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
其自由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第二,契约原则; 第三,自我负责原则。 在这一时期中,这些国家的商品、劳动力和资本 等要素都通过市场在各部门自由流动,自由竞争 的市场机制成为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私人经济活 动的基本手段。国家和政府扮演的是“守夜人” 动的基本手段。国家和政府扮演的是“守夜人” 的角色,人们所推崇的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 的政府的信条。
现在世界各个国家的政体大概包括四种类型: (1)内阁制 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国家元首是世袭的和终 身任职的,但不掌握实际权力。治理国家的权力 掌握在以总理或首相为首的内阁手中。 (2)总统制 总统制是以总统为国家权力中心的政治体制。 总统既是国家的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3)委员会制 特点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不是由国家元首或 首相个人来行使,而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 来行使。委员会行使职权,进行决策,都必须经 过集体讨论,并以获得多数票赞成通过,然后以 委员会的名义行使。 委员会制的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 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防止独断专权。 委员会制的缺点是:事权不集中,决策缓慢, 常常议而不决,决而不断,贻误时机,效率低下。
2、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 、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 发展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指政府可以利用价值规律, 将经济手段直接运用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 政府利用经济职能干预市场的原因 ①消费者信息不全。 ②经济人行为非理想化。 ③微观经济利益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利益的不 协调。 ④市场失灵论。(即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地 方)
1、政治职能:提供政治秩序,促进民主发展 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军事保卫职能。即建设国防军事力量, 第一,军事保卫职能。即建设国防军事力量, 防御外来敌人的入侵与干涉,保卫国家的独立和 主权,保护公民的权益和安全;同时承担着保卫 世界和平的国际义务。 第二,维护社会治安职能。即通过公安机关、 第二,维护社会治安职能。即通过公安机关、 行政司法机关,打击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分子, 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 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第三,促进民主建设职能。主要是完善国家 立法,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保证公民享有平等 的政治权利,促进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
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以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私人管理则是指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制定和实施商业策略、管理制度等手段,来追求商业利润和提升组织效率的过程。
私人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商业利益、提高组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1. 管理主体: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和组织,而私人管理的主体则是企业、组织或个人等私营部门。
2. 目标: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以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而私人管理的目标则是追求商业利润和提升组织效率。
3. 方法:公共管理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来实现管理目标。
而私人管理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商业策略、管理制度等手段来追求商业利益。
4. 责任和监督:公共管理的责任在于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和组织,需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估。
而私人管理的责任则在于企业、组织或个人等私营部门,需要接受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评估。
尽管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存在差异,但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借鉴。
例如,政府可以借鉴私人管理的经验和技术手段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企业也可以借鉴公共管理的经验和管理制度来加强社会责任和提升商业形象。
公共管理主体的特点
公共管理主体的特点以上我们对公共管理主体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就是指拥有社会公共权力,为社会供应公共服务或解决公共问题的组织和个人,具有以下特征:(1)公共性。
从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性质及目的来看,公共管理主体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通过供应公共服务,制造公共产品,服务于社会公共生活,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主体拥有实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权力,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其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2)法制性。
其一,公共管理主体的权力设定法定。
其二,行为合法。
其三,权限法定。
其四,公共管理主体的合法行为受到法律爱护, 不受任何外界压力的干涉。
(3)多元性。
由于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简单性和多变性,公共管理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组织,还包括实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第三部门。
(4)网络性。
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多元进展,进行着合理的多元分化和相互渗透,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呈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呈网络状结构以更全方位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5)进展性。
随着社会自治力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不断加入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详细担当着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应,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公共管理的主体结构从封闭性渐渐走向开放性,呈现与时代共同进展的特征。
总之, 传统公共管理把政府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实行行政手段,政府全方位干预并缺乏责任的公共事务管理导致低效率。
政府完全操纵着公共事务管理的大权, 为此背负了沉重负担, 行政效率也很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政府又将面临着更加简单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应付日益增多的公共事务,现代公共管理要求越来越多的管理主体参加到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成为必定的进展趋势。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公共事务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3.领域特点:(1)大众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大众管理关注和正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大众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配合参与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大众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子,即大众政策路子(Public policyapproach,P路子)和企业管理路子(Business approach,B路子)。
P路子的大众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第二,正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公共管理的主体与职能MJH
维护公平正义
通过公共管理,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保障弱势群体 的权益。
保障公共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公 共秩序。
04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与管理案例
案例一
上海市城市规划与管理
案例二
北京市交通拥堵治理
案例三
杭州市垃圾分类管理
促进团队合作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高公共管理主体的 整体效能。
指挥与控制
指挥调度
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合理的指挥和调度。
监控与评估
对公共事业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其符合预期目标。
危机应对
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服务与保障
01
02
03
提供公共服务
案例三
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案例二
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案例四
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05 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公共管理创新与改革
创新管理理念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如公共价值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求。
创新管理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手段,推动公共管理数字化转型,提高管 理效率。
重要力量。
