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__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众所周知,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但中国文化的母体中,亦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
其中,中外文化有两次大的文化交汇。
一次是汉代晋唐时期,由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南亚次大陆文化带来的佛学;另一次是从明代到清代,从欧洲传来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
所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但是中国自古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曾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必然跟别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其次,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再次,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如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南海上王伟的飞机被撞,中国人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而不是进行战争报复,这一个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差有关,主要的还是与中国人忍让为上有关,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美国“9.11”事件后,有90%的美国人要求进行报复,以恐怖行为反击恐怖行为。
这就是两种文化在各自民族里的直接表现。
不过正是有这些文化的差异,才使得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各具特色。
德国人做“精”(精密制造业在世界占首位),美国人做“大”(世界五百强,美国占了近一半)。
法国人做“时尚”(如香水、时装、旅游、展览等)。
这些都与西方人的“征服自然”、“个体为本”、“力取天下”等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东方国家,如中国做“廉”(中国产品在世界上是以廉价闻名遐迩的)。
日本人做“省”(日本产品追求低成本),则与东方人“顺天应物”、“粗族为本”、“执用两中”等文化观念有紧密的联系。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
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
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
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
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
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
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048文化纵横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比较中西文化,首先要对“文化”一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怎样才能理解文化的含义。
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种看得见的主导文化;精神文化,特别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感、学术思想、文艺艺术、科技、制度等,其中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意识形态”。
要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对中西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价值观念。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达成以下共识:中国文化以社会优越性和集体主义为特征,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和个人主义为特征。
社会价值观首先是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而非个人的文化价值观。
婚姻、家庭、教育。
婚姻: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结婚和离婚都是他们的私事,所以离婚率非常高。
中国人喜欢集体主义,和睦相处,有责任感。
大部分东方国家都认为,离婚对子女不负责任。
尽管一些夫妻彼此不爱,但他们仍有名义上的婚姻。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可以概括为:祝福、善良、无私奉献、父母作风、过多干预;在西方,情况就不一样了。
自童年开始,西方父母就致力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他们的孩子在16岁时搬走,18岁时工作,为自己筹学费。
假如他付不起学费,他父母就会提前付款,工作之后多数家长还会要求子女将钱归还给父母。
相比而言,西方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安排和生活。
国外小学强调从简约到简约的知识建构;而西方教育则坚持“个人主义”,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对外方面:引入学分制,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风俗习惯。
我们都知道,向西方人询问他们的年龄、婚姻、收入和宗教信仰是不礼貌的。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注意孩子和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在西方学校,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老师会亲自把试卷交给每个学生。
此外,他们每次分发论文时,都会把分数放在页面上,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隐私。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拟研究应持的根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展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华,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那么,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是什么呢?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根底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限清楚,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成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底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美国人吃牛肉,中国人吃猪肉。 因为牛比猪 个儿大,所以美国 人大多比中国人个儿大。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 因素造就了不同的饮食 文明,因为有差异才有 了借鉴,中西方的文化 交融中不是为了比较出 谁优谁劣,重要的是吃 出健康,吃出快乐!
谢 谢!
童子鸡 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life” (没有性生活的鸡)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 中国人注重美味。
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 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
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
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 中国人注重排场
如果两位同性进餐,那么靠墙的位置应让给其中的年 长者.西餐还有个规矩,即是:每个人入座或离座,均应 从座椅的左侧进出.
举行正式宴会时,座席排列按国际惯例:桌次的高低 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 的高低也是依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西方习俗是 男女交叉安排,夫妻也是如此.
西餐的出菜顺序
供应红茶,可依各人喜爱选择.
