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训练原则
运动生理学_10肌肉力量
b.运动训练 →肌肉结缔组织增厚、毛细血管增生、内 含物(肌红蛋白、CP、肌糖原) ↑
c.肌纤维增殖:待研究因素
2).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组成越高肌力越大
3).肌肌收缩时的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越大,产生的张 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肌节最适初长(2.0-2.2m)时,粗细肌丝重叠 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 大于最适初长时, 粗、细肌丝重叠↓, 肌缩速度、 幅度和张力↓; 小于最适初长时, 粗、细肌丝重叠↓, 肌缩速度、 幅度和张力虽然↑, 但不如最适初长时。
2 等长练习(静力性力量练习) 等长练习—肌肉以等长收缩形式的抗阻力练习。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时间,利于工作能力↗; 生理效应 提高肌肉绝对力量; 提高肌肉无氧代谢能力(由于肌肉持续收缩,供血↘) ⑴ 省时省能,又能提高肌肉力量; 优点 ⑵ 能弥补动力性练习时不易锻炼到的肌群和力量较弱的肌群 ⑴ 易疲劳(由于无放松); 不足 ⑵ 对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效果不明显。
4).关节运动角度
同一块肌肉在关节的不 同运动角度时差生的力量也 不同。 (在不同角度时,肌肉对骨 牵拉角度不同造成的。) 2.神经源因素 1)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 维参与收缩的能力。 能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 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 位参与活动(MVC: maximum volunteer contraction) 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的(+)、(-)交替↗和及时准确(+) 或(-),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 系,特别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 力量。 3)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强而集中→同步高频(+)↗→动 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运动单位募集↗→力 量 发放高频冲动增加肌肉强直收缩程度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 位参与活动。>80%MVC靠中枢增加冲动频率。
肌力练习的原则和方法
肌力练习的原则和方法一、肌力的概念肌力,是指肌肉主动收缩的所产生的力量。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肌肉力量。
二、肌肉的生理学特性简介(一)肌纤维的类型1.Ⅰ型肌纤维(慢颤氧化型)血供丰富,纤维细,收缩缓慢。
含有大量线粒体及高浓度肌红蛋白。
由有氧化而获得能量。
能长时间持续活动,不易疲劳。
外观呈红色,又称红肌纤维。
2.Ⅱ型肌纤维(快颤酵解型):纤维粗,收缩反应快,含有大量磷酸化酶和糖酵解酶,大量糖原由糖酵解获得能量爆发力强,容易疲劳,外观呈白色,又称白肌纤维。
3.中间型纤维:特性介于红、白纤维之间。
(二)肌肉的生理横切面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是其全部肌纤维的横切面积的总和。
纺锤样肌肉的和生理横切面就是肌腹的横切面。
绝对肌力与肌肉的生理横切面成正比。
一般认为生理横切面积的绝对肌力为3.6kg/cm2。
三、肌力的分类因为肌肉有以上的生理学特性,所以我们通常说的肌肉力量有一下常见的分类。
肌力并不单纯是指力量的大小,它包括了最大力量、耐力力量、速度力量三个方面。
通俗的说,最大力量就是说最大可以用出多大力量,耐力力量是指可以持续用力有多久,速度力量是指可以用多快的速度用力,例如走路时突然踩到坑洼处,下肢的肌肉可以快速收缩发力,站稳身体不摔倒,就是肌肉速度力量或称爆发力的体现。
四、肌肉收缩的方式肌肉的收缩有多种方式,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都是人体运动和维持人体姿势所必须的。
本书中设计的功能练习考虑到了不同骨科伤病后不同时期的情况,综合了不同的方式进行功能训练,以促使尽快恢复功能。
肌肉的收缩方式分类如下: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关节不活动,张力增加。
等长抗阻训练可在短期内增加肌力,如在膝部手术后进行股四头肌训练。
2.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长度缩短,引起关节活动。
根据运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a. 向心性收缩: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接近。
b. 离心性收缩: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分离。
3.等速收缩:肌肉收缩时速度不变,这种收缩不是自然完成的。
6.2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和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禁忌证
4.肌力训练会加剧局部疼痛的,如:肌肉、骨骼外 伤后术后早期的患者不宜进行肌力训练。
