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 第十讲人是什么

合集下载

22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第十讲

22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第十讲

第十讲唯物史观(上)——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内容提要】本讲讲述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等四个问题。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其理论内容十分重要。

本讲的重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本讲的难点是如何理解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形态的区别。

本讲内容可以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问题讲述】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一段话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十讲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十讲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
在私人劳动产品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 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烈的为自己 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 定律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 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 值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产生波动 的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本书的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
规律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价值的质、 量及其变化规律——价值的扩大及货币的 产生——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分配,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无产阶级反对资产 阶级,揭示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锐利武器。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在现有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 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生产者的命运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常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盈利 个别劳动实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损
(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欺骗性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1.在商品经济的生产中,既存在社会性质的社 会劳动,又存在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劳动的 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2.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 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3.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 商品活动,并自负盈亏,在私有制的条件下,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依据自己的利益和要求 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第十讲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第十讲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 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 矛盾和演变趋势的基础 上,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件,以社会主义建立在 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为 前提,对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作 了科学预测。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 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开始消亡等。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 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 度发达的生产力 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 于对现实问题的感受和看法。
现实的 苦难
苦难的 根源
新社会 因素
未来社会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 新世界的特点

未来社会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立物而存 在的。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是展望未来社会的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的研究,揭示其运 动规律,指明了资 本主义必然灭亡
马克思主义
旧社会形态
新社会形态 “历史的谬误” “人世间的祸 害”,要消灭。
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论述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
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 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 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经典论述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 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 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 既定的历史环境。”

课件13: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件13: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思想”处于静态的时候,它具有动词和名词两 种义项,但在本文第一段中被确定下来,意为“思 考”。所以不用“去世”“逝世”而用“停止思想”, 表明马克思是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奋斗了一生。 两个“睡着了”,前一个只是形象地描绘,告诉我们 他是在战斗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的;
后一个“睡着”之前加上修饰语“永远地”,使 “睡着”获得了一个确切的语境义——“逝世”, 对前一个“睡着了”的意思给予了补充。经过这么 “讳饰”,刺激性小多了,情调就缓和多了,人们 就便于接受了;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极其悲痛 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永远活 在人们心里。
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还不到两分钟…… 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墓前的 讲话
偏正式短语
定语
中心语
悼词
演讲词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哀辞”“吊文”“祭 文”。是对死者表示哀痛和怀念的致词。既是对死 者的敬仰、悼念,又是对死者亲属的安慰。但主要 目的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勉励生者。
类比;用达尔文的重要贡献说明马克思发现的重要 性。这是因为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和价值的。恩格斯曾誉之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那么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 会发展的规律,同样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和价值的,是19世纪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具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恩格斯以此来赞扬和评价马克思的 伟大历史贡献,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从英 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 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 脓肿。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 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 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 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 安乐椅上安详地长眠了。

马克思主义原理历史之谜的破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趋势-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历史之谜的破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趋势-文档资料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则是社会生活的物精神方面。 ——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 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 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 替。
9
(2)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代替 资本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基 本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
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 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积累 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 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 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 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
5
三、人类社会的主体
◆英雄人物 ◆人民群众 “在哲学家中,尼采恬不知耻地站在少数人一边, 马克思则真心诚意地站在多数人一边。”(罗素) ◆ 阶级分析的有效性? 人性分析? 民族分析? 人类分析? 阶级分析?
6
三、人类社会的主体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 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历史与“历史”? 历史是否可以假设? 历史发展是否有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这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广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分10个专题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

五、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六、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方法。

七、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

八、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九、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十、坚定理想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著作或教材相比,该书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与独特价值,既可以激发思想的力量以满足时代的呼唤,又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还符合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首先,这本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普遍性与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如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等经典内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经典内容,是培养“谋全局”意识的良师益友,有益于唤起思想的潜能,激发思想的力量。

其次,这本书既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要求,又符合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精”又要“管用”的特点,有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该书在结构逻辑上以“讲座”的形式编排内容,前后“两讲”突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间“八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些内容都注重理论性与可读性相统一,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道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它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决定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三)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
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井冈山会师 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一)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1、是什么
观念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政治 社会
社会基
经济基础
结构
本矛盾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经济
生产力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一)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1)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 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③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④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因素中,生产力最为根本;它 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

