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区域胸痛中心建设
目的
一、为加快推进xxx胸痛中心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辖区内协同救治网络,加强xxx各医疗机构
胸痛中心的质量控制管理,引导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打通急性高危胸 痛病人救治的第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 院接受最佳治疗,制定本实施方案。
培训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组织实施全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管理;承担全市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必备知识技术的 推广培训,协助开展防治药物的政策研究、使用监测和临床评价,探索防治结合服务模式。制定对 乡镇卫生院心血管疾病的帮扶、培训工作。
工作制度
(一)工作情况报送制度
• 根据总体方案和要求,琼海市各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等胸痛中心单元每月向 办公室报送各项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工作成果和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措施,对 下阶段工作提出计划和安排。工作专班以周报形式向领导小组报送工作推进情况。
(四)重视科普宣传
• 全市各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在推进胸痛中心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心血管系统慢 性病防治的全民教育,利用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系统宣传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加强急性胸痛 早期识别、救治和相关慢病防控的健康知识宣教,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
谢谢聆听
组织架构与工作职责
(二)专家组成员:
• 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技术方案、规范标准、考核指标和操作流程;定期进行 建设质量控制检查,出具报告,提出整改意见;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公众科普宣传。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质控组
工作职责:负责全市心血管中心体系的质控方案制定;质控平台的更新;组织质控专家体系建设,培训、 考核、聘用质控专家;建立规范的质控检查流程;负责开展全市心血管防治中心质控工作,并指导各基层 卫生院建立规范的质控管理体系。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篇一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一、项目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涉及多种严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胸痛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胸痛患者的救治存在诸多问题,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转诊流程不畅等。
因此,建立胸痛中心,优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项目目标1. 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效率。
2. 优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准确性。
3.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胸痛患者的转诊效率。
4. 开展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自我救治能力。
三、项目内容1. 胸痛中心的建设成立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胸痛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完善胸痛中心的基础设施,包括诊室、检查室、导管室等。
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提高救治能力。
2. 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优化制定胸痛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时间要求。
建立胸痛患者的优先就诊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转诊绿色通道,提高转诊效率。
3. 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建立与周边医院建立协作关系,签订协同救治协议。
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指导。
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协同救治能力。
4. 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开展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自我救治能力。
举办胸痛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急救能力。
四、项目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完成胸痛中心的规划和设计,包括选址、装修、设备采购等。
2. 第二阶段:完成胸痛中心的人员培训和认证,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
3. 第三阶段:开始胸痛患者的救治工作,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五、项目预算1. 基础设施建设:[X]万元2. 医疗设备采购:[X]万元3. 人员培训和认证:[X]万元4. 健康教育和培训:[X]万元5. 其他费用:[X]万元六、项目预期效果1.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意义及内容
2019.10 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 设方案拟定工作
2019.12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方 案汇报(执委会)
2020.3 经委员会专家视频会讨 论定稿
2020.4 发布了《胸痛救治单元 建设实施方案》
2020.6 胸痛救治单元开放注册
2020.7 一个月注册达500家
2020.8 胸痛救治单元数据填报 平台上线
数据来源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质控平台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China Alliance of Chest Pain Centers
STEMI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仍居高不下
S2FMC时间国内参考标准为180分钟,基层 版胸痛中心S2FMC时间仍保持在350分钟 左右,存在上升趋势。
基层版胸痛中心在公众教育宣传方面承担 着 重要职责,受众群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 ,且 交通不太便利,基层版胸痛中心在建 设过程 中应不断拓展网络医院(覆盖辖区 内所有胸 痛救治单元)范围,积极开展普 及教育工作,提高民众意识。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China Alliance of Chest Pain Centers
胸痛救治单元的主要任务
胸痛救治单元
➢ 快速接诊急性胸痛患者 ➢ 结合自身条件提供规范化基础诊疗 ➢ 与上级医院建立高效联络机制确保高危急性胸
痛患者及时转运
➢ 负责本区内公众教育及患者康复管理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China Alliance of Chest Pain Centers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China Alliance of Chest Pain Centers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是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步骤
•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 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 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篇一《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胸痛作为其重要的症状表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建立胸痛中心可以优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和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项目目标1. 建立高效、规范的胸痛中心运作模式。
2. 缩短胸痛患者从发病到有效治疗的时间。
3.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预后质量。