5.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练, 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
6.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牢 固骨痂时不宜进行肌肉长度有改变的训练。
临床应用
肌力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 2.注意调节阻力 3.注意无痛训练 4.进行讲解和鼓励 5.注意心血管反应 6.防止代偿运动的出现 7.做好正确详细的训练记录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九)等速训练
• 等速运动是指运动中,运动速度恒定而阻力 (顺应性)可变。一旦运动速度设定,不管 受试者用多大的力量,肢体的运动速度(角速 度)保持不变,受试者的主观用力只能使肌肉 张力增加,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速度的 一种运动。
(九)等速训练
• Isokinetic Exercise
训练 • 最常用的力量训练手段 • 遵循大负荷少重复的原则
(2)渐进性抗阻训练法源自DeLorme法• 起源于1945
• 1set = 1/2 10RM x10
• 基于10RM(10repetition maximum)-肌肉连续10次等张收缩
2set = 3/4 10RM x10
3set =
10RM x10
1.适应证 肌力1~3级时
2.训练方法 (1)徒手辅助主动运动 (2)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3)滑车重锤的主动运动 (4)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第二节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应用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三)悬吊训练
1.适应证 肌力1~3级
2.训练方法 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 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 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简述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简述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1. 等长收缩训练:等长收缩训练是指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但肌肉内部的张力增加。
这种训练可以通过抵抗外部阻力,如使用哑铃、杠铃等器械,或者通过自身的体重来进行。
2. 等张收缩训练:等张收缩训练是指肌肉在收缩时产生关节运动,同时肌肉的长度也发生变化。
这种训练可以通过举哑铃、做俯卧撑等运动来进行。
3. 等速收缩训练:等速收缩训练是指肌肉在收缩时,运动速度保持不变。
这种训练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器械,如等速肌力训练仪。
4. 超等长收缩训练:超等长收缩训练是指肌肉在收缩前先进行伸展,然后再迅速收缩。
这种训练可以通过跳跃、投掷等运动来进行。
5. 重复次数和组数: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通常需要重复进行一定次数的运动,称为重复次数。
一般来说,重复次数越多,对肌肉的刺激越大。
同时,还需要进行一定组数的运动,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和强度,并遵循正确的训练原则和方法,如逐渐增加训练强度、注意休息和恢复等。
同时,如果有任何身体不适或者健康问题,应该在进行肌力训练前咨询医生的意见。
肌力训练
–增进耐力 • 小负荷多重复
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
1.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损伤,都 会影响到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运动募集,导致肌力 下降。
2.废用性肌肉萎缩。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肌原 纤维的减少。
3.肌源性疾病。主要是因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 疾病所致。
1、主动助力训练
方法1: 病人取侧卧位,患腿在上健腿在下。术者站在病人身
后,用两手托起患腿至水平位,然后让患者做主动的 全范围伸髋动作。
1、主动助力训练
方法2: 病人取侧卧位,患腿在上健腿在下。将患腿用吊带吊于
水平位,然后让患者做主动全范围伸髋动作。
2、主动运动训练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然后让其做全范围伸髋动作。
8.等长训练
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 称为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又称为静力 收缩。 训练的形式 • 徒手等长运动 • 肌肉固定训练 • 利用器具
等长、等张及等速运动比较
项目 等长运动 等张运动
等速运动
速度 固定不动 变化,不易控制 任意选定,选定后速度恒定 阻力 可变,顺应性阻力 受杠杆作用影响 可变,为顺应性阻力 运动幅度 无 全幅或半幅 全幅或半幅
3、主动抗阻训练
方法1: 病人体位:仰卧位,对侧下肢外展约25°,训
练侧下肢外展约30°。 治疗者位置:面向病人站立,上方手放在髂前
上棘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内侧并向 外施加阻力。如果膝关节无疼痛,下方手也可 放在内踝处并向外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病人抗阻力全范围内收髋(由外 展位经中立位到内收位)。
