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及肠套叠
肠套叠小儿外科护理查房
(1)直肠指诊手套上有血性粘液便。 (2)X线检查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于早期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无腹痛,腹壁柔软者为最佳适应 症。
(2)禁忌症:病程48小时以上,伴高热、脱水等中毒症状者:腹 胀明显,有腹膜刺激症状或疑有肠坏死者,套叠部位已达结肠远端 或直肠者:空气灌肠加压,套叠阴影不变,不移动,套叠肿块不缩 小者。
肠套叠
【概述】
肠套叠:是指某一段肠管及附近肠 系膜套人邻近肠腔内所造成的急性 肠梗阻,为婴儿期常见急腹症。本 病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4~10个月 是发病的高峰期,此病于春季更为 多见,为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
近年来的研究普遍认为,饮食习惯的改 变,食物对肠道的刺激、腺病毒的感染 、回盲部解剖因素、肠痉挛及自主神经 因素、遗传因素都是可能发病的诱因。
3.体温升高:与肠腔感染毒素吸收有关 护理目标:患儿无体温升高 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护理评价:患儿无体温升高 4.营养失调:与患儿禁食有关 护理目标: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
护理措施:患儿禁食期间应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水电解质,营养不良患儿输血或 给予人血白蛋白。 护理评价:患儿无营养不良情况
八、护理问题及措施: 1.体液不足:与患儿呕吐有关 护理目标:纠正患儿体液不足情况
护理措施:患儿禁食期间应遵医嘱正确的给予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应准确记录出 入量,保证进出的平衡。 护理评价:患儿脱水得到纠正 2.疼痛:与肠系膜受到牵连和肠管强烈收缩有关 护理目标:缓解患儿腹痛情况
护理措施:指导患儿家长安慰患儿,适当奖励患儿以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可让 患儿听音乐、看电视、做游戏等各种活动中缓解紧张情绪 护理评价:患儿腹痛情况缓解
2.手术疗法 (1)单纯复位术 (2)肠切除吻合术
肠梗阻的诊疗及护理
肠梗阻的诊疗及护理肠梗阻,是指肠腔内容物的运行发生障碍、不能顺利通过肠道时称为肠梗阻,为腹部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肠梗阻可导致全身性生理紊乱,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这是所有肠梗阻的四大基本症状体征。
临床一般常见四种类型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性肠梗阻、肠套叠性肠梗阻、蛔虫堵塞性肠梗阻。
(一)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顾名思义,由于肠管粘连引起的梗阻。
大多数患者有腹部外科手术或妇科产科手术史,少部分为腹腔内感染如腹膜结核等所致。
可能为局部肠管间粘连,也可以是肠管与腹壁间粘连,或粘连带卡压肠管引起梗阻或肠扭转。
【主要表现】(I)病史:可有腹部手术史或腹腔内感染史。
(2)症状: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
可有排便排气停止,但因粘连性肠梗阻多数为部分性梗阻,故仍可有少量排便排气。
粘连性梗阻多可以自性缓解,但可再次反复多次发作。
(3)体征:检查可见腹部手术瘢痕,听诊有肠鸣音亢进,并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4)辅助检查:腹部X线透视检查可见液气平面。
血常规检验可有血红蛋白增高等血浓缩现象。
【治疗与护理】(1)就诊导向:须住院治疗。
(2)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一般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主要措施为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营养支持等。
一般经过几天非手术治疗,梗阻往往可以缓解。
(3)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梗阻不能缓解者,可酌情进行粘连松解术、肠管排列或部分肠段切除术。
⑷护理措施:①非手术治疗者,主要措施为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营养支持等。
②手术治疗者,按手术要求给予手术前护理常规。
术后护理主要包括:卧床休息,术后禁饮食,并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以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二)肠扭转性肠梗阻肠扭转性肠梗阻,是指一段肠祥沿其系膜长轴旋转,造成的闭祥性肠梗阻。
肠扭转可为180°,也可为360°,甚至720o o可发生于小肠,也可发生于结肠。
小儿肠套叠家长要重视
小儿肠套叠家长要重视一、什么是肠套叠?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
简而言之,就是一段肠管跑到邻近肠管里面去了。
二、发生肠套叠的原因?肠套叠发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
小儿有器质性病变者不足8%,无器质性病变的特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无统一学说,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改变。
婴儿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月龄4~10个月是发病高峰,2岁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后发病极罕见。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肠套叠中回盲型约占95%。
婴儿盲肠相对宽,容易形成肠套叠。
3.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淋巴增生,肠壁限局性增厚,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形成肠套叠。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因素。
5.遗传因素。
Tips: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
三、肠套叠的病理?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继续前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束紧不能自动退出。
