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学案
第8课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学习目标1.识记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2.掌握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4.分析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预习内容(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
2.印刷术:。
3.火药:。
4.指南针:。
(二)数学成就1.《九章算术》(1)内容:。
2.珠算①。
②。
(三)天文历法1.发展原因:。
2.表现(1)。
(2)。
(3)。
(4)。
(5)。
(四)农学研究1.四大农书。
2.《齐民要术》(1)内容:。
(2)地位:。
1.战国时期:。
2.东汉末年:。
3.明朝:合作探究时间科技发明占全世界比例公元前6世纪以前57.4%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50%年公元前1年—公元400年62%公元401年—1000年71%公元1001年—1500年57%公元1501—1840年4%1.为什么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人在科技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2.结合本图表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科技的特点。
3.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是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课堂练习1.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2.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3.以下历史上的重要思想文化成就体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特点的有()①印刷术②指南针③火药④《清明上河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新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中,100毫米突击炮、新型远程火箭炮、歼-10、空中预警机等一些新装备盛装亮相。
三年级下第8课音乐教案
三年级下第8课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包括音高、音符、节奏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音高感。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概念,包括音高、音符、节奏等。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音高感。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
投影仪、音乐教材、音乐乐器等。
2. 教学素材。
音乐欣赏的音频、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老师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导入新知。
通过欣赏音乐,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基本概念,包括音高、音符、节奏等。
并且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3. 学习音乐节奏。
老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的节奏感,通过打拍子、跟随音乐的节奏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4. 学习音乐音高。
老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的音高感,通过唱歌、听音乐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高感。
5. 欣赏音乐作品。
老师向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音乐的美妙,并且引导学生从中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6. 小结。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音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多欣赏音乐,培养音乐的兴趣。
五、课堂练习。
1. 听音乐节奏,跟随拍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2. 听音乐,跟唱音高。
3. 跟随音乐的节奏做打击乐器的演奏。
六、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欣赏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音乐、训练音乐感知能力,使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差,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公开课)
8.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学习重点: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多角度、多层面描写人物的外貌,以及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手法。
4.揣摩生动精彩的语言,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课前·自主预学订正与笔记【资料检索】1.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____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宁称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鲁迅说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赞美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马克·吐温评价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2.作者与背景茨威格(1881—1942),_______(国籍)作家、评论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本文选自他的传记《___________》。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语言积累】3.先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再将列词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长髯.()可憎.()粗糙.( ) 正襟.()危坐黝.()黑酒肆.()脸颊.()锃.( )亮粗liè() zhì()留 qióng()顶器宇xuān’áng()一liǔ()平yōng( ) yúdùn()藏污纳gòu()蒙mèi() qíqú()胆qiè()诚huáng()诚恐4.先查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再选出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短视频创作与传播应坚决抛弃那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的粗放型发展思路,自觉把用户的审美体验放在首位。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名师教学-精品导学案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特点。
(重点)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素养)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回忆录《昨天的世界》等。
背景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
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
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人物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出身贵族。
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
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
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案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走进课标解读考向】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必备知识重点突破】1.文化的民族性的地位、作用、核心和体现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措施3.文化交流的意义、原则和要求4.文化交融的原因和意义5.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措施【知识整合网络构建】【易错剖析盲点清零】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2.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
( )3.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 )4.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 )5.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6.吸收外来文化,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7.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研究真题探究规律】1.(2022·全国·高考真题)2022年2月举办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誉为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近3000名中外运动健儿闪耀赛场,18000多名赛会志愿者默默奉献,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被刷新,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是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这表明()①体育运动以彰显文化自信为根本价值追求②人民是体育运动的价值创造者和价值享受者③体育运动具有塑造人生、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④体育运动是消弭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1·江苏·高考真题)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当年,东来西往的僧侣、商人和军队在这里歇息、补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
这里既有早期印度风格的佛教洞窟,也有带有古希腊爱奥尼柱的建筑绘画。
在很多壁画中可以看到鲜卑、粟特、回鹘、党项蒙古等各民族的形象,以及西域传来的各种乐器。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学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新人教版4)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案一、考点知识填空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A)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2.发展的实质(B)(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事物发展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②同时又要做好,不断克服,勇敢地接受与。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1)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从开始,量变是质变的,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
(2)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要、,积极做好,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时,要果断,促成,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两个极端:和。
二、知识疑点解析1.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发展当然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变化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和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2.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所谓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判断新、旧事物,不是看其形式的新旧、产生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和打出的旗号,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不是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质变,因此并非任何量变都一定能引起质变.4.质变不一定就是发展。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量变引起质变中的前进性变化才是发展,而量变引起质变还包括倒退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发展。
