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基本原理
《农业推广学》第08章农业推广计划与项目管理

《农业推广学》第08章农业推广计划与项目管理农业推广计划与项目管理是农业推广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制定农业推广计划的方法与步骤以及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巧。
本章主要介绍农业推广计划与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农业推广实践中的应用。
一、农业推广计划的制定农业推广计划的制定是农业推广活动的核心环节,目的是为了确定农业推广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和资源等,以确保农业推广的顺利进行。
1.确定农业推广的目标:农业推广的目标通常是解决农民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在确定目标时需要考虑农民的需求和利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国家、地方和农业部门的政策要求。
2.确定农业推广的内容:农业推广的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管理方法、市场营销、政策法规等。
在确定内容时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民的需求和技术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培训。
3.确定农业推广的方式:农业推广的方式主要包括现场指导、培训、推广会议、示范等。
在确定方式时需要根据农业推广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以确保传播效果和推广效益。
4.确定农业推广的时间:农业推广的时间应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和技术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民的时间安排和意愿,以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5.确定农业推广的资源:农业推广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等,需要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
在确定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农业推广的规模、地理条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推广效益。
二、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巧项目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旨在确保项目的目标达到和项目效益最大化。
在农业推广实践中,项目管理可以提高农业推广的组织、协调和监控能力,以更好地完成农业推广的任务。
1.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管理、计划管理、组织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
在农业推广项目中,这些原理可以帮助确保项目的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组织有序、资源充足、风险可控、成本可控、质量有保证和进度有保障。
农业推广学课本习题答案

农业推广学课本习题答案农业推广学课本习题答案在农业推广学的学习过程中,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解答习题,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
然而,有时候习题的答案并不容易找到,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农业推广学课本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
1. 什么是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农田生产实践的学科。
它涉及到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2. 农业推广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农业推广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科学性原理、实用性原理、适应性原理和可持续性原理。
科学性原理要求农业推广活动必须基于科学研究,依靠科学技术来指导和支撑。
实用性原理要求农业推广活动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适应性原理要求农业推广活动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田和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推广策略和服务。
可持续性原理要求农业推广活动必须注重长期效益,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推广的方法有哪些?农业推广的方法包括:示范推广法、群众自发推广法、讲座和培训法、媒体宣传法等。
示范推广法是通过在农田中建立示范点,展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优势,吸引农民参观学习,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
群众自发推广法是通过组织农民自发地进行试验和推广,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讲座和培训法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农业推广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媒体宣传法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广大农民宣传农业推广的理念、方法和成果。
4. 农业推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农业推广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民的接受程度、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推广资源的充足度、推广政策的支持度等。
农民的接受程度是农业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缺乏信心,就很难推广成功。
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农业推广的基础。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推广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将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实际生产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是指在农业推广实践中所运用的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
下面将就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科学原理的应用,即将科学原理与农业实践相结合,使科学理论能够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
其次是系统理论的应用,即将农业生产看作一个系统,在推广过程中综合考虑农田、种子、农药、肥料等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此外,还需要运用心理学原理,了解农民的需求与心理状态,以便进行有效的推广工作。
其次,农业推广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一是以农民为中心的方法。
农业推广的目标是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因此,应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农民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是综合技术方法。
农业生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包括种植技术、畜牧技术、水利技术等。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应用等渠道,将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给农民,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
四是示范推广方法。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和农技推广站等实体,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展示给农民,使其能够亲自参与学习和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广。
同时,农业推广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是科学性问题。
农业推广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以确保推广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真实可靠。
其次是可操作性问题。
农业推广的目标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推广的方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被农民理解和接受。
再次是可持续性问题。
推广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广的方法和技术应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农业条件和需求。
为了确保农业推广工作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还需要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和培训工作。
农业推广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农业技术和管理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农业习俗,与农民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推广工作。
农业推广基本原理全部

