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章节论文
《汉语大词典》论文:《汉语大词典》东汉新词
《汉语大词典》论文:《汉语大词典》东汉新词【中文摘要】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
其中词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在语言中最活跃。
汉语的词汇也是如此。
每个时代的词汇都和各自时代发展及词汇内部因素发展相关,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东汉时期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过渡的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词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本论文试图通过东汉时期的新词进行研究,来描绘东汉新词的面貌,探求东汉新词发展的规律。
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通过《汉语大词典》建立东汉新词语料库,来研究东汉时期的新词。
《汉语大词典》选用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三千多种文献,收词多,文献广,对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在通过系统的资料整理后,建立各个时期各自的词汇表。
第二章是反映东汉时期社会特征的标志性词语场。
标志性新词语场内的词涉及到东汉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
从这些新词语中可以看到新词产生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是东汉时期的新词构成。
从语用角度,将东汉的新词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从音节数量上,将东汉的新词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新词在刚产生时是一般词汇,如果有些新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人们频繁地使用它,那么它就很可能进入基本词汇。
从词素多少来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纯词和单音节词,第二类是合成词。
按照音节的个数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节词。
这三个方面中的词会有交叉的现象。
第四章是东汉的双音节新词。
在东汉时期出现的双音节词中,有些是单纯词,有些是合成词。
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
文章对东汉时期的各类型的复合词进行数量统计,并且从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上进行了举例分析。
东汉时期的复合词以联合式和偏正式的复合词居多,其他类型的复合词也较之前有很大的发展。
第五章是东汉时期多音节词,东汉时期的三音节词很发达,多构成名词。
古代汉语课论文
古代汉语课论文——《晉靈公不君》的对比分析本篇论文对《晉靈公不君》中的字词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是《左传》的注释,然后再引出《史记》、《说文》等其它资料来进一步分析比较。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同时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人们称为“信史”。
《晉靈公不君》,着重表彰了敢于直谏,忠于国事的赵盾。
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
不君:不行君道。
君,会意字,从尹,从口。
“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
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
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史记》曰:君,国君,本为名词。
前面出现否定副词“不”,因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故“君”活用为动词。
例如:“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厚敛:加重征收赋税。
敛,收也,聚也,“敛时五福”。
,彫,畫,一本作“雕”,史记:彫:文飾,彩繪。
《廣雅·釋詁四》:“彫,畫也。
”《說文》:“彡( shān),毛飾畫文也。
”(須毛及飾畫的花紋)楊倞注:“彫謂彫畫為文飾。
”台,1,台,三台星也,天柱;2,四方而高者;3,木毫:讲台,柜台;4,台风。
史记:臺: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筑物。
供观察眺望用。
《說文》:“臺,觀,四方而高者。
”《尚書·泰誓上》:“惟宮室臺榭。
”辟,躲避,后来写作“避”。
宰夫,厨子。
史记: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厨師。
“胹熊蹯不孰”,胹(ér):煮,炖。
熊蹯(fán):熊掌。
古代汉语结课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艾海哲201215104042《晋灵公不君》字词分析【原文】晋灵公不君(1)。
厚敛(2)以雕墙(3)。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4)胹熊蹯不熟(5),杀之,寘诸畚(6),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7)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8)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9),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10)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1)。
’夫如是,则能补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12)之固(13)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14)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15)谏,公患之,使鉏麑贼(16)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17)将朝。
尚早,坐(18)而假寐(19)。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20),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21)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22)赵盾酒,伏甲(23),将攻之。
其右(24)提弥明知之, 趋(25)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6),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27)。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28)于首山,舍(29)于翳桑。
