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马克思幸福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摘要:幸福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包容范围甚广、变化性极强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
需要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时代价值;快乐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
需要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幸福观。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1.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幸福在本质上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
人不仅有社会性,也有精神性。
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需要,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人的社会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再有一点就是人的理想,理想作为人的需要,也是精神生活的核心。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等于是废物,理想和目标越崇高,精神领域就会越宽广。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很贫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难以维持和巩固。
2.享受与劳动的统一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人们通过劳动体现人的社会性。
劳动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
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
人的需要不仅指向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而且指向生产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本身。
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人们不仅通过劳动创造适合需要的对象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过劳动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幸福。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是在19世纪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进程时,逐渐形成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并认为幸福是通过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来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类自由自主的生活状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幸福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幸福。
马克思提出的幸福观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体自由,强调了社会发展的人本导向。
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在发展中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并努力创造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个体实现幸福创造条件。
1.2 幸福观的演变幸福观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
在马克思之前,幸福往往被理解为个体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满足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目标,是通过理性和德行实现的完美境界。
而在基督教的传统观念中,幸福往往与救赎、信仰和灵魂的安宁联系在一起。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幸福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将幸福视为个体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和实现,同时强调社会的整体幸福是由每个个体的幸福组成的。
在这一时期,幸福观开始与社会正义、自由平等联系在一起。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幸福观又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欲望的膨胀使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幸福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愉悦,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幸福观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幸福理念的重新思考,也为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1.3 新时代下的幸福观在新时代下的幸福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的社会理论,它认为幸福是一种社会公平的结果,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认为,社会公平是一种社会结构,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且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是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个人的努力。
他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改变社会的经济制度,改变社会的政治制度,改变社会的文化制度,以及改变社会的社会制度。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幸福,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可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消除社会的矛盾,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的社会理论,它认为幸福是一种社会公平的结果,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状态。
它认为,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它还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幸福,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要】 摘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构于哲 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及 契合 于社会发展与追求个人全 面 自由的 价值观 当中的, 其理论特 色和价值 对我们【 当前深刻认识幸福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文章 旨在阐释马克 思主
义幸福观 的科学 内涵及理论 来源的基础上 , 深入探讨其理论价值 , 以更好地指导我们 的实践。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幸福观 价值 发展
大 的需要 、 欲望 、 目的的满足和实现 以及生存和发 切, 这才是最幸福的。” 当然幸福也是相对的, 在追 展, 所表现 出的客观的、 必然 的、 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 求 自己幸福的同时, 也要抵制住 自己内心的消极 因
移的心理体验。然而, 在幸福其客观元素中, 人生的 素, 即与 自己的弱点 、 不文 明的欲望等等作斗争。
【 中图分类
A1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1 158 (0 0— 090 6 —0X 21) 04 — 7 14 4
作 为人类 的“ 年思想 家 ” 马克 思对 于人类 人人都在想得到它 , 千 , 但是 , 却谁也 不能对 自己所决
文 明的进 步显然具有不可估量 的作 用 。 随着现代 定追求或选择的东西 , 说得清楚明白, 条理一贯。 [ ” 1 1 性 困境的 日益凸显 , 马克思主义的幸 福观及其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问题是人类
与现实意义 , 旨在更好地理解 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的
幸福观 , 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
一
幸福 的“ 快乐心理体验 ” 素是幸福 的主观形 元 式, 即幸福的主观因素。 原因之一是心理 、 意识是由 认知 、 感情 、 意志构成 的 , 而心理体验也就是感情 ,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论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
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