农业推广基本原理全部农业推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农业的每一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耕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而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石,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本文将从农业推广的定义入手,详细阐述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全部。
一、农业推广的定义农业推广是指通过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一项工作。
农业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二、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推广技术和方法都是在科学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是科学、有效和可靠的。
农业推广要具有科学性,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科学研究结果,开展科学实验和试验示范,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和方法的科学性。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推广的技术和方法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包括农民群众和农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实践结果。
农业推广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必须根据现实生产情况,注重地方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推广活动。
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推广的技术和方法都必须适应当地的资源特点、生态环境状况、生产条件和造价成本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农业推广要加强技术调查和研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使推广的技术和方法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4、先进性原则先进性原则是指推广的技术和方法都应该是具有知识和技术先进性的,包括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农业推广要关注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注重不断创新和改进推广技术和方法。
5、普及性原则普及性原则是指推广的技术和方法都必须具有推广普及性,即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农民群众,使广大农民都能掌握和使用,为不同层次的农民群众提供符合其需要的技术服务,确保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6、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推广的技术和方法都应该是实践可行、经济可行和社会可行的。
农业推广不仅要保证技术和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技术和方法能够持续运用和推广。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以日本来说,日本与我国的国情相似,是人多地少,其农用 地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日本在稻米等生产上却 实现了自给(1993年除外),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日 本的农业保护有极大关系,但日本的农业推广在其中也起 到了重要作用.早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就开始就半官半民 的农技推广活动,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农业濒临崩溃, 农业推广工作也陷于停顿之中。为了振兴农业,日本国会 于1948年通过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并开始依法建立农业推 广体系,形成了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 在日本,农业推广事业也被称为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由 中央和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推广体系,这部分推广力量在 整个农业推广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央每年根据各县农 户总数、耕地面积、农业情况安排约300亿日元的“交付 金”给各县用于农业推广事业,各县再根据各自的情况, 配套一般不低于国家“交付金”数额的经费支持农业推广 事业。此外,日本各级农协也积极参与到农业推广事业中, 在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中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推广 供给主体。
3:现代农业推广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 (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 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 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4: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
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内涵应该是:应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 服务等干预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 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 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 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
农业推广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 手段
农业推广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 用,从而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手段和装备,同时 也使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手段不断得以提高,从 而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实现农业 现代的经验也一再证明,没有发达的农业推广, 就不会有发达的农业,也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的 实现。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1)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主要是早期多数采用者认为有利可图,因此 主动积极的采用。
4.从众阶段(浪锋减退阶段) 后期多数和落后者在前面广大人群的影响 下,随波逐流的采用。
①突破阶段;
②紧要阶段(关键阶段);
③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④从众阶段(浪峰减退阶段)
S 型曲线:任意时间点上,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占全
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
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
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
表 1-1 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开始年度及面积百分比
5年
结论:(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 越 小 ; (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 较大。
如何引起农民注意,激发农民兴趣兴趣? 适宜的推广方法:成果示范和个别访问
3.评价阶段
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根据 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 价(效益比较、投入情况、风险程度、市场前景 等),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推广人员怎么做? 为农民提供先期试验结果和组织参观,协助他 们正确地进行评价,促使他们尽快做出决策。
农业推广活动。
开始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推广活动
➢19世纪末创办的农务堂有:杭州蚕学院、湖北务农工
艺学堂、江西高安蚕桑学堂、江宁农务工艺学堂、广西 农学堂等。
➢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推广农林简章22条,规定奖
励垦荒、设立农事学堂、农事试验场、农村讲习所等。
➢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社团,这
农业推广学重点

《农业推广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大众宣传、集体指导、个别指导的推广方法。
掌握娴熟的农业推广试验示范技能、教育培训技能、经营服务技能、信息服务技能、写作演讲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
绪论(4.0学时)基本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界定、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4.0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重点: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
难点: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理论。
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4.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几种形态,转化的评价指标,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
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形态,转化的评价指标,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
难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
第三章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3.0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掌握农民群体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农业推广人员的思维训练和个性培养,能够通过心理互动,利用农民的心理定势为农业推广服务。
重点:农民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定势的类型及特点难点:农民群体的心理定势极其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第四章行为改变原理(4.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行为改变的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和农民行为改变的特点,能够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活动。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的生活。
3.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4. 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5. 沟通: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即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以及手势等,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爱好、知识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过程。
6. 农业推广组织:是构成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具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
7.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8.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或途径,它体现了推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9.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定)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11. 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12. 创新度:是指某一个体或采用单位,在采用创新时比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相对早的程度。
农业推广学:1第一章 绪论