第十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案例

第十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案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案例第十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案例10-1 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案例10-2 警惕“拉美陷阱”案例10-3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案例10-4 设“诚信档案”好案例10-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案例10-6 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案例10-1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1.案例呈现“不要再玩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

”“大树特树诚信之风。

”正在北京举行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200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纷纷建言献策,一些常委们将矛头直指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假大空”现象。

碘超标奶粉、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化肥……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害。

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城市尤其是乡村,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政协常委瓦哈甫·苏来曼说,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对造假者的处罚成本过低、打击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惩罚力度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瓦哈甫·苏来曼建议,建立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领导协调机制,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法律体系,提高罚款额,延长企业惩戒治理期限,以及加强对打假工作的监督检查。

广场比天安门大、贫困县里办公楼豪华奢侈……多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却屡禁不止。

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贫困县市愈演愈烈,引起群众强烈反感。

政协常委萧灼基指出,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设一些反映城市特征的“形象”工程也无可厚非。

但目前中国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必须节约一切财力、物力、人力,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用于扶贫解困,用于急需的公共投入。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贫困发生率从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

第十讲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第十讲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第十讲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冲刺要点归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中国革命第一次高潮的准备1.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2.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

1923年元旦,彭湃领导成立了广东海丰县总农会。

这种新式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

二、大革命时期(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建立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3.合作后的国民党由资产阶级政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1、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

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

2、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这样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马克思十讲

马克思十讲

9月26日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事物的永恒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性因素和肯定性因素对立统一的结果。

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

在中国,矛盾的观念早就产生了。

古代(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一物两体,相反相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矛盾观念的理解和表达。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统一物是对立面组成的”。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从对立面的同一中去把握对立面”是辩证法的“最重要的方面”,并认为对立统一是一切概念的本性,矛盾构成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中一切事物的本质、存在的根据和发展动力。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此,其矛盾学说不能成为正确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9月12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由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组成的统一体。

中国古人讲的“三才”共建、万物一体,反映的市天、地、人之间的基本联系;“阴阳互补”、“相依相持”,反映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物无孤立之理”,表达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

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普遍的。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大至宏观的宇宙天体,小至微观的基本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活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

现代科学证明,任何事物都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与周围事物处于广泛的、普遍的联系之中。

在由基本粒子和场构成的物质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这四种具体的相互作用。

一切事物无所不在这些相互作用之中。

并彼此发生着质量的,能量的和信息的相互转换。

这些相互作用、相互转换不仅证明了世界物质的统一性,而且证明了联系的客观普遍因素。

第十讲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十讲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改革及其根源 社会革命和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 跃。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 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 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种 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 社会改革的根源: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 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 社会的不断进步。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改革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 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情况,这种情况有时甚至还很 严重,不改革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传统所有制的彻底否定,不可 能一开始就十分完美,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再次,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获得 胜利的,无论是物质条件、精神条件还是制度创新的经 验都很欠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 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
七、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 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 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七、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历史 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方法。 所谓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指要把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 的历史时代去认识和评价,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标准去苛 求古人。 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属的阶级 中去考察,即要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做出一般分析, 又要通过特定历史阶段的阶级关系对历史人物的特殊性 格和特殊表现做出具体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点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点PPT课件

2021/7/24
9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作用。
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 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引导实 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2021/7/24
7
七、意识问题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 的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狼孩的事例)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的功能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2021/7/24
8
第二章:认识的规律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 第二讲: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讲: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
2021/7/24
10
2、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定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
的反映。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内部
联系的反映。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021/7/24
11
4、认识的辩证过程:
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定义 2、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九、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分
2021/7/24
22
十、资本的积累、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3、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十一、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绪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马克思概论第十、十一周课件

马克思概论第十、十一周课件
“规律就是关系”, 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 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 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电流变化引起磁
场变化,磁场变化引
起电流变化。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 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 3、规律的属性——客观性。 •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
• 传统思维方法转向现代思维方法