三、课堂演练(一)判断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发展的观点。
()2.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 )3.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5.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及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1课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标要求】目标内容学习建议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
2.理解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整个世界是普遍发展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
1.在分析实例的基础上,养成归纳。
概括的能力。
2.培养分析、判断、比较的能力。
3.在学习中,学生要善于通过分析自己学习的知识,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初步培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体系构建(要求:认真通读教材,完成下面知识结构,不能填写的,自主探究后再做。
)运动、变化的总趋势二.自主探究(课前自主回答完成下列问题,把握教材知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
)1.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那些方面?2.发展的实质是什么?3.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4.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如何?5.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自主探究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方法论要求发展的普遍性易错辨析(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分析)1.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3.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4.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性质出现根性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
5.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是前进和上升的。
自主探究三:困惑扫描(写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仍不能达成共识,组间或全班讨论解决。
)【释疑解惑】一.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图示说明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二.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区别运动变化发展含义不同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这种改变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具有前进的、上升性质的变化。
性质不同没有表达或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总趋势。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含答案)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含答案)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此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2中共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从此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并逐步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第8课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史实,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2.掌握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文革”等史实,分别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过程1新中国成立后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深化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
3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整理〗部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导学案第八课第2节 我与集体共成长(一)共3篇
我与集体共成长【学习目标】1.了解我与他人集体关系,学会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
2.通过开展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3.热爱集体,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有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学习重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学习难点:维护集体荣誉的表现。
一、自主学习1.在共建中尽责(1)集体建设有赖于每个成员的和,需要我们、。
(2)我们共同确定,让它凝聚每个人的,并坚信集体的愿景和目标经过一定能够。
(3)集体的规则与制度内容, 对组织领导者的品格与才能要求,通过民主程序乐于服务集体、有责任心的组织领导者。
让每个人都积极,在尊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努力。
民主制定规则是为了体现集体成员建设集体的,自觉遵守规则是为了形成相对稳定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的“”精神。
这种“”表现为每个成员集体建设, 集体活动, 集体荣誉。
(4)共同创造良好的。
一个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和形成的过程。
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离不开每个人的。
2.在担当中成长(1)集体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和。
集体的需要每个人去分担,事事都要有人做;集体中没有,人人都要,每个人都是集体的。
(2)为集体出力,需要每个人从出发, , 。
集体的事务,无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好。
(3)是我们共同的利益和荣誉,需要我们。
捍卫自己的与维护集体的,两者同样重要。
二、合作学习1.为什么要在共建中尽责?2.为什么要承担建设集体的责任?三、复习巩固1.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这对于我们建设班集体的启示是( )A.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B.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C.建设美好集体需要确立共同愿景和目标D.要处理好班级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集体建设有赖于每个成员的( )①自觉愿望②自主行动③自主建设④自我管理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民主制订规则需要我们的“自治”精神。
六上人教部编版第八课第一课时《我们是未成年人》教学设计
六上人教部编版第八课第一课时《我们是未成年人》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第八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案主备人:XXX【教材分析】“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这一框题共包括“我们需要法律特殊保护”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两个层次,向学生介绍我们需要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我们需要特殊保护”,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认识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层次“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的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内容。
本项目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它既与前一项目内容相承接,又为学好下一项目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突出了本单元主题。
【学情分析】步入六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不法侵害,而且维权意识淡薄。
只有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应享有哪些权利,应受到哪些保护,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讲授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意义,加深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内容的理解,体会今天的我们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2、能力目标: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讲授重难点】教学重点: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教学难点:认识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准备观察和搜集糊口中存在的加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甚至生命平安的种种行为的实例。
教师准备:了解班级学生在进修和糊口中可能遭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及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以做到在讲授中有的放矢;同时编制《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导航学案,收集材料,制造课件。
【讲授方法】采取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主要运用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研究方式即“一案三段”式教学方法。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艰苦创业年代的英雄模范学案
第8课艰苦创业年代的英雄模范学习目标知道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学习重难点重点: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难点:理解艰苦创业时代英雄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所体现的艰苦创业、廉洁奉公、奉献为民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仍然需要这种民族精神。
学案点案【导入新课】中共八大后的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10年,也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的10年。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
【基础部分】年,我国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了高台子油田。
因国庆十周年临近,人们将油田命名为__________油田。
1960年4月,___________带领钻井队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他以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忘我拼搏的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人们称他是“铁人”。
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_______________精神,也被誉为“铁人”精神。
