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杨凤)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jsz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动物营养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3、吸收方式
已消化的各种养分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养分吸收机制(方式):
胞饮吸收 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
1)胞饮吸收
胞饮吸收是细胞通过伸出伪足或与物质接 触处的膜内陷,从而将这些物质包入细胞 内。
如: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2)被动吸收
被动吸收是通过滤过、渗透、简单扩散和 易化扩散(需要载体)等几种形式,将消 化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第一节 第二节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目 的 要 求
1.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 动物的对饲料养分的消化和吸收 特点。 2.掌握饲料消化率概念及其影响 因素?
第一节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一、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有机成分以不溶解的大分子 形式存在,这些物质必须分解成较简单的化合物 , 才能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分解 过程称作消化。 已消化的养分通过消化道黏膜的过程称为吸收。 动物消化道结构
2)细胞内的消化
肠粘膜细胞内:将从肠道腔内吸收的养分 进一步消化分解。 如,小肽分解成AA,双糖分解成单糖等。 原生动物酶的消化主要是细胞内消化。鞭 毛虫和草履虫,吞噬食物后形成食物泡, 再分泌溶酶体进行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表2-4 消化道的主要酶类P18
来源 酶 前体物 唾液 唾液淀粉酶 胃液 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 胃液 凝乳酶 凝乳酶原 胰液 胰液 胰液 胰液 胰液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羧肽酶 氨基肽酶 胰脂酶 胰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原 羧肽酶原 氨基肽酶原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作
用
磨碎、增加表面积 和消化液混合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化学性 微生物
大肠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1)物理性消化
10
表2-2 动物种类特异性
动 物 营 养 学
种类
牛、羊 禽 猪 马
部
位
作用程度
大 大 小 较大
口腔(反刍) 肌胃(石头) 口腔 口腔
(2)化学消化
动 物 营 养 学
32
(1)饲料的加工调制 猪对不同粉碎粒度大麦的消化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NFE 整粒 中等粉碎 磨细
33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 物 营 养 学
3.饲养管理技术 (2)饲喂水平 猪 影响小 草食动物 影响大
复习思考题
动 物 营 养 学
(2)年龄与个体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 物 营 养 学
31
2.饲料 (1)种类 (2)化学成分 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 反刍动物 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 平提高而提高 猪、禽 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 不明显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3.饲养管理技术
动 物 营 养 学
11
动物 猪
牛羊
禽
部 位 口腔 胃 小肠 口腔 胃 小肠 腺胃 小肠
养 分 作用程度 淀 粉 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 强 淀粉 极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MCP 强 蛋白质 弱 CP、NFE、EE 强
消化道的主要酶类
12
来源 唾液 胃液
酶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 凝乳酶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 酚酸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香 草酸、咖啡酸和介子酸。酚酸中的酚基也可和蛋 白质结合形成沉淀。
碎,其中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 未消化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 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 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 吸收部位:各种动物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在小 肠。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 小肽和水。但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 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 盐。
▪
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
▪
2)瘤胃pH
▪
3)渗透压
▪
4)瘤胃温度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三)微生物消化
▪ 反刍微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瘤胃,其次 在盲肠和大肠;
▪ 草食单胃动物的微生物消化主要在盲肠和 大肠。
▪ 瘤胃微生物种类复杂,主要为嫌气性的纤 毛虫和细菌两大类群,也含有酵母类的微生 物和噬菌体。
瘤
微生 物分
纤维素、多 糖、淀粉、
挥发性脂 肪酸、微
胃
泌的
糖、脂肪、
生物蛋白
酶
蛋白质(尿
质、B族
素)
维生素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二)化学性消化
胃
胃液与酸
蛋白质 脂肪
胃蛋白酶 脂肪酶 蛋白胨、多肽 高级脂肪酸与甘油
肌胃(禽类)
农业知识综合二大纲
第四章 蛋白质营养
