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圣人智慧)

合集下载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相关推荐《孟子》读后感范文(精选22篇)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而在《孟子》中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是令人膜拜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精神来源。

小编为大家带来《孟子》读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

《孟子》读后感篇1传统文化知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

它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

在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可是,在这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知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有许多。

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理念是我们所追寻的。

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会我们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孟子》一书就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

我读了它,从中学会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我要学为自己所用,并把它发扬光大。

《孟子》教会了我们孝顺。

《孟子》一书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他主张的本质上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

这种道德理论正是我们所崇尚的。

可是现在的社会,新闻媒体曝光的因为父母年老而嫌弃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将他们赶出家门的例子比比皆是。

曾有报道称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为不务正业而单身着,他的八十多岁老母亲为其担忧而不与小儿子进城享福。

因为该男子喜欢嗜酒,有一回醉酒回来后,殴打自己的老母亲,并将其把她赶进厨房做饭。

但老人因年老体衰,并且身上全是伤,摔倒在厨房里。

那时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冻死在厨房里。

该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此感到心寒。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向善的心。

一个人,他如果想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立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

我们也要保持有一颗孝顺的心。

“百善孝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孟子》提醒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古代圣人有哪些智慧?

古代圣人有哪些智慧?

古代圣人有哪些智慧?1 .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2 .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3 .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

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 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

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 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

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 孙子——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我们看看下面吧!第一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1)不相征也。

”注释(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翻译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第二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2)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也?”注释(1)《武成》:《尚书》的篇名。

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2)策:竹简。

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翻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原文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第四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3)既成,粢盛既洁(4),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1)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2)丘:众。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4)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孟子饮食小故事

孟子饮食小故事

孟子饮食小故事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倡“民以食为天”,强调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饮食的小故事,领略这位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故事一:孟子与梁惠王论饮食梁惠王曾问孟子:“寡人听说,圣人饮食必有礼法,是这样吗?”孟子回答:“君王所言极是。

饮食之事,关系重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饮食得当,身体才能健康,国家才能安定。

”孟子接着说:“圣人饮食,注重营养均衡,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都要搭配得当。

而且,圣人饮食有度,不浪费一粥一饭,珍惜食物,这也是对天地、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梁惠王听后深受启发,决心在国内推广孟子关于饮食的教诲,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二:孟子教子饮食之道孟子有一个儿子,名叫孟仲。

孟仲小时候,孟子就教他饮食之道。

孟子说:“饮食要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偏食挑食。

食物要新鲜,烹饪要得当,这样对身体才有益。

”有一天,孟仲在朋友家吃饭,主人上了一道菜,味道鲜美,孟仲忍不住多吃了一些。

回家后,孟子问他:“今天的饭菜如何?”孟仲说:“味道很好,我多吃了一些。

”孟子教导他:“虽然美味,但也要适量。

过量饮食会损伤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孟仲听从父亲的教诲,从此饮食有度,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

故事三:孟子提倡素食孟子在饮食方面,提倡素食。

他认为,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体现了对动物的仁爱。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素食,既能满足身体所需,又能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孟子的饮食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他强调饮食要有度、营养均衡,提倡素食,尊重生命。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孟子

孟子

中文名:孟轲别名:孟子国籍:中国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县)出生日期:公元前372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89年职业:学者,思想家主要成就: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代表作品:《孟子》所处时代: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

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孔子中文名:孔丘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职业:教师信仰:儒学国籍:中国 民族: 汉族出生地: 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孔子[1]: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家中排行第二。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孟子》论辩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的句子

《孟子》论辩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的句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内容丰富,深刻的思想引人深思。

在《孟子》中,孟子论述了很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和社会问题,深刻探讨了人的本性、善恶、政治理论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了与辩论和对方心理相关的许多句子。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很多关于辩论和对方心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不仅在当时引起了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1. "善辩者,无所施其巧也,唯圣人为之。

" 这句话直接指出了善于辩论的人不是依靠巧诈手段,而是通过圣人的智慧和修养来进行辩论。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辩论的态度和要求。