饮食文化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 的饮食观念,从 来都是把追求美 味奉为进食的首 要目的。
在中国的烹调 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 达到极致,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 段,
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 ,弄出特色来, 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
扬州名菜 狮子头
川菜 宫爆鸡丁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 化的信息。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 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 然 少了艺术性,但是多了实用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中西文化精神的异同文化通常采取特定的形式或抽象的形式,而文化精神是文化学者用来描述价值系统整合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将每种文化中复杂的价值体系简化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种基本模式,并解释了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
(例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并延伸了士大夫阶层“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公开他们的个性,追求他们的生活。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
(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
诚然,两者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它们在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存在也不是截然相反的。
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然而,这里提到的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启蒙精神并不相同。
后者反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从而将人的地位提升到高于上帝和自然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人权、平等和其他价值。
前者意味着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
它不刻意依赖宗教和神灵的供养,也不追求纯粹的自然知识体系,而是注重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中西文学的许多概念和范畴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这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第二,群体认同和个体标准。
(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不同看法。
尽管中西文化都把人放在价值体系的中心,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拥有理性、尊严和自由意志,并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主要把人看作相似的人,重视他们的社会价值,只把人看作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衍生物。
他的价值观是存在的,并在群体中得到反映。
因此,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利益托付给自己的团体。
第三,中庸和平和崇尚力量的学说仍有争议(p90)。
从不同的群体认同原则和个人标准出发,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化差异及对待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了差异鲜明的社会关系、民情风俗。
然而,这些不同的文化到底有哪些差异呢?你可能有些许好奇。
那么,就让我们来简单的谈一下中西文化的差异吧。
一、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慎重的不同在西方,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认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这是应该的〞、“我自己没做什么,都是大家的功绩〞或“不行,不行!差远啦〞等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认了自己,还否认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的不同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觉得:自己为自己负责。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
正是由于这些,主动帮助别人或承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
因为他们会觉得承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预别人私事。
而中国人的行为准那么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表达出来的。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
在中国,主动关心他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管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种情况,西方会说“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出色超凡的事业。
而传统的中国文化那么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不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保持和谐。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化差异

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 民法大权》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 中最伟大的成就。
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 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 帝赎罪 。
中国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 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 华夏自居。 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 的,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中国人变 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
中西文化差异
一出的是 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 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 他的老母亲。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 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 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 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古希腊文明主要是其民主制度和人文精神与 理性。 雅典民主制强调主权在民;轮流执政;权 力的制约;法律之上。 雅典的民主制可以说是人类民主制度的源 头。但其也存在缺陷,表现在民主的范围有限 (奴隶与妇女不是公民);采用的是直接民主 (易造成多数人的专制)。
人文精神以人作为中心来观察、思考问题。 理性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归纳、推理、演 艺等方法对事物的本源等的探究,往往是对事 物深层次的认识。 而古罗马对现代的贡献表现在法律和基督 教上。
二、中西文化的变革
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 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 儒家思想的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 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摘要: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
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共性一、引言二、中西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1、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一个东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国家,主要是属于内陆性质的国家。
生存在中国大地的民众主要是靠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养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小农经济生活,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由于这种小农生活是在一种封闭状态的土地上生活,这给中国民众造就出一种易于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
(2)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在一种大一统的状态中进行的,这使得人们的思想缺乏变革意识,往往是按照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办事就行了。
2、西方传统文化:(1)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大多数是靠海国家(如英国就是个岛国),因而西方民众其生存土壤极其有限,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生产结构不是小农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而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的商业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易满足、勇于开拓的心理状态。
