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的本质和内涵和特征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阶段特点

合集下载

中小学生音乐心理与音乐教学

中小学生音乐心理与音乐教学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力度、 体裁、风格等基本要素美感的辨别、感受和对音乐的注 意和记忆。
中小学生审美感知: 幼稚-----成熟 肤浅-----深刻 小学阶段: 低年级:感知音乐的外在特征、“写实性” 中、高年级:感知音乐旋律美、爱好抒情歌曲 中学阶段: 音乐感知能力得到很大发展,但仍然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并常常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中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有强烈的审美 要求,希望参与音乐生活。 音乐教师应根据中小学生各自的特点,多方面、多角 度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活动,让 学生逐渐学会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感知音乐。
教师在了解、理解和发展学生思维时,必须从音乐 教育学科的特点出发,要善于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在 使其学会用音乐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音乐 思维得到不断地提高和深化。
音乐兴趣
音乐兴趣指个体对音乐或对音乐的某方面内容 具有积极和肯定性的积极反应。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音乐 的巨大动力。 中小学生音乐兴趣:容易激发、不及持久、不 易稳定。
2、心理发展特点:
这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转变期,其 变化是急剧的、激烈的,是对外界的感受敏感 的时期。心理学专家称这一时期为“否定期”、 “困难期”、“危机期”。 成人感强烈,认知往往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并作为主要 思维 方式。 情绪、情感日益丰富(充满活力、热情、 重感情),但有波动性,易冲动。 。 个性正在初步形成,但不够稳定。
2、心理发展特点:
认知活动不断发展 由不自觉性向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以具体形 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度。 情感意志不断发展 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审美意识逐渐增强,情感 的稳定性与控制力不断提高。 个性、性格不断发展 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趋 向成熟。

中小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音乐教学特点的融合分析

中小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音乐教学特点的融合分析

中小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音乐教学特点的融合分析内容摘要:音乐教育是一门情感艺术,要使有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感情色彩,我们必须根据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音乐教育,以下从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特征的音乐感知、情感、兴趣以及教学特点作出较为全面的叙述。

关键词:中小学生音乐审美特征音乐教学前言中小学生:我们通常说的中小学生主要是指处在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的个体。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一般经历十八年左右,童年期(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到17、18岁),在不同期间对音乐审美心理有着不同的的认识,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学应该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中小生音乐审美心理特征来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是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本文的重点。

一、音乐审美心理特征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是指学生在进行音乐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

概括起来主要有:音乐的感知、音乐的情感、和音乐的兴趣等三方面的内容。

1.音乐的感知音乐的感知是音乐的感觉和知觉,它是指学生在进行音乐审美活动时,对特定音乐现象的感觉和知觉。

根据心理学研究,“感知”或“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外部联系的综合反应,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比感觉更高级的感性快象,它所反映的是当时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对象的各种特征的总和。

感知音乐美是认识音乐的基础,是获得美感愉悦的源泉,如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以及对美的创造才能,都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般来说,音乐的感知包括个体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力度、体裁、风格等基本要素美感的辨别、感受和对音乐的注意和记忆,并在音乐审美情感中体验,都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是认识音乐的基础,是获得美感愉悦的源泉。

然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又怎样来展开音乐教学呢?小学儿童往往是从对音乐的好奇心发展到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更多的是对外在特征的感知,因此是比较肤浅的。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情感的宣泄、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抒发。

而小学阶段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影响着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智活动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喜欢模仿、喜欢新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启发学生自己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要更多的游戏、实践和动手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情感表达比较丰富,他们对美的感受力也很强,这是开展审美教育的有利条件。

二、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1.内容审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音乐鉴赏教育和美育教育两个方面。

音乐鉴赏教育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形式的音乐艺术。

教师还可以通过导入有趣的故事、图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参观音乐会、剧场等活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

美育教育包括了音乐审美情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并通过音乐活动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和音乐故事,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通过音乐剧、合唱团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音乐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情境化。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情境、讲故事、演示情景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功底。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美学——探究音乐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美学——探究音乐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美学——探究音乐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音乐艺术的哲学学科,旨在探究音乐的本质和美学价值。

