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能源电池管理与维护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绿色能源汽车电池技术》(6X16课时)课程标准

《绿色能源汽车电池技术》(6X16课时)课程标准

《绿色能源汽车电池技术》(6X16课时)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绿色能源汽车电池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掌握电池原理、电池类型、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电池性能测试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绿色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池原理- 电池工作原理及其在绿色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电化学基础知识- 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 电池类型- 锂离子电池- 镍氢电池- 超级电- 燃料电池3. 电池管理系统- 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电池充电和放电管理- 电池保护和状态监测4. 电池性能测试- 电池容量测试- 电池循环寿命测试- 电池充放电效率测试- 电池内阻测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等。

学生将通过理论授课获得知识基础,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对电池原理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电池管理系统的应用,以及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对电池性能测试的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项目实践表现等。

五、参考教材- 《电池技术与应用》(罗振骅,电子工业出版社)- 《锂离子电池技术及应用》(彭子华,化学工业出版社)-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池系统》(谢景明,机械工业出版社)六、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6个单元,每个单元16课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单元一:电池原理(16课时)单元二:电池类型(16课时)单元三:电池管理系统(16课时)单元四:电池性能测试(16课时)单元五:案例分析与实践训练(16课时)单元六:综合实践项目(16课时)注:每单元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为《绿色能源汽车电池技术》(6X16课时)课程标准的概要。

具体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准备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进一步规划和完善。

课程标准—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课程标准—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二、课程教学目标 (1)(一)知识目标 (3)(二)技能目标 (3)(三)职业素养 (3)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4)四、教学实施 (6)(一)课时分配建议 (6)(二)教学方法建议 (7)五、实施保障 (7)(一)教学内容组织 (7)(二)教学条件 (8)1.师资条件 (8)2.教学设施设备要求 (8)3.教学资源 (8)(三)考核与评价 (8)六、其他 (9)(一)编制单位 (9)(二)编写依据 (9)(三)适用范围 (10)《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汽车新能源与技能技术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程学时/学分:48/3.0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其他汽车类专业一、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汽车类其他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

课程主要帮助学习者认识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和汽车相关其他节能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知道新能源汽车的类型;能够认识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原理与结构组成;能够知道汽车领域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激发学习者的专业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习者的节能环保和创新思维意识。

本课程建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课开设在第2学期,汽车类其他专业作为专业拓展课程建议课安排在第5学期学习。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汽车构造》、《车间安全及常用工具设备使用》等专业基础课,为《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提供学习支撑;后续开设的课程有《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PDI检查与维护保养》、《混合动力汽车构造与检修》等专业核心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以新能源汽车维修工、服务顾问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根据行业岗位能力标准;在教育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指导下;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1+X证书中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紧跟汽车行业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以适应行业新需求,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教案任务4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教案任务4
容量监测
定期或在线测量电池的容量,了解 电池的剩余电量和续航里程,为车 主提供准确的电量信息。
故障诊断与预警机制
故障诊断
基于电压、电流、温度等监测数据, 结合电池模型和算法,对电池进行故 障诊断,定位故障类型和位置。
预警机制
建立多级预警机制,对电池的不同故障 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预警,提醒车主或 维修人员及时处理,确保电池的安全运 行。
采用能量转移技术,将高电量电池的能量转 移到低电量电池中。
过充保护
过放保护
当电池充满时自动切断充电电源,防止电池 过充。
当电池电量低于一定阈值时自动切断放电电 路,防止电池过放。
04
热管理技术探讨
热管理系统组成及原理
热管理系统组成
包括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机热管理系统和乘员舱热管理系统等,通过合理的热 量传递和控制,确保新能源汽车在各种工况下的高效、安全运行。
工作原理
热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温度,并根据温度变 化情况,通过控制冷却水泵、冷却风扇、加热器等执行器的工作状态,实现对 关键部件的精确控温。
散热设计优化方案
散热结构设计
采用高效的散热结构,如液冷板、散 热片等,提高散热效率。
散热材料选择
散热控制策略
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实际运行工况和外 部环境条件,制定合理的散热控制策 略,如动态调整冷却水泵和冷却风扇 的转速等,实现精准控温。
下的正常运行。
05
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技术
数据采集方法论述
1 2 3
基于CAN总线的数据采集 利用CAN总线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广泛应用,通过 CAN接口实时采集电池状态数据,具有传输速度 快、稳定性高的特点。
模拟量信号采集 针对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等模 拟量信号,采用高精度ADC进行模数转换,实现 数据的实时采集。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郑耀军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郑耀军

