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鄂教版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案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延安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领会。
(3)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2)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向往之情,导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四、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延安的认识和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
2.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四、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引导: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诗中有体现吗?
2.学生交流。
预设:诗的第3节和第4节都有体现:“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国家走向富强,因为我们继承了延安精神,勇于奋斗。
(2)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1:在诗的第2节,作者写道“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他在追寻沿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和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预设2:诗的最后一节,作者写“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他在追寻信念和理想,温暖和春光,光明和太阳。
点拨:作者追寻的就是延安精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深情的赞美和真切的呼唤。
三、再读诗歌,领悟延安精神
1.引导:延安精神,对于我们来说重要吗?你能从哪里感受到?请你再读诗歌,加以体会。
2.学生交流。
预设:我从诗的第3节和第4节中体会到延安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我从中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过去艰苦奋斗的基础上的。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篇一: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字词教学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
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阅读理解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
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3、表达运用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
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
1、预习提纲(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
(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
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教师范读。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难点:诗歌深层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
延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3. 词语解释: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法: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学生通过讨论,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等。
学生通过欣赏,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词语解释和诗歌分析作业。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作业质量。
3. 诗歌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背诵效果,如发音、语气等。
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小学教案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

小学教案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如“延、昔、笋、茅、炕”等。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理解诗歌内容,明确诗歌中多次提到追寻延安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延安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延安的崇敬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
例如“延安精神”这一概念在诗歌中的体现。
原教材中提到了延安时期的许多优良品质,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这些都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
例如诗中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等意象,都象征着延安时期的某种精神特质。
-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诗歌每行的字数相近,韵脚整齐,通过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这种韵律。
如“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这里“光”和“阳”的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尤其是对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的理解。
延安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是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现代社会,艰苦奋斗可以体现在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等方面;自力更生可以理解为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 教师范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明确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例如,在读“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这句时,“延安”要重读,以突出追寻的对象,语调要激昂,表现出作者的崇敬之情。
-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延、昔”等8个生字。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引导学生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在诗歌中的体现。
例如,诗中提到“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里的“老牛破车”象征着落后的生产条件,而“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象征着延安精神中那种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让学生理解这种对比所传达的深刻意义。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这些句子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表达了对延安精神多方面内涵的追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每个意象背后所代表的精神追求。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 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例如,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现诗歌的节奏,像读到“啊!延安,我把你追寻”时,语调可以适当提高,以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分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 教师根据诗歌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诗中为什么说要追寻延安?延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诗歌中提到的那些事物,像‘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等,分别代表着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诗歌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情。
2.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诗人贺敬之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阅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
3.分析诗歌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4.体会诗歌情感(1)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追寻延安?(2)学生举例说明,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6.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延安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延安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4.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1.介绍诗人贺敬之及其作品背景。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
这首《延安,我把你追寻》创作于1979年,是诗人对延安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赞美。
2.引导学生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二、阅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
三、分析诗歌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意象:红枣、延河、宝塔山、小米、油灯、红枣、南泥湾等。
(2)修辞手法:象征、拟人、排比、对仗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延安,我把你追寻》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延、昔、笋、茅、炕、旦、媚”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情。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向往和崇敬之情,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延安精神的内涵。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切思念和向往之情。
例如在理解“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几句诗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如同灵魂一般不可或缺。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认为重要的精神支撑,如勇敢、诚实等,类比延安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深刻体会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价值观中。
比如在探讨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体现时,学生可能难以将过去的革命精神与现代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像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可能体现为学生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珍惜资源等,但学生可能无法直接建立这种联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实例引导。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师范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对延安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这几句诗时,让学生先读出高楼大厦、家用电器的现代感,再读出对延安窑洞土炕的怀念之情。
2.讨论法提出问题,如“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有哪些体现?”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勇于担当的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追寻延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
4. 情感体验:(1)学生联系个人生活,谈谈对家乡的情感。
(2)学生讨论如何传承革命精神,勇于担当。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体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3. 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其传承革命精神的意识。
1. 组织学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地,加深对延安历史的了解。
2. 开展“追寻延安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优秀9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优秀9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生: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二。
检查预习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生: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三。
自学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
朗诵感悟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
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程序: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