它通过对音乐的结构、形式、风格、情感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艺术。

音乐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更深入地体会音乐的美感,培养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对音乐创作、演奏和表现提供了指导和启发。

本文将围绕音乐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展开阐述。

一、音乐美学的本质1.音乐的本质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组织和表达来传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包括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结构等方面的美感表现。

音乐美学就是从这些方面出发,探讨音乐的美学特性和表现形式。

2.音乐美学的研究内容音乐美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音乐的历史、理论、形式、风格、审美标准、表现技巧等方面。

它旨在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揭示音乐的美学原理和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艺术。

3.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形式美学、感性美学和审美哲学等。

它借鉴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为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音乐美学的重要性1.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音乐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人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审美体验。

2.提高音乐创作和表现水平音乐美学对于音乐创作、演奏和表现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通过对音乐形式、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音乐创作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表现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

对于音乐演奏者来说,音乐美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提高演奏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促进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音乐美学作为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促进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简述音乐审美的本质。

简述音乐审美的本质。

简述音乐审美的本质。

一、音乐的美是主观的音乐美感的获得过程就是审美的心理过程。

美的享受有时候是通过审美者的直觉把握的,音乐的美的获得也是如此。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必须对听觉现象加以整体地把握,要把整首乐曲当做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来欣赏。

所谓“聆听”,不单纯是说“听进去”,还包括“看进去”和“想进去”,也就是把作品当成是由作者在特定时空创造的综合的艺术形象,或者把自己置身于作品的具体环境之中,把自己融化到艺术世界里,真正与音乐保持一种动态的交流,从而使音乐所传达的信息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二是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段领悟音乐美的内涵。

它与古人所说的“移情”、“澄怀”、“遣兴”等是同一概念,强调从感情出发领悟音乐美。

二、音乐的美是客观的三、音乐美感是多方面的。

一首乐曲,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其各个方面的特点,又能把这些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把握它的整体艺术特色。

这是因为,任何一件音乐作品都是由若干构成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即使是大型的、复杂的作品,从它的内容来看,其表现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类: 1、以器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体裁,如交响乐、协奏曲、序曲等; 2、以声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体裁,如独唱、重唱、合唱等; 3、以器乐和声乐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体裁,如歌剧等; 4、以综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体裁,如歌舞剧、舞蹈组曲、电影音乐等。

可见,并非每一个大型的音乐作品都能称为大型的器乐作品。

另外,任何一个体裁的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这是由于该作品的各个部分的功能是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和支持的。

四、音乐的美是整体的,但不是抽象的,而是以形象性、形式性的审美方式显示出来的,音乐的这种形象性、形式性的审美特征与西方的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音乐美与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区别。

前面已经提到,音乐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空间为纵坐标建立起来的一个连续的时空系统。

因此,音乐作品中形象与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构成了音乐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小学生的音乐鉴赏感受音乐的美妙

小学生的音乐鉴赏感受音乐的美妙

小学生的音乐鉴赏感受音乐的美妙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无穷的魅力。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音乐鉴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音乐,小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音乐的美妙带来的愉悦感受音乐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并不会因为人的年龄而有所差别。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能让他们感到快乐,畅快,甚至可以促进他们的情绪释放。

尤其是让小学生在欢乐的音乐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快乐源泉,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心旷神怡,从而抛开一天的疲惫重担,获得内心的宁静。

二、音乐鉴赏能培养审美情趣小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能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审美情趣。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学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学习和欣赏音乐,可以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充满了美,还传递了无限的思想和情感。

小学生通过鉴赏音乐,可以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

三、音乐鉴赏能提高情感表达能力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工具,通过音乐的鉴赏,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音乐的世界里,小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共鸣点,从而真实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音乐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开发情感,增强情绪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生活的真谛,在情感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四、音乐对智力和身心健康的促进音乐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还对他们的智力和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学研究发现,音乐对于人的大脑发育和智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音乐的学习和欣赏,小学生能够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同时,音乐还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缓解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紧张感。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音乐鉴赏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音乐的美妙,小学生能够获得愉悦感受,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情感表达能力,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作者:陈丽蓓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摘要:中小学生各个阶段发展特点不尽相同,心理发展状况更是有每个阶段不同的特点。

