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_黄振鹏
106第15卷 第9期 2013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9 Sep .,2013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病程缠绵、迁延反复。
临床主要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主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黄振鹏1,梁仲惠2(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摘 要: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病程缠绵、迁延反复。
对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仍然缺乏有效的逆转性治疗方法,中医药对慢性胃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日益受到重视。
该文就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胃炎;治疗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9- 0106- 03收稿日期:2013-03-11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2465)作者简介:黄振鹏(1987-),男,广西南宁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诊治。
通讯作者:梁仲惠(1959-),男,广西南宁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诊治。
E-mail :303xhlzh@。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HUANG Zhenpeng 1,LIANG Zhonghui 2(1.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2.ChinesePeople's Liberation Army 303rd Hospital,Nanning 530021,Guangxi,China)Abstract :Chronic gastritis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n the digestive system.Its clinical performance is complex,changeful,and not easy to recover.Besides,it is often persistent.As for chronic gastritis,especially f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modern medicine is still lack of effective reversibility treatment method.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In this paper,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n proprieta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is summarized.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ronic gastritis ;treatment 杂志,2006,28:25-28.[ 31 ] Michael J Evans,Linda J Cabral,Robert J Stephens,et al.Renewal of Alveolar Epithelium in the Rat Following Exposure to NO2 [ J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1973,70 ( 2 ):175-198.[ 32 ] Neuringer IP,Randell SH.Stem cells and repair of lung injuries[ J ] .Respiratory research,2004,20:6.[ 33 ]Torday JS,Torres E,Rehan VK.The role of fibroblast transdifferentiation in lung 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and repair in vitro [ J ] .Pediatric Pathology Molecular Medicine,2003,22 ( 3 ):189-207.[ 34 ] Stopa M,Benes V,Ansorge W,et al.Genomic locus and promoter region Smad7,an important antagonist of TGF signaling[ J ] .Mamm Genome,2000,11 ( 2 ):169-176.[ 35 ]Yang J,Liu Y.Blockage of Tubular Epithelial to Myofibroblast Transition by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Prevent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J ] . J Am Soc Nephrol,2002,13 ( 1 ):96-107.[ 36 ] 张纾难.试论瘀血肺痿[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 ( 1 ):7-9.[ 37 ] 张纾难,李兰群,张洪春,等.益气润肺化瘀解毒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 ( 3 ):57-60.[ 38 ] 万毅刚.曹世宏论治间质性肺病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J ] .江苏中医,1998,19 ( 2 ):11.[ 39 ]苑慧清.肺痿(肺纤维化)治疗思路探讨[ J ] .北京中医,1996( 5 ):9-10.[ 40 ] 汪泳涛,张再良.论《金匮》肺痿、肺胀[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 ( 9 ):41-43.[ 41 ] 叶枫.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体会[ J ] .四川中医,2002,20 ( 9 ):28-29.[ 42 ] 宋建平.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论治[ J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 ( 2 ):4-5.[ 43 ] 刘炜宏.关于运用针灸疗法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探讨[ J ] .中国针灸,2003,23 ( 7 ):437-438.[ 44 ] 李戎,闫智勇,唐勇,等.肺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综述[ N ] .中国中医药报,2003-10-23.[ 45 ] 肖小花,李戎,梁繁荣,等.论中医“肺痿”一名与“肺纤维化”最为相侔[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 ( 6 ):1045-1047.[ 46 ] 李戎.艾灸及化纤方阻抑肺纤维化的治疗效应[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 ( 9 ):1757-1758.[ 47 ] 李戎,梁繁荣,彭彩钰,等.从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视角探索化纤方系列验方与艾灸防治肺纤维化的生物学机制[ J ] .四川中医,2012,30 ( 10 ):45-46.[ 48 ] 易建华.上皮-间充质转变(EMT)在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D ] .杭州:浙江大学,2012:24.[ 49 ] 杨长福.莪术油干预肺纤维化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实验研究[ D ]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5.[ 50 ]申玉瑶,王建平,王永康,等.三种细胞因子对肺纤维化中纤维母细胞转分化的作用[ J ] .山东大学学报,2008,46 ( 2 ):149-153.15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要和Hp感染、高盐少蔬果饮食、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1]。