见灵辄饿(30),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31)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32),倒戟(33)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34)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35),反不讨(36)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37)戚。
’其我之谓矣。
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汉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研究古代汉语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字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几千年的演变使得其字义更加丰富精确。
2.音节简单: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发音相对容易。
3.文字表达:古代汉语的文字表达方式多样,包括象形文字、会意文字和假借文字等,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语法灵活: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词序和语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换,实现不同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形式。
主要的演变过程包括:1.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古代汉语的最早形式,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
上古汉语主要使用双音节词和重音式词汇,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2.中古汉语:中古汉语出现在公元3至9世纪之间,是古代汉语的中期形式。
中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丰富,出现了更多的多音字和多音词。
3.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明朝后期到清末民初的汉语形式。
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方言词汇和书面词汇。
4.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指20世纪以后的汉语形式,汇集了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成为了中国的官方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古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中国历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汉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成为了传统文化、哲学和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
1.文学作品:古代汉语的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为中国文学作品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古人的诗词歌赋、散文和戏剧等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进行表达的,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2.历史记载:古代汉语为中国历史的记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历代史书、编年体史书等都使用古代汉语进行编写,这些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古汉语论文
一、方言俗语的研究价值(一)方言俗语的定义什么叫“俗语”?“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俗语一词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具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底蕴;其“俗”,不仅具有通俗的、大众的、约定俗成的、俚俗的等语意,尚含有民俗的意思。
事实上,俗语之所以是民俗语言的一个重要语类,主要在于它往往表现民俗,是一种语言民俗艺术形态。
俗语反映“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有些俗语就是直接反映民俗的。
(二)研究方言俗语的意义方言研究对于民俗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
方言是一个地区民俗的载体,它是民俗文化留存、传承的媒介,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内容。
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对于真正把握各地人们的文化独特性的深层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地方文化结构深埋在方言结构之中。
中国的民俗学者也很早就把研究与方言俗语的调查结合起来,“五四”知识分子首次呼吁对一般民族民俗资料的调查与搜集,北京大学还曾成立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开展了一定范围内的风俗学活动。
然而从俗语着手来深入学习和研究方言却没有很长的历史,这是比较民俗研究比较大的遗憾。
方言俗语是各种民俗事象和民俗要素的载体,它是民俗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方言俗语对认识民间世俗生活,研究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英国著名民俗学家查。
索。
博尔尼在其《民俗学手册》中指出“有韵的俗语、俚语等,平时常挂在口头的人,虽然不会去理会它原来的涵义,但就采风者而言,却是颇具科学意义的。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也认为口头语言“是许多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民俗传承”,因而很值得研究。
二、以潮汕方言为例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
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
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
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诗意,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古代汉语小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上造就了一批著名的诗人,有很多的好诗。
学习古诗对小学生有多方面的提高和意义: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学生能从古诗中联想到诗所描绘的画面,能很好的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
学习古诗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诗会给人一定的启迪或是情感的升华。