2. "忠恕之道,圣人先觉之而后说之。

"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辩论的原则,他认为真正的辩论应当以忠恕之道为基础,而不是通过诡辩和苟且的手段。

这也体现了孟子对于辩论的态度和要求。

3. "精于心,正于形,審於色,而尊於文。

" 这句话揭示了孟子对于辩论者的要求,他认为真正的辩论者应当在内在修养、外在表现、言谈举止上都应当富有真诚和正直,而不是只注重言辞和表面的风度。

4. "始于命,终于义。

"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辩论的终极目的的关注,他认为在辩论中不仅要注重辩者的口才和技巧,更要把握辩论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在于为了真理和公正。

《孟子》论辩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的句子,体现了孟子对于辩论的态度和要求,并且对于后世的辩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句子既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辩论观念和道德准则,也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和哲学思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孟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充满智慧的孟子思想,了解其对于辩论的见解和要求。

而这些对于当今社会中的辩论与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广大读者通过研读《孟子》,能够深刻领会孟子对于辩论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的句子的深层含义,把握真正的辩论精神和诚实的交流态度,为当下社会的理性、公平、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孟子》中,孟子深刻地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辩论,其对于对方心理的把握和运用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与表现。

【写人】说说孟子 写人的作文800字

【写人】说说孟子 写人的作文800字

【写人】说说孟子写人的作文800字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尊称为“孟子圣人”。

孟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他天生聪明绝顶。

孟子的母亲是一位好妇人,她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给孟子读书的条件相当困难,但她刻苦耐劳、节俭持家,靠勤俭持家把一家人养活。

孟子常在河边捉鱼补学费,闲时窜进国君府学习,由于好学不倦、孜孜不倦,孟子很快成为国君府门下的一位徒弟。

孟子十分善于言辞,有深厚的学问。

他的哲学思想以“仁政”为核心,主张政治施行仁德,使天下太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的善性容易受到污染。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有善有恶的,但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塑造自己的品性和人格,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孟子自成立门户以来,就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宣扬仁慈、道德、诚信等美德。

他强调君主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听取百姓的意见和诉求,制定公正的政策和施行,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孟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社会,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子善于寓言,他的多个名篇都是用有趣的故事来描绘丰富的意义。

例如《尽心上》、《养由吾》等,这些寓言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并用明星幽默的方法拨动人心,使人能够更好地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在思想哲学方面有所建树,孟子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曾经担任齐国大夫,积极地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建设。

他建议,任命官员要素质优良,遵守法律,不要因权势、关系来牟取私利;他指出,治理国家要以大公无私的态度来对待公务,不要搞个人私利,才能取得成功。

孟子的政治思想赢得了各国贵族和士民的赞许,为当代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孟子也非常关心教育。

他认为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品质和素养,提高人的智慧。

他主张教育要实事求是、科学有序、追求真理。

他认为教育必须为贵族和平民都提供,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孟子三章分别叙述的道理 -回复

孟子三章分别叙述的道理 -回复

孟子三章分别叙述的道理-回复孟子的《孟子》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全书共七篇,其中第三章分别叙述了几个主要的道理,包括人的本性善良、天命观念、人伦道德以及圣人的责任等内容。

下面将逐步回答并阐释文中的主题。

第一道理:人的本性善良孟子在第三章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人的本性善良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良的天性,即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

他通过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善的故事来支持这一观点。

他说,人生下来都具有同情心,通过这个故事,他告诉读者人性的本真本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外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被腐化或改变。

第二道理:天命观念孟子还在第三章中描述了他的天命观念。

他认为,天命是由上天赐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也就是上天给予的使命与责任。

他说,人们应该追寻并实践自己的天命,通过自身努力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类的福祉。

这个观念在孟子的思想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认为天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第三道理:人伦道德孟子在第三章中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社会责任等人伦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要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他说,家庭是人类最基础的社会单位,人们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并培养良好的家风。

同时,他也提倡友情的珍贵,并认为友情应该建立在正义和真诚的基础上。

在社会责任方面,孟子强调了圣人的责任,他认为圣人应该发挥自己的才智和领导力,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高尚,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道理:圣人的责任在第三章的结尾部分,孟子提到了圣人的责任。