4. 加强与相关科室和医疗机构的协作与沟通。
三、项目实施步骤1. 组建胸痛中心团队包括心内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专业人员,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2. 制定胸痛中心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胸痛患者的接诊、诊断、治疗、转运等环节,确保流程顺畅、高效。
3. 人员培训对胸痛中心团队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胸痛的诊断、治疗、急救技能等,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
4. 设备和技术支持配备必要的检查设备和治疗手段,如心电图机、心肌标志物检测仪、介入治疗设备等,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建立胸痛患者绿色通道优化挂号、缴费、检查、治疗等环节,确保胸痛患者能够得到优先处理。
6.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胸痛患者的转诊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胸痛患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7. 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胸痛的相关知识和胸痛中心的作用,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自救能力。
四、项目评估1. 定期对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和救治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流程和制度。
五、项目预算1. 人员培训费用。
2. 设备购置和维护费用。
3. 宣传和教育费用。
4. 其他相关费用。
六、项目时间表[具体列出项目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七、风险与应对措施1. 可能存在人员配合不默契的风险,加强团队培训和沟通。
2. 设备故障风险,建立设备维护和应急预案。
3. 患者数量波动风险,合理安排资源,做好应对准备。
篇二《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一、项目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症状,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样本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样本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甲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乙方:为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9189号)文件要求,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以下简称“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促进院前、院内急救通道的密切合作与无缝隙对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文件精神,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思路,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范围甲乙双方仅在以下内容上开展合作::(一)建设并完善胸痛患者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二)建立并优化对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的长效机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三)搭建胸痛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会诊信息平台。
(四)为胸痛中心科研合作项目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二、甲方权利和义务(一)负责为乙方转诊的胸痛患者提供最恰当的医疗支持。
,负责完成乙方转到本院的胸痛患者的诊治,并协助、指导基层医院对转诊患者进行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及治疗。
,甲方负责协调院内资源,必要时直达导管室,先收治后收费,尽快完成患者的接诊,分诊及入院治疗流程,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乙方送达的胸痛患者。
、开通院内专家会诊和心电等相关资料的传输系统中,提供技术支持。
,甲方有责任为其制定合理的随访康复方案,尽早转至乙方进行随访及康复治疗。
,相关设施及胸痛患者管理情况。
(二)负责定期为乙方医务人员提供胸痛患者诊断、抢救、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胸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最新最全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实施方案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要建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机制,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建立规范化的胸痛救治单元,对于胸痛患者的及时明确诊断,减少发病后早期的救治延误,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心梗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
胸痛救治单元是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胸痛救治网络的基础环节,为引导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打通胸痛救治的最后一公里。
特制定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实施方案。
一、适用范围承担了急性胸痛接诊任务、年接诊急性胸痛患者≥10例、且按照就近原则与已经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建立了常态化联合救治及转诊关系的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
二、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内容1.医院发布正式成立胸痛救治单元的文件,明确组织架构及主要岗位人员职责。
要求:1)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主持胸痛救治单元的工作及重大决策;2)至少有1名熟悉胸痛救治业务且具备心电图操作能力的医师作为主要负责人,书面文件正式明确胸痛救治单元负责人的职责;说明: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其中文件日期应早于申请日期至少3个月2.设置胸痛救治单元的指引及胸痛优先标识。
3.配备床旁心电图机设备,双联抗血小板常备药品;有收容或者留观能力或距离上级医院转运距离大于60分钟的胸痛救治单元应配备肌钙蛋白床旁快速检测设备。
4.建立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心电图、双联抗血小板、抗凝、溶栓及肌钙蛋白(如果开展)等项目的先救治后收费机制。
5.根据就近原则及本机构实际情况,与具有急诊PCI能力或者溶栓治疗能力的胸痛中心签署联合救治协议,协议中应包括与上级医院的心电图传输、一键启动电话、远程会诊及转运机制、数据共享、救护车派遣机制、联合培训等内容。
说明:需上传正式文件(与上级医院签署联合救治及转运协议)的扫描件6.制订适合本机构条件的急性胸痛诊疗流程图,能够指引接诊医师快速、规范完成急性胸痛患者的接诊、初步诊断及决策任务。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协议方信息:甲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乙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丙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丁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前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胸痛这种症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尤其是对于突发胸痛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
而我们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是那条时间赛跑中的最重要的一环。
为了提高区域内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提升救治质量,甲方、乙方、丙方和丁方四方协力,决定共同建设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各方本着“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胸痛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一条协议目的我们四个单位的目标,就是要在胸痛救治的道路上携手并肩,打破地域和医疗资源的限制,建立起一个流畅、迅速、精准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网络。