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全文如下:【摘要】幸福是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是人类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追求。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健康科学的幸福观,它指引人类不光要追求物质幸福,还要追求精神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幸福观,它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马克思的幸福观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进一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马克思的幸福观理论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当代价值一、幸福及幸福观追求和拥有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
当今社会,幸福对于人们来说,更多的是感官上的需要与满足。
于是,人们深思,幸福到底是什么?关于幸福,有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些都是在探讨幸福观时存在的问题,幸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抽象意义上的心理的愉悦、精神的舒适,是一种自身需要被满足时的感受。
马克思曾说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①幸福观的概念很复杂,它是人们对于幸福的整体感知的观念,由于个体不同,所以幸福观也不尽相同,有的幸福观易实现,个人就比较容易获得幸福,反正则相反。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认为,幸福是在一定的经济历史条件下,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创造性的生产劳动,使人类主体的欲望、需要以及目的得到满足,并且可以使人类获得美好生活发展的快乐心理体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闵绪国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也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劳动使人站立起来,使人独立于自然界。
同时,劳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儿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P580)第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
人不仅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积极成果。
在劳动中,人不仅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
正是在劳动中,人才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47)第三,劳动超越了有限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伸。
诚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劳动成果却使其在逝去数千年后,仍为后人所铭记。
今天,我们在讨论幸福时,就不能不回溯两千年,去汲取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贤哲的智慧。
这是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除了现实地关切当下,也对未来满怀眷顾,能在当下创造未来,使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任何条件下的劳动都能产生幸福。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使劳动与享受相分离,不仅不是幸福的源泉,反而成为压迫劳动者的手段。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幸福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幸福观咱们聊聊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大佬的幸福观,说起来还挺接地气的,就像是咱邻里间聊家常一样,温馨又深刻。
马克思和恩格斯啊,他们不仅是理论界的超级巨星,还是对生活有着独到见解的智者。
他们聊起幸福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实实在在,能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首先说说马克思,这家伙看问题那叫一个透彻。
他认为啊,幸福不是白捡的,得靠咱自个儿去争取,去奋斗。
他就像个老大哥,拍着你的肩膀说:“兄弟,别老想着天上掉馅饼,你得动手去做,去努力,那幸福啊,才会屁颠屁颠地跟着你跑。
”这种幸福观,听起来就特带劲儿,是不是?再来说说恩格斯,他更像个温柔的智者,用他的细腻和敏感,告诉你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他说,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日常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和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笑声连连;或是和朋友在公园散步,聊着天南海北。
这些看似平凡的时刻,其实就是幸福在向你招手呢。
恩格斯用他的话,让咱们感受到,幸福其实触手可及,只要你用心去感受。
他俩啊,虽然性格上有点差异,但在幸福观上,那可真是心心相印。
他们都认为,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得大家伙儿一起努力。
马克思说:“我们要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那时候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恩格斯则补充道:“对啊,我们还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这样幸福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告诉我们,只要咱们心中有爱,有信念,那再难的路也能走出个花来。
他们就像是一对老搭档,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咱们普通人呢,也可以学学他们的样子。
别老是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多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工作累了的时候,不妨回家和家人吃个热乎饭;周末的时候,约上几个朋友出去散散心。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其实就是咱们自己的小幸福。
还有啊,别忘了咱们是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的。
邻居家的老人需要帮忙搬个东西,你就搭把手;同事遇到困难了,你就多给点儿支持和鼓励。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通过劳动可以实现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
社会公平与幸福感密切相关,阶级斗争也会影响幸福观念的形成。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被视为实现最大幸福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为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幸福不仅是个人感受,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幸福。
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幸福是如何与社会制度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劳动,社会公平,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社会实践,根本保障。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关于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理论,更是一种关于人类幸福和解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幸福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和物质条件,更取决于社会的制度和经济结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幸福往往受到金钱、地位和权力的限制,而在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是全面的、深刻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个人感受的问题,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只有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幸福的基础,只有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才能让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阶级斗争和压迫是幸福的障碍,只有消除阶级分化和剥削,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幸福的最终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为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幸福的本质和意义。
幸福不仅仅是个人感受,更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只有通过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和推动社会变革,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摘要】本文将围绕马克思幸福观展开讨论,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马克思对幸福的看法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内涵,实践意义,以及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最后在结论部分分析了马克思幸福观的持续影响力,新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幸福生活的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全面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构建美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导,引导人们更好地追求和实现真正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 新时代, 社会, 内涵, 实践意义, 现实意义, 启示, 构建, 美好社会, 持续影响力, 重要性, 人类幸福生活.1. 引言1.1 马克思幸福观的概述马克思幸福观的概述包括对马克思对幸福的定义和理解。