要点: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比较非反刍动物与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的区别;解释反刍动物利用NPN的原理和使用技术要点;比较各种动物理想蛋白质模式的差异;氨基酸互补效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理解动物体内蛋白质周转对体蛋白合成效率的影响;区别必需氨基酸与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
第六章 粗饲料
要点:粗饲料的基本营养特性;干草制作方法;影响干草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秸秆等农副产品特点及利用注意事项;提高粗饲料利用的方法与技术。
第七章 能量饲料
要点:能量饲料的概念; 谷实类能量特性;麦类饲料使用时注意事项;农副产品营养特性与使用时注意事项;饲料油脂营养特性与使用注意事项。常见真菌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多基因假设,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重复力:概念,用途;遗传力:概念,遗传力估计的原理、方法;遗传相关:性状间相关原因的剖分,估计方法;线性模型的基本概念;非线性模型的种类。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MHC基因结构。
动物遗传标记:分子遗传标记,分子遗传标记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基因图谱:概念,基因图谱的构建,物理图谱;基因定位的一般方法;动物基因组学:概念,基因组计划。
了解遗传学常用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
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考试大纲
无参考书
第一部分:动物营养学
绪论
要点:掌握动物营养、营养物质和营养价值的概念;理解营养供应对动物生产的重要性;了解饲料转化效率对畜禽养殖企业效益的重要性。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明确本课程学习的要求。
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
第十四章 维持的营养需要
要点:如何根据动物的绝食代谢产热量、随意活动耗能、以及相应能量的利用效率计算动物的维持能量需要量?如何根据动物的基础氮代谢量、净蛋白的利用效率计算动物的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绝食代谢产热量的常用表示方式。维持需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掌握组成动物维持需要各个部分的术语,以及计算维持需要量的技术路线。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 酚酸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香 草酸、咖啡酸和介子酸。酚酸中的酚基也可和蛋 白质结合形成沉淀。
碎,其中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 未消化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 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 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 吸收部位:各种动物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在小 肠。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 小肽和水。但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 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 盐。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第一节 动物的可消化性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 同,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却有许 多共同的规律。本节主要讲述下面几个问 题:
(一)非反刍动物
▪ 单胃杂食动物主要为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较 弱。
▪ 猪的特点:饲粮中粗纤维主要靠大肠和盲肠中 微生物发酵消化,但消化能力较弱。
▪ 马和兔的特点:马胃容积较小,盲肠和结肠发 达,消化能力与瘤胃相似;
▪ 兔盲结肠有明显的蠕动与逆蠕动,保证微生物 对粗纤维充分消化。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专业资料
小
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消化的异同
马
口腔
较大
动物 猪
牛羊
禽
动物种类特异性-化学消化
部位 口腔 胃 小肠 口腔 胃 小肠 腺胃 小肠
养分
作用程度
淀粉
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
强
淀粉
极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MCP 强
蛋白质
弱
CP、NFE、EE
强
动物种类特异性-微生物消化
动物采食饲料是为了从饲料中获得所需的营 养物质,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一般不能直接进入 体内,必须经过消化道内一系列消化过程,将大 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在生理条件下可溶解的 小分子物质,才被吸收。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同,但 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却有许多共同的规律。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2)
❖口腔是猪、牛、羊等哺乳动物主要的物理消化 器官,对改变饲料粒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鸡、鸭、鹅等家禽对饲料的物理消化,主要是 通过肌胃收缩的压力和饲料中的沙砾等的磨擦, 达到改变饲料的目的。
方式 物理性
化学性 微生物
动物消化方式
部位 工具
作用
口腔
牙齿
磨碎、增加表面积
月龄 2.5 4.0 6.0 8.0 10.0 12.0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80.2 68.2 63.6 11.0
89.4
82.1 72.0 45.4 39.4
90.5
80.9 73.6 65.0 36.9
88.1
82.8 76.5 67.9 36.9
动物营养学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课件
注意动物的饲养环境与管理措施
01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如温度、湿度、通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和寄生虫等问
题。
采用分群饲养、定时饲喂等管理措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动
口腔消化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具有初步消化和味觉功 能。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可以帮助分解 食物。