让每一个胸痛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佳救治,减少因拖延而带来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第二条网络建设内容1. 胸痛中心建设:各方共同建设并完善胸痛中心,打造规范化的救治流程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在胸痛初期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诊断与救治。
2. 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区域胸痛救治信息平台,各方将共享患者的基本信息、救治记录、治疗进程等。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汇报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汇报为了进一步提升医院救治急救病人的能力,我们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开展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工作。
目前,我们已经在医院内部搭建了完整的胸痛救治单元,为胸痛患者提供了专业的救治服务。
为了满足胸痛救治的需要,我们医院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人员配置我们在胸痛救治单元内部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队伍。
其中包括日间门急诊的医生、护士、心电图室人员、心导管室的医生、护士以及急诊科的医生等。
(二)设备配置为了进行更好的胸痛救治工作,我们对单元内部进行了各类设备的配置。
其中,包括了心电图、心脏超声、心电监护仪、多参数监护仪以及氧气吸入机等一系列救治设备。
(三)流程规范单元建设过程中,我们还特别制定了一套流程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及职责分工。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不断地练习,提升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优化救治流程,加快胸痛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二、胸痛救治单元的运行情况截至目前为止,胸痛救治单元已经开始投入运营,为胸痛患者提供了专业的急救服务。
单元运行期间,我们紧密围绕救治流程,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将患者的等待时间最大限度地缩短,实现了胸痛急救的快速响应。
在新的单元投入运作后,我们发现,其效益明显。
一方面,我们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将先正常转死亡风险的高危患者,成功转化为治疗后康复的患者。
另一方面,单元的建设还能够增强了医院的品牌效应,提高了医院在同行业内的声誉。
四、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中需要优化的地方目前,我们在建设胸痛救治单元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地方。
例如,单元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患者还是比较少;单元的设备需要进一步升级,以确保患者的救治质量。
接下来,我们将会在这些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工作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
我们将继续不断提高单元的效益,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并用更好的服务质量推动医院的发展。
创伤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
创伤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Introduc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llaborative trauma center network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trauma ca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agreement among differ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key components of a trauma center network collaboration agreement.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Efficient management of trauma cases requires a regional approach that involves multiple hospitals and healthcare providers. By establishing a collaborative trauma center network, healthcare facilities can streamline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and transferring patients, as well as sharing resources and expertise. This approach minimizes delays in patient care and improves overall outcomes.Network StructureThe structure of the trauma center network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This includes identifying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thei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within the network, as well as any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Coordinated Patient Care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patient care is critical in ensuring seamless transfer between different facilities within the trauma center network.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should outline processes for timely patient handover, consist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s, standardized protocols for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practices.Resource SharingIn order to optimize trauma care delivery, the collaborative agreement should facilitate resource sharingamong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This includes sharing of specialized equi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research initiatives, and best practices in trauma management.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s essential for providing optimal trauma care outcomes.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should address mechanisms for monitor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cross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Regular audit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evaluate adherence toclinical guidelines and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To support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decision making,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rocesses for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reporting within the collaborative network.