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辨证方法
12六经等辨证
(二)合病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 (三)并病 • 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两
经证候合并出现,称为并病。 (四)直中 • 凡伤寒病初起,病邪不从阳经传人,而
直接侵袭阴经发病者,称为直中。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其所著 《温热论》一书中创立的一种诊治外感 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四、血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烦热躁扰,甚则昏狂、谵妄, 斑疹显露,色紫或黑,吐血、便血、尿血,舌质 深绛,脉细数。或兼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 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倦,耳聋,形瘦; 或见手足蠕动,chì瘛疯等。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 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从其病位上看,少阳病 证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处于表 里之间,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要脉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默默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一)寒厥
[主要脉症]手足厥冷,无热恶寒,舌淡, 脉微或脉细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血脉。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炙草、大枣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二)热厥 [主要脉症] 手足厥冷,烦热口渴,小便黄赤,
舌苔黄,脉滑。或肢厥,自觉阵阵烦热。
[治法]清热和阴,——白虎汤;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外感病辨证方法
营分证
辨证要点:
1、具有热损营阴的症状表现:如身热夜甚,口反 不渴,舌质绛,脉细数。 2、有心神被扰的症状表现:如心烦不寐,或时有 谵语。 3、有热伤血络的表现:如斑疹隐现。 4、邪热内陷,痰热闭阻心包,神志被蒙,则见神 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鲜绛或晦 暗无神。
血分证
概念:
血分证是指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 表现的一类证候。血分证可由营分证传变而来,或邪热直 入血分所致。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 临床表现: 在营分证的基础上,更见高热,躁扰如狂或昏狂、谵妄, 斑疹透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深绛或 绛紫,脉细数。 辨证要点: 1、具有营分证候表现但更为严重,如高热,躁扰,昏狂, 谵妄,舌深绛或绛紫。 2、血热迫血妄行,故见;斑疹透露,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等各种出血症状。 3、本证严重者可致亡阴、亡阳。
气分证
概念:
气分证是指温热邪气入里,侵犯脏腑,表现为正盛邪实, 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本证多因卫分病不解, 邪热内传,入于气分,或温热病邪直犯气分所致。以发热, 不恶寒,反恶热,口渴,苔黄为特征。常见的证候有邪热 壅肺、热扰胸膈、胃热炽盛、热结肠道等。 临床表现: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 渴,汗出,小便短赤等症。或咳喘气粗,胸痛,咯痰黄稠; 或心烦懊侬,坐卧不安,甚则胸膈灼热如焚;或壮热,烦 渴喜冷饮,大汗出,脉洪大;或日晡潮热,便秘或纯利稀 水,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或寒热如疟,胁痛,口苦,心 烦,干呕,脉弦数。
太阳腑证
太阳蓄血证 概念:
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 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 1、本证多因太阳表证未解,邪热随经深入下焦,与瘀血结于 少腹部位所致。 2、以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为主要表现。 3、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以小便不利为 主症;后者则小便自利,神志错乱如狂。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
症状:
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
xxxx。
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延胡索通络止痛。
亦可用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40分钟1次。
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煎汤,灌肠清热。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额、腋窝、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温。
5、养阴益气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实热,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在热势炽盛时亦有配伍应用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即是其例。
随疫毒进入营血分所形成的不同证候,外感发热还有清热凉血、清热止血、清热活血、清营开窍、清热熄风等治法。
二、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1、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治法:
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
xx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 编。