套入部发生循环障碍,组织充血水肿,分泌大量粘液,进入肠腔,与血液,粪便混合,呈果冻样排出。
肠壁动脉受压,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穿孔,急性腹膜炎等严重急腹症。
四、肠套叠的症状?一句话概述:剧烈阵发性哭闹,呕吐,排果酱样大便,就要到医院就诊。
婴儿肠套叠起病急骤,多见健康婴儿突然出现哭闹不安。
并且是阵发性的,有规律性的哭闹不安。
一般安静5-10分钟或更长时间后又出现哭闹不安,持续10-20分钟,如此反复发作。
哭闹时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
(宝妈们要牢记这些表现啊)这种阵发哭闹是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剧烈腹痛,当蠕动波过后,病儿即转为安静。
其次,呕吐也是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
肠套叠
(2) 钡液灌肠复位法 所用压力约9~12kPa(90~ 120cmH2O)。同样在透视下观察肠套叠复位情况。 2. 手术疗法 空气或钡液灌肠失败或发生肠穿孔、肠套叠 超过48~72小时,或虽然时间不长而病情严重疑 有肠坏死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 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 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小儿复套型肠套叠的临床与X线表现.caj(78.2k)
在结肠肝曲和回盲部常有停留现象,适当 提高压力或变换体位,有助于脱套。不宜 强力磨擦,以免引起穿孔。一旦肿块消失, 回肠内气体骤增,结肠内压力下降,即为 肠套叠复位的征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 出大量气体和紫红色粘液或黄色稀便。患 者安静入睡。口服活性炭0.5~1g,6~8小 时后,排出粪便中含有炭末,证实肠道已 完全畅通。个别病例发生灌肠穿孔,可见 气体进入腹腔内,膈下有游离气体,应立 即手术。
1.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 2.典型表现: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 块 。 3.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如幼儿典型, 往往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较少发生血便。 成人肠套叠多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尤其肠 息肉和肿瘤)。
肠套叠的分类
1.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 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 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 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 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 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 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
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 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 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 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 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与 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 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 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 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 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
儿童肠套叠诊疗规范
儿童肠套叠诊疗规范肠套叠指部分肠管和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本病患儿大多在2岁以内,2岁以后减少,新生儿罕见。
男孩发病率较高,男:女为1.5:1。
【病因和发病机制】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婴幼儿时期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其病因不明。
有人认为可能因婴幼儿回盲部肠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所致。
继发性肠套叠约占2%~5%,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腹型过敏性紫癜致肠壁血肿、Meckel憩室、肠重复畸形,或翻入肠腔内,或牵引肠壁,成为起点引起肠套叠。
一些促发因素如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环境或气温骤变、腹泻及病毒感染等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
【病理】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绝大多数呈单发。
根据其套入部位分为:1、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2、回结肠型:回肠从距回盲部几厘米处,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部进入结肠;3、回肠型;回肠套入远端回肠,然后整个套入结肠;4、小肠型:小肠套入结肠,少见;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少见;6、多发型:回结肠型和小肠套叠合并存在。
肠套叠外管部分称鞘部,进到里面部分称套入部,共3层肠壁。
有时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则成为复套,共5层肠壁。
大多数肠套叠在最初24小时内可不引起肠绞窄,但时间长可发展为肠坏死以至休克。
