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合集下载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的直径大约为12756公里,是太阳系内第三大的行星。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表被大洲和大洋所覆盖,地球表面特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湖泊、河流等。

第二章气候1. 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经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

2. 气候带:根据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3. 气候变化:气候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三章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其中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地下水则分布在地下或者岩石缝隙中。

2.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易受污染的特点,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球环境1.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 环境保护:地球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到破坏,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生态平衡。

3. 生态环境问题: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需要重视和解决。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等地区,同时也存在着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的情况。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们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交通、污染等问题。

3. 人口问题:地球上存在着人口过度增长、老龄化等问题,需要从政策和发展等方面加以解决。

第六章农业与工业1. 农业的发展: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地理高一选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选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选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涉及地球上各种自然、人文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各种特征和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奥秘。

地理高一选修一的第三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知识点展开。

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通过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系统。

GIS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地图和其他形式的可视化方式展示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灾害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二、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地球是由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大部分为海洋。

地球的构造是由地球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地球板块的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扩张、挤压和滑移。

地球板块的运动造成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也造就了地球的各种地貌和地质特征。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认为地球的表面被分为许多块状的板块,并且这些板块是相对运动的。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壳的抬升和沉降等现象。

常见的板块边界类型有:构造边界、边界和转换边界。

板块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

四、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气候是指长期平均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向、湿度等要素。

地球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环流等。

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气候有着明显差异,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气候区域。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气候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五、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地球上的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具有自我更新和再生能力,而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等是不可再生的。

第三章 1地球表层系统PPT课件

第三章 1地球表层系统PPT课件
10
外生能: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占极小部 分者还有星际间的引力能,如太阳、月亮对 地球的潮汐作用,陨石堕落的机械能以及各 种宇宙线所放射的能量。
11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12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3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4
7
二、 地球表层特征
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界面机制、异质机制
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互相转化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8
三、 地球表层能量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层的能量循环
9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 内生能:内生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球本身的引力
3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 层,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及岩石孔 隙中的地下水,最大厚度约20千米。水圈总 水量达1386000立方千米,海洋占地球总 面积的70.8%,占地球总水量的96.5%。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其中冰川占 1.74%,为淡水总量的68.7%;地下水占 总水量的1.7%,其他江、河、湖、沼的地 表水仅占极小部分,但却对人类具有重要意 义。
第三章 理论地理学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A.直接提供有形的林产品 B.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C.防风固沙 D.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娱乐游憩的环境和场所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答案】B 解析:城市森林并不以提供有形林产品为主,A项错误;C、D两项 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城市森林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 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否可以以人工造林的方式得以 补偿?人工林和原始森林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效益吗?
【答案】虽然原始森林面积的损失,可以人工造林部分得到补偿, 但是原始森林的生态功能却往往不是人工林所能弥补的。原始森林,尤 其是热带雨林砍伐后所造成植物物种的损失、动物的迁徙和被消灭,连 片林地变成破碎小斑块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毁灭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 人工林所无法补偿的。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森林资源破坏 读下图,回答(1)~(2)题。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答案】D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 在,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故B项错误;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 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误;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 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生物 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1ZB003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一、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二、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三、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宇宙世界【目的要求】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一.垂直分层 二. 水平分异 三. 立体交叉 四. 多级嵌套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一. 垂直分层
从整个地球看,垂直分层现象非常明显:从地核、 地幔、地壳,到水圈、大气圈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地球表 层同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除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显示出垂直方向的明显分层外,这些圈层内部也表 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环境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 说其复杂,是因为它由许多大大小小的系统组 成,并且涉及环境的因素多、空间范围大。对 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如果事无巨细、面 面俱到,是无法对其进行刻画与研究的。这里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其基本组成与特征做 一个简要的叙述。
从系统学的角度说,这就是系统的多层次性、多级 次性。这些系统不是拼凑在一起的,而是在空间上 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 是多级嵌套的。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一.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二. 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一.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人
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仅仅用无机界与有机界还难以表达
清楚。在自然地理学中,更有必要来强
调一下人类的重要性。故有人提出了用
人文界来表示人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
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三)重力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着地球 的吸引力和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 力的作用。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 力就是重力( gravity )。地球的离 心力相对吸引力来说是非常微弱的, 其最大值不超过引力的 1/288 ,因此 重力的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地球周 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重力场。重力 场的强度用重力加速度来衡量,并简 称为重力(单位为伽 ( 仑 ) 或毫伽: 1Gal=1 cm/s2=103mGal)。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二节 地壳
地壳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地核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划分依据
地震:地球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分为火 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世界上的大部 分地震是由于断层活动引发的构造地震。
地表岩石实测的平均密度仅为2.7~2.8 g/cm3,可以肯定地 球内部必定有密度更大的物质。目前,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物 质密度大小与分布的计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地 震波传播速度、地球的转动惯量及万有引力等方面的数据与 公式综合求解而得出的。
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 2.7~ 2.8g/cm3 ,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地震监测是通过设置在各地的地震台站中的地震仪对全球地震进行 监测。
地震仪
地震波
地震波由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L波)组成。 纵波(primary P):一种疏密波,速度最快,称为首波, 8-9公里/秒,可以在任意介质中传播。 横波(secondaryS):一种摆动波,速度其次,称为次波,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掌握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2 教学内容: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适中,能够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适中,有利于生命的存在。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地球与其他行星一起绕太阳公转,也自转,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昼夜更替和四季变换。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一天;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一个公转周期为一年。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天文望远镜,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位置对生命存在的影响。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以巩固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理解。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二章:地球的结构与组成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组成掌握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特征认识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层和水圈2.2 教学内容: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层,由内到外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每层都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特性。