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 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振龙见当地种有
先
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 薯
八利,功同五谷”。便不顾西班牙政府不 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
亭
渡海带回福州培植。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让其子 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 试种,推广后,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清末民国初的农业推广活动
❖ 清朝末年洋务派和维新派开始向欧、美、日学习,创建农 事试验场。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设纺织局, 开始从美国引进陆地棉良种。
远古时代的教稼活
1、后稷教民稼穡
据 《 史 记 ·周 本 纪 》 载 : 后稷是帝喾的元妃姜媛的儿 子,名叫弃。儿时就有巨人 之志,好种树、麻、菽、麦, 成人后遂好耕作,教民稼穑。 帝尧举为农师,封于有邰 (故址在今咸阳市武功县境 内),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 中国农业始祖的不朽功 绩,遂建立了后稷教稼 台。
教稼台位于陕西武 功县,是全国唯一的一 处古农业名胜古迹,被 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 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 农业发祥圣地。
后稷教稼台
❖ 教稼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根栏 桩,隐含24节气;前后有台阶分别有五阶六阶可 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 1933年,于右任先生仰慕后稷之名寻根溯源、躬 身武功勘察,在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创立了西 北农林专科学校,迄今已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可谓“后稷之业炳千秋, 功在江河万古流”。
我国古代的农业推广活动
➢ 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所形 成的一些技术、技艺、诀窍需要传播和扩散,通常的方式
农业推广原理(1)

第二章农业推广原理一、本章学习目标:1.应用农业推广的逻辑框架、认知原理和需求层次理论2.理解农业推广的核心理念3.识记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二、本章要紧内容目标群体由于推广人员的效劳对象一般不是某个个体农民,而是一组人,一群人。
因此将推广的工作对象称为目标群体。
一、农业推广目标群体定位(一)目标群体的含义目标群体与群体不同。
群体是指由一些个体组成的,按一定规那么结合在一起寻求实现共同目标的个体群,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中心环节。
群体的特征如下:(1)碍事人的个性形成、态度和价值取向〔群体标准〕;(2)给成员以隶属感、平安感、满足感和自我实现的时机;(3)使个体受到一定的碍事、制约和压力〔群体压力〕;(4)同一群体内的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瞧、成就感和语言;(5)群体内成员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农业推广目标群体是指推广机构或推广人员依据推广目标选定的一类具有相同特征、时机和能力获得某些组织机构所提供的统一信息、物品或效劳的人们。
〔二〕推广组织对目标群体的瞄准农业推广目标对象的选择也称为目标群体瞄准过程,见图1。
一般来讲,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依据经济条件、产业类不和知识水平可能有下面几种目标群体:(1)年龄群体:老年、青年和儿童(2)性不群体:男性农民和农村妇女(3)经济群体:特困户;贫困户;中等户;富裕户(4)功能群体:专业户;兼业户;示范户(5)文化群体: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文盲农民二、目标群体的异质性与同质性〔一〕农村人口的异质性特征从农业推广的角度来瞧,农民或者讲农民群体间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异质性〕:1.年龄组合与社会性不。
2.资源禀赋。
3.心理特征。
4.获得资源的能力。
5.获得信息的能力。
三、进步农民策略与目标群体策略〔一〕进步农民与落后农民所谓进步农民实际是在推广工作者瞧来是进步的,是指那些对推广机构所要推广的工程感喜好,情愿与推广工作者配合并领先采纳某种新技术的人。
农业推广学知识点

农业推广学知识点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现代科技、管理经验和市场先进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学科。
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之下,农业推广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掌握农业推广学知识点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便来介绍一些农业推广学的知识点。
一、农业推广的创新理念创新理念是农业推广学的核心。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依靠农业技术部门将新技术推广给农民,往往导致技术缺乏实际效果。
现代的农业推广模式则强调将农民作为推广对象的重要定位,通过创新理念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和实践。
创新理念不只包括技术创新,更涉及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
二、德育知识德育是传递道德意识、承继优良传统和塑造民族心态的教育。
对于农业推广而言,德育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农村地区存在着“人心散失”、“知识匮乏”的问题,因此在农业推广中注重德育教育,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德育教育需要贴近农民实际生活,从家庭、家族、乡村中挖掘出历史文化价值,让农民通过教育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三、社会创新知识社会创新是一种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以社会改革为手段的创新。
在农业推广中,社会创新需要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通过社会创新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
例如,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民”的三级联动模式,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品牌的营销目标。
四、推广策略知识推广策略是农业推广必不可少的一环,主要包括技术推广策略、市场推广策略以及管理推广策略。
技术推广策略需要研究农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依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推广方式。
市场推广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农产品特点,设计适合的营销渠道和运作方式。
管理推广策略需要注重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五、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是农业推广中的一大要素,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实现增收和致富的途径。
与其依赖于政府补贴和土地收入,不如鼓励农民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切入市场,增加农业附加值。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