马克思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或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真正实现人类自我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状态。
他认为幸福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生活状态,包括物质、精神、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的幸福观强调人类解放和自由,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来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认为只有在消除剥削和阶级对立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满足,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幸福追求的不断深入和多元化,马克思的幸福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通过对马克思幸福观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构建美好社会,实现人类共同的幸福理想。
1.2 幸福观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愈发强烈。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条件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幸福观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多维度的幸福观,它摒弃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幸福观的弊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目标。
它主张实践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物质幸福;精神幸福Abstract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of happiness, it does away with the drawbacks of previous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the happiness of all mankind as the target. It advocates that the practice is a source of happiness, and mora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happiness, happiness is 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happiness, personal happiness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unification.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contribute to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help to transform and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life, is conducive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 Marxism; concept of happiness; material happiness; spirit of happiness目录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主要幸福观 (1)(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幸福观 (1)(二)西方社会的主要幸福观 (1)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2)(一)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2)(二)道德是幸福的前提 (3)(三)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3)(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4)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4)(一)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5)(二)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5)(三)有利于改造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6)参考文献 (6)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
第四,提供精神动力。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具有鲜明的理想性,体现着主体对“应当”的追求。它立足于现实,展示完美的理想人格,激励人们为此而努力奋斗;它褒扬真善美、贬抑假恶丑,激发人们道德上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尊严感,促使人们“知善从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从而不断自我完善。
道德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应然状态,体现了人对自身完整性的追求,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同时,高尚的道德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满足,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因此,追求幸福应当与完善道德结合起来,以高尚的道德实现幸福人生。当然,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我们所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实现幸福。
第三,劳动超越了有限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伸。诚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劳动成果却使其在逝去数千年后,仍为后人所铭记。今天,我们在讨论幸福时,就不能不回溯两千年,去汲取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贤哲的智慧。这是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除了现实地关切当下,也对未来满怀眷顾,能在当下创造未来,使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3.正确认识和待不幸。
幸福与不幸总是相伴而生。当面对不幸时,我们是就此沉沦,任由命运摆布,还是扼住命运的喉咙,直面不幸之痛苦?对待不幸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留下《过秦论》的贾谊可谓才华横溢,二十来岁就深受汉文帝赏识, 但他受诬陷而失去文帝信任后,终日郁郁寡欢,三十二岁就郁愤而死。司马迁则是直面不幸的榜样,在遭受宫刑后,仍然发奋著史,为后世留下千秋名著——《史记》。可见,幸福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不幸给人带来痛苦,使人备受磨难,但是,它又可以磨炼意志,丰富阅历,激励人们从逆境中奋起。绝对的不幸是身处逆境而无动于衷。我们只有直面不幸,在痛苦中磨砺,在抗争中奋起,才能在不幸中求得幸福,才能在不圆满中求得圆满。这才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幸福是什么?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就是马克思的幸福观,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话,意蕴无穷,启迪良多。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1.以人为本——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基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引入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即人类幸福的思想。
如幸福是人类的特有属性,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类的特权。
只有人能进行生产活动并形成人类社会,只有人才能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这就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立足点,正是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上,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关于幸福的理论。
2.实践活动——马克思幸福观的产生源泉只有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才有可能谈幸福,这是马克思的创新。
实践活动创造了幸福的条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核心,而且还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3.集体主义——马克思幸福观的终极归宿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这是马克思对集体主义的简洁阐释。