地球的内部特征:地核是由铁和镍组成的,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是最外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球的外部特征:地球有大气层和水圈,大气层由气体组成,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模型或图片展示地球的结构和组成,讲解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球结构模型,了解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层和水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特征对生命存在的影响。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以巩固对地球结构和组成的理解。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三章:地球的气候系统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气候系统掌握地球的气象现象和气候变化认识地球的气候类型和影响因素3.2 教学内容: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层、水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它们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地球的气候。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2010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2010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岩浆岩 它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 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 而成的岩石。 主要矿物SiO2和Al2O3含量较高,FeO 与MgO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喷出:玄武岩
侵入:花岗岩
岩浆
花岗岩
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 KAlSi3O8 ) 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 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结构和块状构造。 按次要矿物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黑云母花 岗岩、角闪石花岗岩等。花岗岩既美观抗 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人民英雄 纪念碑、狮身人面像)。
片麻岩(花 岗岩)
大理岩(石灰岩)
石英岩(砂岩)
页岩(板岩,角岩)
(二) 地幔
1.上地幔—主要矿物为橄榄石、辉石 和石榴子石,被称为地幔岩,与石陨石 2.下地幔—同上地幔物质成分相比, 铁的含量相对增加
辉石
石榴子石
(三) 地核
主要为铁、镍物质,其次有少量硅、 硫等轻元素组成的合金。
三、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一) 地壳
由硅、铝பைடு நூலகம்镁、铁、氧等元素构成的 固态矿物和岩石组成,包括各类单质或 化合物的矿物及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 岩等。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地壳的物质组成
元素
结合成单质 或化合物
矿物
富有 集用 达矿 到物 工在 农地 业壳 利中 用 要 求
花岗岩地砖
花岗岩地砖
玄武岩
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 黑色或灰黑色, 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斑状结 构。 用途 因为它气孔多,又相当坚硬,因此,将它搀在混凝土里 ,可以使混凝土重量减轻,但仍很坚固,同时有隔音、 隔热等特点,是高层建筑轻质混凝土的良好骨料;还是 很好的研磨材料,可用来磨金属、磨石料。 玄武岩是修理公路、铁路、机场跑道所用石料中最好的 材料,具有抗压性强、压碎值低、抗腐蚀性强、沥青粘 附性耐磨、吃水量少、导电性能差、抗压性强等优点, 并被国际认可,是发展铁路运输及公路运输最好的基石 。 一些艺术家,根据浮石多孔和皱、漏的特点,用来建造 园林中的假山,或雕成小巧玲珑的盆景。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构造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构造