3、主动抗阻训练
方法1: 病人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者位置:面向病人站立,上方手放在髂前上棘处固
肢体功能功能锻炼目的、肌力分级、临床意义、时机原则及科学指导
肢体功能功能锻炼目的、肌力分级、临床意义、时机原则及科学指导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其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及第三大致残原因,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常因治疗不当导致终身残疾。
肢体功能锻炼就成为功能障碍病人及家属最迫切的希望和要求。
早期康复治疗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减轻功能残疾,改善预后。
一般卒中发病后24小时开始康复训练。
功能锻炼的目的1、加快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
2、改善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
3、预防偏瘫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4、预防长期卧床患者肢体的废用性萎缩。
5、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肌力的分级检查时令患者作肢体伸缩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
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0-Ⅳ级,共六个级别如下: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Ⅰ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Ⅱ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高床面。
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Ⅴ级:肌力正常。
临床意义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一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损害或脑卒中。
交叉性偏瘫: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脑干病变。
功能锻炼的时机以生命体征平稳为前提,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介入越早越好。
功能锻炼的原则患者上肢处于伸展位。
将整个上肢放在1个枕头上,肩外展50°,内旋15°,屈40°,肘腕、手指诸关节轻度伸展,手握健身球或纱布卷。
下肢及膝关节略曲,在膝下放1个小枕,腿外侧放砂袋,以防其外展、外旋。
髁取中间位,足下放垫袋,以防足下垂。
0-Ⅰ:保持各关节功能位,预防关节畸形并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
Ⅱ-Ⅲ:协助患者在床上主动运动。
Ⅳ-Ⅴ:着重训练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一)、超负荷原则超负荷运动时肌肉对抗大于平时已经适应的负荷,称为超负荷。
肌肉或肌群超负荷时,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阻力,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超负荷可使肌肉得到极大刺激,并产生一定生理适应,使肌肉力量增加。
应当注意的是,超负荷并不是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这种负荷应超过平时的一般负荷阻力。
或超过自己过去已经适应的负荷。
(二)、渐增阻力原则超负荷训练使肌力增加,使原来的超负荷变成了已经适应的负荷,而不是超负荷了。
这时如果不增加训练负荷量,使之达到新的超负荷,就不能使力量继续增加了。
只有逐渐增加负荷量,使负荷重新成为超负荷,训练效果才能不断地增进。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如何确定负荷以及何时增加负荷是人们经常关心的问题。
Fox指出:以8-RM负荷为例,当随着力量的增加8-RM的负荷逐步变成可重复8次以上,直至受训练者能使8-RM负荷重复12次,即这一负荷变成12-RM时,就要考虑增加训练的负荷。
使新增加的负荷又成为8-RM。
这就是所谓的“负荷到8,训练到12”。
当然,渐增负荷的标准也要区别对待,如在训练的开始阶段,或是力量较弱者,可以采用“负荷到10,训练到15”,或“负荷到15,训练到20”等。
为了发展绝对肌肉力量,也可采用“负荷到1,训练到5”的训练原则。
(三)、由大到小原则所谓由大到小原则是指在负重抗阻训练中,先进行主要由大肌肉群参与的练习,然后进行小肌肉群的练习。
由大到小原则的生理机制是:①当一块肌肉受到训练而增加力量时,身体其它肌肉的力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因此先练习大肌肉群,这种相互影响会更加明显;②小肌肉群容易疲劳,一块肌肉的疲劳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能对其它肌肉的工作能力有所影响。
因此,先练习大肌肉群可推迟肌肉疲劳的出现。
(四)、专门性原则力量训练的专门性原则包括:①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②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即:进行负重抗阻练习时,应包含直接用来完成动作的肌肉群,并尽可能地模拟其实际的动作结构及动作的节奏与速度。