码:J11.15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 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病因辨证
分析:
①火热为阳邪,燔灼急迫,火热为病,多起病急、变 化快、病势较剧,常见发热恶热,面红目赤,舌红绛, 脉数等全身或局部显著热象。 ②火性炎热,易伤津液,故见口渴饮冷,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苔黄干等症。 ③火热内炽,迫血妄行,则常见吐血、衄血等出血症。 ④热甚动风,故甚而可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 张等风象表现。 ⑤心主藏神,五行属火,火热内侵,易扰闭心神见躁 扰发狂、神昏谵语等神乱之症。
一、六淫辨证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其共性包括: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初起多见表证,致 病与季节、气候、地域等自然环境有一定联系,常两种、 三种淫邪兼夹致病,以及侵犯人体的淫邪在一定条件下 可转化为它种淫邪等。此外,还有内风、内寒、内湿、 内燥、内热(火)等“内生五淫”的说法。其中,内寒、 内湿、内热属于内生之邪,与相应的外感淫邪在致病特 点、临床表现上一致,只不过初期无表证而已;然而确 切地说,内风、内燥并非病邪,而是多种病因引起的同 外感风邪、燥邪所致临床表现部分相似的两种证型,即 内风证和内燥证,故不属外感病因的范围。下面分别介 绍六淫辨证的基本内容。
辨证要点
临床上诊断暑证,要抓住三点:一是时当夏季, 气候炎热;二是发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尿赤灼 热、舌红脉数等阳热内盛的表现;三是神疲气短、 汗多尿少、食少乏力等津气耗伤的症状。
(四) 外感湿邪引起的病证统称为湿淫 证候,亦称为外湿证。 【临床表现】 头重如裹,胸闷脘痞,口腻纳呆, 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肢沉体困,关节肿痛重 着,便溏而不爽,尿浊而不畅,或妇女带下量多 质稠,或阴部湿疹瘙痒,或下肢浮肿,病势缠绵 而病程较长,舌淡胖而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 濡缓。
【辨证要点】
感冒的辩证论治
(2)风热犯表证
•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2、病证鉴别
•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感 冒 临床 特征 多无发热或发热不高,服 解表药后,汗出身凉脉静 而渐愈,病程多不超过一 周,多不传变。 正气不足,邪犯肺卫 温 病 必有发热甚或高热,得汗后热虽暂 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 且见传变入里之候:神昏、谵妄、 惊厥、出血等。 正气不足,疫毒内犯 季节性传染性强,发病急骤, 病情重笃,症状相似。 进行必要理化检查,以资鉴别 风温包括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胸 膜炎等;暑温包括乙肝、钩端螺旋 体等疾病早期
• 明晰体虚感冒 气虚感冒——气虚证+风寒表证
阴虚感冒——阴虚证+风热表证
2、治疗原则
• 治疗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 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 风寒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治以辛凉解表,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3、注意事项
• 感冒的治疗,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可补益太 早,以免留邪; 对体虚者,宜扶正固本,兼解风邪,不宜专行发 散,重伤肺气。 • 风寒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 致不能速解,甚则发生变证; 风热误用辛温——助热燥液动血,或引起传变。 • 除虚体感冒可兼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 品,以免留邪。
《丹溪心法》
• 元《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感冒始作为病症名, 强调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 元· 程充辑《丹溪心法· 中寒附录》:“伤风属肺 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八纲辨证知识
病程 形体 神情 虚证 长
声 息
疼痛 喜按
二 便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 象 舌淡嫩, 少苔
脉 象 细弱
消瘦 精神 气弱懒言 萎靡 壮实 精神 声高息粗 兴奋
实证 短
拒按
舌质苍老, 实而有力 舌苔厚腻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四、阴阳 (一)阴证 1.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 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2.阴证的辨证要点: 以虚寒证的表现为主。精神萎靡,气短声低是虚证的表现;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是里寒证的表现;舌淡胖嫩,脉迟弱均为 虚或虚寒的舌脉。
第6章 辨证 二、寒热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面色 四肢 寒热
第1节 八 Leabharlann 辨 证渴饮情况大便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 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干
寒证 苍白 不温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热证 红赤 温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秘结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1.血虚证 (1)血虚证的定义: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 织而表现的证候。 (2)血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 ②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细无力为基本表现。 ③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 淡等血失充养的症状。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4.阳虚证 (虚寒证) (1)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 (2)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 ②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 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外感病的种类