安全需要
农药的合理使用 地震时逃生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
3
(又叫情感和归属需要) 指建立人与人之 间的良好关系,希望得到友谊和爱情,并希望被某一团体接 纳为成员,有所归属。马斯洛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交需 要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人都有一种归属感,都希望把自己 置身于一个群体之中,受到群体的关心照顾。他认为,当社 交需要成为人们最重要的需要时,人们便会竭力地与别人保 持有意义的关系。
二、需要理论 (一)需要的概念
行为有动机支配,动机由需要引发。需要是指人们对某种 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注意比较经济学中的“需求”与需要理论中的“需要”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
1
包括人类对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1 各种物质生活条件如食物、水分、氧气、排泄等的需要。生 理需要是人的生物性的表现。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低 级、最迫切也即最基本的需要,因而也是推动力最强大的需 要,在这一级需要未满足之前,其他更高级的需要一般不会 起主导作用。
5
自我实现需要
农民事业心与自豪感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
(二)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一般而言,五个层次的需要是循序渐进的。 2.必须了解不同环境中农民的需要层次,使推广目 标与农民的期望一致。 3.即使是同层次的需求,也有不同。
END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
农牧部 王竟安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
一、行为科学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一定环境影响下引起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外 在反应。 购买化肥 开办农家乐 采用先进技术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
(二)行为的特点
1.目的性 2.调控性 3.可塑性
《农业推广基本理论》

①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 ②农产品运销、加工、贮藏的指导; ③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指导; 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指导; ⑤ 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的指导;
.
⑥家庭生活的指导 ⑦乡村领导人的培养与使用指导 ; ⑧乡村青年的培养与使用指导; ⑨乡村团体工作改善的指导; ⑩公共关系的指导。
.
(3)现代农业推广
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 “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
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 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推广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影响形式。通过有意识的信息交流 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做出最佳决策。”
.
狭义农业推广 广义农业推广 现代农业推广
恬和工作,其所作所为受生理和心理作用的影响。人在 一定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理变 化的外在反应称做行为。人的行为一般具有明确的
目的性和倾向性,是人们思想、感精、动机、需求、兴趣 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方式。
.
依据行为主体下同,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个体行为 主要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和研究,
.
农民行为的改变方法
★行政命令的方式 ★农民自发式 ★建议和咨询方式 ★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改变农民态度,政
广西考研农业学复习资料农业推广学基本原理概述

广西考研农业学复习资料农业推广学基本原理概述广西农业学复习资料:农业推广学基本原理概述在广西考研农业学的复习中, 农业推广学是一个重要而且广泛的知识领域。
本文将从农业推广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其进行概述。
一、农业推广学的定义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如何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广到广大农民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学科。
它综合运用农业科学、农艺技术、农民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科学的推广手段和方法,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1.需求导向:农业推广的核心是满足农民的需求。
推广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和服务,才能获得良好的推广效果。
2.示范引领: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展示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和效果,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同时,示范基地也可以成为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的交流平台,促进经验的分享和交流。
3.群众参与:农业推广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因此,在推广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参与决策和管理,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4.综合整合:农业推广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资源,从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农民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协作,形成一个推广链条。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技术的快速传播和推广。
三、农业推广方法1.培训:通过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向农民介绍农业推广的新技术和管理方法。
培训内容应具体、实用,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农民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农民广泛传播农业推广的知识和信息。
宣传内容应准确、生动,能够激发农民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3.技术示范:建立示范基地,向农民展示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通过参观学习,农民可以亲眼看到技术的效果,并从中获取经验和灵感。
4.农技推广员:农技推广员是农业推广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能与农民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信任关系,通过现场指导和解答疑问,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农业推广基本原理全部