中药复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实验研究进展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发病年龄为15-60岁都可发病。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肺非特异性炎症,属中医胃脘痛范畴[1]。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显示了较好的疗效。
通过建立适当的实验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和治疗效果,是展开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机理研究的重要方法[2]。
现将近几年来有关慢性浅表性胃炎作用和机理的不同,分类综述如下:1. 研究概况1.1中药复方对实验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液生化的影响慢性浅表胃炎时,胃酸分泌一般正常/轻度降低,有时可升高,胃蛋白酶分泌正常,通过胃液生化的分析,可了解胃的分泌情况。
中药对胃液生化具有明显调节作用。
李氏报道[3],胃康冲剂能明显提高免疫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的胃液酸度、胃蛋白酶活性。
1.2中药复方对实验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肠激素的影响胃肠激素是胃肠道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肽。
迄今已知胃肠道除了分泌经典的胃肠激素外,还分泌以调节肽方式起作用的胃肠神经肽和生长因子,共有十个族六十余种胃肠激素对胃酸分泌、胃肠运动和胃肠道血流都有广泛的调节作用。
实痞通,甘平养胃,胃乐方剂可明显调节大鼠血清胃泌水平。
在慢性浅表胃炎中,可使血清胃泌素升高,并能提高G细胞密度,此三种方剂可能通过调节胃泌素的释放起到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胃粘膜血流量,营养胃粘膜的作用;唐氏报道 [2]复胃胶囊)可以显著降低血清胃泌素含量。
以上说明中药复方对病理状态下的胃肠激素有调节作用。
1.3中药复方对实验性慢性浅表胃炎病理组织学的影响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炎症性改变,镜下可见到炎细胞浸润,粘膜糜烂,上皮缺损,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改善的指标,几乎所有被研制的中药复方都有明显的改善炎症,减少炎细胞和浸润,据报道[3]复胃胶囊胃泰舒颗粒半夏泻心汤口服液,胃炎消等都能有效地改善胃粘膜的病理组织学。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长,症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医学的重新认识,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一、慢性胃炎的概述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其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恶心等。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中医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若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气机不畅,从而导致胃脘疼痛、胀满等症状。
情志不畅,如忧思恼怒,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引起胃失和降。
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
此外,外感寒邪、暑湿等外邪,也可侵袭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三、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一)中药治疗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等不同证型,然后给予相应的方剂治疗。
例如,脾胃虚弱型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肝胃不和型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脾胃湿热型常用连朴饮、清中汤等;胃阴不足型常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
2、专方专药一些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治疗慢性胃炎的专方专药,如胃康灵胶囊、三九胃泰等,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等。
可以采用针刺、艾灸、拔罐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等部位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等,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胃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本论文综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包括中医药疗法和西医药物疗法的应用,并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总体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炎症指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论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论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对象。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2.2%,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使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改善患者症状具有促进性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慢性胃炎;临床观察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胃炎主要由于不同原因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1]。
在各类胃病中,慢性胃炎发病率非常高。
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多以PPI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进行治疗。
但是治疗时间相对较长,且病情反复,容易给患者产生各类痛苦[2]。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中药治疗开始受到重视。
本文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将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对象。
研究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将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对象。
其中男50例,女40例,患者年龄为20-77岁,平均年龄为(46.3±7.9)岁。
在就诊的时候,患者多表现出胃脘痛、多处疼痛,且伴随着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HP诊断呈阴性。
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并无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传统西医进行治疗,即给予患者10mg多潘立酮,于餐前半小时服用,0.75g胃复胶囊,0.2g西咪替丁,所有药物均每天服用三次。