外感病的种类外感病可按病因和时间分为两大类。
(一)以病因分类1、六淫分类有风、寒、暑、湿、燥、火之不同,如伤寒、中风、中暑、伤湿、伤燥等。
2、按六淫阴阳属性分类有风寒、风热、湿热三大类,风寒伤人阳气,风热伤人阴气,有系统性而合理,便于临床应用。
《伤寒论》六经也是按阴阳划分的,六邪气的阴阳属性与六经的阴阳属性有对应性,用起来得心应手。
在藏气法时论的指导下,又有病位深浅层次性。
(二)按发病时间分类按发病时间可分为四时正气为病和时行之气为病两大类,这在《伤寒例》里讲的很清楚,谓: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具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伤寒例》在此明确指出,虽然外邪都能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但有主气四时正气为病和客气时行之气为病之不同,四时正气即四时主气虽为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因体质、环境等因素有人触冒其气之后,皆能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一般属于普通外感病,比较轻,所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者也;若两感于邪虽然病重致死,但不传染;其病位以本系统为主。
至于时行客气,乃四时反常的气候变化所致,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其反常气候的变化,就容易触冒而病,而且病重,多属疫病,为传染病;其发病以相克系统为主。
此种病才是导致张仲景族人死亡三分之二的元凶,不可能是四时正气为病,而现在的《伤寒论》教材却只讲寒气正气为病。
若再遇上24年同化年,其死亡率会更加大。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之中也……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中医辩证施治纲要(二)
第 3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医辩证施治纲要(二) 4、凡病里证,继而出现表证,应辨别是否里证出 表,或是又感表邪。
一、阴阳辩证
1、阴证,凡患者精神萎顿,语音低微,面色晦 暗,目光无神,动作迟缓,身冷畏寒,近衣喜温, 口中和,不渴,尿清白,便溏,苔滑,脉沉迟无力 等,均属阴证。
2、阳证, 凡患者精神兴奋,甚烦燥谵语,语声粗 壮,面赤,发热口渴,气粗,去衣喜凉,便结溲 赤,苔黄燥,脉数大有力,均属阳证。
3、阴阳辩证要点
中医辩证施治纲要(二) 阳病有经证和腑证的区别。A、太阳病的主要脉 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 B太阳经证的分 类——太阳病必须辨其属实。 表虚——除出现主 要脉证外,还有自汗,恶风,脉缓等见证。 表 实——除出现主要脉证外,还有无汗,体痛,脉紧 的见证。 B、太阳腑证的分类——太阳腑证是指太 阳病之蓄水、蓄血两证。蓄水——除出现太阳脉证 外,同时又有烦躁,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 利等证。 蓄血——除有发热恶寒,颈项强痛外, 主要以其人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脉微而沉等为主证。 2、太阳辩证,在临床上除必 须分辨在经、在腑属虚属实外,还应注意以下两 点。 A太阳病以寒热为主征,因此必须分辨寒热, 以及发热的整个状况,才能确定是否太阳病。 B、 如果发现其他兼证,必须详辩,如合病(两经或三 经的证候同时出现)、并病(一经的病未罢而又出 现另一经的证候)、表里同病,经治未解或误治成 坏病(病情恶化危重)等。 辨阳明病:阳明病是 因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所致。它的病变 多表现为里热实证,病变部位在经,在腑之分。在 经为热证,在腑多为里实热证。1、阳明病的主要 脉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 经病——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不恶寒,肥 恶热,脉洪大。 腑证——日晡潮热,谵语,手足 漉然汗出,腹部硬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沉实 或滑数,舌苔黄燥厚腻等。2、阳明辩证,除辩别 其在经在腑外,应注意以下三点:A凡由太阳病或 少阳病传变而来的,必须注意分辨病情的发展阶 段,诊察其是否有太阳或少阳证存在。B、阳明病
2018年中医基础知识八纲辨证-文档资料
所形成的各种 临床证候的概括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主要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 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脉实有力。
感邪性质的差异 致病的病理因素不同 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
证候表现各不相同 很难以哪个症状 作为实证的代表
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 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恶风寒
邪气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头身疼痛
证候分析
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 内应于肺,肺失宣肃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
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薄白苔 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 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 其实,它们并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
只是对病情的大体分类而已。
一、表里辨证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 而对于外感(热)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 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 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具体的说: 热证——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一)寒证