第一讲农业推广基本原理第一节推广的框架模型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狭义农业推广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一、影响农业推广系统效率的因素1、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推广工作的外部客观环境2、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推广服务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P=f(I,E)P一工作绩效I一个人特征f一函数符号E一环境变量。
3、目标团体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B =f (P, E)B一农民行为变革P一农民个人特性素质f一函数符号E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二、影响两个系统个体行为的社会内容1、人际关系2、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3、社会文化环境三、两系统的沟通网络四、推广中沟通的双向模式五、推广体系中的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国际农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为了健全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效果,仅重视应用有效的推广方法或沟通是不够的,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还应该注重农民、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农业企业和商业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观察评价这些相互依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
1、研究、推广和农民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共同为知识和信息系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作为一整体,三者的协同作用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推广和农民是构成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三个不同的亚系统,三个亚系统在整个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相等的。
2、研究、推广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机制是信息流。
这种信息流不只是从研究到推广由推广至农民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且还有由农民到推广,由推广至研究或者由农业至研究的自下而上的反馈。
2农业推广基本原理1

种业发展总体要求
• 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 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 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种业发展基本原则
• 坚持自主创新
– 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 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 争力。
3.2 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
P2 I2
• 技术变化的经济学概念:需要 区分技术(technique)和工艺 (technology)、技术变化和 工艺变化、技术变化和要素替 代、物化技术变化与非物化技 术变化、程序创新和生产创新 等不同概念,在于考察农业生 产方法变化 • 右图:要素替代和技术变化
– 要素替代。投入结构变化是指 在等产量线上的移动,新古典 经济学将I1中从A移到B称为要 素替代; – 技术变化。整条等产量线的移 动,即I1从A移到C,新古典经 济学称为技术变化;
2 农业成果推广原理
• 社会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丰富农业成果, 如何推广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等农业新成果,可以对农业发展发挥促进 作用
• 参考:《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种子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国家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成果
•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农业法》规定:
•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
– 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 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 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农业推广原理

