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时 问题解决(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2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2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的第12课时——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这一课时主要讲解的是第三单元中的“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找零、如何计算不同商品的折扣后价格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课时中,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而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这些运算技巧,并能够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我已经准备好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本、计算器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我会以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模拟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们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
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并详细讲解解题步骤。
然后,我会安排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将关键的解题步骤和公式写在下方的黑板上,以便学生们随时查看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课后,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以便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其中一道作业题目是:小明去超市购物,购买了一瓶饮料,价格为12元,又购买了一袋零食,价格为8元。
如果小明给了收银员100元,请问收银员需要找给小明多少零钱?答案是:收银员需要找给小明8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
第12课时 商不变的性质及解决问题练习

商不变的性质及解决应用题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90——92页教学目的1、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准确地运用商不变的性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口算并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4.利用商不变解决应用题。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老师请你们看两张动物的图片——猎豹和羚羊。
凶猛的猎豹2小时奔跑160千米,美丽的羚羊4小时奔跑320千米,谁的速度快?预设:160÷2=80千米/小时320÷4=80千米/小时谈话: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除法算式,它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在哪里?这两个算式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预设:商一样,被除数和除数不一样,蕴含着商不变的性质这个规律。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谁能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学生口答后大屏幕出示: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世界逛一逛。
【设计意图】趣味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利用规律解决计算问题。
1、我会口算。
考一考大家看谁的反应速度快。
大屏幕出示:你是怎样口算的?预设:因为45÷3=15 ,450÷30 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变成 45÷3=15, 4500÷300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变成 45÷3=15.小结: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变成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比较简便.2. 我会填。
先填一填,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250÷50=5(250 ÷ 2 )÷(50 ÷)=5(250×)÷(50 ×)=5(250×)÷(50× 4 ) =5(250 )÷(50 ) =5预设:第一题,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被除数除以2,除数也应该同时除以2,第二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人教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2课时《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整理和复习(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整理和复习(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整理并落实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使学生养成认真理解题意,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以及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避免思维定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这一单元我们不仅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学习了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一单元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预设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预设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预设3: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思维导图。
(二)重点复习,沟通联系1.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解决问题时,一般分为哪些步骤?预设:先审题,理解题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最后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师:看来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同学们记得很牢固,那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做两道题。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汇报。
师:这两道题求的分别是什么?预设:第(1)题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第(2)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师:那解决这样的题目,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我们先看第(1)题。
你是怎样想的?预设:腰鼓队有32人,高跷队比腰鼓队少15人,要求高跷队的人数,可以画图分析题意。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图。
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图列式计算,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分享。
预设:从图中可以看出,用腰鼓队的人数减去高跷队比腰鼓队少的人数,就是高跷队的人数。
列式计算为32-15=17(人)。
师: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怎样检查一下?预设:17+15=32,和图中的“腰鼓队有32人”一致,所以解答正确。
第12课时 问题解决(2)五年级上册数学西师版

4.平均每年上调多少元?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第7题)
175+282=457(元)
在我工作的7年里,我的工 资前3年共上调了175元,
3+4=7(年)
后4年共上调了282元。
457÷7≈65.29(元)
(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第5题)
2.小华家1年的用水量如表所示。平均每个月用多少
吨水?
57.5+80.5=138(吨)
前5个月 57.5吨
后7个月 80.5吨
5+7=12(个)
138÷12=11.5(吨)
答:平均每个月用11.5吨水。
(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第6题)
3.张叔叔骑自行车,4了45.6米。
如何解答呢?
前4天铺设了49.6米。 后3天铺设了45.6米。
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总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
?
(1)铺设的总米数:49.6+45.6=95.2(m)
(2)铺设的总天数:4+3=7(天)
(3)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95.2÷7=13.6(m)
(1)铺设的总米数:49.6+45.6=95.2(m) (2)铺设的总天数:4+3=7(天) (3)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95.2÷7=13.6(m)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三
第12课时
小数除法
问题解决(2)
复习导入
1.一些苹果,一辆汽车5.6次运完,实际需要运(6)次。 2.可以买4.8瓶饮料的钱,实际只能买(4)瓶。 3.一些布可以做42.6套儿童服装,实际只能做(42)套 儿童服装。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解决问题(二)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解决问题(二)教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解决问题(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的第12课时,主要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5元,书店搞活动满50元减10元,小明实付了35元,请问小明买了多少本书?”让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 讲解例题:教师选取一个学生讨论中的方法,进行讲解。
如: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先画出原价和活动价的线段图,然后根据题目信息,找出小明实际支付的价格所对应的书本数量。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如:“小华买了一支笔和一块橡皮,一共花了10元,如果一支笔原价是5元,橡皮的价格是多少?”5. 学生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6. 板书设计:教师根据讲解的例题,设计板书,突出解题的关键步骤和画图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1)妈妈买了一篮子水果,其中有苹果、香蕉和橙子,一共花了30元。
苹果每个2元,香蕉每个1元,橙子每个3元,请问篮子里分别有多少个苹果、香蕉和橙子?(2)小华买了一本书和一支笔,一共花了18元。
书的价格是10元,笔的价格是5元,请问小华买了多少支笔?2. 答案:(1)妈妈买了10个苹果,5个香蕉和5个橙子。
第12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2)