这样有助于学生精神价值的提高,而且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吸取古诗的精华,并发扬下去。
我选择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赠汪伦》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知识进行一些分析。
我们知道古诗包括很多种类,《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
首先分析字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就一些字进行分析。
题目中的“赠”字,这是个形声字。
左形“贝”,右声“曾”,古代贝壳是用来进行物品交换的,“贝”一般与钱货有关,“赠”在这里就是其本义是“赠送”之意。
由此可以理解题意:这首送别诗是赠送给汪伦的。
还有本诗中的“乘、将、欲”字,“乘”它有两种读音,不同读音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其本义是升登、上,在本诗中它的读音是“chéng”表示的是它的引申义乘船的意思。
它的另一读音是“shèng”,1.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因此用于称一般的史书⒉量词,〈古〉兵车。
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乘、野乘。
接下来是“将”字,这个字是个表时间的副词,指出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将要,将来。
“欲”字,是个形声字,从欠谷声,通过古代汉语中“从字形探索字的本义”的学习,我们知道“欠”与张口或出气有关,可以表示打呵欠;另一部分是“谷”表示两山之间的低处流出来的水;合起来表示“我要,想要”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于字的分析我只做这些简要的分析。
对于诗的意思若经过深入的字义分析就可以明白,其诗意:李白将要乘船离去,汪伦和村民边走边唱着歌前来送行,纵使桃花潭的潭水有千尺深,也不如汪伦对我的情意。
通过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古汉语词汇学
小议“古汉语的词类活用”——读《古汉语词义论》有感文学院对外汉语系10级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对词类活用这一现象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古代汉语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
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学生,古代汉语是专业必修课程,又因为自己对于古典文学始终偏爱有加,所以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没能学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
而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更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汉语历经了千年的岁月,虽始终没有出现断代,但时光还是给了它很多改变。
这些变化涵盖了方方面面,如字形、语法、词汇系统、语音等等。
那些古代典籍,如今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有所理解,同时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没有偏差。
而正确理解古代典籍,对词义的正确把握是必要的功底。
《古汉语词义论》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对古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其中,我最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便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活用。
下面我就自己的收获谈谈对词类活用的认识。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
要掌握词类活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
同词类活用常会一同出现的词有“转化”、“兼类”、“引申”等。
很多人都混淆了这几个概念,下面我就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谈谈这几者的区别和关系。
其中“转化”和“引申”的关系较为亲近,它们同是字或词从旧义产生新义的途径,但不尽相同。
它们的不同在于:引申是通过语义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通过义素的增减变化而产生新义。
如果是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总有共同的义素,但一般说来不会是旧义的全部义素整个的进入新义;如果是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可能没有共同的义素。
由引申产生的新义,可以与旧义属于不同的词类,也可以和旧义属于同一词类。
“转化”则是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是一个词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此类,从而也就使它的词义发生改变。
有转化所产生的新义,其词性一定是与旧义不同的。
《语》中古汉语复音词论文
浅析《论语》中的古汉语复音词摘要中国古汉语词汇经历了从单音词向复音词的过渡,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本文通过研究《论语》的古汉语复音词,为先秦时期的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论语》古汉语复音词合成词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论语》是中国学术史上极具价值的一种语录体散文著作,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口语状况。
研究《论语》的大量语言材料,对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语言状况、探索语言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汉语词汇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后来逐渐出现了一些复音词,并成为古汉语的主流。
通过对《论语》古汉语复音词的基本情况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而且对我们研究古汉语复音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所谓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所构成的词。
确定《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也就是对其双音节结构是词还是词组的判别。
在此,我们参照程湘清在《先秦双音词研究》中所提出的四大判断标准和马真在《先秦复音词初探》一文中所提出的划分观点,结合《论语》本身的复音词情况,提出三个判断标准,即词汇意义、语法结构和出现频率。
1 词汇意义从词汇意义角度分析,一个双音组合,如果它在一定意义下代表了一个概念,那么这个双音节组合就是词;反之,如果它代表了两个概念,则就是词组。
对于这种划分标准,具体可以分为:第一,双音组合的整体意义是两个组合成分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意思。