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 务满足社会需求,同时 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参 与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
。
企业在公共管理中需要 与政府、非政府组织等 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发
展和进步。
03 公共管理的职能
规划与决策
制定公共政策
根据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制定、调整和完善公共政策,以引导 和规范社会行为。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绪论⏹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目的: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实质: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来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工商管理)之间存在相通之处,都必须履行包括计划、组织、领导、人事、控制、协调等在内的一般管理职能。
当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私人管理(工商管理)的一些经验、方法和⏹行政意为国家政务的管理,从本质上是指执行指令和服务。
❑行政是管理活动的一种,把行政从管理中分解出来具有重大意义。
管理则指:(1)实现结果;(2)管理者实现结果的个人责任。
❑“管理”包括“行政”,而且,它还意指为了以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实现目标而进行组织活动,以及对结果真正负有责任。
行政和管理不是同义词,它们在公共部门中运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他人制定的政策。
❑公共行政注重的是过程、程序和符合规定;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涉及的内容则更为广泛。
一个公共管理者并不仅仅是执行指令,他关注的是实现“结果”,即管理者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并为此承担责任。
1、公共行政更加重视按设计与计划行事,公共管理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的的具体“运作”过程及结果;2、现实中.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的、经济的手段。
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NGO非政府组织,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其实质意思在中文里面与之最相应的是民间组织,是指民间自愿组织的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非营利性的、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章程开展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1、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经济学、政策科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3、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4、威尔逊在《行政之研究》一书中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
5、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规律的学科,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指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7、(不定项)关于公共管理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有(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各种公共事务目标是实现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8、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促成公共行政学体系建立的是(马克斯•韦伯)。
9、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10、导致公共管理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公共财政的压力国际竞争的压力公共物品品质的压力社会管理的压力)。
1、公共管理环境是指对公共部门及其管理过程、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政治环境是公共管理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法律环境的优劣,是反映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公共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4、生产力落后、科技水平.教育水平落后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国家现阶段最基本的公共管理环境。
5、(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部门及其管理者开展活动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
6、(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管理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是公共管理施加影响的对象。
7、公共管理环境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开放式系统理论偶然性理论)。
8、关于公共管理环境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公共管理环境对公共部门的职能起决定和制约作用公共部门职能对公共管理环境的反作用)。
公共管理学拓展试题库
公共管理学拓展试题题库名词解释:建议每题8分左右,共19题一章1、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着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2、公共管理研究的P途径与B途径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二章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三章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此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章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它包括程序性职能和任务性职能两方面.五章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威当局,在职能范围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如解决和处理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活动或协调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六章绩效所谓绩效,是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效能则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投入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绩效管理所谓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在设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七章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组织影响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能力.公共权力的内涵包括一下几点:1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者是公共管理者.2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赋予的合法权.3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4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八章政府所谓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同时,政府也可以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政府再造“政府再造”就是通过“政府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再造不只是注意政府在量方面的成长,而更注意的是质方面的改变.它涉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九章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一部门、营利组织第二部门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总称,它提供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强调个人奉献、成员互益等价值观念,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非营利组织是为满足公众需要而不是为了积聚私人财富而成立的组织,这是它能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依据.十章公共物品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纯粹的公共物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动,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拥挤性的公共物品congestible public goods是混合物品的一种.所谓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虽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但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price-excludable public goods是另一种混合物品.所谓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特点是一方面,它的效用名义上向社会提供,即谁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却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十一章战略管理及特征战略管理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和调整组织长期目标,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其特征包括:全面性;长期性;方向性;目的性;统一性;重大性;主动性.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战略的过程,也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明了环境对组织的重要影响,并指导组织对环境的变迁作出反应,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十二章企业型政府所谓“企业型政府”Businesslike Government,是与“官僚政府”Bureaucratic Government相对应的.