肠套叠时,由于鞘部,尤其是颈部痉挛收缩,挤压套入肠管,牵拉和压迫肠系膜,使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
初时套入部肠管淤血、水肿、肠壁增厚、颜色变紫,并有渗液及腺体黏液分泌增加,产生血便。
随后动脉受压,套入部肠管缺血坏死,严重者并发穿孔。
此种动脉性坏死多在梗阻远端,穿孔后对腹腔污染不严重,也不发生气腹,因而不易被发现。
年长儿回结肠型肠套叠时,由于结肠肠壁相对较厚和肠腔较大,套入部管腔尚可保持通畅,且无血循环障碍,水肿充血程度轻,除因肠痉挛而发生腹痛外,很少有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患儿常可进食,临床上称为慢性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接近肠管,是婴幼儿肠梗阻的常见缘由,由于肠系膜血管受压、肠管肠管供血障碍导致肠壁淤血、水肿、坏死乃至发生休克、死亡,如能准时治疗,患儿肠管可顺当回复,削减外科手术对患儿的创伤。
我科新引进一台JS-62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填补了登封地区小儿肠套叠灌肠机充气灌肠复位的空白。
解决了本地区小儿肠套叠病人远赴省城就医的艰辛,也能使肠套叠患儿在发病第一时间取得非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削减了因套叠时间长而消失的肠坏死、肠梗阻、腹膜炎的发生率。
作为小儿肠套叠整复术来讲,注气的压力大小、以及是否恒压是最关键的地方,本仪器采纳进口压力传感器及现代电脑掌握技术可从0~30kPa范围内任意随时调整压力,精度可达O.lkPa,且压力可恒定于预定压力。
压力的调整及变化,可从仪器直观显示。
克服了手工血压计球囊充气无法察压力变化、压力不稳、简单漏气等缺点,灌注压力可设定保险压力(最高限制爱护压力)、预定压力(医生心目中想实际使用的压力),达到双保险目的,从而保证了仪器使用的平安性和患儿的最大平安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生随时可依据实际需要,隔室高速预定压力,并可隔室从仪器显示屏中观看压力的变化。
极大地提高了肠套叠的非手术治愈率,最大限度的为患儿削减病痛,也免于家长外科手术昂扬费用的负担。
联系电话:。
小儿肠套叠的护理查房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可能导致肠梗阻和严重的并发症。 本次护理查房将介绍其病情、病因、评估以及护理措施,以帮助你更好地了 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病情介绍
急性腹痛
肠套叠常表现为剧烈的腹痛, 婴幼儿可能会持续哭闹不止。
呕吐和便血
有时,患儿可能会出现呕吐 和鲜红色便血。
腹部肿块
疼痛评估
2
询问患儿的疼痛程度和性质,以及疼痛
是否伴随其他症状。
3
腹部X光
腹部X光可以确定诊断,显示出肠套叠 的征象。
护理措施
非手术疗法
初次发作可尝试进行非手术疗法,如输液、気胀导 复、灌肠等。
手术治疗
对于复发性或严重肠套叠,手术可能是必需的,包 括切除套叠肠段和解开肠套叠等。
药物管理
止痛药 抗生素 镇静剂
并发症处理
腹腔感染
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和腹腔引流 术。
肠梗阻
采取手术治疗,解决肠梗阻。
电解质紊乱
积极监测患儿体液和电解质情况, 及时纠正不平衡。
可用于缓解患儿的腹痛和不适。
在感染病因引起的肠套叠患者中,抗生素可以帮 助控制感染。 适用于手术前的镇静和焦虑缓解。
饮食安排
饮食原则
在肠套叠持续存在期间,患儿应采用轻软易消化的流质饮食,避免过于刺激性食物。
常见食物选择
• 米汤 • 面条汤 • 果泥 • 鲜果汁 • 适量乳制品
进食规律
优先选择小而频繁的进食,以减少肠道负担。
在肠套叠发展较严重的情况 下,可能会触摸到腹部肿块。
病因分析
1 肠管内异常
肠套叠通常是由于肠管内异常,如肿瘤、肠息肉、炎症引起的。
2 肠蠕动紊乱
肠蠕动紊乱可能是导致肠套叠的另一个因素。
肠套叠名词解释
肠套叠名词解释肠套叠是指肠道中出现的一种疾病,也称为肠梗阻。
它是由于肠道发生异常扭曲或折叠而导致减少或阻塞了肠腔内的通畅度。
肠套叠通常发生在小儿和婴儿身上,但也可能发生在成人身上。
肠套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肠套叠是指肠道本身发生了异常折叠,通常是由于肠道壁内的肌肉层发生过度收缩或异常收缩引起的。
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道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压迫或扭曲,例如肿瘤、炎症、手术后的瘢痕组织等,这些因素导致肠道的异常扭曲和折叠。
肠套叠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和便血。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肠道的损害程度和是否发生了肠坏死。
腹痛通常是周期性的,间歇性的,而且通常伴随着呕吐和腹泻。
便血是肠套叠的一个典型症状,是由于肠道的折叠和扭曲导致肠道黏膜的破裂和出血。
肠套叠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光和超声来确认。
在X光检查中,肠套叠通常表现为梨状或细长的肠道气泡,称为“腔鼓泡征”。
超声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肠道的异常折叠和扭转。
肠套叠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来处理。
保守治疗通常包括肠道内的洗胃和排气,以减轻肠道的扭曲,并通过输液和营养支持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需求。
但是对于严重的或不可逆的肠套叠,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通常包括切除或解除肠道的异常折叠,以恢复肠道的通畅度。
肠套叠虽然在小儿和婴儿中较为常见,但在成人中也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它可能与遗传因素、肠道异常发育、肠道肌肉层的过度收缩以及肿瘤等因素有关。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肠坏死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个体,应及早就医。
小儿肠套叠的课件
术后护理
观察病情:密切观 察患儿的体温、呼 吸、脉搏等生命体 征,以及腹痛、呕 吐等症状。
饮食护理:术后应 禁食一段时间,待 病情稳定后逐渐恢 复饮食,以清淡、 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伤口护理:保持伤 口清洁、干燥,避 免感染。
心理护理:多与患 儿沟通,减轻其恐 惧和焦虑情绪,帮 助其尽快适应术后 生活。
小儿肠套叠的常见 问题
家长疑问
什么是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肠套叠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有 哪些?
