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重点文言文复习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文言文复习习题及答案-打印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文言文复习习题及答案-打印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与朱元思书》习题一.[基础知识训练](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从流飘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蝉则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互相轩邈猛浪若奔任意东西(三)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五)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 )①. 欲穷其林。

( )猿则百叫无绝(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③.果如鹤唳云端。

( )(六).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了优美的景色。

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含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含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钴铒潭记①柳宗元钴铒潭在西山②西。

其始盖冉水③自南奔流,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④势峻,荡击益暴,啮⑤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⑥,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⑦游也,一旦款⑧门来告日:“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⑪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涤然。

尤与中秋观月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⑫.孰使予尔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注释】①选自《柳河乐集》.钴铒,熨斗。

因潭形如熨斗,故名。

②西山:山名,在永洲城西五里。

③冉水:即冉溪,潇水的支流。

④颠委:头和尾,指水的上游和下游。

⑤啮:这里是侵蚀的意思。

⑥轮:喻水的漩涡。

⑦亟:屡次,时常。

⑧款:敲打。

⑨私券:私人的借据,指债务。

⑩芟:除草。

⑪贸财:换取钱财。

⑫迥:辽远。

(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2)钴锶潭之水与小石潭之水有何异同?(3)第二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清白堂①记(节选)[宋]范仲淹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

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⑥其名哉!宝元二年记。

(有删改)【注】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芟(shān):除草。

③扃(jiōng):关闭。

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⑤饵:吃。

⑥忝(tiǎn):玷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2分)(1)咸不解其意咸(2)值积雪始晴值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肃简公二事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

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相当于太子太傅)。

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

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

移时饮归,中使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

”中使曰:“然则当得罪。

”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中使嗟叹而去。

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

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

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

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

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

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也。

1.下列各句中“之”字与“臣子之大罪也”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遂与之饮B. 渔人甚异之C. 马之千里者D.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真宗自此奇公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 宗道为谕德不足为外人道也C. 真宗果问未果,寻病终D. 坐卧其中欲穷其林3.下列对短文的相关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 鲁肃简公认为喝酒耽误公事,但是罪过没有欺君之罪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2)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5)便舍.船舍:________________(6)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__(7)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__(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10)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11)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12)怡然..自乐怡然:______________(13)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____(14)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15)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__(16)率妻子..妻子:_________ __ 绝境:______________..邑人来此绝境(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____(18)无论..魏晋无论:______________(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20)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____(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____(2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____(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24)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_______(25)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_________(26)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27)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28)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29)寻向所志.志:_______________(30)遂.迷遂:_______________(3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32)未果...,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33)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___2. 翻译下列句子(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 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 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练习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0题1.本文作者是我国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1分)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2分)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山岳潜.形()(2)薄.暮冥冥()(3)把.酒临风()(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谪.守巴陵郡 ( ) (6)百废具.兴 ( )(7)朝晖.夕阴 ( ) (8)去.国怀乡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6.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2分)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2分)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1.《桃花源记》1)主旨①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②表达了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2)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的忘路之远近:助词,可译为“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指见到的景象。

具答之:代词,代指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无实义。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指这件事情。

2.《小石潭记》3.《诗经》二首4.《庄子》二则5.《礼记》二则6.《马说》1)手法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手法: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2)主旨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②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3)虚词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结构助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它,代词。

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承。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桃花源记》词语解释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魏晋(不管)B. 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 寻病终(不久)D. 后遂无问津者(探访)2.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 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对下面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 便扶向路(沿,顺着)D. 寻病终(寻找)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下列加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B. 寻向所志寻病终C.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二、填空题6.解释。

①捕鱼为业:__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③才通人:________ ④屋舍俨然:________⑤乃不知有汉:________ ⑥此中人语云:________ ⑦便扶向路:________ ⑧欣然规往:________⑨寻病终:________ ⑩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7.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咸来问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解释。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②欲穷其林 ________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⑤此中人语云 ________⑥便扶向路 ________⑦欣然规往 ________9.解释多义字词寻寻向所志 ______ 寻病中________ 志处处志之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重点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重点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重点复习一、重点句子翻译: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7、闲静少言,不慕荣利: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9、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0、造饮辄尽,期在必醉:1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12、好读书,不求甚解:1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14、不以千里称也: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6、食之不能尽其材:1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0、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1、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2、色愈恭,礼愈至:2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5、俯身倾耳以请:26、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27、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二、古诗文默写: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3、《山坡羊·漳关怀古》中以精辟的议论,揭示封建统治与人民对立的句子是:4、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一名句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名句是: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6、《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7、《过零丁洋》一诗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8、《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遣责的名句是:9、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到见解是10、《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1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13、《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六、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与朱元思书》文中总说的句子是:;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屋舍俨然(2)其岸势犬牙差互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美中不足B.心乐之乐此不疲C.以其境过清水尤清冽D.闻水声鸡犬相闻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_________,不再出去,_____(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_______,时隐时现。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桃花源记(节选)》《小石潭记(节选)》两篇选文从体式上说都是游记,都有清晰的游踪(游览经过),但是也有不同。

八年级语文八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名著专题(学生版)

八年级语文八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名著专题(学生版)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二)文言文对比阅读+名著阅读一、对比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天目袁宏道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①,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②,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③之想矣。