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被称为“公共企业家”,Public Entrepreneur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民营化民营化Privatization,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其中包含: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Contracting Out、业务分担Load Shedding、共同生产Co- Production或解除管制De-Regulation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简答题:建议每题15分左右,21题一章公共管理学及其特点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特点: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公共管理在“什么”What与“为何”Why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How做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二章一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西方政府行政改革对策的共同点综合各国行政改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可以总结出以下具有共性的几点.1. 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减轻,而且探索出了一条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2. 为改革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3. 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作出调整,主要做法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依据社会需求的优先次序实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使执行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必要的优质社会服务上.4. 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5. 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要想真正做到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二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主要区别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时期,与公共行政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三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1. 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主题创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2. 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显现出对市场的回归,90年代则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政府权力、职能和责任的全面退却.政府从社会制高点上后撤,是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基于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全球化的深刻变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公共管理体现了这种新的关系格局,并推动其向纵深发展.3. 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政府与市场关系新格局的形成,关键是由政府职能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引起的.这种转变就是政府由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人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在公共管理中,这种转变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三章一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1.活动的目的不同.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会中的相关利益者服务.公共组织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它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国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3.管理对象不同.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对于本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则无权干涉.而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则可以是整个社会,对其职权范围内的管理措施,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4.活动的依据不同.非公共组织主要服从商品买卖的价值规律,以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为活动依据,其权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平等的契约关系之上.公共组织则以国家强制权力为活动依据,以国家法律作为活动的依据和准绳.依法管理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特点.二科层制组织的特征科层制则是与法理型权威最适宜的组织形式.具体而言,在公共组织的管理中,科层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1.组织标准化.为了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科层制管理在组织中推行标准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效.包括3个方面:1分工专业化.2工作指标化.3人员统一化.2.工作秩序化.秩序是一切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层制管理方法强调在公共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相关组织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工作流.它要求理顺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包括命令服从关系、信息沟通关系、意见反映与反馈关系等.3.管理规范化.科层制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干扰.包括:1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坚决排斥一切人为的、情感的、偶然的因素,尤其是排斥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2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平等感和公平感.3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使各个成员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和冲突.4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依据进行奖惩,公正、客观、合理地处理问题.四章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与任务性职能的构成1.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构成1决策;2组织;3领导;4控制.2. 公共管理的任务性职能构成1经济职能;2政治职能;3社会职能;4文化职能五章公共政策的性质1.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2.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3.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4.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时效性5.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和多效性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1.公正无偏的原则.2.资源集中配置原则.3.个人受益原则.4.延续性原则.5.预见性或挑战性原则.6.信息完备原则.7.一致性.8.弹性政策原则.六章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4E”取向1.经济Economic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2.效率Efficiency效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体现.效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Productive efficiency,另一类效率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的不同偏好.3.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作为衡量指标,仅适用于可以量化或货币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许多公共服务性质上很难界定,更难量化,不能适用于效率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效能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效能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效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现状的改变程度;另一类为行为的改变幅度.4.公平Equity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照顾了吗”但公平作为一个绩效评估指标,存在的具体困难是在市场机制中难以界定,在现实中也比较难以测量.二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1. 外部因素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4科学技术因素.2、内部因素1组织因素.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组织因素主要有3个.第一,机构设置.第二,职位的设置.第三,管理各环节的衔接.2人员因素.七章公共责任的性质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具有以下几点性质:1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 2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3公共责任是监控与约束的条件.八章政府与市场的区别1.运行目的2.运行方式及特点3.运行的结果4.担负的职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纵观国内外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这些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程度不同,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不同:一政府规制型——美英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代表,主要特点:1. 充分鼓励自由竞争;2. 主要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3. 不制定政府经济计划和系统的产业政策;4. 