漯河市食品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向)编制单位: 汽车工程系编制日期:2020年8月10日汽车工程系(部)制《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 课程性质与作用《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

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学习对象,以《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等课程为基础,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动力电池系统的维护方法等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动力电池的种类及特点,最终获得检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检修的能力。

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核心知识的同时,传授他们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与技术,让学生能够适应4S店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并且培养学生能够具有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能力,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责任意识。

2.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和原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各种动力电池的类型、性能特点及维护方式。

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将对应的技能训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布置课堂任务。

(二)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施方案。

(三)教师对方案进行检查和补充。

(四)小组确定方案进行分工协作。

(五)小组完成任务,提交任务书。

(六)老师进行补充和对完成情况进行说明指导。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类型。

2.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

3.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状态实时监测方式。

4.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保护措施。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与维护 - 教案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与维护 - 教案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与维护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1.1.2新能源汽车在环保和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性1.1.3新能源汽车电池作为关键技术的地位1.1.4电池管理与维护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和挑战1.2教学目的1.2.1培养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理解1.2.2强调电池维护在延长电池寿命和保障安全中的作用1.2.3提升学生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趣和认识1.3教学方法1.3.1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案例1.3.2利用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和思考1.3.3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电池工作原理和维护流程二、知识点讲解2.1电池基本原理2.1.1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类型2.1.2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和应用2.1.3电池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2.1.4电池充放电过程的管理和控制2.2电池管理系统(BMS)2.2.1BMS的功能和重要性2.2.2BMS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2.2.3BMS在电池性能和安全中的作用2.2.4BMS的设计和优化策略2.3电池维护技术2.3.1电池维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3.2电池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2.3.3电池均衡管理和充电策略2.3.4电池寿命预测和延寿措施三、教学内容3.1电池工作原理与类型3.1.1不同类型电池的工作原理对比3.1.2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性能特点3.1.3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其他新型电池介绍3.1.4电池的选择和应用场景分析3.2电池管理系统设计3.2.1BMS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原则3.2.2BMS的关键参数设置和优化3.2.3BMS的数据通信和接口技术3.2.4BMS的测试和验证方法3.3电池维护实践3.3.1电池日常维护和保养的注意事项3.3.2电池故障诊断和排除的案例分析3.3.3电池充电策略和环境适应性分析3.3.4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技术探讨四、教学目标4.1知识目标4.1.1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类型4.1.2理解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功能和设计4.1.3学习电池维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方法4.2能力目标4.2.1能够分析电池性能指标和影响因素4.2.2能够设计和优化电池管理系统4.2.3能够进行电池的日常维护和故障诊断4.3素质目标4.3.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3.2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3.3提高学生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5.1.2BMS的设计和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5.1.3电池维护技术的实践性和经验性5.2教学重点5.2.1电池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的理解5.2.2BMS在电池性能和安全中的作用5.2.3电池维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应用5.3教学策略5.3.1采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降低理解难度5.3.2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5.3.3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新能源汽车电池模型和实物组件6.1.2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和音响系统6.1.3电池管理系统(BMS)模拟软件6.1.4安全防护装备,如手套和护目镜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用于记录和资料查询6.2.2学习资料,包括教材、讲义和在线资源6.2.3实验工具,如万用表和电池测试仪器6.2.4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和便签纸6.3教学辅助材料6.3.1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的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6.3.2电池工作原理和电池管理系统的动画演示6.3.3电池维护实操指导手册和故障诊断流程图6.3.4电池性能测试报告和数据分析模板七、教学过程7.1课堂导入7.1.1通过视频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7.1.2引入电池管理系统的重要性7.1.3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7.1.4阐述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7.2知识讲解与互动7.2.1讲解电池工作原理和类型7.2.2分析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和设计7.2.3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理解7.2.4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环节7.3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7.3.1分组进行电池性能测试实验7.3.2小组讨论电池维护的方法和策略7.3.3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成果八、板书设计8.1电池工作原理图解8.1.1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化学反应8.1.2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8.1.3不同类型电池的特点对比8.1.4电池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8.2电池管理系统(BMS)框架8.2.1BMS的主要组成部分8.2.2BMS的功能和工作流程8.2.3BMS的设计原则和优化策略8.2.4BMS的数据通信和接口技术8.3电池维护关键点8.3.1电池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8.3.2电池均衡管理和充电策略8.3.3电池寿命预测和延寿措施8.3.4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技术探讨九、作业设计9.1课后阅读9.1.1阅读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相关报道9.1.2深入了解电池管理系统的最新技术发展9.1.3研究电池维护的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9.2分析报告9.2.1分析电池性能指标与实际应用的关系9.2.2探讨电池管理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的作用9.2.3设计一个电池维护方案,包括日常保养和故障处理9.2.4分析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9.3实践项目9.3.1组装一个简单的电池模型,并测试其性能9.3.2编写一个电池管理系统的模拟程序9.3.3调研市场上的电池维护工具和设备9.3.4设计一个电池回收的宣传海报或小册子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10.1.2学生在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创新思维10.1.3学生在电池维护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10.1.4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空间10.2拓展延伸10.2.1探索新型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和燃料电池10.2.2研究电池管理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10.2.3分析电池维护在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10.2.4考察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池工作原理与类型(2.1、3.1)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的复杂性:需要详细解释电池内部的电化学过程,包括电子和离子的移动、化学反应等。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拓展模块课程、职业考证模块课程二、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汽车新能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员掌握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的核心技能。