这样的组合是词,而不是词组。
如为政篇第二:“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其中的“先”和“生”组合后并不是“先出生”的意思,而是变成了“年长的人”的意思,是两个音节进行结合后新的整体意义。
第二,双音组合是由两个同义或者近义的成分进行组合,并且组合后的意义是各组成成分意义的整体概括。
这样的组合是词,而不是词组。
如宪问篇第十四:“孔子沐浴而朝。
”其中“沐”和“浴”进行组合后,对二者“用水清洗”的意义进行了完整概括,成为“洗澡”的意思。
中古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
中古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中古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古词汇研究的语言材料、中古词汇的考释、中古常用词、中古的新词新义和中古词汇的比较研究及方面,谈了对中古词汇研究问题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中古词汇,语料,常用词,新词,新义训诂学的重点是词语的考释,厚古薄今,重文言而轻白话。
但是自先秦时,就存在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比如《尚书》与《论语》的语言就有差异。
随着书面语与口语的差距加大,记载口语的文献资料的增多,文言与白话的差别越来越大,对白话的研究也就显得必要和重要起来。
朱易居的《戏曲方言考》,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陆渗安的《小说词语汇释》,张涌泉、黄征的《敦煌变文校议》,王的《诗词曲语词例释》。
等等,都是关于白话的词汇研究。
在中古词汇的研究方面,也是著作颇丰,如吴金华的《三国志解诂》系列,江蓝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蔡镜浩的《魏晋南北朝语词例释》,方一新、王云路的《中古汉语词语汇释》,汪维辉的《东汉至隋常用词研究》,等等。
下面将对中古词汇研究的几个方面做一些讨论。
一中古词汇研究的语言材料汉语语料库是浩瀚的大海,因此预料的选择和甄别工作十分重要和繁难。
我们对语料的选择要注意其中的口语成分,选择口语程度较高的材料。
同时,要对语料的真实可靠程度进行甄别。
例如《列子》并不是先秦时的作品,《齐民要术杂说》中的两篇“杂说”有一篇是宋代时期其他人所作。
中古的口语程度较高的语料主要有以下几种:A汉译佛经。
如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北魏吉迦夜共昙曜《杂宝藏经》,南齐求那毗地《百喻经》,等等。
B笔记小说。
如《世说新语》,《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志怪小说如《搜神记》、《幽明录》等等。
C散文。
如周子良、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任的《弹刘整》,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杨之的《洛阳伽蓝记》,等等。
《洛阳伽蓝记》主要为文言色彩,但包含佛教词语和俗词语,笔记小说也可以算作散文。
古代汉语论文2
浅谈古代汉语中的谦敬词摘要:古人在对话或书面往来中常常使用一些谦敬词表示自谦或对人的尊敬。
表示自谦的副词叫表谦副词,表示对对方尊敬的副词叫表敬副词。
表谦副词有:“敢”,“窃”,“伏”等,表敬副词有“请”,“敬”,“幸”等。
谦敬副词是一种礼貌用语,这类词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
关键词:谦敬词副词在《史记·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两句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前句“请奏瑟”是请秦王奏瑟,“请”是“请求”的意思;后句“请完璧归赵”的“请”则没有对任何人表示请求,只是表示对对方的敬意,所以前句中“请”是一般动词。
后句“请”就是表敬副词了。
常见的敬词按其后面的动作发出者又可分类,1.“请”后面的动词表示的可以是说话者本人的动作,也可以是对方的行为,翻译时,前者翻译成“请你做某事”,后者翻译为“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2.“敬”,“谨”,“承”,“奉”。
这几个副词都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它们修饰的动词都表示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动作和行为。
“敬”表示对“天”,“神”和“尊长者”的尊敬,或者是表示礼节上的尊敬,译为“恭敬地”,也可以根据文章上下文灵活翻译,此外,因为没有相应的现代词语对其作出解释,所以也可以不译。
例如:《战国策·赵策》: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谨”,多用于下对上的言辞中,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幸”,常用在对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很幸运,从而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还可用在表自己行为动作的动词前,在表谦卑的同时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可译为“侥幸”、“幸运”之意,或不译出。
例如: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史记·项羽本纪》)3.“幸”“惠”“蒙”“垂”。
这几个副词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与恭敬。
古代汉语通论词汇篇
古代汉语通论词汇篇古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浙江万里学院肖萍古代汉语词汇通论“词汇篇”第一节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代汉语词汇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二、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与方式三、词义发展的历史性与地区性四、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注意的问题五、关于同义词辨析六、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古代汉语词汇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一) 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二)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三)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代汉语词汇(一) 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上,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
象“天地人、马牛羊、日月星辰、风雨雹 (b__225; o)霜、父母兄弟、心耳手口、东南西北、上下大小、轻重长短”等等。
古代汉语词汇(二)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豆”,在古代汉语里指一种高脚的盘子,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豆”指一种植物,古今词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绸” , 在古代是“缠绕”的意思;现在“绸”作“绸缎”的“绸”,跟古义没有联系。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在“该”表示“应该”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汇(三)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
