱好兴趣广泛,容易满足。
在生活上往往懒懒散散,缺乏奋斗目标,遇事信心不足,做事畏缩不前,缺乏进取意识,在成长的道路上一遇挫折,便一蹶不振,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气馁退却,压抑闭锁,有时甚至寻短见,离家出走流浪。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矫正对策
针对以上广大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我们可采取以下矫正对策:
(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对于广大农村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和教师应该饱含同情和宽容、尊重和理解、诚挚和关怀,善于用爱心去化疗学生的心理症结和疙瘩,不断满足其成长的心理需要。
其次,要善于发挥他们心理上的长处和强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让青少年在自信、自尊、自爱的基础上,自己认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肯定自己,教育自己,开放自我,升华心灵,从而获得自信心自豪感,以克服心理偏差。
(二)融通认知,消除障碍
就学校工作而言,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无疑是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
因此,班主任需要悉心探讨和找准学生的心理偏差和行为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采用正确的心理品质教育方法,如发泄法、转移法、控制法、升华法、暗示法、激励法、换位法等。
此外,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优良的工作作风、形象仪表、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精神面貌、情感人格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三)活动引路,锻炼提高
为了使农村青少年锻炼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心理,学校可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知识竞赛、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志向,增强生活情趣,激发参与精神,引导合作竞争,克服自我封闭,强化耐挫力,这对优化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大有裨益。
(四)学科渗透,丰富优化
对农村中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有目的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结合教学实践有机渗透心理品质教育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理教育。
其次,农村中学生可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心理知识,加深学生对自己、对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认识。
此外,农村中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举办“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心理测试”、“心理信箱”等系列心理教育活动。
(五)家庭参与,形成合力
家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家庭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人
际关系、文化教育等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生许多家庭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教育孩子的有效手段,致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
因此,学校不防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向他们输送心理品质教育的常识,以实现家庭正确教育孩子的目的,这样学校与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
该生在我单位实习期间,努力刻苦钻研业务,勤奋好学,虚心请教,不怕苦不怕累,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得到我单位领导以及同事的一致好评.该生为人诚恳,做事严谨塌实,诚实本分.望今后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争取更大成绩.
该生在我处实习期间工作态度认真积极表现良好体现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职业素养与操守故在此批准通过实习并予以表扬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优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