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立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假设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朝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他实施的一些主要改革措施:
1. 地方行政改革:孝文帝实行了分封制,将北方的土地分为多个州郡,以便更有效地
管理和控制。

他还设立了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的中央官员,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和
管理。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加强了军
队的组织和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规模,并将军队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以便更好
地对抗南方的敌人。

3. 法律改革:孝文帝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执行。

4. 文化教育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儒学。

他设立了孔庙,推广儒家经典,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德教育。

此外,他还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以促进教
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5. 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他进行土地改革,取消了一些
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重新分配更加公平。

他还实行了减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北魏统一中国的力量积
累了基础。

北魏时期的法律与社会变革

北魏时期的法律与社会变革

北魏时期的法律与社会变革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法律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时期。

在此期间,北魏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这些举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北魏时期的法律制定与演变北魏时期在法律制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他们制定了《北魏律》、《北魏陆橡瑗律师论》、《北魏司马奕的说》等多部法律,这些法律成为整个北魏时期的根本法律和司法依据。

这些法律制度的制定,反映了北魏时期人们对法律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

通过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度,北魏政府试图保持社会秩序,增强中央集权,以及加强对境内民族的统治。

然而,这些法律制度的执行也存在问题。

一些官员往往会轻信自己的权利,违法乱纪,甚至故意误解法律,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任意判决。

这些问题对北魏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动荡和不稳定。

二、北魏时期的社会变革北魏时期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为社会变革做出了贡献。

在北魏时期,发生了多次的土地改革,并且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

在农业方面,北魏一方面通过分割大户土地,扩大农业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减免税收和优惠的政策,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环境。

在工业方面,北魏时期发扬了手工业制度,逐渐成为了全国性织造业和刺绣业中心,推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北魏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十分显著。

在教育方面,北魏政府大力支持学校建设,各项教育规范逐渐完善。

在文艺方面,北魏时期的音乐、舞蹈、戏曲、诗歌、绘画等都非常发达,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北魏时期法律与社会变革的影响北魏时期的法律建立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法律方面,北魏时期的法律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司法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社会变革方面,北魏时期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北魏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

同时,北魏时期的文化成就,也为中国后来的文化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意义:
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

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帝的改⾰措施 北魏孝⽂帝改⾰,俗称孝⽂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帝在位时所推⾏政治改⾰。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均⽥制和户调制,变⾰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家阅读参考! 北魏孝⽂帝的改⾰措施 第⼀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长和党长),经济⽅⾯实⾏均⽥制和租调制。

地⽅上设⽴三长制。

为配合均⽥制的推⾏,强化中央对地⽅的控制,朝廷采⽤了⼤⾂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邻长,五邻⽴⼀⾥长,五⾥设⼀党长。

推⾏新的租调制,规定:⼀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减轻,国家收⼊增加。

第⼆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贪污成风。

故此孝⽂帝仿效汉⼈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多因为⽣计依附世家⼤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邻,五邻⼀⾥,五⾥⼀党,各设⼀长,即「邻长」、「⾥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便收税。

均⽥制均⽥制」配合「三长制」⽽⾏,计⼝授⽥,平均⼟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均⽥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化 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习惯以作的: 改服装⾸先改变⾐著,命令⼈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祖纪下》云:「太和⼗⼋年……⾰⾐服之制。

」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籍贯不得再称「代⼈」,须改称「河南洛阳⼈」,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落地归根,⼜「太和⼗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主要措施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主要措施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主要措施影响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可以从北魏孝文帝苻坚即位之时开始。

苻坚是北魏元始元年(398年)的君主,他即位之初,北魏处于分裂和削弱的局面。

在苻坚之前的几位君主都没有能力稳定国内局势,各地豪强割据,民不聊生。

苻坚深知国家的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孝文帝首先采取了削弱豪强的政策。

他废除了各地豪强割据的特权,取消了他们的土地和军队。

他还废黜了弄权的丞相和宦官,重新制定了官职制度,增加了官员的选拔和监督力度。

在经济方面,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以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推行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恢复了土地的正常经营。

他还了税收制度,减少了商业和农业的税收负担,并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军事方面,孝文帝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军事力量。

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他还整顿了军队的编制和军官的选拔制度,提高了军队的组织效率和战斗能力。

在文化方面,孝文帝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创办了孝文帝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

他还尊崇儒学,提倡儒学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使儒家文化得到了复兴和发展。

首先,孝文帝为北魏王朝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他通过削弱豪强和整顿军队,消除了内忧和外患,使北魏王朝得以统一和巩固。

其次,孝文帝推动了北魏王朝的经济发展。

他通过土地制度和税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恢复了土地的正常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他还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他了商业税收制度,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孝文帝加强了北魏王朝的文化建设。

他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创办了孝文帝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

