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之咏物言志诗
关于咏物言志的古诗句励志诗歌
![关于咏物言志的古诗句励志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548dcc5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2.png)
关于咏物言志的古诗句励志诗歌在古代,咏物言志的诗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咏诗者借由植物、山川、花鸟等自然物象来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精神追求。
这些诗歌的主题别具特色,既有咏物的描述,也有智慧的启迪。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咏物言志的古诗句,它们富有哲理、韵味悠长,极具启迪意义。
植物类《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古诗句中最著名的一句。
李白在描写明月的同时,更多地是表达了他对乡愁的深切思念。
在古代,月亮是人们望乡思亲的象征。
这首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作用、对自然界的关注以及对创造者的敬畏。
《菩提树下》–白居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白居易的这首《菩提树下》涉及了佛学的一些概念。
他用树、明镜等形象表达了内在想法,突出了佛学意象,恰如其分,并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山坡羊·潼关怀古》–杨炯明月出天山,谷梁传笛声。
此夜曲中闻,应是白羊走。
杨炯在这首诗歌中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画面。
羊在曲中得意地奔跑,夕阳下的山间可爱动人,再加上明月的映照,展现了自然的生机,深深地表达了杨炯的厚爱之情。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首诗歌是俯瞰着整座城市望向天空的视深情的描绘。
辛弃疾借景抒情,以昏暗的黄昏为背景,引领读者回到过去的元夜时刻,分享了作者内心的温馨和感动。
动物类《聊斋志异·牛头》–蒲松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蒲松龄在这首鬼故事中将动物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牛头,一女鬼,更是让这个故事诗意盎然,幽默又不乏悲情。
这首诗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地上的一棵树上结了连理枝,两只比翼鸟定永相随,会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的这首诗歌幅读者送到了远古的秋天。
秋季里,怒号的狂风刮翻了一切仅存的生物。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https://img.taocdn.com/s3/m/dd83fba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5.png)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类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贾探春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②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①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
1.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出身卑微。
B.“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铺垫。
C.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有不同。
D.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棠神韵融合。
2.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
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
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
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a93f4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0.png)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罗隐①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注】罗隐: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枯树①韩愈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
犹堪持改火②,未肯但空心。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
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树木种类不同,故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枯树无枝无叶,只剩下树干,到了严寒季节,枯树不再惧怕风霜的侵袭。
B.枯树树干已经腐朽了,树皮很容易剥离,剥下之后,蚂蚁会来寻觅食物。
C.枯树上长满了菌类植物,到了傍晚,也没任何飞禽会选择到枯树上栖息。
D.枯树虽没有其他的用途,但可用作改火,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4.诗人写出了枯树的哪些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二)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https://img.taocdn.com/s3/m/5586193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f.png)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萤火萧绎①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②。
咏萤火虞世南的历③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注】①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人生前四十年作为皇子养尊处优,常读书、写诗、作画。
此诗正作于这一时期。
①然:通“燃”,指萤火虫能在雨夜发光。
①的历:闪亮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诗着力展现萤火虫萤火的多样特征,虞诗对萤火特征的呈现相对较少。
B.萧诗中没有体现出萤火虫轻盈灵活、飘摇飞动的特点,而虞诗则表现突出。
C.萧诗语言自然生动,富有趣味性;虞诗语言朴素之中又包含着深刻寓意。
D.萧诗主要从感官角度描写萤火;虞诗则托物言志,借写萤火虫表露心迹。
2.这两首诗中诗人借萤火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词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翼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①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注】①黄陵庙: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
二妃娥皇、女英从征,泪洒斑竹,后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前三句中“湘云”“斑竹”“鹧鸪”等意象构造了动静相宜的图画,为末句抒情做了铺垫。
B.郑诗首联从鹧鸪的习性、羽色两方面起笔,诗人将其与山鸡进行比较,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
C.郑诗颔联用暮雨潇潇、落红片片之景营造出凄迷哀怨的氛围,鹧鸪之声相杂更令人魂销肠断。
D.两首诗都涉及了娥皇、女英的典故,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勾起了两位诗人的满腔愁绪。
4.两首诗表现愁情时都涉及了“鹧鸪”这一意象,但作用却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①唐·杜甫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②高。
托物言志的诗五言绝句
![托物言志的诗五言绝句](https://img.taocdn.com/s3/m/5602556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8.png)
托物言志的诗五言绝句
1、《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赏析: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
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
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
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2.《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作者托物言志,以寒中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喻意自身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持正义之精神。
咏物言志古诗大全
![咏物言志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bdbbdc927284b73f34250a2.png)
咏物言志古诗大全咏物言志古诗大全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
咏荷诗?词?文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鸯浦。
【咏白莲(其二)】唐?皮日休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
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
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涉。
折来只合琼为客,把种应须玉甃塘。
【南乡子】李绚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
乘彩舫,过莲塘,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
棹歌惊起睡鸳鸯。
【莲】唐?唐彦谦游女带花偎伴笑,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争窈窕,竟折团荷遮晚照。
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
【高荷】唐?元稹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
看著余芳少,无人问的中。
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独芙蓉】唐?王贞白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
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
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
蠹芰不相采,敛苹空自愁。
【荷花】唐?李商隐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鶒游。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菩萨蛮】荷花宋?陈与义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红少绿多时,帘前光景奇。
【醉桃源】芙蓉宋?吴文英绳床乌木几,尽日繁香里。
青春花姊不同时。
凄凉生较迟。
睡起一篇新,与花作主人。
艳妆临水最相宜。
风来吹绣漪。
【卜算子】荷花宋?辛弃疾惊旧事,问长眉。
月明仙梦回。
凭栏人但觉秋肥。
花愁人不知。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五律荷】清?纳兰性德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