观察组:该组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并根据症状加减,基础药方由煅瓦楞子18g,党参12g,白术8g,赤芍12g,白芍10g,黄芩16g,茯苓14g,佛手12g,麦芽10g,谷芽6g,甘草6g,桔壳4g构成,如果患者表现出舌苔薄白,面色苍白,脉弦细弱,应当添加7g乌药16g柴胡,8g香附;对于伴随胸腹痞满,气不畅患者,应添加川楝子8g,川芎15g以及8g苏梗。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常用中药方剂、治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重点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治疗效果,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中医药研究者投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为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成熟,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文献综述与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治疗,以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观察性研究也是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反馈。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03-23T14:05:08.5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作者:常超[导读] 汨罗市李家塅中心医院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痞”范畴。
其病机错综复杂,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迁延不愈,因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中医运用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汨罗市李家塅中心医院湖南岳阳 414499摘要: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痞”范畴。
其病机错综复杂,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迁延不愈,因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中医运用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中医;慢性胃炎;研究发展1 概述1.1 慢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各地均开展了相关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的行之有效的经方、验方及协定方药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但是由于各个医家对于本病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到常用方药上的见解不一,导致了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缺乏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尚无明确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疗效判定标准也不一致等等[1]。
1.2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优势所在1.2.1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目前,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脾胃虚弱等有关。
潘秀珍,杨春波认为[2]:饮食不节、劳倦所伤是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最常见病因。
故胃阴匾乏与腺体萎缩的病理变化,在某种条件下有因果关系,临床表现为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无苔等。
1.2.2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很多,但其疗效不令人满意,且多复发。
结合本病的临床特点,参照中医学中“胃脘痛”的治疗经验,运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研究进展邹雄峰1,林寿宁2,张锦超1,叶莉1,朱永苹2(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南宁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441(2020)03-0067-04收稿日期:2020-03-15第一作者简介:邹雄峰(1990-),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通信作者:林寿宁,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研究;E-mail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 )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在各种胃病中,CSG 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反复的阵发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胀痛、隐痛、灼痛为主,少数可出现食欲下降、嗳气、泛酸、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出血点或斑块、粗糙伴有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1]。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等范畴。
中医在运用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已逐渐彰显出其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作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1.1古代医家的认识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
《素问·举痛论》中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阐明了寒邪客胃为胃脘痛的主要病机。
寒主收引,易致气血津液凝滞,经脉闭阻,拘急作痛,故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亦云“盖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认为“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唯一二”。
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心胃痛》中云“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复食寒凉生冷,恣饮热酒煎煿,朝伤暮损,日积月深,痰火煎熬……故胃脘疼痛”,《素问·痹论》有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皆明确指出饮食不节可致胃脘疼痛。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慢性胃炎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多数患者前期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临床表现。
本文简述近10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标签:中医;慢性胃炎;进展1病因病机慢性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综合作用,其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起居失宜等,其病机主要以虚实夹杂、脾胃虚弱为本,邪气干胃为标。
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胃腑具有主受纳、腐熟水谷、宜和降的特性,所以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发病的基础,外邪侵袭、情志所伤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而发病[1]。
