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习时间:2课时授课过程:课前导学: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过程:一、世外桃源的意思二、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散文以《桃花源记》、辞赋以《归去来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因在家门口栽有五棵柳树,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五柳先生”。

三、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令陶渊明心生不满,再加上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于是,他晚年以当时一些避乱事实和传说为素材,创作了《桃花源记》,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四、文中重点字音:夹岸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遂与外人间隔率妻子邑人来此绝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五、讲解文章(一)文中重点词语解释第一段:1、为业2、缘溪行3、夹岸数百步4、鲜美5、落英6、缤纷7、异之8、复前行9、欲穷其林第二段:1、仿佛2、豁然开朗3、俨然9怡然4、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阡陌6、交通7、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二)思考探究:第一段: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2、第一段中描绘桃林美景的句子是什么?3、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第二段:1、第二段总写渔人感受的词语是2、由“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导学案(修改)

《桃花源记》导学案(修改)

《桃花源记》导学案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教学,学会基本的朗读技巧。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会学生进行古诗文知识积累。

3、复述课文,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4、欣赏课文之美,体会桃花源的美好境界。

5、了解写作特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2、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恰当地评价课文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预习目标】1.搜集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2.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内容】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搜集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同学们可通过上网或查阅手头资料,了解文学常识,看看谁知道的多!资料链接1.关于体裁“记”,古时候的一种文体。

《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桃花源》的序。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可以上网查一查呀)(二)解决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勾画生字词。

2.借助字词典查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并在课文中标注。

可以同桌合作进行。

3.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便舍.()船屋舍.()俨.()然平旷.()阡陌..()垂髫.()便要.()还家诣.太守()遂.迷()(三)梳理知识1.重点词:请同学们解释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落英:(3)欲穷其林穷:(4)屋舍俨然俨然:(5)阡陌交通阡陌:(6)悉如外人悉:(7)乃大惊乃:(8)具答之具:(9)延至其家延:(10)既出既:(11)诣太守诣: (12)寻病终寻:2.通假字便要还家___通____,意思_________3.一词多义:请比较两句中词语的意思。

(1)其欲穷其林得其船(2)为以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4)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4.古今词义辨析:请写出词语的古今义鲜美古:今:交通古:今:妻子古:今:无论古:今绝境古:今:不足古:今:5.文言句式(1)省略句:请在括号中填出省略的内容。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1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1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13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桃花源记导学案(带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带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自主学习任务:1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有《陶渊明全集》。

名篇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2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3知识网络古今异义字词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一词多义舍:舍弃房子乃:于是,就竟然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遂:终于于是,就寻:寻找随即,不久同义词具、悉、咸、皆:都缘、扶:沿着云、道:说乃、遂:于是补充词语:俨然: 整齐的样子属:类悉:全,都延:全,都重点虚词:之: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竟然重点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7)便扶向路就顺原路回去。

三.自主检测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 )著名诗人。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 诵读、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 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课前导学】一、复习导入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鲜美: (2)异:(3)豁然开朗:(4)并(5)平旷:(6)属:(7)悉: (8)怡然:(9)相闻(10)阡陌(11)俨然(12)交通(13)仿佛2、翻译下列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课堂导学】一、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三、四、五文意二、积累加点词语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不复.出焉此中人语.云乃.不知有汉皆.叹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处处志.之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遣.人随其往诣.太守闻.之寻向.所志.遂.迷欣然规.往三、翻译句子(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9)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1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3)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14)后遂无问津者。

四、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可以理解为如下三点:(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作者蕴含在“世外桃源”中的理想。

一、自学环节。

1、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作者是,又名潜,字,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解释以下加点字。

(解决目标二)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并怡然自乐。

..()垂髫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的导学案

桃花源记的导学案

桃花源记的导学案《桃花源记》的导学案一、作者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陶渊明(352-427年),字元亮,号素风,晋代南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早年因不满当时朝政而隐居山林,以修身养性、吟诗作画见称于世。

二、文本背景《桃花源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是一篇记叙文,以散文的形式叙述了一个桃花源的传说。