【题白莲】唐?白居易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
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秋莲】元?刘因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小庭水植率尔成诗】钱微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泓然一缶水,下与坳塘接。
关于咏物言志的古诗
![关于咏物言志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72a69c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f.png)
关于咏物言志的古诗
咏物言志的古诗有很多,比如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清代郑燮的《竹石》、唐代白居易的《咏竹》等。
这些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其中,《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在风雨中坚强地盛开,表现了诗人的坚韧不拔和傲骨;《竹石》中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屹立不倒,体现了诗人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咏竹》中竹子被描绘成高雅和坚韧的象征,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追求。
总的来说,咏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的道德品质、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1~6年级有托物言志的诗
![1~6年级有托物言志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6ade76f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5.png)
1~6年级有托物言志的诗诗歌一: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晓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低。
诗歌二: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歌三:石灰诗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系列不怕,英洛华无罪在人间。
诗歌四:墨梅我家洗脸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五: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平添波浪向人间。
诗歌六:海燕海燕虽发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诗歌七: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天道钟戒坛,阴阳割去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可以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歌八:竹进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绣可承香汗,裁堪钓鱼锦鳞。
三梁曾经入用,一节奉王孙。
诗歌九:杜甫【叹庭前甘菊花】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上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自然化新正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千锤万投出深山,烈火烧毁若择善,粉身碎骨全系列不怕,英洛华无罪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诗云》诗歌十:李商隐【忆梅】定定居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诗歌十一: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野满山中。
何方可以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摆翁。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诗歌十二: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皱长安,满城天下拎黄金甲。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5e9aef5172ded630b1cb649.png)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古诗:咏物言志诗
![古诗:咏物言志诗](https://img.taocdn.com/s3/m/c8ada5b6d1f34693daef3e5a.png)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契合点
少年得志, 老来沉沦失意
诗人处境: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后在牛李两 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 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 所言之志: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构成强烈 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对比、拟人 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虞世南①
问:本诗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答案: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只 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饮着清露,蝉声 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诗人用蝉自 比,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 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 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
1、明确咏物诗的概念及特点。 2、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 法。 3、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 情感。
【译文】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 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 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 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卜算子 咏梅》:诗人首先通过断桥黄昏,风 雨交加,苦寒荒凉的环境来侧面烘托梅花身处 困境,却倔强顽强开放。接着正面描写梅花不 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香如故。诗人托 物言志,以梅花自况,表明了自己虽遭不幸, 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 然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 (环境特点) “乐游春苑”、“舞筵”,
咏物明志的诗句
![咏物明志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22a3bce90b4e767f5bcfceeb.png)
咏物明志的诗句1、《蝉》唐.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2、《感遇》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3、《杨柳枝》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原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后两句是:“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全诗是说,园中柳树,枝叶繁茂,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绽出细叶,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然而,这婀娜多姿的垂柳,却生长在荒凉冷落背阳阴寒之地,无人光顾,落得终日寂寞。
诗人所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含诗人身世的感慨。
全诗明白晓畅,咏物和寓意融合一起,不着痕迹,描写生动,当时就“遍流京都”,足见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4、《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0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和鉴赏 托物言志的古诗词
![10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和鉴赏 托物言志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c4d022d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1.png)
10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和鉴赏托物言志的古诗词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一、二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句句又暗示着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用拟人手法写蝉。
尾联“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就像陈毅元帅的《松》所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古诗鉴赏之咏物言志诗分析
![古诗鉴赏之咏物言志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683cd95fbfc77da269b1a0.png)
做5-3P174(2012浙江卷、2014重庆卷)
二、赏析人物形象 例1:下面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思帝乡 孙光宪 如何?遣情情更多。永日水晶帘下,敛羞娥。六幅 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个因失意而寂寞、 怅惘的多情女子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 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 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 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 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 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 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 被贬后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三小题 咏笼莺 清· 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 1、答:被囚富贵人家,没有自由,只能在华丽的 啭春风。 笼中啼叫,度过一生的黄莺形象。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 在雕笼。 2、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 突出了笼中莺和鸾鸟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表 1.诗中的“笼莺”是怎样一个形象? 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2.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 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 、答:“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 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 3.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 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 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无奈。
