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怀疑与学问》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教学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鲜明,言浅意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难以完整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难以准确理解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建立新学说上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完整、正确地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上。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精读文本,概括运用怀疑精神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的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运用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包括本文在内的多则文本,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怀疑精神”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在比较中总结归纳“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告诉读者只有通过怀疑和探索,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在教材中,这篇文章被安排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学习一系列关于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的文章,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然而,对于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部分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疑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观点,并结合实际生活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怀疑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怀疑精神在学术研
究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
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怀疑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学术研
究的重要性,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
重要性。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怀疑精神,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初中语文课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并分析顾颉刚的散文《怀疑与学问》的主题和观点。
学习散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散文的主题和观点。
散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散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散文分析。
教材准备:
顾颉刚的散文《怀疑与学问》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通过提问或引用相关的历史背景,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怀疑与学问》的散文原文。
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主题和观点,即怀疑精神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分析散文中的关键段落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立场。
第三步:讨论与解释(15分钟)
与学生一起讨论散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段落,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散文的内涵。
第四步:散文分析(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式,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观点,展开小组讨论,探讨散文的不同解读。
第二课时
第一步:写作练习(20分钟)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写作题目,进行散文分析和评论。
学生可以选择讨论散文中的某一方面,如主题、观点、论证方式等。
第二步:互评与反馈(15分钟)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三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
选取一些学生的分析文章进行展示和讨论,强调散文分析的重要性和技巧。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顾颉刚的散文作品,如《一只烧鸭的神话》、《怀念先父》等,进行类似的散文分析和评论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关系。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资料助读
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9《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9《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
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意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如果一个人对于传说的话没有怀疑态度,那么他就与真相距离甚远。
二、研读课文,把握结构
1.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填写下表,梳理出文章的论证结构。给同学们3min时间。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可能会卡!
追问:我们去哪里找中心论点?
标题是本文的什么?
那文章开头有没有表明怀疑和学问的关系的句子?
什么意思?
这两个哪个更好?
小结:开头引用名言,提出论点,学则需疑;作为道理论据,有力论证中心论点。
那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追问:你这两个分论点是从哪里找到的呢?可以和大家说一说么?
你觉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那除此之外呢,这个句子是一个复句,根据我们讲过的复句知识,这是一个什么复句?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何为“消极”和“积极"呢?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一样哇?
2.选择位置,层次探究。
这两个单句各自放在哪一段的开头比较好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标】
1.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递进式结构进⾏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故事导⼊
有⼀只鹅,在很⼩的时候就被主⼈放到⼀个⼤肚长颈的瓶⼦中养着。鹅的⾝⼦窝在瓶⼦的肚⼦⾥,脖⼦刚好能伸到瓶⼝之外。每天主⼈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养尊处优很快就长⼤了。当鹅的⾝⼦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从瓶⼦⾥被拿出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分离?
请⼤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分离。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的疑问?
⼆、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1920年毕业北京⼤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探究课⽂,明确结构
1.通读课⽂,提取本⽂的中⼼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家找找看,课⽂哪⼀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公开课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9.《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重点)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到图片你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对啊,一个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砸出一连串问号,一次次怀疑,一遍遍思索,一步步辨别,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可见怀疑精神有多么重要啊。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跟怀疑有关的文章。
二、出示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三、重点强调形近字:颉和撷
四、活动探究一:通过朗读课文,批注重点语句,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同学们齐读题目。思考:没有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看到《怀疑与学问》题目,同学们觉得文章会写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后提示总结:题目出示了论题,圈定了议论的范围和疆界,吸引人的注意和思考。
2.那么顾颉刚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怎样的观点呢?下边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请你用文章中的句子或者短语做题目,你会选择哪些语句呢?
3.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要求:①吐字清楚,声音响亮。②标注段落序号。③圈画关键语句,特别是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4.朗读重点语句——通过朗读、分析、辨别,找出课文中心论点。
同学们要思考一下刚才的问题:不用“怀疑与学问”做题目,你会用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做标题呢?
