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58张PPT)

合集下载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27张)(共27张PPT)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27张)(共27张PPT)

4、“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 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 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 家的“蛮干”主要表现(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5、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致 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 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 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项目


1、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
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农 2、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业 3、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 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业 3、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
政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 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治 实行多党制。
斯大林模式被打破
中央
经济手段 权力_高_度__集__中_,排斥管市理场经济 的指令性_计__划_经济
地方
压抑地方_积__极_性__
加速发展重工业
企业自治
工业
集体农庄
1、压抑企业_积__极_性__ 2、片面发展_重__工_业__,农业轻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打开改革之门。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是斯大林的 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
3、评价: 1、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 2、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只是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7《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31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7《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31张PPT)
居民住房、自来水、热水、供暖,从来就不收费。天然气 和电也是低收费。全民公费医疗有目共睹。义务教育制度令 人羡慕。学生上学一律免费,教科书均由学校无偿提供。而 且所有的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丰盛的、营养充分 的早餐或午餐。俄罗斯社会的优惠福利政策每年所需要的资 金相当于政府全部预算的68%。普京一再声称:俄罗斯改革 目标是国强民富。
3、效果:前期还是有一定的收效,
后期改革停滞,经济全面滑坡,改革 最终失败。
苏联如 一个病入 膏肓的老 人,浑身 浮肿,跌 跌撞撞, 步履蹒跚 地跨进了 80年代。
后期改革为何停滞?改革为何失败?
勃氏观念保守,因循守旧,无法突破原有体制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 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 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 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 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民族问题日益尖锐
材料四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认为 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 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苏共的威望在下降
2、改革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如何拯救危局?
内容
经 ①管理体制上,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 济 者,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改 ②所有制上,打破单一的公有制,承认个体 革 私有经济。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美位过苏,美争加国霸大20,军%军费。开备勃支竞列。赛日7加涅0年重夫代经时军期济费苏负开联担支几,都乎影保每响持两经在位济每科发年学超展家
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 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岳麓版必修二精致课件:3-17《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岳麓版必修二精致课件:3-17《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的个人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材料中“对当时的领导人作 出评价”可以排除 A 项;戈尔巴乔夫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从材料中“个人集权,随心所欲”可以排除 D 项;B、 C 相比较,从“随心所欲,自我吹嘘”可知只有赫鲁晓夫与之相 符。
答案 B
2.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 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 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一“制度”的出台 说明( )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解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出现负增长的时期是戈尔巴乔夫进
行经济改革的时期,说明其改革并没有明显成效。故 D 项符合题 意。
答案 D
12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 ( ) A.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C.都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 D.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 踩刹车 ” 是指其实行的政治经济政策阻碍了其经
济的发展。在这四个选项中,C 项发生于 1956 年,A、B、D 三 项中,A 项是最根本的。
答案
A
7.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 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D
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 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 40%。从 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优秀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优秀课件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具体措施:
(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重点)
(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 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 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
改革的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 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 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第二站:妥协的能手 勃列日涅夫
苏两国当时处于冷战时期,
勃列日涅夫为了能在军事实 力上赶超美国,极力发展重 工业!为此,他把85%以上 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 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 从1965年的326亿元到1981 年增至1,550亿美元,占苏 联财政支出的1/3。
项目 洲际导弹 坦克 飞机 战舰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军事的膨胀让勃涅日列夫认为,苏联已经 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推行 扩张政策,1968年派军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7年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另一方 面,后期改革趋于保守,没有突破斯大林 体制的框架。
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 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一站
果敢的莽夫
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赫鲁晓夫当选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的政策进行调整。此时, 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日益显露。工业发展很快, 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 4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 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建设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思考:在这种背景下,苏联亟待解决什么问题?

岳麓版必修2第17课《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

岳麓版必修2第17课《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 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5年,苏联社
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会陷入危机边缘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 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国民生 7.4
6.3
4.2
3.3
产总值
国民收 7.8
5.7
4.3
3.2

劳动生 6.8
4.5
3.3
3.1
产率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 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 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 工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 试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38张)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38张)

请思考: (1)材料一中“他”的改革重点是什么?结合史实,你如何 理解材料中的评论? (2)属于勃列日涅夫的“荣誉”是什么?为什么在他的统治 下苏联会“步履蹒跚”? (3)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挥向党的脖子”?
【提示】
(1)重点:农业。
理解: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 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 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2)“荣誉”:苏联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有明显提高,苏
4.失败: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阻力重重,经济继续滑坡。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内局势逐 1991 年,苏联解体。 渐失控。________ 点拨 (1)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 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 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及其影响,重点讲对经济体制进
行根本性变革。贯穿本课的主题是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经济体 制框架内进行改革,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但改革失控,苏联解体。
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 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____ 斯大林 逝世。 农业 问题尤为突出;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显露,________ 2.措施 收购 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 (1) 农业:用 ________ 自留地 和 牲 畜 ; 开 垦 荒 地 ; 开 展 大 规 模 农 庄 庄 员 拥 有 ________ 种植玉米运动;将________ 农机 卖给农庄。 ________ 管理权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 (2) 工业:将部分企业 ________ 企业 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推行“ 物质利益原则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优秀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优秀课件