2023届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word版 有答案)
![2023届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word版 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f7632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0.png)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宋]王令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1.《纸鸢》中的风筝与《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意象)极为相似;《临江仙》中“________”一句,表明成就一番事业,才华与机遇缺一不可。
2.王诗和侯词均借风筝言事感喟,请比较赏析两首作品在这一手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蝉【南宋】王沂孙①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
凄凉倦耳。
漫重拂琴丝②,怕寻冠珥③。
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
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
窗明月碎。
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
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④。
【注】①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人,宋亡后,任元庆元路学正。
其词以咏物见长,多故国之思,辞情哀苦。
①漫:不要。
拂琴丝:《后汉书·蔡邕传》有“弹琴者见螳螂捕蝉,而形诸琴”的典故,琴声中透着杀机。
①冠珥:古代官帽上的饰物。
①《古今注》:“齐王后忿而死。
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
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3.“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中“__________”字是全词的词眼。
总览全词,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______________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4.陈廷焯说:“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
”简析这首词是怎样借蝉写人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新竹(宋)张载(清)郑燮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①暗已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阅读之咏物言志诗
作者:卢家连杨守训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5年第42期
【技法指津】
一、概念与特点
咏物言志诗是指作者以生活中某一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以此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理想志向或爱憎好恶等思想情感的一类诗。
描摹其态求形似,融入哲理求神似,形神兼备是此类诗的特点。
二、常见类别及主旨
1.单纯咏物。
状物之形貌,写物之神态,只求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情感,只为表达作者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2.托物言志(志向)。
诗中描绘的物象只是载体,借以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抱负追求与豪情壮志。
名为咏物,实则通过描摹物象特征展示个人志向: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或坚持理想、绝不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或表达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等等。
3.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自然法理、社会道理、人生哲理。
4.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讽喻揭露批判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讽刺丑恶的人性。
5.咏物抒怀(情感)。
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或表达羁人生不幸遭遇的愤懑感慨;或表达羁旅离愁;或表达思乡念亲之情;或表达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或忧国忧民,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针砭时弊;或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等等。
三、常考题型
针对咏物言志诗,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
1.这首诗所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有何特点。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性格追求。
3.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或比较两首诗情感技巧的异同。
四、鉴赏方法
1.抓“物”的特点。
鉴赏咏物言志诗,首先要注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
我们只有准确抓住外形特点,分析物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才能展开联想,探求到主旨。
如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植物,有耐寒的特点,能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所以二者往往象征坚贞不屈、孤傲直立、刚正不阿等品质。
2.体悟作者在“物”中所托之情。
一首好的咏物言志诗,总是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道理。
因而,鉴赏时,我们要把物象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环境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遭遇或发生的变化与作者的生平、遭遇联系在一起。
找到了人与物之间的关联,我们便抓住了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也抓住了物的品质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生追求、态度理想。
3.分析艺术手法。
咏物言志诗明写物实写人,要把物当成人来理解。
赏析时,我们要从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入手,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4.要明了“物同情异”及“物异情同”的道理。
万物都有多面性,作者在咏物时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境遇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情感主旨大多各异。
反之亦然。
不同的诗人咏的“物”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主旨有时却是相似的。
因此,我们要灵活处理“物”与情之间的关系,不可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套。
从全篇着眼,从作品本身及作者的实际出发来进行剖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阅读训练】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
这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
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
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
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将失势遭殃,受到惩罚。
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这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
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这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
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①。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②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①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②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2.这首诗的颔联通过环境描写,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
3.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怎样的情绪?
答: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画鹰
□杜甫
素练①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②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④光堪摘,轩楹⑤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
②(sǒng),挺立。
③胡:这里指猢狲。
一说指胡人。
④绦:丝绳。
镟:铜环。
⑤轩楹:堂前廊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
请从颔联、颈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答: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景,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答: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答: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
“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堪”“可”二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作者的英豪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