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 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 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
表证的共同特征
感受六淫、疫戾 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 脉浮,舌苔没有明显变化 内部脏腑症状不明显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作者:王长林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5年第05期六经辨证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吸取前人辨证之思想,结合自身经验创立的辨证理论,是《伤寒论》的核心辨证方法,其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是以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根据病因属性、体质强弱、正邪盛衰、病势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太阳证、阳阴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六个类型,作为外感病证的基本证候类群,以此说明病变部位的深浅、病性、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同时以六类病证之间的转变关系说明疾病发展变化,以六经证群(证候)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和体征作为临床诊治外感病证的基本依据。
1 六经辨证之整体思想分析六经辨证方法体系,亦应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整体观念。
从太阳到厥阴,时间上,表现出从前到后,空间上,表现出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的基本规律。
作为外感病证,病初,外邪一般先侵袭卫表,随着时间推移,疾病的发展,外邪将由表入里,病位也随之由浅人深。
在此发展过程中,疾病性质和机体正气都随正邪抗争而呈现出各种可能的变化。
看六经辨证应注意时序和空间次序及其时空关系,用联系和发展的整体思想去分析六经辨证具有提纲挈领之意。
2 病因病机2.1 病因六经辨证作为《伤寒论》之核心辨证思想,其主要用于外感病证,因此六经辨证所涉及病证多发于外感邪气,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热)。
由于六淫致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转化性、兼挟性,因此在分析六经辨证时亦应注意六淫的这些特点,注意许多外邪入里郁久化热,疾病性质发生寒热转化,阳邪易伤阴津、阴邪易损阳气等这些基本规律。
个人认为,学习六经辨证,可以将外感寒邪,即风寒感冒作为一个开始,然后按外感风寒逐步发展为次序,去联系和对照六经病证,这将比较容易理解六经证候。
当然六经辩证所辩之证病因不限于寒邪,六经病证也不限于从外感风寒开端,六经辨证也不限于只辨外感病证,亦可用于分析内伤杂病。
中医学基础电子书第九章 辩证
第九章辩证辨证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多种,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成的。
本章重点介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脏腑病辨证、外感病辨证等方法。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适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与脏腑病辨证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外感病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用于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用于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指在掌握四诊收集的资料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正邪斗争的盛衰、疾病类别的阴阳等,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诸多的论述,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八纲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伤寒病与杂病的诊治中。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对八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并将其作为辨证的纲领。
明·王执中在《伤寒正脉》中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
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首次运用“八纲”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祝味菊《伤寒质难》,书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此后“八纲”被中医界广为接受,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纲领。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和概括。
中医诊断学(辨证-外感病)
▪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口不渴或渴欲热 饮,下利清谷,欲吐不吐,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微细。
▪ 辨证要点: 1、本证以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为主症:无热恶寒,蜷卧, 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长,脉微细。 2、有火不生土,脾失健运的症状:下利清谷,欲吐不吐, 气不化津,则口渴喜热饮。
证、热证,根据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 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型。
阳明经证