“肌力训练技术与方法”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四主动训练 1。适应证 肌力达3级以上 2。训练方法 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 肢体置于抗重力位 防止代偿运动
返回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五抗阻训练 1。适应证 4级以上肌力 2。训练方法 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流体阻力 阻力作用的方向与主动运动方向相反
返回
肌力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掌握训练方法 2。注意无痛训练 3。进行讲解和鼓励 4。注意心血管反应 5。防止代偿运动的出现 6。做好正确详细的训练记录
第三节 增强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
解剖学概要 运动学概要 训练方法
返回
解剖学概要
1。肩关节肌群可分为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肌群。 2。肘部和前臂肌群可分为伸肘、屈肘肌群、前臂旋前、旋后肌群。 3。腕和手指肌群可分为伸腕、屈腕肌群和手肌。
返回
解剖学概要
肘部和前臂肌群: 1。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部的浅层; 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 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向下合并移行为肌腱; 止于桡骨粗隆; 屈曲肘关节;当前臂旋前时能使其旋后;协助屈肩关节。
返回
解剖学概要
肘部和前臂肌群: 2。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部; 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后上部; 内侧头起于肱骨后下部; 3头向下会合形成肌腱;止于尺骨鹰嘴; 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注: 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旋后肌略;作为 自学内容。
返回
运动学概要
肩部肌群 前屈:三角肌前部和喙肱肌收缩引起 后伸:三角肌后部收缩引起 外展:三角肌中部和岗上肌收缩引起 内收:三角肌后部收缩引起 内旋: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圆肌收缩引起 外旋:冈下肌和小圆肌收缩引起
肌力训练的步骤
肌力训练的步骤
肌力训练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热身训练:通过慢跑、侧方压腿、箭步压腿等训练,让身体各个
部位得到充分的牵伸。
2.负重推握训练:借助器械进行负重训练,让身体肌肉迅速进入无
氧运动状态,提高脂肪的转化率及肌力的力量。
3.有氧训练:在15-20分钟的无氧运动后,继续进行30分钟的有
氧运动,让肌肉达到稳定状态,代谢掉运动产生的乳酸,适应下一个周期的训练。
4.仰卧后,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并拢,然后上身不动,两
腿往上举起,达到和上体成90度角即可,每组10~15次,做3组。
5.两足开立,与肩同宽,两腿伸直,挺胸紧腰,双手正握3公斤重
的哑铃下垂于体前,上体前屈弓身,两臂随体下垂,稍停。
然后腰背肌用力,挺身拉起至上身完全伸直,再慢慢放下哑铃还原重做。
每组10次,共做3组。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
如有任何健康疑虑或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肌力训练
2
(一)概述
3
1、定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
指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4
2、肌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肌肉横截面积 肌肉初长度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 肌纤维走向 杠杆效率
5
肌肉横截面积
每条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为肌肉的生理横断 面积。 肌肉的横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 肌纤维的粗细,因而可反映肌肉的发达程度。 单位生理横截面积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 绝对肌力。 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 量也越大。
40
训练间期
训练间期与训练效果有明显的作用。刚开始 进行训练时,有肌力的增加,但未见肌肉横 断面积有任何增加,训练40天后,可见肌肉 的横断面积随着增加。
41
肌肉收缩的方式
肌肉收缩方式不同,如:离心性、向心性、 等长性收缩方式等,选择的训练方法也不同。
42
3、反复训练
为了达到增强和巩固肌力水平的目的,必须 进行多次的重复收缩训练,而非单次收缩。 一般仅在患者合并存在疼痛性关节疾病或肌 腱炎等情况时,训练的次数才可有所减量。
38
训练时间
主要包括肌肉收缩时间和运动时间。肌肉收 缩时间常用于等长收缩的训练,即训练时, 若肌肉收缩时间短,则训练的强度需较大; 反之,若需要肌肉收缩较长时间,则训练的 强度可以较小。运动时间是指一次训频率是指一次训练中肌肉收缩的次数(收缩 频率)以及每日、每周、每月的训练次数 (训练频率)。肌肉收缩频率是收缩时间加 上休息时间除以运动时间。频率越高则训练 效果越好,原则上每周3次的肌力增强训练 就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32