由水平运动造成的构造形迹,大多数比较清楚。 由水平运动造成的构造形迹,大多数比较清楚。 强烈的挤压总是和紧密的褶皱、 强烈的挤压总是和紧密的褶皱、逆掩断层以及断层 面呈波状的辗掩断层相联系。 面呈波状的辗掩断层相联系。 由于褶皱、辗掩而使地壳缩短变形、甚至重复。 由于褶皱、辗掩而使地壳缩短变形、甚至重复。 当重复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后, 当重复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后,有时会形成飞来峰或 构造窗。 构造窗。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速度 任何物质均可通过,又称P 快,任何物质均可通过,又称P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 不能通过液态介质,又称S 慢,不能通过液态介质,又称S波; 33km处 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33km处,P波、S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2885km处 的速度下降 下降, 波降至0 2885km处,P波、 S波的速度下降,S波降至0; 5155km处,S波从0变为3.46km/s。 5155km处 波从0变为3.46km/s。 3.46km/s
上部为固态(33~60km); 上部为固态(33~60km); 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 (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 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 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 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 (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 下部为固态(250~650km)。 下部为固态(250~650km)。
在大陆内部, 在大陆内部,垂直 运动可以通过大地水准 测量来发现。 测量来发现。 在海边可以利用各 种标志来验证。 种标志来验证。 如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 海岸波簇里奥城神庙前 的三根大理石柱, 的三根大理石柱,就因 地壳的升降一渡没入海 中,人们就根据海生动 物在柱上的钻孔痕迹来 判断地壳升降的幅度。 判断地壳升降的幅度。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

矿物组成,其含量可达90%以上,而在花岗岩等地下深处形
成的岩石中却不可能出现高岭石等粘土矿物。
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
(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
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是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
些特点。例如花岗岩,其中的矿物颗粒全是结晶的,
且颗粒较粗大,同种矿物的颗粒大小基本相等,因
其中的长石、石英、云母常沿着一定的方向作断断 续续的定向排列,这种构造称为片麻状构造;又如 砾岩、砂岩中碎屑颗粒的排列或堆积常具有分层性, 这种构造称为层理构造。
3、地壳中的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 质岩)
(1)岩浆岩(magmatite) 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岩
浆岩按其形成的环境有两种类型: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
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 入岩。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主要是各种硅酸盐,如果以岩浆岩 中SiO2化学组分的百分含量来划分,则岩浆岩可分为四大类: 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为45%~52%之 间)、中性岩(SiO2为52%~66%之间)和酸性岩 (SiO2>66%)。
常见岩浆岩
酸性岩:花岗岩 花岗斑岩 中性岩:闪长岩 闪长玢岩 基性岩:辉长岩 辉绿岩 超基性岩:橄榄岩 流纹岩 安山岩 玄武岩
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朱红悬崖(Coyote Buttes)的帕利亚
(2)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先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
广的主要有长石(包括钾长石、斜长石等,约占地壳质量的
50%)、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云母(包括黑云 母、白云母等),较常见的矿物有绿泥石、高岭石、石榴子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境内在联系逐渐减弱以至消失的地方。
• 上述范围边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圈层之间、各组成 成分之间的联系远比该系统与其外部各圈层、各组成成分的联 系更为紧密,更为独特。
• 这个空间范围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
2. 牛文元在《自然地理新论》提出—— 自然地理面(近地表活动层)
1)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密
• 对流层顶以上的大气层 缺少水蒸气,强烈的太阳短波辐 射使生命物质难以生存,气团 没有垂直变化,温度 分
布不受地表影响(受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影响极少)
• 对流层的性质则恰好相反,在下垫面(岩石圈和水圈)
的影响下,温度分布不均,气流产生水平和垂直运动,
并伴随水分循环,同时还把大气中所含的固体微粒、细 菌微生物带到对流层。(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 紧密)
3. A.N斯特拉勒
美国地理学家A.N斯特拉勒认为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 是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
范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
代表了讲求实际的研究方向。未划分出明确的界限, 极地、高山、沙漠很少有人类活动或人类足迹未到的地 方,这种直接相关环境的概念不清楚。
4. 陈传康见解
厚度——随研究范围大小和研究问题的性质而有差别。 研究范围越小,厚度小。研究范围越大,厚度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重点 讲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了 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 1、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圈层性 2、四大地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3、所有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上下成层组合、 相互交织组合 4、地理圈/地理壳——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 朝向宇宙空间。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质范文大全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宇宙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宇宙的广阔和多样性有更直观的认识。