(2)西方各国是由统一的欧洲帝国分裂而成的,在西方各个国家,它们不仅发展了各自的历史,而且相互吸收,这样人们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变革意识,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办事。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构成(1)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生存、而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则就难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南方文化,它诞生在汉楚地带,这一地带保留着许多未开化的习俗、民情、观念、思想,它的特点就是出世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不尽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外来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国,就被中国化了,它的特点就是就是人必须依附佛祖,人应断绝自我的七情六欲,人的幸福不在于现世而在于来世,不在于此岸而在于彼岸。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外文化差异产生渊源的探究摘要: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关键字:天人合一;征服自然;家族本位;个人本位;艺术精神;科学精神一、研究背景18世纪末,西方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电讯、图书出版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整个世界缩小了,时间拉长了,历史凝缩了,文化也就在整合的时空中跨出了封闭的格局,走向了世界。
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传播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势必触发学术界在比较选择的基础上创造文化的热情。
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从打开的闸门奔涌而入。
儒家思想稳固不易的统治地位因之而动摇,中华民族共同奉守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均在文化震荡中皲裂。
当然先进的中国人也从打开的大门观察世界,走出封闭。
百年学术-----中西文化比较就是在上述世界性文化整合的背景中变化并发展的。
人类文化有其超越地域、民族、语言的共同性,并不因地域与民族的差异而显示不同,中外文化中存在着无可争议的共通处。
但由于中外历史和中外经济政治体制等的差异,中外文化又有着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如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中国人讲究的“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改造自然,等等。
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二、研究现状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容华贵。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比较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比较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两种文化的核心。
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截然对立,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中的存在形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而以海洋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古希腊人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引起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
而要驾驭自然,先决条件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对于神灵的漠视,如“不语乱、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
儒家的鬼神观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形成显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连中国原始文化中的神话,也因此大量散佚或演义成了历史。
作为中国文化的另一支脉的道家也把人而不是神鬼天体作为自己的关注中心。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
理性精神即“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从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的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和理性原则。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有两个维度: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重视集体利益,如国家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可以忽视,甚至可以牺牲。
试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是倒过来的。西人重法 ,不重人情。法在理前 ,理在情前。我们时常看到父子之间、 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合理 ,但合法 ,吃亏者也有自认倒霉 ,旁 观者也能容忍。但若有事不合法 ,即使合情合理 ,西人也会争论不休 ,直到闹上法庭。 在情理法的中国 ,人情味浓厚 ,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 ,托托人情 ,走走关系。这是一种自 然保险系统 ,人们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下渡过难关。因此在中国 ,人事关系极为重要 ,生活之中充 满天伦之乐。但也容易产生不公正。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 ,人情似纸。相互之间可说是“鸡犬之 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矛盾 ,先讲理 ,后上法庭 ,简单明了。西方人虽淡薄人情 ,却十 分讲公正、平等 ,即使是一介草民 ,只要是真正合理合法,就是同总理打官司 ,他也照样可以打 赢。 五、演绎分析与归纳假想
第 30 卷 第 1 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Vol. 30 No. 1 2010 年 2 月 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试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姚艳梅 (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 ,陕西宝鸡 721013)
西方人重演绎与分析,中国人重归纳与假想。 ] ( P2 - 15) 早期的西方人同古代中国人一样,也是到 [4 自然界去找治病的药草。然而他们不是直接用来治病,而是把这些东西捣碎,提练,研究它们的成 份。对人体也是如此,解剖人体,研究各个器官的构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合起来看整体。 这里面充满了西方人对分析方法的重视。我们中国的古代中医主要不是用的分析方法,而是假想 加实验的方法。比方人体出现某种病状,医生便假想这种病的根源,病理,即所谓精气神。然后用 中草药去试验对其病状的治疗效果。若发现病状消失,则把促其病症消失的那些中草药与病症对 应起来,成为单方。 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人喜欢用归纳法。例如老子、庄子的许多结论都是来自于归纳。他们 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先烂” 河高海低,千流归大海”等等 “, “, “, 现象,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处柔处下强于处刚处上。以柔可以克刚,以下可以克上。中国古代的科 学研究极少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概念,并建立一套逻辑模型,然后完全离开现实世界进行纯粹的 演绎。后者,却正是西方人研究问题的方法。归纳法的优点在于发现一般规律,但不严格,也难以 构建逻辑体系,而演绎法的优势正在于它的严格与易于构建逻辑体系。不过,中国的《易经》是个 异数,它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抽象与演绎的。 一旦它把阴与阳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之后,六十四 卦的结构就是完全依赖于演绎。六十四卦事实上相当于六十四个抽象的模型。可以说《易经》 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有太大的差别,有些地方更有它的独到之处。可惜后来被孔 子等人作注后,就把《易经》人文化了,从而丢掉了它最宝贵的方法论贡献。如果中国自《易经》 始,就继承与发展那套方法论,中国今日已是科学王国了。 所幸的是现代中国人已把西方的分析与 演绎法学到了手,又把自己所擅长的归纳法与假想(想像) 发扬光大。此混合的思维方式当然优于 单一的思维方式。因此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赶超西方,在方法论方面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这种东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别,也可以用来部分解释为什么西方科学先落后于中国,然后却 远远超过中国。 这是因为用分析方法搞清事物的结构要花漫长的时间,一旦把事物的结构搞清楚, 借助演绎的优势,就可以以极快的加速度把科学技术推向前进。而在西方人用漫长的时间搞清事 物内部结构的时候,中国人已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归纳和想像搞清了事物构成及其规律的几成。因 为这种方法快而简便,但这种方法到了一定阶段就开始减速,不能把事物更深入地研究下去了。 因此在加速与减速的相互抵销过程中,西方的科学技术终于远远地走到了中国的前面。但现代中 国人的思维方式已是交叉式的,这相对于西方的分析与演绎更有优势。因为过分的分析会失去事 物的整体并使其无法掌控(支离破碎、分支多到要知识爆炸的程度) 。这就为中国再超西方准备 了方法论上的优势。 六、结语 西方文化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的,是不断地跃迁、 不断地相互否定的。 通过中国文化以 “不 变应万变”和西方文化“大变化、大超越”的比较,就会发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优劣之处。 