2.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熟悉新能源汽车的总体构造,了解各系统的工作原理。

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本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开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尊重个体差异、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注重素质教育。

这些理念共同构成了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以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培养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教学。

经过新能源汽车制造与售后企业、高校的合作研讨,同时参考新能源汽车职业资格标准、新能源汽车技术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内容,归纳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的教学项目: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熟悉新能源汽车的总体构造,了解各系统的工作原理等多个方面。

课程以典型案例,依据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依托专项技能和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序化,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初级到中级”的职业成长规律。

【2024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2024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电动车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电动车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新能源汽车的机械构造和电子控制系统的构造和性能进行了解和掌握,并掌握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柴油机车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区别。

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维修的一般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初步学会动手检测、调试、和维修纯新能源汽车的常见故障,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习原理、掌握基本操作程序、完成整车故障诊断和检测的程序来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完成对新能源汽车故障的诊断和检测能力的培养。

主要任务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基本构造与各部件功用与工作原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柴油机车、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区别、新能源汽车的常见故障类型及其故障原因、新能源汽车的常见故障的检测和维修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与相关部件的工作原理。

(2)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常见故障及其检修方法。

(3)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检修方法。

(4)掌握新能源汽车能量传递路线的常见故障及其检修方法。

(5)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常见故障及其检修方法。

2.能力目标(1)挑选和使用所需工具,独立拆装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部件:电池、电机、控制电脑、发电机、动力和控制线束等。

(2)能够说明电池和电机等部件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其各自的性能影响参数和各自的影响结果。

(3)清晰梳理电动汽车的动力线路和控制线路,并能单独完成线束的拆卸、清理、检查和重新安装。

(4)根据新能源汽车不同工况下的动力传输路线,能对其中能量的转换过程进行测试,完成对新能源汽车正确充电操作。

(5)能对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常见故障进行测试与维修。

(6)独立完成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故障检测与维修。

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_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_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总学时:46学分:4适用对象: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选修课程:汽车文化、新能源汽车营销、汽车英语一、课程性质及定位1.课程性质“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是汽车新能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书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维护、新能源汽车辅助设施使用与维护等知识。

2.课程定位教学内容选取以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实施过程坚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为主线,教学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操作及按工位维护的认识和实际分析能力,加强实践教学,重视知识更新。

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具体内容的理解及专业技能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方法能力、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制定课程标准依据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新能源汽车主要构成为载体,全面介绍新能源汽车车使用、新能源汽车维护、新能源汽车辅助设施使用与维护等内容。

在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注重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基本原理与最新发展技术融为一体。

三、设计思路以培养“汽车维修、维护、服务、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其优势是动手能力强,与中职学生的区别在于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不仅要让他们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更应该让他们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并且具备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更好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新能源汽车技术是现代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原理、构造、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的知识,具备新能源汽车的维护、调试、维修和改进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能够进行基本的车辆诊断和维修;2.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和最新发展,具备行业前瞻能力;3.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和测试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生产操作;4. 具备新能源汽车的改进和优化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技术创新。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技术、混合动力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等关键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工艺、测试方法、安全性能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要求如下:1. 电动化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了解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的技术特点和性能指标,能够进行基本的车辆维护和维修;2. 混合动力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混合动力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各种混合动力系统的优缺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故障诊断和维修;3. 氢燃料电池技术:要求学生了解氢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掌握氢气储存、燃料电池发电等关键技术,能够进行安全操作和简单的维护保养;4. 其他新能源汽车技术:如太阳能汽车、智能汽车等,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原理和特点,能够进行基本的评价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企业实习等。