马克思在回顾惊心动魄的人类发展历程时总结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人。
”为大多数着想,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这就是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体主义不但是个人获得幸福的保障,还是全社会幸福的要件,而共产主义则是幸福的最高表现。
试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试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幸福和人类生活的理论观点和认识。
其重要性在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幸福的内涵和实现方式。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意义包括提供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解读和启示,对解决社会矛盾起到重要作用,对指导个体生活有指导意义,对推动当代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望继续为人们描绘幸福的蓝图,引领社会前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当代社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个体生活、社会发展、价值观、展望、指导意义、重要性、意义、总结。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和生活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人类全面发展、自由和解放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它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幸福,倡导人们在共同奋斗中获得幸福感,强调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关注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思想支持,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也对个体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追求全面、健康、快乐的人生。
1.2 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的幸福观,它融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追求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不仅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关注人的精神富足和个体自我实现的价值。
这种全面的幸福观有助于引导人们不断完善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
浅析马克思幸福观及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幸福观及当代价值摘要:古今中外学者对幸福探索和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歇,追求幸福是人们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压力在增大,人们感受不到幸福,因此更加渴望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被视为是最科学的幸福观,它是最贴近现实的哲学,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对当前我国的幸福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议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因此,对马克思幸福理论的深刻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人们关于幸福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当代价值研究幸福观,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幸福,把握幸福,进而促使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
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说,研究马克思幸福观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己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新变化。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也随之产生了新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人们对于幸福本质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在人们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通过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分析,克服了传统幸福观对幸福本质认识的抽象性、片面性,建立了科学全面系统的幸福观。
马克思幸福观为我们当代重拾缺失的幸福感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诉求。
不仅能够为我们揭示出不幸福的原因,还能够给我们指明正确的人生幸福方向,对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远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来源自古以来,人类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寻找关于“幸福”的问题,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学者们对幸福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对马克思幸福观影响较深的主要有三大派别,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宗教学派幸福观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解和界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些是马克思的幸福观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这三大派别对幸福问题的理解是该理论的形成基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西方理性主义流派对于幸福的认识都强调理性的作用,理性主义幸福观从人的理性出发,崇尚理性的地位,褒扬道德品德,认为幸福存在于人的灵魂深处,即人应该追求精神的幸福,是人类的内在追求和圆满,从而放弃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认为人类真正的幸福应该是精神幸福。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幸福的思考和研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对幸福的观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理论和晚年的实践。
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新时代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早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劳动者被剥夺了劳动的成果,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
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实现人类幸福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晚年的实践阶段对于他对幸福的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转变。
在马克思的生活中,他亲身经历了巴黎公社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他对社会变革和幸福的理解。
马克思渐渐认识到,改变社会制度的还需要考虑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幸福感。
他意识到,幸福不仅仅依赖于经济因素,还与文化、教育、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有关。
他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的观念,认为人应该有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的权利,享受知识和美的乐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在于激励我们思考和解决新时代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的幸福观从根本上挑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呼吁建立公正、平等、充满活力的社会制度。
在新时代,社会问题仍然存在,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马克思的幸福观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以及注重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物质财富并非幸福的唯一源泉。
在当代社会,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成为许多人的首要目标,人们发现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物质,他们的幸福感仍然不高。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的社会性是⼈的本质属性,对⼈的幸福的考量最终要置于社会之中。