比例教学设计二、新知探究任务一:探索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例6。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现在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
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要解决的问题是: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师:我们可以把数学信息整理一下,请看课件。
师: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组内讨论。
学生汇报:生:先求出总用电量,再求现在的用电天数。
100×5÷25=500÷25=20(天)生:先求出每天用电量的倍数关系,再求现在的用电天数。
100÷25×5=4×5=20(天)师:同学回答的真好,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同学用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展台展示学生作品作品一: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作品二: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说说你的想法。
生:作品一是错误的,比值的意义不同。
生:作品二这不是比例,比例等号左右两边都是比,而25x与100×5都不是比,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比例不成立。
师:同学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现在好好研究题目的信息,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出示课件)思考:1.题目告诉我们哪三个量?2.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4.你能根据比例关系列出等式吗?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用关系式表示是( )。
师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对应两个数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就成立,列成乘积一定的等式,也是运用反比例方法解题的一种表现方式。
所以作品二是正确的。
师:比较“算术法”与“比例法”,你有什么发现?生:算术法:要先求出用电总量,再根据总量和平均每天用电量求出总价。
生:比例法:先判断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再解比例。
师小结: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求出现用电总量,而用电总量是不变的,只要用“原来每天用电量×原来天。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2课时《商的变化规律(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2课时《商的变化规律(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2课时商的变化规律(2)》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进一步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对于商的变化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商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卡片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样是除法,商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如:80÷10=8,40÷5=8,引导学生发现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解释原因。
例如:20÷2=10,那么200÷20=?引导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3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商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2)》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课时商的变化规律(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课时商的变化规律(2)》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计算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索商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规律。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商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除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习过商的变化规律,对商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理解不深、应用不灵活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探索和交流,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商的变化规律。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例题,让学生自主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复习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题:计算24÷3的结果,并说明计算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的第12课时,问题解决。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问题,正确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老师拿出一个苹果,告诉学生:“我有一个苹果,小明给了我一个苹果,我现在有几个苹果?”学生回答:“两个。
”2. 例题讲解:老师出示例题:“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了小明1个,又给了小红2个,妈妈现在有几个苹果?”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妈妈现在有4个苹果。
”3. 随堂练习:老师出示练习题:“小明有5个糖果,他吃掉了3个,他还剩下几个糖果?”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进行讲解。
4. 小组合作: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了小明1个又给了小红2个妈妈现在有几个苹果?答案:妈妈现在有4个苹果。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但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合作意识不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些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12课时 解决问题 练习课 (共10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二 年级下 册数学 课件: 第12课 时 解决问题 练习课 (共10张PPT)
二 巩固练习 1.
二 巩固练习 9.
18÷6=3(只)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二 年级下 册数学 课件: 第12课 时 解决问题 练习课 (共10张PPT)
二 巩固练习 3.
教材P24T5 翼
(1)5×6=30(个)答:需要30个。 (2)18÷6=3(个)答:能做好3个中国结。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二 年级下 册数学 课件: 第12课 时 解决问题 练习课 (共10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二 年级下 册数学 课件: 第12课 时 解决问题 练习课 (共10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二 年级下 册数学 课件: 第12课 时 解决问题 练习课 (共10张PPT)
一 复习导入 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分一分,填一填。 12块饼干,每人分 6 块,平均分给( 2 )人。 12块饼干,平均分给 3 人,每人分( 4 )块。
二 巩固练习
教材P25T6、7 翼
4.
5
6
5
6
5
6
15
5.
÷ - ÷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二 年级下 册数学 课件: 第12课 时 解决问题 练习课 (共10张PPT)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 解决问题(二)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解决问题(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等。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减法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小华有10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生活中的减法问题,如:教室里有20个学生,走了5个,还剩几个?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5.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减法题目。
(2)观察生活中的减法问题,并与家长分享解决过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谁的速度快?
林老师倾情推荐
6
速度=路程÷时间 洋洋:38.4÷8=4.8(m/s) 方方:75.2÷16=4.7(m/s)
林老师倾情推荐
7
随着秦岭终南山隧道的建成,西安至柞
水的通行里程由146km缩短为64.7km,行
车速度由原来的每时45.5km提高到每时
90km。行车时间比原来少用多少小时?
林老师倾情推荐
9
总结与反思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林老师倾情推荐
10
林老师倾情推荐
11
(得数保留整数)
146÷45.5≈3.21(时) 64.7÷90≈0.72(时) 3.21-0.72≈2(时) 答:行车时间比原来少用2小时。
林老师倾情推荐
8
课堂活动
了解班上或学校订的几种报纸的 定价,算一算每期报纸的价格是多少 元纸,并说一 说你的理由。
第 三 单元 小数除法
第 12 课时 问 题 解 决(2)
林老师倾情推荐
1
林老师倾情推荐
2
4.5>4.3 答: 五号摊位的蘑菇更合算。
林老师倾情推荐
3
也可以用6千克 用12kg蘑菇的价蘑格菇比的较价格比较
重量
钱数
四号摊位 6×2=12(kg) 27×2=54(元)
五号摊位 12kg
52元
54 > 52
答: 五号摊位的蘑菇更合算。
林老师倾情推荐
4
拓展练习
小红家在8.5㎡的土地上收了83.3kg
白菜,小林家在4.8㎡的土地上收了
45.6kg白菜。哪家白菜的收成好一些?
小红家:83.3÷8.5=9.8(kg) 小林家:45.6÷4.8=9.5(kg)
9.8>9.5 答:小红家白菜的收成好一些。
林老师倾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