(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延安,我把你追寻》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 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会写“延、昔”等12个字。
-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意境。
-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认识并书写生字,能够背诵全诗。
- 引导学生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1.1 对于理解诗句含义这一重点- 在诗歌中,像“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这样的诗句,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信念、理想、温暖、春光、光明、太阳”等词语在这里的象征意义。
以“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为例,这里的“信念”和“理想”是紧密相连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实现革命胜利、民族解放的理想而坚定信念,不断奋斗。
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故事,如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仍然坚持开展大生产运动,这就是信念和理想的体现。
通过这样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 对于一些富有画面感的诗句,如“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的对比关系。
让学生想象高楼大厦林立、家电齐全的现代生活画面,再对比延安时期窑洞的土炕,从而理解现代生活的富足与延安时期艰苦生活的差异,以及诗人对延安精神的不忘与追寻。
1.2 关于认识和书写生字这一重点- 在生字教学中,“延”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字。
教师可以先展示“延”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写法,让学生观察其字形演变,了解“延”字最初的含义是“行走”。
六年级语文下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建议 鄂教版

延安,我把你追寻1.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延安精神呢?可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
为了使讨论更有针对性,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围绕重点、难点归纳出几个问题,如,作者到底追寻延安的什么?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象征着什么?“永远告别”与“却忘不了”、“丢掉了”与“却不能丢”是否矛盾?通过讨论,应使学生领悟以下几点:(1)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意思是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
可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收集的资料,具体讲讲什么是延安精神。
(2)全诗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颂表现出来的。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具体事物所包含的意义。
延河水,实际上讲的是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枣园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上讲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实际上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会场,那里曾召开过多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会议,实际上讲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温热的土炕,实际上是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顶天立地的脊梁,指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3)第三、第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中的“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照。
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发扬。
2.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这首诗感情饱满,词句工整,节奏鲜明,适于诵读。
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把韵脚“ɑng”标出来。
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
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
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最新]六年级语文下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鄂教版
![[最新]六年级语文下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0086f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5f.png)
[最新]六年级语文下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鄂教版延安,我把你追寻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
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2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出示灯片: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4延安,我把你追寻鄂教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提高学习动机,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2.课文精读: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深入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3.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中描绘的延安景物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到新中国的建立历程,我们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
2、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要求。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4、简介延安。
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满目琳琅毫不犹豫灿烂辉煌脊梁镢头2、指名分节读诗歌,思考这每节诗的意思。
三、指导学习第一节诗歌: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些什么?2.学生交流。
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
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写句子:4.朗读。
背诵。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自学后面的几节诗:1、学生自学。
2、交流:(一)第二节: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当年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
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
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学生视角: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又有什么意义呢?难点: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
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
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介绍、图片、音像等)教学要求: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1-延安,我把你追寻_鄂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1-延安,我把你追寻_鄂教版一、教材说明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查找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关于延安精神的查找,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查找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亮的意境,是本课要紧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同意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同意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明白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
教师预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摸索、讨论:作者到延安查找什么?什么缘故查找?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摸索:什么缘故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把韵脚“ang”标出来。
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
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
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专门强。
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概。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查找”。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关心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
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
“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闲逛,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那个地点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儿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那个地点召开。
查找“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确实是查找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困难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独立阅读能了解诗文大意,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感受人们对延安的怀念和对延安精神内涵的发扬。
教学重难点:
1、诗歌的朗读。
2、体会延安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延安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谈话导入。
1、师生通过搜集资料,互动简介背景。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作者是祁念曾。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明确目标: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把字读准,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3、延安,我把你追寻。
是要追寻延安吗?(不是,是要追寻延安精神。
)从哪里读出来的,再次默读课文,借助资料,勾画相关的句子。
三、细读品味,探究学习。
(一)一二节。
1、学生汇报重点词句。
2、抓住重点的词语(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教师指导提升学生的理解。
“延河叮咚的流水”代表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枣园”代表着紧跟党中央的号召。
“南泥湾”代表着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代表着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
2、比喻写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列举典型事物描写延安。
3、指导朗读,注意排比句势。
(二)三四节。
1、还从哪里感受到了要追寻延安精神?(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并作批注。
2、指名分读三四节。
3、出示句子:“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思考并分组讨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教师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理解“破旧的茅屋”和“老牛破车”的所指。
(破旧的茅屋和老牛破车代表着落后的生活条件。
)
温热的土炕代表着亲密的军民关系。
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
6、说说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延安精神。
)
7、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三)五六节。
1、自由读,思考:还从哪里知道,作者要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2、再读,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勾画出相关句子,并理解“灵魂”和“展翅飞翔”指什么?
3、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它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什么?(信念、温暖、光明)
4、教师小结:本诗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正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5、指导深情朗读,体会感情,深化理解。
四、延伸探究,拓展升华。
1、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2、搜集相关图片、文字素材,抄写、剪贴为手抄报。
举办一期“延安,我把你追寻”专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