他还推崇儒家文化,使儒学得到了复兴和发展。

这些措施促进了北魏王朝的文化繁荣,也为后来的北魏文化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王朝中期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对北魏王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中,使北魏王朝从混乱和削弱走向稳定和繁荣。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文eeee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文eeee

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公元484-499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重大事件。

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第二阶段的改革始自494年孝文帝亲政,这标志着北魏全面汉化进程的开始。

而这仅历经二十余年的改革却促使了鲜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转变,使北魏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孝文帝的改革在中华民族的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是以落后地区征服了封建制度充分发展、文化比他们高得多的汉族地区,因此,他们统一北方、占领中原后,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一)政治背景与中原王朝相比,北魏前期的政治体制十分落后。

鲜卑族在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进入中原以后,由于受黄河流域发达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才开始由家长奴隶主制向封建制转化。

但是,由于鲜卑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转化十分缓慢,急需一种政治上的变革,来推动这种转化的完成。

(二)经济背景由于北魏政权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鲜卑族在进入中原以前,社会的经济形态以游牧为主。

进入中原以后,迁徙式的游牧经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它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利益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

(三)民族背景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它先进得多的民族,其间的反差,势必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

鲜卑族统治集团长期以掠夺为业,他们在进行军事征服和经济掠夺的过程中,常常将大量的汉人和其他民族变成奴隶和杂户,并实行严酷的统治,激起北方各族人民不断的反抗,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

以上情况表明,政治体制的变化,经济形式的转化,民族矛盾的加深伴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北魏的矛盾变得复杂。

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史料及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及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名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改革简史孝文帝其人简史公元471年,拓跋宏在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袭皇帝位。

公元495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

孝文帝( 公元467年—499年),本姓“拓跋”,名宏。

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4年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使吏治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好转,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生活速写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

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

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

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

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

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

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

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

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

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

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

原创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原创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④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 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⑤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 威胁我们的统治。
孝文帝迁都的理由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 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 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②平城不宜为都。 a.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于对 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b.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 C.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D.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③洛阳的优势。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地主对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和征发徭役。均 田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救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
污。 影响: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
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 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 机制(任期考核制)配合,使 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 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 的贪污受贿。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
俸禄制 改革前 官吏……
改革后
官吏……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 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均田制
改革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土地不得买卖。
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配合 ⑶设立三长制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平城
北魏平城遗址
洛阳
各抒己见: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 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经济农耕化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
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1.表现:农业生产发展:
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商业日趋活跃:
2.原因:
①孝文帝政策的调整: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②农业生产力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 修水利 ③民族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 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 之极。 ——《洛阳伽蓝记》卷二 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在位期间(471-499年在位),由祖母冯太后(即文明太后)和孝文帝元宏共同的改革。

改革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484-486年,冯太后主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阶段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实行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改革的背景1、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前提)2、②经济落后,政令不举,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要性)3、③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推动者)2、改革的内容(1)颁行俸禄,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官吏根据治绩好坏,予以黜陟。

《魏书·食货志》:“太和八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

……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2)推行三长制,加强对地方基层组织的控制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太和十年(486),“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

”五家为邻,立邻长;五邻为里,立里长;五里为党,立党长。

三长职责是检查户口、田亩,征收赋役,维持治安。

(3)实行均田制,计口授田其一,授露田,有授有还,不得买卖:“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

其二,授桑田,为世业,可以传给子孙: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

”其三,奴婢依良,耕牛授田:耕牛(非小牛)一头授田三十亩,每户限四牛。

其四,地方官吏授田:“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相付。

卖者坐如律。

”即职分田,不准买卖,离任时交还。

均田制是一种国有与私有并存的一种土地制度。

名为均田,实际上土地占有状况没有改变。

大地主除能隐瞒土地外,还可以用耕牛、奴婢合法占有土地,足以保住自己土地。

但均田制还有其积极意义的,限制豪强兼并土地。

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4.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 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 定了物质基础。
3.影响: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 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原因:
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
3.内容: 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 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北魏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北魏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北魏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和改革。

尤其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北魏朝
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政治制度不断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一、官制改革
北魏政府在官制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开创了官僚职务由
选任到科举制度的转变。

根据《魏书》的记载,北魏首先设立了
九品官人,然后通过《九品中正仪》来确定官员的等级和薪俸,
这可以说是实行官僚制度的第一步。

为了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北魏政府采用了科举制度。

据史
书记载,北魏朝廷于公元471年开始设立乡试、府试,公元493
年开始设立会试,公元534年开始设立殿试,实现了从选任制到
科举制的转变。

二、土地制度改革
北魏政府在土地制度方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土地兼并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北魏朝廷发展小农经济,推行均田制,取消对耕者之法,确立了私有制。