咀嚼和混合食物与唾液,促进食物的初步消化。
胃部消化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部分,主 要负责储存和进一步消化食物
。
胃部的机械性搅拌和化学消 化酶的作用,将食物进一步
分解。
胃部可以分泌胃酸和消化酶, 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采用微生物发酵、物理化学 处理等工艺,提高饲料的消
化率和营养价值。
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 设计合理的饲料配方,满足 动物不同的营养需求。
合理配制饲料营养成分与比例
保证饲料中各营养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合 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 生素和矿物质等。
适当添加酶制剂、酸化剂、抗氧化剂等饲料 添加剂,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饲料消化率的评估标准与影响因素
评估标准
评估饲料消化率是否符合动物生长和生产需要。
影响因素
饲料成分、加工方式、动物生理状况、饲养环境等。
不同动物的饲料消化率比较
比较不同动物对不同饲料的消化率,找出最佳的饲料配方。
比较同一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不同饲料的消化率,为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05
提高饲料消化率的途径与措施
两栖动物
口腔内的消化
两栖动物的唾液有助于软化饲料。
食道的消化
两栖动物的食道将食物送至胃中。
第2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动物消化力的差别
动物 有机物质 粗蛋白质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青苜蓿 牛 绵羊 马 猪 65 63 60 66 87 94 94 88 78 75 79 71 75 78 87 56 46 35 23 0 87 87 81 46 44 44 35 43 19 30 65 21 74 72 73 76 91 99 97 69
作用程度
大 大
口腔(反刍) 肌胃(石头)
猪
马
口腔
口腔
小
较大
(2)化学消化
动物 猪
牛羊
禽
部 位 口腔 胃 小肠 口腔 胃 小肠 腺胃 小肠
养 分 作用程度 淀 粉 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 强 淀粉 极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MCP 强 蛋白质 弱 CP、NFE、EE 强
图2-1 猪消化道结构
FATP2
Liver
FATP5 L-FABP
Intestinal Mobilization
Absorption de novo synthesis
Red muscle_FATP1 membran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mFABP) acylCoA synthases (ACSs) VLDLR LPL
• 年龄及个体差异
60 50 40 30 20 10 0 小肠 盲肠 大肠
猪 牛 马 狗
饲料因素
• 种类
• 成分 • 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饲养管理技术
• 饲料加工调制
• 营养水平
猪对不同粉碎粒度大麦的消化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1倍维持 2倍维持 3倍维持 阉牛 绵羊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绪论1、营养、营养学、动物营养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4、论述动物营养在提高动物生产效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饲料、养分、ADF、NDF、CF、概略养分分析法的概念。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3、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4、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5、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2、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3、简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4、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第三章水的营养1、简述水的生理作用。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3、简述动物的需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1、概念:EAA、LAA、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理想蛋白、RDP、UDP、可利用氨基酸、有效氨基酸、真可利用氨基酸等。
2、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3、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5、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6、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7、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8、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9、简述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
10、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动物繁殖学考试大纲
动物繁殖学考试大纲(供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学术型硕士、畜牧专业学位硕士入学参考)一.参考书目1.朱士恩,《动物繁殖学》(第六版)(201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二.考试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家畜的生殖器官[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家畜生殖器官的组成和生理功能,了解动物生殖器官的组织构造。
[考试内容]1.公畜的生殖器官组成和功能2.母畜的生殖器官组成和功能第二章生殖激素[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生殖激素的种类,掌握各种生殖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考试内容]1.调节繁殖机能的器官组织2.生殖激素的分类2.生殖激素的生物学作用(GnRH、OXT、FSH、LH、PRL、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3.各种生殖激素的应用第三章雄性动物生殖生理[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雄性动物生殖机能的发育和性行为、精子的运行与释放,掌握精子发生的过程。
