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十年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文献综述摘要: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尚属起步。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单位对人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结束期和职业生涯开始期,大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定位自己,发展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功地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一交替时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之路,不仅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而且对今后的职业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有很大帮助,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尽快成才,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大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时进行职业选择和今后的职业生涯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文:仵林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首先,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了大量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学校和学生层面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大学生成功就业与是否进行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前人的理论与个人的思考,提出了大学生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辅助,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保障作用。

从学生个体规划和学校条件保障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学校层面应当提供的辅助条件,并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四阶段”理论。

本文中的职业规划概述讲得很好,我主要参考运用这点。

硕迎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山西省本科院校为例》一文中通过调查山西省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个人职业规划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现状,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和模式。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大学生的择业观与职业价值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职业社会功能的认识及职业地位的的态度的总和;而择业观是大学生选择职业及所把握原则的综合反映。

相较而言,大学生择业观更突出大学生的个体性和自我主体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政策的不断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而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旧的择业观念面临崩溃,新的成熟的择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

然而,大学生对择业的评价和选择却比任何时候都复杂多变,对整个社会起着举则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探索分析愈发成为时下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纵观当前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资料丰富。

数据显示,从79年至上个世纪末,一大学生择业观为题的论文数量很少,而到了本世纪,以大学生择业观为题的论文数量剧增,截至目前为止,论文数已突破百篇。

而国外目前对中国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较少,因而以下国外部分主要针对国外对本国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1、大学生择业观研究概况我国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是从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开始的,研究开始较早,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的研究逐渐增多。

韩进之等(1979)对我国青少年的职业理想进行了调查。

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是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1982)发表了《天晶石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心理调查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对我国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其后,黄希庭等(1994)的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原来“计划分配”的模式逐渐被“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所取代。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劳动力市场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多方面原因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客观上迫切要求重视并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然而,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我国高等学校却起步很晚,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要求。

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推进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

本文首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继而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若干措施和建议。

本文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以期改善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促进大学生成功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一、国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美国有40多年的历史,在欧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台湾也有约巧年的时间了。

在西方,美国的帕金斯最早提出就业指导的概念,1903年,他在波士顿宣传职业指导,1909年帕金斯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

美国的职业指导从1903年帕金斯倡导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各种职业指导的理论模式差不多都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业指导理论模式和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方法。

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现己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指导经历了由指导向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辅导,导致这种转变的核心人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询者中心治疗》,在这两本著作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

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

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

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一、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态度、取向和评价的总和,它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

深入探讨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职业结构变化,要求大学生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介绍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高质量的趋势。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竞争力。

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和发展缺乏清晰的认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观冲突。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职业与个人发展、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等,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XXXX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文献综述院系名称:XXXX学院专业:xxxxxxxx学生姓名:Docer学号: 123456789指导老师:DocerXXXX大学教务处制2017年3月1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文献综述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

它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

自2001年开始,我国便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关于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领域、理论、实践研究及指导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问题;有效途径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 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盲目就业现象明显。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解决学生生涯困境的关键。

各学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投入,以课程、讲座和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

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慢慢演变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促使这种转变的一个核心人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

职业基本素养研究综述

职业基本素养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关于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的相关研究,国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对于职业基本素养的研究,多是于心理学或者管理学旗下,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就国内而言,近代以来,在陶行之、黄炎培等部分思想家的引导下,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引进了西方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开始萌芽,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国内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基本素养研究体系。

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国内外教育系统、企业系统都提出过不同的定义,尽管各个领域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略有不同,然万变不离其中,几乎所有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都包含职业需求中各类心理层面、思想层面、道德层面以及能力层面的要求里,简单说,职业素养意即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而言,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国家对于此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然而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哪种看法,其目标都在于尽可能多的囊括职业化专业化领域所需要的心理、道德、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下面,我们按照企业、国外、国内三个角度分别论述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企业家眼中的职业素养“中国创新培训第一人”吴甘霖先生,现为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世界青年成功学会副会长,他在总结了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牛根生的人物成功史,在其《一生成败看职商》中提出这样的一个看法,即: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

他甚至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①敬业:只有你善待岗位,岗位才能善待你。

②发展:与单位需要挂钩,才会一日千里。

③主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④责任:会担当才有大发展⑤执行:保证完成任务⑥品格:小胜凭智,大胜凭德⑦绩效:不重苦劳重功劳⑧协作:在团队中实现最好的自我⑨智慧:有想法更要有办法⑩形象:你就是单位的品牌在吴甘霖先生的理念中,职业素养无疑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