1.2 银河系与太阳系介绍银河系的规模和特点,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详细讲解太阳系的组成,重点介绍太阳、行星及其卫星。

1.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这两种运动对地球气候和昼夜的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如季节变化和地球资源分布。

第二章:地球的结构与特征2.1 地球的结构详细解析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

通过模型和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和相互作用。

2.2 地球的地貌特征介绍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沙漠和冰川。

探讨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和河流侵蚀等。

2.3 地球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

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气候与生态系统3.1 气候系统的组成讲解气候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

强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3.2 主要气候类型介绍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和冰川气候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3.3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四章: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4.1 地球资源类型与分布介绍地球上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矿物、水资源、土地和生物资源等。

分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4.2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原则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保护地球资源。

4.3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挑战分析可持续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如环保政策、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农业等。

第三章 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第三章 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岩石圈
软流圈
地幔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2.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若干个大的刚性板块,它们沿着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界 面经历着长期、缓慢而规模巨大的(几千公里)相对水平位移;
地壳 地幔
岩石圈 软流圈
3.板块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海岭)拉开,形成新的洋壳并发生海底扩张,洋壳 在深海沟-岛弧带俯冲(消亡),随之被改造为陆壳,使陆壳逐渐增长导致大 洋盆地的缩小以至完全闭合; 4.在全球范围内,板块在扩张带的拉伸(离散)与在消亡带的挤压(会聚)之 间互相补偿,使地球半径得以基本保持不变; 5.板块水平位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中的热对流,拉开(扩张)发生在上升流的地 段之下,俯冲(消亡)则发生在下降流的地段之上。
2.地质构造证据 大陆拼台后两岸的岩石类型、地层时代、构造线方向以及矿产 分布等也都可以对接(图13—2)。非洲西部古老的片麻岩高原与 巴西的古老片麻岩逼相呼应;非洲南端近东西向延伸的开普山 脉至西海岸突然中断,跨过大西洋后,无论从构造上或地层上 来看,恰好与阿根廷布宜诺斯文利斯以南的低山区相接;非洲 的几内亚、利比利亚两个近南北向分布的锡矿带正好与远隔数 千里的巴西锡矿带相接。 对这种拼合,魏格纳作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他说,这就好 比一张被撕碎的报纸,岩石类型、构造线等就像报纸上印剧的 一行行的文字,不仅按其参差不齐的被撕裂的毛边可 以拼接起来,而且报纸上的文字也恰好吻合,就凭这一点,我 们就不能不承认这两片报纸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除非洲和南美洲外,其它各大陆也都可以拼合。1965年布拉德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拼合, 发现现如果以大约1000m的等深线拼合效果最好(图13—3)。因 为1000m深处相当于大陆坡的中点,大陆坡才是大陆真正的边 缘。而魏格纳当时是以200m等深线,即大陆架的外缘进行拼 合的。反对者坚持说这种拼合是偶然的巧合。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原因1.2 教学内容:地球的扁平形状地球的赤道膨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扁平形状和赤道膨胀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第二章:地球的内部结构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2.2 教学内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各层的主要成分和特性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震波的传播2.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通过实验和图示展示各层的成分和特性讨论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震波的传播机制第三章:地球的外部环境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外部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组成地球外部环境对生物和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外部环境示意图,了解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组成分析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对生物和气候的影响讨论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第四章:地球的自然资源4.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4.2 教学内容: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类和分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实践4.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自然资源分布图,了解各类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案例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方法第五章:地球的自然灾害5.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5.2 教学内容: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5.3 教学活动:观察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特点和成因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案例讨论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六章:地球的生物多样性6.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6.