[考试内容]1. 精子发生的过程2. 精细管上皮周期和精子发生波3. 血睾屏障4. 精子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5. 精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6. 环境条件对精子的影响第四章雌性动物的发情周期[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雌性动物性成熟和适配年龄,掌握卵子的发生和卵泡的发育、发情周期中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激素调节。
[考试内容]1. 卵子发生的过程与机制2. 精子和卵子发生的不同点3. 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4. 卵子的形态与结构5. 卵泡的发育过程6. 黄体的形成与退化7. 发情周期的调节机理8. 影响初情期和性成熟的因素第五章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精子和卵子在受精前的准备,掌握受精过程、胎膜和胎盘的结构和特点。
[考试内容]1. 精子受精前的生理变化2. 卵子受精前的生理变化3. 受精过程4. 早期胚胎发育的阶段和特点5. 胎膜和胎盘的结构与特点第六章妊娠与分娩[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妊娠维持及妊娠母畜的主要生理变化,掌握妊娠诊断的方法、意义和分娩机理。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二章--动物的营养原理
灰分(矿物质)
动物体内灰分主要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其中钙 、磷占65~75%。90%以上的钙、约80%的磷 和70%的镁分布在动物骨骼和牙齿中, 其余钙 、磷、镁则分布于软组织和体液中。Na 、K 、Cl 、S
Fe、Cu、Zn、Mn、Co、Se、Mo、F、Cr、 Ni、V、Sn、Si、As等15种元素, 是动物必需的 微量元素
鲜饲料重(g)- 风干饲料重(g)
初水含量= ——————————————×100%
鲜饲料重(g)
吸附水(absorbtion water)
即结合水或束缚水
测定初水后的饲料、经自然风干的饲料或谷物饲料 (一般含14%左右的吸附水), 放入称量皿中, 在100 ~105℃烘箱内烘干2~3h后取出, 放入干燥器中冷 却30min, 再重复烘干1h, 待两次称重小于0.002g时, 即为恒重, 失去的重量为吸附水
有机物质
脂肪和蛋白质是动物体内两种重要的有机物质。 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极少。
蛋白质——动物体内各种酶、抗体、内外分泌物 、色素以及对动物有机体起消化、代谢、保护作 用的一些特殊物质
动物种类不同体内的脂肪含量不同;随年龄和体 重的增加, 体脂肪和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少于1%, 主要以肝糖原 和肌糖原形式存在。
Van Soest(1976)提出用中性洗涤纤维 ( NDF, neutral detergent fiber)、酸性洗涤纤维 ( ADF, acid detergent fiber)、酸性洗涤木质素 ( ADL, acid detergent lignin)作为评定饲草中纤 维类物质的指标。同时将饲料粗纤维中的半纤维素 、纤维素和木质素全部分离出来, 能更好地评定饲 料粗纤维的营养价值。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营养学》要点
《动物营养学》要点动物营养学(6497)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动物营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多、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营养物质的作用及体内的代谢过程,理论性较强,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均较强。
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掌握前面的基本理论,再学习动物的营养需要,结合以后所学的专业课(如养猪学)就可以用于指导和从事以后的养殖生产。
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验与生产实践,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饲料和饲养学、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在于: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
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的特点和规律。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动物营养学发展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动物饲料的化学成分,通过对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养分含量的分析,初步了解了动物对营养的需求。
- 科学阶段: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开始从单一的化学分析转向对动物营养生理和代谢过程的研究。
- 系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动物营养学逐渐形成了以动物生理代谢为基础,研究营养素对动物生长、生产、繁殖和健康影响的科学体系。
同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与基因表达:研究营养素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动物对营养素的利用效率。
- 营养与免疫:探讨营养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 营养与肠道健康:研究营养素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及通过营养调控改善肠道健康。
- 营养与环境:研究动物营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
1.3 畜牧业热词解析(上)- 绿色畜牧:指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畜产品。
这包括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 精准营养:根据动物的品种、生长阶段、生产性能等个体差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营养方案,实现营养的精准供给。
这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 生态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模拟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长条件,提高动物福利,生产出高品质的畜产品。
这包括采用有机饲料、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宽敞舒适的养殖环境等措施。