如:《史记__183; 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
《晏子春秋》: “而酒酸不售。
”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
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古代汉语词汇续上页“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
如:《战国策__183; 苏秦连横约从》: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
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
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
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
古代汉语方向论文范文怎么写
古代汉语方向论文范文怎么写古代汉语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古代汉语的教学是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汉语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汉语论文篇一:《试谈古代汉语修辞教学》摘要:古代汉语课虽然难教、难学,但只要教学时注意选择适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就会变难为易,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研究一、古代汉语修辞教学在古代的文章、文献中都不难发现古人对修辞的重视。
而古代汉语中的修辞也随着文学世界的不断进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修辞学。
在语言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古代汉语修辞研究的意义仍是重大的。
在研究古代汉语修辞时,一般采用对比的方法,即通过对古现代汉语修辞的对比来详细的分析古代汉语修辞。
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别两者中有无不同观念,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有的放矢。
这里所说的有无,就是指古汉语中的某些修辞方法是被现代汉语继承了,还是消失了,如果消失了,那么这些修辞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了。
其次,就是应用现代汉语的词汇、语音等对古代汉语中的修辞进行翻译、解释,阐明其在文化中的重大意义,使学生能更加具体、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接受。
最后,要通过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使学生扩大眼界,并在今后表达语言和写作的过程中词汇、修辞不再匮乏、单一。
二、隐性语言在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中的表现修辞是语言要表达的效果,修辞学也就是表达语言效果的一门学问。
以往的古代汉语修辞教学都是应用显性语言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重视的是利用显性语言表达实事和修辞,极少注意到隐性语言在古代汉语修辞中的应用。
因为语言是隐显性语言的整体,所以在进行语言研究时必须要两者结合,研究的结果才完整。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隐性语言。
隐音、隐词、隐句等就是隐性语言的表达现象。
隐音,就是相对显因来说的,显音就是已经被大众认可并且已经在使用的语音,相反的便是隐音,隐音虽然现在未被人们认可和使用,但却可能存在过。
《元代直讲体文献词汇研究》范文
《元代直讲体文献词汇研究》篇一一、引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直讲体文献是元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元代直讲体文献的词汇进行研究,探讨其词汇的特点、来源和演变,以期为元代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元代直讲体文献概述元代直讲体文献是指元代时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讲史、讲经等口传文献。
这些文献以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著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词汇方面,元代直讲体文献的词汇具有独特的特点,既包含了当时社会的常用词汇,也包含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
三、元代直讲体文献词汇的特点(一)通俗化元代直讲体文献的词汇通俗易懂,很多词汇都是当时社会的常用词汇,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这些词汇的运用,使得直讲体文献更加接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二)口语化元代直讲体文献的词汇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很多词汇都是口头常用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这些口语化的词汇使得直讲体文献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地方特色元代直讲体文献的词汇还具有地方特色的特点,很多词汇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地域文化特点。
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的运用,使得直讲体文献更加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
四、元代直讲体文献词汇的来源和演变(一)来源元代直讲体文献的词汇来源广泛,既包括当时社会的常用词汇,也包括一些古语词、外来词等。
其中,古语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而外来词则是由于当时的多民族交流和贸易活动而产生的。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则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
(二)演变元代直讲体文献的词汇在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汇逐渐消失或被替代,而一些新的词汇则逐渐产生并得到广泛使用。
在演变过程中,元代直讲体文献的词汇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特点,还融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古代汉语词汇章节论文
浅谈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摘要:语言是发展的。