音乐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越来越多传播手段的今天,影响中小学审美心理发展的因素也非常多。

本文就中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生;审美心理;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00-01中小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不尽相同,心理发展的状况更是有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音乐对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有越来越多的大众文化传播手段的今天,各种类型、层次的音乐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中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

运用音乐审美教育在培育人的综合素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音乐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一)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儿童纯真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于世界怀有一颗纯真、无害和博爱的心,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美的。

儿童能够接受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但受其音乐审美状态、感悟、个性等的影响也会有所偏好。

(二)初中生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每个人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心理上通常具有既成熟又纯真的特点,其音乐审美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对音乐的认知还处于过渡阶段,对音乐的兴趣存在不确定性,对音乐的审美较大程度受到周遭坏境的影响等。

此时,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喜爱、崇拜的明星偶像,会模仿电影明星、歌星的穿衣打扮和各种交流方式。

可是有些中学生追求“流行”非常盲目,不论好坏,健康与不健康的,都照单全收,影响了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具有正确判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显著提高,情感丰富且比较稳定,对音乐审美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够通过声音的演绎和创造,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

审美特征是指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美感、美学特点和艺术特性。

下面将从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和情感五个方面对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

首先,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核心,它是由一系列音符组成的线性结构。

旋律在音乐中起着主导作用,它能够表达出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意图。

优秀的旋律应该具有独特性、流畅性和易记性,它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的旋律以其雄壮和激情澎湃的气势深深地打动着听众的心灵。

其次,和声是指音乐中不同音符的组合和演奏方式。

和声是音乐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够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听觉感受。

和声要求具有协调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它能够在音乐中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绪。

例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其严密的和声结构和协调的和声关系,展现出了宏伟的音乐世界。

第三,节奏是音乐中时间的组织和变化。

节奏是音乐的动力和灵魂,它能够给人一种活力和节奏感。

节奏要求具有规律性、变化性和重复性,它能够创造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形式。

例如,爵士乐的表演常常强调节奏的灵活性和即兴性,使得音乐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第四,音色是音乐中不同乐器或人声的声音品质和特点。

音色是音乐的衣着和装饰,它能够给人带来美的视听享受。

音色要求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和柔美性,它能够使音乐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小提琴的音色柔和而悠扬,能够表达出深情和内敛的意境。

最后,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和灵感源泉。

音乐通过表现作曲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情感要求具有真实性、深度性和表达性,它能够打动人的心灵和激发人的情感。

例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以其含蓄而深情的旋律,让人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哀愁和无奈。

总之,音乐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和情感都是构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

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和声结构,融合丰富的节奏变化和音色表现,同时能够打动人的心灵和激发人的情感。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之审美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之审美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之审美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

中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柳斌同志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认为:“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

”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

”因此,音乐教学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如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雨声沙沙的录音,学生听声音画画面,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教师再用动画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根,长出绿油油的叶子,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看画面――听音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词意,同时也培养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力。