下⾯是⼩编精⼼整理的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摘要】 幸福是什么?怎样看待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是⼈类⼀直以来思考和追求的问题。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劳动学说作为依据形成了马克思幸福观。
本⽂阐明了什么是马克思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以及进⼀步深化幸福观理论及⼈民对科学的幸福观的认识,使⼈们更加坚定落实科学的幸福观的信念,提⾼⼈们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幸福感;中国梦 ⼀、⼈的需要是实现⼈的幸福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认为:“所有⼈类的活动的开始,历史回溯之后的起源,都有⼀个最基本的条件:⼈‘创造历史’的基础就是⽣存。
⽽为了⽣存下去,⾸先就需要⾐、⾷、住、⾏以及⼀些其他的最基本的条件。
因此⼈类史上第⼀个历史开端就是⽣产满⾜我们⽣存需要的材料,即⽣产物质⽣活本⾝。
”换⾔之,来⾃于⼈类⽣存的⾃我需求是⼈类⼀切活动的基础,也是幸福产⽣的源头。
⼈的需要和欲望的满⾜从⼀定程度上说就是幸福的感觉。
正如格雷所⾔,“幸福―⼈类⼀切企求的最终⽬的――在我们的⾃然需要没有得到满⾜以前,是⽆法达到的。
”“作为⼀种内驱⼒,⼈的欲望是⼀团⽣命的活⽕。
这⽣命的活⽕追逐着幸福。
” ⼆、⽣产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将“劳动”作为研究幸福的切⼊点,他曾多次提到:“任何⼀个民族,如果停⽌劳动,不⽤说⼀年,就是⼏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孩都知道的。
”他强调,⽣产劳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式和存在⽅式。
对此,马克思说:“幸福就是⾃⼰的全部精⼒和能⼒在社会事业上得到充分发挥的⼀种感受,⼀种精神上的满⾜感。
” 三、财富是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 幸福获得的基础和前提是物质基础和财富。
⾃从私有制产⽣和发展,商品产⽣以后,财富成为衡量⼈们⽣活⽔平的⼀个标准。
但实际上,财富绝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它只是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
探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47作者简介:马超(1993—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把人民幸福作为最终指向目标的幸福观。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1)萌芽阶段。
马克思曾在其中学阶段就表达了自己对于幸福的见解,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阐述了“最幸福的人”的状态。
他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认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
但是,当时的马克思对于幸福的理解还只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和历史之上,只是对“最幸福的人”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还没有形成幸福的内涵,所以这个阶段称之为马克思幸福观萌芽的阶段。
(2)形成阶段。
1840年下半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自由思想进行了论述,揭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本性的幸福问题,阐述了人的意志中的自由和幸福。
同时认为,幸福是从个人的内心精神的幸福到社会群体的现实性幸福,并指出现实社会是有机的联系整体,而个人幸福只能在社会中得以实现。
马克思将幸福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为幸福的实现找到了实现的现实基础。
往后的两年里,马克思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类幸福的思想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幸福是在改变现存的生活制度的实践中的自我生成过程。
马克思指出了幸福的真谛是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幸福观至此已经形成。
(3)成熟阶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幸福观成熟的标志,马克思将幸福观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高度,将人的幸福上升到了全人类解放的角度。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1)需求是人追求幸福的内驱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研究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研究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研究引言:马克思,作为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对幸福的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著作中,幸福被定义为个体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马克思的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也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幸福观以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一、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当代的一些观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人本主义的理念。
马克思认为,幸福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也不是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追求,而是个体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认为,幸福来自于个体对自己所创造的产品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中所获得的满足感。
此外,马克思也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认为只有在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二、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 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如今,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和消费主义盛行的背后,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过度倾斜,也逐渐忽视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幸福观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精神的需要。
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不乏很多成功人士虽然物质富裕,但内心却存在着空虚和不满足感。
马克思的幸福观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摆脱消费主义的陷阱,追求更加全面、有意义的生活。
2. 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马克思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当代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
尽管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使得部分人群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对于每个人的幸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提醒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整体状况,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平的实现。
3.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马克思幸福观的核心是注重个体全面发展。
当代中国的教育、职业选择以及职场环境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个体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观后感看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相关内容后,真像是脑袋被一道智慧的闪电给劈中了,一下子对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呢!以前我觉得幸福就是有吃不完的美食,能睡到自然醒,想买啥就买啥。
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告诉我,我这想法可太狭隘了。
马克思主义就像是一个超级智慧的长者,轻轻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幸福可没那么简单。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是和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紧密相连的。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超级大的游戏世界里,每个人都不是只能做单一任务的小角色,而是可以全方位发展自己技能的超级玩家。