他认为圣人是真正具有高尚道德和智慧的人,他们应该勇于担当起社会责任,带领人们追求道义的卓越。

孟子认为,圣人应该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富有同理心,并努力使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和谐。

孟子强调了圣人的责任,并希望人们能够向圣人学习,成为更好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逐步回答并阐述了孟子在第三章中分别叙述的道理。

通过理解这些道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孟子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到人性的善良、天命观念、人伦道德以及圣人的责任等核心内容。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读后感1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

经典诗文,处处都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会让我们学习、掌握、运用经典诗文。

在学习中,经典和我们形影不离,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

是它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我读过的书中,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

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

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

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

孟子的等级制度

孟子的等级制度

孟子的等级制度一、社会等级孟子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是由人的身份地位决定的。

孟子把社会中的人分为五等,即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和庶人。

圣人是指具有极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他们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贤人是指具有较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君子是指具有一般智慧和道德的人,他们负责执行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士人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们负责从事各种职业;庶人是指普通百姓,他们负责生产劳动。

孟子认为,社会等级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和能力,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责,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份地位。

二、政治等级孟子认为,政治等级是社会等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实行君主制,认为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君主的道德品质对国家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注重民生福祉。

除了君主制外,孟子也提倡士人参与政治。

孟子认为,士人应该积极关注国家大事,通过言辞和行动影响君主,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道德等级孟子认为,道德等级是社会等级和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孟子把道德分为三个等级:圣德、贤德和君子之德。

圣德是指具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质的人,他们是社会的楷模;贤德是指具有较高道德品质的人,他们是社会的榜样;君子之德是指具有一般道德品质的人,他们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总之,孟子的等级制度包括社会等级、政治等级和道德等级等方面。

他认为这些等级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尊重每个人的角色和职责,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孟子的主张对现代有什么意义作文

孟子的主张对现代有什么意义作文

孟子的主张对现代有什么意义作文好啦,今天咱们聊聊孟子的主张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让我给你讲讲这位古代圣人的智慧怎么在咱们今天的世界里派上用场。

首先,孟子是个有点儿“嘴贫”的哲学家。

他总是很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

这点儿,可能在当时听起来有点儿天真的味道,但咱们现在看,孟子的这套理论其实有点像是给现代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

你看,现在这个社会,压力山大,大家都在忙着挣钱、升职、找对象,整天好像都在奔波。

咱们常常会觉得,人心变了,大家都特别现实,连小孩都好像早早地懂得了“利益最大化”这套逻辑。

但孟子在那儿说,人性本善,这不就是在提醒咱们,别忘了心里的那份纯真和善良吗?比如说,咱们可以看看孟子说的“性善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你在工作中,是不是常常碰到一些看似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的同事?他们可能会给你搞个小手脚,或者在你升职的路上设置障碍。

但如果我们相信人性本善,会不会对这些人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也许,那些看似自私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的压力和困惑。

换个角度想想,也许我们可以用更多的耐心去帮助他们,最终让整个团队的氛围变得更好。

再比如说,孟子还强调“仁政”的概念,就是说领导者应该施行仁爱之政,关心百姓的福祉。

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现代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吗?比如,相关部门可以多搞些福利项目,企业可以在员工的工资、福利方面下点儿功夫。

就像我们现在的公司,也开始注重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心理健康了,这不就是仁政的一种体现吗?你看,咱们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慈善活动,这些事儿不就是践行孟子的“仁爱”理念吗?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个明星或者大企业捐了一笔钱,大家会觉得这很“高大上”。

但其实,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孟子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孟子早就告诉我们,人要有同情心,要有善意,这些道理今天看起来,依旧那么贴切。

当然啦,孟子的主张也有它的局限性。

比如说,人性本善这事儿,有时候在现实中会显得有点儿理想化。

《孟子》名言精选58句(原文、译文):品味圣贤智慧,感悟

《孟子》名言精选58句(原文、译文):品味圣贤智慧,感悟

《孟子》名言精选58句(原文、译文):品味圣贤智慧,感悟《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包含了孟子及其弟子的大量哲学、伦理、政治等方面的思想。