学会了唱这首歌曲,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

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

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着重大的影响。 在有越来越多的大众文化传播手段的今 天 , 各种
( 二) 家庭 因素
家庭是社会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每个人人生 的起点 , 家庭中
类型 、层次的音乐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 中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发 父母 的教育是其它任何教育形式不可代替和 比拟的。让孩子们 展 。运用音乐审美教育在培育人的综合素质中发挥 着不可替 代 从小参与到各种音乐 实践 的活动中 ,从小就培养其 正确的审美
二、 影响 中小学生音乐 审美心理发展的主要 因素
( 一) 社 会 环 境 因素
的教育制度 。可 以通过人 才引进 , 地方招聘 , 学习进修等方式实
现音乐教育 的系统专业化教学 ,根据地方实 际来指定适应地方
随着社会大众音乐文化 的蓬勃发展 ,中小学生 的音乐审美
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坏境因素越来越深刻 的影响 。大众音乐文化 的欣欣 向荣是一把双刃剑 , 它积极的推动了音乐 文化的发展 , 促
的作用 , 对其音乐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中小学生音乐 审美心理发展 的阶段特点
态度, 成 为有 一定 水平 的欣赏者和创造者 , 使其智能得 到开发 , 个性得到发展。 当今 , 音乐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 当成培养子女
综合素质 , 获得荣誉奖励的途径 。 一些学生虽然掌握 了一些音乐
作 品的评价 、音乐表 现与音乐创作能力等 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 各 级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 ,在现有 问题 的基础上我们要制定出 态度 。随着对音乐理解 与鉴赏能力 的提高 ,越来越多 的音乐类 相应的制度来改善 目前的状况 。 目前我 国的教育制度还有需要
型、 越高水 准的音乐作品为高 中生所喜爱 。 完善的地方 , 可以借鉴 国外好的经验 , 通过试点实验来完善现有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案(完整版)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案(完整版)

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课程目标和基本原理,并掌握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音乐新课标的相关知识2.难点:认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一、该课程研究内容1、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2、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3、音乐教材的研究4、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5、策划、组织、辅导音乐活动等二、该课程研究任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激发音乐学习热情,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操作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特点;力求在关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践,调研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力求使音乐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创作型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

[关键点:提高认识,解决实际问题]三、该课程学习目标体现为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和教师职业意识,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的音乐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为学习者的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师资质]四、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原理:1、音乐教育研究方法2、音乐教育技术学3、音乐教育哲学4、音乐教育社会学5、音乐教育经济学6、音乐治疗学五、课本外的知识点:1、《音乐新课标》简介: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热潮。

《音乐新课标》是在总结我国近百年来音乐教育先进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态度制定的。

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曹理在小学中高年级做过一次学生音乐偏好的问卷调查,结果是中年级的学生最喜爱的音乐前四位分别是儿童歌曲、器乐艺术作品、中国民歌与中国民乐,高年级的学生最喜爱的音乐前四位是器乐艺术作品、摇滚音乐、儿童歌曲与中国民乐。

在小学生最喜欢的歌唱家、歌手的调查中,除了几位知名歌唱家以外,几乎全是通俗流行歌手,而且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虽然最喜欢的音乐是儿童歌曲,但所喜欢的歌手仍以流行歌手为主,由此可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幼儿园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往往是以好玩、新鲜、有趣为出发点的,他们参与音乐活动是为了自我满足。

儿童对音乐的辨别能力随年龄增长,其中6岁、10 岁增长最为显著,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的年龄段是8 ~10 岁,所以小学1 ~4 年级乃是学生音乐感觉发展的黄金时期。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听觉、智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继续增强,已能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对比和乐曲的整体结构,逐渐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

从对音乐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去想象。

例如,在中年级欣赏打击乐器合奏《老鼠娶亲》时,教师并没有介绍乐曲所描绘的具体情节,学生却大多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乐曲所表现的情节,而且各人讲得都不一样,这证明中年级的儿童已具有相当的音乐想象能力。

(一)音乐记忆音乐记忆力是指个体对音乐形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的能力,它也是进行音乐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之一。

经有关专家的测试,音乐记忆力的水平从小学1 ~6 年级呈逐年提高的态势,这明显是多年来良好的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效果,如果得不到良好的音乐教育,这种逐年提高的状态就不会很明显。

(二)音乐情感反应音乐情感是个体对特定的音乐音响产生的相应态度和内心体验。

低年级儿童对音乐所体现出的情绪体验,全班学生的相近率只有60%左右,说明尚有相当多的学生把握不住音乐的基本情绪,但到了中高年级,对音乐情感体验的相近率就提高至90%左右。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

在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中,音乐审美心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

对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审美心理的概念和特点音乐审美心理是指个体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及音乐活动所产生的审美反应和心理活动。

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感知、感受、认知和评价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音乐审美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体性:音乐审美心理是个体在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

2.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音乐审美心理活动既包含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又包含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知和评价。