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超越精神常常提醒人要注意自身的有限性和理性本身的缺陷,这种缺憾意识 导致了西方哲学中的怀疑论,也就是不断地反省自身和批判现实[ 2 ] 。中国人的自由观念历来就缺 乏一种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发展到极端就是老庄式的自由,天人合一,随心所欲,完全的解放。这 种自由固然很吸引人,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没有可行性。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 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 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 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 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 化的侵入与渗透;[5 ] ( P57 - 63) 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 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实际上,这是将属于浅表层次的物质文化与属于深层形态精神 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对文化之性质特征缺乏深刻了解的皮相之见。 其实,不同的文化之间并不存 在优劣强弱之分,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 远远不是优胜劣败、强进弱退那么简 单;[ 6 ] ( P1 - 8) 对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产生最重要作用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否具有 普适性与包容性,而这又与该文化的生存形态及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西方的历史进 程远远晚于中国,没有深刻的历史文化积累,但同时也没有长期封建主义文化的束缚,同时因为人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12月23日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赵林主讲人简介赵林: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
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
在教学方面被武汉大学师生公认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每次上课均使用武汉大学最大的教室(300多座位),且堂堂课爆满。
在武汉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上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内容简介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中西文化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创造过辉煌。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
中国文化也具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
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条所谓“以夏变夷”的路线发展下来的,各种异质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面前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拒,从而使儒家文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唯我独尊的纯粹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夏变夷”始终就是主导,当然也曾经有过以夷乱夏的情况。
二、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表现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
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就初现端倪,在中西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的现实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三、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前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超越精神常常提醒西方人注意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理性本身的缺陷,这种缺憾意识导致了西方哲学中的怀疑论,说到底就是不断地反省自身和批判现实。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1、思维模式的差异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在语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
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
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以实例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以实例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从与两位来自美国青年志愿者的生活与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中西方在教育、宗教、隐私、饮食、社交习惯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对于这些差异的分析和探究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从而使我们的交流更有效,更顺畅。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交流文化一词,汉语中就是“人文教化”的简称。
而文化的构成,最常见的是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
中国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自然环境、思想观念、人文历史等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人文教化”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当两个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一起交流沟通时,两种不同的文化也就会摩擦碰撞。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下人性的真实写照。
本文从笔者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接待国外来访者所感受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做一简要探究。
2009年3月和2011年3月,笔者先后接待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ack Goets和哈佛大学的Brain Mendal(都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社会实践,在校园开展英语角活动,与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互动交流。
期间两位青年志愿者住在笔者家里并和笔者的家人一起生活,在与他俩朝夕相处的几个月中,笔者切身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在教育、宗教、饮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在教育方面的差异Jack和Brain来我家时,我儿子正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这时候的小孩由于玩心正浓,所以在平日的生活中我管束的比较严格,事无巨细都插手干涉。
有次我带Brain去儿子学校,孩子们正在操场上放风筝,我想让Brain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就要求儿子把风筝让给Brain,儿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我的要求。
Brain对此事很有看法,他说在美国,人们对孩子的要求不是服从,而是尊重,更注重的是平等、交流和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
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是未成年人,也有自己的人权和自尊心,蹲下来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是家长一贯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即所谓“忧患意识”
(返回)
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
中国文化在中世纪非常繁荣,但是随 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中国文化就相形 见绌了。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早在利玛窦
等传教士来华传教时就已经开始,但是大
规模的和正面的中西文化碰撞是在鸦片战
争以后。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全盘西化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全盘苏俄化 既反“美帝”,又反“苏修” 改革开放
(返回)
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一种深刻的自我批判方
式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开创出现代化的精神根基, 并且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借鉴、吸收西方和世界各
种文化的精华因素,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互
补和融合更新,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源远
地位的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或者再往
前推,自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就像儒 家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脉一样。
中国文化、西 方 文化有哪些 渊源或者传统?