[注]①缟:白色精细的生绢。

②石骨奥巧:山石的棱角形态巧妙,难以形容。

③出缠结室:归隐山林。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水尤.清冽尤:_____________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___(3)以其境过清.清:__________________(4)无逾.此者逾:________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3.两文都描写了“石”的___________;《天目》一文描写“石”的颜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触景生情”是说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一、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②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③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②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③馀甘:即橄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水尤清冽(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热甚( ) (4)循山而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境过清书以付过B.心乐之能以径寸之木C.折处辄为潭不足为外人道也D.乃记之而去乃大惊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4.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却将水、鱼各尽其妙,令人叫绝。

B.乙文“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字,写出了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及作者的感受。

C.甲、乙两文作者同属“唐宋八大家”,同处被贬之时,故所抒之情也完全一样。

D.甲、乙两文自然流畅,层次井然,又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富有诗情画意。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专题06: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专题06:文言文阅读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2)才.通人_____________(3)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5)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本文围绕“渔人的行踪”这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4.如何理解渔人“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这一情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河南省淮滨县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2023河南信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西南行,不知里数,山河逾远,歘①然下地,已至和神国。

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②。

石际生青彩簵筿③,异花珍果。

软草香媚,好禽嘲哳④。

……人无私积囷⑤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

……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陶陶然,暮夜而散,未尝昏醉。

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人各相惠多与。

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

(节选自牛僧孺《玄怪录古元之》)注释:①歘(xū),快速。

②珉(mín),洁白如玉的石头。

③簵(lù),竹名;筿(xiǎo)细竹。

④哳(zhā),声音烦杂细碎。

⑤囷(qūn),存储。

1.下面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桑竹之属属引凄异C.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不足为外人道也学然后知不足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甲文段是虚构作品,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为什么读来却有一种“逼真”的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甲文段中陶渊明构建了“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你认为和神国算不算是“世外桃源”?请结合乙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③,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地名。

③蹊:践踏。

④策,通“册”指书。

⑤恬:心神安适。

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牵牛来责蹊________ ②琅琅达旦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

牛或嗅儿顶、舐儿掌,儿亦不惧。

稍长,使之牧。

儿出即出,儿归即归,儿行即行,儿止即止,儿睡则卧于侧,有年矣,一日往牧,牛忽狂奔至家,头颈皆浴血,哮吼以角触门。

儿父出视,即掉头回旧路。

知必有变,尽力追之。

至野外,则儿已破颅死,又一人横卧道左,腹裂肠出,枣棍弃于地。

审视,乃三果庄盗牛者(三果庄,回民所聚,沧州盗薮也)。

始知儿为盗杀,牛又触盗死也。

是牛也有人心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 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饮少辄醉。 辄: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翼然: 像鸟展开翅膀的样子
8.翻译下面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望那长满茂盛树木的山峰和显得 幽深秀丽的山谷,就是琅琊山。
9.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 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 “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 诗句。( 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 “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 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 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作者 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 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 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 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 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 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D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 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 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 寄托在喝酒之中。
七.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选段),回 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选段),回 ), 答10—14光跃金,静影沉璧。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 沉入水中的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 倾斜,船桨折断。
6.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 居庙堂之高 “进”指的是 , “退”指 的是处江湖之远 ;“古仁人”能够做到 “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 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山岳潜形 ( 隐没 ) (2)薄暮冥冥 ( 迫近 ) (3)把酒临风 ( 持、执 )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曾经 ) (5)谪守巴陵郡 ( 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被贬) ) (6)百废具兴 ( 同“俱” ) (7)朝晖夕阴 ( 日光 ) (8)去国怀乡 ( 离开 )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重点篇目练习设计
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3题 阅读《岳阳楼记》 完成 题 1.本文作者范仲淹 是我国 宋(北宋) 代的政治家、文学家。(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C.去国怀乡 乐以忘忧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表数目不确定)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蛇一样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寒冷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离开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 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 没有来往的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 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或异二者之为( 心理活动,心情 )
②去之南都入学舍( 离开,离家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1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 句 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 在甲、乙两文中都起 的作用;但两文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 议论 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
8.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 “ ”是面,“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 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俶尔远逝 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水 鱼 “ ”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 17题。 题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 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 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 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 ③昃(zè),太阳偏西。
5.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 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世外桃源 ; 与民同乐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6.【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 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 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六.阅读《醉翁亭记》选文,完成第 阅读《醉翁亭记》选文, 7——9小题。 小题。 小题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全”或 “都” (2)无论魏晋 无论: “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临溪而渔 渔: 钓鱼
4.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0.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 项是:(B )。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背 ①负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陈者 陈: 摆放 ③觥筹交错 觥:酒杯
④山肴野蔌
蔌: 蔬菜
12.翻译下列句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 一组是(.B )
A.名之者谁 B.其西南诸峰 有仙则名
诸郡县苦秦吏者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故自号日醉翁也
宾客意少舒
公问其故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6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 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 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 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幽静 5.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特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点,写出了自己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6.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 由。(3分) 3 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句子: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 理由:
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 的清澈。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 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佛得到了净化。 10.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 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 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5分)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 四个意象贯穿, 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 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记叙
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 表达方式。
17.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 什么? 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 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爱”思想 等方面 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