对企业依法实行必要而严格的管制.二政府引导型——欧洲模式以德国和法国为主要代表,基本特点:1. 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2. 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3. 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三政府主导型——东亚模式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代表,基本特点:1. 政府用严厉的规制来迫使企业遵守市场规则2. 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的行为3. 利用计划和产业政策来引导企业按指定方向发展4. 通过行政指导来说服企业服从政府的意图九章非营利组织的特点1.组织性,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2.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组织活动中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6.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7.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传教、礼拜等宗教活动.十章一公共物品的特性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效用的不可分割Non-divisibility,是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2.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3.受益的非排他性.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二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1.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2.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规模性3.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无差异4.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均衡性十一章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非战略管理、功能管理的区别1.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战略规划关注的是制定恰当的决策,而战略管理侧重的则是战略结果的产生:市场、新产品、新技术.”2.战略管理与非战略管理.战略关注总体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战略管理就是集中组织的所有资源来达成组织战略目标的决策与执行活动.而非战略管理则只涉及总体目标中的部分目标的实现.3.战略管理与功能管理.战略管理关注组织长期性整体目标和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功能管理则注重内部管理,偏向于整合系统内各部门的功能组合,强调职能内容和部门分权,对于组织目标并不重视或者只关心短期的具体的目标,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SWOT分析SWOT分析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主旨在于通过了解本组织的优势和弱点,抓住组织外部的机会,规避组织外部的威胁,从而制定行动战略的方法.经过SWOT分析,一个组织可以有不同的战略匹配和选择.如:SOstrengths-opportunities,优势-机会战略:这是一种发挥组织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所有组织及管理者都期望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并抓住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WOweakness-opportunities,弱点—机会战略:其目标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的弱点.运用这一战略的基础是,组织存在着外部机会,但内部存在着弱点,妨碍着外部机会的实现.STstrengths-threats,优势—威胁战略:利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WTweakness-threats,弱点—威胁战略:这是一种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十二章政府再造的“5C策略”1. 核心策略Core Strategy.2. 结果策略Consequences Strategy.3. 顾客策略Customers Strategy.4. 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5. 文化策略Culture Strategy.BOT模式的涵义BOT模式是公共工程民营化的基本模式,是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具体表现.它由兴建Build、营运Operate、转移Transfer3个阶段构成,即由民间部门组成特许公司,与政府签订合约,在政府特许年限内由特许公司自备资金兴建工程;工程完工后,政府给予民间公司一定年限内的特许经营权,以回收成本,并取得合理利润;民间公司经营期满后,将产权及经营权转交给政府.BOT也可理解为兴建Build、拥有Own和转移Transfer.广义地说,BOT泛指以各种特许合约方式进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转移的计划.论述题:每题25分左右,13题一章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3、制衡性与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二章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的论述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社区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精选文档】
第一章: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考点一:公共管理的含义:1.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
(政府为主导)(单选)必考2.公共管理的两个主体:(1)公共组织(政府组织)。
(2)非政府组织。
(单选)3.公共管理的两个职能:(1)控制.(2)调节。
(单选)4.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
(单选)考点二:公共管理的特点:必考1.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一定程度上也履行着政府对社会的调节和控制的职能。
例:公共管理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单选)2.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例:公共管理追求的目标层次是多元价值。
(单选)3.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例:公共管理的目标是:(1)公共福利(2)公共利益(单选)4.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单选)考点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对象:1.公共管理的主体:(1)政府组织(如,街道办事处,民政局)(2)非政府组织(如,妇联)2.公共管理的对象(社会公共事务):(1)公共资源(2)公共项目(3)社会问题(重点多选)3.社会管理的公共资源:(1)公共设施、产品(2)公共信息资源(3)人力资源(4)自然资源。
(多选)4.最活跃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力资源.(单选)5.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把政策变成现实。
(单选)6.公共项目是公共管理的最直接的对象。
(单选)必考考点四:公共管理的目的:必考1.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单选)2.公共利益实现的途径: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
(单选)3.公共物品:(1)有形的(如,公园,公共交通,图书馆等)(2)无形的(如,社会治安,教育,医疗等)考点五:社会工作的含义:(重点考察)(容易考概念,张冠李戴法)1.社会工作含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核心)的实践活动,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灵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宗旨是助人自助。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性的行政改革预示着政府自身治理模式的转变,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它不仅体现在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上,还体现在公共管理行为的过程中。
在我国,就组织层面而言,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
社会自治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职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学术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综合自治组织。
尽管公共管理各个主体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在社会治理中,服务价值理念的张扬和凸显以及在治理实践中的坐实,促进了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社会治理主体的结构由传统的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公共管理是一系列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行为的主体、客体以及手段之间的联系,公共管理实际上体现为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过程。
其中,公共管理主体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对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公共管理主体限定为公共组织体系,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大类。
这种观点也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也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还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等。
另一种观点是将公共管理主体理解为甚至等同于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
“主体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被大大扩展了。
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部门,而且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赢利部门。
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所有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无论这些服务是由政府履行还是非赢利机构执行。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
横向分权:公共组织的权力体系逐步由单纯 的直线型权力关系向直线权力关系和参谋权 力关系并存的状态转变。 纵向分权:在权力分配上,体现集权与分权 相融合的趋势.
