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分析

合集下载

余秋雨散文解析

余秋雨散文解析

余秋雨散文解析

余秋雨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也是一位享有极高声誉的散文作家。他以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特色。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向读者传达着他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他的散文作品既包含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又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真实而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他善于用平实的文字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画面。读者在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时,常常会被他描写的情景所感动,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传承,也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他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涉及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古代文人的境界和人格的陶冶等。通过他

的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从中

汲取到自己的营养和启示。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也经常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关注。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呈现出一个更为真

实和复杂的社会画像。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

因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和希冀。

除了语言的精湛和主题的深思熟虑,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还贯

穿着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的追求。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

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美的追逐和热爱。同时,他也

现代散文写作指导教案从韩寒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分析

现代散文写作指导教案从韩寒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分析

现代散文写作指导教案从韩寒到余秋雨的散

文风格分析

现代散文写作指导教案

从韩寒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分析

一、引言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现代写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韩

寒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进行分析,旨在为现代散文写作提供指导。

二、韩寒的散文风格分析

韩寒的散文以简洁明快著称,他善于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

表达打动读者。韩寒的散文常常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通过细节描写

和深入思考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常常融入幽默和讽刺元素,给读者带来轻松的阅读体验。韩寒的散文主题多样化,既有对生

活琐事的洞察,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无论是轻松愉快的文字还是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韩寒的散文总是充满着真实感和亲切感。

三、余秋雨的散文风格分析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与韩寒截然不同。余秋雨的散文以情感和哲思为

核心,他的文字优雅、凝练,充满诗意。余秋雨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给人以深入思考的空间。他的散文常常带有

一种哲学的思辨色彩,通过对生活的思考,探讨人性的本质和世界的

意义。余秋雨的散文主题涉及人生、人情、自然等广泛领域,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洞察力触动读者内心深处。

四、现代散文写作指导

1. 选择合适的主题:可以从自身经历、社会现象、自然景观等方面入手,选取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主题。

2. 运用恰当的语言:散文应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思想,避免长篇大论和冗长的修辞。

3.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示情感和思考,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4.抒发真实感情:散文要真实感人,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传递作者的情感。

5. 确保内容连贯:散文应有明确的逻辑顺序,避免跳跃性的写作。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散⽂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散⽂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的散⽂,跨越了纯⽂学的界线,⾛向⽂化领域。其散⽂美学型态迥异于前⼀切散⽂⽂本。他的散⽂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体的束缚,开创了散⽂的⼀代新风。本⽂拟就其散⽂艺术特⾊与美学风格的两个⽅⾯进⾏分析探讨。

“余秋⾬散⽂的特⾊,即:追寻⽂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充满活⼒的秋⾬散⽂之树。当代⽂坛,谈到散⽂不能不谈余秋⾬。余秋⾬散⽂,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化意蕴,余秋⾬结集出版的《⽂化苦旅》、《⽂明的碎⽚》、《秋⾬散⽂》等,都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化苦旅》在台湾⼀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的魅⼒。 ”[1] ⼀、艺术特⾊

余秋⾬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化散⽂,借⼭⽔风物,寻求中国⽂化意蕴与⼈⽣真谛,探寻中国⽂化的巨⼤内涵与中国⽂⼈的⼈格构成。

(⼀)、对传统散⽂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作家们在意图呈⽰时总体上存在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散⽂,我们发现,这⼀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追求运⽤于状物散⽂,⽽且运⽤于写景散⽂。“从⽽导致其散⽂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化、道德等多元视⾓的透视之中,或在⼀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丰富的涵义,⽐如其《⽩发苏州》是⼀篇写景散⽂,按照传统的写法,⽆⾮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 “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个⾔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间之美的多维穿透。⽂本共分五个部分,第⼀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中国名家-余秋雨散文赏析