以下是58句精选的《孟子》名言,包括原文和译文,供您参考:1. 仁者爱人,义者知礼。

译文:仁爱的人懂得关爱别人,义的人懂得如何以礼待人。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来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爱抚人家的儿女。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4.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6.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7.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好的时机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一致。

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坚守道义得民心、民众支持;失去道义则民心背离、罕有援助。

9.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译文:对于别人比我强并不感到羞耻、惭愧,那么我怎么会不如别人呢?10.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一个人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1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1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译文:不遵守规则、制度就难以成就方正、圆滑的事情。

13.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心志不苦,则不若人也。

译文:不是天赋的才能使一个人特殊或与众不同,而是他的内心下了功夫、费了心思。

14. 一暴十寒,莫之能久。

译文:用心不专、持之以恒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若是行事方法与方式错误、用心不专则难以持久。

15. 舍生取义者也。

译文:把生命舍弃掉是难以做到的;为了坚持自己的正义与信念可以毫不犹豫舍弃生命去维护和坚守它。

孟子简介 我做圣人那些年

孟子简介  我做圣人那些年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 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 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 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下》
-8-
刚直不阿 士人傲骨 心直口快 个性张扬 侠义之士 反战爱民 推己及人 浩然之气
孟子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 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离娄上》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 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 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 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孟子·公孙丑下》
-4-
刚直不阿 士人傲骨 心直口快 个性张扬 侠义之士 反战爱民 推己及人 浩然之气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 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 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 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 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 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 之而已矣。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傅佩荣_孟子的智慧(讲稿)

傅佩荣_孟子的智慧(讲稿)

傅佩荣---孟子的智慧前言自信的快乐孟子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他个人的能力与成就上,而是奠基于他的儒家学说,亦即他从孔子那里所得到的思想启发。

儒家的观点是什么?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就会发现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可以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

于是,人在接受教育之后,始终以真诚态度面对自己的责任,并且勇于实践,择善固执,最后可以止于至善。

这样的人是坦荡荡的,是俯仰无愧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同时也是快乐无比的。

孟子晚于孔子一百多年,他所处的战国时代中期比孔子的时代更为混乱险恶,但是他了解孔子的思想,进而深刻阐述,广为传扬,使儒家学说形成完整的系统,可以应用在人生的每一方面。

《孟子》一书就是最佳的例证。

孟子是"温故而知新"的典范。

他熟读《诗经》、《书经》,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他善于使用语言,留给后代的格言与成语又多又美;他精于现场辩论,在一问一答之间,使人茅塞顿开,连万乘之君也对他心存敬畏。

但最重要的是,他所宣扬的一切都能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从而产生充满自信的快乐。

现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乐吗?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吗?那么何不向孟子请教呢?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成就,因为外来的东西可得可失,可多可少,并且始终在紧张的竞争状态中。

真正的快乐来自真诚,遵从内心的要求去做人处事,就是对人生的肯定与感激,人性的尊严与价值亦在于此。

当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我主讲孟子时,我心中想的就是如何清楚地介绍这位古代哲人的伟大贡献。

他能被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思想合称"孔孟之道",著作又被后代学者定为《四书》之一,这一切荣耀是否实至名归?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希望本书所展现的是孟子的全方位观点,其中又以人性论、修养论、教育观、人生境界说最为关键。

古代圣人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圣人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圣人的故事有哪些古代圣人,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崇高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敬的对象。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圣人,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智慧,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古代圣人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幼聪慧,饱学深思,他提倡“仁者爱人”、“孝道”、“忠信”等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

据传记载,孔子年轻时曾在鲁国做官,但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而离开,四处游历,传播自己的思想。