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外来物种入侵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等6.3 教学活动:观察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层次和价值通过案例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讨论个人和社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可以采取的行动第七章:地球的气候变化7.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生态系统变化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7.3 教学活动: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图表和数据通过角色扮演或讨论了解不同群体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和应对策略探索个人和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第八章:地球的地质时期8.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地质时期及其特征8.2 教学内容: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划分各个地质时期的典型地质事件和生物进化特点地质时期与地球生命的演化关系8.3 教学活动:观察地质时期的时间轴和生物进化图,了解各个时期的特征通过地质遗迹和化石的图片了解地质时期生物的真实面貌讨论地质时期与地球生命演化的关联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趋势第九章:地球的人类文明9.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9.2 教学内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资源的开发与消耗、生态足迹、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9.3 教学活动:分析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人类文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讨论如何在未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第十章:地球的未来展望10.1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地球面临的主要挑战: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变化等未来地球的发展趋势:城市化、工业化、科技进步等青年人在地球未来中的角色:创新者、倡导者、行动者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未来的可能性及其挑战通过小组讨论或项目工作,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激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社会参与和环保行动为地球的未来作出贡献第十一章:地球的科学探索1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11.2 教学内容: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和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大气循环、气候变化等科学探索的技术进步:遥感技术、地球观测系统、深空探测等11.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和案例通过图解和视频了解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和理论讨论科学探索技术进步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第十二章:地球的国际合作1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2.2 教学内容:地球环境保护的国际协议: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地球观测系统等国际合作在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12.3 教学活动:分析国际合作在地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中的案例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联合国活动体验国际合作的过程讨论个人和社区如何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地球的教育与普及1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教育和普及的重要性及其方法13.2 教学内容:地球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环境意识、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等地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媒体传播等地球教育与普及的效果和挑战13.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案例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体验地球教育的方法讨论如何提高地球教育与普及的效果,促进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第十四章:地球的科技与创新14.1 学习目标:了解科技与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4.2 教学内容:地球科技的主要领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地震预测、气候变化模拟、生态保护等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等14.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科技的主要领域和案例通过图解和视频了解科技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潜力和发展方向,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实践第十五章:地球的责任与行动15.1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责任和行动的意识15.2 教学内容:个人和社区在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地球友好行为: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环保志愿活动等青年人在地球未来中的角色和影响力1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区在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通过小组讨论或模拟活动体验地球友好行为的实践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行动计划,并通过实际行动为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内部和外部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地质时期、人类文明、未来展望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探索、国际合作、教育与普及、科技与创新和责任与行动等内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笔记小红书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笔记小红书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笔记小红书摘要:1.笔记概述2.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概述3.地理知识点详细解析4.小红书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正文:【笔记概述】在这里,我们将详细讨论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相关笔记。