▪ 概念: 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 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心烦,舌苔黄燥, 脉洪大。
▪ 辨证要点: 1、本证有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屎 内结的病机。 2、以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为主要表现。 3、有实热的一般表现:如面赤气粗,心烦,舌红苔黄燥。
太阴病证
▪ 概念: 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 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 临床表现: 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口不渴, 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缓弱。
▪ 辨证要点: 1、本证以脾阳虚衰,寒湿内停,运化失司,气机阻滞为主要 表现:如食欲不振,腹满,时腹自痛,腹泻,胃气上逆则呕 吐。 2、有虚寒的一般表现:如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 白,脉缓弱。
少阴病证
▪ 少阴热化证 ▪ 概念: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阴虚火旺所表 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赤,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 辨证要点: 1、本证以肾水亏虚,心火上亢,心神不宁为主症:心烦不 得眠,舌尖红。 2、有阴虚火旺的症状表现,如口燥咽干,舌红绛少苔,脉 细数。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辩证大全01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
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湿温邪阻膜原伏暑邪郁少阳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1、八纲辩证
别病变位置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适应于外 感病,尤其是伤寒与温病之初期。 皮毛、肌腠、经络为表 脏腑、骨髓等为里。
(一)表证
六淫、疫毒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正气抗邪 表现的邪轻病浅证候的概括,多见于外感病之初期。
病因——六淫、疫毒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证候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轻。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有感受外邪之因可查。
脉细数疾。 辨证要点——在病情危重的基础上,突然热汗如油。
亡阴证 病因和症状分析
久病阴液亏虚进一步发展
壮热不退
大吐大泻
阴液暴脱
大汗不止
严重烧伤
口渴欲饮 皮肤皱瘪 阴液欲绝 小便极少 唇舌干燥
仍有邪热 头汗如油 身灼肢温 虚烦燥扰 恶热 脉细数而疾
4、亡阳证
概念——指阳气极度衰微欲脱时的危重证候。 病因——(1)阳气虚发展而致(2)暴寒伤
真寒假热鉴别要点
A 把握病情的全过程:如真寒假热证多有寒病史。 B 以二便、舌象、胸腹变化为依据:内部多真,
外周多假。 C 辨病情程度:假象多为局部,真象发于全身。 D 辨寒喜恶:所喜是其不足,所恶是其有余。
(二)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 概念——是指本质的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
即“至虚有盛候”。 病机——脏衰气虚,运化无力,气机阻闭不通。 临床表现——喜按、气短、舌淡脉虚(真虚),
(二)里证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 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病因—表证传里、外邪直中、情志内伤、饮食 劳倦。
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极难概括)。
证候特点—常见寒或热之症。病情重,病程长, 病位深在的一类证候。
六 经 辨 证
桂枝汤治疗自汗、盗汗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 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 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 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原文]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 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54)
.
(2)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言” )腹痛,绕脐通,便秘或热结旁流 4)神志异常——轻则烦燥,重则谵语,惕而
不安,甚者神昏(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 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5)补充舌脉——舌红苔黄,脉沉有力(舌象 温病学描述的比较详尽)
.
病机:燥屎内结、气机阻滞 治则:攻逐燥结、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后项痛为 主)、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 (注: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称上述诸症为 “麻黄八证”) 。脉浮紧
.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则:开腠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 麻黄汤
.
临床应用
1、治疗以恶寒发热、无汗、全身关节疼痛, 咳喘为特征的外感病。
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 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 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 浮数。
.
治则:通阳化气行水 方药:五苓散
.
临床应用
1、尿少水肿 急、慢性肾炎 特发性水肿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所致的水肿
.