赫鲁晓夫改革的实质是:
• 材料五: •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它使得国家的 赫鲁晓夫无法彻底冲破斯 全部生产能力能够迅速的和有计划的发展。
大林模式的束缚 造成混乱 ——苏共中央关于完成编制六五计划工作的决议,1956年12月25日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 《真理报》 的局部改革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 自留地和牲畜; 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业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工 5、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推 业 行“物质利益原则”。
阅读材料三 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有哪些积极作?
阅读材料二 分析斯大林模式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 材料二: • 1、斯大林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20世纪30年 代末,在工业总产量上赶上和超过了欧洲所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是,以集中全力发展重 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是靠牺牲人民的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消费、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实现的,其负面后果 农、轻、重比例失调 是国家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 P120
• 4、1953年到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 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推行“物 长率为 10.5%,是美国的2倍。1961年,苏联发 质利益原则” ,促进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的绕 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
• 材料四: • 5、赫鲁晓夫曾从联盟中央下放了不少权 力,然而,由于改革中出现了地方主义 未正认识和确解决改革出现的 和民族主义问题,联盟国家面临分裂主 新问题,改革出现了反复 义威胁。因此,从1960年起重又加强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措 施
评 价
从1958年春天开始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农机具及其 他装备出售给集体农庄,到1959年初,就全国范围而 言,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工作就大体完成了。到 1959年1月1日,98.5%的集体农庄(76791个)买进 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装备,其中拖拉机482000台, 联合收割机214500台(为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在1958年 初所拥有的拖拉机总数的4/5,联合收割机总数的 2/3)。 ——《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第76页
• 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赫鲁晓夫从主观愿 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 行大规模垦荒和玉米种植。开垦荒地初期颇见成效,但到60年代初却 弊端毕露,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助长了粗放耕作,粮食问题并 未得到根本解决,更为严重的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垦荒的成果没能 巩固下来。对于玉米的种植,苏联很多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 宜种植,“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60年代初,农业改革已呈 全面失败之势,给国计民生造成极大危害。 • 同时不切实际的口号也给苏联带来极大的危害。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 年的大会上, 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 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在苏共二十一大上, 他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苏维埃国家 已进入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在苏共二十二大 通过的新的《苏共纲领》和《苏共章程》中,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 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 了”,苏联“已变为全民的国家”,苏共“成了全体人民的党”。这 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带有极大的盲动和急躁,在国内造成极大混乱。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 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 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 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 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 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 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赫鲁晓夫(1894—1971)
是大 苏 为, 联 什反 经 么而 过 ?在 多 戈次 尔自 巴身 乔改 夫革 的, 改不 革仅 中没 走有 向变 解得 体更 ,加 这强
1953.9-1964.10 1964.10-1982.11
1985.3-1991.12.25
• 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苏联)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 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 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 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 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 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 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 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 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 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 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肉类统 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 1950年为27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 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总体设想:1、科学使用教材与相关材料,还原历史本身的生动 与真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尊重历史选 择的基本历史素养。 2、深刻挖掘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转折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客 观理解重要人物在历史演进中的重要影响 3、深度展示苏联改革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与各方阻力,分析改革 措施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理解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赫 鲁 晓 夫 在 农 场 视 察 苏 联 农 业 获 得 丰 收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 地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
加加林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 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 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 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 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 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 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 场和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 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 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 岁!”
• 想一想 1、笑话反应了什么问题? 2、斯大林模式有何成就与弊端?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苏 共 “ 二 十 大 ” 现 场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பைடு நூலகம்
• 其行
时间 背 景 农 业 工 业 积 极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1964年 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 题堪忧;斯大林逝世。 给予农民一定私有生产资料 开荒增产,种植玉米运 动 部分管理权下放地方,推行 “物质利益原则”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 一定成效。打开改革之 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 性精神。
• .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介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苏共 二十大及其后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在国内,一部分人热烈拥护,一部分人激烈反对。在国际 上,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利用,成为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 会主义制度的工具,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还借此掀起了反 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人不 知所措,不少人“失望”退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不 安, “波兹南事件”、 “匈牙利事件”连接发生。在苏 共最高领导层内,一些人对此甚感忧虑,并对赫鲁晓夫的 内外政策及其言行日益不满,在1957年还发生了反对赫鲁 晓夫的所谓“反党集团事件”。这些对于苏联的改革是非 常不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