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十年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十年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十年文献综述李志飞【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8(037)002【摘要】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occupation literac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2005-2015 ten years of occupation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lated to the core periodical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and shortcomings and limitati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quality, it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will be diversified, integrat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ntent, combine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and humanistic quality, research methods focus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bination form,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cul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文章以大学生职业素养为研究对象,统计和梳理了2005—2015年十年间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相关核心期刊文献,探讨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内涵性和外延性将呈现出多元、综合、交叉的特征,研究内容上注重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形式,更加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培养和实践性.【总页数】6页(P62-67)【作者】李志飞【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 83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相关文献】1.手机阅读:大学生学习的新途径∗--基于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文献综述研究 [J], 谢聪爽;解继丽;周玉霞;胡晓娟2.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思考——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论文和当当网出版物的实证分析 [J], 覃章成3.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思考——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论文和当当网出版物的实证分析 [J], 覃章成4.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创业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评《大学生创业职业素养》[J], 张鹤5.回顾与反思: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三十年——基于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 [J], 赵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择业观文献综述(精选5篇)

大学生择业观文献综述(精选5篇)

大学生择业观文献综述(精选5篇)第一篇:大学生择业观文献综述国外研究:森帕格(Rosenberg,1960)对全美国的大学生进行了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研究,得出结论为:大学生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预期收入会受家庭背景、性别、学校专业、成绩、就业信息来源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大阪大学的学者中田信男(1971)对日本国立大学的学员进行了“大学生所希望的职业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调查与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一般都向往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公司,从职业选择来看,日本青年都喜欢专业性强的工作。

日本的广播协会属下的广播舆论调查所在1973年也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调查了1500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的职业观。

国内研究:凌文辁、宋辉等人(1999、1994)通过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也发现考虑职业的经济报酬收入排在择业动机的首选标准。

阴国恩等(2000)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认为“充分发挥能力”、“职业中的自主程度”是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标准。

王明丽等(2000)认为80年代大学生择业具有“社会价值”取向不同,当代大学生拥有以“实用”为标尺的自我发展的职业取向。

夏成云等(2001)对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心理、从众心理、懈怠、悲观心理、侥幸心理、犹豫心理等。

龙燕梅(2003)认为可以关注择业效能信息源,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的预期,这会提高个体成功完成择业任务的水平。

周家华、王金凤(200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特点:择业热情高涨、对未来充满憧憬、乐于接受竞争、崇尚双向选择、心理容易受到打击、保守和风险意识并寸、机会和实惠心理并重。

欧阳霞、李德平等人(2004)认为毕业生消极择业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相关知识和能力欠缺、缺乏竞争意识、心理状态差、思想压力大、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等。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文献综述职业适应性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

职业适应性反映了个体与职业之间通过不断磨合达到和谐的过程和结果,是大学生适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主要包括学习及技能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意识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五方面。

目前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整体水平不高,比较而言,学习和人际适应性相对较高,而职业选择和环境适应性的水平相对较低;男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高于女大学生,但是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表现出较女大学生偏弱的特点;高年级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更清楚职业对自身素质的需要;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显著高于文科和艺体专业的大学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就业压力日趋突出。

有研究指出,我国目前并非是人才多了难就业,而是由于人才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也有研究指出,现阶段跨入社会的大学生不适应职场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适应外部的就业环境。

这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也影响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而且,随着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局面的出现,不少用人单位越来越主张人才的“零磨合”,即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人马上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系统研究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他们未来的职业“磨合”期便成为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研究现状(一)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维度划分目前,主要划分为五个维度:维度l包括学习主动性、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技能掌握、实践情况等6个项目,主要涉及个体的学习适应性,故命名为“学习及技能适应性”。

维度2包括人际协调技巧、人际关系状况、人际交往方式等6个项目,主要涉及到个体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故命名为“人际适应性”。

有关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参考文献

有关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参考文献

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是每个职场人士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品格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与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相关的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职业道德概论》该书由国内知名的职业道德学者撰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职业道德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培养方法等内容。

书中结合丰富的实例,具体讨论了在不同职业背景下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企业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指南》该文献主要从企业层面出发,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指南。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该文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规范企业内部的职业道德行为,也能对个人职业的道德修养提供借鉴。

三、《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这篇文章是一篇理论研究性的文献,主要探讨了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系统综合的理论分析,该文献提供了一些关于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指导,对于读者进行职业道德自我修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关于职业道德的思考》该文献是一位从业多年的资深职业人士对职业道德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总结。

