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
近年来,民族特色旅游成为旅游的新热点。外宣翻译既能有效宣传旅游区特色,也能对外传播民族文化。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指导,以广西三江侗族为例,提出了拼音译法和注释法、直译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翻译策略。
标签:文化视域;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
近年来,民族特色旅游业蓬勃兴起。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正在大力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的旅游品牌。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文字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过一个优秀的旅游外宣文本,国外游客能更好了解侗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促进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稳步增长。
一、文化翻译观
吴丹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文化交际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两者相互影响。[1]因此,译介是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的必由之路。每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反映了特定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和内涵差异性,会因此而影响其语言载体,给同一物体同一语言烙上不同的文化印记。
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学者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她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是一种交流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人们得以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巴斯奈特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和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译者应使译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等值。她提出,译者应以文化为翻译单位,在译入语中重现原作的文化功能,从而达到文化功能等值。也就是说,在两种文化差异较大时,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调整,从而达到文化意义上的功能等值。[2]“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
基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了更有效传递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内涵,可以采用拼音译法和注释法、直译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
1、拼音译法+注释法
拼音译法是指直接使用源语拼音来翻译成目的语,好处是能直接保留源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例如,“吊脚楼”是侗族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建筑。关于“吊脚楼”的译法有很多版本,如“Legged building”、“Elevated garrets”、“Legged
pavilion”等。这些翻译版本也许能让外国人轻易了解吊脚楼的建筑结构,却使本来风情十足的特色词汇变得索然无味。若采用拼音译法,将其翻译成“Dong’s Diao Jiao Lou”,再加以文字解释其用途“which is a wooden house supported by wooden pillars,and people will live in upstairs”,则在保留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便于外国游客理解其建筑风格。再如,侗族一种祭祀活动叫做“祭萨”。要翻译好这个词,就要对侗族民俗风情有所了解,“萨”是侗族人民普遍祭拜的始祖母,祭萨节是由母性崇拜和祖先崇拜而衍生出来的祭祀节日。了解了这个节日的由来以后,便可用拼音译法来翻译“萨”为“Sa”,“祭萨”采用注释来进行补充说明,翻译成Worship ceremony of Sa(the ancient grandma of Dong people),译文更加妥当,有利于保留该词的宗教信仰,也能实现跨文化交际。再比如,“侗族大歌”是侗族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侗族称大歌为“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一些政府文本直接用侗族拼音译法翻译成“Kgal Laox”,一些旅游外宣资料大多翻译成“Dong’s big songs”,前者的音译法虽然保留了侗族词汇特色,却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后者的解释法能让外国游客明白,却又失去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倒不如把两者相结合,翻译成“Kgal Laox,Dong’s big folk songs”,既可达到以上两种效果,又有利于侗族特色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
2、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换句话说,直接将中文名称逐词翻译成英文。直译能够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同时能够为译语者提供阅读方便性。例如,“风雨桥”是侗族非常出名的桥,因过往行人能躲避风雨而得其名。风雨桥一般翻译为“wind and rain bridge”即可。
3、意譯法
意译法是指不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而根据译者对所需翻译民俗的理解找出适当的英文将其表达出来。它着重的是“语用对等”,而不是“逐字对等”。比如“百家宴”是侗族一种特殊的饮食习俗,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百家宴上,大家欢天喜地唱歌喝酒,开心地品尝美食,因此翻译成“public dinner”即可。
4、混合译法
混合译法是指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信息,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混合搭配的策略,它适合表达少数民族特色词汇。例如,广西三江侗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侗族大歌节,如果简单翻译成“February 2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会让人一头雾水,也没有起到吸引游客前往观赏的作用。如果先将其翻译成“February 2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再加上注释,“a festival celebrated by Dong People by singing folk songs together”,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巴斯奈特将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行为而不仅仅是语言行为的“文化翻译”观,强调了翻译的跨文化性质,对民族特色旅游文本外宣资料的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广西三江侗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重旅游文本资料翻译,让外国友人更深入了解侗族文化,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