通过这种改革,北魏政府得到了农民的支持,经济得到了发展。

三、军制改革
北魏政府还进行了军制的改革,采取了军功爵制,用爵位来奖励官兵和武将,增加了军队士气。

另外,北魏朝廷还建立了五镇征兵制,通过优待、分配土地等政策来调动士兵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四、法律制度改革
北魏政府对法律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如《齐明成公律》,这些法律文书对于后来的法律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北魏政府还成立了御史部等机构,来监督官员的工作行为和廉政。

总的来说,北魏制度的创新与改革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措施也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魏晋北魏的汉化和改制

魏晋北魏的汉化和改制

弥甚,故抗之者尤多。道武甫破后燕,叛者即群起。明元时,亦所
在屯聚,用崔宏言大赦,乃获暂安。魏人是时,盖如厝火积薪之下 而寝其上矣。而太武时盖吴举义,声势尤大。 盖吴之叛,为人民之抗魏,而当时之士大夫,亦多不服魏者。 道武之破后燕也,以卢溥为幽州刺史,而溥叛之。中山太守仇 儒,不乐内徙,亡匿赵郡,推群盗赵准为主,连引丁零,扇动常山、 钜鹿、广平诸郡。此皆士大夫之抗魏者也。
崔浩奉命撰修国史,记录北魏祖先事迹,“务从实录”,
并刻石公布。鲜卑贵族弹劾崔浩“曝扬国恶”。太武帝大怒,
恪帝武宣 将崔浩及其僚属128人处死,诛及崔浩“同宗”,崔浩的姻亲范 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亦“夷其族”。 诩帝明孝
一、北魏前期的胡汉分治
道武帝珪
明元帝嗣 太武帝焘 文成帝濬 献文帝弘 魏起北方,本极残虐,既入中原,不知吏治,守宰无禄,贪残
然庙号为太祖,道武建业之勋,高于平文,庙号为烈祖。比功校 德,以为未允。朕今奉尊道武为太祖,与显祖为二祧,余者以次 而迁。”
二、北魏中期的汉化改革
7. 改定律令
北魏旧律包含鲜卑旧俗,刑罚严酷。“门房之诛”,
一人犯罪,诛及妻子儿女、父母兄弟、父族、母族、妻族
太和五年、十五年,孝文帝两次下令改定律令,删繁 就简,废除门房之诛,减轻或废除了其他严酷刑罚,使北 魏律令大体符合晋律的传统
高祖临光极堂大选,曰:“我国家昔在恒代, 随时制作,非通世之长典。故自夏及秋,亲议条 制。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 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 之官复有七等。若苟有其人,可起家为三公。正 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
——《魏书· 刘昶传》
二、北魏中期的汉化改革
——《魏书· 景穆十二王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历史背景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

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

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

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政治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tatement witIl
reform directed by transform
or
Emperor
wa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result,which complied with history realized the his
and pmmoted
social development.Emperor
’‘魏书'卷2‘太祖纪', 2‘魏书'眷2‘太祖纪). 1‘魏书,眷2‘太担纪). 4‘魏书,奋2‘太祖纪,。 中第第第
¨ 年版
以 F
第 ” 页
瓣强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引言
敕诸尚书日:‘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咨浩,然后旌行”可见他对崔浩的 信任。拓跋焘曾数次下诏征辟贤良,把大批中原人士安排在朝廷内外;对南方投降过 来的人士如王慧龙。司马楚之等,也都委以重任,而且深信不疑。 拓跋鲜卑向中原的扩张,及其在更大范围内与汉民族接触,既为鲜卑族的汉化与 封建化提供了条件,也为其采用更加系统的措施来适应与促进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 要求。 当“畜牧迁徙”的拓跋部族,在具有较高程度的汉族农业地区内定居下来,并部 分地转向农耕生活时,“畜牧射猎”已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统治者也就 不得不注意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诏 给内徙新户民耕牛,计口授田”5: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置新民于大宁川(今
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姓名:苏利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专门史 指导教师:张承宗 20050101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end
pursued the principle which'was
Confucian.Thus

very big part of reform
became formalistic and his later
reformation
of
could not pmmotc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y the root
affirmation.Tllis and lesson form it.
Wencheng
text tries to rectify to
There a糟three parts in this text.The first part
historical materials that also

try to illuminate
Wencheng
from military force into civil,which supply favorable died at the age of 26, by
conditions for
s0
successors’reform.However,Emperor Wencheng
compile.The remainder WaS