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所处行业,对职业人士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五、《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实用指南》这本书主要是一本指导性的实用手册,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为职场人士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该书内容贴近实际,具有指导性很强的实用性,适合广大职场人士阅读参考。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参考文献,希望这些文献能够对您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人士面临的职业道德挑战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文献综述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文献综述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探讨了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研究指出,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整体素养至关重要。

本文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指导和策略。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文献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介绍部分需要从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探讨其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从业者,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水平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当前一些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职业道德淡化、利己主义倾向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质量,亟需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工作。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其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进一步促进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旨在明确研究目的,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二是探讨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需要强化的方面和重点;三是探讨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为什么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和医疗行业的影响;四是分析影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教育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五是探讨培养策略,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水平。

毕业生个人素质发展文献综述

毕业生个人素质发展文献综述

毕业生个人素质发展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个人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德、能力、外表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素养。

在当今社会,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毕业生个人素质发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其重要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个人素质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过去,人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素质的培养变得愈发重要。

一个拥有优秀个人素质的毕业生不仅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因此,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个人素质的培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社会等因素也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个人素质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社会环境也对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正能量的社会风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再次,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培养需要注重全面发展。

个人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够使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毕业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新时代所需的素质。

因此,高校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注重全面发展,与时俱进,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毕业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关注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为我国人才培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职业生涯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信管:张文亮学号:1103406006 摘要: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职位饱和、竞争激烈、就业人口不断攀升的巨大压力,这为刚刚进入大学和即将进入大学的同学敲响了警钟,是时候为自己以后的人生、职业做个规划,一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了。

我们知道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有远大的、长远的目标的人才能看得更远。

所以综述,社会现状以及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基本步骤和特点要求。

(一)社会现状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后,2003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骤增,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

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只是完成了本专业的学习,对自己的职业人生缺乏规划意识,因此,最终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扰。

(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析自我,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定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晰充实的自我(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可以准确评价人生特点和强项,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

(4)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5)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1)确立志向确立志向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纵观古今,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远大的志向。

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线,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

所以这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2)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文献综述初改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文献综述初改

科艺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一)研究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领域,扩展了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国内外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比较少,而其又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部分,职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也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

而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职业认知同样是职业社会化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本研究意图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其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研究,拓展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领域,丰富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从实践意义上说,本研究力图为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并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有效地澄清职业价值观,正确地看待其即将从事的职业道路,科学的进行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

(二)研究内容介绍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问题,本人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价值观的相关文献综述;2.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综述;3.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综述;4.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综述。

二、有关价值观的研究(一)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对价值观的定义进行界定和澄清对进一步研究和理解职业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

价值观是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过探讨,而对价值观的定义也会随着学科、视角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其中,教育学关注影响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及其教育干预,心理学则关注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过程、功能及其测量。

心理学对价值观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一直到五十年代,研究者们才在价值观的基本定义上达到共识。

Kluckhohn(clyde.kluckhohn)在1951年所提出的价值观定义,得到了比较多的赞同。

他认为: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关于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专业认知文献综述摘要: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也对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总结近年来我国关于大学生专业认知的研究结果,以了解大学生影响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和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大学生;专业认知;影响因素笔者于2015年10月20日在“知网”中以“大学生专业认知”为检索词,分别以“题名”、“摘要”、“关键词”为检索词进行了跨库检索(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跨度是2015年10月23日至2015年10月24日,匹配度为“精确匹配”。

共检索到1793篇。

其中用题名在结果中检索到文章129篇,其中硕士17篇,博士4篇,期刊110篇,关键字检索文章4篇,其中期刊4篇,摘要检索2篇,期刊2篇。

通过对部分文献的归纳总结,我们知道专业认知对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都有影响,这种对专业的认同感甚至会影响以后的职业发展。

那么,什么叫专业认知?目前大学生的专业认知的研究现状怎样?有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认知研究又有哪些局限?一、专业认知及其相关概念大学生专业认知——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很多人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专业英语解释文Professional Cognition,新华字典中对于专业的解释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

一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训练之后才能从事的职业,他们的主要工作通常是为其他人提供特别的技术顾问与服务。

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称专业人士,通常会以它为一种职业。

中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各种专业。

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认知,英语为Cognition,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作者:黎庆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8期黎庆芳(成都工业学院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四川成都611730)摘要:近些年,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热切关注的领域。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梳理了十年间(2005—2014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论文数量、职业素养内容和培养途径的研究。