本文总结近10年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现综述如下。
2 治疗方法2.1 中药治疗曹娟[2]应用健脾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结果示:显效31例,有效25例,无效2例。
结论:健脾益气化瘀活血汤,标本兼顾,补其不足,攻其有余,使气旺痰化。
武志娟等[3]应用疏肝理气汤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36例,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明显改善。
王治英等[4]用芩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治疗以祛实邪为主,用此方可以起到燥湿化痰,清胆和胃,通中有降的作用。
张辉凯[5]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5例,总有效率87.69%,高于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片),总有效率为72.58%,P<0.05。
徐伟超等[6]应用化浊养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症加减,起到利湿化浊、瘀滞得散、胃气得养的效果。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王星等[8]用采用自拟八味莲蒲胃炎康联合枸橼酸莫沙比利片治疗慢性胃炎,表明中西医结合联合治疗慢性胃炎,不仅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而且起效迅速,很值得临床推广。
肖秋山[9]在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基础上,加用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40例,结果示:中西医药联合用药起到调节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抗炎的作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功能起到调节作用,降低慢性胃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进展
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进展摘要:慢性胃炎具有很高的临床发病率,具有病程长、难以治愈、易反复等特点,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均造成较大影响。
早诊断、早治疗是慢性胃炎治疗的基本原则,需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症状体征采取有效的治疗。
慢性胃炎中中医辨证下有多种类型,其中脾胃虚寒型较为常见,通过中医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对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中医药慢性胃炎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损伤,出现炎症。
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以药物方案为主,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大,往往无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将慢性胃炎纳入“胃脘痛”范畴,认为脾胃虚弱、邪气入体是主要病因[1]。
中医根据症状体征及表现将慢性胃炎分为多种证型,包括脾胃虚寒型、气血瘀滞型、胃阴亏虚型、肝胃郁热型[2]。
其中脾胃虚寒型比较常见,中医药治疗可以使用中药汤剂、中药穴位贴敷、穴位埋线方法,给予患者辨证治疗,获得理想疗效。
一、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主要症状有胃痛、喜温喜按、四肢冰凉、热痛减缓、进食后疼痛减缓,患者舌质淡、苔白、发腻。
病因包括脾气虚损、气血生化乏源,造成机体胃失温养,湿寒内蕴[3]。
感受风寒、胃失和降,饮酒无度、长期吸烟,忧思过度,脾胃虚弱都与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为此,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以理气为主,秉承着虚则补、实则泻、寒则热、热则寒的治疗原则。
二、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药汤剂(一)理中汤理中汤是温里剂,功效是温中散寒[4]。
组方:党参20g、白术15g、干姜10g、甘草10g。
自利腹痛者加木香10g。
呕吐者加半夏10g,去白术。
不痛利多者倍白术。
腹满者去甘草。
泛酸者加吴茱萸10g、瓦楞子10g。
剧痛加延胡索10g。
便稀加山药10g、石榴皮10g。
每天1剂,加适量水煎煮40分钟以上,留300mL药液分两次服用,早、晚各服1次,连续服药21天。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在遭受反复损伤的情况下导致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胃黏膜上皮及腺体萎缩和减少的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为腹痛、腹胀、烧心及消化不良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恶性贫血症状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病治疗时间较长,尚未发现理想的治疗方式,近年来中药治疗该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研究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情况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均存在胃黏膜上皮及腺体发生一定的萎缩,随着病情的持续加重,胃黏膜逐渐变薄,且黏膜基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发生幽门腺化生及肠腺化生的风险很大,胃镜下可观察到不典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存在上腹部不适感和疼痛、饱胀等症状,或是合并纳差、早饱、嗳气等消化道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癌变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更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临床上更注重中医药治疗该症,中医将其归为胃痞、胃痛等范畴,治疗时强调辨证施治,能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全面调节,从而彻底根除病因,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深层恢复。
一、病因机制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因较多,饮食失调导致从内致伤,情志不畅,导致脾胃受损,体虚体弱,抵抗能力降低导致外邪入体致使损伤产生等。
患者患病后会出现腹部疼痛、腹内胀气、食欲不佳、恶心嗳气等症状。
中医学在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理解上也存在不同的见解。
张鸿彬等通过对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发表的中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该病的中医症候进行了探究,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23篇,其中包括17种证候、58种症状。
对提取频数较高的症状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到5类证型:脾胃虚弱、肝胃失和、胃络瘀滞、脾胃湿热、中气下陷,通过具体分析初步探明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并总结出各证型核心症状和不同证候的辨证要点。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研究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研究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展开探讨。