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面对不同的源流传统,有一个基本的
鬼神,他们谈鬼神无非是为了道德教化
(“神道以设教”)。
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上是一种 无神论的文化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 无神论者
中国人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
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无暇去顾及
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比起西方中世纪文 化,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更加辉煌、繁盛, 同时它也缺乏一种向前追求的强烈愿望。
第一步:从殷商时代“尊神事鬼”的巫觋
精神向周代“尊礼敬德”的宗法精神的转化。 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第一次大变革,它使人们 开始将眼光从天上转向人间,从祭祀占卜转向 宗法礼仪。
“以德配天” 思想的出现
第二步:从周代“尊礼敬德”的宗法
精神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在自觉的伦理
精神的转换,这个转化过程从孔子的 “仁”和子思的“至诚”,到孟子的
“四端之心”基本完成。
儒家道德心性的内 在敛聚
归纳之
在“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经过了两个阶 段的转化,最后导致了一种关注现世道德修养 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这 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 西方文化的转化,导致了人们把眼光投注 到天国理想和上帝的救恩,而对现实世界和物 质生活则采取一种鄙夷的态度(至少是理论上 的鄙夷态度),形成了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
二、“轴心时代”的文化变革
“轴心时代”以前,中西文化都具有浓
郁的迷信色彩,鬼神崇拜是它们的共同特 点。而它们之间的差别呢,固然有,但是 相比起它们的共性来说可能更小。 经历了“轴心时代”的变革以后,中西 文化开始向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中国文化的转化
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经历了一个很重 要的变革过程,可以把它分为两步:
模式,那就是“以夏变夷”,即以华
夏的文化来改变、同化蛮夷的文化。
中国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中下游形成 了华夏文化圈,四周则为蛮夷居住的化外之 地,东边称为夷,西边称为戎,北方称为狄, 南方称为蛮。
商周的鬼方、 鬼戎、昆夷、 玁(獫)狁、 獯鬻、犬戎
秦汉魏晋的 匈奴、鲜卑、 羯、氐、羌
唐宋元明清的回纥、 吐蕃、党项、契丹、 女真、蒙古、满族人
(返回)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 一种叫做协调的现实精神 中西文化 一种叫做超越的浪漫精神
中国文化通常被叫做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通常被叫做宗教文化
基本精神 的差异
前者—注重现世的人伦关系和道德修为 后者—注重超越的人神关系和宗教理想
中西文化分析 中西文化理论分析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儒家 思想之中—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或 者说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大凡都是不信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主讲:陈建业 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学院
引言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
二、“轴心时代”的文化变革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中西文化的现代化历程
引 言
中国文明从夏代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 年的历史;西方文明从克里特文化算起,至 今也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这两个文明,可
流长的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活力长存 。
每次戎狄民族入侵中原的结果都是征服
者反过来被华夏文化所同化。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外来民族 或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必须以华
夏文化或儒家文化为精神支柱,必须在潜移默
化的历史过程中脱胎换骨,融入到以儒家文化 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中。 “以夏变夷”的基本模式,导致了中国文 化形态的超稳定结构,培育了一种协调的现实
以说在时间上都是源远流长的。
在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都 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这些不同的 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返回)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
中国文化自西汉以来,通过官方“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方式,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精神。
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具有
很强的同化异域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比较典型地表现
了生物学上的“米亚德现象”。不仅是游牧
民族和中原华夏政权之间的这种冲突是如此, 而且就是异域的一些高级文化,包括佛教、 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高级宗教进入中土以后, 也面临着这样的命运。 比如说像 忠孝这样 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