这些笔记是由小红书整理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概述】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等。

而第二节则重点介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在这一节中,我们学习了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分类、气候的影响因素以及气候的变化规律等内容。

【地理知识点详细解析】1.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温度和降水。

2.气候的分类: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可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3.气候的影响因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

4.气候的变化规律:气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如地球的冰期和间冰期等。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小红书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小红书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学习软件,它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如课堂笔记、习题解析、学习方法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红书查找和整理学习资料,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复习。

对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学习,小红书提供了详细的笔记和知识点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总之,通过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相关笔记,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三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㈡、各圈概况(表格)
相互渗透 大气圈
相互影响 水 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外部圈层
概念
由气体和悬浮物 组成的包围地球 的复杂系统 地球表层水体构 成的连续的圈层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 上界约为 主要成分是氮和 2000~3000 氧 米 海洋水、陆地 水、大气水、 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 间断的循环运动 之中 生物圈是生态系 统中的主体和最 活跃的因素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
▲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
观测点
震中
震源深度

h
震中距 △
震源

地震的分布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
海岭地震带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起伏和缓的大兴安岭

势 陡 峭



急流跌宕的瀑布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那不勒斯海岸
台湾海峡
喜马拉雅山
广州的海陆变迁



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 ——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表现为热能。 2、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及转化形式,如风能等。
(三)地质作用的分类: 1、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称为“外力作用”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1.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 地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壳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结 构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河源地区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
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即地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 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 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 桑田”的变化呢?
平均17 17~2900
2.各地厚度不一 3.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1.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 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组成岩石圈
地 幔
地 核
古登堡 面~地心
2900~6371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主要为铁和镍 3.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很大
裂隙式喷发
冰岛
(2)中心式:岩浆沿管形通道喷出地表 ▲宁静式(夏威夷式): 基性岩浆喷发;只有熔岩流,无火山 碎屑,多形成盾形火山锥; ▲爆炸式(培雷式): 中、酸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强,含气 体多,火山碎屑多, 形成锥形火山锥; ▲中间式(斯特朗博利式): 中、基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小,火山 碎屑少。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地壳的厚度
规律——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 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 组成地壳的元素
读图可知,含量最多的前八种元素是: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2.地壳、地幔和地核
范围 地 壳 地表~莫霍 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面
厚度(千米) 主要特征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即上升或下降 运动结果——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 而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把“粗 毛坯”塑造成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作用是五种主要的雕用的主要形式? 3.举例外力地貌的现实事例 。
风化作用与地貌
——使地表岩石形成风化壳
怪石生来恰似牛,不知经历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 打浑身有汗流。牧童吹笛难入耳,耕夫挥鞭不回头。只因 鼻上无绳系,天地为牢夜不收。—— 《石牛诗》
红色砂岩石长期风化,形成美丽奇特的丹霞地貌 。
花岗岩风化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瀑

水流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水圈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 生物及其生存 生存环境的总称 环境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 带(如大洋中脊、海沟、大断裂等等)分割成若干块 体,这些块体就是岩石板块,简称板块; 板块的驱动力来自地幔的热对流,每个板块都驮在
板块的划分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将全球岩 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 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非洲 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只有太平洋 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五个既包括大块陆 地,又包括大片海洋。
人们常用鸡蛋来描述地球的结构,那么是 生鸡蛋?熟鸡蛋?还是半熟的鸡蛋呢?
半熟的鸡蛋。即蛋壳为地壳,物质形态固态; 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 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合 起来就是就是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的岩 石圈;蛋黄为地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 态。
水 圈
包括: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削低高山,填平洼 风化、侵蚀、 地,使地表起伏状 搬运、堆积、 况趋向于平缓
思考: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相对高度的影响。
总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 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 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斯特朗博利火山
“ 地中海灯塔 ”

大 西 洋 海 岭 火 山 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东 非 火 山 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
世界火山分布
地震的概念
▲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一种经 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有的地震都发生于地壳和上地幔部分。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板块的划分不受陆地和海洋的限制,只 根据板块边界而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板 块的划分越来越细,板块数量越来越多。 WATCH MV
★火山和地震属于快速的构造运动, 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 ▴火山、地震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 社会均具重大的影响。
▴ 目前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发生于二叠纪(2.5亿年前),形成面 积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 “ 西伯利亚熔 群 ” ,导致当时>95% 的物种灭绝。 ▴ 随着地壳演化的持续,地壳不断加 厚,火山、地震活动趋于减弱。
死火山(内蒙)
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而有史以来不 再活动的
休眠火山(长白山,1199年喷发)
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有过活动,但 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
火山的喷发形式
包括裂隙式和中心式两种。
(1)裂隙式:岩浆由地壳的裂缝溢出 地表。多为基性熔岩, 形成熔岩被, 一般没有固体喷发物。 多见于大洋中脊裂谷带。
第三章 地球环境系统
第一节 地球环境
一、地球的圈层构造
借助于地震波的研究,来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千 1000 米 2000 3000 4000 5000 0 3 6 9 12 15
岩石圈
莫霍界面 A
E
F
横波 地幔 纵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地壳
B
6000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沟壑纵横的 黄土高原表 面形态
——流水侵 蚀作用造成
流水的化学
侵蚀作用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沉积地貌




作 用
台 湾 野 柳 风

女 王 头 区

角峰——冰川侵蚀作用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内力作用的表现
地壳运动 ——主要方式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请点击
1、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 主,垂直运动为辅。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 地表岩层水平位移 巨大的褶皱山脉 断裂带
2、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新月型沙丘——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风力堆积作用
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活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影响
形成大陆与洋底、 山脉与盆地等,奠 定地表形态的基本 格局,使地表高低 不平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