一、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中医将胃炎归为“脾胃虚弱”范畴,在病因上多与饮食不当、情志不和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理念是“调整脾胃功能,平衡阴阳”。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增强自身免疫力以及修复胃黏膜等方式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法1.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基础,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连、半夏、生姜等。
中草药可以通过改善消化功能、抑制幽门螺杆菌、消炎等途径减轻慢性胃炎的症状。
中草药制剂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配方,提高治疗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辅助疗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以针刺,调理经络、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炎症状。
针灸疗法有刺激性小、易操作、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受到患者的青睐。
同时,针灸治疗还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胃炎相关的心理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病人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在服用中草药治疗3个月后,病人的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并且胃部黏膜炎症程度也有明显改善。
类似的研究还有其他文献支持,都指出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有效。
不仅如此,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中草药复方可显著减少慢性胃炎病人胃癌的发生。
这表明通过中医药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还可以预防其进一步恶化。
四、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指导意义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为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学科提供了指导意义。
针对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有助于推广中医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中药·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王策,刘华一(通讯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0 引言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多,是发病率较高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发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较为轻微的上腹部疼痛、早饱、腹胀、恶心与嗳气等症状。
发病中期会伴有明显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临床认为:该病的影响因素为Hp(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力和饮食因素等。
目前,临床中多采用中医药疗法改善患者病情,且根治率较高。
本文旨在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现报道如下。
1 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胃与脾相互影响,胃的特性为主受纳、宜和降和腐熟水谷。
因此,脾胃虚弱与饮食不节是该病的主要病因[1]。
而情志失调、外邪侵袭是该病的诱导因素;胃失和降、胃失濡养与气机不利是发病基础。
该病的病位是胃,且与肝脾相关,其发病机制为脾胃失降与中焦气机不利等。
有学者认为:该病的病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会经历较为漫长、复杂的发病过程。
其久治难愈的主要病机是浊毒,其会影响炎症的发展与演变。
其基本病机是气运行不畅。
2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疗法2.1 柴胡疏肝散是中医药传统方剂,其作为中药成方具有疏肝理气等功效,其药方为:柴胡、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与芍药等。
其适用于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2]。
2.2 三仁汤最早见于《温病条辨》中,主要药方为白蔻仁、杏仁和蕙薏仁,同时辅以通草、滑石、厚补、淡竹叶与半夏等药材[3]。
具有渗下、畅中与宜上等功效,可顺畅三焦气机,发挥清热利湿的治疗效果。
其主要用于脾胃湿热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2.3 四君子汤的药方为茯苓、人参、白术与甘草,其作为基础方剂主要适用于脾胃气虚型患者,具有益气健脾等功效。
该方以脾胃气虚患者的病机入手,可实现根治性治疗[4]。
2.4 丹参饮的药方为檀香、丹参与砂仁,具有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等功效。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摘要: 概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强调辨证分型、专方用药、中西医结合以及针灸等特殊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必要性及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目前的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临床中的医学研究人员不断地进行总结分析中医药的实用性,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取得极大的进展。
中医药的实用性主要通过临床的治疗方式体现,主要有辩证化的治疗方式、中草药方的治疗方式、中西药的治疗方式、针灸治疗方式,临床中医学研究人员不断地进行医学研究,研究中医药的药效,但是各种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临床中是否推广,有待继续研究。
应在探索中完善各个治疗方式的不足之处,应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方式,展现中医药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胃炎的一种,慢性胃炎患者中20%的患者会出现萎缩性的胃炎,临床中的主要症状是胃粘膜出现萎缩,疼痛、恶心等,CAG 的发病情况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CAG的发病率逐渐提高,CAG易诱发癌变,严重影响人们身体的健康。
临床中医学人员不断地进行探索治疗CAG疾病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病情。
临床中经过分析说明,中医药的药效及实用性高,在治疗CAG方面的医用价值大。
一、辩证化的治疗方式采用辩证化的治疗方式是临床中探索治疗效果的常用方法,有些医学研究人员采用辩证化的治疗防护探索中医药的实用性[1],主要的治疗过程是将CAG患者按照辩证化的防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选取40例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每组10人,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利用中医药的药效治疗胃方面存在疾病的患者,通过进行实验,记录实验中的各项数据,实验结果分为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效果一般、没有治疗效果、痊愈。
经过实验,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情况,治疗效果显著有18例(45%),痊愈的有6例(15%),8例(20%)患者的治疗效果一般,8(20%)例患者采用此治疗防护时没有成效,总体的治疗情况为32例(80%)。