中国名家-余秋雨散文赏析

中国名家:余秋雨散文赏析

导语: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余秋雨散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文学家、美学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余秋雨文化苦旅15载他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余秋雨,一个从浙江慈溪小镇走出来的学者,一个有着繁多的社会头衔和身份的作家,在踏遍城市、荒漠,追往古、现实之后,他将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走进《艺术人生》呢?面对人生,面对文化,面对追问,他将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和姿态回应每一个人呢?关于文学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余秋雨开始给自己重新定位。他说“找自己和自己同行之间的区别比较明显,我是通过旅行的方式来考察人类的各大文明,最重要的文明几乎都走遍了,这一点大概有它的特殊性,也就是我此时此刻可以肯定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身份地位,这范围逐步逐步缩小了,像差不多相同的玻璃,那么作为一个带着文化的目的去旅行的人,而且真是走了很多很多路的人,所以说文化的旅行者,回来还最好能够写一点东西,向大家回报的人,作为行者这一点我想有一点特殊。我不喜欢以前的那种学者生活,学者生活的特点就是知识的来源,全部来自于书本,很少有自己去考察。如果知识的来源限定为书本到书本肯定是狭隘的,当时我就感觉到了,我要告别这一点。如果你从一块真实的土地上出来,成了大学生成了教授,好不容易成了才,但是你的话语和绝大多数人毫无关系,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认为,知识来源于亲自去考察,知识的去向就是我向广大读者提供能够接受的文体,你叫它散文也好,叫它别的文体都可以,能够和我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观众和读者亲切的对话”。关于生活余秋雨出生在浙江慈溪一个普通的小镇,他不是农民的孩子,却在农村中长大。余秋雨的妈妈是这个村庄里面惟一的文化人,在妈妈的影响下,八岁的余秋雨就在为几个村庄的乡亲们写信、读信、记账。离开了小镇,走进大城市上海的他,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上海话。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散文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有着异常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组熠熠闪光的系列散文中,有两个“新质”尤为引人注目:“无疆”的行走文化和历史遗迹中的废墟文化。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一、余秋雨先生生平分析

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出身学者,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的足迹遍布华夏的大地,并且还走遍了欧亚的大陆。他写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山水风物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余秋雨运用华丽的语言、优美的风光、非常生动的故事以及充满风趣的议论把厚重的历史包装了起来,成为销售量最大的文化食品,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且深受人们喜爱。余秋雨的每一首散文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都有很多创新的路子,给当代散文的创作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的具体分析

第一,我们国家的历史主题都非常鲜明,余秋雨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无论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文化的追溯,主题都非常的鲜明,他的散文创造性非常强,并且把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对文化那些沉重的反思与文化古迹的沧桑以及山水的艺术融合起来,例如余秋雨开始在甘肃就创作出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阳前雪,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秋雨对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山水的反思,以及所表达的文化感受,包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历史以及文化的一些思考。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但是鲜的,而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余秋雨作品经典语录

余秋雨作品经典语录

余秋雨作品经典语录

余秋雨是中国知名的作家、文化学者,对于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见解,其作品中充满了诗意和思辨,其中不乏经典语录。下面将举7个案例来论证余秋雨作品中的经典语录。

1、"世界上最美的是生命,最可贵的是生命,最伟大的是生命。"——《文化苦旅》

这句话用简单几个词汇表达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余秋雨用其独特的文化视角探讨生命背后的意义,表达出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2、"走过彼岸的人,看透了这边的人;看透了这边的人,摆脱了彼岸的人。"——《文化苦旅》

这句话启示人们懂得珍惜当前所拥有的一切,学会放下过去的不快和烦恼。这是作者深刻理解生命及其意义所得出的结论。

3、"在生活里失去亲人,相当于在历史里失去国宝。把人的尊严衡量成文物和国宝的那些官员,值得我们真心同情。"——《明朝那些事儿》

这句话控诉现实中的不公,并表达出对价值观的异样态度。它给读者带来震撼,引发我们对人生、历史乃至价值观的一些深入思考。

4、"你怎么能不看管你的心思,一辈子把它扔在路上,等别人

来捡?"——《文化苦旅》

这是一个劝勉人们珍惜自己生命的格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一旦随意将其扔弃,将来将不可避免的会后悔。

5、"浩然正气太宝贵,需要被当做实物保存,供人们参观和仿效。"——《文化苦旅》

这句话表达出对于古代文化精华的珍视,引发了对于文明传承和继承的的一些思考。通过对于中式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之所在。

6、"如果爱情就像唐诗宋词一样唯美,那么婚姻就是诗词之外的繁琐琐事,也是开拓、冒险和征服的艰难历程。"——《文化苦旅》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