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 畸形起矫治作用。 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 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简述肌力训练的原则
简述肌力训练的原则肌力训练是一种通过锻炼肌肉群以增强肌肉力量的方法。
肌力训练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以保证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肌力训练的原则。
1. 逐渐增加负荷:肌力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肌肉的力量,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逐渐增加负荷。
可以通过增加重量、增加重复次数或增加训练时间来增加负荷。
逐渐增加负荷可以激发肌肉生长,促进力量的提升。
2. 多样化训练内容:肌力训练需要涉及不同的肌肉群,以保证全身肌肉的均衡发展。
不同的肌肉群可以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器械来训练,如哑铃、杠铃、弹力带等。
多样化的训练内容可以避免单一肌肉过度训练或忽略某些肌肉群的问题。
3. 控制训练强度和频率:训练强度是指训练时所施加的负荷大小,训练频率是指每周进行训练的次数。
在肌力训练中,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训练强度和频率。
训练强度过高可能导致肌肉受伤,训练频率过高可能导致过度疲劳。
一般来说,每周进行2-3次肌力训练,每次持续30-60分钟为宜。
4. 充分休息:休息是肌力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肌力训练后,肌肉需要时间来修复和生长,此时的休息非常关键。
应合理安排训练和休息时间,避免连续进行剧烈的肌力训练,以充分恢复肌肉。
5. 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应确保使用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错误的姿势和动作可能导致肌肉受伤或训练效果不佳。
可以请教专业教练或观看相关教学视频,以确保姿势和动作正确。
6. 个体化训练计划: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都不同,因此肌力训练的计划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根据自身的肌肉群发展情况、训练目标和时间安排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7. 合理饮食和补充营养:肌力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应合理饮食和补充营养。
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可以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支持肌肉生长和修复。
8. 定期评估和调整:肌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训练计划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05 肌力训练技术1
1.主动肌 包括三角肌后部纤维、背阔肌、大圆肌。 2.正常活动范围 0°~60°。 3.训练方法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体位 方法
第五章第二节
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肩部肌群
(三)肩外展肌群肌力训练
1.主动肌 包括三角肌中部纤维、冈上肌。 2.正常活动范围 0°~180°。 3.训练方法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体位 方法
第五章第二节
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腕及手 部肌群 (六)对掌肌群肌力训练
1.主动肌 包括拇对掌肌、小指对掌肌。 2.正常活动范围 拇指末端指腹与小指末端指 腹距离为0。 3.训练方法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体位 方法
髋部肌群 膝部肌群 踝部肌群
第三节 增强下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
第五章第三节
下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髋部
第五章第三节
下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髋部 肌群 (五)髋内旋/外旋肌群肌力训练
1.主动肌 内旋肌群包括臀中肌前部、臀小肌前部、阔筋膜张肌; 外旋肌群包括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后部、臀小肌后部、梨状 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上下孖肌。 2.正常活动范围 内旋与外旋均为0°~45°。 3.训练方法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体位 方法
• 1、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运动节奏:
• 训练量以训练后第二天患者不感觉到疲劳 和疼痛为宜
• 2、在无痛和轻度疼痛的范围内进行训练
•
训练时产生疼痛会影响肌肉收缩