1.4 畜牧业热词解析(下)- 饲料添加剂:为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保障动物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等目的,而在饲料中添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
动物营养学第2章
第2章理想蛋白质与氨基酸平衡理论蛋白质营养一直是动物营养学的重点领域,对它的研究,经历了粗蛋白质-可消化粗蛋白质-可利用粗蛋白质-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氨基酸-化学比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理想蛋白质-理想蛋白质可消化氨基酸模式这样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理想蛋白质学说是动物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从动物对象方面,补充修正了满足动物蛋白质营养需要的氨基酸模式;从饲料方面,提供了评价日粮、配合饲料总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当前对蛋白质营养的关注更多的集中于如何提高动物蛋白的生产水平和效益、缓解蛋白质资源紧缺的矛盾、控制日趋严重的环境氮污染。
理想蛋白质与氨基酸平衡理论的研究及应用在解决上述三大问题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效益和巨大的潜力。
生产实践中已开始并将全面用以可消化氨基酸和理想蛋白模式为基础配制日粮,通过新技术和添加结晶氨基酸取代以粗蛋白和总氨基酸为基础的常规技术。
第一节理想蛋白与氨基酸平衡的概念与发展回顾所谓理想蛋白质,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理想蛋白质是由Howard于1958年提出的“完全蛋白”引伸发展而来的。
Howard首次使用“完全蛋白”概念来评定饲料蛋白质品质。
规定“完全蛋白”中,赖氨酸(赖氨酸)含量应为蛋白质(总氮)的5.3%,从而明确了核心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平衡关系,为理想蛋白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Mitchell(1964)首先提出了理想蛋白的正式定义:“用氨基酸的混合物或可以被完全消化和代谢的蛋白质来表述,这一氨基酸的混合物与动物维持和生产的氨基酸需要相比,其组成应完全一致”。
理想蛋白是一种可以被完全消化和代谢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与动物的需要完全一致。
ARC(1981)对理想蛋白质作了更全面的阐述,指出理想蛋白是氨基酸平衡最佳的日粮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反刍动物
除了单胃动物吸收功能外,前胃
中可大量吸收如: VFA 、NH3 、 AA(少量)、电解质、水分 等物质。
2、主要吸收方式
(一)、被动吸收 (1)被动扩散: 营养物质不借助载体、不消耗能量, 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 渗透, 如脂类水解产物吸收。
(2)易化扩散:养分在细胞膜功能蛋白质 作用下,由膜的高浓度一 侧向低浓度一侧 扩散。 如Na离子、K离子、葡萄糖、氨基酸。 (3)滤过作用:胃肠腔内的压力超过毛细 血管压力时,某些物质会滤入血液。 (4)渗透作用:渗透压高的一侧从另一侧 吸收水分。
猪年龄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瘦肉型与脂肪型猪消化率比较
2.饲料 (1)种类 (2)化学成分: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
反刍动物: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平提高
而提高 猪、禽: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不明显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反刍动物饲粮粗蛋白水平对养 分消化率的影响
粗纤维水平对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
粗饲料:差异大 牛 > 羊 > 猪 > 家禽 精饲料:差异小
动物
动物对玉米籽实消化率的比较
(2)年龄与个体
年龄 :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随年龄 增加而增加; 个体:以猪为例:瘦肉型与脂肪型对干 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为: 一般混合料:6% 谷物籽实: 4% 粗饲料: 12-14%
一、消化方式
1.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养分变成能被动物吸收的 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 学价的变化等)。
2.消化方式
表2-1 动物消化方式
方 式
物理性
部 位
口腔
工 具
牙齿
作 用
磨碎、增加表面积
消化道
化学性 微生物 消化道 瘤胃 大肠
肌肉收缩
酶 酶 酶
食糜和消化液混合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第二章 动物对 饲料的消化
目 的 要 求
学习并掌握动物 对饲料中各种营 养物质的消化方 式、消化特点; 掌握影响饲料养 分消化率的诸因 素。
内 容
第一节 第二节 饲料的消化性 动物的消化力 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第一节 饲料的消化性
一、消化方式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三、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四、营养物质的体内运输
(2)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蛋白质简单分解——肽、胨;
主要作用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肽
键。
(3)粘液: 主要成分是糖蛋白 ① 润滑作用:食物易通过; ② 保护胃粘膜不受食物机械损伤; ③ 粘液偏碱性,降低粘膜层酸度, 防止酸和酶对粘膜的消化。
(4)内在因子 由细胞壁分泌,和B12结合成复合物, 促进回肠上皮对B12吸收。
(2)胆汁: 由肝细胞合成,胆囊贮存、浓缩,由胆 管排入十二指肠。 ①胆汁特性:金黄色、苦味;浓稠液体; 主要由水、钠、钾、钙、碳酸氢盐等矿 物质的盐,胆盐、胆色素、脂肪酸、磷 脂、胆固醇、粘蛋白等组成。
②作用: 激活胰脂肪酶; 胆盐、类酯可乳化脂肪,形成脂 肪小球; 胆盐与甘油一酯、FFA形成复合 物,促进脂肪吸收; 间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二)主动吸收: 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 单糖、AA等。
(三)胞饮吸收:
细胞直接吞噬某 些大分子物质和 离子,特别对幼 龄动物(免疫球 蛋白的吸收)。
四、 营养物质的体内运输
(一) 氨基酸 氨基酸为水溶性,可溶于血浆中,以 游离AA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 (二)碳水化合物的运输 单糖和VFA可在血液中溶解并运输。
小肠消化
小肠内消化: 小肠是主要消化器官,主要是消化 液完成; 胰液、胆汁和肠液。