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

茂。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

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

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其散文

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

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

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

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

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

现代散文欣赏余秋雨的人生的智慧

现代散文欣赏余秋雨的人生的智慧

现代散文欣赏余秋雨的人生的智慧现代散文欣赏——余秋雨的人生智慧

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真挚感人、充满智慧

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他独特

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更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本文

将从三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欣赏和分析,带领读者一同体会其

中的深意。

一、情感篇——感悟人生的真谛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常常通过一些真实的情感故事,表达着对人生的

思考和感悟。在《尽管不够好,却依然欣喜》一文中,他以自己的亲

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人生轨迹。他通过文中的细腻描写和深情

表达,将自己对于人生的领悟传递给读者,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这种情感篇的写作方式,使得读者能够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与其产生

共鸣,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更加真实和深刻的感悟。

二、自然篇——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常常穿插着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解读。他善于运

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力,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展现出大自然的

魅力和力量。在《夹缝中的阳光》中,他通过对大自然中春天的描绘,以及对太阳光线的观察,使读者们仿佛身临其境,在他的文字中感受

到了大自然带来的温暖与力量。这种自然篇的写作方式,不仅仅给读

者带来一种美好的阅读体验,更让人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伟大。

三、人生篇——寻找生命的真谛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人生为主题,他用纯净而深刻的文字,揭示出

生活中的各种哲理和智慧。在《平凡的人生,伟大的担当》中,他通

过文中的一个个小人物,将人生的意义与担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

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真正的意义,用自己的担当和

对余秋雨应该怎样评价

对余秋雨应该怎样评价

对余秋⾬应该怎样评价

余秋⾬以历史⽂化散⽂⽽名世。他凭借⾃⼰丰厚的⽂史知识功底,优美的⽂辞,引领读者泛⾈于千年⽂明长河之中。⾸部散⽂集《⽂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化感悟⼒和艺术表现⼒所写下的这些⽂章,不但揭⽰了中国⽂化巨⼤的.内涵,⽽且也为当代散⽂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他的近作《借我⼀⽣》⼜创⽴了“记忆⽂学”的新体裁,被⾹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世界⼗⼤最重要的书籍”之⼀。

余秋⾬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陆⾸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远古到现代的⽂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年后获北京⽂化部全国优秀教材⼀等奖;⽽另⼀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陆⾸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成就可见⼀⼆。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写散⽂,不流之于浅薄;右⼿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深。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

余秋雨《三峡》赏析

余秋雨《三峡》赏析

余秋雨《三峡》赏析

余秋雨《三峡》赏析

《三峡》,是中国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收录于《文化苦旅》一书之中。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余秋雨《三峡》赏析,欢迎查看!

《三峡》一文与其说与景有关,不如说是作者心中内敛却激越的丰富情感的外在体现。

文章脉络清晰,由引子和三部分正文组成。

引子开门见山,点明了三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专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阙《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莫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作者在此处不吝笔墨地摘录了舒婷的《神女峰》,于是,一个虽残破却仍留在整个民族心中的神话就这样被描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直接,简单,却有无究的色彩,与千百年前

的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异曲同工。

余秋雨作品赏析

余秋雨作品赏析

余秋雨作品赏析

余秋雨作品赏析

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余秋雨

垂钓(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钩,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摘要:

余秋雨是现代中国文学中被广泛传诵的作家之一,在散文创作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本文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余秋雨散文作

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所塑造的文化形象、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文章旨在为读者深入了解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提供参考。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内涵,文化形象,文化符号,文化

价值观

一、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推崇的一位作家,以散文写作见长,尤以其小品文为最。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很多方面的题材和主题,包

括生活琐事、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这些作品中不仅流露着作者的

个人情感和生命体验,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指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文化形象、文化符号

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在余秋雨的散文中,这些文化元素得到

了很好的体现和呈现,从而成为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文化形象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象,这些形象常常