临床观察中药对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
临床观察中药对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和胃肠道不适等。
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临床观察,探究中药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疗效。
本文将就临床观察中药对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进行探讨。
一、研究设计及方法研究采用了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共纳入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中药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中药组的疗效观察。
二、中药组的治疗法中药组的患者接受了中药治疗,治疗方案包括xxx中药。
该中药以其具有益胃消食、抗炎镇痛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中。
患者每天口服一定剂量的中药,并持续观察其疗效。
三、临床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中药组的患者在治疗后表现出明显的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的患者整体症状减轻,胃肠道不适感明显减少,消化功能得到恢复。
此外,中药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也显示胃黏膜炎症程度较对照组低。
这一结果证实了中药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良好疗效。
四、慢性胃炎治疗的优势除了中药组的显著改善之外,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药治疗还有一些其他优势。
首先,中药治疗相对温和,不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
其次,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改善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对全身健康的恢复也有一定帮助。
五、讨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药对慢性胃炎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样本量较小,耗时较长等。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并对中药治疗的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结起来,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的方式发现,中药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这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药治疗具有温和的特点,且对患者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也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本研究面临一些限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机制。
相信随着进一步研究的开展,中药将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新进展
许多学者研究显示,认为患者饮食不节、阳气虚损、脾胃失调、 忧 思恼 怒、血 溢 脉 外 等原因导 致 瘀血的发 生,从而导 致 慢 性胃炎的 发 生,具 体可以分为寒 凝 血 瘀 型、热 灼成 瘀 型、气滞血 瘀 型、气 虚 血 瘀型以及损伤积瘀型。许多学者采用活血化瘀法以及补阳还五汤加 减治疗各种瘀型的慢性胃炎,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1]。
[参考文献] [1] 冯 鑫,杨桦. 健脾化痰降浊法治疗慢性胃炎63例[J].中医药导报,2009,
16(9):40-41. [2] 韩 长月,张洪义. 枳术丸丹参饮并用治疗慢性胃炎56例观察[J]. 实用中
医内科 杂志,2 0 0 7,2 2(4):47- 4 8. [3] 牛 清华. 自拟清中化湿汤治慢性胃炎120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 08,16
慢 性胃炎 是 指患者的胃粘 膜 层发 生 炎 性的改 变,可以由于多 种 原因造 成,具 有发 病率 高,病 程比较 长,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 情反 复发作。
笔 者对 近 几 年国内关于 慢 性胃炎的中医治 疗的 研 究 进 展 作 一 综述,为以后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从而提高慢性胃炎的临 床治疗效果。 1 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
腹胀满或者胃部的明显灼痛,患者口苦且黏。患者明显的泛酸、呕恶 苦 涎,或 者患者的 大 便 不畅,患者的 舌质明显 偏 红 并且舌苔 薄且黄 腻,患者的脉 象 弦 滑。有学 者 使 用调中和胃汤随 证 加 减 治 疗 慢 性胃 炎,以达 到清 热 化 痰、止呕 降 逆、正合 脾胃的 作用,取得了良 好的 治 疗 效 果 [4]。 1.2.3 湿痰阻胃型 湿痰阻胃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胃 腹胀满以及胃胀痛,症状间断发作,患者有明显的恶心呕吐感,同时 伴 有心悸 气 短,在 进 食 油腻 或 者生冷 食 物后,患者的症 状会发作明 显或者症状明显加重,患者的舌质 淡红,舌苔白腻,患者的脉象弦 滑。有学 者 使 用陈 夏 六 君子汤加 减 治 疗 慢 性胃炎,以达化 痰 健胃的 作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5]。 1.3 从湿论治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中药方剂、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且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得到认可。
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应该着重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探索更多中医药疗法,以期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中医药、临床疗效、中药方剂、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应用前景、不足之处、未来研究方向、发展趋势.1. 引言1.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简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难以对抗的致病菌,它常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层和粘液膜中,在胃内形成病变,导致慢性炎症反应。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常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嗳气、胃灼热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诊断通常通过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旋杆菌的呼气试验来确认。
治疗方面,传统的抗生素疗法虽有效,但易出现药物耐药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包括调整整体体质、改善胃肠道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式。
中医药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绿色健康的治疗选择。
1.2 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中的作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常表现为胃痛、胃灼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属于“脾虚胃弱”的范畴,因此治疗时往往以调理脾胃为主。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感染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着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疗效评价以及研究进展。