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should detail data collection requirements,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data-sharing protocols (while adhering to privacy regulations), andperiodic reporting procedures.Education and TrainingAn important aspect of any trauma center network is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mo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should outline joint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such as conferences, workshops, and skill-sharing programs,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network participants.Dispute ResolutionIn any collaborative effort, disagreements may arise.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clear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place within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This ensures that any conflicts or issues can be addressed promptly and efficiently, without affecting patient care.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uma center networkcollaboration agreement is vital for optimizing trauma care outcomes. By outlining key components such as network structure, coordinated patient care, resource sharing,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a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can work together to provide efficient and comprehensive trauma care services within a defined region.翻译:介绍创建协同救治网络对于有效和高效的创伤护理至关重要。
急性胸痛快速诊疗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ppt课件
快速转运机制
建立高效的转运机制,确 保患者能够快速转至具备 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得 到及时救治。
专家资源共享
通过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 ,实现专家资源的共享, 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 支持和指导。
提高救治效率与成功率
快速诊断与治疗
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能够快 速完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缩短
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详细描述:根据患者病情和风险分层,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协同救治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加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实现医疗机构 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救治效率。
快速诊疗与救治
总结词:精准治疗 总结词:多学科协作 总结词:全程管理
详细描述:根据患者病因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 案,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01
患者为年轻女性,因剧烈胸痛就诊,心电图显示主动脉夹层。
救治过程
02
患者被迅速转运至附近医院,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手术室进行主
动脉夹层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救治结果
03
患者成功获救,无并发症发生,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急性胸痛快速诊疗区域协同救治体系PPT课件,旨在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 率,降低死亡率。
特点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具有跨机构、跨地区的协同合作特点,能 够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效率,减少患者转运时间 和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及时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性
提高救治成功率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医疗机构可 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救治患者,提 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
区域协同
迅速呼叫急诊科医师将患者转入急诊抢 救室吸氧、心电监护及紧急救治,如 STEMI患者发病时间<12h,同意急诊 PCI治疗,行术前准备后送入导管室。 尽早启动口服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胸痛处理原则 1 2 3 4
首先快速排除最危险、最紧急的疾 病
对危及生命的胸痛一旦确诊,即应纳入快速通道
对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人应常规留院观察 , 严防发生离院后猝死等恶性事件
美国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其中900余家已 经 通过认证
英、法、加、澳、德国等在医院内设立“ 胸 痛中心”,其中德国总体水平处于国际 领先
认证体系: ①美国:SCPC,从国内走向国际认证 ②德国CPU认证 ③中国认证体系
CPC显著提高STEMI救治能力
大幅缩短再灌注时间
• 1981年第一家CPC
区域协同救助体系胸痛 中心的建设意义
冠心病死亡率持续上升
冠心病总体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 率
2002~2014年城乡地区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Resource:《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2002~2014年城乡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变化趋势
中国STEMI救治面临的问题
患者延误:发病至就诊5、8小 时
中国胸痛中心提供
争分夺秒 时间就是心肌
典型病例1
男性,48岁,突发胸痛1小时
典型病例1
男性,48岁,突发胸痛1小时
典型病例2
男性,64岁,突发胸痛4小时
典型病例2
男性,64岁,突发胸痛4小时
典型病例2
男性,64岁,突发胸痛4小时
典型病例2
男性,64岁,突发胸痛4小时
Thankyou !
• 2000年 D2B < 90min的达标率35% • 2005年 平均D2B 95min • 2010年 平均D2B 65min 显著提高再灌注比例 • 德国2012年发表的CPU注册结果 院前传输ECG79.9% 10min内完成ECG 76.6% 97%接受PPCI治疗 平均D-to-B 31min
急性胸痛快速诊疗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STEMI直接PCI百分比对比
STEMI诊疗
疑似STEMI胸痛患者,FMC后10min内行ECG。 20min内测定肌钙蛋白I或T,而非CPK或LDH。 超声有利于鉴别诊疗,但并非必需。 原则:STEMI旳早期诊疗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
不应该等待生化或影像成果而延误治疗。
STEMI急救流程
ACS:涉及STEMI、NSTEMI、UA。 体现:胸骨后压迫样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伴出汗。 诊疗: ECG、心肌损伤标志物。 治疗: STEMI急诊介入,NSTEMI/UA根据危险分层
选择紧急、早期、延迟介入治疗。
急性胸痛旳早期甄别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旳血液经过动脉内膜旳破口进 入主动脉壁中层,将主动脉壁撕裂,形成夹层血肿。
不可行急诊PCI医院急诊科处理流程
要点: 5.根据患者病情,择机转运患者至可行急诊PCI医院。 (1).如估计FMC至PCI靶血管开通旳时间延迟≤120min,应将患者转运至可行
急诊PCI旳医院 。 (2).如估计FMC至PCI靶血管开通旳时间延迟不小于120min ,迅速评估溶栓治
疗旳适应症和禁忌症:有指征旳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在急诊科或按照转运预 案转运至CCU溶栓治疗后,将患者转运至可行急诊PCI医院;有溶栓禁忌旳患 者应立即转运至可行急诊PCI旳医院。 (3).合并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旳患者,不论时间延误,尽早转运PCI 。
不可行急诊PCI医院急诊科处理流程
目的: 1.建立院内胸痛中心/急救绿色通道。 2.确认/排除STEMI诊疗。 3.及早开启早期再灌注治疗和完善前期准备。
不可行急诊PCI医院急诊科处理流程
要点: 1.完毕交接,妥善统计、保管救护车送诊患者旳院前急救信息。 2.10min内完毕首份ECG,尽快采血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其他血液检验,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