农业推广原理农业推广原理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应遵从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规律。
它是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将科技成果或典型经验推广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推广原理主要包括科学性、适用性、操作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等五个方面。
首先,科学性是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
农业推广必须以科学为基础,推广对象必须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科学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实验验证和可行性研究,确保其推广实效性。
其次,适用性是农业推广的重要原则。
农业推广必须以适用性为导向,讲究实效,以贴近群众的需求为切入点,针对不同农作物、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同地域特点,选择最适合群众的农业技术、组织管理方式进行推广。
再次,操作性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特点。
农业技术推广要注意方法和手段的操作性和简便性,常用图表尽可能地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复杂的知识,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和群众学习技术的便捷性。
其次,农业推广必须关注有效性。
有效性是评价推广效果的重要手段,必须有具体的技术支持和实际效益作为农民和管理员判断、评估的标准,以创造出良好的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最后,应该考虑可持续性。
农业推广的核心要求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推广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必须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尊重生态、尊重农民文化、尊重消费者基层意见,尊重农民和经营主体的意见,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同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确保推广的效果和实施过程中利益的平衡。
综上所述,科学性、适用性、操作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农业推广的核心原则。
遵循正确的农业推广原则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农业推广需要积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切实发挥技术的优势,积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进科学合理种植技术与地域特征的结合,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五章农业推广基本原理 (2)第一节推广的框架模型 (2)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 (2)第三节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 (12)第六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讲课4学时,讨论2学时) (23)第七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32)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般概念 (33)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37)第三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 (41)第五章农业推广基本原理第一节推广的框架模型一、影响农业推广系统效率的因素1、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2)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3)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4)推广工作的外部客观环境2、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推广服务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P=f(I,E)P一工作绩效 I一个人特征 f一函数符号 E一环境变量。
3、目标团体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B =f (P, E)B一农民行为变革 P一农民个人特性素质f一函数符号 E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二、影响两个系统个体行为的社会内容1、人际关系2、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3、社会文化环境三、两系统的沟通网络四、推广中沟通的双向模式五、推广体系中的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国际农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为了健全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效果,仅重视应用有效的推广方法或沟通是不够的,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还应该注重农民、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农业企业和商业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观察评价这些相互依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
1、研究、推广和农民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共同为知识和信息系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作为一整体,三者的协同作用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推广和农民是构成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三个不同的亚系统,三个亚系统在整个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相等的。
2、研究、推广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机制是信息流。
这种信息流不只是从研究到推广由推广至农民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且还有由农民到推广,由推广至研究或者由农业至研究的自下而上的反馈。
研究与推广,推广与农民,研究与农民之间呈双向信息流的关系。
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1.创新的概念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教授研究了多个有关创新扩散的案例,出版了《创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第一版),他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
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播学角度)。
“创新”不同于“发明”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经济学角度)2. 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鲜牛奶高温灭菌耐贮藏)(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采用;玉米面;玉米渣)(3)开辟新市场;(蔬菜当地消费;出口创汇)(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国企;股份制)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
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3. 创新的特性(1)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如:玉米杂交种取代自繁玉米种)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便利性、满足性等指标说明,至于某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用者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创新本身的性质。
(2)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用者的不确定性越小。
(3)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类。
(4)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
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
可试验性与可分性是密切相关的。
(5)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
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成果不那么容易被观察,所以某项创新的软件成分越大,其可观察性就越差,采用率就越慢。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l.认识阶段---感知阶段。
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与本身的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某项创新。
2.兴趣阶段。
农民在初步认识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好处的时候,其行为就会发展到感兴趣。
这时,农民对此项创新的方法和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开始出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初步做出是否试用的打算。
3.评价阶段。
农民根据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
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评价,最后决定是否采用。
4.试用阶段 ----尝试阶段。
农民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防止盲目应用,估计效益高低等。
在正式采用之前要先进行小规模的采用即试用,为今后大规模采用做准备。
5.采用阶段----接受阶段。
通过试用评价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如果该项创新较为理想,农民便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决定采用的规模,正式实施创新。
以上采用过程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者们根据观察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也有的学者采用三段、四段或其他形式来划分。
三、创新采用者分类1.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规律农业创新采用的五个阶段,是指农民个人对某项创新的采用过程而言,但对于不同的农民个人来说,即使对于同一项创新,开始采用的时间也是有先有后的,并不是整齐划一地。
有的是从获得信息不久就决定采用,有的可能会犹豫、观望迟迟不肯采用。
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了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过程中,开始采用的时间与采用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关系曲线呈常态分布(如图1-1)。
他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人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并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1)“创新先驱者”:在创新出台后,首先试着采用,因为他们富于冒险及创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用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则会蒙受不少损失。
(2)“早期采用者”:当创新继续被较多的人采用时,称这些人为“早期采用者”。
他们是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行为谨慎。
(3)“早期多数”: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4)“后期多数”: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5)“落后者”:他们是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2.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表现有较大差异,这里举出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这项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及整个采用过程所用的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图示不同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从认识到试行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这种现象说明,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接受新事物很快,但他们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评价工作,经过多年试验证明确有良好的效果,才能最终采用;落后者则与此相反,他们从认识到试行花了9.5年时问,比先驱者长5倍还多,说明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太慢,既不亲自试验,又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果,只是在当地多数人均已采用的情况下,才随大流采用,试行期仅1.5年。
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表中列出了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逐年的人数及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数。
可以看出,开始试用时间越早,则其试用时间越长,且开始试用的面积比例越小,以后才逐年增加;而开始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且开始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这种规律性与第一个案例相同。
以上实例说明,创新先驱者与早期采用者从试行到全部采用,要花比其他采用者比较长的时间,而后期采用者虽然起步较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的时间。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杂交种的出现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随着试种的农民都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给后来者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大家放心大胆种植,杂交种很快就普及了。
其次,是杂交种每年要制种,每年都需要购买新种子,这不符合传统的自留种子的习惯,所以一开始推行时会遇到不少麻烦和困难。
第三,虽然主观上愿意接受杂交种,但许多客观条件如水肥条件、资金、农药等一时不具备,使大面积采用有困难。
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以后,杂交种面积就达到较高的比例,最后得以普及。
启示: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科技示范户(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带动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一般不要过多考虑落后者,因为在他们开始采用时,这项创新可能要被淘汰。
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农业推广中不同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农民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
1.认识阶段: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要比其他阶段为高。
从信息来源讲,在认识阶段,邻居朋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小组接触(推广人员组织进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推广人员对农民个别指导)。
2.兴趣阶段:农民认为此阶段的信息常来自邻居朋友,大众媒介的作用已被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所进一步代替,后两者的作用开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