通过对中药复方、针灸等治疗方法的探讨发现,中医药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展现出了重要作用,并且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该疾病的重要选择。
研究认为,中医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疗效,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中医药、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胃炎、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实践、疗效评价、针灸、中药复方、疗效、发展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被不断探索和总结。
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理论基础扎实,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目前,针灸疗法、中药复方、中成药等多种中医药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对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价、疗效机制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深化理论探讨,完善临床实践,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和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总结当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诊疗现状,明确中医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分析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探讨其疗效评价方法;三是归纳针灸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价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四是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医药对胃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胃炎治疗的研究进展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
中医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在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胃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其疗效和适用范围。
一、中医药治疗胃炎的原理中医药治疗胃炎的原理主要包括调整胃部功能、消炎止痛、促进胃黏膜修复等。
中医认为,胃炎是由脾胃失调、痰湿阻滞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胃炎的关键在于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恢复脾胃的功能。
二、中医药治疗胃炎的方法1.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胃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连、黄芩、木瓜等,这些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中草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配伍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2. 饮食调理:中医药治疗胃炎还强调饮食的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与胃病密切相关。
因此,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易于消化的食物。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药治疗胃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
针灸疗法无创、无副作用,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三、中医药治疗胃炎的疗效中医药治疗胃炎的疗效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胃炎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症状,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不适感。
中医药治疗还可以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
然而,中医药治疗胃炎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患者。
对于严重的胃炎病例,特别是胃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中医药治疗可能并不适用。
此外,中医药治疗胃炎需要长期坚持,效果可能并不立竿见影。
四、中医药治疗胃炎的前景中医药治疗胃炎的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对中医药疗效认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开始选择中医药治疗胃炎。
此外,中医药的优势在于其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然而,中医药治疗胃炎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 综述 了近年来中医对慢性 胃炎病 因、病机及辨证 分型的认识 ,阐述归纳 了临床治疗 中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治 疗及针灸
治疗 的状况 ,提出 了评价及展望 。
1 病 因 病 机
祖 国医学认 为 :脾 胃乃 后 天之本 ,气 血生 化之 源 ,胃 为水谷之海 ,与脾互为表里 ,胃腑具有 主受纳 、腐熟水谷 、 宜 和降 的特性 ,所 以饮食 不节 、脾 胃虚弱 是慢性 胃炎发 病 的基础 ,外邪侵 袭 、情志所 伤是发 病 的重 要 因素 ,在这 些 因素作用下 ,导致 胃失和降 、气机不利 、胃失濡养而发病 。 储琳 等认为本病病 位在 胃 ,与肝脾 密切相 关 ,中焦气 机 不利 ,脾 胃升降失 司为导致 本病发 病 的机 制。章新 成 等 认为慢性 胃炎 的病 因有饮食不节 ,损伤 脾 胃,致运化失 常 、 思虑伤肝 ,影 响肝之疏 泄 ,脾之 运化及感 受邪 气 ,侵犯 脾 胃,运化失职 ,纳降受碍 ,气机失调是慢性 胃炎的总病机 。 刘启泉 等认为慢性 胃炎的发生是 一个 多病 因综合作用 的 、 漫长 的、多 阶段且复杂的积累过程 ,浊毒是 慢性 胃炎发展 、 演变 、反复难愈 的主病机 。刘 民胜 总结 颜正华 教授 治疗 慢性 胃炎认 为 ,病之起 初多属 气滞 ,病位 虽在 胃,但是 多 累及肝 而成 肝 、胃、脾三 脏俱病 。总之 ,大 多 医家多认 为 慢性 胃炎 的发 病部位 在 胃,气 运行不 畅为基 本病机 ,随着 病情 的发展可 以累及肝脾 。
2 辨 证分 型
国家食 品药 品监督局 20 0 2年编写的 《 中药新药 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 ( 试行 ) 一书将慢 性 胃炎 分为肝 胃不和 、脾 》 胃虚弱 、脾 胃湿热 、胃阴不足及 胃络瘀血证。《 慢性 胃炎的 中西 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将 慢性 胃炎分 为肝 胃不 和 、脾 胃虚弱 ( 含虚寒 ) 、脾 胃湿热 、胃阴不足 、胃络瘀 阻及脾虚 气滞证 。王 丽梅 将 慢 性 胃炎分 为肝 胃不和 、脾 胃虚 弱 、 脾 胃湿热 、胃阴不足 、气滞 血瘀 及痰湿 中阻六 个证 型 。刘 丛群 根据 自己治病 的经 验将 慢性 胃炎分 为肝气犯 胃、肝 胃郁热 、胃阴亏虚及脾 胃虚寒 证 。总之 ,根 据其 发病 的病 因及病机进行慢性 胃炎 的辩证分型 。
3 临 床 治 疗 3 1 辨证论治 .