2013-7-9 40
公共组织 非公共组织
组织变革
科层制
2013-7-9 41
第四节 传统公共组织的困境与变革 一、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组织标准化:分工专业化、工作指标化、人员统一化 工作秩序化:命令服从关系、信息沟通关系等 管理规范化: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为指导、
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明确每一个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 形式、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
2013-7-9 34
第四节 传统公共组织的困境与变革
三、公共组织的变革
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 (1)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由以 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 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 (2)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由保 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 为主的方向转移 35
一、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实现劳动分工,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力
和责任,并且把这些责任和权力作为正式职责
而使之合法化; 各种公职或职位格的隶属关系,形成一 个指挥链或者等级体系;
2013-7-9 27
第四节 传统公共组织的困境与变革
2013-7-9 7
非公共组织
追求私人利益 提供私人产品 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 遵循价值规律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性质
公共组织性质
社会性
权威性
法制性
系统性 主动性
2013-7-9 8
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
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一、公共管理的主体1. 政府组织-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
在现代社会,政府承担着广泛的职能,如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等。
例如,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在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在教育方面,政府开办公立学校,制定教育政策以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 政府具有权威性、合法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其权威性来源于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能够制定和执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策法规。
合法性是指政府的权力来源和行使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原则,得到民众的认可。
强制性则表现在政府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迫使社会成员遵守其制定的规则。
2. 非政府组织(NGO)-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们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点。
例如,一些环保NGO如绿色和平组织,致力于全球环境保护事业,通过宣传、倡导和监督等方式推动各国政府和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 非政府组织能够弥补政府在某些领域的不足。
在一些社会服务领域,如社区养老服务,NGO可以凭借其灵活性和贴近基层的优势,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它们可以利用社会捐赠、志愿者服务等资源,在扶贫、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
3. 企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共管理)- 企业虽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在现代社会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参与公共管理。
例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遵守环境保护法规,这是对公共环境管理的一种参与。
一些大型企业还会参与公益事业,如捐赠教育设施、资助贫困地区发展等。
- 公私合作(PPP模式)是企业参与公共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公路、桥梁建设等,政府与企业合作,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与政府共同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风险与收益。
二、公共管理的客体1. 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经济公共事务和政治公共事务等。
公共管理的主体NGO综述
• 中介组织(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 中介组织是中国特有的概念,是指依法在社 会和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协调、鉴 证、监督等功能的社会和市场组织。 • 市场中介组织是在工商局注册的营利组织。 – 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 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税务代理事务所、 专利(商标)事务所、产权交易所、房屋经 纪公司和公证仲裁机构等。
市场中介 营利性
直接为市场活 动服务的组织
第四讲
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发展概况
• 非政府组织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英国,此时的 组织特点以自愿、互益为主。 • 19世纪末以后,非政府组织出现工人团体,且 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 20世纪两次大战期间,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突出, 显著推动社会进步。 • 战后非政府组织得到广泛而全面的发展。
– 志愿者组织(VO,Voluntary Organization) 实际上是非政府组织中的公益性部分, 所以不包括互益性组织,而且它更强调 组织的志愿性。这个概念在北欧和英国 较为流行。 – 草根组织(GRO,Grass Roots Organization ) 特指那些扎根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 尤其是为贫困地区服务的非政府组织。
单位内部批准并在单位内部活动的社团
学术性社团
社会团体
登记社团
行业性社团 专业性社团 联合性社团
未登记社团
我国的社会团体分类
学术界对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社会团体 会员制组织
(互益型组织)
经济团体
互助合作组织 基金会
社会团体
NGO
非会员制组织
(公益型组织)
实体型社会 服务机构
民办非企 业单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 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 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 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公共管理的主体
缺点:
容易形成地方的块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添加标题
容易形成地方主义,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宏观控制。
添加标题
各层级行政首长管辖事务过多,责重事繁,难于事事精通;
添加标题
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
按业务性质分工 按业务性质分工,是指按公共管理 的业务性质异同来组成公共组织单位。 例如:财政、外交等均为不同的业务, 就以此为基础,设置不同的单位。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类型与作用
添加标题
政治学意义上的政府,统治集团借以实现其统治意志的政治机关。
添加标题