同时,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

四、课程评估与考核本课程的评估与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表现评定;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察学生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汽车新能源电池管理与维护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新能源电池管理与维护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新能源电池管理与维护技术》课程标准汽车新能源电池管理与维护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汽车新能源技术方向的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方面的职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汽车涉及的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正确的职业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高超的职业操作技能,为实现职业梦想和创造人生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任务包括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动力电池的安全保护、动力电池的SOC评估和SOH评估、动力电池的均衡控制、动力电池的信息管理、热管理系统和动力电池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九个部分。

本课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依照市场需求构建培养模式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世界与中国在新动力电池管理和维护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新动向和新方向。

本门课程的研究重点在于汽车所涉及的新能源电池的专业知识,以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在校的研究,学生在理论方面应掌握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动力电池的安全保护、动力电池的SOC评估和SOH评估、动力电池的均衡控制、动力电池的信息管理、热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等内容。

本门课程的研究将有助于学生发挥特长,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实现梦想,创造人生的价值。

本课程旨在培养汽车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使其能够独立研究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毕业后,学生可以从事汽车4S店、大中型汽车维修企业的机电维修和服务顾问岗位,成为技能精湛的准职业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课程紧紧围绕汽车专业学生的岗位培养目标,重点介绍电池管理系统对电动汽车的重要性。

动力电池的安全运行是电动汽车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而电池管理系统是实时监测动力电池工作参数、保证动力电池安全运行的关键系统。

本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以便他们掌握实际工作内容。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教学课件—02动力电池电源系统的认识与检测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教学课件—02动力电池电源系统的认识与检测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教学课件—02动力电池电源系统的认识与检测1. 引言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能源的节约利用要求的增加,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动力电池,它为汽车提供动力,并且对整车性能、续航里程等都有重大影响。

因此,对于动力电池的管理和维护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动力电池电源系统的认识动力电池电源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主要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驱动系统和车辆控制系统等组成。

具体来说,动力电池电源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存储、能量转换和能量管理等。

2.1 电池组电池组是由若干个动力电池单体组成的,它们通过串联和并联的方式构成一个整体。

电池组负责储存电能,并向电驱动系统提供动力。

2.2 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是动力电池电源系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主要负责对电池组的电压、电流、温度等进行监测和管理,并调节电池组的运行状态,确保电池组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2.3 电驱动系统电驱动系统是指将电池组提供的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驱动电动机工作的系统。

它主要由逆变器、控制模块、电动机等组成。

2.4 车辆控制系统车辆控制系统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主控系统,它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车辆的运行和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工作。

3. 动力电池电源系统的检测为了确保动力电池电源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力电池电源系统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3.1 电池组电压测量电池组电压是反映电池组电能状态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对电池组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进行测量得到。

3.2 电池组内阻测量电池组内阻是衡量电池反应速度和电池组脱落状况的关键指标。

通过对电池组内部的电阻进行测量,可以判断电池组的性能状态。

3.3 电池组温度测量电池组温度是影响电池组性能和寿命的重要因素,需要经常进行监测。

可以通过在电池组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电池组的温度。

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_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_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总学时:46学分:4适用对象: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选修课程:汽车文化、新能源汽车营销、汽车英语一、课程性质及定位1.课程性质“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是汽车新能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书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维护、新能源汽车辅助设施使用与维护等知识。

2.课程定位教学内容选取以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实施过程坚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为主线,教学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操作及按工位维护的认识和实际分析能力,加强实践教学,重视知识更新。

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具体内容的理解及专业技能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方法能力、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制定课程标准依据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新能源汽车主要构成为载体,全面介绍新能源汽车车使用、新能源汽车维护、新能源汽车辅助设施使用与维护等内容。

在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注重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基本原理与最新发展技术融为一体。

三、设计思路以培养“汽车维修、维护、服务、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其优势是动手能力强,与中职学生的区别在于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不仅要让他们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更应该让他们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并且具备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更好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教学课件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教学课件