富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他在写自然景观时,常常

以动植物来形象描述大自然的神奇和脆弱。在散文《雀舌》中,他写道:“雀舌是一种春天的声音,它轻盈而灵动,有如布谷鸟在草丛中

的哀鸣,有如黄莺在河滩上的啭鸣,足以打破早春的宁静,却又不至

于妨碍春天的代入感。”在这里,雀舌被赋予了清脆、灵活、美丽的

特征,与春天的美好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化形象。

同样地,在写历史人物时,余秋雨也常通过文字形象来呈现人物

的形象和特征。在散文《京华烟云》中,他描述了孔子:“他的声音

既沉稳而有律动,如一曲悠扬的古乐,令人顿生敬意。”在这里,孔

余秋雨散文点评

余秋雨散文点评

余秋雨散文点评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二)引用。

如《怀抱山西》: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又如《乡关何处》:其中有一个曾经洒脱地吟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然,余秋雨的散文,所用修辞手法较多,选此两种典型和常用的手法,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针对训练。除此之外的夸张、比喻、反问等修辞,也值得重视。

二是表现手法多样

准确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方面可以展示作者高潮娴熟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为使得文章平中见奇,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体现出文章的层峦叠嶂,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秋雨的散文,主要采用了虚实相生、细节描写、对比、类比、联想、想象等多种表现手法。

(一)虚实相生的手法

如在《千年庭院》:“我在岳麓书院漫步的时候,恍惚间能看到许多书院教育家飘逸的身影,而看得最清楚的则是朱熹,尽管他离开书院已有八百年。”

点评:虚实本是中国画的技法,虚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则可体现出笔画细致丰富。后被引入写作中,主要指一种意境表现法。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千年庭院》中,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岳麓书院漫步为实,恍惚间看到书院教育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

风雨如磐书如侣

——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赏析

散文《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该书并非传统的游记散文,而是以游记的形式,从山水景致所承载的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层层递进的短章手法组织布局,对中国的漫长历史与悠久文化进行探寻、思考与推广。《风雨天一阁》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意蕴和作者匠心独具的思想光芒。

一、短章结构:脉络整体感知

全文共六节。开篇设定了特殊的天气——“台风袭来,暴雨如驻”,作者在这样冷飕飕的氛围下登临天一阁,为文章奠定了沉厚凝重的基调。

第二节开头,以“极端艰难、极端悲怆”两词总起,这两词不仅是对范氏家族几百年的藏书事业,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路的概括和形容。继而抛出成为一名藏书家的五个苛刻条件,一笔略过历史上藏书事业的昙花一现和转瞬凋敝,由面及点,将目光聚焦在了范钦和天一阁。

第三节叙议结合地详写范钦倾其一生建立起天一阁藏书基业,由事及理,抛出“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一深刻命题,并通过范钦为官轶事以及与其他藏书家的对比进行阐释,佐证范钦“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的人格魅力与天一阁延续的关系。

第四节叙述了天一阁的传承,通过藏书遗产继承、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登楼、为编《四库全书》献书这几个故事,引发了作者对珍贵典籍是“藏”还是“传”的思考。

如果说第四节浓墨重写“艰难”,那么第五节则轻描淡写“悲怆”,近代纷至沓来的失窃、大火和战争,使天一阁风雨飘摇,千疮百孔。

尾节通过议论,以小见大,将文章主题由天一阁藏书升华到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的高度,一连串的问句收束全篇,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什么、实践什么?

文章写作分析:从《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中彻底搞懂如何写作

文章写作分析:从《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中彻底搞懂如何写作

本文将从《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中分析如何写作。该教案以余秋雨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方式、人物形象、情节设计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写作中需要关注的要点。本文将以这些要点为线索,探讨如何写作。

一、叙事方式

小说的叙事方式很重要,它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余秋雨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将主线故事与一些细节插叙穿插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加深情节的影响力。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多样的叙事方式,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增加阅读的乐趣。

二、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也是写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余秋雨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和生活细节。同时,配角的性格也被点出,比如主人公的妻子、同事等。这些角色的性格鲜明,形象突出,使读者对整个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注意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让他们变得有血有肉,令读者产生共鸣。