当代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 化大经济等巨大系统客体的出现,以及科学整 体化的趋势,已经对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严 峻挑战。适应人类实践和科学革命发展的要求, 人们的思维方式必须来一个根本变革, 从传 统思维方法转向现代思维方法。这一过程主要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一是要从封闭性思维转向开放性思维。 • 二是要从单一性思维转向多样性思维。 • 三是要从保守性思维转向创造性思维。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
(一)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 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 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 择性。 •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 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 •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 作用。 •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 生理活动的作用。
• •
2、分析与综合
• (1)定义:
• 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 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 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 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 (2)关系:
•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 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 事物的辩证联系和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它们是比归纳和 演绎更深刻的思维方法。

课件1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件1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 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1844年8月在巴黎与 马克思会见,之后这两位历史巨人就结为挚友,共同 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一起奋斗了近40年。
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 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 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 格斯。因而,这篇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 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作出的贡献给予 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赞颂。哀悼深切,评价准确,字 字珠玑。
参考答案:作者在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的时候 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所以 马克思的逝世,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可估量的 损失”。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 践,所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说,课文正文部分的 安排是恰当的。所以,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上说, 第二段总领部分的安排(先说“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 阶级”,后说“对于历史科学”)是恰当的,在展开论 述时,先理论后实践的安排也是恰当的,两者并不矛 盾。
辨字注音
①雇佣.( ) ②撰.稿( ) ③扼.要( )
④芜.杂( ) ⑤诽.谤.(
) ⑥苍穹.( )
⑦浅尝辄.止( ) ⑧卓.有成效( )
答案:①yōng ②zhuàn ③è ④wú ⑤fěi bàng ⑥qióng ⑦zhé ⑧zhuó
①量
估量( 重量(
豁然开朗( )
) )
②豁 豁出去( )
豁拳(
答案:达尔文的发现是生物界的一场革命,这里用达 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发现进行类比,目的是说明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的一场 革命,同达尔文的发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优选)第十课和第四单元重要原理Ppt