结果显示,研究逐渐由理论向定量分析发展,对象多集中于高职生或高职院校,研究范围主要聚焦在国内。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核心期刊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06-02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界研究的主题。

笔者试图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资料。

首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限定检索条件“主题/篇名/关键词”均为职业素养,同时,时间为“2005—2014”十年间。

其次,期刊的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因为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它的被引率、摘转率等较高,学术影响也较大。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高职生或高职院校,这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有关。

因此,为了更清楚的获知研究文献的情况,笔者将“针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文章单独作了统计。

一、论文数量及分布结果显示,涉及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论文从2008年起有所体现,其中有3篇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

此后,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并且有关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和途径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详见表1)二、职业素养内容的探讨纵观中国知网核心期刊(2015—2014年)的研究文献,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比较少,而且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的。

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出的对策建议;等等。

职业素养的文献综述

职业素养的文献综述

职业素养的文献综述摘要:职业素养是用于考察一名优秀职业人应具备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的总括,也是对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升,是个体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此,通过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分类、形成与培养模式和评价等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为基于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研究和方法依据。

关键字:职业素养;文献分析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6-02一、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分类研究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

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内化素养、外化素养。

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化素养指计算机、英语、建筑等属技能范畴的素养。

职业界的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blair aolsin2002年6月在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职商”[1]这一概念,提出工作技能、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工作道德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

(一)对于职业技能是否包含在职业素养内的讨论。

陆刚兰[2]把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就包括了专业技能素养;裘燕南[3]指出,职业素应该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谭懿也认为职业技能包含应该包含职业技能。

张翔云胡振宇[4]认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通用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职业意识都应该是职业素养的内容。

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技能不应该包含在职业素养内:黎光明[5]基于养成的角度明确提出职业技能不属于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从业者的精神文化潜质、是后天养成的且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某些相同的素养要求;许亚琼将职业素养分为一般素养(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学习意识、服从意识、质量意识)和核心素养(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同样刘玉梅[6]认为职业素养是业者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前言通过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建设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建设的主要经验,即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工作建设的“核心”、多样化的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需要多主体参与以及制度建设是课程变革的必要保障。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对当代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特征和价值取向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英国是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国家,提出这一理念旨在帮助个体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 FEU)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经验和素养,其中包括:个人和职业发展;工业、社会和环境研究;交往;社会研究;计算;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操作技能;问题解决等。

“核心素养”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地关注和提及,并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跨国研巧项目,构建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

该项目最终于200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核也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提出了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一一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

21世纪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等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核心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研究核心素养的起点应是厘清个人的成功发展与社会的良好运作之间的契合点,OECD 结合文化和人口等因素,通过协商、整合,将核心素养归纳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十年文献综述李志飞(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文章以大学生职业素养为研究对象,统计和梳理了2005—2015年十年间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相关核心期刊文献,探讨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内涵性和外延性将呈现出多元、综合、交叉的特征,研究内容上注重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形式,更加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培养和实践性。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08(2018)02-0015-062017年,毕业生达到了795万的历史之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行压力空前加大。

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人们开始反思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

据相关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职场失意很大程度上与高校高等教育有关,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美国学者莱尔·M ·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5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

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

[1]可见,大学生职业素养主要包含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两个部分,其中显性素养是指技能、专业知识等“术”的方面;而隐性素养则是表现在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人文素养的“道”的方面,后者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起着决定作用。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针对2005-2015年十年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内容进行相对系统的统计和梳理,将重点探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现状、热点领域、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路径。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现状为了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

因此,在2005年以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良好,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问题较少引起学者的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关专家学者开始反思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将视角投注到大学生职业素养上来,相关研究日渐增多。

[收稿日期]2018-03-15[作者简介]李志飞(1989-),男,安徽涡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与研究。

第37卷第2期2018年4月JOURNAL OF HOTAN NORMAL COLLEGEVol.37,No.2Apr.,2018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62(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检索词条笔者以“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大学生素质教育”为检索词条,以“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为检索目标,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的检索和统计。

表1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文献检索词(二)相关研究文献的遴选由于文章选取2005-2015年为研究时间段,统计和梳理分析10年间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

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学科较为广泛。

因此,为了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文章主要以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索引文献(CSSCI)为检索数据库,通过按照年份和期刊级别筛选,统计了截止至2015年的39篇核心文献,通过以3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10年来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

