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2)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深入理解李白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感受其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同时,要能够赏析诗中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意蕴,领悟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要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预习检测1.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诗人?2. 请解释诗题“渡荆门送别”中的“荆门”和“送别”分别指的是什么?3. 诗歌的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两个字用得极为巧妙,请分析它们的妙处。
5.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这些景象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联?6.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送”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8. 请谈谈你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和理解。
三、全诗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浩荡奔流直向旷野。
月影倒映江中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彩结成海市蜃楼美丽奇绝。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渡。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两岸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李白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离乡惜别之情。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描山绘水能力,再现了荆门一带的壮丽景色。
四、中心思想《渡荆门送别》的中心思想主要聚焦于诗人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爱恋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含答案)
师生学习提纲
(1)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画面: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角度:动态,远景
(3)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
(4)答:运用了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得心情。
更是世人开阔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画面:月亮像是一轮飞在天上的明镜,云的深处,云儿变幻莫测,结起了海市蜃楼. 角度: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6)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7)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八语: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2、选出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 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 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 意。 B.颔联展现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 平野,眼界是那么开阔;滔滔奔涌的大江,气势 是多么雄壮。 C.颈联的景象既新奇又美丽:夜晚江面平静时 明月的倒影在水中,像天上飞下的明镜,白昼辽 阔平原上雾霭在日光下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 D.结联陡生惆怅之情,既有对故乡的依依不舍, 又有对自己飘泊在外的感叹。
荆门这个地方。(叙事)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 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 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 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 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 多姿。(写景、想象、比喻)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 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 别。(抒情、拟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 送/行舟。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 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 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 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 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 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 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 葬龙山。
1、选出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首联交代了诗人的旅程,沿长江乘船而行, 到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历。 B. 颔联的“尽”表达了诗人刚从三峡出来时的 喜悦心情,“入”隐含了诗人寄情山木、忘怀得 失的情致。 C. 颈联从俯、仰的角度写景,水中月亮的倒影 似天上飞下的明镜,天空变幻的浮云如海市蜃楼 一般。 D.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的水恋恋 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 情。全诗想象瑰丽,体现了雄奇、飘逸的奇特风 格。
2022年统编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精品)
渡荆门送别【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以及对“送别〞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背诵诗歌,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以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辞别家乡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土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预习导学1.填空题。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品《》《》。
2.朗读这首诗,划分节奏。
3.诗句解释。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
课堂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阅读《送友人入蜀》这首诗,理解大意。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渡荆门送别-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渡荆门送别-李白》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理解《渡荆门送别/李白》的诗歌背景和主题;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手法;3. 了解李白的文学风格和影响;4. 能够运用诗歌相关知识进行文学审美和写作。
导学步骤:一、导入引导(10分钟)1. 请学生听老师朗读《渡荆门送别/李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2. 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与同桌分享,讨论诗歌给他们的感受是什么。
二、导学讲解(20分钟)1. 介绍《渡荆门送别/李白》的背景:李白在唐代初期因遭到逐出成都,被流放荆州。
2. 分析诗歌内容:描写了李白在渡荆门时的离别之情,表现出诗人豪迈的人生态度和对逆境的坦然接受。
3. 解读诗句:“落日辉洒飞云里,犹竿未倦横江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义。
4. 分析李白的文学风格:豪放洒脱,诗情画意,独树一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李白的诗歌风格、影响和创作理念展开讨论。
2. 要求学生就“渡荆门送别”中的重要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展示出来。
四、课堂分享(15分钟)1. 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讲述自己对《渡荆门送别/李白》的理解。
2.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五、课后写作(20分钟)1. 要求学生结合文学常识和对李白的了解,写一篇关于李白的文章,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等方面展开。
2. 鼓励学生多参考相关资料,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导学反馈: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并将作文提交给老师。
2. 收集学生对《渡荆门送别/李白》的评价和理解,以便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意境;掌握诗歌的格律结构和意象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一、诗歌背景介绍《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表现了诗人在渡过荆州时对友人的深情告别之情,借助荆州的壮丽景色和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豪情壮志。
《渡荆门送别》 学历案
《渡荆门送别》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赏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赏析诗歌中精彩的写景语句,学习其写作手法。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根据诗歌中的描述,展开想象,描绘出诗歌中的画面。