小儿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叠的预后如何?
治疗误区
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能治疗肠套叠,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重病情。 忽视病情严重性:肠套叠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延误手术治疗:肠套叠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延误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忽视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康复指导
饮食调整: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 心理疏导: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确保病情稳定
长期随访
随访时间:通常为1-5年 随访目的:了解患儿的长期健康状况和并发症情况 随访内容:包括患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心理状况等 随访结果: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预防肠套叠的发生
小儿肠套叠的预后
小儿肠套叠
小肠型
常见病理型
回盲型
回结型
多见占70%—80%
分型
结肠型
复杂性或复套型
常见为回回结型 占10%—15%
多发型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临床表现
婴儿肠套叠 (2岁以内)
临床表现
儿童肠套叠
临床表现
阵发性哭闹 呕吐
腹部肿块
婴儿肠套叠
(多为原发性)
果浆样血便 肛门指检 全身状况
钡灌肠:可见到钡剂充盈套入部的远端,钡柱的远端呈杯形或新月形充盈缺
损,在钡柱的压力下,套入部向回盲部退缩。 复位的标准为:钡剂充盈盲肠及末端小肠一定高度,并可见钡剂和气体混和 价值:由于钡灌肠对小肠型套叠、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复位率不如空气灌肠, 而且有穿孔的危险,目前已少用,价值不大
空气灌肠: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
儿童 肠套叠
与前上相比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不全肠梗阻, 起病缓慢。
诊断(Diagnosis)
1. 根据肠套叠四大主要症状:
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便血 、 腊肠样肿块。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三个可确诊。
诊断
2.辅助检查:
B超: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表现为:外圆为均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三个可确诊。
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征性的层状结构:外筒在cT影像上表现为较簿的膜状结构,中筒为较厚的软组织密度层,越 靠近套叠颈部越厚,这 一 现象是由于肠壁翻转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和套人部肠管的轴向蠕动加压所致;
分类
慢性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且慢性肠套叠多为肠道存在器 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因为发生率占小儿肠套叠的 0.8%。
肠套叠护理常规
小儿肠套叠【定义】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状之一。
【分类】肠套叠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两种。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
1岁以内多见,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罕见。
男女之比为2~3:1。
四季常见,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
慢性肠套叠是指病程延续在二周以上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
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
【临床表现】1、婴儿肠套叠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以前者多见。
婴儿肠套叠的患者一般<2岁,常为肥胖健康儿,其症状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1)阵发性哭闹不安:突然哭吵、烦躁,阵发性15—30分钟,与肠蠕动相符合,因肠系膜被牵拉, 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占90%以上。
其他疼痛表现为神萎、面色发白、痉挛。
(2)呕吐:呕吐物早期为乳汁,稍后带有胆汁, 晚期为粪质。
(3)便血:果酱色血便,多发生在疾病开始后8~12小时。
(4)腹部肿块:腊肠样包块,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晚期沿结肠移至腹部左侧,最远可达直肠内。
(5)全身情况: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表情呆钝、嗜唾、高热、严重脱水、腹胀、休克等。
2、儿童肠套叠年龄越大,发病过程越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的症状。
肠梗阻是不完全性, 肠坏死发生较迟。
症状不典型,有阵发性腹痛,腹块能明显触及,常无便血或发病数天后出现,呕吐亦不多见。
【术前护理诊断】1、电解质紊乱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肠腔,造成血液浓缩,水分丢失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囊肿破裂有关。
3、知识缺乏与缺乏本病预防、护理知识有关。
【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向患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减轻家长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给予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
3、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情况。
若患儿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表现为:①安静入睡,不再哭闹,停止呕吐;②腹部肿块消失;③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臭味的黏液血便,继而变为黄色粪水;④如患儿仍然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套叠,应立即通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
肠套叠