(优选)第十课和第四单元重要原理Ppt
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 本途径。 ②客观方面:正确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
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③主观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 人素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方法论意义】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第七页,共8页。
※人民群众的作用原理
【原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 人民群众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P99) 6、价值冲突的原因及评价标准(P102)
◆7、人生价值的实现(P102-106)
第四页,共8页。
辩证的否定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 己。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7、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及社会主义改革(P91-92)
8、人民群众的概念(P93)
◆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及方法论要求(P92-95)
10、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95)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
1、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P96)
◆2、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P96)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及方法论要求(P97-98) ◆4、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P99-100)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10章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10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4.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与 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人类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其第 一阶段)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为,不同的 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式的发展 迈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二、人的本质与人性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10-2
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3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2.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所谓 “人性”,是指人具有什么样的属性。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 都可以叫作人性。归纳起来说,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也可以把人 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是双重存在物,即自然存在物与社 会存在物的统一,因此,人必然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正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 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必然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变 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利己与利他。 人为社会立法。 人为自己立法。 公与私。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利己不 损人……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 私是好人,有公有私是常人,先私后公是小人,损公 肥私是罪人。 ——开放性、选择性与创造性
“人是一座桥梁,桥的两端分别是神和兽, 人或走向神,使自己纯洁、崇高,或走向 兽,使自己堕落。”(尼采) “人永远不能摆脱好恶而达到圣洁,也不 会无视理性的决定而沦为动物。”(康德)
——自由:积极与消极。 斯宾诺莎:人类合理的行为才是自由,自由的程 度决定于行为合理的程度。 黑格尔: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马克思: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人的类 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不在 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 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 的服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他流浪到了底比斯国,在那里,斯芬克斯在 不断地吞吃城里的年轻人,但只要有人能答对她 所问的谜语的正确谜底,她就停止吃人。她的谜 底是这样的:“开始四条腿走,以后两条腿走, 最后三条腿走,这是什么?”底比斯城堡已许下 诺言,谁若能答出这个谜底,从而使城堡从斯芬 克斯手中获得解放,便拥谁为国王,并将国王遗 下的皇后与他为妻。
狄甫甫斯应约前去冒险,他揭开了谜底-那就 是人。斯芬克斯自己逃到大海里去了,城堡从灾 难中得救,俄狄甫斯也就做了国王并娶了约卡丝 达——他的母亲。 当俄狄甫斯幸福地做了一个底比斯国王后, 城堡受到了温疫的袭击,为此死了好多人。预言 者泰勒西斯显示,这场瘟疫是对俄狄甫斯所犯下 的双重罪过:杀父与乱伦的惩罚。俄狄甫斯,开 始时死不承认事实,最后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离 开了自己的家园和亲属。他的母亲约卡丝达自杀 了。
结语: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看厅前花开花落
●对自由性的体验。 ——自由的追求: 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的对立统一。 “自我意识”的觉醒,自由意志的确立。
——自由的不同视域: 法律:自由与法 伦理学:自由与责任 政治学:自由与天赋人权:伏尔泰曾说过一句名 言“我虽不同意你,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 利”。 哲学:自由与必然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一个祭师告诉底比斯国王和他的妻子约卡丝 达,如果他们生个儿子,这个儿子将会杀死他的 父亲,娶他的母亲为妻,当他们生了俄狄甫斯这 个儿子时,约卡丝达便决定弄死这个婴儿来避免 那个祭师所断言的厄运。她把俄狄甫斯交给一个 牧羊人,要他捆上这个婴儿的双脚丢弃到树林里, 这样他就一定会死去,但这个牧羊人动了恻隐之 心,把俄狄甫斯送给了科林斯国王的一个仆人, 这个仆人又把这个婴儿给了他的主人,国王将他 收为养子。
二、对人性的不同追问
1、神性。神造人。人:神性,聪明与原罪。 2、理性。“我思故我在”。 3、感性。“我欲故我在” 4、群性。“人是政治动物” 5、兽性。“人是动物” 6、物性。“人是自然之子”
“神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 人”、“感性人”、“理性人”、“经济人”
三、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1、异化。信仰的异化、科技的异化、劳动的异 化、权力的异化等。 2、工具化。人是目的还是手段? 3、感性化。 4、单面化。 5、物化。现代西方对人的物质(动物性)欲望 的承认、解放和刺激,对物欲的过度追求。钱奴、 房奴等。 主体性丧失。 意义丧失。 自由丧失。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这个年轻的王子在科林斯国长大,并不知道 不是科林斯国王的真正儿子。他从特耳非的神喻 得知,杀父娶母将是他的命运,于是他决定离家 出走,不回家见父母来躲避这个预定的不幸。 离开特耳非以后,他卷入了一场与一位乘马车的 老人的激烈争执,一时性起而杀死了那个老人和 他的随从。他并不知道杀死了他的父亲-底比斯 国国王。
四、回归人自身:人的整体性与自由性 ●对整体性的体验。
整体性思维的缺失,二元对立思维:善与恶,理性与感 性,利己与利他,人与社会,等等。 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等以及其他的一切东西…… 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存在才成为人的属性存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十讲 人是什么? ----人的本质及其实现
一、一个“斯芬克斯之谜”:认识你自己 文科 1·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 案来回答? 2· 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 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 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 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我是谁?
一位妇人晕倒在地。突然,她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离开 了人世,正站在天堂里的法官面前。 一个声音问道:“你是谁?” “我是市长的妻子。” 妇人回答。 “我没有问你是谁的妻子,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4个孩子的母亲。” “我没有问你是谁的母亲,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教师。” “我也没有问你做什么职业,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一名基督徒。” “我没有问你的宗教信仰,而是问你是谁。” 一问一答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妇人总是不能满意地回 答法官的“你是谁”这个问题。 不知过了多久,妇人醒了过来。 她下决心要找出“我是谁”的答案。她能找到吗? ( [德]安东妮· 德梅洛)
●问题的艰难。 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 兽”,正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隐喻:现实社会中充 满了诱惑—色、权、钱、名等等;恐惧—生、老、 病、死等等。不认识自己的使命,一般人是很难 战胜它的。 ●问题的复杂性与永恒性。 “世界奇妙多,人类居其首”。 ●问题的指引性。 人的生活,人类的发展与此相关。“没有经 过思考的人生,是盲目的,不值得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