咱们不是只被限制在为了赚钱填饱肚子这个小圈圈里打转,而是可以在各个方面,像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艺术的舞台上跳舞、在道德的高峰上攀登,实现自我价值。
这才是幸福的大框架啊!而且呢,幸福不是一个人躲在小角落里偷着乐。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到了社会关系对幸福的重要性。
就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每个乐器都不能单独演奏出最美妙的乐章,得大家一起配合才行。
人在社会里也是这样,我们和他人的互动、互相帮助、共同创造价值,这才让幸福的旋律更加动听。
我就想啊,要是人人都只顾自己,那这个世界得多冷漠,哪有幸福可言?就像住在公寓里,如果邻居们都不互相照应,整天冷冰冰的,就算自己房子再豪华,心里也会感觉空落落的吧。
再说说劳动。
以前我觉得劳动有时候就是一种折磨,特别是那些累人的体力活。
可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劳动说得像魔法一样。
劳动原来是创造幸福的源泉啊!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打造一件东西,不管是种出一棵大树,还是做出一个小手工,那种满足感就像在心底点亮了一盏小灯。
这让我想到那些手工艺人,他们专注地做着自己的活儿,眼睛里都闪着光,那就是在劳动中找到幸福的模样。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幸福世界的大门。
它让我知道幸福不是那些表面的东西,而是一种深刻的、和人类进步、社会和谐、个人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状态。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刚刚拿到宝藏地图的探险家,虽然还在路上,但已经对幸福这个宝藏充满了期待,也更知道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寻找它了。
试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试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试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摘要:幸福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获得幸福的方法与途径也不尽相同。
幸福需要我们主动去追求去争取,要想获得真正的有意义的幸福,我们就要从马克思那里汲取营养,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因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当代价值加以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幸福观一、理论价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要分析探讨幸福观,就要从老祖宗那里寻根溯源。
目前我国幸福观有多种样式,我们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流指导地位,对其他的幸福观要加以分析批判,用扬弃的方法对待。
马克思主义倡导人的解放,人解放之后就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幸福就自然伴随而来,人的解放是很高的层次水平,政治解放是其政治前提和基础,劳动解放是其物质基础。
人的解放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更是最高层次的幸福,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乃至人类的最高目标终极追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给我们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它的指导下,我们能正确的追求幸福,提升我们的幸福感,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首先注重的是集体幸福,然后才是个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体幸福,同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集体社会中的人,因此集体幸福和个体幸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并不矛盾。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倡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在实际中,我们就不能只偏重一个方面,比如只重视物质幸福,忽视精神幸福,这是不正确的幸福观,只注重物质,轻精神,会导致金钱至上形成金钱拜物教,精神空虚,接下来社会风气恶化,处处充满铜臭味,这是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的。
我们要坚定坚决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走歪路不走偏路不走错路。
沿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二、现实价值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球化是时代发展大趋势,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面对世界纷繁复杂的变化,各种矛盾日益增多,思想也比较杂乱多元化,为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地位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马克思幸福观的认识
最近,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不是“经济学导论”课,而是“幸福课”。
讲师泰勒.本一沙哈儿在诠释“幸福”时说,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人总是追求幸福的,如果这一判断是有不证自明的公理性,那必定意味着,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人的天性。
”人类的发展史,说到底其实就是一部争取幸福的发展史。
正如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中所言,“我们的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不过以怎样能获得我们的本性所不断努力追求的幸福为对象。
”
然而,幸福是什么?这是没有标准定义的问题吗?当然没有。
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地位、环境、民族、职业等各不相同,必然导致这个世界存在着人们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认同感的差异。
比如说,米兰.昆德拉会认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鲁迅则说:“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贝多芬如是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啊,多麽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麽幸福啊!”
虽然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人生幸福的思考各有差异,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是不难发现,其实他们追求人类幸福的目标是一致的。
例如,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以理性为基础,强调人类的精神幸福,将幸福渗透于灵魂深处,关注人类内在的精神自由,忽视甚至摈弃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
其代表人物苏格拉底的幸福观遵循的是“知识——道德——幸福”这样的思维轨迹;柏拉图把幸福建立在德行和至善基础的观点上。
再有,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论的典型观点是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它建立在自然主义基础上,承认人的物质享受和感官满足。
然而,西方基督教幸福观指出,幸福存在于对上帝的爱与信仰之中,解决生活的弊端的方法是要寻找上帝这个外物作为心灵的支持……
纵观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人生幸福的各种不同的思考,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是不难发现,本质上他们追求人类幸福的目标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
无论不同的人们有着怎样千差百异的幸福观,但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共性、天性。
人的全面发展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人获得幸福感的最本质要求。
马克思给予人的本质以科学的解释,让我们通过它可以理解幸福的内涵。
马克思学说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追求人类的幸福,最高的价值取
向和理想社会目标就是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完美。
……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也达到完美。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为伟大;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证明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对幸福追求的定义及确认,这也是他的目标——要成为“更加高尚”、“最幸福”的人。
他还认为人应当把“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
上述这一种对确认人类的幸福追求祈向是马克思还是青年时期、尚未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提出的。
由于马克思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种早期幸福观虽然不成熟,但足以体现马克思在把人与神的一致的必要讨论引向了对命运、幸福的关注。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幸福观的真实意蕴呢?