年,为了治理兰考风沙、内涝、盐碱“三害”,_________受命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他襟怀坦荡,淡泊名利,忘我工作,恪尽职守,最后积劳成疾,与1964年5月病逝。
焦裕禄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种精神丰碑。
是沈阳军区某部运输连班长,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1963年3月5日发出______________的号召。
【要点部分】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美丽的篇章,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历史的楷模,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崇敬,一起走进那艰苦的岁月。
图一图二图三思考:(1)你知道上述三幅图片分别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哪些英雄人物?(2)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他们的贡献都体现了共同的精神。
上述历史人物的贡献体现了哪些共同的精神?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奉献为民等精神【拓展部分】请你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人物代表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写下事迹简介和颁奖词。
4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案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温故知新】1.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原理、方法论?2。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目标导航】高考考点:△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的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性的 △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为什么说发展具有普遍性?2。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方法论要求?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5。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温馨提示】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自学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惑?请及时把你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以便与其他同学讨论、共享。
一、互动探究: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
(培根)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1、议一议:如何理解发展的概念?事物的变化发展很广泛,既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后退的、向下的.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指出事物的发展仅仅是指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仅仅是指那些前进的、向上的、进步的变化。
2。
辩一辩:凡是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对吗?为什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2)判定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有的人常常以事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判定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这是不科学的。
因为尽管新事物是后来出现的,但却不等于说,凡是后来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
3.议一议: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
所以,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这种看法对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应具体分析。
(1)“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哲学上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2)但认为“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则不准确了。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八课 生命可贵 第1课时 认识生命(学案课件)
8. 【跨学科·语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 走大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几句话共同描绘的生命世界的特点是( C ) A. 生命是多样的,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B. 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C. 生命是独特的,千姿百态的生命竞相展现活力 D. 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是坚强的、有力量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小华同学每天回家,不需要带钥匙,用指纹直接开门。这
是通过科技手段应用了人的生命的( A )
A. 独特性
Hale Waihona Puke B. 唯一性C. 单向性D. 短暂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C ) A. 生命是很短暂的,要热爱生命 B. 生命是不可逆的,要珍惜光阴 C. 每个生命都不可替代 D. 我们要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
4. 生命有限的原因和要求: (1)原因: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2)要求:感恩生命的获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 的 奋斗和奉献 之中,让生命的每一段历程都变得 精彩和有意义。
5. 人的生命具有接续性的表现: (1)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2)在生命的接续中,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我”的生 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易错题】观察下图《悔恨》,联系“少壮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诗词,你的 感悟是( C ) A. 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B. 生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都不可替代 C. 生命是有限的,要在奋斗中焕发人生光彩 D. 要抓紧时间吃喝玩乐,尽情地享受生活
第八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端,汉魏以后礼法结合的重要过程。
学习难点:法治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礼制的发展和乡约的变化【教学目标】1.把握历史时序,了解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历程,知道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从相争到融合的发展趋势。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认识《铸刑书》的历史意义,辩证地看待学者对《铸刑书》争端的不同认识,理解历史是对时间的记录,而历史认识只能是相对的,无法求得客观真实。
(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理解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手段,知道不同时期德治与法治起到的不同作用,理解秦朝依法治国的原因。
(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4.了解秦汉到明清家训、家法、族规、乡约的发展及其在国家治理上产生的教化作用,知道其区别与联系,分析乡约变化的原因和内容,体会政府在其中产生的作用。
(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名词解释】1.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2.律令格式:中国隋唐时期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
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令是制度、规章的规定,格是用来防止奸邪的禁令,对律的补充和变通条例;式是官府机构的各种章程细则(“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
3.宋代理学: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
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备课全套(部编版)
九下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课题名称为了纪念普林西普,在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站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用黑色的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
奥匈皇储被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战”: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的面积不成比例。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问:这一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必然会激化。
2.帝国主义矛盾的实质。
德国:要求按照国家实力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19世纪中后期,奥匈帝国与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地区冲突不断。
德国为了防止法、俄联手反德,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后来意大利也加入进来。
三国同盟的形成,促使法、俄接近。
法、俄签订针对德、奥的军事协定。
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俄缔约,形成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英国为核心4.影响: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背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学案
8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难点:1.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
2.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及人生追求。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四字短语与成语名言等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细读课文,按照要求进行批注。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试从课文中再找出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用“_____”在文章中画出来,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请将你认为理解困难的词语用“┄┄┄┄”在文章中画出来,并在旁边提出你的问题。
用“?”批在该语句的旁边。
3.文章前后内容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传记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也是早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传记即记载一个人的一生曾经发生过的事。
无论如何,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而并不是虚构。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从创作方法上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二、预习任务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三、预习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笔墨丹青
【课程标准】
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识梳理】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
1.新石器时代
(1)代表作品:马家窑文化的集体舞蹈图.