显。李德新 认 为本病应 首辨虚实 ,次 辨寒 热气血 ,根 据 多年临床经验 ,将慢性 胃炎分 为 8种证 型,尤以前 4种最 为 常 ,即脾 胃虚弱型方 以甘草泻 心汤治之 ,肝气犯 胃型方 以柴 胡疏肝散治之 ,胃阴不足型方 用一 贯煎加减 治之 ,郁热 阻 胃 型方用景岳化肝 煎合左 金丸治之 。何 炎椠 用经 方治疗慢 性 胃炎用 以下 四法 :和 胃降逆 ,宽 中舒 脘 ;寒热并 调 ,虚 实 兼顾 ;清养 胃阴,近凉 远热 ;疏 肝解郁 ,止 呕制 酸。何 忠 福- - 运用升 阳益 胃汤治疗脾 胃虚弱 、湿 热内郁型 的慢性 胃 炎 ,疗效满意 。徐云生 认 为脾 胃气滞是慢 性 胃炎的主要 病理机制 ,在此基础上兼有湿热 、痰饮 、瘀血等 ,治疗 以辛 开苦降,调理 脾 胃气机 为基 本治 法 ,并根据 病人 的不 同情 况 ,配合清热利湿、理气化痰 、活血化瘀等法 ,多获 良效。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西医治疗慢性 胃炎 尚无 特效 的治疗 方法 ,中医治 疗方 法表现出独特的优 势 ,尤其 是在改 善症状 以及 远期疗 效方 面 ,效果更为突出 。岳玉春” 采用 自拟 胃笈 索方加 减结合 西药治疗 已确诊的慢性 胃炎 5 O例 ,取得 了满 意的效果 。杨 璋斌 - 等采用 四君子汤合半夏泻心 汤加 味为基本 方配合西 - 药治疗 ,结果表明对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慢性 胃炎 疗效 比单用 西药组疗效好 ,复发率低。刘和平 采用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慢性 胃炎 ,中西医结 合治 疗组 总有 效率 ,明显高 于单 用 中 药组和西药组 ,表 明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慢 性 胃炎疗 效高 ,值 得推广 。王星 等用采用枸橼酸莫 沙 比利 片联合 自拟八 味 连蒲 胃炎康治疗慢性 胃炎 ,表明 中西 医结合联 用治疗 慢性 胃炎 ,不仅疗效优 于单 纯 中药治疗 ,而 且起 效迅 速 ,很值 得临床推广 。总之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慢性 胃炎 在临床 上取 得了较好的疗效 ,尤其 是临 床上把 中医宏 观辨 证 与 胃镜 下 的微观辨证 有 机结 合 ,不仅 使 中医的 望诊 内容 得 以延 伸 。 同时 ,对于指导临床用药 ,提高疗效 ,具有实际意义。 33 针灸治疗 .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
论 著
T ai k t 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4 ・
C ieeju lo tnm dc ea d e np amay hn s oma fe o eii n t ohr e h n h
中 医药 治 疗 慢 性 胃炎 的研 究 进 展
肖小 惠 卢丽婷 刘 凤斌
【 关键词 】 中医药 ;慢性 胃炎 ; 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R 7. 53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81 (02 3— 04 0 07— 57 2 1)1 02 — 2
慢性 胃炎是指不 同病 因引起 的 胃粘膜 的慢 性炎症 或萎 缩性病 变。本病 是临 床常见 病 ,多发病 ,其 发病率 居各 种 胃病之 首… 。男性 多于女 性 ,青年人 多为浅 表性 胃炎 ,老 年人 多为萎 缩性 胃炎 ,慢性 胃炎随年 龄增 长逐渐增 多 。慢 性 胃炎属 于祖 国医学 的 “ 胃脘痛” “ 、 痞满 ”等 范畴 ,具有 病程长 、病情迁 延不愈及 反复 发作 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 慢 性 胃炎具有独特 的优势 。 目前 中医药在慢 性 胃炎的研究 方 面取得很大进展 ,现综述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