行政学意义上的政府,专指根据官僚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行政机关。
添加标题
社会学意义上的政府,指社会组织的一种,它与一般的社会组织如家庭相比,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综上所述,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 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国家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机关。其中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行政机关负责执行法律,司法机关负责运用法律审判案件。 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这里所研究的对象主要就是狭义的政府。
公共管理专业试题及答案
公共管理专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公共管理的核心目标是()。
A. 盈利最大化B. 效率最大化C. 公平最大化D. 稳定最大化2.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
A. 个人B. 企业C. 政府D. 非政府组织3.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的是()。
A. 政府干预B. 市场机制C. 社会参与D. 法律规范4.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政策分析的步骤?()A. 问题识别B. 政策制定C. 政策执行D. 政策评估5.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
A. 完全理性B. 完全信息C. 完全竞争D. 利益集团影响6.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一词通常指的是()。
A. 政府机构B. 社会大众C. 私人企业D. 非营利组织7. 公共管理中的“管理”一词主要强调的是()。
A. 资源配置B. 社会服务C. 政策制定D. 法律执行8.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
A. 管理目标B. 管理方法C. 管理对象D. 管理环境9. 公共管理中的绩效评估主要关注的是()。
A. 经济指标B. 社会影响C. 服务效率D. 政策效果10. 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
A. 个人利益B. 公共利益D. 社会利益答案:1. B2. C3. B4. D5. D6. B7. A8. A9. C10. 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公平原则B. 效率原则C. 责任原则D. 透明原则12. 公共管理中的决策类型包括()。
A. 程序化决策B. 非程序化决策C. 风险决策D. 确定性决策13. 公共管理中的服务提供方式包括()。
A. 直接提供B. 外包D. 市场提供14. 公共管理中的监督机制包括()。
A. 内部监督B. 外部监督C. 社会监督D. 法律监督15. 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原则包括()。
A. 诚信原则B. 公正原则C. 责任原则D. 透明原则答案:11. ABCD12. ABCD13. ABCD14. ABCD15. 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管理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目前在学术界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公共管理主体限定为公共组织体系,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大类。
这类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主体只包括组织,并不涵盖那些详细行使公共管理权力的个体。
汪玉凯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徐双敏和丁美东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合法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机构或组织,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指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
也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注; 还有学者指出, 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等。
这一类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供应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组织和部门。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除了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和公共组织外,以非营利组织为主的准公共部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由于市场有失灵,政府也有失灵。
因此,从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扩展到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多中心网络式治理结构已成为公共管理进展的主要趋势。
注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组织和各种非政府组织,而不包括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
其次种观点则认为,公共管理主体可以认为是等同于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
“主体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由于我们对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大大扩展了。
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即立法、司法、行政)部门,而且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营利部门。
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全部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无论这些服务是由政府履行还是非营利机构执行。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公共管理活动是需要由持有公共管理信念并实际致力于工作的人来完成的,因此,公共管理的主体当然所指的就是由各种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中的构成人员。
第三类观点则认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
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主要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而这些组织权力的行使是通过公共管理者最终实现的,也就是说公共管理的主体性是通过公共管理者体现的。
上面三种观点分别从各自的视角来划定公共管理的主体的范围。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所谓公共管理主体,就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根据肯定的程序,运用公共权力,供应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组织和个人。
这里的组织主要指公共组织和第三部门。
美国约翰一霍布金斯高校非营利组织比较讨论中心提出,凡是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的组织即可视为第三部门的一部分,即: 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而在中国第三部门目前主要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公益组织、基层群众
的自治组织。
我们认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既包括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组织和个人, 也包括实际上供应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三部门,它们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的主体,并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网络结构来实现公共管理的有效供应。
而且随着社会的进展,公民自治意识的增加,各种社会组织在担当公共管理的义务上将越来越显示出其作用,进而推动着公共管理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