3.历史文化差异: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文化、不同音乐风格的差异,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4.时代和个体差异: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对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同时不同个体的音乐审美心理也会有所不同。

在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中,音乐审美心理要素是指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活动审美心理活动的各种因素。

这些要素主要包括音乐作品的语言、结构、风格等音乐特征和音乐表演的技巧、表现力等演唱要素。

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音乐的语言是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情感的方式和形式,不同的音乐语言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效应。

音乐的结构则是音乐作品的内部逻辑和表现形式,包括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

对于学生来说,对音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形成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2.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流派: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流派是指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风格特征和音乐艺术风格。

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效应,而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熟悉不同的音乐风格对于形成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也具有重要作用。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而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欣赏和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

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和欣赏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必备条件。

在音乐课堂上,要注重教授音乐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节奏、旋律、和声等,并通过对简单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演奏,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表达方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通过合唱、器乐演奏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使其能够通过音乐的表演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音乐创造是学生审美能力的最高境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音乐创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通过作曲、编曲和编舞等方式,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新和创造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与活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对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做了一下的分析:7—9岁的儿童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他们评判作品的标准就是看实物和作品不是相像;直到9—13岁,他们进入了审美萌芽期,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态度处于写实阶段,他们评价音乐作风的标淮是音乐作品所刻画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象是否相像:从小学中年段开始,是音乐审美态度正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由其是随着个性的发展,他们开始对音乐作品表现出真正的审美态度。

舒持一戴森和加布里埃尔论述的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是:7—8岁,有鉴常协和与不协和之和音的能力:8—9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旋律感。

能感知两声部旋律。

10一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如和判断能力。

12-14岁,欣赏、认识和感情反应能力逐年提高。

小学生从低年级至高年级,音乐能力每年都在惊人的发展变化之中,音乐心理学家爱得华一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大概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现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是因为在早期音乐教育中培养的音乐技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中后期教育所大法超越的。

美国道罗西—麦克唐纳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一文中指出,在9岁以后,像最基本的节奏技能,如保持一个稳定的节拍等,是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的。

汉克与兹宁门的——项研灾成果也证实,儿童的音乐才能在10岁前就已经显露无遗。

小学生的音乐能力随年龄逐年增强,主要表现在对节奏的把握、音高辨别能力的提高、歌唱能力的改善等方面。

随着儿童听觉、视觉、运动觉等的显著发展,儿童的音高辨别能力也逐步提高,本特利1966年所做的一项测试表明,大多数被测试的7岁儿童能分辨出一个440赫兹的音和—个与之相差12赫兹的音(四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被测试的12岁儿童人多数能分辨出八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

体验性学习符合现代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特点

体验性学习符合现代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特点

体验性学习符合现代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特点近年来音乐教育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目前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也同样存在,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忽视现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遵循现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

体验性学习符合现代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学生意识的自主性、感知的好奇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生活的社会性都使得在唱歌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成为可能。

自主性是指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现代中小学生一个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对自我主体的强调和渴望被尊重,“学生天生就是自我学习的指导者”。

而音乐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个人领域内的体验过程,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必然导致学生音乐兴趣的丧失。

在唱歌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在合适的条件下人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

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趋势来看,他们对于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越来越强烈。

而音乐的非语义性、不确定性、流动性等特点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都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才会在唱歌教学中去主动地亲身体验和实践。

当学生运用已有的审美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获取未知审美感觉,并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还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甚至产生启迪、顿悟的效应,从而喜欢音乐,喜欢上音乐课。

现在的中小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情感冲动,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我国音乐教育家曹理先生在实践调查中发现: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与其情感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唱歌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大量释放情感、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心理调控。

同时,对音乐教学而言,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映。

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如何进行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困扰这很多人的一个难题。

音乐审美心理学给我们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扇大门,随着音乐审美心理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音乐课堂也产生非常重要的变化。

一、音乐的感知在音乐的课程讲授中,音乐的感知是课程讲授的一部分,感知就是在感受的基礎上构成的,而且跨越了感受,是一种更高级的感性现象,感知所反应的是音乐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对象的各种特点的总和。