他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孔子在鲁国做官时,见到一位老者在桑树下捕鱼,老者向孔子解释了“知天命”、“知人心”等道理,使孔子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虚心向老者学习的品质,也表现了他对人生道理的深刻思考。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年轻时非常勤奋好学,他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他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据传记载,孟子曾在楚国游历时,看到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农夫对孟子说,“我每天都在劳作,但庄稼却长得不好,这是为什么?”孟子向农夫解释了土地养育庄稼的道理,使农夫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展现了孟子的博学多才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德”、“无为而治”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传记载,老子在齐国游历时,遇到了一位守门人,守门人问老子,“你是谁?你为什么要游历?”老子向守门人解释了“道”的理念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使守门人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展现了老子的深邃思想和对人生道理的探索,也表现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怀和启发。

总的来说,古代圣人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感人的情节,他们的思想和品德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篇1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

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

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

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

““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孟子》中的孟子形象探析

《孟子》中的孟子形象探析

《孟子》中的孟子形象探析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就是一窍不通。

但是后来,我辨认出家里真的就是没什么书了,就可以念它了。

它里面存有原文、译文和注解,这也拎个我了不少便捷。

一已经开始,我就是按照原文、注解和译文拼读的。

原本就稀奇古怪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

我就是念着念着就不敢念了。

因此,我一直在想要办法化解这个难题。

直至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看了译文,又看看了注解,最后才看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记住了。

真是太棒了!我终于顺利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

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追忆横跨千年,永恒的,就是智慧;维持不变的,就是思想。

做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尊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退隐著书立说,为后世遗留下这涵盖了永不退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

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

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

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孟子·万章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万章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万章下》原文及翻译原文: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下》)译文:伯夷眼睛不看丑恶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就)不侍奉,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百姓(就)不差遣,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停留。

伊尹说:“(我)哪里侍奉的是昏君呢?(我)哪里差遣的是暴民呢?天下太平时(可以)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也(可以)出来做官。

”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道的人启悟后知道的人,让先觉悟的人启悟后觉悟的人。

我是上天生育的人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圣贤之道启悟这些百姓。

”柳下惠不把(侍奉)无道之君当作耻辱,不拒绝低微的官职,(如果)出来做官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任用也不怨恨,艰难困苦也不忧愁,与俗人相处,(也)自自在在地不愿离去。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离开鲁国(的时候),(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一. 孔孟之间
•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 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 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 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後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 ,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於威、宣之 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 当世。 ——《史记·儒林列传》
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 尽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
•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 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是说,求 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 回来就行了。
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
炙亦有外与?” (《告子》上)
Have A Break!
三. 尽心说
1. 尽心、知性、知天
•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 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 》上)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与告子的辩论
(1). 性善与性无善恶
• 告子曰:“生之谓性。” •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斋曰:“然。” •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曰:“然。” •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
(3). 浩谓浩然之气?”主曰:“难言 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 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勿忘,勿助长也。(《公孙丑》上)
2. 圣人
•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 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万章》下 )
•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 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尽心》下 )
• 什么是“四端”? •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 •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 張之儒,有子思之儒 ,有顏氏之儒,有孟 氏之儒,有漆雕氏之 儒,有仲良氏之儒, 有孫氏之儒,有樂正 氏之儒。
——韩非子
• 根据《史记》和《韩非子》的
说法,孔子死后,儒家确实有 了分化。但由于文献的缺乏, 不能对他们进行认识。1993年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出 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文 献,填补了孔孟之间儒家的空 白。
二. 性善论
1. 人禽之辨
•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 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
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 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 四端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 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达到了“大丈夫 ”的境界
四. 仁政
1. 恒产与恒心
• 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 封建制度。
• 孟子还把他这种通过正经界,“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同上) 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 他们“死徙无出乡”(同上)。他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 滕文公上》)
(2). 义内与义外
•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
•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
外也,故谓之外也。” •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
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
2. 王政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 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公孙丑》上 )
孟子主张实行王政,反对霸政。他认为霸政是以力服人,不能使 人心服口服;而仁政是以德服人,能使人“中心悦而诚服”。
3. 养气
(1). 养心
•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
(2). 存夜气
•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 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 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 也哉? (《告子》上)
3. 民为贵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 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 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 )
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得到天 下。
五. 圣人论
1.先知先觉
•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他借古人伊尹 的话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万 章下》)这是说,“天”生下人类来,就是要使先知先觉的人去开导 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