临床表现
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 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 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 合可出现便血。便血常于腹痛后4~12h发生,起初混有黄色便, 很快即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可仅为少 许血丝。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便血发 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 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临床表现
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 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Felix报道,慢性肠套叠症状中痉挛性腹痛75%,恶心呕吐68%, 腹胀45%,压痛60%,肠蠕动改变34%;25%~50%可触及肿块, 30%~60%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亚急性肠套叠 典型的痉挛性腹痛,腹块和黏液血便不显著, 病初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肠炎、阿米巴结肠炎、 菌痢,扪及腹部肿块者又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接受多种诊疗未 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直到套入部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成 为绞窄性肠梗阻。
发病机制
肠套叠大多为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内,远侧肠管逆行套入 近侧肠管者罕见,占0.2%~0.5%,多处同时发生的肠套叠称为 多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的解剖结构,由鞘部和套入部组成,套入部分又分为 头部与颈部。由3层肠壁组成的肠套叠称为单式套叠,单套全 部套入相连的远端肠管形成5层肠壁的套叠为复式套叠。 肠套叠可发生在小肠或大肠的任何部位,按套入肠的顶端和 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分为5型(图3): ①小肠型,多为小肠顺行套入小肠(空—空、空—回、回—回 肠套叠);②回盲型,从回盲瓣端起套入结肠;③回结型,末端 回肠套入结肠;④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
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腹部DR影像学特点探析
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腹部DR影像学特点探析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都是儿科的常见病症,而且这些年,发病率有所升高的趋势,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儿童健康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早期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至关重要。
其中,腹部DR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什么是DR技术?DR(Digital Radiography)指的是一种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 线摄影的新技术,换言之,借助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将穿透人体的X线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并且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进行一系列图像后处理。
DR系统的构成要素多,如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影像处理工作站、X线发生装置等。
DR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可根据临床需要,对图像进行不同的后处理,如图像自动处理技术,边缘增强清晰技术等。
DR系统已经打破了传统X图像的观念,实现了由模拟X线图像到数字化X图像的转变,和CR (Computed Radiography)系统比较,优势明显。
小儿急性肠套叠医学上,将一段肠管套入临近的肠腔中,称之为肠套叠。
一般情况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在4-10个月儿童中,然而,慢性肠套叠在儿童与成人中均容易发生。
病因:(1)饮食性质及规律发生变化;(2)肠道炎性病变;(3)肠寄生虫以及毒素的刺激作用;(4)伴有神经肌肉运动不协调疾病或者倾向者;(5)腺病毒感染者;(6)年龄稍大儿童中,个别与肠息肉、肠重复畸型、梅克尔憩室等因素有关。
分型:仅仅一段肠管套叠,称之为单套叠,套入的肠管再套入值另一相邻肠管,称为复套叠,复套叠在临床较少见。
根据套叠的部位,可分成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等类型。
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以腹痛、呕吐、血便以及腹部包块等症状为显著表现小儿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管内或者肠管外的病变导致肠内容物难以通过障碍。
病因与分类:根据病因,可将肠梗阻分成两类。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健康科学·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甘娜孩子总是哭闹,有呕吐以及面色灰白等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相信很多新手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还欠缺很多经验,一旦遇到各种小儿疾病症状往往手足无措,因不了解各种症状很可能导致孩子的病情被延误而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照顾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存在各种不正常的表现。
很多小儿疾病如果我们尽早发现并引起重视,并在早期接受科学有效的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减少治疗过程中所受痛苦。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患儿年龄普遍比较小缺乏有效的表达方式,所以父母往往只能通过孩子烦躁哭闹、呕吐以及排便异常等情况来发现孩子可能生病了。
本文将针对这一小儿常见病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能够更为及时地发现孩子所表现出的异常情况。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婴幼儿常见急腹症。