(1)胰液: 由胰腺分泌——胰管——十二指肠。 ① 特点 胰液:无色、无臭;弱碱性,pH: 7.8-8.4;无机物碳酸氢盐。
② 作用: 胰淀粉酶——α-淀粉酶分解淀粉; 胰脂肪酶类——脂类分解成甘油一酯 和游离脂肪酸; 胰蛋白酶类——多种蛋白酶原,在十 二指肠分泌的肠激酶作用下激活,将 蛋白质、肽分解成游离氨基酸; 中和作用——碱性和碳酸基可中和胃 酸,以免损伤肠壁。
(3)唾液作用(四方面) ① 湿润、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②清洁保护口腔:清洗、杀菌(溶菌酶); ③粘蛋白可使食物成团,便于吞咽; ④淀粉酶进行简单消化。
(2)化学消化
动物 部 位 口腔 猪 胃 小肠 口腔 牛羊 胃 小肠 养分 淀粉 蛋白质 CP、NFE、EE 淀粉 蛋白质 CP、NFE、EE、 MCP 蛋白质 CP、NFE、EE 作用程度 弱 中 强 极弱 中 强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 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 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衡量指标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饲料某养分消化率=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100%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动物 (1)动物种类
三、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概念: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在动物消
化道内经物理、化学、微生物消化 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 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 吸收的部位
(1)人和杂食动物
有机养分主要在小肠吸收。大肠主要
吸收水分和盐分。
(2)单胃草食动物
除杂食动物吸收功能外,大肠中有大
量有机养分被吸收,如:VFA、AA、 维生素。
3.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的加工调制
猪对不同粉碎粒度大麦的消化率
(2)饲喂水平
猪:影响小
草食动物:影响大
本章重点
消化的概念; 动物的消化方式;
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养分的吸收方式;
消化率的概念;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The End
相同 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消化 酶 酶
不同 酶来源于动物 酶来源于微生物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1.非反刍动物: 主要是酶的消 化, 微生物消化较 弱。
2.反刍动物: 前胃(瘤胃、网胃、 瓣胃)微生物消化为 主,主要在瘤胃内 进行。皱胃和小肠 的消化与非反刍动 物类似,主要是酶 的消化。
瘤胃微生物消化具有两大优点:
禽
腺胃 小肠
弱 强
胃内消化
完成机械和化学消化:
机械:胃蠕动、收缩、舒张 化学:胃液消化 胃粘膜:分泌胃液。 胃液:透明淡黄色液体;pH:0.5-1.5; 水、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在 因子。
(1)胃酸——HCl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 ② 维持胃内酸性环境,并使钙、铁等 矿物质元素游离,易于吸收; ③ 杀死食物中带入的微生物; ④ 造成蛋白质变性,易被消化酶吸收。
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
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 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 (GE)的可利用程度; 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 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宿主 利用。
3、禽类
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非反刍动物 猪的消化。 食物在腺胃停留时间很短,消化作用不 强,主要在肌胃内进行,肌胃内的砂粒 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禽类的肠道 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 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 的弱。
厌氧细菌,1011个/ml,二类: 一类可利用纤维素、淀粉、葡萄糖; 二类可发酵第一类细菌的代谢产物。
原生动物,106个/ml,吞噬食物和细胞颗 粒,并可利用纤维素。 细菌作用 > 原生动物
3)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重要性
消化饲料中70-85%DM和50%以上的CF。
(4)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 消化的异同
(3)小肠液:
十二指肠细胞分泌,弱碱性,pH=7.6。
作用: 消化酶:氨(羧)基肽酶、肠激酶、 α-糊精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蔗糖 酶、碳酸酶等。 肠激酶:激活蛋白酶类。
(3)微生物消化
动物 猪 部位 大肠 养分 粗纤维 蛋白质 NFE、CP、CF 作用程度 中 大 大 小 小 中 大
牛、羊
瘤胃 大肠
嗉囊 大肠 大肠
大禽 马
CF CF、CP CF、CP
1)瘤胃内环境
1)内环境特点 —食物稳定地进入,提供微生物作用底物; —唾液NaHCO3不断进入,维持pH在6-7; —通过与血液间的离子交换使渗透压接近血浆 水平; —通过发酵产热使温度维持在38-42℃。
2)瘤胃微生物
(四)矿物质的运输 矿物或游离于血浆中,或与血浆蛋白质 结合,或是存在于血红细胞内而被运输。 1、Fe的运输: 2、钙的运输: 7.5%以上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血清中; 46%与蛋白质结合; 6.5%与有机酸或无机酸复合而被运输。
(五)维生素的运输 水溶性维生素溶于血清中被运输, 脂溶性维生素和脂肪一起被运输。
(三) 脂类 1、血液中的脂类 脂类难溶于水,很难直接溶解于血浆 中。血浆中的脂类都是以各类脂蛋白 的形式存在。 包括: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甘油三 酯和游离脂肪酸(FFA)。
2 、血浆中的脂蛋白
根据密度可将其分为四类: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1)物理性消化
表2-2 动物种类特异性
种类
牛、羊
禽
部
位
作用程度
大
大
口腔(反刍)
肌胃(石头)
猪
马
口腔
口腔
小
较大
口腔消化
完成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1)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2)唾液:无色、无味、近中性、低 渗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