学生可能会圈画: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结合实践,体味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论点--即文章的观点,包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通过寻找每段的中心句、过渡句等方法,辨析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二、文本解读
顾颉刚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他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神话传说的过程中,用“怀疑”的方法研究历史,探究历史的真相。这篇文章既是他自己做学问过程中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来研究者的告诫。顾颉刚女儿顾潮1997 年发表在《语文学习》第一期上的《重提顾颉刚先生的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怀疑与学问》一文,以前不曾见过,先父去世后,听吴世昌先生言,此文是他执笔。不过,文中所言,确为先父的意思。“故一般认为,此文可能于1934年由吴世昌代为草拟,顾颉刚改定。
文章一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然后通过阐释缘由、分析具体做法、运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有理有据地让读者明白:人类文化进步要求我们具有怀疑精神。
文章第1、2段通过引用名言,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着第
3-5段作者论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3、4段告诉我们不能轻信传说,第5段则
/幼时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进行论证,由点到面地论证了怀疑精神对于一切学术的重要性。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论证具有说服力;论据丰富,既有道理论据,也有事实论据,前者有出处,后
2024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最新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最新3篇)
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该页是牛牛范文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最新3篇),仅供借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
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
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重点:
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
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
(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部编版九上语文19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19 怀疑与学问
一、说教材
《怀疑与学问》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是一篇议论文。本文让学生懂得怎样来阅读议论文和如何来回答议论文的相关问题,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方法及在论述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4.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5.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难点:品位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我为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讲授、质疑、探究并兼以启发和点拨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五、说教学过程
(一)由故事引入,给学生以情境。
(二)以传统教学的模式向学生讲授有关的议论文的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以前四段为例来讲,主要是分析议论文的段意归纳法,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写议论文的目的并且让学生感知和体会。
(三)《怀疑与学问》就是教学生会问,并且做事有怀疑的精神,于是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运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来提问,同时让学生解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大面积的检验学生运用能力及思维的整理能力,让学生编写第5段的提纲,并且运用卡片的方式到实物展台前展示,使学、问和用三者有机结合。
(四)对全文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为总结,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学生总结的办法,可以充分利用补充质疑的方法来解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第18课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
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
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
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
停滞.(zhì) 步骤.(zhòu)
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范文三篇
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
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5单元怀疑与学问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5单元怀疑与学问
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及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本文作者顾颉刚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出示课件1)
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出示课件2)
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日心说。(出示课件3)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出示课件4)教师总结:
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19 怀疑与学问(出示课件5)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是谁吗?
预设:(出示课件7)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著述颇丰,为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
2023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案
1.标题提示论题。
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本文的论题。从表面上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但实质上,文章是在说“怀疑”对“学问”的重要性。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2.引用名言,提出观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观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3.解析分论点。
接下来的三段,论证了文章的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从“如何对待传说”和“如何对待书本、学问”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五段论述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从而辨别是非。
4.承上启下,反复论证。
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进行论证的。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总结归纳了前几段所论证的内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后半句提出本段的分论点——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使得论述视野和深度得以扩展和深化。然后作者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质疑《大学章句》的事例,以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本文的立论站在了更开阔的高地上。文章最后总结: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领域,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
1.分析透辟,逻辑严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又表明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又如对“怀疑精神”,作者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等五步。这些分析都
19怀疑与学问(新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9 怀疑与学问(新教案)2023-2024学年
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主要内容为“怀疑与学问”。这是一篇关于学术研究的文章,通过对怀疑和学问之间关系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3. 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文章,使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学术素养。
4. 审美情趣:通过欣赏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教师应强调怀疑是学问的基石,学问需要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
的重要性。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论证和例证来阐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通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 理解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学生可能会对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感到困惑,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和分析所学知识。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
初中语文教案文
讯教育教学设计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2 .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 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
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因;
二、第5 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 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 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 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
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议论文谈的就是
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
应如何回答。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 段,分两个部分: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 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 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 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 段。
1、第1、2 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 ,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 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
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 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 段。
1、第4 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