对正处于儿童期的学生来说,音乐的感知对于它们就显得很坦然。

例如:听到动感的音乐会自然地随着音乐摆动和跳跃。

听到悠扬缓慢的音乐会渐渐睡去。

由此可见,对于正处于儿童期的学生来说,对音乐的感知多数是出于外在的感觉。

对于正处于少年期的儿童来说他们对于音乐已经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了。

对于处于少年期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所感知的音乐也大多来源于生活,例如:新近流行摇滚乐,中学生们就会去追星,会疯狂地爱上摇滚,但对其他形式的音乐并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处于少年期的学生,对声乐的感知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形成属于自己的对于美的感知能力。

对于处于初级青年期的学生们来说,对音乐的感知已经趋于成熟。

他们不再随波逐流,而是有甄别的喜欢一些音乐,对其他的音乐又不排斥。

由此可见,高中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趋于完善的,也是最接近于成人的。

人在成长到6至12岁的时候是对音乐的好奇心最重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正处于儿童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是再合适不过了。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感知往往通过行动来体现,他会挑选自己所感兴趣地去学习。

与之相反的是,如果与儿童所在的经验不符的情况下,儿童的选择往往是不予理睬。

教师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利用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进行组织教学。

二、音乐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是由老师把握的。

每个人都有着情感生活,情感是一个人对于来自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音乐中的情感在音乐审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特定情绪活动和感情上的共鸣,即音乐情感是个体对特定的音乐和与其搭配的音响所产生的在人内心的态度以及体验。

浅谈音乐艺术审美的特点研讨

浅谈音乐艺术审美的特点研讨

浅谈音乐艺术审美的特点研讨浅谈音乐艺术审美的特点研讨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音乐的审美体验居于主要位置,它是音乐欣赏能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激发人的内心情感的重要环节,缺少了审美体验,对于音乐欣赏的主体来说很难进入到自由的精神世界,不能深刻地领悟到音乐本身产生的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音乐艺术审美体验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时所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思式的精神层面的活动。

审美主体以感觉、知觉、表象为操作手段,通过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加入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审美主体通过听觉从而获得音乐美的享受,产生精神的愉悦,个人的欣赏需求得到满足。

音乐艺术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于音乐艺术作品的再创造过程。

二、音乐艺术审美特征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在审美体验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

另一个是在审美体验中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

这两个方面单纯影响不会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带来异常,但是当这两个因素发生审美碰撞的时候,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就会产生复杂多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再创造性与构建性再创造性指的是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于音乐艺术进行欣赏中个人产生的独特的理解。

构建性则是指审美主体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当中对于审美对象整体上的把握。

对于音乐艺术审美来说,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理性的认识因素,从客观上来说为审美主体的理解和感知提供了明确的表现对象,虽然是同一个表象,但是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由于审美主体自身素质的不同(包括审美主体价值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审美主体在以往的生活环境中人生阅历的不同)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且对于同一个音乐艺术作品,相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环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

审美主体在进行音乐艺术体验中,通过个人的想象和联想,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重现音乐艺术作品想要表现的'艺术形象,而且会根据个人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修养对原有的艺术形象进行再次的加工创造,甚至对作者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作品中包含的意蕴进行发掘和补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美的本质和内涵和特征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阶段特点
音乐美的本质在于其具有表现力和情感上的共鸣,能够传达出音乐创作者的感情、思想和意图。

音乐美的内涵包括音乐的和谐、节奏、旋律、和声、色彩等方面。

音乐美的特征包括形式美、表现美、情感美等。

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如下:
1. 感性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来获得审美体验,对音乐的表面特征和情感表达有较强的共鸣。

2. 形象期:学生开始具备形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音乐的形象特征来感知音乐,例如节奏、速度、音高等,开始懂得用形象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3. 概念期:学生逐渐形成对音乐的概念认识,能够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语言,开始注意音乐的风格、表现手法、音乐家的作品等。

4. 独立期:学生在这个阶段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独立欣赏音乐作品,形成自己的审美喜好和判断能力。

他们开始对音乐的表达形式、内涵意义等进行深入思考。

在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