• 3、各种训练方法结合使用 • 4、抗阻力训练时阻力从小到大 • 5、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 6、注意心血管反应 • 7、避免代偿作用:阻力太大则发生代偿
第五章第二节
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腕及手 部肌群 (一)屈腕肌群肌力训练
1.主动肌 包括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2.正常活动范围 0°~90°。 3.训练方法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体位 方法
康复医学的肌力训练肌力肌耐力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二) 训练原则
1. 阻力原则 包括肌体重量和纯粹外加的阻力 等。若在无阻力的情况下训练 , 则达不到增强 肌力的目的。 2. 超量负荷原则 所给的负荷应略高于现有的 肌力水平或至少相当于使肌肉产生最大强度收 缩所需负荷的 60%, 并持续训练 6 周 , 才可取 得明显的效果。 3. 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 即训练时应使肌肉 感到疲劳但不应过度疲劳的原则。
随着肌力的改善还可以调节挂钩的位 置、改变运动面的倾斜度、用手指稍加 阻力或用重锤做阻力 , 以增加训练难度。
3) 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图5 滑板上的辅助主动运动 a. 在水平滑板上进行股四头肌的伸展运动 ; b. 加大滑板的倾斜度 , 使股四头肌的伸展动作难度加大。
在光滑的板面上利用撒滑石粉或固定小 滑车等方法减少肢体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 ; ( 图 5)
失用性肌纤维经训练后恢复其形态和功 能 促进神经再生后对变性肌肉的再支配 发展辅助肌及其它肌肉的代偿功能 使残存肌纤维代偿性肥大
功能恢复 生活能力的自理 工作能力的实现
二、肌力训练原则
( 一)肌肉的收缩形式:
–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 等张收缩 (isotonic contraction)
图 16 髋关节的外展动作 A 臀中肌肌力弱时 , 腰大肌、髂肌出现代偿 , 在外展的同
时将引起大腿的外旋 b 训练臀中肌时要将大腿置于内外旋的中间位置 , 然后再
进行外展动作
五、中枢神经损伤与外周性损
伤肌力练习的区别
中枢性损伤的肌力训练
–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瘫痪不单是肌力的问题, 主要涉及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对低级中枢及周 围神经协调控制能力的失调
2) 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运动
肌力训练
如果下一次肌力练习在前一次练习后的超量恢 复阶段内进行,那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 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巩固和累加起 来,肌内物质和肌力就会逐步积累起来,从而 实现肌肉形态和功能的逐步发展,进一步提高 机体能力和训练水平。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 训练的生理学基础。通常超量恢复于运动后 1—2天内出现,运动量太小,不感到疲劳,无 超量恢复出现。
快的获得训练效果,等长练习只有在一定的角 度内收缩才能取得效果。因为锻炼者可以直接 看到自己所做的功,因此等张练习比等长练习 具有更好的心理学效应。
等长和等张练习应根据不同的需要,相 互协调的进行
等长收缩常不可避免的出现屏气现象, 从而使血压明显上升,加重心脏负担, 故有心脏功能障碍时宜选用等张练习。
以至引起肌肉劳损;间隔时间太长时,超量恢 复已消退,即无从积累又使肌肉收缩力增强。
3、肌肉练习时主观用力程度与练习 肌肉收 缩强度相当于最大收缩强度的40%时,运动 单位募集率较低,主要是募集红肌纤维,对增 强耐力有效;收缩强度增加时募集率增高,白 肌纤维也依次参与收缩,对增强肌力有效,故 应选择不同的收缩强度进行
五、徒手抗阻练习
适应证 肌力3级以上患者可因此增加肌力、 耐力和效率,尤其在开展可允许的关节活动范 围内运动、解剖平面内的运动、PN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对角线模式运动(本体促进技 术):以多关节多肌群代替单关节、相对少的 肌群的活动;以对角斜线的复合运动代替简单 的单一平面;以螺旋形代替无旋转形运动。
3、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肌力恢复,中枢神 经系统损伤后导致的肌力下降在肌痉挛不明显 时要积极的进行肌力训练;外周神经损伤后, 特别是提示部分失神经支配时,特别强调损伤 神经支配肌群的主动练习
肌力训练技术25016
6. 肌纤维的类型 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产生更大的收缩力。
7.年龄和性别 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尤其以握力和垂直跳的力量最为 明显。
8.心理因素 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受检者所 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
感谢下载
6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1.抗阻训练原则 肌力3级以上要施加适当的阻力,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2.超量恢复原则