2、排尿不畅
1)、尿潴留(癃闭) 2)、前列腺肥大 3)、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排尿困难。 3、以尿频、尿急、尿痛为特征的疾病 1)、泌尿系感染 2)、尿道结石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病证
▪ 阳明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正邪剧争的极期阶段,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
▪ 发病原因:多由太阳病失治、误治,伤津化燥, 邪热内传入里所致;亦有津液素亏而阳气偏盛之 人,感受外邪,化热入里而成。
▪ 主要脉症: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实际是指胃肠的实
外感病辨证方法
太阳腑证
▪ 太阳蓄水证 ▪ 概念:
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 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小便不利,腹胀,发热,恶风,自汗,心烦口渴,饮入即吐, 脉浮。
▪ 辨证要点: 1、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失司, 水气停留所致。 2、以水气停蓄为主要表现:如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渴 不欲饮,饮入即吐等。 3、兼有太阳表证未解的症状:如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证、热证,根据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 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型。
外感病辨证方法
阳明经证
▪ 概念: 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 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心烦,舌苔黄燥, 脉洪大。
▪ 辨证要点: 1、本证有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屎 内结的病机。 2、以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为主要表现。 3、有实热的一般表现:如面赤气粗,心烦,舌红苔黄燥。
外感病辨证方法
外感病辨证方法
▪ 六经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 三焦辨证
外感病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 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证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证(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从而辨别外感病 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情 况,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太阳经证
▪ 太阳伤寒证 ▪ 概念:
太阳伤寒证是指由于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 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脉浮紧。
▪ 辨证要点: 1、本证多由寒邪侵袭体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 2、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身疼,骨节痛, 脉浮紧为主要表,或兼见气喘等症状。 3、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以汗出,脉 浮缓为主症,又称表虚证;后者以无汗,脉浮紧为主症, 又称表实证。
外感病辨证方法
太阳病证
▪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情尚浅。 ▪ 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一般首先表现
为太阳病证。 ▪ 太阳病的主要脉症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太阳经证有中风和伤寒之分。 ▪ 太阳腑证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别。外邪侵犯人体,
太阳首当其冲,故一般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
外感病辨证方法
外感病辨证方法
太阴病证
▪ 概念: 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 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外感病辨证方法
▪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三阳病 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阴经和 五脏病变为基础。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 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均属于里。从 邪正盛衰及病变性质分,凡正盛邪实,抗病力强, 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阳病证;凡 抗病力不足,病势衰减,表现为虚为寒的,多属 三阴病证。
外感病辨证方法
少阳病证
▪ 概念: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 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 咽干,目眩,脉弦。
▪ 辨证要点: 1、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间,故以 寒热往来为主要热型。 2、以邪在半表半里为主要表现:邪犯少阳,经气不利,则 胸胁苦满,脉弦;胆热循经上扰,则见口苦,咽干,目眩; 胆热犯胃,则见默默不欲饮食,喜呕。
太阳经证
▪ 太阳中风证 ▪ 概念: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 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 ▪ 辨证要点: 1、本证多由腠理不固,风邪袭于肌表,营卫不和 所致。 2、以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主 要表现。
外感病证方法
外感病辨证方法
太阳腑证
▪ 太阳蓄血证 ▪ 概念:
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 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
▪ 辨证要点: 1、本证多因太阳表证未解,邪热随经深入下焦,与瘀血结于 少腹部位所致。 2、以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为主要表现。 3、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以小便不利为 主症;后者则小便自利,神志错乱如狂。
外感病辨证方法
▪ 若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称为合病。 ▪ 一经病证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病证,称为并病。 ▪ 若病情由一经传变到另一经,称为传经。传经则有循经传、
越经传、表里传的不同形式。 ▪ 循经传是指按六经顺序相传,如太阳病证不愈,传入阳明,
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 次传少阴,终传厥阴(一说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 厥阴→少阴相传)。 ▪ 越经传是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 ▪ 表里传则是互为表里的经之间相传。 ▪ 若因病人素体虚弱,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 阴经,亦即一发病就是三阴受邪的病证,称为直中。
外感病辨证方法
阳明腑证
▪ 概念: 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 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身热,日晡潮热,手足蕺然汗出,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 便秘,烦躁,谵语,甚则循衣摸床,直视而喘,舌苔黄燥 或焦黄,舌起芒刺,脉沉实有力或滑数。
▪ 辨证要点: 1、本证有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腑气 不通的病机。 2、以便秘、腹胀满硬痛、拒按、脉沉实为主症。 3、实热弥漫于经仍然存在,如身热日晡尤甚,口渴,汗出, 舌红苔黄燥等;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扰神明,则见烦躁,谵 语,循衣摸床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