三、情节设计

故事情节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余秋雨巧妙地将主人公的残疾与心理状态融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说中还穿插了一些细节情节,如主人公去卖报时遇到的事情等等,这些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在写作中,我们要注意情节的设计,让故事有起伏,有高潮,不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写作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余秋雨运用诗意的语言,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也用了一些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这些手法不仅美化了文章,还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让文章更有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是一位文化史专家,又是一位文艺理论家。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视野,而且有对中外历史的深邃见解。由于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对他的长期熏陶,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种沉重的历史重压罩在他的全身,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喟叹和感动。因此,他此时提笔为文,就很自然地从文化这一特殊的视角切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记述人事物景时融进了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我们发现他在“观照和思考人间事物的时候,总有一种类似宗教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这就不难理解他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所抱有的一种极为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向历史报以热情的微笑和赞誉,另一方面又向历史投去沉沉的忧虑和探索的眼光。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例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庐山》,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②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

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4、重建评判坐标
在对中国文明历程的展示中,价值观念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局限,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一种公平的视野去鸟瞰中国发展的历史。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统论和民族正统论,“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作为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对待历史人物,用诚实的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秦桧是南宋的奸臣,人们都痛恨他咒骂他,没有人会为他说话,但余秋雨还是客观地理性地留出空间让他申辩。而对于苏东坡的好友沈括,也不避揭露其短,他曾因妒忌而陷害过苏东坡,他所检举的诗句,正是苏东坡分别时送给他的诗句。秋雨散文不同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理性审美意识所支撑起的恢弘气度。
二、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文化苦旅》31篇中,

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具体表现为“四大”,大题材,大篇幅,大视野,大结构。

余的散文题材宏大,领域众多,政治(《一个王朝的背影》探讨清王朝的功过)经济( 《抱愧山西》遥望山西叙说山西票号的兴衰 )文化(《千年庭院》走进书院文化的收藏)艺术(《莫高窟》和《青云谱随想》探寻艺术的流变)科考(《十万进士》品说科举制度的利弊)旅游(《西湖梦》品味山水风光的内涵),几乎无所不包,最终归结在文化上,归结为两大主题,中国文化与社会灾难,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宿。

余的散文篇幅大,《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文章一般都有五六千字,短的也有二三千字,长的有一二万字。余在介绍《山居笔记》的创作时说,每篇文章都很长,平均要花四五十个完整的工作时间。《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的文章要短些,那是受电视实播和报纸连载的局限,用日记体抢出来的。

与《古文观止》上的散文比,(古文观止上的文章平均每篇只有六七百字),与中国一些著名作家的散文比,余的散文真的称得上是大散文。

余的散文视野大,古今中外,天马行空,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没有时空的限制。从地域看,余不仅走遍了中华大地,而且游历了欧亚大陆,长江黄河三山五岳都被他调遣,关山大漠名胜古迹都任他叙说。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故乡都进入了他的笔端。从时间讲,他喜欢穷本溯源,莫高窟壁画,都江堰水利,天一阁藏书,三峡风光都是从古到今,洋洋洒洒,尉为大观。

余的散文结构宏大,一般都分为几节,基本形成套路。开始是淡淡一笔引起叙说的对象,继而描写风光或人物,然后穿插史料或者讲述故事,引出心中的困惑或疑虑,生发一串串的联想,再运用文化分析的手法,去咬去问去感去叹,最后下一个情绪化的结论或是丢下几句发人思索的名言警句,潇洒地与读者挥别。
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

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
为什么我们阅读余秋雨鸿篇巨制的散文不会觉得枯燥,相反,会爱不释手呢?我认为,这跟他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不无关系。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你同时也在享受一篇小说,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樽和尚的故事;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农政全书》)的故事,进而从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a、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

b、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

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
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我们可以从《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证,如《道士塔》第二节和第三节中,余秋雨以历史记载为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组构出八九十年前王道士在进行不可饶恕的文化破坏工作时的细微动作和思想。王道士对洞窟里的壁画不大满意,找来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开始用刷子粉刷洞壁的情景:“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呈现,农民做事就讲究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什么也没有了……于是,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的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有人物,有道具,有动作,有音响,甚至还有“宋代衣冠”的种种颜色……这组构与呈现,完全是现在式的表演,诉诸视角,充满了戏剧意味(但比戏剧更能表达,因为戏剧一般只能以言语和举动来表现人物思想,文字的表演却不受此限制)。如《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还如《白发苏州》、《信客》等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台。因此,这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文章,往往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3、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
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

,促使人们反身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怎样才能找回。可以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