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和维护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和维护技术是指在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通过控制电池的充放电,以及对电池进行维护保养,以保持电池的正常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1) 电池充放电管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是指在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通过控制电池的充放电,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管理包括:a. 充电管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充电管理主要包括:充电电流的控制、充电时间的控制、充电终止条件的控制等。

b. 放电管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放电管理主要包括:放电电流的控制、放电终止条件的控制等。

(2) 电池维护管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护管理是指在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通过对电池进行维护保养,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维护管理包括:a. 内部保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内部保养主要包括:检查电池内部结构是否完好、清理电池内部污物、检查电池内部连接线路是否完好等。

b. 外部保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外部保养主要包括:检查电池外壳是否完好、检查电池外部连接线路是否完好、检查电池外部温度是否正常等。

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的应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可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日常使用和维护中。

(1) 日常使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日常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电池的充放电,以保持电池的正常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2) 维护保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也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保养,可以有效地对电池进行内部和外部的维护保养,以保持电池的正常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的安全措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1) 在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应遵守电池的安全使用规定,不得使用未经检验的电池。

(2) 在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应遵守电池的充放电管理规定,不得超负荷充电或放电。

(3) 在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应遵守电池的维护保养规定,要定期进行电池的内部和外部的检查和维护。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1、课程基本信息2、课程性质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实现技术转型、实现弯道超车的必要途径。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到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要达到200万辆的生产能力。

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必须要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和满足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基本参数、充电方法、特性测试、8种主要电池和储能装置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应用情况以及电池的管理和充电问题等,培养学生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的保养与故障诊断能力,为以后的全车故障排除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以上学习主题的需要循序递进,以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前置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概论》,后置课程是《纯电动汽车结构与维修》、《混合动力汽车结构与维修》、《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等核心专业课。

3、教学指导思想根据高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学生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充电方法、特性测试、安装、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的保养与故障诊断等职业面向,是服务于一线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其中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就是根据企业工作标准(维修手册及工单)编写适用的教学资料(教材与学材),运用专用检测维修工具设备在教学设备(台架及整车)上演示及检测各系统工作,并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通过过程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标准参照企业及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低压电工操作证、汽车装调工证、汽车维修工证的证书标准。

同时提供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知识拓展的网络在线教学资源。

通过将以上各要素有机结合,实现“五位一体”,采用理实虚一体化课程教学,结合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关键能力、行动导向和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真正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无缝对接”,完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基本参数、充电方法、特性测试、以及电池的管理和充电问题;熟悉8种主要电池和储能装置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应用情况;能认识到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保养的重要性;熟悉动力电池的常见故障、日常维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新能源电池管理与维护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01073304 ] 课程承担单位[ 汽车应用学院 ]制定[ 吕娜 ] 制定日期 [ 2017.6.10 ]审核[ 张秀红 ] 审核日期 [ 2017.6.20 ]批准[ 齐方伟] 批准日期 [ 2017.6.30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对应职业岗位的分析1.课程性质《汽车新能源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所配置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汽车新能源技术方向的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方面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涉及的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练就了高超的职业操作技能。

使学生发挥特长,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实现梦想,创造人生的价值。

2.课程任务电池管理系统是新能源汽车必备的重要零部件,与动力蓄电池组共同构成电池系统,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

主要包括: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动力电池的安全保护、动力电池的SOC评估和SOH评估、动力电池的均衡控制、动力电池的信息管理、热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九个部分。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依照市场需求构建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世界与中国在新动力电池管理和维护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新动向和新方向。

3.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分析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汽车所涉及的新能源电池的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在校的学习,学生在理论方面应掌握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动力电池的安全保护、动力电池的SOC评估和SOH评估、动力电池的均衡控制、动力电池的信息管理、热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的使用与维护、分析及处理方法等实际工作内容。

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能更好的学习后续专业课,能独立学习与职业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对社会、企业和客户有强烈责任意识,毕业后可以从事汽车4S店、大中型汽车维修企业的机电维修岗位以及服务顾问岗位,做技能精湛的准职业人。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紧紧围绕汽车专业学生的岗位培养目标,电池管理系统对电动汽车的重要性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动力电池的安全运行是电动汽车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而电池管理系统是实时监测动力电池工作参数、保证动力电池安全运行的关键系统;其次,动力电池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降低排放,整车依据电池状态信息如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可用功率等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而电池状态信息的来源就是电池管理系统;第三,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对动力电池工作参数的监测和对电池状态的估计,可以使动力电池工作在最佳工作区,避免过充和过放,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开放实训室等形式,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通过过程评价、知识评价和实践操作评价的形式来评定项目教学,对项目评价的重点要突出实践操作的评价,以此重点反映学生对相关项目的技能的掌握,并体现学生对相关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本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及所需要的技能:本课程所对应的岗位主要是汽车4S店电气维修技师及电气培训师。