主要病情是患儿一段肠道组织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套入了临近肠道组织,进而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限以及相关区域肠道组织血供障碍。
通常导致小儿肠套叠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当前临床医学认为感染因素、肠痉挛因素、遗传因素、饮食规律性及饮食特点以及肠道本身的畸形都是导致小儿肠套叠的病因。
我们在针对小儿肠套叠患儿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家长对病情的描述以及对患儿进行详细检查后才能了解具体病因并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由于小儿肠套叠多发于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所以绝大多数患儿并不能通过自我表述来引起家长的注意,我们需要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异常状况来分析孩子是否出现了肠套叠的情况。
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小儿肠套叠一般会导致孩子出现哪些症状。
首先出现肠套叠情况后孩子会出现阵发性的哭闹,这也是很多疾病患儿的共同表现。
通常肠套叠患儿会因腹痛而哭闹,但是并不具有持续性,因为病初患儿肠套叠病情尚未发展,病情并不严重,所以疼痛也呈阵发性,因此孩子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哭闹和焦躁的表现。
哭闹的同时伴有手足乱舞的情况,并且从出现异常情况后患儿会出现不进食的情况,存在呕吐和腹泻的症状,呕吐物具体情况与患儿日常饮食有关,一般是吐奶,如果采用奶粉喂养或者已经开始进食辅食的话则有可能是奶块或者食糜等,并且随着症状的不断加重孩子还可能出现呕吐胆汁样物质的情况。
儿外科肠套叠-教案
教学重点
1.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教学难点
肠套叠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讨论、案例分析法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投影仪、临床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其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
1.急性肠套叠的诊治要点是什么?
2.空气灌肠治疗急性肠套叠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分别是什么?
2.空气灌肠治疗急性肠套叠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分别是什么?
通过回顾重点难点,加深印象,促进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十八章小肠疾病
第三节肠套叠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病因
四、分型
五、临床表现
六、诊断治疗
七、护理措施
纲要式写出重难点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整体的认识。
2.5%为继发性,其中以美克尔憩室为最多,其次有息肉、血管瘤、腹形紫癜等牵引肠管引起。
三、病因
1)饮食改变:婴儿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腔内,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均是诱发肠套叠的因素。
通过流程图总结把发病机理、病生、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联系起来。
1.重点介绍空气灌肠的适应证;
2.结合X片讲解空气灌肠的过程,介绍空灌成功及失败的表现;
3.结合手术图片讲解手术过程及要点;
使用提问增加互动,加强参与感和活动度,加深印象。
课堂出发,延伸到生活,加强理解。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小儿肠套叠的症状*二、小儿肠套叠的并发症*三、小儿肠套叠的饮食注意事项1. 小儿肠套叠吃什么好2. 小儿肠套叠不能吃什么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1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1、婴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1.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
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
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1.2、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1.3、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1.4、果酱样血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1.5、肛门指诊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1.6、全身状况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
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
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2、儿童肠套叠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
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
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
小儿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小儿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肠梗阻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婴儿发病率最高。
什么是肠梗阻呢,就是说,肠管内或肠管外的病变而引起肠内容物的通过障碍。
怎样知道小儿发生了肠梗阻,在孩子大哭大闹的同时,怎样冷静治疗小儿肠梗阻呢?下面我们就为疑惑的父母,解答难题。
引起小儿肠梗阻的原因:
由于肠闭锁,肠狭窄,肠粘连,肠肿瘤,肠套叠,肠扭转等原因所致机械性肠梗阻。
由于消化不良,肠炎,腹膜炎,肺炎,败血症及腹部手术后等原因引起的肠麻痹所致功能性肠梗阻。
小儿肠梗阻的发病症状:
发生肠梗阻后,因肠内容物堵塞,肠管蠕动紊乱,病儿可出现腹疼,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腹部调线拍片及透视可以看到肠管胀气和气液面等异常体征。
冷静治疗小儿肠梗阻的方法:
1、手术治疗机械性肠梗阻,特别是一些先天性肠道畸形,如先天肠道闭锁,必须及时手术,但有些疾病如肠套叠,绝大多数可经气灌肠得到治疗,又如粘连性肠梗阻,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经禁食,胃肠减压,中药,输液等保守治疗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