3、分析法:对诗歌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代诗歌,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漫游途中所作,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笔下的壮阔景象和深沉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四川生活,二十五岁时离开四川,沿长江东下,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
这首诗就是他初出蜀地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腾流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部编新语文24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有答案)
1、复习提问:默写《使至塞上》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作《渡荆门送别》。
二、自主学习内容、指导、检测:(10分钟)1、作者介绍: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2、写作背景简介:《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3、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释疑点拨:(15分钟)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倾听思考自主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组之间通力合作,解决难点问题。
所描绘的意境。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名句赏析:颔联中,“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好在何处?四、训练提升:(10分钟)(一)阅读原文,回答问题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D.渡船(2)山随平野尽.()A.全 B.完C.死 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渡荆门送别》教案(精选8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精选8篇)《渡荆门送别》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渡荆门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宋两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二、扫除生字障碍寥liao 霄xiao 戟ji 蕲qi 浣huan三、学习《渡荆门送别》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6、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8、齐读,背诵这首诗四、学习《秋词》1、指名朗读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
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
八年级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八年级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八年级《渡荆门送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四、预习导学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解释下列词语。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从:往。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6)天镜:比喻明月。
(7)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8)怜:喜爱。
3、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五、课堂探究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了什么?明确:首联交代了诗人远渡荆门,来到楚国游历的行踪。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公开课)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公开课)【学习目标】1、学问与能力: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办法: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确切流利地背诵。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正确体味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确切流利地背诵。
【教学难点】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确切流利地背诵。
【教法学法】自读、合作探索【课时支配】1课时【教具选用】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导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识,请学生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学回答补充。
今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渡荆门送别》,大家边读边体味,谈一谈两首诗的共同点。
二、自读感悟1、同学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同学体味录音中的节奏及应强调的词语。
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3、找出诗中的意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下: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4、找出诗中最观赏的词语,从修辞、炼字、写作手法等角度简要赏析,小组评选之后班内展现。
三、小组研讨1、沟通上述意象、意境的心得。
小组综合之后,班内展现。
2、律诗四联分为起、承、转、合,分离研究四联内容之后,研究本诗是怎样体现这种关系的。
3、研究本诗与《静夜思》的相通之处。
四、达标检测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它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离指什么?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向的长江水为“家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五、课堂小结总结同学课堂表现及各小组分数,对课上表现好的小组举行表彰。
六、作业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
学法指导
倾听思考
自主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组之间通力合作,解决难点问题。
小组讨论
完成练习
生总结后,师强调重点知识
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
倾听思考
自主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组之间通力合作,解决难点问题。
小组讨论
完成练习
生总结后,师强调重点知识
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1.(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作、探究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
倾听思考
自主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组之间通力合作,解决难点问题。
小组讨论
完成练习
生总结后,师强调重点知识
Hale Waihona Puke 培养写作能力【教学反思】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1.(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
【精编】2019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doc
【学习目标】
1.(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陆为中心的1 6年漫游
学法指导
倾听思考
自主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组之间通力合作,解决难点问题。
小组讨论
完成练习
生总结后,师强调重点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释 疑点拨:(15分钟)
1、《渡荆门送别》 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1.(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复习提问:默写《使至上》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作《渡荆门送别》。
二、自主学习内容、指导、检测:(10分钟)
1、作者介绍: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 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 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 的壮阔景象的诗句 是:
,。
用拟人手法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3、《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一)阅读原文,回答问题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A.通过B.载运过河C.渡口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A.全B.完C.死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A.怜悯 B.怜惜C.怜爱D.怜恤
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名句赏析:颔联中,“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好在何处?
四、训练提升:(10分钟)
,。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六、课后巩固:(2分钟)
日记: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七、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是:
我的不足是:
学法指导
倾听思考
自主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组之间通力合作,解决难点问题。
小组讨论
完成练习
生总结后,师强调重点知识
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