• 肌肉或者肌群在适当运动练习之后,会使肌肉产生适度的疲劳和 形态功能等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可以 使肌肉的力量和形态功能等方面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并且在一 定时间之内,还可以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随休息的时间 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 恢复(肌肉功能上升并超过原有水平的一段时间内)的阶段进行 的,就可以保持超量恢复不会消退,并且能逐步积累练习效果。 如此通过反复的肌力练习就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 。这就是“超量恢复”。
大肌力。肌肉收缩时初长度已处于缩短状态或过分拉长状态, 其收缩效果下降。
感谢下载
2
概念
4.向心性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 指在肌力训练中,使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当 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的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 缩,其运动功能是产生加速运动。如屈曲肘关节时的肱二头肌的 收缩,伸膝时股四头肌收缩。
5.离心性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指在肌力训练中,肌肉起止点 之间距离被动地延长,肌肉同时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
6.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没有改变,也不产生关节活
简述肌力训练的原则
简述肌力训练的原则肌力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运动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一种方法。
肌力训练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和要求。
下面将简要介绍肌力训练的原则。
1. 个体化原则:肌力训练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量身定制,选择适合个体的训练计划和方法。
考虑个体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运动经验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2. 渐进性原则:肌力训练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起初可以从较轻的负荷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负荷、次数或时间,以达到适应训练刺激的目的。
3. 连续性原则:肌力训练要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断断续续。
连续性的训练可以帮助维持肌肉力量的提高,并避免训练效果的丧失。
建议进行每周至少2-3次的肌力训练。
4. 多样性原则:肌力训练应包括多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和动作,以达到全面锻炼肌肉群的目的。
通过变换训练动作、负荷方式和训练强度,可以激发肌肉不同部位的发展,避免训练的单调性。
5. 专注性原则:肌力训练需要专注于训练的动作和姿势,确保正确的动作执行和力量的传递。
只有通过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目标肌肉群,避免因错误动作导致的伤害和训练效果的降低。
6. 可逆性原则:肌力训练的效果是可逆的,如果停止训练,肌肉力量和耐力会逐渐下降。
因此,要保持持续的训练,以维持肌肉力量的提高和训练效果的保持。
7. 全身性原则:肌力训练应涉及全身的肌肉群,而不仅仅是局部肌肉的训练。
通过全身性的训练,可以提高整体的肌肉协调性和功能性,避免因肌肉不平衡而导致的损伤。
8. 安全性原则:肌力训练要注重安全性,避免因错误的训练姿势、过重的负荷或过度训练等原因导致的损伤。
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应选择合适的负荷和适当的训练强度,并注意保护关节、肌肉和韧带等结构。
肌力训练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和要求。
通过个体化、渐进性、连续性、多样性、专注性、可逆性、全身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肌力评定与训练讲义
使原先肌力减低的肌肉通过肌力训练,肌力得到增强。 增强肌肉的耐力,使肌肉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收缩。 通过肌力训练使肌力增强,为以后的平衡、协调、步态等功能训练做准备。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1.抗阻训练原则 2.超常负荷原则 3.超量恢复规律 4.训练至疲劳但不过度疲劳原则 5.强度和频度关系 增进肌力 大负荷少重复 增进耐力 小负荷多重复
协同肌分为以下三类
根据作用不同分为: 副动肌:2~3块肌肉一起收缩时产生特定运动。 中和肌:一组肌群收缩以消除原动肌收缩时在中间关节产生的不必要的运动。 固定肌:肌收缩时固定近端关节,为远端关节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使原动肌工作得更有效。
肌的分类