(2)艺术特色: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
2.战国时期
(1)代表作品:战国楚帛画《》和《马王堆汉墓帛画》
(2)艺术特点:已出现用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3.汉代:帛画充满了珍奇异兽、神仙怪魔,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思考1:战国秦汉时期绘画特点的原因:
①绘画材料、工具的改进;②人们对吉祥动物的膜拜;
③跟战国秦汉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开拓进取、开疆扩土和充满民族信心的时代精神分不开。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繁荣阶段——从魏晋到隋唐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凸现个性的文人画
(1)背景: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2)代表人物:“画祖”顾恺之,东晋人,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著名画家,其传世作品有《》和《洛神赋》,他还提出了“”绘画理论。
思考2.魏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凸现个性的文人画?
①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士人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融入绘画之中;
②佛道发展,文化多元。
2.唐朝时期——淋漓尽致描绘和再现雍容华贵盛唐气象
(1)背景: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博大精深,
(2)特点:画家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盛唐气象的特征。
(2)代表人物:“画圣”吴道子代表作品是,《》(被誉为“吴带当风”)。
三、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画
1.两宋时期
(1)文人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①北宋王朝“重文轻武”,阶层不断壮大。
②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2)特点:注重意境
①北宋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
②南宋构图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残山剩水”,体现因“靖康之变”的民族耻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产生的愤恨的社会心态,在画家身上不自觉地流露。
③代表:马远(马一角)的《》;夏圭(夏半边)的《山水十二景》。
2.明清时期
(1)背景: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
(2)绘画特点:文人画或继承宋代,或沿袭元人。
同时出现了一些的画家,他们的艺术风貌,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3)代表:清“八大山人”朱耷的《松鹰图》。
思考3.明清时期绘画风格奇特的原因:
①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
②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③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
四、民间风情画
1.宋代:
(1)背景:宋代以来,伴随着,和,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2)绘画特点: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3)代表作品:北宋张择端的《》。
2.明清时期:
(1)背景:明清时期,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
(2)绘画特点:反映世俗的审美意趣;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3)代表作品: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五、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和作用1.风格特点:
①写实与写意并存。
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文人画注重。
②融为一体;
③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2.作用:国画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预习自测:
1.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是在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绘画作品往往能反映其时代特征,下列哪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有“残山剩水”之称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3.宋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中,最著名的是
A.《女史箴图》 B.《竹石图》 C.《清明上河图》 D.《山径春行图》
4.木刻版画用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插图开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清
5.明清时期,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较流行,这说明
A.社会需要小说,剧本读来更有趣
B.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
C.百姓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形式表现,从而绘画极具生活实用性
D.刻画坊用木刻版画作为文学读物的插图
第8课笔墨丹青(课堂提升案)
主题探究:
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清明上河图》《山径春行图》
:
《松鹰图》
(1)这三幅作品分别属于哪一时期的绘画名作?分别属于哪一绘画类别?说说三幅作品的风格特点?(2)一定时期的绘画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你能说明上面三幅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吗?
课后巩固:
1.下列绘画中,生活实用性的特点不突出的是
A.年画
B.布贴画
C.山水画
D.剪纸画
2.下列绘画形式中,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特色的是
A.新石器时代的岩画 B.远古陶画 C.战国帛画 D.汉代帛画
3.1860年,英法联军从中国劫掠了《女史箴图》摹本,该摹本现藏于近代最早建立的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并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女史箴图》原卷是何时何人创作的①魏晋②隋唐③阎立本④吴道子⑤顾恺之
A.①③ B.①⑤ C.②④ D.②⑤
4.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开始于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明代
5.(2008 山东,10).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第八课答案
预习自测:BBCDC
主题探究:
答案:(1)北宋、南宋、清代;风俗画、文人山水画、文人花鸟画风格特点:《清明上河图》属于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构图宏伟、画面开阔,重在写实;《山径春行图》属于表达文人意趣的山水图,构图不求对称,墨色恬淡,重在写意;《松鹰图》属于表达文人独特个性的花鸟画,形象洗练,造型夸张,重在写意。
(2)《清明上河图》:画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情况,反映了北宋时期工商业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特点;《山径春行图》以“残山剩水”的构图特点反映南宋政权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政局特点;《松鹰图》是画家漠视权贵、孤傲不羁个性的真实写照,反映明清时期在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背景下,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抗精神。
课后巩固:CD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