文章从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归属三个方面对期刊论文进行划分,涉及的期刊主要有《继续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理论月刊》、《职业时空》、《当代青年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职教论坛》、《中国成人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教育探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民族教育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继续教育研究》、《语文建设》、《电影评介》、《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共计22种期刊学报。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表2按照研究对象划分(本科大学生、高职大学生)的研究类型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群体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在内皆受到关注,二类群体研究中,关于本科生的职业素养研究文献占了79.5%,而高职专科生则只占了20.5%比重。

2013年我国高职院校已经达到了1321所,多于本科院校的1170所,就毕业生而言,高职毕业生达到321万人,高于本科生的304万人。

可见,10年文献中关于高职生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与其显示规模比重表现出不对称性。

表3按照研究内容划分(企业、学生组织、就业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校园文化、拓展训练、电影文学)的研究类型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李志飞: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十年文献综述63第37卷第2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4月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多是从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宏观的角度来阐释;2010年以后,随着相关研究文献的增加,专家学者研究视角日趋多元,诸如从实践性学生组织、就业发展战略、校园文化、电影文学等元素展开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研究视角逐渐趋向细化。

表4按照学科归属划分(教育学、秘书学、文学、电影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的研究类型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从表4可以发现,在10年间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主要以教育学学科为主,随着研究视角的日益多元和细化,逐渐涉及到其他秘书学、文学、电影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门类。

每个学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出各有侧重的状态。

比如教育学学科从高等教育的角度重点关注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因素,注重发挥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引导和培养作用;秘书学、文学、电影学则是结合大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一个侧面进行专业性深入研究,更加偏重大学生职业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心理学与教育学学科相近,注重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情商等职场实用性素养。

经济学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面向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素养培养;哲学主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时代脉搏,注重将大学生职业素养上升到哲学高度,培养高素质职业素养和终身职业发展意识。

在统计和梳理的39篇核心期刊文献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性研究、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

2009年以前,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基本采用定性的论证方法,2009年以《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需求及培养途径探讨》为标志,文章通过对企业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了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及培养途径。

虽然2009年以后定性研究方法仍然占了很大比重,但是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得到了运用。

这是因为2009年高校实现扩招政策以后,毕业生逐年增多,西方先进理论和前沿性研究方法逐步引入国内,采取大数据的定量统计分析方法更具有操作性,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

表5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统计121086420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64从上图所示可以发现:(1)2008年以前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很少,只有2005年1篇文献,在2006年和2007年出现了空白的状态,说明此阶段专家学者并未对大学生职业素养问题进行普遍关注;(2)2008年开始,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逐渐增加,到了2010年达到了11篇的高峰,说明此阶段专家学者将目光投注到大学生职业素养上来,这与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状况相吻合;(3)2010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有增有减,但基本保持增加的上升态势,说明学界一直持续关注大学生职业素养问题,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献计献策。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在10年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中,专家学者主要采用宽泛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论证,综合考虑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研究视角日益多元化,开展诸如性别、专业类型等针对性职业素养研究日渐增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但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视域、研究方法和学科选择的失衡等几个方面。

(一)研究主体的失衡在39篇大学生职业素养核心期刊文献中,期刊分布不均匀,按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排名靠前的是《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教育探索》,可见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献主要分布在教育学学科上。

而与职业素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文献比重较小。

在研究对象上,文献关于本科生的研究占主要部分,高职生所占比重较低,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有所脱节。

(二)研究内容的失衡从10年的统计文献来看,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内容存在失衡的现象。

一方面,在2010年之前,此类文章多是定性式理论论证,采取数据分析除《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需求及培养途径探讨》一篇外基本没有涉及,虽然在2010年以后定量式研究文献逐渐增加,但是比重仍然相对较小;另一方面,39篇核心文献中除了《情商培养课程:美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新途径》外,很少有文章专门介绍国外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开展较早,取得了一定先进的理论成功和实践经验,因此,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有必要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

(三)研究视域的失衡39篇文献中,按学生群体来分,关于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研究达到了79.5%,而高职生只占了20.5%,虽然这基本符合我国大学生层次比例分布,但是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按性别研究划分,只有《女大学生职业素养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1篇是关于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由于女大学生在毕业后生理方面和男生的差异,处于就业市场上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加大关于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研究;按专业层次划分,只有《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地方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以盐城工学院为例》、《基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改革模式研究》3篇文章是关于秘书、土木工程、旅游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其他专业特别是一些就业率低和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则没有涉及。

(四)研究方法和学科选择的失衡39篇期刊文献中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只有8篇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79.5%的文献主要通过定性逻辑论证的方法研究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