北魏自建国伊始,始终面I临两个问题,一是汉化,一是封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由于汉民族处于文化中心的先进地位,而拓跋鲜卑起源于边境游牧民族,封建 制度还没有确立。在这种情况下,汉化与封建化是合二为一的,拓跋鲜卑的封建化即 为向汉族的经济、文化、制度看齐与靠拢,因而封建化也是汉化。 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硅和统一中原的拓跋焘,均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拓跋鲜 卑的汉化与封建化,以达到“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目的。拓跋琏极为重视使用汉 人,利用汉人的先进文化发展北魏社会,“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 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1:在打败敌手后,尽量留用其有用人 才,如参合陂破后燕军后,“择燕臣之有才用者留之”。在这些汉族士大夫辅佐之下, 拓跋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改革,在得到并州后,开始设立中原形式大政治机构, 撰定各种礼仪制度,“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吕,协音乐”2;文化上“五经群书各置 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3;经济上,分土定居,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史书 称其“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存长世”4。在汉化和封建化道路上 迈出了一大步。 拓跋嗣“隆基固本,内和外缉”主要倾向于文治。他用长孙嵩、拓跋屈、安同等 八大臣共听朝政,在中央政府组成鲜、汉联合的臣僚团体。他在地方上以“察举守宰 不法”和“选贤任能”两条建设吏治,前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后者有利于汉族地 主的进一步吸收。明元帝拓跋嗣在位15年,除晚年与刘宋有战事外,其余时间都与 刘宋、后秦两大势力基本保持和睦关系,对北部柔然也采取怀服态度。明元帝在道武 帝、太武帝两个军事时代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和平的巩固时期,为北魏的进一步成长做 了准备。 拓跋焘的自觉汉化与封建化又超过前两者,汉人中有才能者,他都加以利用,其 中佼佼者崔浩,便是他的第一谋主。据‘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记载,拓跋焘“曾
研究生签名:壹:封嫜_一日
删签名:碰日"£么芝垒尹
期:强£辱!日生望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中文摘要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摘要
北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其中期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具 有重要意义。然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迄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完全忽略拓跋溶 对北魏社会从武功到文治转变的重要作用;二是对冯太后和孝文帝在改革中所起的作 用偏执一辞,存在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现象。本文试图对这种情况有所纠正,正确 而辨正地认识这场改革,并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本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史料来说明文成帝拓跋潜的改革,客观上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他主观上顺应历史潮流,促进历史发展的结果。文成帝时期 北魏社会由武而文的转变,为后来的统治者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他 享国日短,其改革是不系统不完全的,而实现其遗志的是其妻冯太后及其孙孝文帝拓 跋宏。 中篇从改革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效果来说明北魏中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孝文帝 改革思想和冯太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下篇说明孝文帝在冯太后去世后,奉行全面汉化,坚持为礼乐而礼乐的原则,结 果使改革很大一部分流于形式, 魏后期的危机与衰落。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导致了北

during the
transform
from military force social
into civil social,the other
prdudiee
againt
Queen mother
FeIlg and Emperor Xiao wen.Some hold the
total repudiation attitude and others hold the total this“nd ofcircumstance and absorb experience
history,whose middle term reforms have important meaning However,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its research.One is that it
i弘ored
Tuo
Ba-jun’s
important pole
is that it had
研究生签名:蔓盘l嫜日期:垫£年!旦璺P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Queen mother Feng’death.Emperor just
for
Queen mother
Feng’S practice perfectly.
11le third part try to show the facts that after Xiaowen hold wholesale hanization
sa/ne
attitude towards
reform.Tllis papers
illustrate the fact that
the great achievement during the middle Xiaowen’S theory and
term reform WaS the result of combinin Empemr
his reform is not systematic
finished
his研fe and
his
grandson. The second part illuminate the statement that Queen mother Feng and Empemr Xiaowen
maintained the
内蒙宁城西)给农器,计口授田¨:太武帝正平元年(451年)攻打刘宋,掳掠汉民,
“以降民五万余家分置近畿”7,其目的都在发展京畿地区的农耕经济,而农耕经济 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上层建筑的改革。 北魏前期经过开国几代君主的努力,汉化封建化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这些君 主偏重于武功,志在开疆拓土,在推行汉化与封建化措施的同时,也保留了拓跋先世 以来“百官无禄”等陋习,迫使文臣靠贪污为生,军人以掳掠为业。君主把大量掳掠 来的人口与财物赏赐给文臣与军人,使奴隶制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在政权建设方面, 尚未完全摆脱部落制的残余,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还很不健全。经济政策方面,田 制混乱,缺乏稳定的赋税制度。这类问题的存在,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迫使拓跋 鲜卑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旌来加快汉化与封建化的步伐。 拓跋焘在位时虽然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但是他“经略四方,内颇虚耗”,又加上 晚年失误,社会进步不大,因而没有完成北魏社会的汉化与封建化任务。 促使拓跋鲜卑从武功转向文治的第一个人物是文成帝拓跋溶,自文成帝开始,北 魏才真正着手推行系统的汉化与封建化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