正如马克思没有对自己的哲学观作专门系统的论述,马克思也没有对于自己的幸福观作专门论述,更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幸福理论体系。
但是在他的各种著作中,可以从他对人的本质的描述感悟到他比较明确的幸福理论。
首先,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类幸福的真实根基,实践活动就是人追求幸福的活动。
现实生活世界是由实践活动创造和生成的人与世界功能性统一额定整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人具有自然性,依赖自然、受自然规律制约;但是同时人又具有超越于自然的本性,能否定自然命运并进行创造、实现自身价值。
人的最高要求就是要使自己成为幸福的人。
因此,把实践当做价值范畴,实际是从人的本质创造、生存和发展,从人的幸福追求的角度理解实践。
在充满价值性的实践活动所构建起来的世界里,人类历史才能不断提升和飞跃,不断走向自由解放。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
”这样,现实生活世界才能是充满意义和获得真实幸福的世界。
马克思这种在把现实生活世界作为人类幸福根基的理论中,既克服了在自然世界中把幸福看成是单纯的肉体感官享受,又克服了理性主义和宗教神学中人类幸福受“绝对精神”和上帝支配的命运。
其次,马克思提出,幸福理论的确证需要从人的本质的角度来理解。
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即追求幸福,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也就是说,幸福
不是高于人的外在决定,也不是人的主观臆想,幸福是人自身“类生命”存在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根本要求。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仅仅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本质与人相异化。
因此,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
可见,自由、幸福对于马克思而言,已经不再是解释世界里的抽象概念,幸福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活的目的的实现。
由马克思对幸福确证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知道:要使幸福真正成为人的幸福,人的需要得到切实满足,就必须消除私有制、消除阶级、消除人的异化。
在自由、和谐、公平、公正的世界中,在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追求幸福和享受幸福才是人类的真正幸福。
再有,马克思认为,人活得幸福的保障是人类社会全面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充分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并非单个人的独立行为,只有在社会整体发展的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所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最后,马克思的人类幸福社会的理想状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幸福生活的需要,人们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在私有制的社会关系下,人的幸福在阶级对立的情形下扭曲了,旧的分工和分配方式使得这种状况愈加糟糕。
私有制使得异化的人是病态的人,异化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
这样的处境只会导致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的不幸与卑下,外在因素强制下的劳动带来的只会是痛苦。
哪里还有人的自由与幸福可言?
因此,要实现人的幸福,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抛弃了对劳动的厌恶,劳动成为人的需要,每个人为创造共同的社会财富各尽所能、没有报酬而无任何怨言。
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幸福,共同幸福与人人幸福融为一体。
人的价值与需要都得到了实践。
在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里。
每个人都是自由、解放、幸福的。
总的来说,人的幸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我们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
幸福生活并不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财富,马克思幸福观中揭示了幸福生活最终要引导人们达到“摆脱任何物的依赖性”,从而实现“自由自觉的类本性”;人的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幸福;但是个体幸福与全体幸福是相依相济的。
在当代,人从劳动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又陷入了新的异化——一些人成为了金钱与物质的奴隶。
物
质每天都在增长,贪婪的心越来越大,而幸福快乐却不能同步。
这种现实更加凸显了马克思幸福观的重要性及当代价值。
在我们不断追求幸福的真蕴的时候,如果没有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只注重单纯的感官快乐,将会失去生活最本质的意义,这是与马克思幸福观背道而驰的。
因此,对马克思幸福观的深入解读,不仅让我们明白了生命意义所在,丰富了自身的幸福内涵,更开辟了追求幸福的有效路径,从而实现人生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