举例 一般来说,当负荷非常小的关节运动时,仅原动肌产生收缩。如果负荷稍增加,固定肌收缩,固定近端关节,随着负荷增加协同肌参与援助,当负荷过大时,拮抗肌也被调动起来固定关节。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根据手法(徒手)肌力评定分级分类 1、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2、助力训练 3、悬吊训练 4、主动训练 5、抗阻训练 二、按照肌肉收缩的方式分类 1、等张训练 2、等长训练 3、等速训练
*
临床应用
适应证 1.废用性肌肉萎缩 2.关节源性肌肉萎缩 3.神经性肌肉萎缩 4.肌源性疾病时肌肉收缩功能异常 5.骨关节畸形 6.脊柱稳定性差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8.内脏下垂、尿失禁
肌肉的收缩方式
(一)等长收缩:肌张力明显增加,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 (二) 等张收缩: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变化,引起关节运动。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肌长度缩短。是主动肌的收缩。 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远离,肌长度增加是对抗关节运动的拮抗肌所产生的收缩,其作用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用于稳定关节,控制肢体动作或肢体坠落的速度。 (三)等速收缩
力量肌肉训练原则是什么呢
力量肌肉训练原则是什么呢力量肌肉训练是运动员参加的一项锻炼,这样可以增强身体的力量,常见的运动人群是举重员,此时需要大量的臂力,不然就无法完成不同重量级的举重,此时可以每天做俯卧撑、引体向上等,这主要是锻炼手臂,而患者要增强下肢的力量时,则参加的运动有变化,但是在运动时必须有原则,那么力量肌肉训练原则是什么呢?(一)、超负荷原则超负荷运动时肌肉对抗大于平时已经适应的负荷,称为超负荷。
肌肉或肌群超负荷时,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阻力,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
超负荷可使肌肉得到极大刺激,并产生一定生理适应,使肌肉力量增加。
应当注意的是,超负荷并不是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这种负荷应超过平时的一般负荷阻力。
或超过自己过去已经适应的负荷。
(二)、渐增阻力原则超负荷训练使肌力增加,使原来的超负荷变成了已经适应的负荷,而不是超负荷了。
这时如果不增加训练负荷量,使之达到新的超负荷,就不能使力量继续增加了。
只有逐渐增加负荷量,使负荷重新成为超负荷,训练效果才能不断地增进。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如何确定负荷以及何时增加负荷是人们经常关心的问题。
Fox指出:以8-RM负荷为例,当随着力量的增加8-RM 的负荷逐步变成可重复8次以上,直至受训练者能使8-RM 负荷重复12次,即这一负荷变成12-RM时,就要考虑增加训练的负荷。
使新增加的负荷又成为8-RM。
这就是所谓的“负荷到8,训练到12”。
当然,渐增负荷的标准也要区别对待,如在训练的开始阶段,或是力量较弱者,可以采用“负荷到10,训练到15”,或“负荷到15,训练到20”等。
为了发展绝对肌肉力量,也可采用“负荷到1,训练到5”的训练原则。
(三)、由大到小原则所谓由大到小原则是指在负重抗阻训练中,先进行主要由大肌肉群参与的练习,然后进行小肌肉群的练习。
由大到小原则的生理机制是:①当一块肌肉受到训练而增加力量时,身体其它肌肉的力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因此先练习大肌肉群,这种相互影响会更加明显;②小肌肉群容易疲劳,一块肌肉的疲劳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能对其它肌肉的工作能力有所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力训练原则
肌力训练原则是指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原则。
以下是常见的肌力训练原则:
1. 适应性原则:肌肉需要通过适应性训练才能增强。
训练应根据个体的目标和能力水平进行适当调整,逐渐增加负荷和训练强度。
2. 过载原则:逐渐增加肌肉所承受的负荷量,以促进肌肉的适应和增长。
通过增加训练强度、次数、重量或训练时间来实现过载。
3. 可变性原则:肌力训练应包括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和练习,以避免肌肉适应和训练平台期的发生。
可以通过改变训练方式、练习顺序、频率和负荷来实现变化。
4. 特定性原则:训练的目标应与需要训练的肌群和动作密切相关。
选择与特定运动或活动相关的练习,以增强特定肌肉群的力量和耐力。
5.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是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关键。
肌力训练应持续进行,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以保持肌肉适应和进步。
6. 个体化原则:肌力训练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目标进行个性化设计。
不同人的肌力水平、体能和目标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
7. 安全性原则:肌力训练时要注意安全,确保合适的姿势、动作和负荷,以避免受伤和损伤肌肉。
8. 规律性原则:定期进行肌力训练,并确保充足的休息和恢复时间,以保持肌肉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原则为肌力训练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个体达到预期的肌肉增长和力量提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