需掌握分析及处理方法等实际工作内容。

三、教学内容项目一: 动力电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动力电池的基础知识,掌握动力电池的发展与现状。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化学能与电能转换基本原理。

素质目标:使学生形成严肃认真对待专业基础课程的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力电池的概述难点:动力电池的发展与现状(三)教学内容任务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概述任务2动力电池发展现状与趋势项目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基本功能、拓扑结构;能力目标:掌握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电池的安全保护。

素质目标: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够通过自己学习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难点: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三)教学内容任务1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任务2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任务3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拓扑结构任务4通用的电池管理系统与定制的电池管理系统任务5电池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项目三: 动力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控(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电池电压检测、电池电流监测、温度监测。

能力目标:掌握对电池状态做出清晰判断的能力。

素质目标:增强学生间的配合意识、沟通与团队协作意识,遇事能够仔细认真处理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池电压检测、电池电流监测难点:温度监测(三)教学内容任务1 电池电压检测任务2 电池电流监测任务3温度监测项目四: 动力电池的安全保护(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电池的安全保护功能、高压安全。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掌握电池的安全保护功能。

素质目标:增强学生的心里素质,树立学生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生产的意识,遵守纪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池的安全保护功能难点:电池的安全保护功能(三)教学内容任务1 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任务2 电池的安全保护功能任务3 高压安全项目五: 动力电池的SOC评估和SOH评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动力电池的SOC评估和SOH评估。

能力目标:会分析简单动力电池的SOC评估和SOH评估。

素质目标:培养严谨细致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树立“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力电池的SOC评估和SOH评估难点:动力电池的SOC评估和SOH评估(三)教学内容任务1动力电池的SOC评估任务2动力电池的SOH评估项目六: 动力电池的均衡控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均衡控制管理及其意义,掌握均衡控制管理的分类,掌握两种耗散型的均衡控制管理。

能力目标:能够掌握均衡控制管理的难点。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够自觉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管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种耗散型的均衡控制管理难点:两种耗散型的均衡控制管理(三)教学内容任务1 均衡控制管理及其意义任务2均衡控制管理的分类任务3两种耗散型的均衡控制管理。

项目七: 动力电池的信息管理(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汽车仪表上显示的电池信息及新式仪表板,掌握利用CAN总线实现信息交互,熟悉电池历史信息的存储于分析。

能力目标:利用CAN总线实现信息交互。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心理及身体素质,与人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分级车载网络进行信息交互难点:能够利用CAN总线实现信息交互(三)教学内容任务1 电池信息的显示任务2 电池管理系统与其他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任务3 电池历史信息的存储于分析项目八: 热管理系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温度对电池的影响,掌握风冷和液冷散热系统。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热管理系统。

素质目标: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工作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风冷和液冷散热系统难点:风冷和液冷散热系统(三)教学内容任务1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概述任务2 风冷和液冷散热系统任务3 相变材料的应用项目九: 热管理系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动力电源系统的使用与维护,掌握电池组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能力目标:会分析简单电池组常见故障。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树立学生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生产的意识,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池组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难点:电池组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三)教学内容任务1 动力电源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任务2 电池组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五、教学条件说明1.理论课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授课经验,配备各部分剖体零件做教具,配合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保证理论课全方位、立体化授课,简单易懂。

2.实践课拥有电器实训室2个教学设施完备,能够满足本课程所有实训实习项目需要。

六、课程考核(评价)要求(一)考试形式考卷(二)成绩评定满分100分,折合成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按百分制计算细则如下:a.出勤40分(旷课/事假一次扣2分,病假一次扣1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超过上课时间20分钟按旷课处理)b.课堂表现30分(基础分20,自由分10分)c.作业效果10分d.笔记20分七、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组织采取采用“教、学、做”一体的直观方法,以学生和项目学习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

(二)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角色转换法、提问法等。

八、使用教材说明(一)教材《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左小勇、袁斌斌(二)参考书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麻友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