桃花源是一个隐秘的山谷,里面自成一方天地,没有外界的干扰,居民和睦、自给自足。

作者在作品中生动描绘了桃花源的景致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人间混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向往乡村幽雅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主要内容文章开头描述了一个渔夫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的故事,他引领着主人公步入这个隐秘的山谷,那里青山绿水,桃花盛开,土地肥沃,人民和睦。

居民们对外界一无所知,传统而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人感慨不已。

主人公在这里度过了几天愉快的时光,不愿离去,而后终于离开桃花源,希望将这样美好的环境传播给更多的人。

四、文学价值《桃花源记》以简洁的文字、清晰的结构、淡泊的笔调,揭示了陶渊明对时代的失望和向往自然乡村生活的情感。

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纯朴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作者塑造了一幅令人向往的乌托邦画面,引导人们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启示与思考《桃花源记》传达的主题概括为“世外桃源”,影响深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无法脱离社会的现实,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温馨、和谐的点滴。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美好,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断完善自我,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生活或许并非尽善尽美,但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中,我们才能发现更美好的桃花源。

【注: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增加】。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第0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思路,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以及“桃花源”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重点难点】1.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以及“桃花源”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学习过程】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文题解读《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记”通常有以下形式: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4.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作者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争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作者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重点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字,诗人,自号“”,世称“”,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了解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

当时统治阶级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中,中年以后又长期隐居农村,陶渊明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的体会。

于是,他以当时一些避乱事实和传说为素材,创作了《桃花源记》,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三)掌握文体(四)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班级学号姓名课时任务:《桃花源记》人物专访【教学目标】1、设计采访提纲,了解陶渊明追寻的“桃花源”。

2、品析本文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思考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流程【自学导思】一、预习课文内容,完成任务。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人。

诗歌作品《饮酒》、《归园田居》,辞赋代表《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散文著作《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

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自学感悟(收获、发现):【共学激思】任务一:寻觅“桃花源”,设计“渔人”采访提纲。

这节课,同学们要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东晋陶渊明的年代,探寻传说中的桃花源。

假设你是小记者,要采访《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你将会设计哪些问题?(一)做好这项工作的建议:1.细读文本,根据文本来设计问题。

2.了解采访提纲的设计要点。

要根据报道意图和已经掌握的新闻线索,拟出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即谈话的题目。

题目要尽可能多些,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

有些可能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仍应该列入。

采访提纲拟定后,采访时不是不可以更改的。

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新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修改。

《桃花源记》“渔人”采访提纲①你是怎样找到桃花源的?②桃花源里的景致怎样?③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的怎样?④ 你是怎样离开桃花源的?后来又发现了什么?……3.同位之间相互作为小记者和“渔人”进行采访。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朗读并背诵课文。

用立体鉴赏法品读桃花源“奇美”的画卷,获得审美愉悦。

3、感悟并学习陶渊明冲淡自然、韵味醇厚的表达。

4、科学辩证地认识“桃花源”的社会现实意义。

以时代为经,以知识为纬,编织自己理想的人生蓝图。

【自学指导】
1了解作者:
2给加点字正音。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解词
缘:异:穷:豁然:平旷:属:怡然自乐:悉:
咸:妻子:邑人:间隔:叹惋:延:既:志:
如此:遣:欣然:
小组合作,解答问题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六).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3.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介绍: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
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助镇初级中学校“111321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
【课题】《桃花源记》第1 课时
【课型】新授
【导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背诵课文,并借助于注释疏通文意。

3、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重点】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其意义及用法。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诣()太守垂髫()刘子骥()阡陌()便要()还家间()隔此中人语()云
3、疏通文意。

(在下面空行中解释加括号的字,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背诵比赛:(比一比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二、合作探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4、请根据你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渔人见到桃花源后的心理。

5、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来写?
6、本文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
三、展示提升
1、分组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叙述本文描写的故事内容。

四、【达标测评】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
..: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4、无论
..魏晋:
互助镇初级中学校“111321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
【课题】《桃花源记》第2课时
【课型】
【导学目标】
理解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要表达的社会理想。

【重点难点】
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流程】
一、合作探究:
朗读全文,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园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园的?
4、渔人进山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桃花园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中的人为何“皆叹惋”?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园的?
二、展示提升
1、概括本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2、在桃花园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3、全文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写得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4、概括全文主旨
三、【达标测评】
1、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
2、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3、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