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关键字: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理性意义,感性意义学习古代汉语,必须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
关于古代汉语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等等。
这类词数量不多,但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因而便于人们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就是说,有一些词,从形体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如:⑴、淫,古时多用来指不思进取,堕落的行为。
如“富贵不能淫”;今用是淫荡。
⑵、乳,动词哺乳,养育的意思。
今用是奶制品。
⑶、丈夫,大丈夫,指有男子气概的男人。
今用做妻子对男人的称呼。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这是最应注意的一种,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下面就以同中有异的词为例分别以举例形式来具体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根据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我们把古今有同有异的词划分为两种,即词的理性意义变化和词的感性意义的变化。
Ⅰ)、词的理性意义变化词的理性意义变化又可以分为三种:1.词义范围的扩大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例如:皮本专指从鸟兽身上剥取下来的未去毛的皮。
《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清代段玉裁曰:“引申,凡物之表皆曰皮。
”包括去了毛的革以及所有动植物的表皮,也指人的胃。
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说文解字》中曰:“睡,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中:“孝公既见卫央,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这里所说的“睡”就是“坐寐”的意思,如果把“睡”理解成现在的意思“躺下来睡大觉”,不仅文义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尚书词汇(原创-本科期末论文)
古代汉语词汇研究XX年级专业学号XXXXXXXXXX《尚书》《尚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
《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今文《尚书》单音词和复合词的特点(一)单音词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复音词居于次要地位,绝大多数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今文《尚书》单音词的特点1.多义性所谓多义性,就是一词多义。
例如:“方”在今文《尚书》中作单音词有6个义项。
①并。
《商书·微子》:“小民方兴,相为敌仇。
”《仪礼·乡射礼》:“不方足。
”郑玄注:“方犹并也。
”方兴,《史记》引作“乃并兴”。
②国。
《周书·梓材》:“庶邦享作,兄弟方来。
”王国维曰:“方,犹国也。
”③正在。
《虞书·皋陶谟》“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句。
④通“放”,放弃。
《虞书·尧典》:“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
’”郑玄注:“方,放。
谓放弃教命”。
⑤通“旁”,普遍。
《虞书·尧典》: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⑥通“芳”。
《周书·洪范》:“凡厥正人,既富方谷。
”《尚书易解》:“方,借为‘芳’。
方谷,芳香之谷;《墨子·明鬼》:‘必择五谷之芳黄以为酒醴粢盛’,是也。
文字训诂学论文十篇
直 之 遣 法 矣 。 特 古 人 以 敷 烟 人 逸 , 世 以 人 刺 敷 , 待 差 梭 制 亦 较 淮 耳 。 里 皇 二 君 以 晚 近 之 事 疑 古 人 斯 , 篇 不 建 放 理 矣 。 且
今 日 俗 瞥 之 所 存 登 , 能 一 一 悉 衷 褚 理 吾 , 蜚 雄 知 其 不 衷 褚 理 而 ,
遵 一 之 日 滩 拔 ,乃 赘脚 辱土 月
三 家 待 文。
、
差董
作
腻
癸,傅
亦
云
纂 登,夙 寒 也 。 理 泼 焉 本 字,腻 登 爵 假 字,知 毛 待 恒 假 敬 篇 拔,匪
辱 正 其 一 例 矣 。 渴 富 镇 篇 辖 。 塾文 土 鲤 盆 上 枣邀 云 翰 草 , 翼
也 。 从 草,害 磐。 所 稠 草 臀 者, 乃 肯 馨 之 韵。 害 易 二 字 古 音 近,
奎鱼 侵 陇 中 青 人 , 中 肯 人 想 之 上 , 上 召 垂 使 刺 虎 。 夫 刺 爵 中 心 ,
刻 太 后 达 以 很 罪,知 不 中 篇 有 罪 矣。 此 制 雌 利 法 志 所 不 载 然
孟里 一 再 远 之淇 蕊 事 宵 甚 明 。 夫 能 刺 默 舆 否 觉 , 足 篇 有 罪 燕 罪 之 衡 ,峙 至 逸世,文 治 已 大 雀,而 狙 有 此 制 者 ,正 古 人 以 篇 烟 不
余 成 此 文 梭 , 以 省 蜕 匆 匆 甫 行 。 私 针 北 蝙 梭 赏 就 正 董丑 ,
不 圆 南 留 峙 即 简 董旦 囚 耗 ·薰 ‘昔 者 久 之 , 而 此 文 竟 不 镬 就
正 。 覆 校 此 ,蕊 之 嘘 味 不 已 。
四境字 况
史起楚业赛 寒」鳖、 遗些杰 云睡卫 娶 鱼鱼… 兰 妹旧 匆戛 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摘要:语言是发展的。
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种情况外
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
变化。
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关键字: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理性意义,感性意义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
关于古代汉语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等
等。
这类词数量不多,但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因而便于人们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就是说,有一些词,从形体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如:⑴、淫,古时多用来指不思进取,堕落的行为。
如“富贵不能淫”;今用是淫荡。
⑵、
乳,动词哺乳,养育的意思。
今用是奶制品。
⑶、丈夫,大丈夫,指有男子气概的男人。
今用做妻子对男人的称呼。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这是最应注意的一种,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
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下面就以同中有异的词为例分别以举例形式来具体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根据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我们把古今有同有异的词划分为两种,即词的理性意义变化和词的感性意义的变化。
Ⅰ)、词的理性意义变化
词的理性意义变化又可以分为三种:
1.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例如:
皮本专指从鸟兽身上剥取下来的未去毛的皮。
《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清代段玉裁曰:“引申,凡物之表皆曰皮。
”包括去了毛的革以及所有动植物的表皮,也指人的胃。
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说文解字》中曰:“睡,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中:“孝公既见卫央,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这里所说的“睡”就是“坐寐”的意思,如果把“睡”
理解成现在的意思“躺下来睡大觉”,不仅文义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宋代欧阳修的
《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就是耷拉着脑袋打盹儿,也就是“坐寐”。
现在的“打
瞌睡”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睡的意义扩大了,不管是坐着睡还是躺着睡,白天睡还是晚
上睡,都可以叫做“睡”。
好原指女子美貌。
《国语·晋语一》:“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
”《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
”这都是专指女子相貌姣好,不涉
及品德。
而后来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如《史记·张
仪列传》:“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
”等等。
其他如“江”、“河”、“城”、“池”、“衣”、“菜”等等,今义的范围都比古义宽泛,都属于词义范围的扩大例。
2.词义范围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它的特点是古代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也就是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
例如:
亲戚古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包括父母兄弟在内。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屏藩周。
”《史记·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
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等等。
今义只指家庭中有婚姻关系的族外亲属。
兄弟兼指姐妹。
例如,《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明史·费宏传》:“宏从弟编修寀,其妻与濠妻,兄弟也。
”今义范围缩小,只用于男性,指哥哥和弟弟。
臭最初统指一切气味,因此也可以指香气。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后来就只有不好的气味叫臭了
其他如“宫”,先秦泛指居住、房屋,秦始皇以后,只有帝王的殿堂、居室才叫“宫”。
“瓦”,古义指一切烧制的土器,今义专指铺盖在屋顶上用的瓦。
“丈人”,古义指所有年老的人,唐以后成了岳父的专称。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古代汉语中一些词的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某事物某概念,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事物
或概念,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不能用词义引申来解释,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
为常见。
例如:
脚本义指小腿。
“膑脚”就是去掉膝盖骨,使腿失去作用。
后来“脚”变为“足”的同义词,本义就消失了。
汤本义是“热水”的意思。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汤”的今义则是菜汤和米汤等,作为“热水”的意义只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得以保存。
穷《说文》中:“穷,极也”,“极,栋也”。
栋是房屋最高处的梁,因而以“极”解释“穷”,也就是尽头,顶端的意思。
用于抽象义,则是困苦、走投无路的意思。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现在“穷”指生活艰难,缺乏钱财,含义已经转移。
其他的如“涕”,上古指眼泪,现在指自鼻而出之液。
还有“官”、“闻”等等,都是属于词义范围转移的范畴
Ⅱ)、词的感性意义变化
有些词古今异义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词的感性意义的变化又可以分为两种:
1.褒贬色彩的变化
★由褒到贬有爪牙,明哲保身,木鸡,吹嘘等等
例如:《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为国藩垣。
”这里的“爪牙”是勇
猛的得力助手的意思,属于褒义。
今义的“爪牙”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贬义。
★由贬到褒有锻炼,泼辣,乖等等
例如:《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
”这里的“锻炼”具有玩弄权术的意
思,而今义“锻炼”完全是褒义,只在艰苦中磨练而增长才干。
如“劳动锻炼”、“锻
炼身体”等等
★由中到褒有牺牲,革命,祥,等等
例如: 《左传·僖公十六年》:“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
杜预注:“祥,凶吉之先见也。
”这里的“祥”指预兆,征兆。
吉兆、凶兆都叫“祥”,
属于中性词。
而今义只有“吉兆”之意。
★由中到贬有犯,谤,臭,等等
例如: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
”杜预注:“庶人不与政,
闻君过则诽谤(普通百姓不能参与朝政,听到国君有过错就进行批评议论)。
”这里
的“谤”指下级臣民对上级批评议论的意思,属中性词。
而今义却是造谣中伤之义,
为贬义词。
2.词义轻重的变化
▲由重变轻有饿,怨,感激,取,等等
例如:《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卫律判汉投降匈奴,汉天子当然
不会清淡的埋怨他。
所以这里指仇恨的意思。
而今义是埋怨、不满,词义轻多了。
▲由轻变重有诛,处分等等
例如:《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这里是用言语指责之意。
后专指杀戮,词义加重。
从上述举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词义并不是从单一的角度来变化发展的,比如说“臭”字,从词义范围来看,它是属于词义范围缩小的范畴;而从感情色彩方面来看,它又属于由中性词到贬义词的转变。
因此,对于一个词我们要全方位从各个角度来探析它的意思,理清它的发展轨迹,做到真正明白一个词的古义和今义。
参考文献:①、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商务印书馆
②、赵雪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③、施向东等人主编的《古代汉语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班级: 09 语教
姓名:陈晓
学号:20091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